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 国际刊号:1671-167X
  • 国内刊号:11-4691/R
  • 影响因子:1.68
  • 创刊:1959
  • 周期:
  • 发行:
  • 语言:中文
  • 邮发:2-489
  • 全年订价: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92)
  • 医药卫生综合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2001年1期文献
  • 盐酸戊乙奎醚治疗有机磷中毒临床研究

    目的:评价盐酸戊乙奎醚治疗有机磷中毒的疗效、安全性及毒性.方法:应用盐酸戊乙奎醚抢救急性有机磷中毒17例,其中4例呼吸、心搏停止.用药剂量范围1~21 mg.结果:17例急性有机磷中毒患者治愈率100%,治愈时间18 h~18 d,平均住院日4.1 d.结论:盐酸戊乙奎醚是一种新型、安全、高效、低毒的治疗有机磷中毒的长效抗胆碱药物.

    作者:吴红晶;楼滨城;黄岱坤;刘秋杰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长波紫外线诱发M13mp2噬菌体基因突变的碱基特异性

    目的:分析长波紫外线(near-ultravilet,UVA)诱发M13mp2噬菌体lacZa基因区域突变的碱基特异性.方法:用UVA光源照射处理M13mp2噬菌体样品,选择突变株,用dye-temiinator方法测定lacZα基因区域的DNA序列.结果:UVA照射引起的突变以鸟嘌呤的颠换为主(62%),与太阳光诱发突变类型相似,但与中波紫外线诱发的突变类型不同.结论:太阳光照射诱发鸟嘌呤的颠换可能为UVA的作用.

    作者:郝卫东;尚兰琴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DNA去甲基化引起人二倍体成纤维细胞端区缩短并加速衰老进程

    目的:研究DNA甲基化水平变化对细胞衰老进程和端区长度的影响.方法:从细胞形态和Southern印迹杂交测定端区长度两方面观察5-氮胞苷处理对人胚肺二倍体成纤维细胞衰老进程的影响.结果:5-氮胞苷处理使老年细胞衰老表型更为突出,其端区长度缩短较年轻细胞亦为显著(约为对照细胞的96%).结论:甲基化水平降低及其导致的端区缩短的共同作用可能在细胞衰老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陈培利;童坦君;张宗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丙型肝炎病毒结构蛋白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表达

    目的:构建丙型肝炎病毒(HCV)结构蛋白的真核表达载体.方法:用RT-PCR方法扩增HCV结构基因,并将其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中,用磷酸钙转染法将其转入Sp2/0细胞,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细胞中瞬时表达的目的蛋白.结果:克隆的基因片段全长约1.9kb,包括C及E2的全长和E1的部分.免疫组化显示表达蛋白位于细胞浆中.结论:构建的丙型肝炎病毒结构蛋白的真核表达载体能够在哺乳动物细胞中得到表达,为进一步研究HCV结构蛋白的性质及各结构蛋白相互作用下的基因免疫效果奠定了基础.

    作者:马文彬;冯百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人肝细胞癌相关新基因的筛选

    目的:寻找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相关的新基因,并从分子水平进一步探讨HCC发生发展的机制.方法:对通过荧光-差异显示(fluorescent-differential display,FluoroDD)技术从人HCC组织、配对非癌肝(paired non-cancerous liver,PNL)组织、胎肝(fetal liver,FL)组织和正常肝(normal liver,NL)组织获得的110条差异表达cDNA片段(DD片段)中的25条进行测序,将测序结果在GenBank NR数据库中进行同源性分析,并对其中12条DD片段用RNA狭缝杂交法验证其在HCC、PNL及NL组织中的表达规律.结果:25条DD片段中18条与已知基因具有高同源性(>96%);5条与已知序列(基因结构与功能未知)具有高同源性(>85%);2条与GenBank NR数据库中的序列无明显同源性.RNA狭缝杂交筛选到5条在HCC中特异性高或低表达并与已知哺乳类动物基因高度同源(97%~99%)的cDNA片段:在HCC中特异性高表达的3条片段是LC13(人热休克蛋白90β)、LC21(智人异源性核内核糖核蛋白C)和LC22(干扰素诱导的智人鸟嘌呤结合蛋白2);在HCC中特异性低表达的2条片段是LC5(智人甲状腺激素受体相关蛋白240)和FL25(分化相关基因1).结论:新发现5条与HCC相关、与已知哺乳动物基因高度同源的cDNA片段.其中3条在HCC中高表达、2条低表达,它们可能分别作为促进与阻抑HCC发生、发展相关的基因,其确切的生物学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张杰;刘军建;韩云;张宁;芮静安;金城;周柔丽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鸡转录增强因子-1相关基因cDNA片段的克隆及其在发育过程中的表达

