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周围性面瘫的病因原理,比较分析针灸配合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今,我科收治的37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采用针灸结合中药配合烤姜外敷治疗,对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痊愈26例,显效5例,有效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达97.30%.结论:针灸配合药物内服外治是治疗周围性面瘫比较安全高效的方法,值得在临床治疗中进一步探索完善和推广.
作者:廖中堂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伤柏贴治疗急性踝关节外侧副韧带Ⅱ°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急性踝关节外侧副韧带Ⅱ°损伤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使用伤柏贴外贴,对照组30例使用云南白药气雾剂外喷,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在治愈率比较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在肿胀消退方面比较上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在疼痛缓解方面比较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在Kofoed踝关节评分比较上,在治疗3d、4周比较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中治疗组1例、对照组2例出现皮肤过敏反应,均嘱其在外用药物前局部外涂复方地塞米松乳膏后再用药.结论:伤柏贴能更好地缓解关节疼痛、肿胀消退、加快踝关节功能的恢复,临床推广价值较高.
作者:梁泳聪;谢学文;翁天才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观察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加味直肠给药治疗实性轻、中度痛经的临床疗效,完善中医内病外治的理论体系.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60例本病患者,随机分治疗组(直肠给药)和对照组(内服)各30例,两组均在经前3d~5d至经净给予桃红四物失笑散治疗,观察并记录相关临床指标,统计分析临床疗效.结果:两组在疗效(治疗组有效率96.67%,对照组86.67%)及复发率上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该方药灌肠给药治疗该病安全可靠.
作者:陈静丽;黄晓君;冉仕娅;马美玉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观察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90例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随机分成两组,穴位敷贴治疗组60例,安慰剂贴敷对照组30例,分别在中脘穴给予贴敷治疗,疗程2周.结果:治疗组治疗后1周、2周、治疗结束4周后尼平消化不良指数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110);两组患者除了治疗组有3例脱落,对照组有5例脱落,未能坚持完成疗程,其余82例患者均进行了治疗后的安全性评价.通过治疗过程中生命体征检测和穴位贴敷过程中出现的皮疹、皮肤不适、皮肤瘙痒、皮肤潮红和水泡不良反应观测,无1例贴敷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穴位贴敷治疗组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其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而且穴位贴敷疗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是十分安全的.
作者:许建军;李雪波;刘静;杜其梅;李冬梅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究和分析采用中药参白膏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00例患有黄褐斑的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别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的药物为丝白祛斑软膏(外用),治疗组患者采用中药参白膏(外用)进行治疗,两组患者的疗程均为3个月,而后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通过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后,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的总治疗有效率为74.00%,低于治疗组患者的90.00%,差异较为明显,具有一定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治疗黄褐斑,采用外用中药参白膏能够取得较为良好的治疗效果,建议临床上进行广泛应用.
作者:王东海;董子帅;陈君霞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观察中药面膜外敷对贝尔面瘫患者早期干预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贝尔面瘫患者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治疗组采用基础治疗(口服西药加针刺)与中药面膜外敷相结合;对照组则仅用口服西药加针刺的基础治疗.治疗2个疗程后,用H-B量表积分的前后变化水平评估患者面部神经麻痹缓解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面神经麻痹指数积分较治疗前均有一定程度下降(P<0.05);且治疗组缓解情况比对照组更佳(P<0.05).结论:中药面膜外敷对贝尔面瘫患者的早期干预临床疗效显著,作用机理可能与促进面部血液循环、减轻面神经水肿有关.
作者:孙滨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观察中药熏洗加火针治疗Ⅰ期~Ⅲ期内痔的临床疗效.方法:7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5例,治疗组采用中药熏洗加火针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马应龙麝香痔疮膏外用治疗.结果:治疗7d后,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中药熏洗加火针治疗Ⅰ期~Ⅲ期内痔疗效明显,患者依从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莫黎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夏天无联合托吡卡胺滴眼液对儿童低度近视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抽取2015年5月~2016年2月在临安市人民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低度近视患儿(5岁~14岁)共100例(200眼),根据用药情况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夏天无组、托吡卡胺组、夏天无联合托吡卡胺组.共四组,每组25例(50眼).分别比较每组近视患儿用药前和用药后2周的裸眼视力及矫正度数的变化情况;并比较治疗后各组间治疗效果.结果:①治疗后对照组、托吡卡胺组、夏天无组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后夏天无联合托吡卡胺组与治疗前相比裸眼视力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治疗前每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治疗后夏天无联合托吡卡胺组较其他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夏天无联合托吡卡胺滴眼液对儿童低度近视医治有效果.
