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电子版)杂志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电子版)杂志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674-392X
  • 国内刊号:11-9288/R
  • 影响因子:1.14
  • 创刊:2007
  • 周期:
  • 发行:
  • 语言:中文
  • 邮发:http://zhshfbwkzz.yiigle.com/
  • 全年订价: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电子版)杂志   2014年5期文献
  • 腹腔镜下儿童腹股沟斜疝高位结扎术的疗效评价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在儿童腹股沟斜疝中的临床疗效,评价该术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集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96例腹股沟斜疝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儿均采用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对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复发率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组患儿平均手术时间(17±5)min,平均住院时间4~6 d,平均住院费用(4125±25)元。术后随访1~18个月,术后复发2例,复发率为1.0%,无其他术后并发症发生。结论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用于儿童腹股沟斜疝的治疗,具有手术时间短、住院时间短、创伤小、疗效可靠等优点,值得广泛应用于临床。

    作者:买买提吐尔逊·吐尔迪;伊斯马依力·艾麦提;托呼提阿吉·依干木;吴源泉;阿不都热衣木·阿不都拉;克力木·阿不都热依木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儿童腹股沟疝快速康复临床路径的应用价值

    目的:观察快速康复临床路径治疗儿童腹股沟疝的安全性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2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海医院入院的腹股沟疝患儿170例,按照是否进入快速康复临床路径分为快速康复路径组(观察组)和普通临床路径组(对照组)。观察组患儿(86例)采用快速康复临床路径,对照组患儿(84例)采用普通腹股沟疝临床路径。比较二组患儿的复苏时间、术后不良反应、并发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结果二组患儿均无并发症出现。观察组复苏时间为(9±4)min,对照组复苏时间(18±9)min,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686,P=0.00);观察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3%,对照组为23.8%,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01,P=0.11);观察组住院时间(1.2±0.2)d,对照组住院时间(2.9±0.7)d,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646,P=0.00);观察组住院费用(4864±360)元,对照组住院费用(5311±463)元,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40,P=0.00)。结论快速康复临床路径应用于儿童腹股沟疝治疗是安全可行的,利于患儿的快速康复并减少住院时间,减轻患者家属的经济负担。

    作者:梁伟潮;朱应昌;陈启生;熊海波;梁雄;陈烈欢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局部麻醉下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160例

    目的:总结局部麻醉下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14年3月,同济大学医学院附属东方医院在局部麻醉下行开放式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的腹股沟疝患者160例。结果本组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手术时间30~65 min,平均(50±3)min;术后2~6 h下床活动;住院时间1~3 d。术后出现尿潴留12例,阴囊水肿9例,切口疼痛8例,经物理治疗后疼痛缓解。随访1~12个月,复发5例,经二次手术治愈。结论局部麻醉下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是安全可行的,麻醉效果满意,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精准的手术操作是腹股沟疝修补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杨飖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后临床血清肿的防治体会

    目的:探讨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后发生临床血清肿的相关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至2013年7月,汕头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并施行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术患者67例临床资料,观察术后1个月内发生临床血清肿情况,分析血清肿的处理方法及预后。结果共发生术后临床血清肿11例,以0~Ⅰ型患者较常见,多数患者在术后无需干预,Ⅲ~Ⅳ型出现在术前疝反复突出、疝囊颈粘连严重患者。仅少数Ⅳ型患者需抽液并加压治疗。结论 TAPP术后血清肿发生因素与患者腹股沟区病变程度相关,术中精细操作及术后早期加压有助于减少血清肿的发生。

