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673-4904
  • 国内刊号:11-5455/R
  • 影响因子:0.66
  • 创刊:1978
  • 周期:旬刊
  • 发行:湖南
  • 语言:中文
  • 邮发:42-141
  • 全年订价:336.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04年13期文献
  • 延髓外侧综合征的MRI与临床对照观察

    目的探讨延髓外侧综合征的临床、MRI特点以及二者间的相关性.方法对34例延髓外侧综合征磁共振成像检查,部分作脑血管造影数字减影(DSA)检查,临床与影像对照观察.结果 (1)延髓外侧综合征除延髓病变外,可有小脑、桥脑病变.(2)闭塞血管可为小脑后下动脉,也可为椎动脉.(3)延髓中上部病变多有严重吞咽困难、声音嘶哑,延髓下部病变多有眩晕、眼震、共济失调,延髓各段病变常见霍纳征、恶心、呕吐.结论延髓外侧综合征可由多血管闭塞引起,临床变异大,症状与影像有相关性.

    作者:高敬平;王晓玲;杜长春;韩东明 刊期: 2004年第13期

  • 应用球囊漂浮电极导管紧急床旁心脏临时起搏4例

    我院自1998年3月~2000年3月为4例患者应用球囊漂浮电极导管在床旁紧急实施了心脏临时起搏,现报道如下.

    作者:依马木;胡育英;安尼瓦尔;曼特利 刊期: 2004年第13期

  • 风湿性心脏病换瓣术后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永久起搏治疗

    目的探讨风湿性心脏病(RHD)换瓣术后出现缓慢心律失常永久起搏治疗的方法及安全性.方法对6例二尖瓣置换术后0.4~5.8年出现房颤伴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安置永久起搏器,术前72 抗凝剂减量,术前24 停用抗凝剂,术后48 服用常规抗凝维持量;术中心室电极测试起搏阈值均<0.5 ,R波振幅均>10 V,阻抗450~780 Ω;术后沙袋压迫12 ,抗生素预防感染7~10 .结果6例均无手术并发症.经随访起搏功能良好,平均心室率由术前的(35.00±3.46)次/min提高到70次/min,其中2例根据患者的症状调整至75次/min和80次/min.超声心动图示左室射血分数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左房内径较术前无明显增大(P>0.05),三尖瓣返流无明显增加.结论RHD换瓣术后缓慢心律失常安置永久起搏器治疗是安全和有效的.

    作者:俞杉;陈启晹;陈欣;韩曙光;夏旻 刊期: 2004年第13期

  • 颈动脉彩超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颈动脉彩超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0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超检查,并检查100例同期住院的非心脑血管病患者作对照.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组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颈动脉内径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01),老年组(≥60岁)IMT显著高于<60岁组(P<0.001).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率为66.0%,斑块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及颈内动脉入口和起始处(87.8%),以低回声斑块为主(61.0%),其次为强回声斑块26.7%.10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为26.0%,以中重度狭窄为主(80.7%).狭窄部位以颈总动脉(CCA)为主(46.1%),其次为颈内动脉(ICA)(38.5%).缺血性脑血管病组颈动脉搏动指数、阻力指数及ICA/CCA比值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颈动脉彩超检查能确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性质、稳定性,能确立颈动脉粥样硬化及颈动脉狭窄程度,提供颈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为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及治疗提供依据,有一定的临床价值,进而减少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控制脑血管病的发生.

