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探讨局部麻醉和模拟定位机引导在集束巨能刀治疗肺癌的射频治疗的适应证、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采用0.5%普鲁卡因局部浸润麻醉,模拟定位机引导下经皮穿刺集束巨能刀治疗肺癌46例.CT显示条索状瘢痕残余11例,空洞形成或直径缩小32例,无变化1例,增大2例.治疗中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胸腔内热感及短时间内可以忍受的疼痛感.并发症包括气胸7例、皮下气肿5例、发热24例、咯血13例和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4例.初步研究结果提示,集束巨能刀射频治疗周围型肺癌疗效满意,尤其适用于直径<3 cm的肿瘤.局部麻醉配合全身止痛药物应用可以很好地解决治疗中的疼痛问题,与全麻相比还具有省时省力、费用低的优势;对于周围型肺癌,模拟定位机引导经皮穿刺定位与CT引导相比,同样准确、安全,但操作更为方便.
作者:邹志强;卢兆桐;贡海;寇仁业;袁耒;许世宁 刊期: 2005年第24期
目的:体外研究咖啡因(caffe-ine,CF)联合多柔比星(adriamycin,ADM)对乳腺癌细胞株MCF-7的抑制效应.方法:用MTT法评估瘤细胞的生长抑制情况,通过电镜检测瘤细胞的凋亡,并用流失式细胞仪确定瘤细胞的凋亡率.结果:在0~8.0 mg/mL浓度范围内,CF对MCF-7的抑制作用和其浓度呈正相关,且CF联合ADM(0.5~2.5 μg/mL)对MCF-7的生长抑制显著大于ADM的单独作用,P<0.05;先加入CF或CF与ADM同时作用,对MCF-7的生长抑制高于后加入CF组或ADM单独使用组,P<0.05;CF和ADM联合作用对MCF-7的凋亡诱导,和CF或ADM单独作用比,凋亡率未有明显改变.结论:CF对MCF-7的生长有抑制作用,与ADM联合应用的抑制作用明显大于单独使用ADM,先加入CF或CF与ADM同时作用的给药顺序优于后加入CF;ADM和CF抑制MCF-7生长的机制之一是诱导凋亡,两者共同作用并未显著增加MCF-7的凋亡率,但有协同杀伤MCF-7的作用,其中化学性杀伤仍起主要作用.
作者:李文萍;王颀;许娟;张安秦;陈中杨;杨剑敏;施军涛;郭庆禄;史泓浏 刊期: 2005年第24期
为探讨提高CT影像对中心型肺癌病理类型的诊断准确率的方法,对1997年1月~2001年12月146例中心型肺癌患者的13个临床及CT图象特征逐一进行量化,利用计算机影像计量诊断技术,对影响因素进行单、多因素分析,并对另外14例患者进行前瞻性应用研究.建立了中心型肺癌的CT图象特征与病理分型的关系的数学模型,经验证其诊断符合率为57.1%.初步研究结果提示,计算机影像计量诊断技术对中心型肺癌的组织学分型有一定诊断价值.
作者:于甬华;袁双虎;张自成;戴洪海;韩大力;刘希军;黄伟;孔蕾;高东伟;何为 刊期: 200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内癌(DCIS)和浸润性导管癌前哨淋巴结(SN)微转移对非SN转移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常规HE染色和CK19免疫组化法回顾性研究24例DCIS和41例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SN微转移和非SN转移情况.结果:对65例早期乳腺癌患者的103枚SN进行了研究.24例DCIS患者中,1例SN转移其非SN也有转移(4.2%),23例SN阴性的DCIS中未发现SN微转移;41例浸润性导管癌患者中,10例SN转移中6例有非SN转移;其余31例SN阴性患者中,CK19免疫组化法染色发现SN微转移4例(12.9%),其中1例患者有非SN转移;SN微转移患者中非SN转移率25.0%(1/4),SN转移患者中非SN转移率63.6%(7/11),多枚SN仅1枚微转移患者中的非SN转移率50.0%(1/2).结论:初步研究提示,CK 19免疫组化法检测SN微转移有助提高SN转移的发现,SN微转移患者若放弃腋淋巴结清除可能造成转移灶的残留.SN微转移的研究可作为腋淋巴结清除或放疗的一个参考指标.
