目的探讨下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体表心电图对梗死相关动脉的预测价值.方法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51例下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右冠状动脉闭塞组35例和左冠状动脉回旋支闭塞组16例.根据aVL导联QRS形态分为Ⅰ型(S/R≤1/3,ST段压低≤1 mm)和Ⅱ型(S/R>1/3,ST段压低>1 mm).结果右冠状动脉闭塞时,aVL导联QRS波多呈Ⅱ型变化,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7 1%、81.3%.左冠状动脉回旋支闭塞时,则为Ⅰ型变化,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1.3%、77.1%.结论下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aVL导联QRS波呈Ⅱ型者是右冠状动脉阻塞敏感、特异的标志,呈Ⅰ型则是左冠状动脉回旋支阻塞敏感、特异的标志.
作者:潘宜智;李广镰;曾冲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了解Brugada综合征和特发性J波的临床和心电图特点及其异同点.方法对收集的10例Brugada综合征和8例特发性J波患者临床和心电图资料进行对比并结合文献分析.结果两病有相似的临床和心电图表现,但心电图表现仍有一定区别,Brugada综合征R′波大于R波,多见于V1~V3导联,伴ST段持续抬高,T波倒置,图形较恒定;特发性J波中J波小于R波,在Ⅱ、Ⅲ、aVT和V4~V6导联多见,无T波倒置,J波可因药物、运动等原因在短时间内明显改变.结论Bru-gada综合征和特发性J波临床表现相似,可能有相同的发病机制,只是影响的部位不同,其区别主要在心电图表现.
作者:王军;杨钧国;张守焰;康彩练;李裕舒;胡骏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倾斜试验中血流动力学和神经激素的变化及晕厥触发机制.方法倾斜试验采用平卧10 min和倾斜80°直立30 min.试验阳性标准为晕厥先兆伴收缩期血压<90mm Hg(1 mmHg=0.133 kPa)和/或心率<60次/min.超声心动图于基础平卧,直立2 min和每隔3 min直至试验结束时连续记录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短轴缩短分数(SF)和心排出量(CO).同时测量儿茶酚胺血浆浓度.Ⅰ组为正常自愿者且倾斜试验阴性者8例,Ⅱ组为原因不明晕厥伴倾斜试验阴性者8例,Ⅲ组为原因不明晕厥伴倾斜试验阳性者16例.结果3组间年龄、性别以及基础状态下心率、平均动脉压、左心室内径、SF、CO和儿茶酚胺血浆浓度差别不明显.Ⅰ组和Ⅱ组完成了30 min直立试验,Ⅲ组出现阳性反应时间为(10±4)min.直立时各组发生的改变为(1)Ⅰ组和Ⅱ组虽心率明显增加,但血压稳定.Ⅲ组心率增快和血压逐渐下降,终止试验时心率由(110±22)次/min突然降至(82±16)次/min,平均动脉压由(78±14)mmHg降至(50±9)mm Hg,10例为血管抑制性晕厥,6例为混合性晕厥;(2)Ⅰ组和Ⅱ组左心室内径,CO和SF变化不显著;Ⅲ组LVEJDD由基础时(47±5)mm减至(36±6)mm,LVESD由(32±4)mm减至(22±5)mm;SF由(31±2)%增至(39±4)%,与前两组比较差别有显著性;(3)LVEDD和LVESD降低速率Ⅲ组明显大于Ⅰ组和Ⅱ组;(4)肾上腺素浓度在Ⅲ组明显高于前两组,由基础时(18±10)pg/ml达结束时(126±80)pg/ml,去甲肾上腺素在3组均有增高但组间比较无差别.结论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倾斜试验中血流动力学和血浆儿茶酚胺浓度发生明显异常改变;左心室容量降低伴肾上腺素异常分泌和SF增强而激发迷走神经反射可能是触发晕厥的主要机制.