    作者:王久武;徐艳 刊期: 2004年第13期

  • 女性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诊治探讨

    目的评价女性急性冠脉综合征(ACSs)的临床特点和介入治疗效果.方法对125例临床确诊的女性ACSs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反应和预后进行分析.结果与男性ACSs患者相比,女性ACSs患者多为高龄,高血压病、糖尿病、高甘油三酯血症发生率较高,而既往心肌梗死病史、心肌炎性反应标志物C反应蛋白>6 mg/L、肌钙蛋白T>0.1 μg/L发生率、典型心绞痛发生率较低(P<0.05).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多支和中、重度病变为主(P<0.05).与男性相比,无冠状动脉管腔狭窄及多支、中、重度病变较多(P<0.05),单支冠状动脉管腔狭窄较少(P<0.05).1年随访结果提示,女性介入治疗组再次心肌梗死及再住院率显著低于保守治疗组(P<0.05),介入治疗组终点事件发生率低于保守治疗组(P<0.05),经多元回归分析,性别不是影响ACSs患者介入治疗效果的独立因素[OR=0.56,95%CI(0.23~1.32),P=0.09].结论女性ACSs患者虽然在临床特征、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上与男性有所不同,但性别不是影响ACSs患者介入治疗效果的独立因素.

    作者:林岫芳;李军;陶军;陈剑;周智娟;夏小明 刊期: 2004年第13期

  • 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改变

    目的观察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及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变化.方法不稳定心绞痛患者44例及冠状动脉造影正常患者17例在入院次晨空腹采血,而健康体检人群20例在当日空腹采血,测定vWF及Hcy水平.结果不稳定心绞痛患者vWF及Hcy水平[vWF(194.36±32.23)%, Hcy(12.89±5.18) μmol/L]较冠状动脉造影正常患者[vWF(169.00±20.69)%, Hcy(7.40 ±5.18) μmol/L]和健康体检人群[vWF(153.00±24.73)%, Hcy(4.98±1.59) μmol/L]均明显升高.结论 vWF及Hcy水平的改变可能参与了不稳定心绞痛的病理生理过程.

    作者:黄琪;胡申江;孙坚 刊期: 2004年第13期

  • 鲁米那治疗神经营养障碍性水肿的临床研究

    1990-2002年我们采用小剂量鲁米那对神经营养障碍性水肿(不包括糖尿病引起的肢体营养障碍)患者进行临床治疗、观察,取得明显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吴胜军;罗涛;周伟;周益平;吴永斌 刊期: 2004年第13期

  • 地尔硫(艹卓)静注控制阵发性心房颤动时快速心室反应的疗效评价

    目的观察静脉应用地尔硫控制阵发性心房颤动时快速心室反应的效果.方法 59例阵发性心房颤动伴快速心室率者被随机分为地尔硫治疗组(D组)30例和毛花甙丙对照组(C组)29例,观察用药后的心室率和血压变化.结果 D组用药后心室率从(141±13)次/min降至(82±10)次/min,有效率为93.3%; C组用药后心室率从(142±15)次/min降至(88±11)次/min,有效率为72.4%.D组心室率下降和有效率均优于C组,P<0.05.大效应时间D组为(7.0±2.5) min,C组为(105±29) min,P<0.01.地尔硫治疗组有2例出现一过性无症状性低血压,无需处理.结论静脉应用地尔硫能快速、有效和安全地控制阵发性心房颤动时快速心室反应.

    作者:唐杨章;祖秋菊;许庆源;谢义民 刊期: 2004年第13期

  • 溶栓后即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心肌梗死面积的影响

    目的探讨溶栓后即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肌梗死面积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首次AMI患者94例,发病时间均在12 h以内.36例接受溶栓联合PCI治疗, 58例接受直接PCI治疗,并于PCI术后1周行核素心肌灌注显像测定心肌梗死面积,了解二者对AMI患者心肌梗死面积的影响. 结果两组患者自发病至PCI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异;首次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溶栓后即刻PCI组PCI术前梗死相关动脉TIMI 3级血流者明显较直接PCI组多;溶栓后即刻PCI组介入治疗成功率高,且术后TIMI 3级血流者多于直接PCI治疗组;PCI术后1周时溶栓后即刻PCI组心肌梗死面积明显小于直接PCI组;两组比较出血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溶栓后即刻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安全有效,早期再通率高,心肌梗死面积小,更有利于保护心室功能,且不增加出血并发症.