作者:陈中扬;王颀;吴坤河;张江宇;赖日权;张安秦;李文萍;许娟;朱彩霞;杨剑敏 刊期: 2005年第24期
为了探讨联合检测染色体和腺苷脱氨酶(ADA)对良恶性胸腔积液的鉴别诊断价值,采用直接制片法进行胸腔积液染色体检查,以中期分裂相细胞超二倍体和多倍体数目≥10%为恶性标准,同时采用改良的Martineck氏法测定ADA活性,其值<25U/L为恶性标准.结果分析显示,染色体与ADA检查对恶性胸腔积液诊断的敏感性分别为71.4%和83.9%,特异性分别为100.0%和90.0%.同时符合二项者的敏感性为67.9%,特异性为100.0%,符合其中之一者的敏感性为92.9%,特异性为90.0%.初步研究结果提示,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良恶性胸腔积液的鉴别诊断.
作者:吴厉锋 刊期: 2005年第24期
目的:观察保元排毒丸对顺铂(DDP)所致猪肾小管上皮细胞(LLC-PK1)凋亡的影响.方法:LLC-PK1细胞分三组培养,空白血清组采用不含药血清进行培养,模型组分别以10和6μg/mL不同浓度的DDP进行培养,模型+含药血清组是在不同浓度的DDP基础上予以10%保元排毒丸含药血清进行培养.培养24 h后分别以荧光显微镜、电镜、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与空白血清组比较,荧光显微镜下模型组凋亡细胞增多,而模型+含药血清组凋亡细胞数明显减少;电镜下模型组细胞受损明显,而模型+含药血清组细胞形态基本正常.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空白对照组为2.45%;各DDP组明显增加,10μg/mL组和6μg/mL组分别为31.80%和30.98%,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各含药血清组明显减少,DDP 10μg/mL+含药血清组和DDP 6μg/mL+含药血清组分别为15.21%和14.27%,与相应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模型组bcl-2基因及突变型p53基因的表达均明显降低,相应含药血清组的表达均有所上调.结论:保元排毒丸能减轻顺铂所致LLC-PK1细胞的凋亡,上调凋亡抑制基因bcl-2和突变型p53,可预防或降低顺铂引起的肾毒性.
作者:葛信国;耿洁;陆平成 刊期: 200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多西他赛诱导HL60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形态学方法、流式细胞术、DNA凝胶电泳和Annexin V标记等方法检测细胞凋亡的发生,应用RT-PCR检测凋亡相关基因Fas、bcl-2和c-myc表达的变化.结果:多西他赛对HL60细胞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多西他赛使细胞分裂阻滞于G2M期,并诱导肿瘤细胞发生凋亡:具有典型的凋亡形态,细胞固缩,核染色质呈周边凝聚,形成凋亡小体,胞膜完整;DNA凝胶电泳呈凋亡特有的ladder带;FCM检测出现Sub-G1峰,0.1μmol/L多西他赛作用72 h的apo%高为33.46%;凋亡相关基因Fas转录水平比用药前增强,bcl-2和c-myc无明显变化;结论:多西他赛可诱导HL60细胞凋亡,可能主要与促进Fas基因表达有关.
作者:李瑛;石廷章;焦顺昌;杨俊兰;魏秀芳 刊期: 2005年第24期
为探讨周小剂量卡铂(CBP)联合低剂量氟脲嘧啶治疗>65岁高龄晚期结肠癌的临床疗效和毒副反应,将高龄晚期结肠癌患者29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15例:每周每次采用静脉输注小剂量CBP 100 mg/m2,联合低剂量5-氟尿嘧啶500 mg/m2,连续3周,休1周;重复3个周期;对照组14例采用静脉输注CBP 300 mg/m2,d1,联合5-氟尿嘧啶500mg/(m2·d),d1~d5,每28 d重复,重复3个周期.3个周期后进行临床评价.结果显示,治疗组15例,总有效率为46.7%,其中CR 0例,PR 7例;对照组14例;总有效率为42.9%,其中CR 0例,PR 6例;P>0.05;毒性反应,治疗组:消化道Ⅰ~Ⅱ度以上反应1例,Ⅰ度白细胞下降1例,共占13.3%;对照组:消化道Ⅱ度以上反应6例;Ⅰ度以上白细胞下降3例,共占64.3%,P<0.05.初步研究结果提示,周小剂量CBP联合低剂量5-氟尿嘧啶可能是治疗.