作者:王珂;林治湖;Leonelli FM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评价64极网篮电极导管在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中的实用价值.方法4例患者,根据发作时心电图诊断为房性心动过速(房速)3例,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1例.网篮电极导管分别经右侧股静脉或股动脉送入右心房或左心室,选择记录双极心电信号,对每1例患者均进行窦性心律及心动过速时的标测,并在网篮电极导管指引下进行消融.结果4例患者网篮电极导管均顺利送入,术中及术后无明显并发症发生.通过网篮电极所记录心电信号清晰、稳定,根据计算机所绘制等时标测图及网篮在心腔内的影像位置,可准确地判断除极波传播顺序、方向及早激动点,确定心律失常的起源部位及发生机制.2例房速及1例室性心动过速患者消融成功,另1例房速患者消融失败.结论利用网篮电极导管进行心内膜高密度标测,有助于提高心脏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手术的效率.
作者:韩冰;骆秉铨;李为东;张义勤;叶新和;蒋树中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患者女性,50岁,因反复晕厥发作1 d入院.患者既往身体健康.于入院当天凌晨1时许在睡梦中憋醒,起床小便后坐位休息时突发神志不清,两眼上翻,四肢强直性抽搐.唇色发绀,5 nin后神志转清.1 h后来院急诊,体表心电图提示间歇性频发室性早搏(室早,R在T上现象),血钾4.2 mmol/L.住院期间反复发作晕厥,持续数秒至数分钟不等,心电监护显示均为心室颤动(室颤,图1).
作者:章华萍;徐颍鹤;林荣海;吴晓梁;张玉琴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例1患者男性,60岁.因突发恶心、呕吐、心悸、继而晕厥急诊入院.入院前4h用川乌药酒约30ml,20min后出现口舌及四肢麻木、恶心、呕吐胃内容物4次,感心悸,入院前1 h出现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进而晕厥.
作者:张翼;陈燕;祁述善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患者男性,53岁.因误服藏药100余粒2 h,出现舌尖及四肢发麻,心慌胸闷就诊.追问药商,其药主要成份为乌头碱,每100粒约含乌头碱3.5 mg.查体:神志清楚,血压90/50 mm Hg(1 mm Hg=0.133 kPa),呼吸22次/min,两肺听诊无啰音,心率65次/min,节律齐,无心脏杂音.四肢痛触觉减退,膝腱反射减弱,双下肢肌力Ⅲ级,双上肢肌力Ⅳ级,巴彬斯基征阴性.
作者:宋云彩;石文琼;徐昌永 刊期: 2001年第06期
异常J波临床较罕见,我院1999年1月至2000年12月收治特发性和继发性异常J波共5例.临床资料例1患者男性,40岁.因夜间睡眠时突然尖叫、四肢抽动、意识丧失,经家人胸外按压约10 min意识转清送本院急诊.
作者:林加锋;陈露霞;潘娅静 刊期: 2001年第06期
完全性房室阻滞家族性发病不多见,兹报道在临床工作中发现一家系4例.先证者(Ⅲ3),男性,42岁,因胸闷、心前区疼痛、心悸、头晕1年,晕厥伴尿失禁、抽搐两次于1998年10月7日就诊.3年前体检时心电图发现二度房室阻滞.
作者:景孟环;赵晓峰;常丽娟;张向霞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临床遇到3例Brugada综合征伴有ST-T演变的患者,其中1例ST-T演变明显,报道如下.用常规12导联心电图对3例Brugada综合征患者观察1~3周.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43、63、和25岁(例1、2为日本大学板桥医院住院患者,例3为我院门诊患者).