作者:王明良;刘明英;任园园 刊期: 2016年第04期
肩周炎,全称肩关节周围炎,是肩关节囊及其周围肌肉、肌腱、韧带、滑液囊等软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属于中医学“肩痹”、“肩凝”范畴,是临床常见的肩部疼痛症之一.临床表现主要为肩周疼痛,肩关节活动受限或僵硬.笔者运用中药配合银质针治疗1例粘连期肩周炎患者,该患者曾运用封闭治疗、理筋手法治疗,效果均不明显.运用银质针治疗2个疗程后,效果明显,现报道如下.
作者:邓铭聪;廖璐;谢平霖 刊期: 2016年第04期
1 病例介绍林×,男,46岁,因“反复右足底部疼痛2a,加剧1周”就诊.患者2a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右足底部疼痛,性质为刺痛,呈持续性,晨起较明显,无法下地,稍行走几步后疼痛可减轻,但行走稍多疼痛又加重,逐渐至行走困难,曾行局部封闭治疗2次后疼痛有所缓解,但不能持久.1周前因行走稍多后症状明显加重,以致足跟无法着地,影响日常生活.查体:右侧足部无明显红肿,右跟骨结节前缘压痛明显,局部可触及硬结,右足活动无受限.辅助检查:跟骨X线示跟骨结节前缘骨质明显增生.
作者:邱盈盈 刊期: 2016年第04期
腰腿痛是临床常见症状,多由腰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腰椎管狭窄等原因引起,采取针灸、推拿、牵引等物理治疗后疼痛多可缓解.但笔者曾在临床中治疗1例特殊类型腰腿痛患者,根据其临床症状诊断为“腰大肌损伤所致腰腿痛”,并采取腰腹部联合手法进行治疗,现报道如下.
作者:牟建蛟;王琼;冯庆奎 刊期: 2016年第04期
肋软骨炎又称胸壁综合征,是前胸部疼痛常见的原因,患者表现前胸部疼痛,多为酸胀痛,位置比较表浅.起病急剧或缓慢,疼痛时轻时重,为持续性疼痛,病程一般较长,有反复发作的趋势.疼痛可因翻身、咳嗽、喷嚏、深呼吸及上肢活动加重,有时可向肩及上肢放射,故此很容易和心绞痛相混淆,使患者产生紧张情绪.查体:2 ~5肋软骨处有压痛,或有梭形肿胀,但局部皮肤无红肿.患者应注意休息,特别是避免上肢过度用力.局部热敷、理疗可减轻疼痛,疼痛剧烈,特别是影响睡眠时可应用非甾体抗炎药,并用局麻药加皮质类固醇激素行局部注射,一般1次~3次即可缓解或治愈.少数患者病程长,经上述治疗后数月或数年内反复发作.本研究观察小针刀闭合式微创松解手术治疗为主综合反复发作的难治性肋软骨炎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为临床治疗难治性肋软骨炎提供参考.
作者:姚晓;姚龙;刘黎 刊期: 2016年第04期
原发性痛经是女性常见病,多发病.好发于15岁~25岁,青春期约50%的女孩子发生痛经及初潮后的6个月~2 a内,严重影响工作学习和女性的生活质量.笔者在恩师黄玉建先生的指导下,在临床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颇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董琦 刊期: 2016年第04期
膝关节急性滑膜炎是指膝关节受到急性创伤或慢性劳损时,引起滑膜损伤或破裂,导致膝关节腔内积血或积液的一种非感染性炎症反应疾患,多发生于爱运动的青年人,多表现为膝关节肿胀、疼痛、发热、活动受限,关节腔大量积液.笔者采用冰硝西铜散治疗膝关节急性滑膜炎25例,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汤颖;谢宏哲;黄文祺 刊期: 2016年第04期
呃逆俗称“打嗝”,在临床中颇为常见,病因较多,主要表现为喉间呃呃有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控.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膈肌痉挛”,呃逆症状顽固,发作频频,时间持续超过48 h以上者称为顽固性呃逆[1].笔者自2014年以来,采用膈俞穴刺络拔罐治疗因单纯性膈肌痉挛、胃肠神经官能症、胃炎、胃扩张等引起的功能性、顽固性呃逆,效果良好,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严萍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针刀治疗指屈肌腱腱鞘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指屈肌腱腱鞘炎患者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曲安奈德联合利多卡因封闭治疗,实验组患者给予针刀松解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3周后近期疗效以及随访6个月远期疗效.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后3周临床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临床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均未发生指神经损伤、切口或注射口感染、肌腱断裂等并发症.结论:针刀治疗指屈肌腱腱鞘炎疗效确切,治愈率高,远期疗效显著,无并发症,安全性高,可作为临床治疗的优选方案.
作者:唐达信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观察毫火针点刺配合雷火灸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例面肌痉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0例,采用毫火针点刺配合雷火灸治疗;对照组10例,采用口服苯妥英钠片联合甲钴胺片治疗.结果:治疗组痊愈7例,好转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0.00%;对照组痊愈3例,好转3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60.00%.经统计学处理,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毫火针点刺配合雷火灸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优于药物组,是治疗面肌痉挛的有效方法.
