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用针刀治疗疝修补术后切口疼痛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3年5月,山西省一○九医院对193例疝手术后切口疼痛的患者分别应用药物治疗、局部阻滞及针刀治疗,观察其疼痛治疗结果。结果三组患者比较,针刀治疗慢性疼痛效果明显优于药物治疗及局部阻滞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65、6.081,P=0.016、0.014)。结论应用针刀治疗疝修补术后切口疼痛明显有效,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作者:李鹏程;李哲毅;王玮;高智峰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并发症的发生原因,以期提高手术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临汾市尧都区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腹股沟疝患者80例,均行TAPP,对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原因进行分析。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间50~75 min,平均(65±6)min,术后住院时间2~6 d,平均(4±1)d 。术后发生血清肿8例,尿潴留6例,暂时性感觉神经异常5例。结论在经过专业、规范的学习后,熟悉肌耻骨孔和腹膜前间隙解剖结构,规范手术操作,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邓跃文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腹膜外修补术治疗复发性腹股沟疝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8月,中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复发性腹股沟疝患者23例,均行腹腔镜腹膜外修补术。结果全组患者无伤口感染,无血管和器官损伤病例,无一例远期疼痛及再复发。结论腹腔镜腹膜外修补术治疗复发性腹股沟疝效果良好,复发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
作者:郭志刚;周仕海;王尧;陈宏;余元龙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总结李金斯坦疝修补术(Lichtenstein)治疗高龄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北京市密云县中医医院收治的高龄腹股沟疝患者332例,均采用Lichtenstein法,总结分析其手术时间、伤口疼痛、术后并发症及复发率。结果本组332例患者手术过程均顺利,手术时间35~75 min,平均(47±5)min,住院时间4~7 d,平均(5±1)d。术后出现尿潴留3例,伤口积液2例,慢性疼痛1例,补片感染1例。术后随访6~36个月,无复发。结论 Lichtenstein疝修补术手术具有时间短、疼痛轻、复发率低、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高龄腹股沟疝患者的有效手术方法。
作者:刘晓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分析日间手术中心(ambulatory surgery center,ASC)复合局部麻醉下腰骶部筋膜脂肪疝的手术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至2013年7月,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ASC接收手术治疗腰骶部筋膜脂肪疝患者33例的临床资料。手术方式:疝囊口扩大+内容物切除术。麻醉方式:复方利多卡因乳膏表面麻醉+哌卡因局部浸润麻醉。结果本组患者均在复合局部麻醉下顺利完成手术治疗,术中、术后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6个月,手术疗效价:优良率为93.94%。结论 ACS复合局部麻醉下手术治疗腰骶部筋膜脂肪疝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减少了患者在院时间,节省了医疗成本。