    目的:克隆转录增强因子-1(transcription enhancer factor-1,TEF-1)相关基因(related TEF-1,RTEF-1),检测鸡发育过程RTEF-1基因的表达及组织分布.方法:从13 d鸡胚骨骼肌mRNAs经RT-PCR方法扩增RTEF-1的编码序列(cDNA),将其克隆到pGEM和pUC载体并进行核苷酸序列分析.采用RT-PCR技术检测鸡胚发育第9天至雏鸡孵出后6周的骨骼肌组织中RTEF-1基因的表达,并测试其在13 d鸡胚和出生后1 d雏鸡的骨骼肌、心肌、脑、肝和胗等5种组织中的存在.结果:克隆序列分析结合GenBank检索表明,所克隆的cDNA片段(900 bp)与cTEF-1A序列仅相差两个碱基.应用RT-PCR技术在鸡胚发育9 d至出生后6周雏鸡的骨骼肌组织均检出了RTEF-1基因的表达;13 d鸡胚和出生后1 d雏鸡的骨骼肌、心肌、脑、肝和胗等5种组织中均有TEF-1相关基因的转录.结论:克隆的cDNA片段属多种组织普遍存在的cTEF-1A.与先前检测的M-CAT结合因子发生规律(在两周前表达)不同,cTEF-1A在鸡胚发育的第9天至出生后6周的骨骼肌组织持续表达.

    作者:张雪平;张洁欣;陆纲;陈瑞华;贾弘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GM-CSF-tk融合基因转导人神经母细胞瘤株SH-SY5Y的抗瘤作用

    目的:将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和粒细胞-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融合基因(Lxpsp-hGM-CSF-Hytk)转导人恶性神经母细胞瘤株SH-SY5Y,观察外源融合基因的表达及其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FuGENE6介导将含融合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和仅含潮霉素磷酸转移酶基因的对照载体分别转染逆转录病毒包装细胞系PA317.以适量病毒上清转导SH-SY5Y,RT-PCR方法检测融合基因的存在;细胞因子依赖株TF-1的生长状况及丙氧鸟苷(GCV)杀伤实验鉴定融合基因的表达.结果:将重组病毒产生细胞PA317-GM-CSF-Hytk和PA317-Hy的病毒上清2ml分别转导SH-SY5Y,60 mg·L-1的潮霉素进行筛选,得到了稳定传代的阳性细胞集落SY5Y-GMHytk,SY5Y-Hy.RT-PCR检测阳性细胞集落中有外源的GM-CSF存在.用阳性细胞集落上清培养TF-1细胞,细胞成活.SY5Y,SY5Y-GMHytk,SY5Y-Hy 3种细胞的生长曲线无明显差别,但用不同浓度GCV分别作用于此3种细胞显示:0.03~300 mg·L-1的GCV对SY5Y-GMHytk有明显的杀伤作用(IC50=3 mg·L-1),而对另外两种细胞几乎无毒性作用(IC50>300 mg·L-1).30 mg·L-1GCV作用96 h后可杀死80%以上的SY5Y-GMHytk细胞.结论:应用逆转录病毒介导,将融合基因GMCSF-tk成功地导入了SH-SY5Y肿瘤细胞株,并观察到外源融合基因的表达及HSV-tk/GCV体系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

    作者:张骏;王新娟;张蕾;许进力;王笑健;蔺新力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关节炎大鼠背根神经节细胞的膜电生理学特征

    目的:研究炎症大鼠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细胞的膜电生理学特征,试图解释炎症痛敏的机制.方法:应用全细胞膜片箝电流箝制技术,对急性分离的大鼠DRG细胞进行电流箝制.以完全弗氏佐剂诱发大鼠关节炎,分别取炎症痛急性期(24~72 h)和慢性期(2~3周)大鼠腰5、腰6 DRG细胞进行研究.结果:炎症痛急性期小型DRG细胞与对照组比动作电位的阈值增加8%(P<0.01),小型及中型DRG细胞的动作电位的时程加宽75%和68%(P<0.01),小细胞的细胞膜固有电阻增加25%(P<0.05);炎症痛慢性期大鼠小DRG细胞动作电位的阈值增加(7%,P<0.01),时程增加23%(P<0.01),固有电阻下降24%(P<0.01),而中型DRG细胞膜电特性无显著变化.结论:DRG细胞动作电位的时程加宽,促进了伤害性信息引起DRG细胞突触前膜Ca2+内流介导的递质释放,这可能是引发动物炎症痛敏的主要原因.