作者:朱建平;俞利结;陈忆;洪敏申;范成美;缪谓恩 刊期: 2005年第24期
目的:流式细胞仪分选乳腺癌细胞系MCF-7的肿瘤干细胞相关SP亚群(side population,SP),并检测SP和非SP细胞周期.方法:MCF-7细胞悬液经Hoechst33342染色,流式细胞仪分选SP和非SP后,乙醇固定,PI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结果:SP细胞在MCF-7细胞中占4%,Verapamil 阻断后比例减为0.5%.SP细胞中S/G2/M期细胞低,仅占7.9%,而非SP细胞增殖期比例相对高,S/G2/M期细胞约占34.2%.未分选细胞中S/G2/M期细胞比例居中,为22.9%.结论:人乳腺癌细胞系MCF-7含SP亚群,比例约为4%,且SP细胞多处于静止期,具有一般干细胞的特性.
作者:张玥;张凤春;张雁云 刊期: 200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散发性结直肠癌细织中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ragile histidinetriad,FHIT)蛋白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细化SP法检测84例手术切除的散发性结直肠癌组织中FHIT蛋白的表达.结果:FHIT蛋白在84例散发性结直肠癌中表达阳性率为48.81%.FHIT蛋白低或不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部位、组织学类型无关,P>0.05;而与肿瘤浸润深度和分化程度、Duck's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在浸润深度越深、分化程度越低、Duck's分期越晚和有淋巴结转移的癌组织中,FHIT蛋白低表达就越明显.结论:FHIT蛋白表达缺失可能参与散发性结直肠癌的演化和进展.
作者:姚成才;冯茂辉;胡名柏;林从尧 刊期: 2005年第24期
回顾性分析PET(Paclitaxel 135 mg/m2,d1,Vp-16 75 mg/m2 d1~d3,DDP 80 mg/m2,d1~d3使用)方案化疗联合胸部放疗治疗局限期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24例局限期小细胞肺癌接受PET化疗,每3周重复1次,共4~6个周期,胸部放疗于化疗2个周期后开始进行,2 Gy/(5次·周),Dr50~60 Gy/25~30次,治疗达完全缓解者予以全脑预防性放疗Dr30Gy/(15次·3周).结果显示,24例局限期小细胞肺癌患者完全缓解(CR)19例,部分缓解(PR)4例,总缓解率95.8%(CR79.2%,PR 16.7%),中位生存期25个月,2、3年生存率分别为50.0%和41.7%,局部复发率29.2%,远处转移率54.2%.PET方案化疗联合胸部放疗治疗局限期小细胞肺癌有较好的缓解率和近期疗效,毒性反应可耐受.
作者:马进安;胡春宏;郭凯平;何燕 刊期: 2005年第24期
目的:了解大肠息肉的临床表现,探讨息肉的恶变特征.方法:对6 144例有下消化道症状患者进行结肠镜检查,记录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年龄、性别等资料,对大肠息肉的发生率、内镜下表现、病理类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结肠息肉患者1 884例,检出率30.66%.男性占61.68%,女性占38.32%.年龄>60岁者占64.12%.临床症状中便血占56.26%.息肉直径0.2~3.8 cm不等,恶变和重度不典型增生息肉直径>2cm者占79.73%.息肉发生于左半结肠者占67.41%.癌变和重度不典型增生息肉发生于左半结肠占85.42%(375/439).病理类型:腺瘤性息肉42.00%,炎性息肉38.30%,错构瘤性息肉5.92%,增生性息肉6.45%,幼年性息肉7.40%.炎性息肉2例(2枚)癌变.腺瘤伴轻至中度不典型增生460枚占15.98%,重度不典型增生106枚占5.56%,癌变279枚占9.69%.腺瘤性息肉中管状腺瘤占37.46%(1 078/2 878),绒毛状腺瘤31.51%(907/2 878),混合性腺瘤31.03%(893/2 878).重度不典型增生和癌变率在上述三种腺瘤中分别为6.68%(72/1 078)、24.15%(219/907)和16.57%(148/893).结论:肠息肉临床症状以便血多.多见于>60岁的男性.息肉分布于左半结肠者多见,癌变息肉和重度不典型增生息肉也易发生于左半结肠,癌变和重度不典型增生多发生于腺瘤性息肉.管状腺瘤发生重度不典型增生和癌变率低,绒毛状腺瘤高.
作者:陈春华;邱立华 刊期: 200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ER、PR和pS2蛋白在大肠癌的表达以及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50例大肠癌术后标本作ER、PR和pS2免疫组化染色.结果:ER阳性表达率为28%(14/50),PR阳性表达率为68%(34/50),pS2蛋白阳性表达率为36%.pS2蛋白阳性表达与Duke's分期有关,A、B期分别与D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期与D期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期相互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S2蛋白表达与ER、PR表达无相关性.结论:pS2蛋白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与Duke's分期有关,与肿瘤的侵袭有关.