    作者:李燕;李亮;马宁;孙家安;范卫泽 刊期: 2004年第13期

  • 非糖尿病性高血糖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葡萄糖耐量低减(IGT)和/或空腹血糖受损(IFG)与心血管危险因素如血压、血脂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初查空腹血糖(FPG)>5.9 mmol/L的患者做OGTT口服75 g葡萄糖耐量试验,同时测定空腹及餐后胰岛素、C肽、HbA1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血压值, 根据1997年ADA及1999年WHO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4组,葡萄糖耐量正常组(NGT)组、IGT组、IFG组、IGT/IFG组.结果 (1)IGT与IGT/IFG组的餐后2 h胰岛素、C-肽、BMI、收缩压、舒张压、HDL-L、甘油三酯(TG)较NGT组均有显著性差异,IFG组的BMI及TG较NGT组有显著性差异,IGT与IGT/IFG组的餐后胰岛素、C-肽、收缩压、舒张压、HDL-L较IFG组有显著性差异.IGT与IGT/IFG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2)血糖与胆固醇(TC)、TG及舒张压呈显著性正相关,与HDL-L呈显著性负相关.结论 IGT、IGT/IFG具有高胰岛素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高血压、低HDL-C的特点,预示着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性增加.

    作者:卞爱琳;梁刚 刊期: 2004年第13期

  • 急诊科心肺复苏结果的5年回顾

    目的分析急诊科心搏、呼吸骤停的常见病因及心肺复苏(CPR)患者的复苏成功率、存活率以及影响复苏成功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 方法对CPR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年来行CPR 114例,平均年龄49.30岁,复苏成功52例(45.6%),9例(7.9%)存活出院.发生心搏骤停的常见病因分别为严重创伤35例,心脑血管病34例,电击伤5例,有机磷农药中毒5例.CPR成功与未成功者在病因构成分布及CPR持续时间上有明显差别;在性别、年龄、发生心搏骤停至开始CPR时间方面均无差别.结论严重创伤、心脑血管疾病是急诊科心跳呼吸停止的主要原因;发生心搏、呼吸骤停的病因构成分布及CPR持续的时间是影响急诊科CPR成功率及患者预后的两项重要因素.

    作者:成俊芬;邓活;谌雪春;邵效;刘滨;马田就;骆永文 刊期: 2004年第13期

  • 分水岭脑梗死38例临床分析

    分水岭脑梗死(CWSI)是一种特殊类型脑梗死,国际上习惯把CWSI分为皮层前型、皮层后型和皮层下型[1].主要病因是在颈内动脉或脑内大动脉粥样硬化伴狭窄的基础上,发生全身性低血压、低血流量以及高凝状态等导致交界区脑组织低灌流,终形成脑梗死[2].

    作者:石秋艳;张国志;陈志彦 刊期: 2004年第13期

  • 卒中后癫癎的临床分析

    卒中后癫癎是脑血管病常见并发症之一.可发生在脑卒中任何时期,而且是中老年继发癫癎的主要原因.现将我们1998年1月~2003年12月收治的脑血管病943例,继发癫癎发作76例报道如下.

    作者:聂丹;王可军;刘静华 刊期: 2004年第13期

  • 早搏联律间期改变对桡动脉图的影响

    早搏(期前收缩)是临床心血管疾病中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既往的观察多强调室性早搏的发生原因、产生机制和引起猝死危险性的研究[1~3],而对各类早搏联律间期缩短所引起的血液动力学改变关注较少,甚至鲜见报道,为探讨各类早搏联律间期变化对心功能和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我们对120例次早搏患者进行了观察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李中健;王喜迎 刊期: 2004年第13期

