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007-8118
  • 国内刊号:11-3884/R
  • 影响因子:1.84
  • 创刊:1995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82-857
  • 全年订价:46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哥白尼索引(波兰),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外科学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06年8期文献
  • 肝门部胆管癌165例的诊断与外科治疗

    目的 总结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972-2001年收治的肝门部胆管癌16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根据不同时期的发病例数、手术切除率不同,分为前15年第一阶段及后15年的第二阶段.首发症状为上腹不适或闷痛、胀痛、乏力、食欲减退及进行性黄疸.B超、CT、MRI和MRCP是无损伤诊断的首选方法;若显示肝内胆管扩张或诊断肝外梗阻性黄疸,则应行PTC(27例)、MRCP(15例)或ERCP(78例).本组手术切除73例,切除率44.2%,其中根治性切除38例;非根治性切除35例.第一阶段切除15例,切除率27.3%;第二阶段切除58例,切除率52.7%.本组54例得到随访,其中根治性切除术5年生存率39.5%,非根治性切除术为14.3%;未切除的62例得到随访,均于1~1.5年死亡.结论 一旦诊断为肝门部胆管癌,就应积极剖腹探查,不要延误切除时机.手术切除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杨维良;张东伟;佟佰峰;张浩民;赵志;张建国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肝血管肉瘤:16例回顾

    目的 探讨肝血管肉瘤的特点,为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肝血管肉瘤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和病理学特点及治疗效果.结果 ①肝血管肉瘤分别占同期原发性肝脏肿瘤和肝脏恶性肿瘤的0.53%(16/3027)和0.61%(16/2603),10例(62.50%)病人有氯乙烯接触史.②病人血清AFP值正常或轻度升高,2例(12.50%)病人HBsAg阳性;CT阳性诊断率仅为6.67%;病理学图像典型.③单纯手术治疗和手术+化疗病人的平均生存期分别为8.20和18.39个月,后者的生存曲线优于前者(P=0.02).结论 肝血管肉瘤进展迅速,预后较差,发病与长期致癌物暴露有关;影像学诊断率低,病理学检查结果是诊断肝血管肉瘤的重要依据;手术联合化疗有助于延长生存期.

    作者:王健;李强;崔云龙;孙燕;肖建宇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细导管胆道引流在胆总管一期缝合术中的应用

    目的 评价经胆囊管残端细导管胆道引流在胆总管探查、胆管一期缝合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经胆囊管残端细导管胆道引流应用于开腹胆总管探查、胆管一期缝合术256例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组256例均手术成功,术后无胆漏、胆管狭窄等并发症.术后5~7 d拔管253例,术后10 d拔管3例,无拔管并发症发生.术中结石取净率为99.6%(255/256).术后住院时间为(6.7±3)d.随访256例,时间1~5年,平均3年,B超检查无胆管狭窄.结论 经胆囊管残端细导管胆道引流在开腹胆总管探查胆道一期缝合术中的应用,对预防术后胆漏、胆总管狭窄以及对术后遗留病变的诊断和治疗有广泛的应用价值.该方法安全、可靠、有效.

    作者:赵国栋;丁明金;张俊华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可行性.方法 9例肝胆管结石的病例,经应用电刀、超声刀等断肝方法,肝断面采用腔镜下用肝针缝合,并喷洒生物蛋白胶等处理方法,行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术,其中行规则性左半肝切除术2例,不规则性左半肝切除术7例;合并胆囊切除7例.结果 9例病人手术均获得成功,手术时间(289.44±25.05)min;术中出血(308.89±65.28)ml;术后恢复顺利,无并发症,病人住院时间(6.67±1.22)d;残石率0(0/9).结论 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治疗肝胆管结石安全、可行,具有微创的优点;可作为治疗肝胆管结石的一种新的选择.