作者:张建义;何秉贤;万永红;小泽友级雄 刊期: 2001年第06期
附子为一中药,其所含主要剧毒成分为乌头碱,如炮制不当或剂量过大可致中毒(按药典规定1次用量为3~15g).因饮用附子配制的药酒致6例同时中毒者较为少见,而其中2例均在饮酒后30min左右几乎同时发作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意识丧失,且间断持续达30min以上被抢救成功更为罕见.该6例中男性5例,女性1例,年龄36~48岁,饮酒量10~60ml不等.饮酒后10余分钟,分别出现恶心、呕吐、胸闷、心悸、四肢及口舌发麻,双下肢无力等症状,于2001年2月6日晚10时入我院急救中心抢救.入院后即刻给6例患者作心电图检查,除2例饮用量较少者表现为窦性心动过速外,其余4例均出现频发室性早搏二、三联律或多源室性早搏.2例饮酒量较大者,于入院后10余分钟即饮酒后30余分钟,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
作者:沈桢巍;冯兰英;徐红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0岁,因煮食附片2 h后感心慌,心悸入院.体格检查:血压100/70mm Hg(1 mm Hg=0.133 kPa),神志清,心界不大,心律齐,170次/min,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心电图示:双向性室性心动过速(图1).静脉推注利多卡因、普罗帕酮等治疗无效后,间断静脉推注阿托品,3 h后转为窦性心律(图2).
作者:张孟浪;张百鸣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报道1例因饮用乌头配制的药酒而引起的双向性室性心动过速,并与单向性室性心动过速间歇出现.患者男性,59岁,因摔跤后左下肢疼痛,服用乌头浸泡的药酒100ml约1 h后,感心前区烧灼感,头晕、胸闷、心悸,随即恶心、呕吐1次,呕吐物为胃内容物,量较多,因症状未缓解,急来我院诊治.
作者:付键;吴伟松;彭冬迪;张为民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患者男性,73岁,因胸闷2 d伴晕厥1次入院.体格检查:神志清楚,口唇紫绀,呼吸急促.血压112/74 mmHg(1 mm Hg=1.33 kPa),心率200次/min,心界向左扩大,心前区未闻及杂音.心电图(图1)示:心房波难以分析,V2、V3导联似见F波,QRS波宽大畸形达0.16 s,Ⅱ、Ⅲ、aVF、V4、V5导联呈异常QS形,V1~V3有异常Q波,PR间期呈长短交替变化(360ms与260ms),平均心室率200次/min.心电图诊断可能为(1)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伴3:2文氏型传出阻滞;或(2)心房扑动或心房颤动伴室内差异传导(房室传导呈2:1与3:1交替).
作者:朱韵;钱大慈;李皓;徐旭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患者女性,65岁,冠心病.因心悸、胸闷1周伴晕厥2次来院就诊.心电图(图1)示:Ⅱ导联PP规则,心率101次/min,QT间期0.37 s(大值0.35 s);可见提前出现宽大畸形的QRS波,落于窦性P波之上,呈二联律,ST段压低1 mm,T波负正双向.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动过速,频发室性早搏(室早)呈R在P上的现象(R on P),心肌缺血.
作者:刘晓健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临床上干扰性脱节多见于房室交界区,出现在窦房交界区者极少,同时发生于这两个部位者更属罕见.现报告1例.患者男性,52岁.2000年10月9日因胸闷、心悸来院做检查.图1示Ⅰ、Ⅱ、Ⅲ导联同步记录,以Ⅱ导联说明:Ⅰ、Ⅱ、Ⅲ导联同步记录,以Ⅱ导联为例. P1至P6属直立状窦性P波,P11、P12也有窦性成分.
作者:徐慧娟;陆黎萍;方炳森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患者男性,63岁.因反复心悸、胸闷20多年,加重伴头晕、黑朦、下肢水肿4个月于1993年6月29日入院.入院时体格检查:血压90/60 mmHg(1 mm Hg=0.133kPa),无紫绀.两肺底布满细湿啰音.心界向左下扩大,心率58次/min,节律不齐,胸骨左旁2~3肋间有3级粗糙吹风样收缩期杂音,向腋下传导.周围血管征阴性.24 h动态心电图示:二度Ⅱ型房室阻滞.心脏X线胸片示肺充血、肺动脉高压和房间隔缺损.