    作者:王博智;李廷坚;翁少涛;陈钊城;卢旭强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多层螺旋CT辅助瓦氏呼吸对补片重建腹壁的指导意义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辅助瓦氏呼吸在补片重建腹壁中的指导意义。方法对拟行补片修补的腹壁疝患者,术前在平静呼吸状态下及做大瓦氏呼吸时分别行螺旋CT检查,测量疝环径线的变化,测量距离疝环不同距离腹壁肌肉的CT值。测量螺旋CT检查结果阴性患者的腹壁肌肉CT值。结果辅助瓦氏呼吸的腹部MSCT检查患者的疝环径线较平静呼吸状态下屏住气的检查增大:疝环左右径线平均增大10.73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477,P=0.000);上下径线平均增大10.04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418,P=0.000)。97例腹壁疝患者距离疝环1、2、3、4、5、6 cm的腹壁肌肉的CT值组间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534,P=0.000)。腹壁疝患者远隔部位(距离疝环6 cm)与腹部 MSCT检查结果正常者的腹壁肌肉的 CT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6.197,P=0.000)。结论辅助瓦氏呼吸的MSCT检查,有利于腹壁疝的检出以及了解腹内压增高患者疝环的真实径线。测量疝环周围腹壁肌肉CT值,能够了解患者腹壁肌肉的生理状态,帮助确定固定补片的安全位置。

    作者:闫玉昌;潘振宇;刘军;蒋涛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局部麻醉下网塞充填式与平片式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对比观察

    目的:比较局部麻醉下网塞充填式与平片式修补术式治疗腹股沟疝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4月至2013年4月,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护国寺中医医院收治的腹股沟疝患者126例,随机分为二组,A组74例患者采用网塞充填式修补方法,B组52例患者采用平片式无张力修补方法。观察比较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以及术后近期复发情况。结果二组患者术后在阴囊积液、术后慢性疼痛、复发率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12、2.625、1.201,P=0.542、0.302、0.135);在术后异物感上,A 组高于 B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232,P=0.000)。二组患者手术时间、平均住院费用等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23、403.518,P均=0.001),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12,P=0.981)。术后随访6~12个月,二组患者均无复发。结论二种手术治疗腹股沟疝均疗效确切、安全、复发率低,但平片无张力修补术式操作简单,术后并发症少,费用低廉。

    作者:吴章;吴玉泉;刘伟;李志刚;徐晓冬;刘莺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局部神经阻滞麻醉下腹膜前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高龄腹股沟疝110例

    目的:探讨局部神经阻滞麻醉下的腹膜前腹股沟无张力疝修补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高龄腹股沟疝患者110例,行局部神阻滞麻醉下的腹膜前无张力疝修补。观察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间35~60 min,平均(45±5)min;住院时间2~3 d。术后出现尿潴留3例,阴囊浆液肿8例,慢性疼痛5例,无切口感染发生,随访4~12个月,无复发,无死亡患者。结论局部神经阻滞麻醉下的腹膜前无张力疝修补术是治疗高龄腹股沟疝患者较为理想的术式,临床治疗效果满意。

    作者:吴强;李连红;张晓丽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腹腔镜治疗小儿贲门失弛缓症20例

    目的:探讨腹腔镜治疗小儿贲门失弛缓症的临床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20例贲门失弛缓症患儿临床资料,对患儿诊治过程中术前诊断、手术方式、恢复情况、术中术后并发症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腹腔镜治疗小儿贲门失弛缓症的20例患儿平均手术时间90 min,平均术中出血10 ml,术后观察1周,进食普食后未见有吞咽困难,未见有呕吐的情况。术后随访2~6个月,未见有复发,营养得到改善,生活质量提高,家属满意。结论腹腔镜治疗小儿贲门失弛缓症术中损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好,安全,具有可行性,对改善患儿营养状况提高生活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周玲;李凯;和军;阿孜古丽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多层螺旋CT在腹壁疝临床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腹壁疝诊治中的价值与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河北省玉田县医院收集的经手术证实的腹壁疝患者25例。术前均进行螺旋CT检查。观察腹壁疝的部位、疝囊大小、疝内容物。结果本组25例腹壁疝患者中,切口疝例3,腹股沟斜疝14例,腹股沟直疝6例,造口疝2例。疝囊直径~5 cm 11例,~10 cm 9例,>10 cm 5例。疝内容物多为大网膜、肠管与邻近组织器官。结论多层螺旋CT可清楚显示腹壁疝的部位、大小与疝内容物,是诊断腹壁疝的有效检测方法,为开展手术治疗提供准确依据,保障手术顺利进行。

    作者:杜全兴;张振全;鲍瑞新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腹壁巨大切口疝患者的术前评估及准备分析

