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核酸体外扩增(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在骨结核病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0例骨结核病标本与30例非骨结核病标本分别进行核酸体外扩增技术,抗酸染色镜检及结核杆菌分离培养法检测结核杆菌,分析影响核酸体外扩增技术结果的相关因素及处理方法.结果:骨结核标本结核杆菌检出阳性率:PCR法83%,抗酸染色镜检法3%,培养法7%.非骨结核标本结核杆菌检出阳性率:PCR法10%,其他方法均未检出,经统计学处理P<0.005,PCR法与镜检法及培养法相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PCR技术是一种快速、敏感、简便、特异的检测骨结核标本结核杆菌的方法,明显优于镜检法及培养法,在骨结核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作者:张永利;张世清;孙永生;刘继军;吕卫新;张可杰 刊期: 2001年第10期
高血压左室肥厚(LVH)是一项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按心电图的LVH诊断标准,其检出率为3%~10%,而用超声心动图则检出率为30%~40%.可以计算左室重量指数并测量左心室后壁厚度和室间隔厚度来诊断LVH.现已肯定,LVH无论是心肌本身的肥大还是其间质的增生,在一定条件下均可逆转.
作者:王崇良;刘勇;贺美先 刊期: 2001年第10期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致死、致残率很高的心血管疾病之一,血运重建是缓解症状、改善预后的有效方法.治疗手段包括药物再灌注治疗、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和冠脉搭桥术.冠脉内支架置入作为冠脉介入治疗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应用于临床,取得了良好效果,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作者:韦建生 刊期: 2001年第10期
小儿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是多种病因导致的一种危急综合征.以往常规治疗药物有洋地黄类制剂,利尿药及扩血管药.近十几年来,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ngiotensin-converting-enzyme inhibitors,ACEI)的应用,给小儿CHF的治疗开拓了新的途径.现结合国内外文献,综述如下.
作者:王金荣;陈鲁媛;韩秀珍 刊期: 2001年第10期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衰)是指在静脉回流正常的情况下,由于原发的心脏损害引起心排血量减少,不能满足组织代谢需要的一种综合征,是临床上常见的危重症.近年来,由于分子细胞生物学的发展,对心衰的发生发展机制的研究正在逐步深入.而国际上大规模多中心的临床试验对心衰的治疗提供了大量的实证.因此,心衰的治疗有了较大的更新.
作者:常以芳;彭玉兰;张继芝;刘淑霞 刊期: 2001年第10期
婴儿猝死综合征(sudden infant death syndrome,SIDS)是指外观健康的婴儿无明显诱因突然死亡,经尸检、病史回顾仍难以完全解释其病因的临床综合征.自60年代起,各国学者对其病因进行广泛研究并提出众多学说,如:过热、早产、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胃食管反流误吸、低血糖等.近年来,国外学者对其病因又提出新的见解,现综述如下.
作者:李禄全;余加林;周玲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idiopathic dilated cardio myopathy,IDCM)是引起心力衰竭及导致心脏移植常见的疾病,与引起心力衰竭的其他主要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等)不同,这些疾病的诊断、防治已取得显著进展,而对IDCM的早期诊断仍是一筹莫展,并且其治疗也主要是缓解症状,而无特异的治疗.
作者:成威;陈曙霞 刊期: 2001年第10期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术中心肌缺血发生率与患者长期生存率有着密切的的关系[1],所以麻醉学界一直致力于术中心肌缺血监测的研究,以期寻找一种佳的手段.与其他文献强调实施术中心肌缺血监测的益处不同的是:本回顾强调几种方法的不足之处和所受到的限制.
作者:李传翔;余雷 刊期: 2001年第10期
室上性心动过速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指希氏束或希氏束以上组织参与所形成的快速规则的心动过速.包括:①房室旁路参与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②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③房性心动过速(AT).④窦房折返性心动过速.心动过速发作时,心室率多在160~250次/min,这一类心律失常虽被认为预后多是良性的,但成人自发痊愈的可能性极低,常在首次发作之后,其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将逐渐增加,伴随症状逐渐加重,部分顽固而持续的发作可严重损坏心功能致心肌病,少数患者有引起猝死的可能,故快速的诊断、安全有效的治疗十分重要[1].
