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均采用手工或机械压迫的方法对股动脉穿刺点进行止血,加压包扎及卧床制动时间较长,增加了出现并发症的危险.血管闭合装置可以快速止血并缩短患者卧床时间,因此在国外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在国内的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经验不多.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价中国人PCI术后应用一种常用的血管闭合装置-Angio-sealTM血管闭合器进行止血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作者:王松;吕树铮;陈韵岱;柳宏;孟康;陈欣;宋现涛;葛长江;金泽宁;吴小凡 刊期: 2005年第09期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常伴发抑郁,发生率约占PD的25%~40%[1,2].这些抑郁症状可以出现在PD各个时期,明显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也使治疗更棘手.约半数PD伴发的抑郁症状不典型,且常被疾病本身症状掩盖.因而,仔细鉴别和诊断,适当临床干预,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保持日常生活能力是很重要的.本文应用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氟西汀和三环类抗抑郁剂丙米嗪治疗PD伴发抑郁症状的患者,并进行比较,旨在了解两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作者:李伟;马东瑞 刊期: 2005年第09期
流行病学及临床研究发现, 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冠心病发病密切相关[1-3],其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为此,我们观察了幽门螺杆菌对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旨在探讨幽门螺杆菌导致冠心病的发病机制.
作者:郭新贵;林宪如;徐文莉;龚洪涛;何涛 刊期: 2005年第09期
急性心肌梗死的溶栓治疗已成为再灌注治疗方法中经典、使用广泛的方法.但溶栓是否再通的判断指标,如急诊冠脉造影、症状缓解、心电图变化、酶峰提前、再灌注心律失常等,各有利弊和一定的局限性.心肌超声背向散射(IBS)是一项新的无创性诊断技术,对心肌的血供和密度变化特别敏感,其用于心肌梗死的研究,国内外已有不少报道,但对溶栓是否再通的早期判断未见报道.近2年来,我们用超声背向散射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再通的早期判断做了一些工作,现报告如下.
作者:羊镇宇;朱剑秋;吴小庆;钱大均;王强;顾向红 刊期: 2005年第09期
为探讨C反应蛋白(CRP)在颅内感染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我们检测了40例颅内感染患者血清及脑脊液CRP含量的变化,现报告如下.
作者:梁成;孔繁元 刊期: 2005年第09期
视神经脊髓炎(NMO)为视神经和脊髓同时或相继受累的急性或亚急性脱髓鞘性疾病.1894年,法国医生Eugene Devic首先提出视神经脊髓炎的特殊临床表现,因此又将视神经脊髓炎称为Devic病.在超过一个世纪的时间里,神经病学专家争论着NMO的疾病分类,是属于普通的炎症性脱髓鞘性疾病还是属于多发性硬化(MS)的特殊类型.由于治疗上的特殊性,因此澄清NMO和MS两者的定义十分必要.近年来,随着NMO病例的增多,国内外学者对NMO研究亦随之增加[1-3],但NMO的定位仍不清晰.为此,我们综合国内外文献并对我科近10年来确诊的NMO及MS病例特点进行分析比较.
作者:李劲频;刘竞丽;莫雪安 刊期: 2005年第09期
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下移是心电图运动试验诊断冠心病有价值的指标之一.近年来,用心率校正的Q-T间期(Q-Tc),用心率校正的Q-T间期离散度(QTcd),QRS时限延长对冠心病诊断意义的相关研究已有报道.我们对166例冠脉造影者在平板运动试验前、后R波振幅的变化进行测定分析,旨在探讨运动试验中R波振幅变化对诊断冠心病的意义.
作者:刘爱琴;常文兰;王岩 刊期: 2005年第09期
溶血磷脂酸(LPA)是一种细胞间磷脂信使,主要产生于血栓形成过程中被激活的血小板,可通过G蛋白偶联受体引起多种生物学效应,LPA可促进血小板聚集,并激活血小板释放更多的LPA,在动脉粥样硬化斑的发生发展中有重要地位[1].随着对LPA研究的不断深入,现日益受到国内外关注,这方面临床研究较少.为了解LPA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我们对颈动脉粥样硬化者血浆LPA进行观察.