    作者:江文枢;卢榜裕;蔡小勇;陆文奇;黄玉斌;黄飞;刘祖军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围肝门部分肝切除处理高位胆道良恶性狭窄

    目的 探讨以围绕第一肝门的经肝途径处理高位胆道狭窄的技术方法.方法 本组25例,其中良性胆道狭窄16例,恶性狭窄9例,围绕第一肝门行部分肝切除,去除或旷置病变胆管,到达健康近侧肝管后重建胆汁流出道,对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无住院死亡.5例病人出现包括应激性溃疡出血、膈下感染、十二指肠漏在内的并发症.所有病人黄疸均完全消退.结论 围绕第一肝门行部分肝切除,可更为有效地处理高位胆道病变,并可更直接地到达健康的近侧胆管以重建胆道,以获得更好的远期疗效.

    作者:罗丁;陈训如;李胜宏;毛静熙;余少明;周正东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胰腺浆液性囊腺瘤的诊断和治疗

    目的 探讨胰腺浆液性囊腺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1995年6月至2005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16例胰腺浆液性囊腺瘤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胰腺浆液性囊腺瘤好发于女性,无特征性临床表现.B超和CT诊断正确率分别为44%(7/16)和50%(8/16).本组16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胰十二指肠切除术8例,远端胰腺切除术3例,胰腺节段切除术2例,肿瘤摘除术3例,胰瘘是主要的并发症.本组13例获随访,3例失访.3例因其它疾病死亡,其余均健在,术后无复发.结论 B超和CT是胰腺浆液性囊腺瘤主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但准确率不高.有症状的胰腺浆液性囊腺瘤,或与黏液性囊性肿瘤不能鉴别的,应手术治疗.手术可行非根治性的胰腺切除术,甚至肿瘤摘除术.浆液性囊腺瘤手术切除后即可治愈.

    作者:王单松;楼文晖;许雪峰;匡天涛;倪晓凌;吴文川;纪元;靳大勇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手术切除治疗肝门部胆管癌

    目的 总结肝门部胆管癌手术治疗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9年因肝门部胆管癌行手术切除的83例病人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结果 83例手术切除病人中行根治性切除(R0)31例,非根治切除52例(R1,R2),术后出现并发症29例,死亡5例.根治性切除组中位生存期21.5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9.6%,43.3%和25.9%,明显优于非根治性切除组(P<0.05).近5年本院根治性切除率达44.8%,中位生存期18.7个月,疗效明显提高(P<0.05).结论 加强围手术期处理、术中行切缘冰冻病理检查、联合肝切除等可提高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率、减少并发症和死亡率;根治性切除可更好延长病人生存期,使手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获得良好的疗效.

    作者:赖佳明;梁力建;李绍强;殷晓煜;汤地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术中置自制新型鼻胆管、胆总管一期缝合在胆总管探查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术中置自制新型鼻胆管、胆总管一期缝合替代T管引流术的临床价值.方法 2002年10月至2004年10月,共施行术中置自制新型鼻胆管、胆总管一期缝合术34例,并与同期32例传统T管引流术、6例直接胆总管一期缝合术相比较.手术方法为切开胆总管取净结石,鼻胆管引导器插入胆总管通过十二指肠乳头进入十二指肠,引导器开口指向幽门.内镜活检钳在鼻胆管引导器的导引下进入十二指肠并向上通过幽门到达胃腔,活检钳在胃腔内夹住术前置入的鼻胃管前端的尾状乳胶条,将鼻胃管导入十二指肠、十二指肠乳头进入胆总管,再由鼻胃管引导新型鼻胆管进入十二指肠,后出外鼻孔.新型鼻胆管头端的环型乳胶弹力圈支撑于肝总管内,一期缝合胆总管.术后5~7 d拔除鼻胆管.结果 34例术中置新型鼻胆管成功率100%,无一例发生胆漏,拔管时间(5.0±1.5)d、术后住院时间(9.2±1.3)d较T管引流组(分别为15.2±3.6 d、17.1±5.6 d)短,差异有显著性(P<o.01).结论 术中置新型鼻胆管、胆总管一期缝合术适应证广、操作简单、安全可靠,彻底消除了T型管引流所致胆漏等并发症,缩短了住院天数,值得进一步推广.