作者:张云;侯子龙;刘芳;陈立;葛建云;王长芹 刊期: 2001年第10期
肝卵圆细胞(hepatic oval cell,HOC)是在慢性肝病患者的肝脏中出现的一种具有多分化潜能的原始细胞,可分化为过渡细胞、小肝细胞和成熟肝细胞,也可向胆管细胞分化[1,2].HOC直接参与了肝组织的再生和修复,与肝癌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下面就HOC与慢性肝病的关系,综述如下.
作者:谭至柔;黄雪 刊期: 2001年第10期
1989年美国的Chiron公司和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通力合作,摒弃传统病毒学研究方法,将分子克隆技术首先引用到肝炎病毒学研究中,并于当年成功地获得第一个HCVcDNA克隆[1].此后几十年内,有关HCV的形态、结构、生物功能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对HCV基因组序列的比较分析表明,非结构区编码的蛋白包括几个重要功能元件基序,他们在病毒的复制及致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结构的功能均由体外实验证实.现就近年来有关HCV非结构区的研究,综述如下.
作者:洪俊;林雨霖;刘学峰 刊期: 2001年第10期
近几年来,端粒酶在恶性肿瘤发病中的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密切关注,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目前的研究表明,几乎在所有的癌组织中皆存在着端粒酶活性.端粒酶活性的研究,有望大大提高各种癌症的早期诊断,为其进一步治疗提供更有价值的方法.现将近年来在消化系统肿瘤中有关的研究,综述如下.
作者:张莉 刊期: 2001年第10期
肝纤维化是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肝损伤所共有的病理过程.肝星状细胞(HSC,也称贮脂细胞,lipocytes,fat-storing cells)的激活,增殖及细胞外基质的沉积是肝纤维化的重要环节[1].近年研究显示细胞因子在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HSC激活,调节细胞外基质(ECM)生成方面.现将研究近况简要综述如下.
作者:刘永刚;陈厚昌;蒋毅萍 刊期: 2001年第10期
重型病毒性肝炎由于肝细胞广泛坏死,肝功能严重障碍,解毒功能丧失超过90%[1],导致体内病理产物大量蓄积,它们不仅抑制肝细胞的再生,而且严重干扰其他脏器的功能.由于肝脏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临床如能对重型肝炎患者采用暂时的支持手段,维持患者的生命,为患者等待肝移植或通过肝细胞再生而自然恢复争取时间、创造条件,则有可能康复.为此,国内外学者一直致力于人工肝支持系统(artificial liver support system,ALSS)的研究,并已取得重大进展,MSS有望成为肝衰竭理想的辅助治疗手段[2].现将ALSS及其治疗重型肝炎的有关研究,综述如下.
作者:卢明芹;李骥 刊期: 2001年第10期
肝硬化并发症多,病死率高,其病死率仅次于心脑血管病、癌症和慢性阻塞性肺病.因此,肝硬化并发症的发病机制已成为当今消化专业学者研究的热点和难点.现对近年有关其研究的新论点、新观念,综述如下.
作者:张洪海;李志祥 刊期: 2001年第10期
患者自控镇静(patient-controlled sedation,PCS)是指患者在焦虑不安时自己注射预定的小剂量药物进行镇静的方法.由于不同患者对镇静药的敏感度不同,对镇静程度的要求不同,且在长时间手术的不同阶段中,手术的刺激程度和产生的不适感也不同,应用PCS方法,能产生因人而异的良好的镇静效果[1].目前常用的PCS方法有利用PCA泵,利用目标控制输注(target-controlled infusion,TCI)系统,Hamid等[2]还提出一种新型的用于PCS的仪器--BaxerIntermate LV250输注器.现就患者自控镇静的研究现状及利用PCA泵行PCS,综述如下.
作者:高婉菱;马武华 刊期: 2001年第10期
早在60年代Coburn等就发现人类能产生内源性一氧化碳(carbon monoxide,CO).然而,CO的生物学作用和地位长期未受到重视,既往研究仅局限于它的生物学毒性.直至90年代初期,国外有关CO的生物学研究才取得重要的进展.CO与一氧化氮(NO)有许多相似的功能,如二者都是小分子气体,都能在胞浆中与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soluble guanylyl cyclase,sGC)结合并使之激活,继而使细胞浆环磷酸鸟苷(cGMP)水平上升,在调节细胞功能和信息传递方面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并且其发挥作用的方式亦类似于NO.目前大量的研究证实CO是体内重要的细胞间信使,在心、脑和血管系统中起着重要的生物学效应,参与调节体内许多生理和病理过程.同时,CO作为一种新的神经递质也引起人们的关注,其在神经系统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已成为神经科学一个新的研究热点.