作者:陈荣恒;谭家驹;甄作均;范国勇;郭健童;欧国昌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完全性腹膜前无张力疝修补治疗腹股沟复发疝的优越性和临床应用价值,分析疝复发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仙桃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腹股沟复发疝患者64例,采用完全性腹膜前无张力疝修补术,对其复发的原因、初次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及处理方法进行分析。结果64例手术全部成功,初次手术采用传统手术修补56例,无张力修补8例。手术时间平均70 min。术后出现脂肪液化3例,阴囊水肿6例,伤口区疼痛3例,经对症处理后痊愈出院。随访3个月至3年,无一例复发。结论完全性腹膜前无张力疝修补术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的特点,是治疗复发疝的首选术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周新红;唐忠斌;曾长江;裴志强;苏彧;魏征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阑尾切除术后腹壁切口疝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2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京西院区收治阑尾切除术后经超声诊断为腹壁切口疝患者52例,观察其腹壁超声图像解剖特点并进行总结。结果腹壁网膜嵌顿疝11例,腹壁膨出疝6例,腹壁滑动疝35例,52患者均经手术证实。结论多普勒超声对阑尾术后腹壁切口疝的诊断有很高诊断价值。
作者:赵鸿雁;唐华;郝磐石;廉锦燕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腹膜前间隙前入路修补腹股沟区疝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至2012年7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采用腹膜前间隙修补腹股沟区疝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全组患者单侧手术时间(28±9)min;术后1~4 d出院,平均2.4 d;术后并发阴囊积液2例,无切口补片感染。术后随访4~16个月,平均10个月,无复发、慢性疼痛及明显异物感。结论使用腹膜前间隙补片行局部麻醉下前入路腹股沟区疝修补,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作者:孙平;程翔;胡青钢;宋自芳;熊俊;郑启昌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比较腹腔镜与开放式手术治疗成人脐疝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13年1月,河南省南阳医专第一附属医院收治成人脐疝7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行腹腔镜手术35例,行开放式手术42例。比较二种手术方式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手术费用、术后疼痛时间、术后并发症以及术后复发率等临床指标。结果腹腔镜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术后疼痛时间均短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6、2.85、3.06,P=0.01、0.02、0.01);手术费用明显高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81,P=0.00)。腹腔镜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与开放组相比明显减少(χ2=5.704,P=0.017),二组患者在随访期间内腹腔镜组无复发病例,而开放组有2例复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32,P=0.201)。结论对于成人脐疝患者,应用腹腔镜手术治疗疗效显著,外科创伤相对较小,术后疼痛轻,不影响美观,有望成为成人脐疝修补的首选方法。
作者:张庆普;毛志海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分析Sublay无张力疝修补在老年腹壁切口疝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12月,商丘市第一人民院收治的腹壁切口疝患者46例的临床资料。将4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3例,观察组给予Sublay无张力修补,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治疗。比较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疼痛、并发症的发生率、住院时间、术后复发率等情况。结果二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二组患者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疼痛评分、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21、3.22、4.50,χ2=15.989、2.421,P=0.031、0.026、0.011、0.001、0.001)。结论 Sublay无张力修补术术后并发症少,复发率低,是治疗老年人腹壁切口疝的可靠方法。
