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分析脑出血并发应激性溃疡的危险因素、发生率、致死率,以提高其治愈率.方法选择高血压性脑出血并发应激性溃疡26例,观察其年龄、出血部位、临床分型与并发应激性溃疡的发生率与病死率关系.结果高血压性脑出血并发应激性溃疡的病死率与年龄、出血部位、出血量有关.结论治疗脑出血并发应激性溃疡的关键是积极控制原发病,有效控制血压,减少出血,减轻脑水肿.
作者:赵民;张宏伟 刊期: 2005年第06期
1994年以来,临床应用自制的纯中药冠脑圣胶囊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101例,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诊断、分级和疗效判定均参照<中药新药研究指导原则>标准.20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均为住院病人,入院后,按随机单盲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101例,男62例,女39例;年龄48岁~80岁;病程1个月至14年.其中新发劳力型30例,加重型45例,心肌梗死后心绞痛26例,伴心律失常25例,糖尿病20例,高血脂33例,高血压38例.
作者:任德旺;黄振国;孙青萍;任芳;任德智;韩海俊;王宏伟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通过分析通心络胶囊对冠心病病人治疗前后的QT间期离散度(QTd)变化,评价通心络胶囊对改善QTd的临床意义.方法将62例冠心病病人,随机分成治疗组31例、对照组31例,治疗组口服通心络每日3次,每次4粒;对照组给予口服硝酸酯类药物,疗程4周.观察治疗前后两组病人体表心电图QTd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在治疗后QTd明显下降,较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心络在改善冠心病病人心肌缺血的同时,有减少复杂心律失常发生率的作用.
作者:田长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病人的临床疗效.方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病人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通心络组)和对照组(脑络通组)各30例,用药14 d,分别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7%,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心络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疗效明显,对脑血液循环有明显改善作用,且无毒副反应.
作者:马海生 刊期: 2005年第06期
自1999年以来,对自拟黄芪葛根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51例(治疗组),并设同期病人25例为对照组,对两组进行疗效评定,现将研究资料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研究共入选病例76例,男41例,女35例;年龄34岁~76岁,平均年龄56.6岁;病程1年以内23例,1年~3年37例,3年~5年11例,5年以上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1例,对照组25例.有其他系统严重疾病者剔除.两组病例基本情况相似,具有可比性.
作者:李慧成;李玉波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观察颈复康颗粒合天麻素注射液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服用颈复康并静脉输注天麻素,对照组30例静脉输注天麻素,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证候疗效及其他相关指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复康合天麻素治疗颈性眩晕较单用天麻素临床疗效好.
作者:陈昕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观察氯沙坦和赖诺普利对轻、中度高血压降压作用及不良反应情况.方法将54例轻、中度高血压病病人随机分为氯沙坦组和赖诺普利组,氯沙坦组口服氯沙坦50 mg~100 mg,每日1次;赖诺普利组口服赖诺普利10 mg~20 mg,每日1次,持续8周.分别观察两组治疗后的血压、血脂及血尿酸等指标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的降压有效率和降压幅度相当,血脂、血尿酸等指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赖诺普利组的咳嗽发生率为17.9%,氯沙坦组无一例出现咳嗽反应.结论氯沙坦和赖诺普利均能有效降低血压,而氯沙坦无明显咳嗽副反应,病人耐受性好.
作者:于卫国;吴玲;张敏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3例经CT确诊为脑梗死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2例,治疗组21例.治疗组用国产尿激酶1.5×106 U加入生理盐水150 mL中30 min静脉输注,24 h后给低分子肝素(法明安5 000 U)皮下注射每日2次.两组均给脉络宁30 mL加入羧甲淀粉(706代血浆)500 mL中静脉输注;阿司匹林100 mg,每日1次口服,尼莫地平40 mg,每日3次口服,银杏叶制剂(舒血宁)片2片,每日3次口服.结果治疗组有效15例(其中9例痊愈,6例显效);无效6例(其中并发脑出血2例),有效率为71.43%;对照组有效10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45.45%.结论急性脑梗死早期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是理想的、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鹿永安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25岁~60岁男性超重及肥胖与空腹血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的关系.方法分别测量650名受检者的身高、体重和空腹血胆固醇、三酰甘油水平,计算体重指数(BMI),根据有无高血脂分组,并进行分析.结果体重指数与空腹血胆固醇、三酰甘油呈正相关,并与三酰甘油相关性相对密切.结论超重和肥胖是引起高脂血症的危险因素之一.
