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分析大鼠正常心跳供体(HBD)和心跳停搏供体(NHBD)原位肝移植术后近期死因的异同.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HBD和NHBD两组;NHBD组又分别设心跳停搏30 min(NHBD-30)和45 min(NHBD-45)两组.每组各行原位肝移植50、30和30次.结果 HBD和NHBD组冷缺血、无肝期、IVC阻断、受体手术时间分别为69.76±1.52和70.32±1.53 min、16.46±0.96和16.40±0.73 min、22.56±1.73和22.75±1.16 min、89.38±3.75和90.58±3.76 min;HBD组术后近期(1周)共有5只受体分别死于原发性移植肝无功能(1)、麻醉过深(1)、肺部感染(2)和SVC吻合口漏(1);而NHBD组术后近期共有36只受体分别死于原发性移植肝无功能(17)、麻醉过深(4)、无肝期较长(3)和供肝再灌注后渗血(12).结论二种供体原位肝移植术后的近期死因确实存在着差异.
作者:邵堂雷;蔡伟耀;杨卫平;张明钧;陈皓;狄忠民;周光文;李宏为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研究兔常温下入肝血流阻断(portal triad clamp,PTC)及全肝血流阻断(total hepatic vascular exclusion,THVE)对肝组织氧压(tissue oxygen pressure,Ptio2)的影响.方法24只兔均分二组即PTC和THVE组.分别测定二组缺血前、缺血30 min及再灌注30 min后肝Ptio2值及血清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值变化.结果PTC和THVE组均表现为肝Ptio2下降,但TH-VE较PTC组肝Ptio2值下降更显著(P<o.01)、血清ALT值也明显升高(P<0.05).结论PTC组较THVE组对肝缺血的耐受性增加.
作者:王成友;倪勇;何海萍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TNF-α和IL-10在异种肝移植中的作用.方法建立豚鼠到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用RT-PCR方法检测移植肝内TNF-α mRNA和IL-10 mRNA的表达,并通过应用FK506改变上述细胞因子mRNA的表达探讨其不同作用.结果非协调性异种肝移植后移植肝内有TNF-α mRNA和IL-10 mRNA的表达,FK506可以上调IL-10 mRNA的表达并下调TNF-αmRNA的表达,并减轻受体超急性排斥反应的程度.结论细胞因子在异种肝移植的免疫排斥反应中有重要作用,抗炎和促炎因子的平衡对排斥反应有缓和作用.
作者:芮晓晖;蔡端;张群华;孙鹏;石伟;张延龄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研究肝硬化大鼠肝缺血再灌注(I/R)损伤和硬化肝比正常肝更容易损伤的机制是否与肝细胞凋亡有关?方法建立原位肝I/R模型,将肝硬化大鼠随机分为2组:A组:缺血时间(I)=20 min;B组:I=30 min;C组:正常大鼠,I=30 min,比较灌注前后各组血清AST、ALT的变化和肝细胞凋亡的百分数.结果肝硬化大鼠肝I/R后,AST、ALT明显升高,以灌注后6 h为高峰,灌注24、72 h后逐渐下降.灌注6 h后,B组的血清转氨酶为3组中高(P<0.05),说明B组肝损伤严重.肝细胞凋亡在I/R后明显增多,以灌注后6 h为高峰,随后逐渐下降,变化与转氨酶一致.灌注后6 h,B、A、C组肝细胞凋亡的百分数分别为20.9%、13.5%和10.7%,B组明显高于A、C两组(P<0.01).再灌注72 h内未见明显肝细胞坏死.结论肝细胞凋亡是肝硬化大鼠I/R损伤肝细胞死亡的主要形式,肝细胞凋亡与肝缺血时间密切相关,肝硬化肝细胞比正常肝细胞容易发生凋亡是硬化肝对缺血敏感的重要原因.
作者:李绍强;梁力建;黄洁夫;李智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胆道外引流模型的方法,为研究肝移植胆汁细胞学及免疫学等指标变化提供实验手段.方法根据Kamada和孙君泓报道的术式加以多项技术改进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胆道外引流模型,胆道外引流管采用的是硬膜外导管.结果 52次定型手术中成功44次,成功率为84.6%.44只手术成功大鼠中,下一步实验处死前死亡4只,其余40只均存活至下一步实验.结论该大鼠原位肝移植胆道外引流模型建立方法操作简单,成功率较高.
