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 cellular carcinoma,HCC)是人类常见恶性肿瘤之一,侵犯门静脉形成门静脉癌栓(portal vein tumor thrombosis,PVTT)已属晚期,文献报道发生率为12.5%~39.7%[1],尸检证实率为44%[2].门静脉小分支常、先受累,当广泛分支或(和)主干受侵时,门静脉高压将进一步增加.后期肝功能衰竭、肝性脑病、广泛性转移多有发生,预后凶险,如不加以治疗,中位生存期不超过3个月[3].
作者:周升毅;赵卫 刊期: 2011年第30期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旋磨术治疗闭塞性病变的介入护理特点及注意事项.方法 回顾性总结2010年1月~2010年11月收治的6例冠状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在急救护理、旋磨护理、抗凝护理、并发症预防等方面的介入护理体会.结果 6例冠状动脉旋磨术均成功,无急性心肌梗塞发作,无1例死亡.结论 对于球囊不能通过或不可扩张的重度钙化或纤维性斑块狭窄及闭塞,应用冠状动脉旋磨术取得很高成功率,护理人员应及时发现病情变化,通过透视监视器来判断手术过程,做出相应判断.
作者:张峥;毛燕君;胡亚琴;袁亿里;朱康玲 刊期: 2011年第30期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肺动脉瘘介入治疗手术护理的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0年4月收治的7例冠状动脉-肺动脉瘘使用电解脱弹簧圈栓塞治疗患者的介入护理,包括病情观察、并发症护理、用药护理等方面.结果 7例冠状动脉-肺动脉瘘栓塞术中6例患者术后瘘口完全堵塞,无一例死亡及并发症,1例患者因冠状动脉瘘瘘道血管迂曲严重,行外科手术治疗.结论 经导管介入治疗冠状动脉瘘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护理人员术中细致的病情观察、熟练的手术配合、敏捷的病情判断都有利于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作者:袁亿里;毛燕君;张峥;胡亚琴;朱康玲 刊期: 2011年第30期
手术切除是肝脏恶性肿瘤治疗的金标准,然而临床上仅有20%~25%的患者适合手术切除.对于不进行手术切除的肝癌的患者,影像引导下的肿瘤热消融治疗在国内外发展迅速,成为临床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微波消融作为热消融的一种即利用电磁能将肿瘤加热凝固坏死,本文对近年来肝癌的微波消融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李晓峰;钱国军 刊期: 2011年第30期
目的 探讨经皮血管性介入治疗在肢体恶性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探讨与思考.方法 应用Seldinger技术对12例肢体部位的巨大恶性肿瘤进行木前介入灌注化疗和栓塞,待病灶缩小后再根据情况进行手术切除.结果 采用的上述病例经介入治疗后绝大多数肿瘤均有不同程度缩小,术中出血明显减少,便于手术能更彻底切除病灶,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结论 对于较大的肢体肿瘤可先采取血管性介入治疗,再结合手术治疗,疗效显著,能明显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
作者:袁福建;陈辉全;谢树标;李良生 刊期: 2011年第30期
目的 分析介入栓塞术在妇科良性富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价值及对患者术后生命质量评价的意义.方法 行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共102例(子宫肌瘤55例、子宫腺肌病37例、子宫肌瘤合并子宫腺肌病15例、子宫肌瘤并怀孕2个月1例),产后大出血6例.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的患者均经B超或MRI等检查明确诊断.分别对于栓塞方法、栓塞剂的配比及注入方法、术后处理等进行了阐述.结果 108例患者全部行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术,技术成功率达到100%.术后随访3~12个月.子宫肌瘤55例中,术后3个月超声复查,肌瘤平均缩小42%;12个月复查,肌瘤平均缩小65%.子宫腺肌病37例,有32例术后痛经完全消失,4例明显缓解,1例部分缓解,症状总缓解率为94~95%.产后大出血患者中,除一例因3天后再出血,改用大颗粒PVA外,其余均立即止血.结论 子宫动脉栓塞术在治疗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产后大出血方面是安全、有效的,而且一般不会影响子宫卵巢的功能,更有利于患者恢复健康,对于妇科良性富血管疾病是一条有效的治疗途径.