    目的:研究术前评估及准备分析对腹壁巨大切口疝患者术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1月,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36例腹壁巨大切口疝患者。对患者进行疝囊评估、腹腔扩容、呼吸功能准备和预防性抗生素等一系列巨大切口疝的术前评估及准备后实施手术。术后根据患者是否复发分为成功组与复发组。结果成功组患者在治疗后二氧化碳分压、氧气压和内源性呼吸末正压与复发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44、10.868、2.715,P=0.000、0.000、0.010)。二组手术前成功组的电解质紊乱较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6,P=0.036)。手术后呼吸机相关肺炎,多器官衰竭较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33、6.17,P=0.001、0.012)。结论手术是治疗腹壁切口的唯一方法,完善的手术检查和准备至关重要。

    作者:托呼提阿吉·依干木;艾斯卡尔·艾沙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老年腹股沟疝合并肠破裂手术治疗的对比研究

    目的:总结老年腹股沟疝合并肠破裂的临床特点及合适的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9月至2013年12月,湖北省应城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腹股沟疝合并肠破裂患者36例的手术治疗住院资料。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 组14例,行肠破裂修补同时行疝修补术;B 组14例,一期行肠破裂修补加疝囊颈荷包缝合术,3个月后择期行疝修补术;C组8例,一期行肠破裂修补加疝囊颈荷包缝合术,术后未行疝修补术。结果 B、C二组患者手术后愈合时间均长于A组(χ2=33.873、13.981,P=0.000、0.007);术后复发率均较A组低(χ2=22.789、10.139,P=0.006、0.004);手术成功率较A组高(χ2=5.789、4.569,P=0.036、0.041)。B、C二组患者术前休克发生率较A组高(χ2=4.543、9.793,P=0.037、0.003);术前腹腔感染发生率较 A 组高(χ2=33.805、34.139,P=0.000、0.000);术中休克发生率较A组高(χ2=14.475、4.837,P=0.008、0.039);腹股沟伤口感染率较A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256、34.376,P =0.044、0.000)。结论对于病情相对较重的老年腹股沟疝并肠破裂患者,传统的二期处理方式即一期行肠破裂修补同时行疝囊荷包缝合,二期再行疝修补术是较合适的手术方式,而对于病情相对较轻的老年腹股沟疝并肠破裂患者,也可以选择行肠破裂修补同时行疝修补术。重视腹股沟疝并肠破裂老年患者并存疾病及并发症的防治,可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陈颖苇;翟飞;李论;张建文;李婷;柯琴梅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成人腹股沟疝腹腔镜下经腹腹膜前与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的疗效比较