作者:张敏州;程康林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0岁,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尿少和全身水肿1个月.体格检查:体温36.7℃,呼吸20次/min,心率100次/min,血压140/90 mmHg(1 mmHg=0.133 kPa),眼睑面水肿,肝肿大,双下肢可凹陷性水肿,血尿素氮:7.9 mmoI/L,钾:5.7 mmol/L,氯:108mmol/L,钠:146 mmol/L,二氧化碳:25mmol/L,钙:2.02mmol/L.心电图示:窦性心律.1999年8月4日以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功能不全收住院.
作者:茹仙古丽;阿孜古丽 刊期: 2001年第06期
近来,作为特发性心室颤动(室颤)的一种特殊原因,Bru-gada综合征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它的诊断主要依据体表心电图胸前V1-V3导联ST段持续性的抬高,右束支阻滞(RBBB)样图形以及有晕厥、有心电图记录的室颤或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病史.但这类患者的ST段抬高可以是一过性的,因而对诊断造成困难.兹报道静脉注射Ajmaline(1mg/kg)对2例基础心电图正常的室速患者的诊断价值.
作者:周京敏;葛均波;欧阳非凡;Karl-Heinz Kuck 刊期: 2001年第06期
资料和方法52例施行心内电生理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A、B 2组,2组各26例,A组以经胸二维超声心动图为影像学导引进行冠状静脉窦(CS)电极导管植入,所用仪器为HP-Sonos 5500型电脑超声显像仪.B组以X线作为影像学导引,以右前斜300为常规体位,采用方法与马长生等报道的方法相同,所用仪器为Philip 600型单C形臂.进行经胸二维超声心动图引导时,患者取平卧位,操作者除需穿无菌手术衣、戴口罩、帽子外,其余操作手法与探头置放与常规操作相同.取不典型胸骨旁四腔心切面,以充分显示CS开口于右心房的位置为准.采用常规方法穿刺左锁骨下静脉,将4极专用CS电极导管于超声心动图引导下送至三尖瓣环的右心室侧,采用心尖四腔、胸骨旁四腔或左心室短轴切面,以充分证实电极导管头端已进入右心室侧.超声操作者先显示标准四腔心切面,将超声探头沿同一肋间隙略平行内移1~2 cm的同时稍上翘探头即可容易地显示出CS口.超声操作者和导管操作者反复证实导管头端已到达CS口(导管移动,在超声上也会显示出这种移动)后,超声操作者略逆钟向移动探头进一步显示CS的走行的同时导管操作者沿CS逆钟向轻推导管3~4 cm,此时多导生理记录仪显示相似大小的A波和V波证实导管已到位;在导管推送过程中二维超声心动图可看到导管在CS内移动.注意一旦遇到阻力即停止操作,避免发生心包填塞.后者操作手法与X线引导时相同.
作者:钟敬泉;郑兆通;张薇;黎莉;张运 刊期: 2001年第06期
通常认为右心室心尖部起搏体表心电图应呈左束支阻滞图形,但实际工作中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患者体表心电图胸前导联呈典型左束支阻滞图形者只占约50%.本文通过分析我院85例植入WI或DDD起搏器患者术后体表12导联心电图,观察Ⅰ、aVL导联及胸前导联QRS波主波方向与形态,并与X线定位分析比较,以探寻一种判断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更为简单、可靠的方法.
作者:周旭;王玮;田青;和世平;许智韬;翟彪 刊期: 2001年第06期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是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有效方法之一,本研究观察CM3G能否改善患者的QT离散度(QTd).资料和方法55例进行了CABG的患者(男性45例,女性10例),年龄37~80岁,平均60.1岁.其中48例手术前有不稳定型或劳力型心绞痛,27例有陈旧性心肌梗死.
