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亚青;陈澍周;陈玉泉;王学浩
胆石症手术后因肝内外胆管结石复发而要行多次手术治疗,我们在一些病人的再次手术或多次手术中发现肝内外胆管狭窄、管壁弥漫性增厚、硬韧、呈条索状、病理为慢性炎症,即继发性硬化性胆管炎(SSC).
作者:李哲夫;宋敏;王一;李洪;楚蔚欣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后迟发性胆漏的发生机制、处理方法及预防措施.方法 对LC后出现迟发性胆漏的11例病人的发病特点、发生机制、处理方法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经不同的手术和介入治疗后,所有病人均痊愈出院,无死亡率.平均住院11 d,无腹腔出血、感染等并发症出现;复查B超或造影显示胆道无狭窄、扩张,造影剂排泄通畅,生活质量良好.结论 LC后迟发性胆漏有其特定的发生机制,是可以减少或避免的;内镜和介入治疗效果良好,具有其独到的优势.
作者:李虎城;刘吉奎;邹一平;李为民;黄辉;王庆松;谢文刚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评价经胆囊管残端细导管胆道引流在胆总管探查、胆管一期缝合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经胆囊管残端细导管胆道引流应用于开腹胆总管探查、胆管一期缝合术256例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组256例均手术成功,术后无胆漏、胆管狭窄等并发症.术后5~7 d拔管253例,术后10 d拔管3例,无拔管并发症发生.术中结石取净率为99.6%(255/256).术后住院时间为(6.7±3)d.随访256例,时间1~5年,平均3年,B超检查无胆管狭窄.结论 经胆囊管残端细导管胆道引流在开腹胆总管探查胆道一期缝合术中的应用,对预防术后胆漏、胆总管狭窄以及对术后遗留病变的诊断和治疗有广泛的应用价值.该方法安全、可靠、有效.
作者:赵国栋;丁明金;张俊华 刊期: 2006年第08期
急性嵌顿性胆囊炎由于结石嵌顿于胆囊颈部造成胆囊内胆汁排泄受阻,血液循环障碍、细菌感染而引起的胆囊区域的急性炎症,起病急、病情重.1994年6月至2004年6月,10年间我科收治400例急性嵌顿性胆囊炎病人,经术前准备,手术切除及术后治疗,无一例死亡,治愈率100%,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阎勇;王雨;蔡忠红;李勇建 刊期: 2006年第08期
该研究主要是对比肝部分切除术采用两种不同腹部切口的早期和远期并发症的不同.
作者:D'Angelica M;Maddineni S;Fong Y;黄辉 刊期: 2006年第08期
肝脏是腹部外伤中常见的易损脏器之一,尤其在合并其他器官损伤时,其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较高.胰腺外伤性损伤少见且表现隐匿,常合并其他腹腔内脏器损伤,因其有类似实性或空腔脏器损伤的特点,这种少见的病变常表现出很高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本文作者重点综述了用于肝脏和胰腺创伤的各种分类方法和临床应用评估.
作者:Oniscu GC;Parks RW;Garden OJ;邹一平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总结肝门部胆管癌手术治疗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9年因肝门部胆管癌行手术切除的83例病人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结果 83例手术切除病人中行根治性切除(R0)31例,非根治切除52例(R1,R2),术后出现并发症29例,死亡5例.根治性切除组中位生存期21.5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9.6%,43.3%和25.9%,明显优于非根治性切除组(P<0.05).近5年本院根治性切除率达44.8%,中位生存期18.7个月,疗效明显提高(P<0.05).结论 加强围手术期处理、术中行切缘冰冻病理检查、联合肝切除等可提高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率、减少并发症和死亡率;根治性切除可更好延长病人生存期,使手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获得良好的疗效.
作者:赖佳明;梁力建;李绍强;殷晓煜;汤地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可行性.方法 9例肝胆管结石的病例,经应用电刀、超声刀等断肝方法,肝断面采用腔镜下用肝针缝合,并喷洒生物蛋白胶等处理方法,行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术,其中行规则性左半肝切除术2例,不规则性左半肝切除术7例;合并胆囊切除7例.结果 9例病人手术均获得成功,手术时间(289.44±25.05)min;术中出血(308.89±65.28)ml;术后恢复顺利,无并发症,病人住院时间(6.67±1.22)d;残石率0(0/9).结论 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治疗肝胆管结石安全、可行,具有微创的优点;可作为治疗肝胆管结石的一种新的选择.
作者:江文枢;卢榜裕;蔡小勇;陆文奇;黄玉斌;黄飞;刘祖军 刊期: 2006年第08期
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率低,术后易发生转移.为进一步了解肝门部胆管癌转移的生物学特性,我们利用肝门部胆管癌原发灶建立的细胞系,建立肝门部胆管癌的转移模型.