作者:杨静;马丽丽;邢秀苹;付志新 刊期: 2005年第09期
Graves病(GD)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大量的研究表明褪黑素能抑制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调节免疫功能,动物实验显示褪黑素与甲状腺疾病有关,而褪黑素受体(MR)与甲状腺疾病的关系尚未见报道,本试验旨在探讨Graves病患者褪黑素受体有无改变及其意义.
作者:杨建明;邹秀兰;余萍;许青;刘志民 刊期: 200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年龄、糖尿病病程与2型糖尿病患者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评价无中风及中风史的347例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及其严重程度,SPSS统计软件分析年龄、糖尿病病程与其相关性.结果颅内动脉狭窄患病率为31.1%(108/347),大脑中动脉(MCA)狭窄率(20.32%)及狭窄频数高(38.1%);狭窄组患者年龄(63.12±10.58)岁明显高于非狭窄组(58.29±11.99)岁,病程也比非狭窄组长;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 1.161,95%可信区间1.031~1.308)、糖尿病病程(OR 1.802,95%可信区间1.368~2.374)是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Spearman等级分析提示血管狭窄严重程度与年龄、病程相关(分别为r=0.196,P<0.000和r=0.227,P<0.000).结论年龄和病程增长是2型糖尿病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且和动脉狭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作者:徐安定;余科;陈明星;林秀华;谭泽峰;杨万勇;谭少华 刊期: 2005年第09期
目的分析肺癌术后并发室上性心律失常(SA)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1999年3月至2004年8月行肺癌手术治疗患者199例,比较发生SA和未发生S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筛选高危因素(性别、年龄、切除部位、糖尿病、高血压病及吸烟史).结果肺癌术后SA的发生率为21.6%,其中心房颤动占(88.3%),SA发生的高发时间为第2天,年龄(≥65岁)、手术范围及术式SA组与非S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SA是肺手术常见的并发症,高龄、手术范围及术式是肺癌切除术后发生SA的危险因素.
作者:翁向群;庄聪文;陈龙;陈炜生;姜洪;杨胜生;徐驰;曾志勇 刊期: 200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炎症因子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共239例,分为非冠心病组、稳定性冠心病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检验3组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结果急性冠脉综合征组、稳定性冠心病组、非冠心病组CRP分别为(21.06±13.52) mg/L、(10.17±7.37) mg/L和(4.14±4.33) mg/L,3组FIB分别为(3.35±1.14) g/L、(3.02±0.84) g/L和(2.60±0.74) g/L; 统计学分析表明,急性冠脉综合征组CRP和FIB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性冠心病组(P<0.01、P<0.05)和非冠心病组(均P<0.01),而稳定性冠心病组CRP、FIB水平又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均P<0.01);CRP、FIB在多因素回归分析中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之间仍有很强的正向相关性(均P<0.01).结论炎症因子CRP、FIB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密切相关,CRP、FIB可分别作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预测因子.
作者:刘红彬;籍振国;张源祥;刘坤申 刊期: 200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慢性胃病患者血清胃蛋白酶原(PG)增高的病理意义.方法采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TRFIA)血清PG检测与内镜活检、病理形态学观察相结合对比分析525例慢性胃病患者血清胃蛋白酶原I(PGI)增高和胃黏膜病变的关系.结果各种胃黏膜病变中血清PGI值有不同程度增高,但以胃癌组PGI增高的检出率低,而胃溃疡病组检出率高,胃溃疡病组患者血清PGI>240 μg/L的检出率44.12%,明显高于其他病变组;慢性浅表性胃炎中,伴有异型增生病例及伴有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组血清PGI>240 μg/L病例的检出率为19.05%和20.51%,明显高于单纯炎症组6.43%(P<0.05).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组内,尽管也有部分病例血清PGI增高,但病变程度不同的各组间未见明显差异.结论胃溃疡病患者PGI>240 μg/L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病变组.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血清PGI>240 μg/L者发生异型增生的几率明显增高,应引起临床医师的关注.