    作者:王学庆;万有;于英心;韩济生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钙调神经磷酸酶介导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诱导的大鼠心肌细胞肥大

    目的:观察钙调神经磷酸酶(calcineurin,CaN)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诱导心肌细胞肥大中的作用.方法:在原代培养的大鼠心肌细胞上,应用双波长荧光光度计检测心肌细胞游离Ca2+浓度;应用对硝基苯磷酸(p-nitrophenyl phosphate,PNPP)作底物测定CaN活性;根据3H-亮氨酸参入水平评估各种信号通路阻断剂对bFGF刺激的心肌细胞蛋白质合成速率的影响.结果:bFGF刺激心肌细胞24 h后,胞内游离Ca2+浓度较对照组增高272%(P<0.01);同时,bFGF刺激的心肌细胞CaN活性较对照组增高173%(P<0.01).bFGF(60μg·L-1)刺激的心肌细胞3H-亮氨酸参入较对照组增高106%(P<0.01);CsA(0.1~10 μmol·L-1)可以浓度依赖的方式抑制bFGF刺激的心肌细胞3H-亮氨酸参入.此外H7(PKC抑制剂)和50 μmol·L-1PD98059(MAPK抑制剂)亦可完全阻断bFGF刺激的心肌细胞3H-亮氨酸参入.结论:Ca2+/CaN信号通路参与bFGF诱导心肌细胞肥大的信息传递.另外,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及蛋白激酶C可能亦是bFGF刺激心肌细胞肥大的重要信号传递途径.

    作者:符民桂;许松;庞永正;刘乃奎;唐朝枢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层粘连蛋白在小鼠胚胎早期发育期间的表达与分布

    目的:研究发育不同阶段早期小鼠胚胎中层粘连蛋白(1aminin,LN)的表达与分布变化,以进一步探讨LN与胚胎细胞分化及着床的关系.方法:取植入前发育不同阶段的单个小鼠胚卵,应用免疫荧光间接法和酶免疫组织化学ABC等方法观察早期胚胎中LN的表达时间、强弱及分布状况.结果:从原核期、Ⅱ细胞期至Ⅷ细胞期胚,卵裂球内均可见LN强免疫荧光或棕色LN阳性反应颗粒,卵裂球外间质中LN则为阴性反应.到桑椹胚期,卵裂球内及间质中同时出现LN阳性反应物质.早期胚泡中LN主要分布在内细胞团,滋养层细胞间质中也有分布.晚期胚泡滋养层细胞内LN表达增强,细胞间质中转为阴性,近内细胞团侧的滋养层与内细胞团处,均表达出LN强阳性反应.结论:早期小鼠胚胎的卵裂球中含有LN;桑椹胚期LN在细胞间质中出现;胚泡侵入子宫内膜期间近内细胞团侧的滋养层细胞及内细胞团中的LN含量增加;小鼠早期胚胎中LN与其发育及粘附着床正相关.

    作者:李英;吕丹瑜;杨京京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不同部位体表电刺激治疗大鼠单发佐剂关节炎的疗效差异

    目的:利用单发佐剂关节炎大鼠作为慢性痛动物模型,在不同部位给予不同频率的穴位体表电刺激(TENS)治疗,观察疗效的部位特异性.方法:应用HANS LH-800型刺激仪,分别在足三里(ST6)、涌泉(K1)、劳宫(PE8)给予100H2或2 Hz TENS治疗,观察疗效.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100Hz TENS作用于足三里和涌泉均可显著改善动物的行为学指标,疗效相仿.劳宫刺激则无疗效.(2)2Hz TENS刺激只有涌泉有显著疗效,足三里和劳官均无疗效.(3)若在同一部位比较不同频率的疗效,足三里刺激100Hz有效而2Hz无效,涌泉刺激100Hz和2Hz均有相似的疗效,劳宫刺激100Hz和2Hz均无疗效.结论:TENS治疗关节炎大鼠具有部位特异性,且在致炎部位附近治疗效果较好;低频刺激的有效范围较高频刺激局限.