作者:朱连科;岳淑芹;刘宏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TIA)发作持续时间及频度对脑梗死后脑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60例TIA后脑梗死病人,根据其TIA发作持续时间及频率分为A组(发作持续<10 min且发作1次者)、B组(发作持续10 min~30 min,发作1次~3次者)及C组(发作3次以上或发作持续30 min以上者),并选择同期不伴TIA的脑梗死病人3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病人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脑梗死的体积.结果 A组、C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脑梗死前的TIA对脑的保护作用与其发作持续时间及频度有关.
作者:令狐红霞;戴红果;王玉蓉 刊期: 2005年第06期
以醒脑开窍针刺法和丹芪偏瘫胶囊为主,结合现代康复手段,配合饮食、运动、心理及护理疗法的综合治疗方案即石氏中风单元疗法[1],为石学敏院士所创,同时为国家中医管理局科技成果推广项目.临床应用此技术,结合清开灵针剂治疗脑出血36例,疗效突出,现将资料报道如下.
作者:康学民;王静敏;李国臣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病人血清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的变化.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40例急性脑梗死(ICVD)病人(观察组)及18名正常人(对照组)血清中IL-8水平.结果观察组血清IL-8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且大面积脑梗死组较中、小面积脑梗死组明显升高.结论 IL-8的变化与脑缺血面积大小呈正相关,脑缺血损伤引起IL-8的表达,而IL-8水平的升高又加重脑损伤的程度.
作者:邓晓玲;尤志君 刊期: 2005年第06期
偏头痛是临床常见病,其患病率约为14.6%[1].目前治疗效果都不甚理想.临床应用西比林治疗偏头痛病人,取得了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庆峰;药宇云;郭跃成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锁骨下静脉穿刺与股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的不同特点及并发症防治.方法将228例病人按穿刺部位分为A组(锁骨下静脉穿刺110例)和B组(股静脉穿刺118例),观察不同组间穿刺成功率、并发症及采取的预防措施.结果两组间穿刺成功率接近,A组成功107例,B组成功112例,股静脉穿刺组并发症略高,锁骨下静脉穿刺组损伤小且病人耐受性强.结论两种静脉穿刺方法均可用于危重病人的救治.
作者:杜宇;冉惠娟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评价巴氯芬对脑部疾患所致痉挛状态的改善情况.方法 102例因脑部疾患所致痉挛状态1个月至1年者,以单药巴氯芬治疗2个月以上后评定疗效.结果巴氯芬对脑部疾患所致痉挛状态有明显改善.结论巴氯芬用于治疗脑部疾患的痉挛状态,可明显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作者:程秀兰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大剂量黄芪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2例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极化液营养心肌等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基础治疗上加用黄芪注射液80 mL,疗程为2周.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大剂量黄芪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疗效尚可,无不良反应.
作者:贾艳彩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的患病相关因素与特点.方法 580例60岁~89岁离休干部,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为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82例.结果心脏瓣膜病变随年龄增长而增多,与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脑梗死关系密切,病变以主动脉瓣病变伴反流为主,听诊以心尖部(2/6~3/6)级收缩期杂音较多见.结论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易与其他心脏病并存,漏诊率较高.
作者:崔晓红;林刚;吴和弟;邱慧玲;莫王波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对48例原发性高血压病人治疗前后血压、血脂指标变化.方法采用随机分组法,将83例符合诊断标准的病人分为两组,自拟复方降压汤组(治疗组)48例,对照组35例.治疗组在服用巯甲丙酰脯加服自拟复方降压汤,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服;对照组服用巯甲丙酰脯每次50 mg,每日3次.两组均以3个月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2.9%.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复方降压汤配合西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有良好疗效,并能降低血脂.
作者:谢锦文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巨针巨刺法治疗脑卒中偏瘫后肩痛的临床疗效及其机制.方法将60例缺血性脑卒中病人随机分为巨针巨刺组30例与毫针常规针刺组30例,进行对比观察.结果两组对脑卒中偏瘫后肩痛及血液流变学均有改善作用,但巨针组明显优于毫针组(P<0.05).结论两组针刺法对脑卒中偏瘫后肩痛均有效,巨针法优于毫针法.