作者:王黎;赖新生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经岩骨入路切除岩骨斜坡区(下称岩斜区)肿瘤已有近百年历史.1904年Fraenkel[1]首次报道了枕下-经迷路入路切除听神经瘤,1977年Hakubu[3]据此改为经岩骨-经小脑幕入路做斜坡脑膜瘤全切除术,术中保留迷路.1988年AlMefty等在应用小脑幕上下联合入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时提出了乙状窦前入路到达岩斜区.目前,乙状窦前迷路后小脑幕上下联合入路已公认为到达岩斜区的佳入路.
作者:王仲伟;陈坚 刊期: 2001年第10期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神经系统变性病,其临床特点是进行性痴呆.目前研究认为,其发病原因是大脑皮层及脑区细胞间隙的β淀粉样蛋白(Aβ),通过多种途径引发促进神经元细胞凋亡和细胞内多聚Tau蛋白沉积,同时克隆方法研究已证实淀粉样蛋白前体基因突变或多态性与AD发病的关系极其密切.β淀粉样蛋白前体(APP)是一种跨膜蛋白.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神经细胞的凋亡参与AD的发病,而且APP突变对细胞凋亡的引发起重要作用,其中聚集性Aβ对神经细胞的毒性更大,并且其他一些致病因素都是通过Aβ对神经元的直接作用而引起细胞损伤的[1].
作者:杨萍 刊期: 2001年第10期
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v)是由蛋氨酸去甲基代谢生成的一种含硫基氨基酸,具有多种生物学效应.1969年McCullv[1]首次提出HcY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重要因素,近10年来众多研究资料表明:血浆中Hcv水平升高与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血管病等疾病密切相关.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心、脑血管等疾病的一个新的独立危险因素[2,3].
作者:谢惠芳 刊期: 2001年第10期
脑血管痉挛(CVS)也称颅内动脉痉挛,为颅底大动脉的一支或多支由于动脉壁平滑肌的收缩或血管损伤引起其管腔形态学变化,从而在动脉造影时表现的管腔狭窄.CVS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常见的并发症.由其造成的脑缺血是SAH患者致残率、病死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防治CVS是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的关键.近年来随着抗CVS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SAH患者存活率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作者:解旭东;汪明慧;冀风云 刊期: 2001年第10期
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是一种主要的重度脑损伤类型,是导致颅脑伤患者死亡、植物生存和严重神经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病死率高达42%~62%[1,2].日益受到临床学者的重视.现结合近10年来国内外有关文献,对DAI病理形态、发病机制及相关治疗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董家军;王维平;康笃伦 刊期: 2001年第10期
机械通气(ventilation)是利用呼吸机(ventilator)为呼吸衰竭(呼衰)患者提供强制通气以代替或加强自主呼吸,增加通气量,扩张肺泡,改善通气/血流比例,减少呼吸运动功耗,达到纠正或缓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的治疗方法.呼吸机大致可分为常频呼吸机和高频呼吸机,常频呼吸机又可分正压呼吸机(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or,PPV)和负压呼吸机(negative pressure ventilator,NPV).国外在研究和发展PPV的同时,也未放松对NPV的研究.国内至今未见有关NPV方面的研究报道,很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作者:杜剑平;金晓亮;刘丽华 刊期: 2001年第10期
肺炎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肺炎病死率占呼吸系统急性感染病死率的75.5%[1],特别是在老年人直接死因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并且老年人肺炎病情复杂,表现多样化,呼吸系统症状不典型,给肺炎的诊断和治疗带来了困难.
作者:查学安;张建萍;毛明伟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结核病是严重危及全球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据WHO估计,目前全球约有20亿人感染结核分支杆菌,每年死亡患者约300万,其中主要原因是结核分支杆菌耐药株的出现和传播所造成的难治性,现将近几年有关报道予以整理,探讨其难治原因及对策.