作者:崔宁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3 DMax补片用于前入路腹膜前间隙疝修补术的应用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23例腹股沟疝患者,均在连续性硬膜外间隙阻滞麻醉下行前入路腹膜前间隙疝修补术,分析总结其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随访术后复发等情况。结果手术时间45~70 min,术后手术区域有轻微的坠胀感6例,未发生切口感染、血清肿、腹膜前间隙血肿等情况。随访1~13个月,未发生慢性疼痛及复发。结论3 DMax补片用于前入路腹膜前间隙疝修补术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周松阳;钱涛;李明宏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考察3 DMax补片在腹股沟疝开放腹膜前间隙修复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腹股沟疝患者30例,均应用3DMax补片行开放腹膜前间隙腹股沟疝修补。结果手术时间40~90 min,中位时间60 min,术后均未用镇痛药。术后1~5d出院,平均术后住院时间2d。随访3个月至1年,仅2例有术区不适、异物感,无切口疼痛,无复发。结论应用3 DMax补片行腹股沟疝开放腹膜前间隙修补操作简便、术后疼痛少、异物感轻、不易复发,适合临床开展。
作者:王澍;王海波;董成永;田晓峰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自制简易气囊分离技术在腹腔镜完全腹膜外修补术(TEP)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7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在全身麻醉下,采用自制简易气囊分离技术建立腹膜前间隙行TEP手术42例(54侧),其中双侧腹股沟疝12例。腹股沟斜疝38侧,腹股沟直疝16侧。结果手术均获得成功,单侧手术时间(28±10)min,双侧为(49±15)min。术中出血(4.3±1.8)ml,均无腹膜破裂。术后出现阴囊气肿3例,下腹壁腹膜外积液2例,经穿刺抽吸后痊愈。术后住院时间(2.4±1.2)d,恢复日常活动时间(5.2±1.7)d。术后随访时间6~12个月,未见复发和腹股沟区慢性疼痛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在TEP手术中,采用自制简易气囊分离技术建立腹膜前间隙是安全可行和经济实用的,有利于初学者掌握和基层医院推广。
作者:李卫泊;周保军;段国强;李冬斌;邢莉;马少卫;宋伟庆;张玉印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局部麻醉下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的临床路径及其应用。方法观察局部麻醉下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临床路径的56例患者住院时间、住院各项费用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进入临床路径56例患者中,54例完成临床路径,2例退出,完成率为96.4%;纳入临床路径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各项费用显著降低;有14例患者出现术后近期并发症,无复发。结论局部麻醉下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临床路径操作简单,能明显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医疗成本,减轻患者和社会负担,值得推广。
作者:石华伟;汤汉林;姜海平;祁应才;李新军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比较普通型与轻量型补片在污染情况下对细菌的耐受能力。方法将32只大鼠随机分为二组,每组各16只。实验组植入轻量型补片,对照组植入普通型补片。取大肠埃希菌0.1 ml(浓度为5.5×103 CFU/ml),喷洒在植入补片表面。分别于术后4 d及1周处死大鼠,取补片行细菌培养。结果4 d时,实验组细菌培养阴性,对照组细菌阳性率100%,1周后,实验组细菌阳性率40%,对照组细菌阳性率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1,P=0.01)。结论污染状态下,大孔轻量型网片较传统网片更能耐受细菌污染。