作者:刘鸣;庾华东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的应用大大降低了由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颤动(室颤)引起的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成为治疗室性快速心律失常有效的方法.
作者:柳弘;任学军;张金荣;田锐 刊期: 2001年第06期
运动试验是临床诊断冠心病的常用辅助检查,但其漏诊率很高,因此运动试验结果阴性不能完全排除冠心病可能.通过测量运动试验阴性患者运动前及运动后QT离散度(QTd),并结合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分析,评价运动试验阴性患者QTd对预测冠状动脉狭窄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赵季红;张利华;张宁仔;肖俊平;刘军 刊期: 2001年第06期
应用床边气囊电极导管进行临时心脏起搏抢救严重缓慢心律失常,效果较好.现将我院近4年9个病例报道如下.9例患者,男性5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65.22±6.34)岁.心律失常类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3例,三度房室阻滞4例,室性心动过速于电复律术中作保驾1例,左束支阻滞于手术中作保驾1例.
作者:陆江辉;高翔;冯燕娴;崔勇;余强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慢性持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类心律失常,当患者用药物无法维持窦性心律变为持续性房颤时,预防脑卒中的发生就变得非常重要.国外几个大规模临床试验已经证实,华法林(也称可密定)在持发性房颤患者预防脑卒中方面,疗效优于阿司匹林,而在国内报道不多,本组就165例慢性特发性房颤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及华法林预防脑卒中疗效分析如下.
作者:卢燕玲;张金荣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前,对家族性预激综合征的研究较少.本文总结、随访了解放军301医院和北京朝阳医院1993~1999年6月部分经射频消融治疗预激综合征患者,探讨了家族性预激综合征的发病率、电生理及临床特点.
作者:刘文玲;刘国树;胡大一;单兆亮;刘德强;骆雷鸣 刊期: 2001年第06期
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常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但在少数室速患者,临床上并未发现其心脏有明显结构异常,亦无代谢障碍、电解质异常和长QT综合征等,这种室速被称为特发性室速.根据起源部位不同,分为特发性右心室室速和特发性左心室室速.绝大多数特发性右心室室速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RVOT),故又称为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速.在临床上特发性室速常见3种类型:①反复单形室速(repetitive monomorphic ventricular tachycardia,RMVT),这种室速为单形非持续性,常与相同形态的单个、成对室性早搏(室早)反复交替出现;②右心室流出道持续性室速,心动过速不发作时较少有室早出现;③左心室室速,多为持续性,极少数为非持续性.
作者:曹克将 刊期: 2001年第06期
双心腔起搏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它可保持房室的顺序收缩或房室同步,但仅有房室同步尚不能提供佳的血流动力学效应,还必须有一个佳的房室延迟(AV delay)或称为房室间期(AV interval),即在心室收缩之前有佳的时间进行心房收缩,因此双腔起搏的AV间期的长短与起搏的血流动力学效应关系密切.
作者:耿仁义;朱中林 刊期: 2001年第06期
近十年来,随着心脏细胞水平及离子水平基础研究的进展,不仅更新了一些有关心电活动的传统观念,还大大提高了对临床上各种心律失常发生机制的认识.主要的进展之一是提出了关于跨室壁心肌复极不均一性的概念.