    作者:宁云;罗非;韩济生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三氧化二砷通过激活Caspases酶诱导髓性白血病细胞凋亡

    目的:明确Caspases酶是否与三氧化二砷(As2O3)诱导的人髓性白血病细胞凋亡有关;明确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的激活物PMA对As2O3与VP16诱导的细胞凋亡是否有不同的影响.方法:把NB4和HL60细胞株放入有或无Caspases酶抑制剂(Z-VAD.fmk或Y-VAD.Cho)的As2O3中进行培养;凋亡以细胞形态学,DNA梯带和流式细胞分析来评价.多聚的磷酸腺苷聚合酶(poly-ADP-ribose polymerase,PARP)裂解被用作Caspases酶激活的标志.结果:NB4和HL60细胞株在As2O3诱导凋亡的过程中均出现了PARP裂解;Z-VAD.fmk--Caspases酶广谱抑制剂,可以阻断As2O3诱导的细胞凋亡和PARP裂解;但Y-VAD.Cho--Caspases酶的选择性抑制剂,没有此效应;在足以激活PKC的条件下用PMA预培养HL60细胞2~8 h,不论对As2O3还是VP16诱导的凋亡均无明显影响.结论:对于培养的髓性白血病细胞,As2O3诱导细胞凋亡是始自瀑布式激活Caspases酶的远端,通过PARP裂解来实现的.PKC的激活,不论对于As2O3还是VP16诱导的细胞凋亡均无影响.

    作者:黄晓军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大、小鼠剖宫取胎的适宜条件

    目的:探讨大、小鼠剖宫取胎的适应条件,促使大、小鼠剖宫产净化的顺利进行.方法: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大、小鼠剖宫取胎净化过程中的大量数据.结果:(1)按规律准确判断妊娠天数,可使娩出的仔鼠成活率达到72.5%;(2)按规律选择代乳母所养育的仔鼠断乳成活率是按随机选择代乳母所养育的仔鼠断乳成活率的1.51倍.结论:适宜的剖宫取胎条件是提高剖出仔鼠和离乳仔鼠成活率的关键.

    作者:周淑佩;王连英;张云凤;闫学勤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改良法大鼠肝星状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目的:改良大鼠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HSC)的分离培养及鉴定方法,使之简便易行,高效可靠.方法:采用肝离体胶原酶灌注消化,低速离心去除肝细胞,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HSC,采用台盼蓝染色排斥法鉴定细胞活率,desmin加GFAP免疫细胞化学双染色法鉴定HSC纯度.结果:采用改良法,每只大鼠的HSC得率为(2.54±0.13)×107个,细胞活率为(98.8±0.7)%,高于旧方法的HSC得率[(2.18±0.18)×107个,P<0.01]和活率(94.3±0.6)%,P<0.01].用desmin加GFAP免疫细胞化学双染色法鉴定,HSC纯度为(96.8±1.0)%,高于单用desmin鉴定的纯度(91.8±2.2)%(P<0.01).结论:改良的大鼠HSC分离培养方法简便易行又经济,在保证纯度的同时,提高了得率和活率.采用desmin加GFAP免疫细胞化学双染色法鉴定细胞纯度,提高了鉴定的敏感性.

    作者:翁山耕;冷希圣;魏玉华;彭吉润;郑恩涛;程继华;张佑彬;吕建锋;杜如昱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桡、头动静脉瘘手术改进

    目的:研究提高头静脉较细的慢性血透患者前壁内瘘手术成功率的方法.方法:改进方式为桡、头动静脉侧侧吻合,吻合后经头静脉分支或吻合口远端头静脉置入3~4号Fogarty导管,至肘部后将前臂头静脉直径全程或阶段性扩张为3~4 mm;传统方式为桡、头动静脉端端吻合或(静脉)端(动脉)侧吻合.结果:自1996年2月至1999年9月间为61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行桡、头动静脉内瘘术.传统方法26例,手术成功率为80.8%.其中头静脉直径<2mm时的手术成功率为0;2~2.4mm时为57.1%;2.5~2.9 mm以上的成功率为88.9%;3 mm以上时为100%.改进术式35例.头静脉直径≥1.5 mm时手术成功率为100%.两组数据经Fisher's精确概率法计算的P值为0.011.结论:桡、头动静脉正常,头静脉直径不小于1.5 mm时,方可施行桡、头动静脉瘘;头静脉直径小于3 mm,尤其是小于2.5 mm,或头静脉因操作而痉挛时,应行前臂头静脉全程或阶段性扩张的改进造瘘方式,以提高手术成功率;鼻烟壹是作内瘘较理想的部位.