    目的:对比分析腹腔镜下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及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EP)治疗成人腹股沟疝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至2014年5月,重庆市第九人民医院应用腹腔镜下治疗成人腹股沟患者122例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案将患者随机分为二组,TAPP组68例,TEP组54例。比较二种手术方式的近期结果,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疼痛时间、住院总费用、术后恢复时间;随访6个月,观察术后复发情况。结果二组手术均成功,TAPP组手术时间为(82±12)min,TEP组(49±10)min,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8.761,P=0.000);TAPP组住院总费用(12476±1643)元,TEP组(5479±453)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9.962,P=0.012)。但二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恢复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017、0.024、0.115,P=0.251、0.681、0.685)。二组术后阴囊气肿、血清肿、阴囊及腹股沟区血肿、肠梗阻、疼痛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151、1.162、1.124、0.008、0.019, P=0.498、0.517、0.452、0.169、0.312)。结论 TAPP及TEP治疗成人腹股沟疝各有优势,但TEP较TAPP有手术时间短、治疗费用低的优点,临床可上根据二者的优劣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作者:杜俊义;李铁军;王佾;陈雄;宋建宁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胃食管反流病合并食管裂孔疝及哮喘症状的腹腔镜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腹腔镜食管裂孔疝(hiatal hernia,HH)修补术加胃底折叠术对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合并HH及哮喘症状的疗效。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第二炮兵总医院收治的GERD合并HH患者。问卷随访和评价术前及术后胃食管反流病典型症状和哮喘症状评分和并发症。结果共纳入和成功随访476例,其中Ⅰ、Ⅱ、Ⅲ、Ⅵ型HH分别占90.8%、1.1%、5.9%和2.3%。补片植入56例,Nissen 和 Toupet 胃底折叠术分别为310例和166例。平均随访(4.4±1.3)年,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和死亡。手术总有效率为95.5%,胃食管反流典型症状评分和哮喘症状评分分别从(13.4±2.0)和(18.2±2.9)下降至(3.1±1.7)和(5.2±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7、14.4,P均<0.001),术后症状评分缓解率分别为76.9%和71.4%。结论腹腔镜下HH修补术加胃底折叠术能有效控制GERD的典型症状及哮喘症状,并且安全性良好。胃食管反流、食管裂孔疝和哮喘三者之间存在相关性,值得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作者:胡志伟;汪忠镐;吴继敏;梁伟涛;张玉;王峰;马松松;纪涛;田书瑞;田鑫帅;许辉;梁艳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感染型猪腹壁切口疝模型的建立和聚丙烯复合脱细胞基质材料新型补片耐受感染能力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在猪腹壁切口疝模型中应用菌液污染的方式制备感染型腹壁切口疝模型的可行性和聚丙烯复合脱细胞基质的新型复合补片在污染环境下耐受感染的能力。方法入组60只实验猪,随机分为3组(20例),采用切除部分腹壁肌肉的方式制备腹壁切口疝模型,后用大肠埃希菌肠液局部污染诱导产生感染病灶,形成感染窦道后,行清创手术后分别以聚丙烯-脱细胞基质材料复合补片(实验组)、单纯聚丙烯补片(对照组Ⅰ)和聚丙烯-膨化聚四氟乙烯复合补片(对照组Ⅱ)进行置入操作,术后1~12个月观察补片感染情况并取补片及周围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χ2检验方法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证实各组在污染环境下耐受感染能力的差异。结果术后观察期内实验组有1只猪出现补片感染,而对照组Ⅰ有8只猪出现补片感染,对照组Ⅱ有11只猪出现补片感染,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3),实验组与对照组Ⅰ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8),实验组与对照组Ⅱ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对照组Ⅰ与对照组Ⅱ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342),病理检查示聚丙烯复合脱细胞基质材料的补片易于成纤维细胞的长入及新生血管的生成,感染补片细菌培养结果证实为大肠埃希菌。结论在细菌感染的环境下,相较于单纯聚丙烯补片和聚丙烯-膨化聚四氟乙烯复合补片,聚丙烯复合脱细胞基质材料的补片耐受感染能力更强,单纯聚丙烯补片和聚丙烯-膨化聚四氟乙烯复合补片耐受感染能力无明显差别,其内在的机制可能与组织易于长入及新生血管生成有关。

    作者:杨硕;申英末;钟杏霞;陈杰;王明刚;曹金鑫;陈富强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输尿管镜下经脐单孔完全腹膜外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儿童腹股沟斜疝

    目的:评价输尿管镜在儿童腹股沟斜疝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12年12月,河北省滦县人民医院应用输尿管镜经脐单孔完全腹膜外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儿童腹股沟斜疝20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单侧疝手术时间5~15 min,平均10 min;双侧疝手术时间10~20 min,平均15 min。术中出血2~4 ml,切口无需缝合。术中发现对侧鞘状突未闭31例(15.0)%。术后1~2 d出院。结论输尿管镜下经脐单孔完全腹膜外疝囊高位结扎术操作简单,安全,切口小,疼痛轻微,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短。缝合过程中疝囊可获得输尿管镜钳的夹持固定,疝囊高位完全腹膜外结扎确切,输尿管镜对于儿童腹股沟斜疝的治疗有应用价值。

    作者:刘立成;张艳华;董蕤;韩艳波;陈俊慧;高建;张海涛;马文民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经腹腹膜前腹股沟疝修补术618例

    目的:总结经腹腹膜前腹股沟疝修补术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14年1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运用腹腔镜行经腹腹膜前腹股沟疝修补术618例,其中包括双侧132例,无合并症及同步手术。随访4~48个月(中位时间16个月)。结果所有手术全部成功,主要并发症有血清肿或积液6.8%,尿潴留5.3%,异物感或不适感3.2%,436例随访时间>12个月,术后3个月无复发,远期复发3例(侧),总复发率0.485%(3/618)。结论经腹腹膜前腹股沟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是安全可行的,术后并发症及复发率等较传统开放手术有优势。