  • 肺炎衣原体感染与急性心肌梗死、血栓素B2、6-酮-前列环素F1α、P-选择素的关系

    目的探讨肺炎衣原体(Cpn)感染与冠心病心肌梗死的关系.方法测定51例急性心肌梗死(AMI)和42例陈旧性心肌梗死(OMI)患者及31例冠脉造影正常者(NC)血Cpn抗体水平及DNA,同时观测6-酮-前列环素F1α(6-Keto-PGF1α)、血栓素B2(TXB2)、P-选择素(GMP140)变化及其与Cpn感染的相关性.结果 AMI组CpnIgG、CpnIgM阳性率及水平高于NC组(P<0.05),CpnDNA检测结果与之吻合.校正冠心病危险因素前、后,CpnIgG阳性与AMI均有相关关系(OR 3.653,P=0.025;OR 3.174,P=0.033).AMI组中Cpn(+)组TXB2、GMP140高于Cpn(-)组,而6-Keto-PGF1α低于Cpn(-)组(P均<0.05)及NC、OMI组中Cpn(+)组(P均<0.01);且IgG与TXB2、GMP140呈正相关,与6-Keto-PGF1α呈负相关.结论 Cpn感染与AMI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与TXB2、6-Keto-PGF1α及GMP140也存在相关性.

    作者:刘大男;何作云;李金生 刊期: 2004年第13期

  •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脏破裂2例

    心脏破裂是急性心肌梗死的一种严重并发症,临床较少见,一旦出现,短期内迅速出现顽固性心衰、心源性休克及恶性心律失常而死亡.如能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患者有望获救.

    作者:贾岁满;周誉龙 刊期: 2004年第13期

  • 侵犯脊髓-延髓-桥脑-中脑的纯下运动神经元疾病1例

    单独侵犯脊髓前角或延髓颅神经运动核的纯下运动神经元疾病,分别称为进行性脊髓性肌萎缩和进行性延髓麻痹.本文报告1例以脊髓性肌萎缩发病, 逐渐侵犯Ⅺ、Ⅻ、Ⅹ、Ⅸ、Ⅴ、Ⅶ、Ⅵ、Ⅲ颅神经运动核;伴呼吸肌麻痹,应用呼吸机8年,现仍生存的罕见病例.

    作者:齐景波;曾庆宏 刊期: 2004年第13期

  • 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附一家系报告

    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adrenoleucodystrophy,ALD) 是一种X-连锁隐性遗传性疾病,主要病理改变为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改变和肾上腺皮质萎缩,超微病理检查可以发现细胞内出现针样包涵体.致病基因定位于Xq28附近,已经发现的ALD基因突变达150多种.临床诊断有赖于血浆极长链脂肪酸(VLCFA)水平升高、CT或MRI改变以及基因检查结果.现报道一家族性X-ALD,并复习相关文献.

    作者:赵建荣;李险峰;张敏 刊期: 2004年第13期

  • 高血压患者血压正常子女心血管结构与功能的异常

    高血压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还不十分清楚,但动物实验、流行病学研究、家系研究等提供了大量的证据,提示遗传因素在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中占据重要作用.近年研究表明[1]: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正常子女 (normotensive offspring of hypertensive,NOH)与血压正常者的血压正常子女(normotensive offspring of normotensinve,NON)比较,前者在心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神经体液、物质代谢等方面均存在着与高血压遗传有关的各种异常.本文仅对NOH 在心血管方面的异常加以综述.

    作者:刘晓伟;张玉东;孙志丹 刊期: 2004年第13期

  • 特发性肥厚性硬脑、脊膜炎

    肥厚性硬膜炎(hypertrophic pachymeningitis,HP)是一种以硬膜增厚和纤维化炎症性过程为特征的少见疾病.据病因可分为继发性HP(secondary HP,SHP)和特发性HP(idiopathic HP,IHP).IHP临床无明显病因,是一种罕见的以硬脑、脊膜弥漫或局灶的显著增厚为特征的慢性纤维化炎症性疾病,导致进行性神经功能缺损.