作者:王成德;王爱;张凯凯 刊期: 2011年第30期
目的 探讨介入栓塞止血方法治疗中、晚期肝癌破裂急性出血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用介入栓塞止血方法治疗16例中、晚期肝癌破裂出血的疗效.结果 用急诊介入栓塞止血方法治疗16例中、晚期肝癌破裂出血患者均取得满意疗效.结论 介入栓塞止血方法,安全、简捷、有效,是治疗中、晚期肝癌破裂出血的首选方法.
作者:梁文钊;靳仓正 刊期: 2011年第30期
目的 观察静脉滴注左氧氟沙星治疗TACE后胆汁瘤合并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8例TACE后胆汁瘤合并感染患者,采用以静脉滴注左氧氟沙星为主的综合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和血常规变化.临床症状消失和血常规恢复正常两者均具备为治愈,两者具备之一为有效,两者均不具备或左氧氟沙星酎药为无效.结果 7例治愈,其中1例加用青霉素后治愈,1例同时行经皮肝穿刺胆汁瘤置管引流治愈;1例无效.8例患者均无药物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 静脉滴注左氧氟沙星治疗TACE后胆汁瘤合并感染疗效满意,不良反应轻微.
作者:郭晨阳;胡鸿涛;黎海亮;姚全军;孟艳丽 刊期: 2011年第30期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经皮肺组织穿刺活检诊断肺部占位性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 在CT引导下,对52例肺占位经皮肺组织穿刺活检.结果 52例穿刺成功率100%,病理诊断恶性肿瘤42例,良性病变10例,术后咯血3例,未见气胸发生.结论 CT引导下经皮肺组织穿刺活检有助于肺部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为临床进一步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李海青;张强;郭淑娟;刘振华;苏瑞芳 刊期: 2011年第30期
目的 本文旨在探讨125I粒子门脉癌栓植入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门脉癌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07年8月~2010年8月收治的原发性肝癌合并门脉癌栓患者12例,行TACE治疗后1周,在CT或彩超影像引导下对门脉癌栓行125I放射粒子植入术.根据计算机三维治疗计划系统(TPS)进行布源,粒子活度为29.6MBq,粒子间距5~10mm,肿瘤周边匹配剂量为(matched peripheral dose,MPD)90~120Gy,随访观察局部控制率,总体生存率.结果 随访6~24个月,6个月后局部病灶评价CR 2/12,PR 7/12,NC 3/12,临床有效率75%(CR+PR);总生存率6个月、12个月、24个月生存率分别为91.6%(11/12)、75%(9/12)33.3%(4/12).结论 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联合TACE治疗肝癌合并门脉癌栓,临床疗效确切,并发症发生率低,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王徽;王纯;张北光;金刚;于士龙;孙志强 刊期: 2011年第30期
目的 回顾性分析原发前纵隔肿瘤的CT特征,以提高对原发前纵隔肿瘤的诊断.方法 收集57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前纵隔肿瘤,全部患者行CT平扫,55例行增强检查,重点观察肿块的部位、形态、密度、边缘、肿块与周围结构的关系、胸部继发改变.结果 胸腺瘤34例,21例可见囊变、坏死区,呈轻一中度强化;畸胎瘤11例,均可见坏死、囊变区,10例可见脂肪成份,囊壁及实性成份强化较明显;淋巴瘤5例,4例可见坏死囊变区,均无钙化,呈轻度不均匀强化;胸骨后甲状腺肿3例,均可见坏死囊变区,平扫密度较高,增强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心包囊肿2例,均位于右侧心膈角区,边界清晰,呈水样密度,无强化;滑膜肉瘤2例,1例可见坏死囊变区及同侧胸腔积液,1例可见钙化及胸膜转移.结论 仔细观察前纵隔肿瘤本身部位,密度以及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结合患者年龄等特征,可提高对前纵隔肿瘤的诊断.