    作者:郭子健;李莉华;过建工;周鹏;戴赛民;张勇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以急性胰腺炎为首发症状的胰腺癌诊治探讨(附11例报告)

    目的 探讨以急性胰腺炎为首发症状的胰腺癌的诊断及手术时机.方法 对我院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收治的11例以急性胰腺炎为首发症状的胰腺癌病人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11例均表现为急性水肿型胰腺炎,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在胰腺炎稳定后约14 d进行手术,9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例进行姑息性手术.术后无胰腺炎复发、吻合口漏等并发症,无手术死亡.结论 以急性胰腺炎为首发症状的胰腺癌在胰腺炎控制后2周是手术治疗的较好时机.

    作者:孙昌勤;范耀刚;陈建勋;王何斌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迟发性胆漏的发生机制及预防措施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后迟发性胆漏的发生机制、处理方法及预防措施.方法 对LC后出现迟发性胆漏的11例病人的发病特点、发生机制、处理方法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经不同的手术和介入治疗后,所有病人均痊愈出院,无死亡率.平均住院11 d,无腹腔出血、感染等并发症出现;复查B超或造影显示胆道无狭窄、扩张,造影剂排泄通畅,生活质量良好.结论 LC后迟发性胆漏有其特定的发生机制,是可以减少或避免的;内镜和介入治疗效果良好,具有其独到的优势.

    作者:李虎城;刘吉奎;邹一平;李为民;黄辉;王庆松;谢文刚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5-氮-2-脱氧胞苷联合曲古抑菌素A在体内、体外对人胆管癌细胞QBC-939增殖的影响

    目的 研究5-氮-2-脱氧胞苷(5-Aza-Cdr)和曲古抑菌素A(TSA)在体内、体外对人胆管癌细胞QBC-939生长的影响,探讨其应用于胆管癌生物学治疗的价值.方法 应用生长曲线、MTT、流式细胞仪、胆管癌裸鼠种植模型,检测不同浓度的5-Aza-Cdr和TSA,以及联合化疗药物对QBC-939体内、体外增殖的影响.结果 5-Aza-Cdr和TSA对QBC-939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呈浓度、时间依赖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主要阻滞于G1/S期,凋亡不明显.QBC-939经处理后裸鼠体内种植瘤生成率降低,荷瘤小鼠给予5-Aza-Cdr,TSA和氟尿嘧啶后肿瘤生长速度减慢、部分体积减小.结论 5-Aza-Cdr和TSA在体内、体外能抑制人胆管癌细胞QBC-939的生长,可能为胆管癌的生物学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作者:陈勇军;唐启彬;王剑明;邹声泉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黏膜接触电极在家兔Oddi括约肌肌电测量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适合Oddi括约肌(sphincter of Oddi,SO)肌电测量的新方法.方法 两组各15只家兔分别用黏膜接触电极(contact electrode on mucosa,CEM)和浆膜钩状电极(chorion claw electrode,CCE)测量SO肌电活动;另外6只家兔同时使用两种电极同步测量.结果 CEM测量SO肌电成功率高,创伤小,而且记录到的家兔SO肌电波形和CCE相比没有明显的差别.结论 CEM是一种很有价值的测量SO肌电活动的新方法,将来可能用于人体SO功能的研究,为人体内镜诊断SO功能提供了一个新方法.

    作者:陈飞;李虎城;李智华;李昆;段敏;董家鸿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家族性胆固醇结石病人SCP2基因表达的研究

    目的 研究具有家族性胆囊胆固醇结石病人、非家族性胆囊胆固醇结石病人和非结石病人肝组织SCP2基因的表达情况.方法 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研究了28例具有家族遗传性胆囊胆固醇结石病人、30例非家族性胆囊胆固醇结石病人和32例非胆固醇结石病人肝组织SCP2 mRNA的表达水平;同时应用Western blotting法分别检测三组病人肝组织中SCP2蛋白含量变化;并采用生化技术行胆汁脂质分析,计算成石指数.结果 家族遗传性和非家族遗传性胆固醇结石组SCP2 mRNA表达水平较非胆固醇结石升高,差异有显著性;家族遗传性胆固醇结石SCp2 mRNA表达水平较非家族性胆固醇结石升高,差异有显著性;SCP2蛋白水平的变化与SCP2mRNA变化一致,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胆囊胆固醇结石病人肝组织SCP2 mRNA表达水平升高,SCP2基因表达上调可能是胆囊胆固醇结石形成的重要原因;SCP2基因表达水平上调则可能在遗传中起一定作用.