作者:王元杰;肖蔚;郭玲 刊期: 2005年第24期
目的:对伴有食管浸润的胃癌通过临床病理学因素的分析,探讨非开胸术式及开胸术式的选择标准.方法:对手术切除的87例食管浸润胃癌(其中非开胸术式42例,开胸术式35例)的病理组织学进行分析.结果:我们认为仅考虑预防断端复发的非开胸术式的适应证:1)分化型癌食管浸润距离<20 mm的病例;2)未分化型癌食管浸润长度<10m的病例;3)明显的食管浸润的未分化型癌及食管浸润≥21 m的分化型癌需行开胸术式;4)在非开胸术式中,纵隔内淋巴结复发仅2例,因此不需要通过开胸进行纵隔淋巴结廓清.结论:根据手术适应证选择部分食管浸润胃癌病例进行非开胸术式是容许的.
作者:孙宪春;张华平;乔广东;苏海龙;李刚 刊期: 200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青年人和老年人大肠癌的临床病理及预后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青年(≤30岁)大肠癌的临床、病理、预后情况并与同期126例老年(≥70岁)患者比较.结果:两组临床表现均以便血或黏液血便为主要表现,发病部位均以直肠癌为多.青年组的黏液腺癌和印戒细胞癌的发生率为28.6%,显著高于老年组8.7%(P<0.01).青年组晚期病例(Duke's C+D)比例为72.8%,显著高于老年组的36.5%(P<0.01).青年组5年生存率(41.4%)显著低于老年组(57.1%,P<0.05),但病期相同的青年和老年患者,预后无明显差异.结论:青年和老年大肠癌有不同的临床特点,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提高青年和老年大肠癌预后的关键.
作者:韦达;许发培 刊期: 200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KDR)的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血管形成的关系.方法:分别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和原位分子杂交法检测62例NSCLC组织和16例肺的良性瘤样病变组织中的VEGF和KDRmRNA的表达,并对血管进行染色、计数.结果:62例肺癌组织中46例有VEGF的表达(占74.29%),阳性表达位于肿瘤细胞胞膜及胞质;KDR mRNA在49例中有阳性表达(占79.03%),阳性表达位于肿瘤血管内皮细胞、肿瘤细胞胞膜及胞质.VEGF和KDR mRNA的表达与有无淋巴结转移和临床病理分期密切相关;VEGF和KDR mRNA阳性表达组微血管密度明显高于阴性表达组,P<0.01.结论:VEGF和KDR的表达与NSCLC的发生、发展和转移可能密切相关,可作为评估NSCLC患者预后的一项指标.
作者:伍钢;曾辉;张涛;程晶;郭水英 刊期: 200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凋亡抑基因Survivin mRNA和凋亡终末效应器Caspase-3 mRNA在卵巢原发癌和转移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相关关系.方法:应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10例卵巢正常组织、16例卵巢良性肿瘤、38例卵巢原发癌和36例卵巢转移癌组织中Survivin mRNA和Caspase-3 mRNA的基因表达,分析其表达的阳性率、相关性以及与临床病理的关系.结果:Survivin mRNA在正常卵巢组织和卵巢良性肿瘤、卵巢原发癌、卵巢转移癌表达中的阳性率分别为3.8%、60.5%和75.0%.Caspase-3 mRNA在卵巢正常组织和良性肿瘤、卵巢原发癌和转移癌表达中的阳性率为56.2%、28.7%和27.8%.统计分析显示,survivin mRNA和Caspase-3 mRNA的表达在卵巢恶性肿瘤(原发癌和转移癌)与卵巢正常组织、卵巢良性肿瘤中的阳性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25.两种基因在卵巢原发癌和卵巢转移癌之间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767,P=0.184;x2=0.012,P=0.911.在卵巢原发癌中的表达与临床分期有关,与年龄、组织分化程度和有无淋巴结转移无关.分析显示SurvivinmRNA与Caspase-3 mRNA呈负相关关系,r=-0.434,P<0.01.结论:Survivin mRNA在卵巢原发癌和转移癌中高表达,与卵巢临床分期关系密切,是重要的预后因子.与Caspase-3mRNA的负相关关系提示survivin mRNA在肿瘤凋亡过程其承担重要的作用.