作者:尹燕;郑燕;陈超;鹿彩銮;徐凯;胡春峰 刊期: 2011年第30期
目的 探讨苦参素对原发性肝癌经导管及微导管肝动脉栓塞及动脉栓塞化疗(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后综合征的改善.方法 回顾性分析选择纳入标准的原发性肝癌60例,定量资料,分为治疗组(TACE+苦参素)30例,对照组30例,TACE术前一周、术后一周及一月检测肝功能,观察患者肝动脉栓塞化疗术后综合征及肝功能的情况.结果 TACE术后治疗组、对照组的肝功能均升高,经过护肝治疗后均稍高于治疗前的水平,谷草转氨酶(AST)及总胆红素(TBI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谷丙转氨酶(A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病人术后栓塞综合征缓解较快,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一周、术后定期复查肝功能,栓塞化疗术后综合征症状均恢复和缓解.结论 苦参素可缓解原发性肝癌TACE栓塞术后综合征症状.
作者:相光华;周经兴;骆江红 刊期: 2011年第30期
目的 了解中晚肝癌患者多次介入治疗后焦虑、忧郁的状况及影响因素,为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在本院多次进行介入治疗术后的中晚肝癌患者,在术后24小时~1周内,用SAS及SDS量表调查他们的焦虑、忧郁状况及影响因素.结果 行多次介入治疗术后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与忧郁情绪,其中不同文化程度、家庭类型、住院费用的支付方式、治疗次数的患者焦虑、忧郁程度不同.结论 中晚期肝癌多次介入治疗的患者存在较高的焦虑及忧郁情绪,应加强对他们的健康教育,指导其有效利用社会保障及支持系统,建立心理辅导的有效减压机制.
作者:李小银;陈玉花;张冰;唐碧英;黄艳;余娜;李鹤平 刊期: 2011年第30期
目的 探讨部分性脾栓塞术(partial splenic embolization,PSE)治疗脾功能亢进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39例肝硬化脾功能亢患者进行PSE治疗,栓塞程度60%~70%,观察治疗前后测定外周血细胞计数及临床症状变化.结果 术后WBC、PLT计数均较术前显著升高并一直持续到术后6个月,BBC无明显变化.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PSE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作者:王广举;张国安;刘斌 刊期: 2011年第30期
目的 分析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腺肌症的疗效.方法 32例子宫腺肌症患者接受PVA+平阳霉索+明胶海绵颗粒栓塞治疗.结果 痛经完全缓解28例,占87.5%;有3例明显缓解,占9.3%;1例停经.子宫体积平均缩小55.8%.结论 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腺肌症,疗效显著,创伤小,保留子宫.
作者:张孝;赵丽萍;刘建学 刊期: 2011年第30期
目的 观察艾素联合艾恒介入治疗23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 对23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给予艾素联合艾恒介入治疗,3周重复,每位患者至少接受2个周期.结果 23例患者中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11例,稳定8例,进展3例,总有效率为52.2%(12/23).常见毒副反应为脱发、乏力、恶心、呕吐和感觉神经异常,但症状较轻,III~IV度白细胞减少4例,占17.3%(4/23),无治疗相关性死亡.结论 艾素联合艾恒介入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毒副反应较轻,疗效较高.
作者:董自军;张旭;杨庆春 刊期: 2011年第30期
目的 用食管内支架治疗老年恶性食管狭窄.方法 对28例食管癌患者分别置入32个国产食管内支架,先用导丝探索通过狭窄段,经球囊扩张后应用支架置入器置放.结果 患者吞咽困难症状消失,食管纵膈瘘封堵成功,所有患者进食状况明显改善,疗效满意.结论 国产食管内支架治疗老年恶性食管狭窄,安全、可靠、疗效好且并发症少.
作者:张富强;张大忠;殷建林;刘海日;黄海 刊期: 2011年第30期
目的 探讨急诊经导管动脉栓塞术介入治疗产后大出血的应用价值.方法 18例产后大出血患者,经seldinger行右股动脉穿刺插管,双侧髂内动脉造影,明确出血部位后,用明胶海绵颗粒、浆、条行子宫动脉栓塞术或髂内动脉栓塞术.结果 本组所有产后大出血患者均在30~60min内完成栓塞术,手术时间平均46.8min,术后12例患者无再出血,4例患者阴道流血明显减少,仅有少量血性分泌物,2例患者阴道出血约20~50ml左右,出血3~7 d自行停止.结论 急诊动脉栓塞介入治疗产后子宫大出血相对于传统的止血方法效果好,具有创伤小,止血快,恢复快,并发症少,病死率低,并保留子宫和卵巢的生理功能.