    作者:赵军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30例

    患者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26~71岁,平均47岁.病程2个月~25年,平均8.8年.8例为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其中2例为结节性增生.22例为醛固酮瘤(73%).以高血压为首发症状者27例,以肌无力首发者2例,以多尿首发者1例.29例有高血压,1例无高血压,血压高达220/140mm Hg(1 mm Hg=0.133 kPa).27例患者血K+低于正常,低者为1 6mmo·L-1,平均2.7mmol·L-1.夜尿多者14例,轻度代谢性碱中毒9例.30例患者均行B超、CT检查,7例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B超敏感性为70%,CT为93%,MRI为100%.

    作者:高洪伟;李琼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谷胱甘肽S转移酶-π和拓扑异构酶-Ⅱ在子宫内膜癌组织的表达

    为探讨正常子宫内膜和子宫内膜癌细胞中谷胱甘肽S转移酶-π(glutathoine Stransferase-,GST-π)和拓扑异构酶-Ⅱ(topoismerase-π,TOPO-Ⅱ)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我们随机选取本院子宫内膜癌手术标本50例,年龄34~72岁,术后病理诊断按FIGO标准;并选取2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作对照.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0例子宫内膜癌细胞中CST-π和TOPO-Ⅱ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相关临床病理资料的关系.结果表明正常子宫内膜和子宫内膜癌细胞中GST-π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6%和35%,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TOPO-Ⅱ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0%和26%,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表明子宫内膜癌组织中GST-π表达增高,TOPO-Ⅱ表达降低;此外,TOPO-Ⅱ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细胞ER表达有关(P<0.05).

    作者:桂黎明;魏丽惠;富琪;屠铮;周蓉;虞有志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器官移植医学的发展

    许多医学史专家都认为器官移植医学的出现和发展是20世纪人类生物医学领域里重要的进展之一.大概正因为此,上个世纪初(1912)、中(1960)、末(1990),有3位从事器官移植医学工作的医生和生物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他们分别是法国器官移植实验外科医生Alexis Carrel,英国的移植免疫生物学家Pe-ter Medawar和美国临床器官移植的先行者Joe Murray.世界科学界对他们工作的肯定与表彰,实际上是对成千上万生物医学工作者辛勤从事的器官移植医学的认可与鼓励.器官移植医学在过去的一百年里,从一个古老的设想,一个大胆但不成功的尝试,发展成了一个牵联学科极广的医学专业.根据美国新近公布的材料,截止到1999年7月,全美国共有263所器官移植中心分布在各个州,包含了880个不同器官移植的Pro-grams,全职从事器官移植的外科医生,达六百余名,加上移植内科医生、护理人员、移植免疫人员、社会协调工作人员、器官库工作者,总共约有数万之众.据美国全国器官分享互联网(United Network of Organ Sharing,UNOS)在1999年报告公布1998年全美各移植医学中心实施了肾移植12 032例,肝移植4 339例,心移植2 307例,胰肾联合移植966例,肺移植859例.若加上其他器官移植(如单纯胰腺移植、小肠移植、心肺联合移植等),共有20 989位患有晚期器官衰竭而濒于死亡的患者得益于器官移植的治疗.该报告还公布了全美截止到1998年平均病人及器官的一年存活率.

    作者:李书隽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牛磺酸减少大鼠肠套叠的发生

    目的:在细菌脂多糖(LPS)诱导的大鼠肠套叠模型上,观察牛磺酸在肠套叠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高脂高糖喂养大鼠后,腹腔注射LPS制作肠套叠模型;Greiss法测定血浆和结肠平滑肌组织硝酸盐和亚硝酸盐(NOx)的含量,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和组织环磷酸腺苷(cGMP)含量.结果:LPS(10 mg/kg.ip)处理后6 h诱发大鼠肠套叠发生率达40%.应用LPS的同时给予牛磺酸,肠套叠的发生率为16.7%,与单纯脂多糖组相比下降58.25%(P<0.01).大鼠给予LPS,无论是否发生肠套叠,血浆和结肠平滑肌组织NOx、cGMP含量均升高.结肠平滑肌组织总一氧化氮合酶(tNO5)、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增高,而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下降.大鼠给予牛磺酸后,血浆和结肠组织NOx、cGMP的含量分别降低23.7%(P<0.01),20.6%(P<0.01)和37.2%,22.9%(P<0.01).结肠组织的tNOS、iNOS的活性分别降低23.2%和24.2%(P<0.01),而cNOS的活性增高57.1%(P<0.01).结论:牛磺酸可减少肠套叠的发生,其机制可能与抑制NO产生的不同环节有关.