作者:刘光亭 刊期: 2005年第06期
就近5年中医药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实验研究进行综述,总结中药单方及提取物和中药复方的机制,涉及调脂、抗脂质过氧化、抗血小板聚集、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保护内皮功能、抗炎等几个方面.
作者:刘春玲;唐蜀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神经干细胞的研究,给生命科学带来了重大的变革.尤其对帕金森病、癫痫、痴呆等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以及脑缺血损伤后的修复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现将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实验研究状况简述如下.
作者:方兴;黄红英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综述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等,进一步探讨内皮细胞功能障碍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作者:赵慧娟;龙明智 刊期: 2005年第06期
对进展性卒中(SIP)病名、诊断标准进行综述及其分类;在发病机制方面,归纳了高血糖、缺血区脑血流下降、感染等对SIP造成的影响;总结了改善灌注、管理血压、低温疗法等.
作者:王泽颖;宋立公 刊期: 2005年第06期
动物实验和初步人体临床试验研究表明,经冠状动脉灌注或心肌直接注射自体干细胞或祖细胞能减轻心肌的疤痕形成和纤维化,增加心肌新生血管的形成达到增加心肌血流量.一些中药也可通过刺激心肌缺血区各种血管生成因子和旁分泌达到促进血管生长的目标.
作者:戚龙;杜德兵;王浩中;王杨春;于海侠;张德来 刊期: 2005年第06期
帕金森病(PD)西医治疗副反应大,远期疗效差,不能阻止其自然进展.通过回顾中医药对帕金森病的研究文献,肯定了中医药治疗该病不仅疗效较好,而且与西药同用,既有协同作用,又有减少西药副反应的优点.
作者:高金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通过综述炎症反应对动脉粥样硬化(AS)的作用及炎症的血清学标志物、抗炎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探讨炎症在AS斑块的发生、演变及破裂过程中的作用.
作者:张伟华;林钟香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将78例急性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进行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基础治疗的同时给予疏血通注射液静脉输注,观察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及凝血指标(APTT、PT)、纤溶指标(t-PA、PAI-1)的变化.结果治疗组病人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下降,Barthel指数升高,APTT、PT延长,血浆t-PA含量及活性明显升高,PAI-1含量及活性下降.结论疏血通注射液具有明显抗凝、促纤溶作用,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和预防安全有效.
作者:张璇;余震;胡长林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及年龄的关系.方法对129例病人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及血浆Hcy含量的测定,按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状动脉正常(CAN)组50例和冠状动脉狭窄(CAS)组87例,其中CAS组进一步分为1支病变组(41例)、2支病变组(10例)和3支病变组(36例).结果 CAS组血浆Hcy含量显著高于CAN组(P<0.01),血浆Hcy含量越高,则冠状动脉病变支数越多,而与年龄无关.结论血浆Hcy含量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呈正相关,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作者:庞红;饶莉亚;吴红玲;王芳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观察稳心颗粒、普罗帕酮(心律平)、莫雷西嗪对阵发性房颤(房颤)病人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90例房颤病人随机分组,稳心颗粒组、心律平组、莫雷西嗪组.稳心颗粒、心律平、莫雷西嗪的起始剂量分别为27 g/d、450 mg/d、450 mg/d,不超过54 g/d,900 mg/d,800 mg/d,随访期为6个月.结果经治疗后评定稳心颗粒组的疗效为66.7%,心律平组为73.3%,莫雷西嗪组为60.0%,随访期间未发生严重心脏事件.结论稳心颗粒、心律平、莫雷西嗪均为较好的、安全的预防阵发性房颤的药物.
作者:张锦丰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观察脑出血亚急性期应用血栓通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脑出血病人4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疗效对比.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3.3%和59.0%(P<0.01).治疗后第90天Barthel指数评分,治疗组分值高于对照组.治疗后第28天,治疗组原出血灶吸收81%~86%,水肿带明显缩小;对照组原出血灶吸收46%~53%,大部分周围水肿明显.治疗后第90天,治疗组原出血灶完全吸收,软化灶明显缩小;对照组原出血灶也完全吸收,但软化灶缩小不明显.结论血栓通能够促进血肿吸收,明显抑制脑水肿的发生、发展,显著改善病人的临床症状,降低病死率.