作者:刘军伟;位思荣;权绍波;王建平;侯鲁强;马伟海 刊期: 2011年第30期
目的 评价原发性肝癌经肝动脉化疗或栓塞的效果.方法 对52例行肝动脉栓塞化疗的肝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52例患者全部行介入化疗,将化疗药物注入肿瘤供血血管局部进行化疗,提高了肿瘤病灶部位的药物浓度,化疗副反应小,大部分患者表现为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厌食等,对症处理后均缓解,本组14例出现白细胞总数下降,使用升白药物后缓解.介入治疗后,33例患者自觉症状明显好转,肝区疼痛缓解,食欲改善.25例AFP下降或恢复正常.18例B超、CT提示肿瘤缩小50%以上.随访半年生存率46.15%(24/52),1年生存率25 00%(13/52),2年生存率13.46%(7/52),3年生存率5.77%(3/52).结论 肝动脉栓塞化疗具有微创,安全、高效的优点,是目前治疗肝癌的重要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使用价值.
作者:王军 刊期: 2011年第30期
目的 评价特殊部位肝癌微波消融(MWA)治疗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特殊部位肝癌行微波消融治疗患者,共治疗28个病灶(膈下8个,腹壁旁4个,靠近肠道4个,靠近肾脏2个,胆囊旁6个,直径<10mm肝内小结节4个;腹腔镜下治疗8个,消融后完全切除瘤灶;CT定位下治疗20个).治疗后观察瘤灶的坏死程度、并发症、有无复发及患者生存时间.结果 8个病灶术后病理提示肿块呈完全凝固性坏死,20个病灶消融后CT提示肿瘤无强化;1例(1/28)病人出现胸腹壁灼伤合并少量胸腔积液,经对症处理后恢复正常,无膈肌、胆囊、肠道损伤、内出血、脓肿、腹膜炎等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3.57%;治疗后1年内复发3例(3/28),1年复发率为10.71%;1年生存率为91.7%(22/24),3年生存率为80%(12/15),2例生存时问超过5年,至今仍在随访.结论 CT定位和腹腔镜下行微波消融是治疗特殊部位肝癌的有效方法,但操作不当可引起严重并发症.
作者:李立恒;肖承江;韦佩莹;黄建文 刊期: 2011年第30期
目的 探讨动脉药物灌注联合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动脉移植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的疗效.方法 收集2009年1月~2011年2月在我科接受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的75例(共126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患者,采用经皮股动脉穿刺将导管超选至股骨头供血动脉,先灌注罂粟碱30ml、尿激酶50万u、复方丹参30ml,后将骨髓问充质干细胞悬液等量注入各支血管.术后第3、6、12、18、24个月,根据成人股骨头缺血坏死修复与再造评价标准评价疗效,影像学评价股骨头形态学变化.结果 疼痛缓解率93.65%(118/126);步行距离延长84%(63/75);关节功能缓解率86.50%(109/126);影像学改善率72.73%(56/77).结论 经动脉药物灌注联合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动脉移植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介入治疗方法简便、安全有效,能够有效的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作者:陈春;商春雨;常继红;关天光;张立明 刊期: 2011年第30期
目的 探讨肝门部高位恶性胆管梗阻用支架引流的临床意义.方法 通过对PTBD的理论和实践介绍,探讨支架引流对肝门部高位恶性胆管梗阻的治疗效果.结果 支架引流对肝门部高位恶性胆管梗阻的治疗效果较好.结论 支架引流对肝门部恶性胆管梗阻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张清 刊期: 2011年第30期
目的 探讨经胰腺动脉灌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治疗难治型糖尿病可行性、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5例患者注射G-CSF300ug/天,3~5天后采用MCS+ED方法收集单个核细胞20~50×109,经股动脉插管至脾动脉,用球囊导管临时阻断脾动脉远端后经脾A向胰腺动脉内灌注干细胞悬液.结果 5例患者术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浓度(P值0.003)均下降;胰岛素和C肽水平均有不同提高,与治疗前比较刺激后INS60、HBAIc、C-P(0,60,120,180min)P值<0.05.结论 临时阻断脾动脉远端后经脾A向胰腺动脉内灌注干细胞悬液治疗难治型糖尿病可行、安全、有效;技术操作间单.