作者:吕萍;吕海涛;刘静;李月红;王俊灵;米建民;黄飚;张祥宏 刊期: 2005年第09期
目的研究血清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6(IL-6)、白细胞计数(WBC)在2型糖尿病肾病中的变化.方法 2型糖尿病100例,其中糖尿病肾病60例,分为早期肾病(DN1)组33例,临床肾病(DN2)组27例,2型糖尿病无白蛋白尿组(DM)40例,健康对照组30例;分别测定血清超敏CRP、IL-6、TNF-α、WBC.结果 DM组血清CRP(5.80±3.20) mg/L、IL-6(10.0±4.5) ng/L、TNF-α(16.2±8.5) ng/L较正常对照组升高[分别为(2.90±1.80) mg/L、(7.3±2.0) ng/L、(13.0±4.1) ng/L(P<0.05)];DN1、DN2两组的血清CRP、IL-6、TNF-α及WBC均较DM组、正常对照组升高(P<0.05或P<0.01);DN2组(12.50±8.60) mg/L又较DN1组(7.20±5.00) mg/L,CRP升高(P<0.05).相关分析发现,血清CRP与TC呈正相关(r=0.510,P<0.01);血清IL-6与总胆固醇(r=0.271,P<0.01)及糖化血红蛋白(r=0.351,P<0.01)呈正相关.血清TNF-α、WBC计数与体质量指数(r=0.236,P<0.01;r=0.254,P<0.01) 呈正相关.结论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升高,与尿蛋白排泄率呈正相关.血清超敏CRP、IL-6、TNF-α、WBC的测定可作为判断2型糖尿病肾损害程度及预后的指标.
作者:李新胜;张金成;王瑞英 刊期: 2005年第09期
高血压病的优化治疗强调降压药物的长效性、平稳性、强效性、靶器官保护和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其中心脑肾等重要靶脏器保护日益变得重要.近年来有研究表明,血尿酸水平与高血压病之间有一定关系,而且可能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1].我们分析福辛普利(商品名:蒙诺)应用于高血压病患者后血尿酸水平的变化,探讨其对心脏和肾脏功能的保护作用.
作者:王学东;马青云;李家镠;杜立杰;丛海霞;苏伟 刊期: 2005年第09期
骨髓抑制是癌症放化疗中主要的不良反应,部分患者常因此而延续或中断治疗使疗效大大降低[1],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刺激骨髓造血虽然效果良好,但因其价格昂贵,对巨噬祖细胞的作用不明显,因此有局限性,2001年3月至2003年3月我科应用地奥集团天府药业生产的纯中药地榆升白片治疗因放化疗至血小板减少不忍受反应,取得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洪锦财 刊期: 2005年第09期
虽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 的病死率曾因胰岛素的应用而明显下降,但目前仍为严重威胁糖尿病患者生命的急症之一,在一般医院的病死率可高达20%,必须予以及时、有效的治疗[1].自20世纪70年代胰岛素泵(CSⅡ)问世以来,在国内外已得到普遍临床应用,且扩大了胰岛素泵应用于DKA的指征.我院应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泵入胰岛素治疗DKA取得很好的效果.
作者:黄敏杰;唐启斌;雷闽湘;黄卓;柳岚 刊期: 2005年第09期
2型糖尿病的病理生理改变主要是胰岛素抵抗(IR)和胰岛素分泌不足.吡格列酮(Pioglitazone)是一种新的噻唑烷二酮类药物,通过作用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活化受体γ(PPAR-γ),降低胰岛素抵抗,改善β细胞功能.本研究目的是评价吡格列酮国产制剂降低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作用.