作者:徐群;傅宇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比较传统疝修补术与疝环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2年12月,巨野县人民医院收治的腹股沟疝患者94例,根据患者采用的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53例和对照组41例。观察组给予疝环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对照组给予传统疝修补术治疗。结果本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二组患者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以及镇痛人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9.019、6.634、28.201,χ2=7.393,P=0.007、0.012、0.031、0.007)。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106、0.034,P=0.745、0.854)。结论与传统疝修补术比较,疝环填充式无张力修补术在腹股沟疝中具有手术时间短、镇痛患者少等优点,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刘时征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在治疗腹股沟疝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12年8月,山东省即墨市中医医院收治的腹股沟疝患者130例,随机分为二组。观察组(68例)实施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对照组(62例)实施传统疝修补术。对二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和复发情况、疼痛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42±5)min,对照组手术时间(71±4)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62,P=0.049)。观察组住院时间(5.4±1.0)d,对照组住院时间(7.8±0.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30,P=0.038)。对照组复发2例,发生率为3.22%,观察组无一例复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15,P=0.029)。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8.8%(6/68),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14.5%(9/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81,P=0.020)。结论腹膜前无张力疝修补术更符合局部解剖和生理,可以减轻患者痛苦,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作者:何国伟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腹股沟疝日间手术后早期切口疼痛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至2013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就诊并接受疝日间手术患者1221例临床资料。依据术后24 h切口疼痛的VAS评分将患者分为轻度疼痛组(VAS≤3分)及中、重度疼痛组(VAS>3分)。术后早期切口疼痛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年龄≥40岁中、重疼痛发生率为8.1%,年龄<40岁为38.8%,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9.3,P=0.000)。BMI指数≥22中、重疼痛发生率为9.9%,BMI指数<22为18.4%,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1,P=0.000)。吸烟患者较未吸烟者中、重疼痛发生率高,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 P=0.044)。局部麻醉药(0.5%利多卡因)用量≥50 ml 较用量<50 ml 中、重疼痛发生率高(χ2=14.2,P=0.000)。未采取术后镇痛较采取术后镇痛中、重疼痛发生率高(χ2=177.2,P=0.000)。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患者年龄≥40岁[OR(95%CI)=0.2(0.1~0.3),P=0.000]、BMI指数≥22[OR(95%CI)=0.6(0.4~0.7),P=0.001]、术中麻醉药用量≥50 ml[OR(95%CI)=1.6(1.2~2.0),P=0.011]及未采取术后镇痛[OR(95%CI)=0.1(0.0~0.2),P=0.000]是发生术后早期切口中、重疼痛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疝日间手术后早期切口疼痛,患者年龄、BMI指数、术中麻醉药用量及是否采用术后镇痛与中、重度切口疼痛的发生具有相关性。