作者:肖承江;徐谷根;付晓英;李立恒;韦佩莹;陈亚辉 刊期: 2011年第30期
目的 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24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资料,并对部分患者进行随访.结果 240例中有发病诱因者136例(56.7%),未发现明确发病诱因者104例(43.3%).结论 恶性肿瘤及各种手术尤其妇产科手术后、创伤与骨折、住院卧床是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诱发原因.
作者:张清;邢向阳 刊期: 2011年第30期
目的 观察介入治疗与药物治疗对心绞痛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心脏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探讨长期疗效.方法 本院收治的15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药物治疗组(n=100)给予标准化的药物治疗,介入治疗组(n=50)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随访12~36个月,以西雅图心绞痛调查量表(SAQ)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观察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分别于12个月、24个月、36个月进行复查,介入治疗组心脏事件发生事、再发心绞痛均明显低于药物治疗组(P<0.05),两组的心血管性死亡事、心肌梗死再发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访进行生活质量评分,介入治疗组患者的SAQ评分情况显著优于药物治疗组(P<0.05).结论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治疗心绞痛的疗效优于药物治疗,能够明显降低心脏事件的发生事、降低心绞痛再发率、改善生存质量.
作者:王雅锋 刊期: 2011年第30期
目的 总结脑血管病患者神经介入手术的麻醉管理方法.方法 21例脑血管病患者,ASA分级I~II级.全组患者给予静脉复合全身麻醉,诱导药给予咪唑安定0.02mg/kg、芬太尼5 μg/kg、丙泊酚1.5 mg/kg至患者意识消失后推注罗库澳胺0.3mg/kg后行气管内插管,实施机械控制呼吸,术中麻醉维持静脉泵注丙泊酚、芬太尼,必要时术中给予乌拉地尔行控制性降压.结果 21例患者全身麻醉快诱导期间均有短暂的血压轻度下降,气管插管顺利无呛咳,均未引起明显的颅内压升高.术中血流动力学平稳,血压控制满意,有5例患者使用乌拉地尔进行控制性降压.术毕清醒迅速,拔管前均无剧咳、躁动和对抗导管的动作,拔管后待生命体征平稳送回病房.结论 气管插管静脉全麻,必要时辅以适当的控制性降压,具有诱导平稳,可控性强,术毕苏醒迅速良好的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作者:常立华;王桂平;白广 刊期: 2011年第30期
目的 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联合部分支架植入术治疗糖尿病足动脉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2009年2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60例糖尿病足动脉病变患者,共78条肢体,Fontaine分期I-II期3例,II-III期35例,III-IV期22例,采用新sedinger法穿刺股动脉,行糖尿病足动脉病变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部分联合支架植入术.结果 78条肢体中技术成功69条(成功率88.5%),临床成功73条(成功率92.5%).观察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皮肤温度,踝肱指数,跛行距离分别较术前增加,与术前相比较,下肢缺血症状明显改善,所有患者的肢体症状均没见加重或复发.结论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联合部分支架植入术,可作为治疗糖尿病足动脉病变的首选治疗方法,有效改善远段肢体血供,有效防止糖尿病足动脉病变发展,促进肢端创面愈合,提高患者生存质量,近期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应用和进一步推广.
作者:杜自忠;王晨;黄邦荣;张永萍;杜军科;孙焱;杨迪 刊期: 2011年第30期
目的 探讨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影像学血流动力学特点,提高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早期诊断率.方法 选择有颅内动脉瘤症状但无蛛网膜下腔急性出血的患者及查体无症状者29例,行DSA/3D DSA,CTA/3D CTA、MRA检查.结果 患者资料共29例,其中27例共患有动脉瘤29个,阴性2个.MRA检出8人11个征象;DSA检出15人21个征象.结论 根据医学影像学特征及简单计算可推断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的破裂几率.