    作者:曾玉剑;孙亮;施承民;王昆华;田衍;舒若;费昱达;罗华友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腹股沟难复性疝临床分析35例

    目的:探讨腹股沟难复性疝的手术时机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13年12月,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难复性腹股沟疝患者35例的临床资料,分析疝环大小、疝囊内容物与手术时机的关系。结果35例患者中,10例行急诊手术,其中股疝8例,腹股沟疝2例,术中发现疝囊内容物为大网膜,疝环直径均<1.0 cm。25例行择期手术,术中证实疝囊内容物均为大网膜,大网膜与疝囊有粘连,疝环直径1.5~3.0 cm。术后均无切口感染、肠梗阻等并发症,随访3个月至3年,均无复发。结论腹股沟难复性疝疝囊内容物大网膜多见,病情严重程度与疝环大小密切相关,疝环大小在手术时机上起决定性作用。

    作者:徐建敏;王珂;王京立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局部神经阻滞麻醉下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围手术期晕厥22例

    目的:探讨局部区域神经阻滞麻醉下腹股沟疝围手术期内晕厥的原因和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3年8月,河南省巩义市人民医院对进行379例腹股沟疝患者围手术期发生晕厥的22例患者行及时对症处理和原因分析。结果17例患者在3 min内渐恢复,5例患者脉搏<45次/min,给予阿托品针0.5 mg静脉注射,5 min后渐恢复。间隔30 min监测生命体征1次至正常。恢复后均无精神、神经系统症状,其中4例因摔伤行皮肤清创缝合,3例推迟手术时间。患者无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后遗症。结论麻醉药品、手术方式不是引起局部神经阻滞麻醉腹股沟疝围手术期出现晕厥的直接原因,围手术期内良好的医患沟通、对患者机体综合评估、充分的围手术期准备可预防和减少晕厥发生。

    作者:贺志敬;康惠涛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河南省太康县腹股沟疝发病状况调查研究

    目的:调查河南省太康县(平原地区、农村)腹股沟疝的发病状况。方法采用统一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河南省太康县转楼乡(平原地区、农村)60683口自然人群进行面访问卷调查。结果共调查60683人,腹股沟疝患者398例,患病率为0.7%;男性患病率为1.1%,女性患病率为0.2%,男女患病率之比为5.5∶1。腹股沟疝发病人群集中在0~3岁和70~79岁阶段,患病率分别为3.3%和1.3%。20~29岁、30~39岁及40~49岁阶段腹股沟疝患者较少,患病率分别为0.2%、0.2%和0.3%。有家族史、吸烟史、慢性咳嗽、排尿困难、便秘等危险因素者,腹股沟疝患者明显增多,与无上述危险因素者相比,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0.560、29.381、55.676、646.853、90.627,P均=0.000)。398例腹股沟疝患者中,接受手术治疗的260例,占65.3%。结论河南省太康县(平原地区、农村)自然人群调查结果表明,腹股沟疝患病率为0.7%;男女患病率之比为5.5∶1;腹股沟疝在0~3岁和70~79岁阶段患病率较高,20~49岁阶段患病率较低;腹股沟疝的发生与家族史、吸烟史、腹内压增高等因素密切相关;有65.3%的腹股沟疝患者接受了手术治疗。

    作者:陈健民;蒋亚男;王殿琛;陈亚柯;洪楠;李伟杰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腹腔镜下微创治疗儿童腹股沟疝的临床体会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微创治疗儿童腹股沟疝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至2013年9月,六盘水市人民医院在全身麻醉腹腔镜下行儿童疝囊高位结扎治疗儿童腹股沟疝19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198例患者手术均顺利,手术时间10~20 min,平均15 min。术后均未用抗生素,术后6h内即可适量活动及进流质饮食。所有患者均达一期愈合,住院时间3~4d。术后随访6个月,均无复发、血肿、水肿等并发症;术后发生切口大网膜疝1例。结论儿童腹股沟疝行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减少术后复发,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康;王光远;郎庆华;冉启琼;毛宏铭;孟祥宁;刘应梅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复合麻醉方式在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的临床优势评估