作者:刘燕鹏;曹锋;李非 刊期: 2014年第02期
20世纪90年代,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LIHR)逐渐发展起来,其安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已得到了证实。目前, LIHR有二种治疗方法,经腹腹膜前修补术(TAPP)和完全腹膜外修补术(TEP)。作为初学者,回顾性分析2008年4月至2010年3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六师奇台医院开展了较为简单易行的TAPP,且不钉合补片,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余义;陆燕;夏梦楠;张金辉 刊期: 2014年第02期
开放式腹膜前间隙修补治疗腹股沟疝已广泛开展,从腹横筋膜深层修补的方法更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1]。聚丙烯类修补材料是行腹膜前疝修补的理想选择。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至2011年3月,咸阳市礼泉县医院应用聚丙烯腹膜前疝修补片修补腹股沟疝32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苟亚林;康晓东;韩爱丽 刊期: 2014年第02期
腹股沟疝是普外科常见病和多发病,手术是主要治疗方式[1-2]。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设计科学、合理,符合正常腹股沟管的解剖生理。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呼伦贝尔市人民医院收治腹股沟疝患者例,采用疝环充填式无张力修补术治疗,取得疗效满意,现将有关情况报道如下。
作者:王文 刊期: 2014年第02期
腹外疝患者中,约95%为腹股沟疝,包括斜疝、直疝和股疝。1989年,Lichtenstein 首次提出“无张力疝修补”的概念[1]。无张力修补逐渐取代了有张力修补,因其创伤小、疼痛轻、并发症少、复发率低、学习曲线短等优点[2],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石家庄市第三医院行无张力疝修补手术150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冯雷;张敬坡;郑韬;张海涛;刘莉莉 刊期: 2014年第02期
儿童腹股沟疝的手术治疗多采用开放疝囊高位结扎术,手术创伤大,术后护理困难。近年来,为探讨更好的治疗方法,随着腹腔镜技术的不断完善与提高,我们已开始逐渐舍弃创伤较大的传统手术方式,追求创伤更小、术后更为美观的腹腔镜辅助手术方式治疗。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3年4月,蒙自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儿童腹股沟疝患者98例,均采用全身麻醉下单孔腹腔镜经皮超高位疝囊缝扎术,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周洪兴;江宏伟;肖本书;袁浩铮;白林刚;戴彦英 刊期: 2014年第02期
腹壁切口疝是腹部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对于腹膜缺损较大或部位张力较高的患者难免需行腹腔内网片植入术(IPOM)。目前文献中对于腹壁切口疝的缝合方法及缝合技巧报道较少。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采用间断U形缝合法行腹壁切口疝,术后随访2~25个月,未再发生切口疝和腹壁膨隆,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汪雷;万圣云;喻宗繁;汪泳;程云生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患者男,57岁,以“高处坠落伤后10 d,伴皮肤巩膜黄染、发热3 d”于2013年2月6日急诊入住我院。自发病后,禁饮食,肛门无排气排便。当地医院CT示:肺挫裂伤;右肾周围血肿,腰3椎体爆裂性骨折;腰2左侧横突及腰4右侧横突骨折。入院查体:神志清,生命体征平稳,皮肤巩膜重度黄染,第2、3、4腰椎压痛及叩击痛阳性。腹平坦,无胃肠型。腹软,全腹未触及包块,肝、脾肋下未触及,上腹部深压痛阳性,全腹无反跳痛。胆囊点无压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肝区无叩击痛。肠鸣音1次/min。入院后检查:肝功 TBIL 131.8 mmol/L、DBIL 103.4 mmol/L。上腹部B超示:肝胆胰脾肾未见异常,肝内外胆管无扩张。入院诊断:梗阻性黄疸、高处坠落伤、腰椎椎体骨折(L3)、高血压1级。2013年2月7日上腹部增强CT示:腹膜后气体。腹部立位片提示:未见膈下游离气体。因患者梗阻性黄疸,考虑有无胆道损伤。行ERCP提示:胆总管未见明显扩张或狭窄,鼻胆管植入后胆汁引流通畅。