作者:路建宽;袁广胜;许红卫 刊期: 2011年第30期
目的 观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给予强化他汀类药物强化治疗对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7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强化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38例,强化治疗组在介入术前7 d使用40 mg阿托伐他汀,1次/d,对照组在介入术前不使用他汀类药物;其他常规治疗均相同.比较2组患者PCI术后心肌损伤标记物和血脂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 强化治疗组和对照组术后CRP水平均明显增加,但是治疗组在术后3d和术后1周时出血中CRP水平迅速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治疗后血脂水平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结论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介入术前应用他汀类药物强化治疗不仅具有调脂作用,还具有降低PCI术后炎症反应的可能,从而减少术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作者:刘刚 刊期: 2011年第30期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导致冠状动脉穿孔并急性心脏压塞的发生,并分析其原因.方法 2009年01月至2011年05月期间,南阳油田总医院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导致冠状动脉穿孔并急性心脏压塞的3例患者,经B超检查确诊后,立刻实施心包引流,冠状动脉造影明确穿孔部位,实施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封堵穿孔.结果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导致冠状动脉穿孔并急性心脏压塞的3例患者,经过相应的对症处理后,血压脉搏等生命体征都恢复到正常范围,心电图和B超结果也在术后半个月都达到正常结果,术后一个月左右,患者出院.结论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操作轻柔,及早发现穿孔,做好相应处理,要做到减少和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米绍妍 刊期: 2011年第30期
目的 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介入术前应用他汀类药的强化治疗的效果.方法 2008年1月~2011年3月收治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189例,分为强化治疗组99例,常规组90例,对两组病例进行术前及术后1d、3d、7d,进行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水平检测并进行比较;两组手术前及手术后血脂水平检测并比较.结果 两组术前血清中C反应蛋白测定比较P>0.05无显著差异性.术后进行比较P<0.05有显著差异性;两组血脂水平术前比较P>0.05无显著差异性,术后进行比较P<0.05有显著差异性.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介入术前应用他汀类药的强化治疗能够显著减轻炎症反应、增加斑块的稳定性、改善内皮功能,减少或避免介入术后并发症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卢迎宏 刊期: 2011年第30期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围术期的护理.方法 对32例行动脉瘤栓塞术的患者围术期密切的病情观察、预防并发症、采取有效的护理等总结出规范性护理措施.结果 2例术后偏瘫(其中1例术前已偏瘫),1例一过性失语,30例治愈出院,在3个月回访中,2例偏瘫患者可以下床行走,32例患者无再出血.结论 充分的术前准备,积极的术中配合,术后密切的病情观察,积极预防并发症是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成功的重要条件.
作者:陆永姝;刘彦;童玉梅 刊期: 2011年第30期
目的 探讨介入放射病区护士生的护理安全隐患与对策.方法 针对介入放射病区的护理特点及护士生的特点,分析容易引起介入放射病区护生发生护理缺陷、差错、事故的护理安全隐患,并制定相应的对策.结果 通过教会护生做好介入术后穿刺点的护理、放射性粒子的防护、PICC管的护理、正确使用化疗药物及药盒注射的操作和护理;提高护生自我防范护理安全隐患的意识、护理文件书写水平、与病人及家属的沟通水平,可使护理缺陷、差错、事故减少.结论 加强护生的介入放射专科理论、操作技术及制度的学习,重视护生的教学管理工作,可以减少护理缺陷、差错、事故.
作者:陈玉花;余秋花;李小银;岑展芬;郭燕霞;陈斌;李鹤平 刊期: 2011年第30期
目的 分析并总结食道支架置入术后的饮食干预效果.方法 对收治的从2009年12月~2010年12月期间接受食管支架置入术的40例患者进行饮食干预.结果 共有40例食管支架置入术病人进行饮食干预,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20例,干预组20例病人未见有由于饮食原因造成的并发症病例.对照组有7例病人出现由于饮食原因造成的并发症.实施食道支架置入术后的病人大多为5~7天即可出院.出院后病人要注意饮食护理的重要性,要有规律的饮食,一旦出现异常及时来院复诊.结论 食道支架置入术能够使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降到低,减少病人痛苦,延长病人的生命,提高食管癌病人生命晚期的生活质量.
作者:史俊霞 刊期: 2011年第30期
对354例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提高经桡动脉介入术的成功率及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的护理方法.