    作者:王平;雷宇;佟利家;王晓红;齐永芬;唐朝枢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人大肠癌中基质金属蛋白酶-7 mRNA的表达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7(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7,MMP-7)与大肠癌浸润和转移的关系.方法: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大肠癌和正常黏膜、炎性息肉、腺瘤及淋巴结中MMP-7 mRNA的表达.结果:97.4%(37/38)的大肠癌和1例肝转移中MMP-7 mRNA表达阳性,而相应正常黏膜几乎不表达;大肠癌中MMP-7 mRNA的表达水平随Dukes分期的进展而逐渐升高(P<0.01),A期(0.28±0.08),B期(0.54±0.17),C期(0.55±0.09),D期(0.73±0.06).5例腺瘤MMP-7均为阳性,但表达水平低于癌组织(P<0.01);3例炎性息肉均未见MMP-7表达.传统组织学检查有癌转移的13个淋巴结MMP-7表达均为阳性;组织学检查未见转移的12个淋巴结MMP-7表达6个阴性、6个阳性,再次行组织学检查于6个MMP-7阳性者中发现3个有微转移.结论:MMP-7的高表达可能在大肠癌的浸润和转移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用RT-PCR方法检测淋巴结中MMP-7mRNA的表达是诊断大肠癌淋巴结微转移的敏感方法.

    作者:万远廉;潘义生;郭源;魏群;刘玉村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后颅底肿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

    目的:提高对颅底肿瘤治疗的认识.方法:对1995年7月~1998年12月收治、显微手术切除的30例后颅底肿瘤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肿瘤全切除16例(16/30),次全切除5例,大部切除9例.疗效:优24例(24/30),良4例,差1例,死亡1例.结论:术前精确的诊断对手术及预后非常重要.手术入路主要取决于肿瘤的位置、延伸及大小.显微外科手术是减少术后并发症、获得良好预后的关键.

    作者:鲍圣德;王象昌;张建国;尤玉才;霍惟扬;张彦芳;葛为勇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大肠癌组织和正常黏膜中端粒酶活性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检测作为一种新的肿瘤临床诊断的生物学标志的可行性.方法:应用端粒重复扩增实验(telomerase repeat amplification protocol,TRAP法)结合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法测定35例大肠癌标本及正常黏膜端粒酶活性.结果:35例大肠癌标本中,29例为端粒酶阳性,阳性率为82.86%;而相邻正常黏膜中全部为阴性.两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经统计学分析,端粒酶活性与大肠肿瘤Dukes'分期有关.结论:端粒酶表达具有很高的肿瘤特异性,对大肠肿瘤的临床诊断有应用价值,并且有判断预后和指导临床治疗的潜在意义.

    作者:徐文怀;鞠晓明;李涵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人大肠癌中Ⅰ型膜型金属蛋白酶mRNA的表达

    目的:探讨Ⅰ型膜型金属蛋白酶(membrane-type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1,MT1-MMP)mRNA的表达与人类大肠癌的关系.方法: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对38例大肠癌中MT1-MMP mRNA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86.8%(33/38)的大肠癌中MT1-MMP mRNA的表达高于相应正常黏膜(P<0.01),癌/ 膜的中位数为1.63(Min=0.70,Max=11.00),其表达水平与大肠癌的浸润深度呈正相关(P<0.05).结论:MT1-MMP高表达可能在大肠癌对周围组织的浸润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作为反映大肠癌侵袭能力的生物学标志物.