    目的:评估复合麻醉方式在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的临床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至2013年12月,唐山市玉田县计生中心医院收治的腹股沟疝患者120例,按照麻醉方式分为二组。观察组采用复合麻醉,对照组采用单一麻醉方式,比较二组患者的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的麻醉优良率为97.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7.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5,P=0.00)。观察组麻醉起效时间为(6±1)min,明显短于对照组的(9±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75,P=0.015)。观察组的术后30 min、2 h VAS评分分别为(1.8±0.4)、(2.3±1.0)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9±0.7)、(3.5±1.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26、7.79,P=0.000、0.001);观察组的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5,P=0.02)。结论复合麻醉方式应用于腹股沟疝手术中麻醉效果满意,缩短了麻醉起效时间,起到良好的镇痛作用,并且安全可靠。

    作者:李双宝;史春茂;刘立民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小切口手术治疗儿童腹股沟斜疝的临床应用

    儿童疝在临床中较为常见,保守治疗治愈率低,同时很容易出现疝嵌顿而引起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其治疗方法主要通过手术治疗。近年来,在临床中治疗儿童疝有小切口手术方法及常规切口手术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07年5月至2012年3月,哈密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儿童疝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小切口手术与常规切口手术治疗儿童疝的疗效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瑶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后腹内疝致肠梗阻一例

    患者男,60岁,因左腹股沟区可复性肿物3个月入院。患者3个月前腹部用力时发现左腹股沟区有一肿物突出,约“鸡蛋”大小,轻微胀痛,突入阴囊,站立时明显,平卧自行回纳腹腔。肿块逐渐增大,影响生活,为求治疗,遂来院就诊。入院查体:站立位左侧腹股沟区及左侧阴囊隆起,可触及一肿物,大小6 cm ×4 cm ×4 cm,肿物质地柔软,表面光滑,边界清楚,无明显触痛,可完全还纳腹腔,还纳后指压内环口肿物不再出现,无压缩性及膨胀性,未闻及血管杂音。入院诊断:左腹股沟斜疝。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治疗,术中见疝环位于左侧腹壁下动脉外侧,内环口直径约2.5 cm,疝囊通过扩张的内环口伸入阴囊,术中诊断:左腹股沟斜疝。患者术后1 d 有肛门排气排便,3d患者用力大便后出现腹胀、纳差及腹泻,术后4d诉腹痛不适,阵发性绞痛,左下腹为主,伴肛门停止排气排便。查腹部立卧位片报告:小肠肠梗阻。腹部B型超声示:左右侧腹及下腹部肠管扩张,宽内径约31 mm,肠间隙见液暗深约19 mm。行B型超声引导下诊断性腹腔穿刺抽出血性腹水5 ml。予禁食、胃肠减压、肠外营养、制酸及抗感染等治疗。经非手术治疗48 h,患者症状体征无明显缓解,复查腹部立卧位片示:小肠机械性肠梗阻。B型超声见腹腔积液无明显减少,诊断性腹腔穿刺仍抽出血性腹水。遂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远端空肠部分肠管疝入左下腹部腹膜的切口内致腹内疝形成,并导致该段小肠完全性机械性肠梗阻,近端空肠管壁扩张,宽处直径约5 cm,肠管无坏死及穿孔表现,疝补片覆盖耻骨肌孔,腹腔有淡红色血性液体约200 ml。术中诊断腹内疝并小肠完全性机械性肠梗阻明确,行腹内疝松解修补术,将腹膜的裂口重新以1-0薇荞线连续缝合。患者术后恢复顺利,第2次术后8d拆线出院。随访1年无腹痛及疝复发。

    作者:钟锋;王金重;周杰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全程心理干预对腹腔镜食道裂孔疝手术患者的影响