作者:蔡朝霞 刊期: 2011年第30期
目的 探讨经皮肝穿胆管外引流术(PTCD)治疗梗阻性黄疸的护理配合.方法 对27例梗阻性黄疸介入治疗的患者实施围手术期护理,术中及术后密切配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等综合措施.结果 25例患者黄疸明显减退,腹胀缓解,肝功能改善,食欲提高,2例患者黄疸减退较慢,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梗阻性黄疸的介入治疗过程及术后的观察与护理非常重要.
作者:纪宜慧 刊期: 2011年第30期
目的 探讨针对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的护理干预措施,以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降低术后并发症.方法 回顾分析实施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的76例患者的护理干预措施.通过责任护士在术前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相关知识,做好术前准备,指导术中配合方法.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做好并发症护理.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明显减少.结论 对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患者实施相关护理干预措施非常重要,有利于患者平稳接受治疗,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吴曼莉;轧春妹 刊期: 2011年第30期
目的 探讨肾动脉狭窄支架置入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 32例患者,其中男22例,女10例,CTA、MRA或动脉造影证实单侧肾动脉狭窄28例,双侧4例,共36支肾动脉,肾动脉狭窄程度均>70%.局麻下选一侧股动脉穿刺,选择性肾动脉造影明确肾动脉狭窄位置,进行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围手术期护理主要观察患者血压、肾功能的变化,规范使用抗凝、降血脂药物药物.结果 所有肾动脉狭窄患者经支架治疗后,高血压病情明显好转.结论 对于肾动脉狭窄所致的高血压病,肾动脉支架治疗是一种有效方法.
作者:喻贤珍;刘楠;曹佳;陈鸿 刊期: 2011年第30期
目的 探讨B超引导下经皮经肾肾盂造痿术的护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盆腔恶性肿瘤及肾结石所致肾盂积水患者,在DSA及B超导引下行经皮经肾肾盂造瘘外引流治疗的护理经过,包括术前护理、术中配合、术后护理、出院指导等.结果 满意放置导管造瘘成功率98%,穿刺失败1例,预期换管60例,意外拔管3例,其中2例为健康教育不到位,患者自行剪掉造瘘管内固定线致脱落,1例为换管不慎滑脱致重新置管,无1例严重并发症.结论 实时超声引导经皮肾穿刺造瘘术成功率高、安全、可靠、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作者:杨承莲;李政文;文永均;曹容;黄永兰;岑瑶;袁佳;潘常辉 刊期: 2011年第30期
目的 总结中晚期癌症患者经动脉药盒化疗联合静脉化疗的护理处置体会.方法 对54例中晚期癌症患者行经动脉药盒化疗联合静脉化疗的护理处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4例患者中出现药盒导管堵塞1例、药盒化疗药液和静脉化疗药液外渗各1例、药盒穿刺点渗血2例.结论 对经动脉药盒化疗联合静脉化疗的中晚期癌症患者在护理处置上做到防止动脉药盒导管系统阻塞、防止化疗药物外渗、防止药盒穿刺点渗血的护理及化疗反应的对症护理,并做好生活护理和心理护理,可减少化疗的不良后果及减轻化疗不良反应.
作者:陈玉花;余秋花;李小银;岑展芬;郭燕霞;陈斌;李鹤平 刊期: 2011年第30期
1 病历简介患者,女,28岁.于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部和右背区不适.近1月出现阵发性钝疼,既往身体健康,无结核和肝炎等传染病史,无外伤史,半年前做过双侧输卵管结扎术.体格检查:血压140/98mmHg,右背部扣击痛,余未见异常.化验室检查血尿便常规正常,肝功肾功正常.本例使用phlips Brilliane 64排螺旋CT机扫描检查,常规使用了多平面重组等后处理技术显示图像,CT平扫横断位见右肾上腺区类圆形囊状低密度影,测直径9.8cm,囊壁厚薄不均匀局部见点状钙化,厚约0.3cm,囊内密度不均匀,偏右侧见片状高密度影,囊内密度测CT值33~69Hu,增强扫描囊壁轻度强化,囊内病变无强化(图1).
作者:李成明;张水城;李唐涛;祝青松 刊期: 2011年第30期
1 临床资料患者耿某某,女性,71岁.2010年5月份因吞咽困难,经活检检查确诊为舌根腺癌.2010年9月于北京某医院行粒子植入术,术后口腔局部放射至头部疼痛,口服盐酸吗啡片以止痛.2010年11月12日于我院住院,主要症状为疼痛及口腔内有少量出血,予以静脉药物止血治疗.2010年11月16日患者出现口腔内大量出血,呈喷射状,血色鲜红,出血不止,出血量大,约400毫升.