作者:王振杰;何晓顺;陈规划;黄洁夫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由微载体培养的L-02人肝细胞和中空纤维舱构成的生物反应器的生物效能.方法采用微载体培养高浓度L-02人肝细胞,同时使用中空纤维型生物反应器和血泵等共同构成生物人工肝系统.在体外转流试验中观察循环液中游离胆红素、葡萄糖、白蛋白、谷草转氨酶浓度的变化以及实验对肝细胞的影响等.结果 L-02肝细胞能很好地粘附于cytodex 3微载体上形成微载体诱导的肝细胞聚集体;移入生物反应器内进行体外循环,4 h后可见循环液中游离胆红素和葡萄糖浓度显著降低,分别为27.1μmol/L和1.75 ninol/L;白蛋白含量明显增加,为15.21 mg/L;肝细胞仍有较高活力达75%.结论本实验所建立的生物反应器作为生物人工肝系统的核心组件具备一定的生物合成和解毒代谢功能,为进一步建立混合型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奠定了基础.
作者:陈燕凌;殷凤峙;唐南洪;王小茜;杨焕星;李秀金 刊期: 2002年第11期
胆道并发症是肝移植术后的常见问题.近年来由于外科技术的进步,器官保存和免疫抑制剂的发展,使得大多数移植中心的供肝存活率超过80%,然而胆道并发症仍然是肝移植术后重要的死亡原因,占15%~34%[1,2].对这一问题的病因、早期诊断、治疗及有效预防的探讨,直接关系到肝移植的预后,是非常有必要的.
作者:孙备;许军;姜洪池 刊期: 2002年第11期
Fas-FasL系统诱导活化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s)凋亡,逃避机体免疫系统监视,在肿瘤发生、发展和转移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应用SP免疫组化法研究大肠癌原发灶及其肝转移灶的Fas、FasL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曲利娟;余英豪;陈锦华;曾玲;谈景旺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T)及其类似物作为一种新的抗肿瘤药物已经在临床肿瘤辅助治疗中取得了肯定的疗效,也有大量实验和初步临床研究表明其在肝癌中的应用价值.但生长抑素固有的抑制特性能否对手术创伤后病人或实验动物的残肝再生和肝功能恢复带来负面影响,在抑制肿瘤生长、促进肿瘤细胞凋亡的同时对于手术后个体的应用安全性成为医务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
作者:邹卫龙;许戈良;李建生;易述红;徐荣楠 刊期: 2002年第11期
腹腔镜逆行胆囊切除术可减少胆管损伤机会,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及手术方法:B超诊断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病人75例,男33例,女42例.分两组:腹腔镜胆囊逆行切除术组40例,对照组为腹腔镜胆囊顺行切除术35例.术式采用随机分配法,固定腹腔镜医师操作.病人近1个月内无急性发作史.
作者:于聪慧;吕民生;杨荣华;姚军波;乔志 刊期: 2002年第11期
肝淋巴管瘤(lymphangiona ofiver)为肝脏罕见的良性肿瘤.临床表现缺乏特征性,常造成误诊.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自1986年8月至1999年6月收治3例,均经手术获病理确诊,现报告如下:
作者:覃政活;黎乐群 刊期: 2002年第11期
胆石症是一种常见病,常表现为以上腹疼痛为主的系列临床症状,一般内科药物治疗效果不满意,手术后也常因各种原因在部分病例中发生腹痛等术后并发症.作者通过观察250例手术前后应用步长胆石利通病人的临床表现及检查资料分析,旨在了解步长胆石利通的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曹红;王芳 刊期: 2002年第11期
我科自1998年初至2001年底对7例胰颈体部不完全断裂伤病人行胰创面成形后与空肠侧端吻合,T管引流术.7例中男性5例,女性2例,年龄17~42岁,平均27岁,交通事故伤5例,非机动车辆挤压伤1例,拳击伤1例.