作者:宋和存;李慧;赵杨 刊期: 200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MAPKs)信号转导系统对依托泊苷(Vp-16)诱导K562细胞分化作用的影响.方法: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测定细胞增殖活性;流式细胞仪解析细胞周期;硝基四氮唑蓝(NBT)还原实验检测细胞向单核/巨噬系统分化.结果:0.1~0.8μg/mL的Vp-16抑制K562细胞增殖,引起细胞G2/M期阻滞,诱导细胞向单核/巨噬系统分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s,ERK)抑制剂PD98059降低Vp-16的诱导分化作用,P<0.05;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p38 MAPK)抑制剂SB203580增强Vp-16的作用,P<0.05;而C-JUN氨基末端激酶(c-jun N-terminal ki-n2ses,JNK)抑制剂SP600125对Vp-16的诱导分化作用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在Vp-16诱导K562细胞向单核/巨噬系统分化过程中,ERK正向,p38MAPK负向调节Vp-16的诱导分化作用.
作者:王甦;刘云鹏;侯科佐;罗颖;刘世洲 刊期: 2005年第24期
目的:论证大剂量法乐通+EP方案二线治疗对铂类耐药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和毒性,并与泰索帝单药进行比较.方法:共98例对铂类耐药的晚期NSCLC非随机化进入A组(法乐通480 mg,连服7.5 d;依托泊苷100mg/m2,静脉滴入,d4~d6,顺铂80 mg/m2静脉滴入,d4)和B组(泰索帝单药75mg/m2,静脉滴入,d1).两组的主要临床特性相平衡,但顺铂的累计量≥320mg/m2只能入B组.结果:可评价的86例患者除B组的白细胞下降和神经毒性显著高于A组外(P<0.005,P=0.040),其他毒性相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与B组的中位生存期,中位缓解期,化疗的有效率和1年生存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大剂量法乐通加EP方案治疗对铂类为主的化疗方案耐药的晚期NSCLC效果好,不良反应轻,耐受性好,达到了单药泰索帝二线治疗的效果.
作者:曹小龙;毛志达;胡家柱;郭添胜;黄福喜;张力 刊期: 2005年第24期
回顾并结合文献分析13例阑尾类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和预后.13例阑尾类癌患者,6例肿瘤直径<1 cm,局限于浆膜内无转移,单纯阑尾切除术后无瘤生存10年者5例,非肿瘤性死亡1例.3例肿瘤直径1~2 cm,局限于浆膜内无淋巴结转移,回盲部切除术后生存5年者3例,生存10年者1例.4例肿瘤直径>2 cm,1例侵犯浆膜外无淋巴结转移者,回盲部切除术后生存满5年;2例侵犯浆膜外并淋巴结转移,回盲部切除术+术后化疗,生存5年者1例;合并肝脏转移者1例,右半结肠切除术+术后化疗,2年内死亡.初步研究结果提示,阑尾切除术中应常规纵形切开阑尾标本检查有无微小肿瘤;肿瘤直径<1 cm者可单行阑尾切除术;直径1~2 cm者回盲部切除,术后辅以化疗;肿瘤直径≥2 cm可有浆膜受侵和淋巴结转移,宜行右半结肠切除术,术后辅以化疗.
作者:袁爱华;马文泽;曹秀峰 刊期: 2005年第24期
辅助化疗、内分泌治疗对乳腺癌远期无瘤生存率和总生存率有明显提高.目前乳腺癌辅助化疗应用多的仍是蒽环类及紫杉类药物.已证明,单用紫杉类比单用蒽环类药物疗效更好.由于具有不同的抗癌机制,紫杉类与蒽环类联用可取得更好疗效.对于乳腺癌的辅助治疗,如何选择给药方式、给药密度,以达到佳的远期疗效是目前关注的焦点之一.此外,利用生物标志物对临床早期乳腺癌预后的指导作用,在化疗及内分泌治疗中进行合理取舍,提高疗效、降低复发及治疗风险,也是目前的研究方向.
作者:杨农;罗以 刊期: 2005年第24期
p53基因的突变、失活及缺失与50%的人类肿瘤发生有关,因此p53基因被视为经典的抑癌基因.近年来,随着对p53基因广泛深入的研究,p53家族的其他成员不断被发现,其中p73基因是p53基因家族中被发现的第一个成员.p73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无论在结构上,还是在功能上均与p53蛋白相似,且与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可抑制细胞增殖,诱导凋亡.深入了解它们彼此的相似性、差异性,可对研究肿瘤的发生机制和对肿瘤的基因治疗提供帮助,为终攻克癌症带来希望.