作者:周晋生;吴小鹏 刊期: 2006年第08期
近年来研究表明,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抑制剂具有抑制结肠癌、胃癌、肝癌等癌细胞增殖的作用[1~3].我们采用选择性COX-2抑制剂尼美舒利作用于胆管癌QBC939细胞,观察尼美舒利对胆管癌细胞的影响.
作者:黄强;孔琦;翟志敏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由于胆管癌(cholangiocarcinoma)症状出现较晚,大部分病人就诊时已届中晚期,只有一小部分病人适合施行根治性手术,所以胆管癌的预后较差.肿瘤沿胆道系统扩散将导致顽固的梗阻性胆汁郁积、胆管炎和肝衰竭.
作者:王嘉倍;刘连新;姜洪池 刊期: 2006年第08期
2006年3月25日-3月27日由天津市医学会器官移植分会主办,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器官移植中心承办的再次肝移植手术及围手术期处理研讨会在天津滨海新区召开,来至全国22个省市40家医院共120人参加了会议.
作者:张建军;朱志军;沈中阳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总结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972-2001年收治的肝门部胆管癌16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根据不同时期的发病例数、手术切除率不同,分为前15年第一阶段及后15年的第二阶段.首发症状为上腹不适或闷痛、胀痛、乏力、食欲减退及进行性黄疸.B超、CT、MRI和MRCP是无损伤诊断的首选方法;若显示肝内胆管扩张或诊断肝外梗阻性黄疸,则应行PTC(27例)、MRCP(15例)或ERCP(78例).本组手术切除73例,切除率44.2%,其中根治性切除38例;非根治性切除35例.第一阶段切除15例,切除率27.3%;第二阶段切除58例,切除率52.7%.本组54例得到随访,其中根治性切除术5年生存率39.5%,非根治性切除术为14.3%;未切除的62例得到随访,均于1~1.5年死亡.结论 一旦诊断为肝门部胆管癌,就应积极剖腹探查,不要延误切除时机.手术切除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杨维良;张东伟;佟佰峰;张浩民;赵志;张建国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研究5-氮-2-脱氧胞苷(5-Aza-Cdr)和曲古抑菌素A(TSA)在体内、体外对人胆管癌细胞QBC-939生长的影响,探讨其应用于胆管癌生物学治疗的价值.方法 应用生长曲线、MTT、流式细胞仪、胆管癌裸鼠种植模型,检测不同浓度的5-Aza-Cdr和TSA,以及联合化疗药物对QBC-939体内、体外增殖的影响.结果 5-Aza-Cdr和TSA对QBC-939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呈浓度、时间依赖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主要阻滞于G1/S期,凋亡不明显.QBC-939经处理后裸鼠体内种植瘤生成率降低,荷瘤小鼠给予5-Aza-Cdr,TSA和氟尿嘧啶后肿瘤生长速度减慢、部分体积减小.结论 5-Aza-Cdr和TSA在体内、体外能抑制人胆管癌细胞QBC-939的生长,可能为胆管癌的生物学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作者:陈勇军;唐启彬;王剑明;邹声泉 刊期: 2006年第08期
医源性胆道损伤是临床上胆道手术,特别是胆囊切除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近年来,随着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等胆道手术的广泛开展,胆道损伤及其并发症有增多的趋势,应引起临床医师的关注和重视.
作者:仝林虎;田静;仝伟兵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端粒酶(telomerase)与细胞恶变、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1].而端粒酶催化亚单位(hTERT)可能在端粒酶活性调节中起重要作用[2].
作者:靳斌;王可新;胡三元 刊期: 2006年第08期
胆道癌包括胆囊癌、肝外胆管癌(简称胆管癌)和壶腹癌,后者由于在诊断和鉴别诊断时与胆道疾病更密切相关,壶腹部又是胆汁的后流出道,故该处癌肿归属胆道癌范围更为合理.
作者:王炳生 刊期: 2006年第08期
传统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术损伤较大,术后并发症多,痛苦较重,恢复也慢,我院自1994年12月至2004年12月在完善2000余例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的基础上,摸索出中斜切口胆道镜胆总管探查术,总共完成手术218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周炳刚;范玉琢;吴江河;黄允宁;苏刚;王炜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适合Oddi括约肌(sphincter of Oddi,SO)肌电测量的新方法.方法 两组各15只家兔分别用黏膜接触电极(contact electrode on mucosa,CEM)和浆膜钩状电极(chorion claw electrode,CCE)测量SO肌电活动;另外6只家兔同时使用两种电极同步测量.结果 CEM测量SO肌电成功率高,创伤小,而且记录到的家兔SO肌电波形和CCE相比没有明显的差别.结论 CEM是一种很有价值的测量SO肌电活动的新方法,将来可能用于人体SO功能的研究,为人体内镜诊断SO功能提供了一个新方法.
作者:陈飞;李虎城;李智华;李昆;段敏;董家鸿 刊期: 2006年第08期
胆囊结石是世界范围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在我国,胆结石的平均发病率为8%左右,其中80%以上为胆囊结石.
作者:张振海;吴硕东 刊期: 2006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