作者:严宏达;赵明华;张志强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分期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就诊的128例患者按发展期(发病7d内)、静止期(发病8d~20d)和恢复期(发病21 d~90d)采用不同的针刺方法进行治疗.所有治疗均隔日1次,每次20 min,每周治疗3次,4周为1疗程,共治疗1个~2个疗程.结果:全部病例治疗4周后,发展期34例,痊愈16例,显效7例,好转11例,愈显率67.65%;静止期67例,痊愈22例,显效18例,好转25例,未愈2例,愈显率59.70%;恢复期27例,痊愈8例,显效6例,好转12例,未愈1例,愈显率58.85%.全部病例治疗8周后,发展期34例,共痊愈30例,显效4例,愈显率100%;静止期67例,痊愈42例,显效18例,好转7例,愈显率89.55%;恢复期27例,痊愈14例,显效7例,好转6例,愈显率77.78%.结论: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效果满意,且按发病分期给予不同的针法刺激,尤其在发病早期轻手法针刺,可能对本病的疗效更好.
作者:王文礼;王美娟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观察斑螯天灸“鼻炎点”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19例确诊患者采用斑蝥天灸治疗过敏性鼻炎,10d1次,3次为1疗程.结果:19例患者中,显效13例(占68.42%),有效4例(占21.05%),无效2例(占10.53%),总有效率89.47%.结论:斑蝥天灸“鼻炎点”对过敏性鼻炎有显效.
作者:李文元;张娜;郭新;马玉侠 刊期: 2016年第04期
失眠,又称“不寐”、“不得卧”、“目不瞑”,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种睡眠障碍性疾病.据统计,全球约30%的人群有睡眠困难的症状,慢性失眠的患病率约10%[1];目前在中国失眠的人群高达25%,而且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升高[2].故解决失眠病症迫在眉睫,目前临床上治疗本病的方法众多,应用针灸疗法治疗本病的临床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现就对针灸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进行归纳总结,综述如下.
作者:龚玉凤;郭伟 刊期: 2016年第04期
吴茱萸穴位贴敷一直被广泛用于临床,其无创性、操作简便、价格低廉让患者容易接受,也吸引各大医院提供此项中医外治项目.在临床上不同医师针对不同疾病选用贴敷方药、穴位组合、贴敷时长都有所差异,现笔者收集近年来吴茱萸穴位贴敷疗法的文献进行整理分析,供日后研究应用提供参考.
作者:陈伊莉 刊期: 2016年第04期
中药经皮给药属于中医外治研究范畴,药物有效透过皮肤屏障进入体内产生作用是中药经皮给药及中医外治产生效用的关键环节.中药经皮给药可分为被动、主动两种途径,促透方法可从药物特性、理化促透等几方面考虑,这几方面存在交叉.随着医学基础研究、制剂技术的进步,理化促透技术的发展,中药经皮给药理论研究不断深入,中药经皮给药新剂型、促透方法不断进步,中药经皮给药未来发展前途光明.
作者:刘桂延;朱庆文;李海燕;杜红 刊期: 2016年第04期
功能性消化不良(FD)作为临床上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疾病,对人们平时生活以及工作上造成了较大的困扰.目前西医主要进行对症用药,然而治疗效果一般.相比较而言,中医外治以其治疗方法多样化、操作较为简单、价格低等优势,治疗在临床上占据比重逐渐增大.为进一步探讨中医外治法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研究出科学及疗效确切的诊疗方案,笔者将通过文献回顾的方式,将中医外治治疗本病的临床治疗做一综述.
作者:刘启华;章浩军 刊期: 2016年第04期
《针灸甲乙经》为我国现存早的一部针灸专著,是针灸史上的一次重要总结.痫证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神志异常疾病.特征为猝然昏仆不知人,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往往昏倒时喊叫一声,移时可自行苏醒[1].本文通过对《针灸甲乙经》中治疗小儿痫证的针灸处方进行整理分析,挖掘处方中经络的运用规律,便于服务临床.
作者:陈颖;洪营东 刊期: 2016年第04期
近年来通里穴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越来越广,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通里穴首载于《灵枢·经脉》:“手少阴之别,名曰通里,去腕一寸,别而上行,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属目系……”归属于手少阴心经,为心经络穴.现从通里穴的命名、定位、主治病症等方面进行分析.