    作者:潘义生;万远廉;刘玉村;郭源;魏群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唇部动脉构型与唇瓣血液供应的关系

    目的:阐明唇部动脉的配布类型、微血管构筑,为唇瓣移转提供血管解剖学基础.方法:用血管造影、解剖、铸型方法研究31例(62侧)尸体头部的唇动脉;另1例(2侧)灌注墨汁对微血管构筑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1)上唇动脉出现率为81.1%.它与对侧上唇动脉吻合,或一侧动脉占优势而另侧缺失.(2)下唇动脉出现率为63.8%,其余由副下唇动脉参与下唇血供.(3)唇动脉弓恒定存在,弯曲行于唇部近红唇缘.按上唇动脉弓的构成,分为3型:Ⅰ型由两侧上唇动脉吻合而成,均衡分布或一侧占优势(12/31);Ⅱ型一侧上唇动脉缺失,仅由另一侧上唇动脉单独构成(10/31);Ⅲ型上、下唇动脉共干发出(9/31),上唇外侧部分由绕行于口角附近的下唇动脉分布.按下唇动脉弓的构成分为6种类型:Ⅰ型由两侧下唇动脉吻合构成(6/31);Ⅱ型由一侧下唇动脉与另侧下唇动脉、副下唇动脉吻合而成(6/31);Ⅲ型由一侧下唇动脉单独构成(2/31);Ⅳ型由一侧下唇动脉和另一侧副下唇动脉共同组成(11/31);Ⅴ型由一侧副下唇动脉行向下唇缘中线附近呈T型分支构成(3/31);Ⅵ型由两侧下唇动脉、副下唇动脉共同组成(3/31).(4)微血管构筑:唇动脉发出分支分别组成唇黏膜、皮肤致密血管网.结论:由于唇部动脉构型的不同,血管分布往往不对称.提示应用唇瓣作移转、修复缺损时,为保持组织瓣具有佳活力,需要了解唇部血液供应的详细知识.

    作者:夏有辰;陈小迅;田珑;夏家骝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磁共振门静脉成像在门脉高压症外科诊疗中的应用

    目的:评价磁共振门静脉成像在门脉高压症外科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2例门脉高压症病人的磁共振门静脉造影图像进行分析并与手术结果进行对比.结果:32例病人中的30例显示了清晰的门静脉图像,2例显示不清者手术证实为门静脉血栓形成或海绵样病变.全部病例的胃左静脉都呈不同程度的扩张、迂曲.1例肠系膜上静脉显示有狭窄者也经手术证实.造影过程中也可见到萎缩的肝和增大的脾.结论:磁共振门静脉成像术是评价门静脉的一项快速无创的技术,可提供完整清晰门静脉图像,有助于选择较好的手术方法和手术入路.

    作者:张同琳;周宏建;刘剑羽;谢敬霞;周孝思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p27、cyclin E、Rb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p27、cyclin E和Rb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技术(SP法)对10例非瘤病变患者的正常胃黏膜和40例胃癌和癌旁黏膜标本进行染色,分析p27、cyclin E和Rb蛋白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p27、cyclin E和Rb蛋白在正常胃黏膜与瘤旁黏膜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27在胃癌中表达降低,cyclin E蛋白在胃癌中表达增高,呈过度表达,R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27、cyclin E和Rb蛋白表达与组织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预后等胃癌病理参数之间具有相关性.结论:p27、cyclin E和Rb蛋白异常表达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有关,并可能作为胃癌预后的指标.

    作者:刘玉村;高付生;高红桥;王振军;万远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脑动静脉畸形治疗方法的选择——附61例分析

    目的:探讨脑动静脉畸形(artenovenouis malformation,AVM)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的选择和手术并发症的防治.方法:总结分析近10年收治的61例脑动静脉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共50例,其中Spetzler Ⅰ~Ⅲ级患者病灶全切率为93.8%(45/48).手术后并发症为:术后一过性神经功能障碍患者占10%(5/50),较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占10%(5/50),无手术死亡.9例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和/或放疗.2例观察.结论:显微外科手术是脑AVM的主要治疗方法,对于Spetz1er-Martin Ⅰ-Ⅲ级的脑AVM,要尽量争取早期手术切除,其切除率高而致残率低.Ⅳ级以上的患者应行综合治疗:外科手术、血管内栓塞和放疗.

    作者:尤玉才;张晓华;张彦芳;王象昌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心血管外科技术治疗泌尿系统肿瘤伴下腔静脉瘤栓

    目的:探讨心血管外科技术在肾或肾上腺肿瘤伴下腔静脉瘤栓的手术治疗过程中的应用.方法:1999年6月至2000年9月期间,对8例肾及肾上腺恶性肿瘤伴下腔静脉瘤栓侵犯患者,分别在体外循环辅助或非体外循环辅助下,完整切除肿瘤及下腔静脉瘤栓.结果:手术效果良好,随访(3~15个月)满意.结论:对条件适宜,准备充分的病例,多科室密切合作治疗肾或肾上腺肿瘤伴下腔静脉瘤栓侵犯的病例,可以取得良好的疗效.