    作者:郑国庆;王小同 刊期: 2004年第13期

  • 静脉注射心律平治疗小儿室性心动过速

    2000-2003年,我们收治小儿室性心动过速(VT)患儿30例,采用心律平静脉注射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雅琴;迟骋;赵鸿;韩英 刊期: 2004年第13期

  • 以心绞痛为首发症状的带状疱疹4例

    现将我院4例以心绞痛为首发症状的带状疱疹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4例带状疱疹病人为我院住院病人3例,内科门诊1例.其中男1例,女3例,年龄65~77岁,平均年龄71岁.既往有高血压心脏病史2例.4例病人均以发作性心前区烧灼样疼痛,持续10 min,放散至左背部,发病1周来我院就诊.查心电图2例窦性心律,2例心房颤动,均有ST-T改变.4例病人门诊均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收住院3例,1例于门诊治疗.均给予硝酸酯类及扩冠药物治疗,症状缓解不明显.4例病人均于胸痛10 d后,在左胸腋下及左背部出现成簇的带状分布的疱疹.经皮肤科会诊诊断为带状疱疹.加用抗病毒药及局部用药等综合治疗1周后,症状缓解.复查心电图ST-T均恢复正常.

    作者:刘秋兰;佟淑玲;程华 刊期: 2004年第13期

  • RonT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附46例体会

    本文总结了从1989年1月~2002年10月有记载可查的625例室性早搏(以下简称室早)中,发生RonT现象46例,占7.5%,现分析如下.

    作者:侯丽萍;黄石生 刊期: 2004年第13期

  • 小儿心律失常532例临床分析

    本文报道我院2003年1~12月收治的532例小儿心律失常的原因、类型及治疗体会.

    作者:薛东生 刊期: 2004年第13期

  • 冠心病与高血压

    高血压和冠心病是两种不同的疾患,但可同时存在于一个患者,两者相互影响,互相促进.高血压是常见的心血管病,是全球范围内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据WHO预测,至2020年非传染性疾病将占我国死亡原因79%,其中心血管病将占首位.高血压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可由于合并存在的高血压而明显加速.本章讨论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作者:韩雅玲;马颖艳 刊期: 2004年第13期

  • 冠心病与糖尿病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心脏病,为多因素疾病,其主要危险因素包括高龄、高脂血症、高血压、吸烟和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全身代谢性疾病,其血管病变是引发其他复杂病变的基础,其中大血管病变常引起冠心病、脑血管病和周围血管病.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主要危险因素除了高血压、高血脂和高血糖外,还包括高胰岛素血症和(或)胰岛素抵抗、血小板凝集及黏附功能异常,因而动脉粥样硬化进展更快,冠心病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急剧增加.

    作者:吕树铮 刊期: 2004年第13期

  • 血脂异常与冠心病及其调脂治疗

    经过多年的以及众多的大型临床实验研究证实: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和脑血管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血浆高胆固醇(TC)、高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升高和高密度脂蛋白(HDL)降低可造成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受损,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降低,内皮通透性增加,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内皮细胞功能受损后,单核巨噬细胞向血管壁的浸润性增加,同时在高脂血症的影响下,单核巨噬细胞表面受体被修饰,吞噬脂质的作用增加,导致大量脂质和胆固醇聚集在浸入于血管内皮下的巨噬细胞之中,形成泡沫细胞,终形成内膜乃至中膜层中大量脂质和胆固醇的堆集.

    作者:方唯一 刊期: 2004年第13期

  • 性激素对女性冠心病的影响

    女性冠心病患者的发病率较男性低,特别是未绝经女性.本文综述性激素对女性冠心病的影响,如对脂质代谢的影响、抗氧化作用、心肌保护作用、与血管张力、胰岛素抵抗的关系及其他等,以及女性冠心病性激素替代治疗.

    作者:张波;周旭晨 刊期: 2004年第13期

  • 胸痛 冷汗 ST段压低

    病历摘要患者,女,76岁,因劳累后胸骨后压榨样疼痛1年,加剧2周入院.近期虽行药物治疗,但发作频繁,并于静息状态出现胸痛伴冷汗,每次历时数分钟,无发热、咳嗽及肩背放射痛,否认黑朦.有糖尿病史10年,长期口服达美康,血糖控制稳定.高血压病史2年余,间断服用降压药治疗.

    作者:周赟;王鸣和 刊期: 2004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