作者:谢高强;刘家令;王晓毅;高聪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观察大蒜素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因脑血管痉挛(CVS)引起的脑组织缺血、缺氧的改善作用.方法选择经CT证实存在SAH的颅脑外伤病人17例,随机分为大蒜素组(n=8)和尼莫地平组(n=9),分别给予大蒜素注射液和尼莫地平注射液静脉输注,疗程7 d.利用近红外光谱仪记录脑组织氧合血红蛋白(HbO2)、还原血红蛋白(HbR)、总血红蛋白(HbT)及血氧饱和度(SaO2)的变化.结果病人病侧脑组织SaO2低于健侧,且在观察期间有上升趋势,通过观察用药时HbO2、HbR及HbR的即刻变化发现,静脉输注大蒜素后,病人侧HbO2与HbT升高,而健侧变化不明显.尼莫地平组结果亦类似结果.结论大蒜素对外伤性SAH后的继发性脑组织缺血缺氧,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作者:任在方;史载祥;顾建文;张思迅;张久亮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观察舒脉通心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入选病例56例,按照分层随机设计方法分为两组,分别用舒脉通心汤加减联合西药及单纯西药治疗1个月,观察治疗前后各组心绞痛缓解、心电图、血脂含量、血液流变学、C反应蛋白、T细胞亚群、TXB2/6-PGF1α比值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心绞痛总有效率93.10%,对照组总有效率70.37%.治疗组在血液流变学、TXB2/6-PGF1α、心电图等方面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血脂改变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祛风舒络开郁法是心绞痛的有效治法.
作者:姜积军;史凤磊;宋淑蔚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参麦注射液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疗效及对甲状腺激素的影响.方法将70例病人分为两组,两组均以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参麦注射液治疗,疗程为2周,治疗前后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反三碘甲状腺原氨酸(rT3)及促甲状腺素(TSH)指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经2周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T3、T4由治疗前较低水平显著升高,rT3由治疗前的较高水平显著降低(P<0.05).而治疗组治疗后这3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麦注射液可纠正CHF病人异常的甲状腺激素.
作者:李树裕;苏伟青;梁琬(王屏);赵一俏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分析青年脑卒中病人颅多普勒超声(TCD)的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87例青年脑卒中病人,分梗死和出血两组行颅多普勒(TCD)检查并与健康查体者进行对照分析.结果青年脑卒中者TCD检测发现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脑梗死组与脑出血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青年脑卒中病人很多存在颅内外大动脉狭窄或闭塞等显著病理改变,而TCD可用于检测脑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对于进一步明确青年脑卒中的发病原因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及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王伟;刘风林;李宏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评价十二导联心电图QRS时间-电压面积诊断左室肥厚的价值.方法选择147例高血压病或有瓣膜反流性心脏病引起的左室肥厚病人以及271例无左室肥厚的对照者进行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计算Sokolow-Lyon 和十二导联总和两种标准的单纯电压、电压-时间乘积和时间-电压面积数值.结果十二导联时间-电压面积总和标准和Sokolow-Lyon时间-电压面积标准诊断左室肥厚的敏感性(75.5%和64.6%)明显高于十二导联电压-时间乘积标准和Sokolow-Lyon电压-时间乘积标准(54.4%和53.7%),也高于十二导联电压总和标准和Sokolow-Lyon电压标准(45.6%和42.9%);时间-电压面积与左室重量指数(LVMI) 呈高度相关,电压-时间乘积和单纯电压与LVMI呈中度相关.结论时间-电压面积标准明显提高了十二导联心电图诊断左室肥厚的敏感性,它有希望成为心电图诊断左室肥厚的新指标.
作者:林晓明;杨希立;李健民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观察首灵健脑胶囊治疗老年期痴呆的作用机制和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美国精神病学会DSM-IV诊断标准,结合简易智力状态检查表(MMSE)和长谷川痴呆量表(HDS),选择50例老年期痴呆病人,按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30例)与对照组(20例),分别采用首灵健脑胶囊和双氢麦角碱(喜得镇)治疗,疗程均为2个月,观察治疗前后两组的疗效、中医证候变化以及MMSE和HDS积分的改变,并对血脂、血液流变学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5%;治疗组和对照组都显著改善MMSE、HDS积分值(P<0.05~0.01);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能明显降低三酰甘油和低密度脂蛋白,显著改善病人的血液流变指标.结论首灵健脑胶囊治疗老年期痴呆疗效肯定,可防治老年期痴呆.