作者:陆卫军;王光伟;余书勇;周亚龙;唐浩;朱中权;王倩 刊期: 2002年第11期
医源性胆管损伤,在胆囊切除术中时有发生,本文分析总结我院自1990年1月至2000年12月所遇到的14例胆管损伤病人的诊治情况,就胆管损伤的原因及处理作探讨.肝胆外科
作者:詹银楚;余耀生;徐集麟 刊期: 2002年第11期
Mirizzi综合征是指胆囊管胆囊颈结石嵌顿及其并发症,所引起的胆囊管狭窄或梗阻,导致胆管炎、梗黄和肝功损害的临床综合征.总结我院自1970~2000年收治的24例经手术证实的老年人Mirizzi综合征,加以分析讨论.
作者:孙俊平;马瑞连;鲁晓玲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病人,男,77岁.右上腹疼痛1个月余,伴皮肤、巩膜黄疸1周入院.肝功能化验GPT 125 U/L、GOT 156 U/L、TB 54.3 mmol/L,B型超声:肝内胆管扩张,胆总管扩张并结石可能,ERCP造影显示肝内外胆管扩张并胆总管结石.诊断为胆囊占位,胆总管结石.
作者:乔鸥;董坤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评估肝移植,尤其是再次肝移植的长期随访结果及影响结果的因素.方法对1981年2月至1998年4月期间进行的、存活时间大于2年的4 000例肝移植进行随访,其中再次肝移植774例.根据首次肝移植的时间,分为A、B、C三期.结果774例(19.4%)接受第2次肝移植,148例(3.7%)接受第3次肝移植,20例(0.5%)接受第4次肝移植,5例(0.13%)接受第5次及5次以上肝移植.第1次再移植原因主要为移植肝原发性无功能、肝动脉栓塞和排斥反应.C期再次肝移植率(13.4%)明显低于A期(33.4%)和B期(23.7%),P=0.001.结论掌握适当的再移植指征、再次手术时机、受体的选择和手术技巧,再次肝移植的长期生存率明显改善.
作者:朱岳;江春平;John J.Fung;Ashok Jain 刊期: 2002年第11期
肝脏由肝实质和胆管系统两部分组成,严重的胆管系统疾病,到了终末期导致肝功能衰竭,用一切中西医治疗措施无法治愈时,和肝实质疾病一样,只有施行肝移植才是唯一的救命疗法.
作者:夏穗生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评价甲胎蛋白信使RNA(AFP-mRNA)作为外周血中肝癌细胞的标志是否具有特异性.方法抽取64份分别来自肝癌、肝炎肝硬化、健康人的外周血标本,提取血中有核细胞成分的总RNA,以AFP特异性引物进行巢式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nested RT-PCR)扩增,检测血中有核细胞中AFP-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肝癌、肝炎肝硬化、健康人3组外周血中AFP-mRNA表达率分别为60%(18/30)、50%(10/20)、50%(7/14).表达率3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AFP-mR-NA不是血液中肝癌细胞的特异性标志.
作者:赵鸿;陈孝平;赵西平;杨东亮 刊期: 2002年第11期
手术是目前公认唯一可能治愈肝癌的方法,但术后复发转移率非常高,即使小肝癌(<5 cm)根治切除或施行肝移植后3年复发率仍超过50%,提示自发性或医源播散入血的肝癌细胞在肝癌根治术后,特别是肝移植后的转移复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使临床寻找能反映肝癌细胞早期血运转移的标志物更为迫切.
作者:陈汉;杨业发;吴孟超 刊期: 2002年第11期
冷循环射频治疗是在传统射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微创技术[1],我院自2001年4~10月间运用该技术行B超引导下肝癌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的近期疗效.本文旨在介绍这种新的介入疗法并初步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张炜炜;仇毓东;孔文韬;吴亚夫;周铁;丁义涛 刊期: 2002年第11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11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11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11期
我院近期连续开展13例肝移植,其中6例亲体部分肝移植,采用显微外科技术重建肝动脉,现将肝动脉重建的一些经验总结如下.
作者:李相成;王学浩;张峰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前,肝移植已经成为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治疗方法.我院从2000年4月起采用经典式原位肝移植治疗晚期肝硬化和肝脏肿瘤,取得较好疗效.现将手术中出现的一些并发症进行讨论.