因CT提示有腹膜后气体,结合病史及查体考虑患者可能伴有腹膜后感染,遂给予抗感染及维持水电解质等对症支持治疗。2013年2月7日晚,患者出现感染性休克表现。经讨论考虑腹膜后感染,不能排除由肠内容物外溢所引起的腹膜后感染,应进一步排查隐匿性空腔脏器破裂的可能。2013年2月8日,行上消化道碘油造影示:十二指肠或空肠造影剂外漏。复查上腹部CT示:腰大肌内致密影(造影剂外漏),考虑空肠起始段肠漏。遂急诊剖腹探查,术中见:腹腔少量淡黄色腹水,平腰3椎体处肠系膜根部左侧后腹膜破裂,裂口约4 cm ×3 cm,距离屈氏韧带10 cm处空肠疝入腹膜后间隙,松解疝环口退出空肠后可见空肠破裂,腹膜后间隙可触及碎骨并清理出大量肠内容物、脓液及坏死组织。行空肠破裂修补+空肠造瘘+肠系膜破裂修补+腹膜后脓肿清创引流术。术后诊断腹部闭合性损伤:空肠破裂、肠系膜破裂、小肠内疝、腹膜后间隙脓肿。术后治疗20 d,患者痊愈出院,腰椎骨折给予外固定保守治疗。
作者:张洪科;阴继凯;董瑞;鲁建国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患者男,48岁,因“左侧胸闷半年余”于2011年7月25日入院,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胸闷不适,无咳嗽咳痰及咯血,亦无畏寒发热及胸痛。无吸烟史,在外院行上消化道钡餐及胸部CT,均提示左侧膈疝(图1~3)。患者于40年前曾有胸腹部车祸摔伤史,因经济原因当时未予手术治疗,40余年无特殊不适而未作检查治疗。入院查体:体型较瘦小,浅表淋巴结未及,口唇无紫绀,气管居中,胸廓无畸形,左胸呼吸运动减弱,左下肺叩诊呈浊音,听诊呼吸音减弱,心脏未闻及杂音。腹平软,肝脾肋下未及,无压痛及反跳痛,未扪及包块,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辅助检查:血、尿、粪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血脂、血电解质、凝血功能及心电图均正常。
作者:孙超民;欧济兵;胡利兵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患者男,57岁,因“左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半年”于2013年12月14日入院。患者半年来自觉腹股沟区肿块,偶有胀痛感。入院查体: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结膜未见明显苍白,巩膜未见明显黄染。心肺无显著变化。腹部平坦,未见胃肠型和蠕动波,未触及包块。肝、脾肋下未触及。肠鸣音正常。左腹股沟区肿块可降入阴囊,用手按肿块并嘱患者咳嗽,可有膨胀性冲击感。肿块还纳回腹腔后,以手指通过阴囊处皮肤伸入浅环,可感浅环明显扩大、腹壁软弱。用手指按压腹股沟深环,让患者起立并咳嗽,肿块不复脱出。双侧睾丸对称,大小正常。术前拟诊:左腹股沟斜疝。常规行术前检查和术前准备后,于硬膜外间隙阻滞麻醉下行无张力疝修补术[1-2]。术中见疝囊与精索关系密切,近心端粘连尤为紧密。疝囊壁厚,质地韧,触之有结节感。游离精索与疝囊,探查见疝囊颈位于腹壁下动脉外侧。剖开疝囊,见疝内容物为大网膜组织,疝囊体、疝囊颈部见散在多个粘液胶冻样肿物,直径0.5~0.8 cm。疝囊切面增厚,部分呈鱼肉样改变。术中诊断:左腹股沟斜疝、疝囊转移癌。向患者家属告知并获得同意后,决定高位结扎疝囊、切除远端疝囊并送病理;缝合腹横筋膜修补内环。术后病理回报:粘液腺癌腹膜种植。术后经纤维结肠镜检查发现距齿线约7 cm 直肠占位,经活检病理证实为直肠粘液腺癌。
作者:战学雷;吴非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患者男,45岁,因腹部手术后腹壁肿物反复突出十余年于2012年4月16日入院。既往30年前开始,有多次腹部手术史。十多年前始,腹壁术后切口处开始出现可复性肿物并逐渐增大。半年前患者出现腹壁开裂并腹腔内肠管脱出,予行肠管回纳术+清创缝合术,术后腹部可复性肿物仍存在。在既往多次腹部手术病程中,腹壁各切口均出现过裂开、感染,均经反复换药后瘢痕形成愈合。查体:腹壁可见多处陈旧性手术切口伴有大量瘢痕组织,站立位或嘱咳嗽动作腹部均可见一巨大肿物突出,平卧位肿物可回纳,触诊可扪及巨大腹壁缺损,总缺损范围约20 cm ×18 cm(图1)。腹壁巨大切口疝诊断明确,予以行腹腔镜下腹腔内补片置入术(IPOM),术中见肠管与腹壁广泛粘连,仔细分离粘连后,可见腹壁菲薄,部分腹壁菲薄透亮(图2),腹腔镜下的腹腔内操作于腹腔外清晰可见。应用泰科医疗器材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生产的Parietex Composite 补片(25 cm ×20 cm)覆盖腹壁缺损,不可吸收线多点悬吊并全层缝合联合螺旋钉钉合固定补片。手术顺利,术后予以抗感染等对症治疗。术后左侧腹部陈旧瘢痕组织开始出现皮下积液,25 mm ×5 mm~31 mm ×7 mm,无菌操作下抽出积液,细菌培养提示未见细菌生长。随后左侧腹部表面瘢痕组织慢慢开始糜烂、坏死、破溃,补片暴露,经积极换药、清创缝合以及抗炎治疗,腹部伤口渐愈合,于术后2个月出院。出院后1个月复诊,见原破溃伤口感染,周边缺血坏死,创面逐渐扩大,再次入院,积极换药,见创口无肉芽组织生长,并逐渐伴有炎性渗出液增多,细菌培养提示多重耐药菌感染。术后4个月,左侧腹部伤口有肠液流出,肠道造影提示小肠瘘。随后小肠瘘口逐渐变大,呈唇状瘘,经清创缝合、持续负压引流、加强抗感染、营养支持等处理,治疗效果欠佳,瘘口渐增大(图3)。经病例讨论,决定予以剖腹探查。术中确诊肠瘘位于回肠,瘘口周围肠管与补片粘连紧密并包裹小肠瘘口,其余部分补片腹壁组织长入良好,未见其余肠管与补片粘连。腹壁感染组织均为陈旧瘢痕组织,血供欠佳,生长不良,遂行小肠瘘小肠部分切除并消化道重建+补片部分取出并皮肤创面扩大清创+左大腿股外侧带血管蒂肌皮瓣转移修复+右大腿中厚皮片取皮并左大腿植皮术。术程顺利,术后患者各切口生长良好,腹部移植皮瓣组织成活,未见感染等并发症,顺利出院(图4)。