作者:卢德成;罗佐杰;刘红;戴霞 刊期: 2005年第09期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和主要致残因素之一,其病因主要是长期严重的高血糖及由此而导致的代谢障碍、微循环障碍和自身免疫功能紊乱.目前有效的治疗方法不多.临床症状以对称性肢体疼痛、麻木和感觉减退为主要特征.单唾液酸神经节苷脂(GM1)具有增强体内营养因子作用,减缓或中断周围神经髓鞘脱失,促进神经的生长和髓鞘的修复.作者对3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应用GM1治疗4周随机对照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张兆成;袭建云;张军;付学玲 刊期: 2005年第09期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是目前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较为实用而有效的方法之一,但术后灶周脑组织继发性缺血性损害仍继续发展,是致残的主要因素之一.钙离子拮抗剂能改善脑出血的预后已有报道[1-4],但尚未见到尼莫地平对微创清除术后脑出血临床神经功能缺损改善及临床疗效的报道,为此笔者把这方面的研究情况作一总结如下.
作者:冯国栋 刊期: 2005年第09期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性心脏病治疗原则,是在积极治疗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的基础上及时处理心功能不全,降低心脏负荷.酚妥拉明是α受体阻滞剂,扩张全身动静脉,以扩张小动脉为主,对妊高征性心脏病低排高阻合并肺水肿的心衰有效.硫酸镁是传统治疗妊高征性心脏病的药物.我们比较了两者治疗妊高征性心衰的疗效.
作者:卢彩虹 刊期: 2005年第09期
动脉粥样硬化(AS)的发生、发展中,高脂血症所造成的动脉内皮细胞损伤、一氧化氮(NO)代谢异常及平滑肌细胞(SMC)过度增殖等起关键作用[1,2].因此寻找具有有效降血脂、保护血管内皮细胞(EC)作用,且毒副作用小的中草药,使中药在临床中发挥降脂和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作者:彭世志;邓燕艺;唐志浩 刊期: 2005年第09期
高血压并发阵发性房颤发生栓塞性并发症的风险明显增加,积极控制房颤,不仅可消除患者的心悸等症状,而且对防止血栓栓塞、心力衰竭等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意义.1998年Dilaveris等首先提出了以P波离散度(Pd)评价心房内非均质性电活动,并认为它是预测特异性心房颤动的敏感指标.我们观察高血压并发阵发性房颤患者大P波时限(Pmax),小P波时限(Pmin), Pd及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类药物缬沙坦和钙离子拮抗剂硝苯地平缓释片对其影响.
作者:金军;薛书峰;张守彦 刊期: 2005年第09期
患者,男,75岁,因突发胸闷、气急3小时入院.患者2004年5月6日上午8时左右上3楼后突感胸闷、气急,不能平卧,无咳嗽.有冠心病史20年,1998年行双腔起搏器(DDDR型)植入术,无糖尿病史.血压150/80 mm Hg(1 mm Hg=0.133 kPa),神清,两肺可闻大量干湿性啰音.心率160次/min,律不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明显杂音,腹部正常,双下肢轻度水肿.心肌酶谱多次复查正常,肌钙蛋白阴性;电解质及肾功能均正常,心电图示快速房颤.初步考虑:①冠心病、心房颤动、心功能Ⅳ级;②双腔起搏器植入术后.给予毛花苷丙(商品名:西地兰)0.4 mg静脉缓慢注射,无效后给予胺碘酮负荷量+维持量复律,同时口服胺碘酮0.2 g,每8小时1次,行心电监护.于5月7日上午8时左右恢复为起搏心律,心律80次/min,患者心衰一度好转.于上午11时左右突然又出现烦躁,严重的呼吸困难,呈端坐呼吸,全身湿冷,两肺大量湿性啰音及哮鸣音,血压为200/105 mm Hg,心电图仍为起搏心律,心室率80次/min,氧饱和度低降到75%,合计24小时胺碘酮用量静脉为1980 mg,口服为600 mg,考虑为胺碘酮用量过大导致的急性左心衰,停用胺碘酮及给予高频给氧、吗啡、西地兰、酚妥拉明(商品名:立其丁)、硝酸甘油、呋塞米(商品名:速尿)等药物,4小时后心衰症状缓解.