作者:陆再英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是临床较少见的心律失常,目前相关的较大系列临床资料并不多见.兹对多年来我院接收射频消融治疗的病例进行总结.方法共有190例患者(男性137例,女性53例),平均年龄(32.1±13.3)岁.特发性左心室心动过速(idiopathic left ventricular tachycardia,ILVT)113例;发生于右心室流出道(right ventricular ouutflow tract,RVOT)者为77例,其中36.4%(28/77)为反复发作的单形室性心动过速(repetitive monomorphic ventricular tachycardia,RMVT).所有患者均经药物治疗无效,在停服抗心律失常药物至少5个半衰期后进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在诱发出室性心动过速后进行射频消融治疗.术后平均随访(31±18)个月.结果ILVT患者平均年龄(35.9±12.8)岁而RVOT患者为(29.5±13.0)岁(P<0.05).同时,ILVT患者中男性占86.1%,而在RVOT患者中则只占51.4%.只有8例ILVT患者被发现有左心室假腱索,3例有二尖瓣脱垂,3例伴心动过速性心肌病.77例RVOT患者中有28例为RMVT.ILVT患者中除1例起源于左心室游离壁,4例位于室间隔高位,3例位于左冠状动脉窦下方之外,其余均位于室间隔左侧中、下部,消融时主要以激动顺序标测定位.接受了消融的起源于室间隔的102例ILVT患者中,90.2%可记录到浦肯野电位(Purkinie potential).而起源于右心室者则均以激动顺序结合起搏标测确定消融靶点.有7例患者在电生理检查时未能诱发VT.其余183例患者中有171例即时消融成功,消融成功率在LVT组为90.5%,RVT组为89.7%.18例在随访期内复发,其中8例再次消融成功.结论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多见于中青年患者,且与性别有关.射频消融可以较满意地根治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作者:张奎俊;陈新;姚焰;马坚;郭向阳;张澍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10岁.反复心悸病史5年,心电图示窦性心律与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室速)交替出现.心动过速时心电图示心室率150次/min,心电轴右偏,Ⅰ、aVL导联QS型,Ⅱ、Ⅲ、aVF导联R型,V1导联Rs型,V2导联RS型,V3、V4导联Rs型,V5、V6导联R型(图1).体格检查,超声心动图及X线胸片未发现异常.
作者:陈宏;曲乐天;李占全;赖云萍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报道9例经电生理检查证实的特发性左心室流出道心外膜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体表心电图及电生理检查特点.方法男性5例,女性4例,年龄15~58岁,6例为运动诱发的持续性室速,3例为运动诱发的非持续性室速.结果室速时,9例体表心电图QRS波全部呈现右束支阻滞图形(8例胸前导联V1-V6呈现高R波),Ⅱ、Ⅲ、aVF导联为高R波,Ⅰ、aVL导联为QS波.电生理检查,右心室和左心室心内膜标测未发现早心室激动点,在较早心室心内膜激动处的心内电图多呈现起始部低幅电位,提示远场电位.心室内起搏标测未发现与室速体表心电图12导联QRS波形态相同的起搏点.8例通过心脏静脉系统标测发现早的心室激动点[体表心电图早QRS波前15~50ms,平均(32±12)ms]和完全或近乎完全的起搏标测位于心大静脉的远端1例、心前间隔静脉的近端7例.1例患者在左心室流出道消融成功,1例患者在心大静脉远端血管内消融成功.其他患者在右心室和/或左心室内消融失败.结论心脏静脉标测可以鉴别出特发性左心室流出道心外膜侧室速.
作者:王祖禄;韩雅玲;王守力;王效增;Warren M Jacknan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对经射频消融术证实的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病例进行总结分析,探讨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病状况、心电图特点和消融结果.方法对127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病年龄、性别、室性心动过速的起源部位和心电图进行分析,观察室性心动过速的诱发率,射频消融的成功率和复发率,分析消融术失败或室性心动过速复发的原因.结果经消融治疗的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好发于年轻人,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较右心室室性心动过速多见,11.8%的患者室性心动过速发作时可出现1:1室房逆传.右心室室性心动过速男女比例为1.0:1.3,额面QRS波平均心电轴为(+82.96±26.18),诱发率为90.2%,射频消融的成功率为85.4%.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男女比例为8.6:1.0,额面QRS波平均心电轴为(-88.15±43.73),诱发率为96.5%,射频消融成功率为93.0%.结论射频消融术是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一项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的相对成熟的技术,可以作为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首选治疗手段.