作者:吴问汉;万远廉;杨尹默;詹江华;赵建勋;黄莚庭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为了进一步总结和探讨良性终末期肝病行肝移植手术时机的合理选择和提高肝移植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例良性终末期肝病行肝移植手术的病人对手术时机的掌握以及术后出现的各种并发症.结果本组病人UNOS分级:Ⅰ级4例,2例出现颅内出血,1例出现严重的肺部感染致多器官功能衰竭;Ⅱ级15例,1例出现颅内出血,1例出现急性肾衰,1例出现门静脉血栓形成,1例术后表现为肝上下腔狭窄,4例出现肺部感染;Ⅲ级1例,术后恢复良好.结论良性终末期肝病病人应合理选择肝移植手术时机,才能提高肝移植成功率.
作者:郑树森;吴健;王伟林;黄东胜;梁廷波;张珉;沈岩;沈倩云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观察5例经混合型生物人工肝治疗的急性或亚急性重症肝炎病人的治疗效果,探讨混合型生物人工肝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 5例重症肝炎肝功能衰竭病人(急性重型3例和亚急性重型2例)各行组合型生物人工肝治疗1次,时间为10~12 h,于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分4个不同时段取血分别测肝功能、血氨、凝血酶原活动度及血清内毒素水平,并观察临床症状及体征变化.结果 3例治疗前伴肝性脑病病人昏迷程度减轻.与治疗前比较,病人血清总胆红素及内毒素水平明显降低(P<0.01),凝血酶原活动度及胆碱脂酶显著升高(P<0.01和P<0.05).2例病人痊愈,1例1周后成功实施肝移植,其余2例分别存活8 d和21 d,存活率为60%.结论混合型生物人工肝可能是治疗急性重型肝炎肝衰竭的有效方法,并作为判断病人能否自然恢复或必须进行肝移植的主要指标.
作者:刘青;段钟平;韩大康;赵秀英;单晶;李颖;郭会敏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S)正逐渐成为控制食管曲张静脉破裂出血和肝移植之间的桥梁.目前国内没有有关TIPSS对原位肝移植手术影响的报道.方法回顾性研究接受术前TIPSS治疗的肝移植病人,即评价TIPSS作为肝移植桥梁的有效性和是否影响移植手术.结果匹兹堡移植中心5例术前接受TIPSS的肝移植病人.行TIPSS与肝移植间隔时间为9.6(0.2~24.7)个月,3例病人在肝移植前能有效地控制出血.4例病人的支架位于肝实质内,并不影响手术;1例部分突出于肝外门静脉,术中需要移去支架.术后随访时间平均4.2(2~7)个月,无门静脉血栓形成.手术时间和术中输血量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TIPSS是一种有效的桥梁,并没有增加移植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鉴于有潜在的手术风险,支架好放置在肝实质内,但肝外支架并不构成移植手术的反指征.
作者:周光文;蔡伟耀;李宏为;朱岳;Forrest Dodson;John J Fung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总结脾脏移植术后早期管理的经验.方法对5例脾移植术后早期病人连续监测循环系统、凝血系统及脾脏功能变化,及时处理各种并发症和排斥反应.结果除1例术后38 d死于免疫抑制剂所致脑水肿外,其余病人均存活.脾脏有功能存活短1个月,长者已逾3年.结论脾移植术后早期系统、严密地监护治疗对手术的成功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张铁民;姜洪池;于凯江;朴大勋;刘连新;朱安龙;尹晓琳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排异反应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标准.方法对于5例肝移植术后出现并发症的病人,进行了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以及肝脏活检病理检查的综合分析,寻找其临床规律和组织学特征.结果 (1)急、慢性排异反应在临床表现和病理所见上均有其特征性改变和诊断标准.(2)其他并发症,如纤维化胆汁淤滞性肝炎和肝动脉血栓形成,也有各自的临床病理特点.(3)肝移植术前应做供肝质量评定.结论了解和掌握排异反应的诊断标准、鉴别诊断要点以及其他并发症的临床病理特征非常必要.
作者:陈嘉薇;陈大志;许评 刊期: 2002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