作者:袁海霞;石玉红 刊期: 2001年第10期
机械通气(mechnical ventilation,MV)用于急症患者的呼吸支持治疗已经几十年时间,尽管它提供了一种救命的手段,但同时还可导致一些并发症[1].实际上MV是一把双刃剑,它所导致的肺损伤,即通气机所致肺损伤(ventilator-induced lung injury,VILI)是机械通气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作者:刘庆辉;俞森洋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白三烯(LTs)是哮喘慢性呼吸道炎症中重要的前炎症介质,主要包括LTB4、LTC4、LTD4及LTE4.近年来,临床应用LTs受体拮抗剂治疗哮喘有效,使人们重新重视这类脂质介质的临床及药理作用.现主要对LTs在哮喘中的作用和白三烯受体拮抗剂(LTRAs)的应用,综述如下.
作者:周贤梅;侯杰 刊期: 2001年第10期
在淋巴细胞发育过程中成熟的免疫球蛋白和T细胞抗原受体基因是由彼此分离的编码基因片段组装而成的,这个过程被称为V(D)J重组,是由位于每个编码基因片段两端的重组信号序列(recombination signal sequences,RSS)介导的.该序列是由高度保守的具有回文结构的七聚体和富含A+T的九聚体及它们中间相对不保守的间隔序列(12或23bp)组成.正常体内重组过程遵循着12/23规则[1].
作者:詹曦菁;秦尧勇 刊期: 2001年第10期
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jstance,IR)在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中起了重要作用,大量研究从分子水平对其发病机制进行研究,近年发现浆细胞膜糖蛋白1(plasma cell,PC-1)可能在IR中起重要作用[1].
作者:楼征;邹大进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细胞凋亡(apoptosis)是不同于细胞坏死的一种细胞主动死亡方式,并由特定的基因控制.凋亡细胞在形态上出现变圆皱缩、染色质浓缩边集、核碎裂、凋亡小体形成等变化,并终由非炎症过程清除.由于细胞凋亡独特地影响着机体的细胞发育和代谢,在监测和清除肿瘤细胞与突变细胞等方面也可能发挥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受到了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多学科的广泛关注.
作者:刘畅;顾玲;步宏 刊期: 2001年第10期
肿瘤的浸润转移是包含一系列复杂步骤的癌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癌细胞与原发灶失去粘附脱落是一个早期和必要的步骤[1].粘附分子的功能丧失或异常与肿瘤浸润转移密切相关,钙粘蛋白(cadherin,CD)超家族是介导同型细胞间粘附的一组跨膜糖蛋白,其中E-钙粘蛋白(eptithelial cadherin,E-CD)介导上皮细胞间粘附,E-CD的基因突变和表达异常与癌症的发生和转移有密切关系,是近年来研究的一个热点,其中很多是关于E-CD与胃癌浸润转移的报道.
作者:李东印;李克 刊期: 2001年第10期
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现称脊柱关节病(SpAs),是一组互有关联的多系统炎症性疾病,它们可累及脊柱、外周关节、关节周围结构,并且各自具有特征性关节外表现,关节外表现包括:急慢性胃肠炎或泌尿生殖道炎症、眼前房炎症、银屑病样皮损和指甲改变,以及少见的主动脉根部、心脏传导系统和肺尖损害等[1].大多数SpAs患者携带HLA-B27基因,特别是其中有脊柱或骶髂关节受累者与HLA-B27关系更为密切,20余年的临床、流行病学、基础研究,均证实HLA-B27与SpAs密切相关[2].
作者:赵福涛;刘庆芬 刊期: 2001年第10期
近年来的大量研究发现,原癌基因及其蛋白产物不仅参与细胞的正常生长、分化过程,而且作为核内信使参与细胞内的信息传递过程,在生命活动中起着极为基本而重要的作用.
作者:许建阳;王发强;刘庆安;宋开源 刊期: 2001年第10期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GF)初由Rinderkencth于1976年从人的血清中的Cohn组分中分离得到的,目前发现胰岛素样生长因子有两种,分别为IGF-1和IGF-2.IGF-1基因结构上与胰岛素原具有高度的同源性,因具有类似胰岛素的作用而得名.IGF-1是生长调节素的一种,由70个氨基酸的单链多肽组成,分子量为7.5kD,分子中含有3个二硫键.正常机体内主要由肝脏合成,大部分存在于血液中,在体内的表达受到生长激素(GH)的调节.IGF-1是细胞增殖的多功能调控因子,主要通过其受体IGF-1R介导发挥广泛的生物学作用,IGF-1不仅能模拟GH的一些生物学效应,同时也具有类似胰岛素的代谢活性,对多个器官组织有生物学功能.
作者:刘真喜;傅庭焕;赵彤 刊期: 2001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