作者:戎祯祥;李盛海;管建松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患者女,65岁,因发现左侧腹股沟区包块24年,包块增大伴不可回纳20年,于2013年9月8日以“腹股沟肿物”收入院。患者52年前无明显诱因于左侧大腿根部发现一黄豆大小肿块,无不适,肿块间断破溃流脓3年,于当地医院就诊行腰椎X线检查,诊断为腰椎结核伴寒性脓肿形成,予链霉素、异烟肼等抗感染治疗,脓肿逐渐愈合。24年前,患者发现左腿根部约1 cm ×1 cm大小可复性包块,表面皮肤正常,无红肿及破溃,未予以重视。随后近20年包块逐渐增大并不可回纳。患者否认结核病接触史,否认腹部外伤史。入院查体:患者髋关节右凸畸形,左侧腹股沟区可见10 cm ×4 cm大小肿物,边界清、质软,平卧后肿物不能回纳,无压痛。辅助检查:髋关节CT提示左侧髋关节骨性融合,左侧腹股沟脂肪疝出,双侧骶髂关节退变。盆腔MRI检查示左侧下腹壁有缺损,左下腹前腹壁、左腹股沟区见不规则脂肪组织突出于腹腔之外皮下软组织内(图1~2),考虑左前下腹壁疝。入院诊断:①左侧腹股沟区腹壁疝;②腰椎结核(陈旧性)。经术前准备后于全身麻醉下行左侧腹股沟区腹壁疝无张力修补术,取左下腹经腹直肌切口,进入腹腔,术中探查腹股沟韧带中部前部分区域及韧带后方髂血管外侧局部腹壁缺损,直径5 cm,疝囊潜行于大腿肌间至近股骨,疝内容物为大网膜,因大网膜与疝囊粘连严重,无法回纳,遂于大腿外侧包块下做一弧形切口,游离切除粘连网膜。疝环缺损处置入修剪的疝修补网塞,将其与周围筋膜组织固定。用薇荞线连续缝合关闭疝环处腹膜,游离腹股沟区及盆壁处腹膜前间隙,在疝环处腹膜外间隙置入疝补平片(12 cm ×16 cm),覆盖缺损区域,与腹横筋膜组织固定。在大腿疝囊间隙置入引流管1根,关腹,缝合腹壁切口。术后切口愈合良好,随访5个月,无复发。
作者:王莹;王亚军;康骅;海涛;荣国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的护理模式。方法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65例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患者,围手术期采用循证护理、Orem自我护理及延续性护理的多元护理模式进行临床护理实践的临床资料。结果多元护理模式提高了对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围手术期护理的认识,增强了对临床问题的处理能力,减少了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结论以循证护理、Orem自我护理及延续性护理为指导的围手术期多元护理模式,有利于加强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围手术期的护理干预,减少了并发症和安全隐患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作者:汤荣梅;陈光彬;王桂;叶京英;王琼 刊期: 2014年第02期
腹股沟疝是外科常见病和多发病,而围手术期疼痛不仅造成患者主观的痛苦,还会对机体的各个器官产生各种不利影响,如形成血栓、心肺并发症、各种心理障碍等[1]。1995年,美国疼痛协会把疼痛定义为第五生命体征,排在四大生命体征体温、呼吸、脉搏、血压之后[2]。世界医学领域也在倡导无痛护理和人性化服务理念[3]。如何构建无痛护理管理体系就成了这一领域的重要课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2012年8月成立疝诊疗中心无痛病房,疝中心患者在围手术期均进行无痛管理,通过构建无痛护理管理体系,可以明显提高患者对疼痛护理的满意度,围手术期间护理质量也得以提升,缩短了患者平均住院日。现将2012年8月至2013年9月,我院疝中心无痛病房收治的123例腹股沟疝患者的无痛管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刘晶;马凌晖;董艳;梁存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修补术治疗高龄巨大造口旁疝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2010年1月至2013年10月,绍兴市人民医院收治高龄巨大型造口旁疝患者15例,均行腹腔镜下修补术,对其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手术。术后出现腹壁修补区疼痛3例,心力衰竭1例,肠梗阻1例,均经保守治疗病情稳定后顺利出院,随访2~43个月,无复发。