    目的:探讨全程心理干预对腹腔镜食道裂孔疝手术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2月至2014年2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择期行腹腔镜食道裂孔疝修补和胃底折叠抗反流术患者108例,随机分为二组,各54例。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全程心理干预,包括心理疏导、认知干预、支持干预、行为暗示干预、松弛疗法和情绪转移五项措施。对照组术前1 d巡回护士常规进行术前访视,手术当日采取常规护理,未进行心理干预。结果二组腹腔镜食道裂孔疝手术患者术前1 d焦虑、抑郁、收缩压、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15、0.461、0.568、1.142,P=0.576、0.524、0.567、0.264)。术后1 d观察组焦虑、抑郁自评得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245、1.978,P=0.021、0.046)。入室时观察组收缩压稳定程度、心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37、2.213,P=0.036、0.019)。麻醉后观察组收缩压稳定程度、心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674、0.982,P=0.041、0.022)。复苏后观察组收缩压稳定程度、心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68、2.167,P=0.036、0.021)。结论对腹腔镜食道裂孔疝手术患者实施全程心理干预,能缓解患者围术期的焦虑、抑郁心理状态,减少因情绪引起的生命体征的变化,可有效促进患者围术期的安全。

    作者:刘辉;李韶玲;张丽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腹股沟嵌顿疝无张力修补术的护理分析

    目的:总结成人腹股沟嵌顿疝无张力修补术的护理方法。方法对2010年7月至2013年8月,河北省涿州市医院行腹股沟嵌顿疝无张力修补术的46例患者做好术前心理护理,术中做好配合工作,术后预防感染。结果46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85~125 min,平均(100±12)min。住院时间8~12 d,平均住院时间(10±1)d,腹盆腔引流管1~4 d拔除,补片上方引流管放置24~72 h,引流量<10 ml/d后拔除。随访9~45个月,无感染及复发病例,未发生护理并发症。结论加强腹股沟嵌顿疝患者的围手期护理,注意术中无菌操作,可减轻患者心理压力,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利于术后康复。

    作者:刘增亮;梁海生;张金燕;郄红征;安会玲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综合护理干预在儿童疝围手术期的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儿童疝围手术期的效果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0年5月至2012年10月,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心医院收治的儿童疝并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患儿1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二组各90例。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应用入院护理干预、术中的护理、术后护理;对照组:对围手术期患儿实施外科围手术期的常规化护理措施。结果观察组心率、呼吸加快、心理状态改善、使用镇痛剂、并发症、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χ2=9.02、11.46、23.47、7.53、7.72、19.57,P=0.005、0.003、0.008、0.037、0.048、0.006)。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下床时间分别为(2±1)d与(5±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2,P=0.033)。二组患儿住院时间分别为(5±2)d与(8±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5.03,P =0.021)。Prince-Hence 评分术后分别为(1.48±1.19)分、(3.98±1.3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3,P=0.004)。结论综合性护理能提高儿童疝手术治疗护理满意度、缩短住院时间和下床时间,有效减轻患儿疼痛程度、改善患儿心理状态,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姜红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造口旁疝的诊疗现状及展望

    造口旁疝(parastomal hernia)是造口手术后常见的延迟性并发症。这类造口手术主要是结肠造口术和回肠造口术。一般而言出现筋膜关闭不全时,则会出现造口旁疝。而该病实际的发病率,因其定义、随访时间以及诊断方式的不同而难以确定,一般报道的发病率为10%~50%[1-3]。目前主要的治疗方式是基于人工材料的手术修补。现存的术式多样,大体上分为开放式手术、腹腔镜以及“杂交”技术(hybrid technique)。过去认为造口旁疝修补手术难度大、并发症多、复发率高,而新外科技术的涌现以及补片材料学的发展,改善了这种临床局面。因此,还有部分学者提出在造口手术中预防性补片植入(prophylactic mesh implacement)[4-6],以达到减少造口旁疝发生的目的。本文旨在回顾与总结当前的造口旁疝定义、分类、病因、外科治疗技术以及预防策略的新进展。

    作者:陈富强;陈杰;申英末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腹腔镜治疗食管裂孔疝的并发症及其防治

    随着腹腔镜手术在胃食管结合部良性疾病的治疗日趋成熟,腹腔镜治疗食管裂孔疝已得到了广泛的临床应用,并已成为该病的首选治疗方法。腹腔镜治疗食管孔裂疝不仅具有开腹手术无法比拟的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而且手术操作区域图像放大,手术操作精细,受空间和距离限制小[1]。尽管如此,腹腔镜治疗食管裂孔疝技术的相关并发症的防治仍是临床治疗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诊疗环节,并逐渐成为临床医师的现实关切议题。