作者:颜传竹;李文元;程斌 刊期: 2016年第04期
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是一种以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的发作性剧烈疼痛为特征的综合征.发病率为1~5/10万.女性多于男性.发病年龄多为60岁~70岁.临床表现为一侧面部的严格按三叉神经分布区的发作性剧烈刺痛、撕裂样或烧灼样痛,痛时表情痛苦,长期可致焦虑抑郁情绪[1].TN属于中医学中“眉棱骨痛”、“面痛”等范畴.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为面部感受风寒或风热之邪;抑或肝郁化火,火热之邪上扰于面;又或阳明热毒上攻于面.强宝全教授致力于针灸临床工作30 a余,运用针灸治疗本病,疗效显著,现结合医案将其经验叙述如下,以馈读者.
作者:薛丹;强宝全 刊期: 2016年第04期
介绍蔡圣朝教授对强直性脊柱炎的独特认识和治疗特色.蔡圣朝教授通过40a余的经验,结合现代医学对强直性脊柱炎具有独到的认识.蔡老遵循“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中医理论,按照补其不足,泻其有余的治则,在治疗上,既强调病因,又针对病位,运用针刺“龙骨针”结合通脉温阳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治法特色鲜明,效果显著.
作者:王明明;蔡圣朝 刊期: 2016年第04期
总结王麟鹏教授剌络放血治疗痛证的临床经验.王师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认为络脉不通与不荣均会产生疼痛,临证善于运用刺络放血法治疗各种疼痛,疗效显著.
作者:于川 刊期: 2016年第04期
肛瘘是直肠或肛管与周围皮肤相通所形成的瘘管,临床上广泛认为肛瘘一经形成,用药保守治疗无效,只能手术根治,但术后复发率较高.梁靖华医师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认为,肛瘘术后复发与肛瘘的病因、术前准备、术式选择与术中操作、术后换药等因素关系密切.
作者:唐林;梁靖华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皮肤肿瘤手术多皮肤缺损面积较大,直接缝合者皮肤张力大,而多选择皮肤转瓣术或皮肤全层移植术.皮瓣是否成活是术后是否一期愈合的关键.而术后易形成皮瓣下血肿和皮瓣的缺血坏死,从而形成溃疡[1].我科将中药粉剂换药与超声波清创机相结合进行清创,治疗皮肤肿瘤术后的溃疡,病程明显缩短,现整理报道如下.
作者:朱慧敏;李婷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评价癫病专科护理方案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1例样本征得知情同意后随机分入干预组30例和对照组31例,两组均接受常规治疗,干预组根据癫病专科护理方案给予护理干预,对照组执行常规护理,比较两组干预前和干预后3周的治疗效果、睡眠质量、生活质量、社会功能和住院满意度及住院时间.结果:干预后,干预组临床总体印象量表(CGI)、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得分低于对照组,干预组简明生活质量调查表(SF-36)和大体功能评定量表(GAF)高于对照组,干预组平均住院天数少于对照组,干预组住院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癫病专科护理方案干预效果显著,能提高患者提高睡眠、生活质量和住院满意度,缩短住院周期,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笑欢;罗添云;叶君荣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中医护理技术穴位按摩加中药脐贴对缓解肿瘤化疗所致恶心、呕吐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化疗患者共184个疗程随机分为两组,各92个疗程.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分别进行评定.采用穴位按摩及中药脐贴加抗呕吐药物与单独使用西药抗呕吐药物疗效对两组患者分别进行评定.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9.13%;对照组总有效率41.30%,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穴位按摩加中药脐贴能有效缓解化疗所致恶心、呕吐,疗效满意.
作者:刘翾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四黄水蜜外敷对缓解脾动脉部分栓塞患者术后疼痛的应用效果.方法:对我科2009年4月~2015年10月收治的42例脾动脉部分栓塞术后发生疼痛的患者,使用四黄水蜜外敷进行护理干预,对比不同时段使用四黄水蜜外敷后患者疼痛缓解程度.结果:四黄水蜜外敷在脾动脉部分栓塞术后3h、24h、72 h、1周时,缓解中度疼痛的有效率在82%以上,缓解重度疼痛的有效率在70%以上,缓解剧烈疼痛的有效率在25%以上.结论:四黄水蜜外敷对于脾动脉部分栓塞术后疼痛程度为中度疼痛的患者是方便易行,简单有效的方法之一.
作者:袁美玲;邓燕妹;罗利娟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观察核心肌群肌力结合电针训练对膝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使用单中心单盲随机对照方法,将78例住院患者按抽签方法简单随机分成两组.基础治疗均为电针,治疗组39例,采用核心肌群肌力训练;对照组39例,采用常规肌力训练.观测徒手肌力评定以及表面肌电图肌电积分以及中值频率,连续治疗8周,判定疗效.结果:临床疗效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核心肌群肌力训练对肌力的改善优于常规肌力训练,值得推广.
作者:熊德启;黄彬洋;刘晓瑞;曾明虹;李秘;刘浩;王舒敏;陈洋;张安仁 刊期: 201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