    作者:崔云峰;崔乃强;李东华;张琚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胃肠肽类激素对胆囊及Oddi括约肌运动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胆囊结石是世界范围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在我国,胆结石的平均发病率为8%左右,其中80%以上为胆囊结石.

    作者:张振海;吴硕东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光动力疗法在胆管癌治疗中的应用

    由于胆管癌(cholangiocarcinoma)症状出现较晚,大部分病人就诊时已届中晚期,只有一小部分病人适合施行根治性手术,所以胆管癌的预后较差.肿瘤沿胆道系统扩散将导致顽固的梗阻性胆汁郁积、胆管炎和肝衰竭.

    作者:王嘉倍;刘连新;姜洪池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胆道出血36例外科治疗临床体会

    我们自2000年12月至2004年12月间收住胆道出血36例,现就其外科治疗临床体会分析如下.

    作者:陈永京;刘忠民;高峰;沈文律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胆石症术后远期的严重并发症(继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胆石症手术后因肝内外胆管结石复发而要行多次手术治疗,我们在一些病人的再次手术或多次手术中发现肝内外胆管狭窄、管壁弥漫性增厚、硬韧、呈条索状、病理为慢性炎症,即继发性硬化性胆管炎(SSC).

    作者:李哲夫;宋敏;王一;李洪;楚蔚欣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胆道外引流术后螺旋CT三维成像术的临床应用

    结合胆管造影术及螺旋CT(SCT)三维成像技术就胆道手术后经引流管行胆道三维成像术进行研究,探讨该技术的应用价值.

    作者:王贵民;陈亮;徐乃东;邱香;王树江;王秀清;谭毓铨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医源性胆道损伤的治疗及预防探讨

    医源性胆道损伤是临床上胆道手术,特别是胆囊切除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近年来,随着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等胆道手术的广泛开展,胆道损伤及其并发症有增多的趋势,应引起临床医师的关注和重视.

    作者:仝林虎;田静;仝伟兵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氟康唑防治SAP合并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

    深部真菌感染(deep fungal infection,DFI)是SAP后期并发症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1].现就我院10年来诊治的218例SAP合并DFI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探讨其早期诊断及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作者:闫军;姚晋林;李健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400例急性嵌顿性胆囊炎治疗总结

    急性嵌顿性胆囊炎由于结石嵌顿于胆囊颈部造成胆囊内胆汁排泄受阻,血液循环障碍、细菌感染而引起的胆囊区域的急性炎症,起病急、病情重.1994年6月至2004年6月,10年间我科收治400例急性嵌顿性胆囊炎病人,经术前准备,手术切除及术后治疗,无一例死亡,治愈率100%,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阎勇;王雨;蔡忠红;李勇建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改良的圆韧带径路肝胆管空肠吻合术

    肝门部胆管恶性梗阻由于手术切除率低,大量病人需要采用各式的胆道引流术以缓解黄疸或胆管炎,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存期.姑息性胆道引流术包括:内镜下、经皮肝穿下或术中胆道支撑引流、肝胆管空肠吻合术.

    作者:蔡守旺;张文智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中斜切口胆道镜胆总管探查的临床应用

    传统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术损伤较大,术后并发症多,痛苦较重,恢复也慢,我院自1994年12月至2004年12月在完善2000余例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的基础上,摸索出中斜切口胆道镜胆总管探查术,总共完成手术218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周炳刚;范玉琢;吴江河;黄允宁;苏刚;王炜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重症急性胰腺炎病人血浆中D-二聚体及凝血功能变化的研究

    急性胰腺炎近年来有上升趋势,而急性胰腺炎可分为轻症急性胰腺炎(MAP)及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后者常伴有多器官功能障碍,其中包括病人血液凝血及纤溶系统的改变.