作者:朱栋元;马廷行 刊期: 2005年第24期
肺癌为临床上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及死亡率近些20年来在世界各地呈上升趋势,其中80%为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且大多数确诊时已是中晚期,失去手术根治机会,化疗为主要治疗手段.我们应用国产多西紫杉醇联合治疗晚期NSCLC59例,取得较好的疗效,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陈颖兰;王迪进;刘敏知;蔡云;任剑;刘震天;刘晖群 刊期: 2005年第24期
我们行三维适形放疗联合FP方案化疗与采用普通放疗联合FP方案化疗同步治疗放疗后复发性鼻咽癌,取得了较好疗效,且放射反应轻,报道如下.
作者:尹强;黄英昌 刊期: 2005年第24期
近年来,年轻宫颈癌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早期发现宫颈癌前病变(CIN)是宫颈癌防治的关键.因此,科学、合理、规范的以人群为基础的CIN筛查对于有效降低宫颈癌的发生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宫颈癌前病变早期筛查年龄的界定尚有争议,我院诊治的宫颈癌前病变729例患者发病年龄变化,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李隆玉;乔志强;张燕玲;吴云燕 刊期: 2005年第24期
国内常用上胸段硬膜外阻滞麻醉行乳腺癌根治术,由于对循环和呼吸的影响,有逐渐被全麻代替的趋向.我们用无创性连续心功能监测仪(BOMEl)、NCCOM-3比较了两种麻醉方法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刘书一;杨舜;常洪 刊期: 2005年第24期
总结我院经病理确诊的28例肺癌脑转移的病例,回顾其病史病例资料及CT、MRI表现,分析其机制,总结诊断要点.
作者:郑成;杨阳;赵宝忠;师毅冰;陶荣杰 刊期: 2005年第24期
1病例报告患者男,65岁,贲门癌术后75 d,2003年6月7日15时呕血一次,约1 000 mL,为鲜红色血液伴少量黑色血块,于2003年6月17日14时以上消化道出血急症入院.查体:老年,男,一般情况稍差,贫血貌,睑结膜苍白,双侧锁骨上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双肺呼吸音清,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
作者:王福红;张梅;路平华;田永莉;曲华燕;陈现平 刊期: 2005年第24期
妇科肿瘤患者手术时选用硬膜外腔阻滞麻醉常出现骶神经阻滞不全,内脏牵拉反应难以避免.作者旨在观察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用于妇科肿瘤手术的麻醉效果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以了解其可行性及安全性.
作者:常庆显;张丽;杨晓燕 刊期: 2005年第24期
目的:研究针对CD44 V3的短发夹RNA(short hairpin RNA,shRNA)对体外培养的人肺腺癌A549细胞CD44 V3表达及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设计和构建带有U6启动子的、能产生针对CD44V3的shRNA的RNA干扰表达质粒,转染至A549细胞,以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A549细胞转染前后CD44 V3表达,以MTT实验和软琼脂细胞集落形成实验比较A549细胞转染前后增殖能力.结果:和转染前相比,转染了RNA干扰表达质粒的A549细胞CD44V3 mRNA和蛋白表达、以及增殖能力皆明显降低.结论:针对CD44V3的短发夹RNA能明显抑制人肺腺癌A549细胞体外增殖能力.
作者:卓文磊;王彦;陈正堂 刊期: 200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 HPV)16、18型感染与乳腺增生症、乳腺癌的关系.方法: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HPV16、HPV18在正常乳腺组织、乳腺增生组织和乳腺癌中的表达.结果:HPV16在乳腺癌、乳腺增生症及正常乳腺组织各60例中的感染率分别为51.67%(31/60)、31.67%(19/60)和11.67%(7/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V18感染率分别为56.67%(34/60)、35.00%(21/60)和15.00%(9/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V16和18在乳腺癌、乳腺增生症及正常乳腺组织中的共感染率分别为48.33%(29/60)、15.00%(9/60)和6.67%(4/60),其中乳腺增生症与正常乳腺组织共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与乳腺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本组乳腺癌和乳腺增生症组织中HPV16和HPV18感染率明显高于正常乳腺组织中的感染率;HPV16和HPV18感染与乳腺增生、乳腺癌的关系有待进一步探讨.
作者:黄黎明;田景琦;陈巍 刊期: 2005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