作者:李学斌;郭继鸿;许原;永福;黄卫斌;李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46岁.阵发性心动过速反复发作3年,每次发作均自行终止.曾多次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和X线胸片,均未发现异常.2000年8月28日,因心动过速发作2 h就诊,心电图(图1A)示宽QRS心动过速.RR间期0.52s,QRS时限0.12 s,粗看QRS波呈右束支阻滞伴心电轴显著左偏;除V4导联后1个QRS波外,在每1个QRS波后均可见P′波,RP′间期0.20 s.似可考虑为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伴室内差异性传导.图1B示RR间期、RP′间期均无明显变化,多次出现连续2个QRS波后无P′,并记录到有偶发提前出现的直立P波和窄的QRS波,为窦性搏动,可以排除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结合QRS波在V1导联呈QR波,V6导联呈RS波,以及V4~V6导联的RS间期>110ms,诊断为室性心动过速,心脏其他检查未见异常,心动过速终止后为窦性心动过缓,心动过速时的窦性QRS波与窦性心动过缓时的QRS波完全相同,临床诊断特发性左心室心动过速.
作者:顾法霖;孟凡杰;顾方方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对18例反复单形室性心动过速的消融情况进行分析,并对消融同形室性早搏根治反复单形室性心动过速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进行分析.方法18例患者,男性4例,女性14例,年龄19~45岁.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均有频发室性早搏和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征得患者的知情同意书后,电生理检查和消融一次进行,标测和消融同形的室性早搏,采用起搏标测和激动标测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室性心动过速的起源处(消融靶点).靶点定位后进行射频消融,温度50~60度,能量30~40W.即刻成功标准为放电后10 s内同形室性早搏和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消失,且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不能诱发,观察30 min窦性心律稳定.随访成功标准为术后动态心电图24h室性早搏少于100个,无室性心动过速发作.结果18例患者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17例,其中1例存在2种形态的室性心动过速,分别于肺动脉瓣上及瓣下消融成功.起源于左心室流出道1例,于主动脉瓣上左Valsalva窦内消融成功.即刻成功17例.随访平均(23±14)个月,无心动过速复发16例,复发2例,1例于术后3个月复发,再次消融成功,另1例于术后6个月复发,未接受第2次消融.1例术后出现少量心包积液,经放置引流管后好转,无其他并发症.结论消融同形室性早搏是根治反复单形室性心动过速安全和有效的方法.
作者:杨延宗;刘少稳;高连君;王祖禄;张树龙;林治湖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diopathic ventriculartachycardia,IVT)是指一组发生于未发现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的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因此又称正常心脏室速,预后良好.由于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成功率高,已成为一种首选治疗方法.近年来,我院已成功治疗26例.
作者:程晓曙;吴清华;吴延庆;李菊香;程应樟;胡建新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diopathic ventriculartachycardia,IVT)是指无明显或确定的心脏结构性病变的室性心动过速,近几年来IVT的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RFCA)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总结45例IVT射频消融治疗结果.
作者:周胜华;刘启明;祁述善;沈向前;赵延恕;陈琳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例1患者男性,24岁.1999年12月因运动后突发心悸入院,心电图为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率214次/min.超声心动图无异常.静脉注射利多卡因、普罗帕酮、维拉帕米、艾司洛尔等多种抗心律失常药物均不能终止室速,但均能减慢室速频率,其中以静脉注射艾司洛尔明显.出院后一直口服美托洛尔,随访11个月,患者室速呈无休止发作,心率多维持在90~110次/min左右.复查超声心动图示左心室、左心房扩大.于2000年11月再次入院行射频消融术.术中室速持续发作,Ⅰ、aVL呈大R波,Ⅱ、Ⅲ、aVF及V1~V6均呈QS形(图1).右心室程序刺激不能终止室速,超速刺激可暂时抑制室速,但不能终止室速及隐匿性拖带室速.
作者:刘志琴;扬天和;蔡运昌;张陈匀;李世英 刊期: 2001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