    作者:李舒丹;张啸;张筱凤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肝段切除治疗右侧肝内胆管结石

    右侧肝内胆管结石手术后经常并发残余结石,这些残余结石应用纤维胆道镜取石常不易成功[1,2].为了减少手术后右侧肝内胆管残余结石的发生率,我们应用肝段切除治疗右侧肝内胆管结石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洪;邢雪;刘卫国;李哲夫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尼美舒利对体外培养人胆管癌细胞QBC939增殖的抑制作用

    近年来研究表明,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抑制剂具有抑制结肠癌、胃癌、肝癌等癌细胞增殖的作用[1~3].我们采用选择性COX-2抑制剂尼美舒利作用于胆管癌QBC939细胞,观察尼美舒利对胆管癌细胞的影响.

    作者:黄强;孔琦;翟志敏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胆囊癌hTERT、c-myc的表达及相关性的研究

    端粒酶(telomerase)与细胞恶变、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1].而端粒酶催化亚单位(hTERT)可能在端粒酶活性调节中起重要作用[2].

    作者:靳斌;王可新;胡三元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人肝门部胆管癌转移模型的建立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率低,术后易发生转移.为进一步了解肝门部胆管癌转移的生物学特性,我们利用肝门部胆管癌原发灶建立的细胞系,建立肝门部胆管癌的转移模型.

    作者:周晋生;吴小鹏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己酮可可碱对胆管阻塞性肝纤维化大鼠抗纤维化作用的研究

    近年来,抗纤维化的药物研究比较热门,其中包括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己酮可可碱、水飞蓟素等.己酮可可碱(pentoxifylline,PTX)是一种甲基黄嘌呤衍生物,有报道其具有一定抗纤维化作用,但在不同模型中的作用存在一定争议.

    作者:杨寄华;贾继东;王宇;马红;王宝恩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转化生长因子β1及其Ⅰ型受体在胆囊癌发病及预后中的研究

    转化生长因子(TGFβ)是一类有多种生物学功能的生长因子,可抑制上皮细胞生长.转化生长因子βⅠ型受体(TβRⅠ)在TGFβ信号传递中不可缺少,否则TGFβ无法实现其功能[1].

    作者:朱亚青;陈澍周;陈玉泉;王学浩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后拔T型管胆漏

    我院自1998年7月至2003年7月期间,对168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施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联合胆道镜取石,其中有8例拔除T管后出现胆漏,其发生率为4.76%.拔管时间为术后6~10周.

    作者:沈汉斌;郑启昌;周红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胆道癌诊治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胆道癌包括胆囊癌、肝外胆管癌(简称胆管癌)和壶腹癌,后者由于在诊断和鉴别诊断时与胆道疾病更密切相关,壶腹部又是胆汁的后流出道,故该处癌肿归属胆道癌范围更为合理.

    作者:王炳生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肝部分切除术理想的手术切口:Mercedes型切口远期并发症较扩大右肋缘下切口增加

    该研究主要是对比肝部分切除术采用两种不同腹部切口的早期和远期并发症的不同.

    作者:D'Angelica M;Maddineni S;Fong Y;黄辉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肝脏和胰腺创伤的分类(综述)

    肝脏是腹部外伤中常见的易损脏器之一,尤其在合并其他器官损伤时,其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较高.胰腺外伤性损伤少见且表现隐匿,常合并其他腹腔内脏器损伤,因其有类似实性或空腔脏器损伤的特点,这种少见的病变常表现出很高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本文作者重点综述了用于肝脏和胰腺创伤的各种分类方法和临床应用评估.

    作者:Oniscu GC;Parks RW;Garden OJ;邹一平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再次肝移植手术及围手术期处理研讨会学术纪要

    2006年3月25日-3月27日由天津市医学会器官移植分会主办,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器官移植中心承办的再次肝移植手术及围手术期处理研讨会在天津滨海新区召开,来至全国22个省市40家医院共120人参加了会议.

    作者:张建军;朱志军;沈中阳 刊期: 2006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