    作者:秦鸣放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第二十批特约编委名单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医学科技论文中缩略语的使用原则

    文中尽量少用缩略语,一般不应超过3~5个。若全称较长且反复使用时,可以使用缩略语或简称。凡已被公知公认的缩略语可以不加注释直接使用,例如:DNA、RNA、HbsAg、HBsAb、PCR、CT、WBC等。不常用、尚未被公知公认的缩略语,若为中文,可于正文中第一次出现时写出中文全称,在其后的圆括号内写出缩略语;若为外文,可于正文中第一次出现时写出中文全称,在圆括号内写出外文全称及其缩略语。例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中文摘要中使用英文缩略语,应于首次使用时注明中文全称,无须同时将其英文全称注出;英文摘要中的缩略语,应于首次使用时将其英文全称注出。文题一般不使用缩略语,避免全文同一名词的缩略语使用不一致,避免名词术语与其缩略语混合使用。不超过4个汉字的名词不宜使用缩略语,以免影响文章的可读性。避免使用临床口头简称或简写(如“肾衰”应为“肾功能衰竭”,“q8 h”应为“每8 h”)。西文缩略语不得拆开转行。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如何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查询本刊

    具体查询路径:1.登录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网站(http://www.gapp.gov.cn)。2.网站首页下方找到“便民查询”,点击“新闻出版机构查询”。3.在新闻出版机构查询页面点击“连续型电子期刊”。4.在连续型电子期刊管理界面输入我刊刊号:CN11-9288/R ,即可查询到我刊出版单位、主管单位、主办单位的详细信息。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中华医学会对一稿两投和一稿两用问题处理的声明

    为维护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的声誉和广大读者的利益,现将中华医学会对一稿两投和一稿两用问题的处理声明如下:①本声明中所涉及的文稿均指原始研究的报告或尽管2篇文稿在文字的表达和讨论的叙述上可能存在某些不同之处,但这些文稿的主要数据和图表是相同的。所指文稿不包括重要会议的纪要、疾病的诊断标准和防治指南、有关组织达成的共识性文件、新闻报道类文稿及在一种刊物发表过摘要或初步报道而将全文投向另一种期刊的文稿。上述各类文稿如作者要重复投稿,应向有关期刊编辑部作出说明。②如一篇文稿已以全文方式在某刊物发表,除非文种不同,否则不可再将该文投寄他刊。③请作者所在单位在《论文著作权转让书》中注明该文稿有无一稿两投问题。④凡来稿在接到编辑部回执后满3个月未接到退稿,则表明稿件仍在处理中,作者欲投他刊,应事先与该刊编辑部联系并申述理由。⑤编辑部认为文稿有一稿两投嫌疑时,应认真收集有关资料并仔细核实后再通知作者,同时立即进行退稿处理。在作出处理决定前请作者就此问题作出解释。期刊编辑部与作者双方意见发生分歧时,应由上级主管部门或有关权威机构进行后仲裁。⑥一稿两用一经证实,将择期在杂志中刊出其作者单位与姓名及撤销该论文通告;对该作者作为第一作者所撰写的一切文稿,2年内将拒绝在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发表;就此事件向作者所以单位和该领域内的其他科技期刊进行通报。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直接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一般认为,所收集的资料包括两大类,一为前人既往的工作状况资料,即间接资料;二为自己实验及实践中所得出的数据、观点等,即直接资料。直接资料的收集,这部分工作应该是论文的中心,也是能体现论文的科学性,具说服力的工作内容。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2015年主题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本刊对来稿中统计学分析的有关要求

    1.统计研究设计:应交代统计研究设计的名称和主要做法。如调查设计(分为前瞻性、回顾性或横断面调查研究);实验设计(应交代具体的设计类型,如自身配对设计、成组设计、交叉设计、析因设计、正交设计等);临床试验设计(应交代属于第几期临床试验,采用了何种盲法措施等)。主要做法应围绕4个基本原则(随机、对照、重复、均衡)概要说明,尤其要交代如何控制重要非试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