作者:吴志勇;王梦洪;郭治彬;邓宇晓 刊期: 2005年第09期
糖尿病(diabete millitus,DM)大血管病变是DM致死的重要原因.据统计,DM死亡原因中大血管病变占80%;2型DM 发生大血管病变的危险性比正常人高2~3倍,但DM大血管病变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了.近年来,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binding protein-1,IGFBP-1),因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在DM大血管并发症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以下就此做一综述.
作者:张贺芳;苏胜偶 刊期: 2005年第09期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的病理基础,近来研究表明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是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键因素.在体内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Ox-LDL)主要由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在致氧化因素作用下形成的.研究表明铁离子是体内重要的致氧化因子,是启动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形成的重要因素.同时人们也注意到胆红素是一强有力的内源性抗氧化剂,能强烈抑制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表达.而胆红素在形成过程中伴随有铁离子的释放.笔者拟对铁与胆红素及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关系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王艳玲;都军;崔炜;王振国 刊期: 2005年第09期
患者,男,51岁,石家庄市人,主因头痛,意识不清30分钟入院.患者于30分钟前无明显诱因头痛,以后枕部为主,不伴恶心、呕吐,继之双眼黑朦,意识不清,呼之不应.当时测血压130/90 mm Hg(1 mm Hg=0.133 kPa),15分钟后意识恢复,诉胸痛、气短,否认高血压病、心脏病、糖尿病、高血脂病史.患者间断性头痛数年,曾诊断血管性头痛,多种药物治疗效果欠佳.查体:神志清楚,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双肺呼吸音清,心界向左扩大,心律齐,心音低钝,心尖部可闻及收缩期III级以上吹风样杂音,神经系统未见异常.心电图示:窦性心率,V1~V4 ST-T抬高0.1~0.3 cm.血常规正常,心肌酶正常.
作者:王玮 刊期: 2005年第09期
经皮肺穿刺活检是诊断肺部占位病变的重要手段之一,作为一种微创诊断方法,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多采用X线、CT引导,但由于放射辐射和价格等因素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我们对CT扫描、纤维支气管镜及痰细胞学检查疑诊为肺癌,但无明确病理类型54例,在B超引导下经皮肺穿刺切割活检,取得了满意的诊断效果,现总结如下.
作者:时明龙 刊期: 2005年第09期
脑转移瘤的神经症状多在原发肿瘤确诊之后出现.若以神经症状为首发,以卒中形式起病,尤其是老年人其脑瘤症状不典型,影像学检查缺乏特征性改变,极易造成误诊,失去有利治疗时机.我院于1990~2004年15年间共收治26例,现将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以提高对本类疾病的认识,减少误诊的发生.
作者:李惠勉 刊期: 2005年第09期
低钠血症是肺心病严重并发症之一,尤其肺性脑病并发低钠血症,如治疗不及时将导致严重后果.为提高对该并发症的认识,我们收集1995~2004年收治的135例肺心病患者,其中并发低钠血症67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何万春;孙桂香 刊期: 2005年第09期
癫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是多种疾病引起的脑功能障碍综合征,是脑细胞群异常的超同步放电所引起的发作性的、突然的、短暂的脑功能紊乱.癫痫的诊断一经确定就应给予治疗.正规应用经典的一线抗癫痫药物,可使80%患者的发作得到控制.但癫痫治疗的疗程长,引起不良反应的机会多.国内沈廉娟等[1]报道,卡马西平可使临床发作控制,但却有20%的病例痫样放电明显增加.2000年11月至2004年11月我们观察了115例服用托吡酯、丙戊酸钠的癫痫患者,其中7例服药后脑电图痫样放电数量增加,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淑敏;郑华城;孙国志 刊期: 2005年第09期
瓦氏窦瘤破裂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占所有先天性心脏病的0.31%~3.56%[1].我们对文献报道[2-9]的7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以进一步提高对该病临床特点的认识,尽早手术,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
作者:何军;段丽霞;何岩 刊期: 2005年第09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9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