结论高龄巨大型造口旁疝患者行腹腔镜下修补术具有很好的临床效果,合理的围手术期护理是保障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金伟飞;唐黎明;蒋美;赵玲峰;冯萍;宣红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腹壁切口疝是普外科常见并发症之一,发病率为2%~11%。手术是治疗切口疝唯一可靠的方法[1-2]。根据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腹壁切口疝手术治疗方案(草案)分类标准,疝环大径≥10 cm为巨大切口疝。围手术期处理对腹壁巨大切口疝的治疗和预后起着关键作用[3]。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唐山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医院收治的腹壁巨大切口疝患者50例,予围手术期护理,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秀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造口旁疝是指实施肠道造口手术后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腹腔内组织和/或器官突出于造口周围的人造通道中所形成的局部肿物,同时也是造口手术后常见的远期并发症之一。术后一旦发生造口旁疝往往会影响到造口的正常功能:患者不但会出现造口周围皮肤刺激、局部胀痛、消化不良、外观不对称等一系列不适症状,一部分患者会进一步并发肠梗阻、肠嵌顿、肠管绞窄坏死等严重的并发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1]。然而,传统的造口术后1年内造口旁疝的发生率将近50%,并且发生率会随着随访期的延长而继续上升,其中大约有15%~20%患者需要再次手术治疗[2-3]。因此,必要的手术对造口旁疝是非常重要的。本文针对造口旁疝的手术治疗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陈洁(综述);熊国祚(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由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Chinese College of Surgeons,CCS )主办,《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编辑委员会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疝和腹壁外科协办的“第七届中国外科医师年会、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年会暨北京疝和腹壁外科手术演示会”将于2014年5月15~18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我国医学期刊稿件中多存在同音异义字、词的混淆及不规范使用现象。根据常见误用字、词,现将“症”、“证”、“征”进行释义和辨析,以期能够对广大作者群在稿件撰写过程中有所帮助和提示。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统计学符号不论用哪种字母,也不论大写或小写一律都用小写。要注意区分拉丁字母和希腊字母。例如均数的符号是字母(x珋),卡方的符号是希腊字母χ2,自由度的符号是希腊文“υ”,不是拉丁文“V”。样本的相关系数是英文“r”,不能误认为希腊文“γ”。化学元素及核素在医学写作时一般多采用符号,都是拉丁字母正体大写。离子态是在右上角用数字加“-”或“+”表示。例如Na+、Ca2+、P3-等等,不采用Ca++、P---、Al+3、O-2表示。核素的核子素(质量数)应写在元素符号的左上角,例如131 I、32P。表示激发状态的m写在右上角,例如99Tcm、133Inm。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1.统计研究设计:应交代统计研究设计的名称和主要做法。如调查设计(分为前瞻性、回顾性或横断面调查研究);实验设计(应交代具体的设计类型,如自身配对设计、成组设计、交叉设计、析因设计、正交设计等);临床试验设计(应交代属于第几期临床试验,采用了何种盲法措施等)。主要做法应围绕4个基本原则(随机、对照、重复、均衡)概要说明,尤其要交代如何控制重要非试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论文的写作前言主要概述研究的背景、目的、研究思路、理论依据等。有些研究还说明该研究开始的具体时间。前言必须开门见山、简要、清楚、切忌套话、空话、牵涉面过宽、详述历史过程或复习文献过多等。不应涉及本研究中的数据或结论,不应与摘要雷同。未经检索,前言中不可写“国内外未曾报道”等字样,也不可自我评价达到“XX水平”或“填补XX空白”等。前言通常不需要标题。论著文稿的前言一般不超过250字,比较短的论文可以只用小段文字起前言作用。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