作者:朱颖;殷东风;邢玉庆;高宏;潘玉真;潘琳 刊期: 2011年第30期
目的 通过与DSA对比研究64层CTA行子宫动脉造影的价值.方法 选择经彩超诊断单发肌壁间子宫肌瘤患者35例,子宫动脉栓塞前进行先行64层CTA检查,应用客积再现(VR)、血管探针技术以及原始薄层图像进行图像后处理.重建显示子宫动脉的解剖,重点观察子宫动脉的开口位置.DSA血管造影时参照OTA结果,选择相应角度行子宫动脉造影,比较分析靶血管的逐级分支的能力,血管的走行及子宫动脉弓状吻合情况.结果 子宫动脉起源于臀下阴部干33支(47%),脐动脉12支(17%),阴部内动脉11支(16%),臀下动脉8支(11%),髂内动脉6支(9%),其中7例左右子宫动脉起源不对称.子宫动脉与起源血管成角小于30°者46支(68%),介于30~60°之间者20支(29%),大于60°者2支(3%).33例双侧子宫动脉粗细不对称,占94%.55支子宫动脉增粗(80%).CTA对子宫动脉主干显示率为75%,对终末分支显示率41%,均能显示肿瘤供血动脉.DSA常规正位对子宫动脉起源开口及角度显示率分别为24%及27%,参照基于CTA数据旋转角度后都能更好显示子宫动脉.结论 64层CTA能较好地显示子宫动脉走行及开口解剖细节,子宫动脉栓塞前行CTA能更好地指导介入治疗.
作者:刘海英;黄益;邓炜;王丽;郭真真;陈汉威;李耀国;曹筱莹;胡佩玲;麦俭婷 刊期: 2011年第30期
目的 探讨Yashiro导管短襻技术在同侧股-髂内动脉分支插管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DSA机下经股动脉穿刺插管血管介入诊疗盆腔疾患共42例,应用Yashiro导管短襻技术行同侧股-髂内动脉分支(目的 血管)插管23例为A组,应用Cobera导管长襻技术行同侧股-髂内动脉分支(目的血管)插管19例为B组;比较两组导管操作方法,步骤、耗时、风险.结果 应用Yashiro导管短襻技术行同侧股-髂内动脉分支(目的血管)插管操作简便、用时短、风险小.结论 Yashiro导管短襻技术在同侧股-髂内动脉分支插管中的应用对改进盆腔疾患血管介入诊疗插管操作有重要意义.
作者:梁明;胡国栋;江海涛 刊期: 2011年第30期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瘤块填塞法制作兔VX2肝癌模型的方法技巧,并观察其超声及病理学特点,评价适宜的介入治疗研究时机.方法 12只新西兰大白兔在超声引导下采用18G Chiba穿刺针将VX2肿瘤组织块填塞接种于实验兔肝脏内,接种后分别于第14天、第21天、第28天行超声检查,并于检查后随机处死2只实验兔,行病理检查.结果 实验兔VX2肝肿瘤接种成功率100%(12/12),超声表现为肝脏内圆形或类圆形低回声结节,其周边血供丰富,中央血供稀少;病理检查结果肿瘤呈巢状,与正常肝实质分界清楚,高倍光镜下瘤细胞呈条索状或腺样排列,细胞异型明显.结论 超声引导下穿刺组织块填塞制作兔VX2肝癌模型方法简单,耗时短,创伤小,成功率高,成瘤后2周左右为介入治疗研究的佳时机.
作者:姚标;徐浩;魏宁;薛涵文 刊期: 2011年第30期
领导介入治疗病房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影像诊断科是一个具有完整的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规范,形成强大影像学专业学术队伍,拥有先进的大型数字化医学影像设备的综合性影像诊断及介入治疗科室,在肿瘤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方面位居国内先进水平,在体部肿瘤影像诊断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影像诊断科分为介入组、CT组、磁共振组、超声组、常规组.
作者:胡珊珊 刊期: 2011年第3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