    作者:王进;肖锋;陶凉;刘燕;宋庆;张明礼;郭应禄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生物信息学概述

    生物信息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是应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搜集、储存、分析、整理各种生物医学信息,并予以管理和利用的一门科学.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进展,当前生物信息学主要是研究和分析基因和蛋白质的遗传结构和功能的生物信息,以解释和认识生命的起源、进化、发育、遗传的本质,破译隐藏在DNA序列中的遗传语言及其意义,这亦称为经典的或狭义的生物信息.此外,它亦研究和分析人体所有细胞、组织、器官的生理、病理、药理过程的各种生物信息,为人类疾病的预测、诊断、预防和治疗提供合理和有效的途径.这亦称为广义的生物信息学或医学生物信息学.经典生物学是医学生物信息学的基础和核心,医学生物信息学是经典生物信息的发展和应用,两者是密不可分的,都是以计算机为工具,对生物信息进行储存、检索、分析的科学.

    作者:尚彤;张丹;卢铭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一流大学要办一流的学报

    在跨越世纪之际,原北京医科大学与原北京大学实行强强联合,组建成新的北京大学.这是我国实行高校机构改革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向创建一流大学迈出的坚实的一步.两校合并后,原北京医科大学成为北京大学医学部(简称北医),原<北京医科大学学报>从这一期开始也将更名,称为<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我们的学报不仅名字改了,在办刊目标与具体办法上也将作相应的调整.第一、更名后的学报将更加强调质量.世界一流大学的学报,从内容到形式都必须是世界一流的.我们的学报应该反映北医高的研究水平.目前的情况是一般大家把好的论文送到国际刊物上去发表,其次送到国内的重要刊物去发表,后才送到我们的学报来发表,这些论文怎么能代表我们北医的科研水平呢?但是我们没有理由,也不可能要求大家把好的论文首先送到我们的学报上来发表.怎么办呢?我想一是象学报近年来已经做的那样,动员我们的教授们将自己的系列研究工作写成综述来发表;二是将在国际刊物上发表的论文以报道形式予以反映;三是发表有创新苗头,但国际刊物尚不能接受的论文.还有什么好的办法,也请大家来出主意.无论怎么说,这个问题如不解决,学报的质量是难以提高的.第二、更名后的学报将非常强调学科交叉与融合.21世纪的生命科学将更加向定量化与整合方向发展,创新性的成就可能出自生命科学与数学、物理学、化学、计算机技术乃至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的有机结合.北京大学的综合学科优势为我们实行学科交叉研究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目前北京大学生物医学跨学科研究中心(Biomed-X Center)已经正式成立并开始工作.学报将优先发表体现学科交叉的研究成果,组织校本部其他学科的师生在本刊发表生物医学方面的研究结果,为学科交叉与融合摇旗呐喊.第三、我们的学报将走出北医,走出北京大学,在全国范围内征集来稿,并积极组织在国外的留学生向本刊投稿,使我们的学报真正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第四、我们将更加广泛地发动全校师生参与办刊.我们深信,只有更多人参与,才有更多人关心与热爱这份刊物,刊物才能为更多人服务.为了使更多人参与,学报将开辟更多栏目,使形式更加活泼、灵活,使内容更为大家喜见乐闻.原<北京医科大学学报>创刊41年来,为北医的学术交流与繁荣、为北医的科研与学科发展、为医学人才的培养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现在,我们正面临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更名后的<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将一如既往陪伴我们北大人走向新的征程,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韩启德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沉痛悼念王志均院士

    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我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和教育家,我国消化生理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国生理学会名誉理事长,原北京医科大学基础医学研究所所长、生理学系主任,中国共产党党员,九三学社社员,原北京市政协委员,原<北京医科大学学报>编委王志均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00年12月24日凌晨2时1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0周岁.王志均院士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和教育事业、为中国生理学的发展付出了毕生的心血,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王志均先生的功绩和美誉,将永远铭刻在中国生理科学的发展史上;他的爱国精神和学者风范,将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