作者:刘晖;陈康远;郑泽荣;廖晓岚;郑开颜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观察银杏叶提取物对急性脑血栓病人的血浆溶血磷脂酸(LPA)的影响.方法选取急性脑血栓病人75例为急性脑血栓组,健康人50名为正常对照组,分别测定两组血浆LPA水平,并观察急性脑血栓病人服用银杏制剂(GbE)前后的LPA改变.结果急性脑血栓组病人LPA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服用GbE后LPA明显降低,与用药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血栓形成后血浆LPA水平明显增高,给予GbE后可降低血浆LPA水平,提示GbE对急性脑血栓病人有明显疗效.
作者:朵振顺;陈小飞;高伟;薛岚平;田志强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人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等指标的水平,探讨两者与斑块稳定性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根据临床诊断将研究对象分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ACS组,30例)和稳定劳累性心绞痛组(SAP组,25例),另设健康对照组(30名),测定上述观测者入院血清VEGF、VCAM-1、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B)的水平.结果 ACS组病人血清VEGF、VCAM-1、CK﹑CK-MB水平均显著高于SAP组和健康对照组.血清VEGF的水平与血清VCAM-1水平和CK-MB水平之间有相关性(r=0.233,P<0.05;r=0.547,P<0.01),与CK水平之间无相关性(r=-0.139,P>0.05).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早期VEGF和VCAM-1血管水平明显升高,对判定斑块稳定性具有一定价值.
作者:张路;张凌鹏;吴宗贵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心绞痛病人血浆溶血磷脂酸(LPA)及磷脂酸(PA)浓度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82例观察对象分为3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34例)、稳定型心绞痛组(28例)、正常对照组(20名),在病人与健康人的知情的情况下抽血检测血浆磷脂酸变化情况.结果①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的血浆LPA水平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和对照组(P<0.01);而稳定型心绞痛的病人与对照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②在不稳定型心绞痛和稳定型心绞痛的病人中,P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浆中LPA作为体内凝血和血栓形成过程早期释放的分子标记物在预测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生发展方面可能有一定应用前景,且PA可能作为心肌缺血的分子标志物.
作者:黄兆同;朵振顺;任小利;胡国勋;赵海霞;张荣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抑郁病人的甲状腺功能变化规律.方法对89例急性脑梗死病人按抑郁评分结果进行分组,急性脑梗死抑郁组(A组)36例,急性脑梗死无抑郁组(B组)53例,于住院第7天采取血标本,按化学发光法测定甲状腺功能,并与30名健康者进行比较.结果 A组和B组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水平与C组比较明显下降(P<0.01);A组和B组血清游离甲状腺素(FT4)水平明显高于C组(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抑郁病人甲状腺功能变化,表现为高FT4、低FT3.
作者:王合森;李梅笑;洪潮鑫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复苏饮对急性脑血管病病人意识障碍的治疗作用.方法急性脑血管病意识障碍病人62例(GCS 4分~8分的中重型病例),随机分为两组,中药组32例,对照组30例,中药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复苏饮每次4粒,凉开水化开后鼻饲,或凉开水化开过滤后置超声雾化器内吸入,每日3次.治疗7 d后观察疗效.于用药前、后进行Glasgow昏迷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中药组病人GCS积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总有效率为87.5%,与对照组(75.0%)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苏饮用于急性脑血管意识障碍病人,可以改善病人意识障碍,减轻病人神经功能损伤,改善预后,减低致残率.
作者:靳利利;赵锋利;黄培红;陈镜合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了解医院心血管系统药物的应用状况及趋势.方法采用金额排序和对比分析方法,对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方便药房2002年-2004年病人自费购买口服心血管系统药物前20位排名,按品种、金额及构成比进行统计分析,内容包括心血管系统药物占各年总购药金额百分比,按作用分类所占总心血管系统药物的百分率.结果心血管系统药物数量、品种逐年增加,钙通道阻滞剂年用药金额呈上升趋势,全年药品销量略有下降.结论经济、高效、副反应小的心血管系统药品是病人首选,应加强该系统药品的管理,宣传用药知识,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作者:徐蔚芝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中药熏灸治疗外部性脑积水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外部性脑积水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应用Vojta诱导疗法、中医按摩等康复训练方法进行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药熏灸疗法,6个月后对两组病例进行疗效比较.结果对照组痊愈率57.6%,总有效率90.9%,治疗组痊愈率86.1%,总有效率100.0%.两组痊愈率、总有效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外部性脑积水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应用中药熏灸可以提高疗效,促进康复,改善愈后.
作者:袁海斌;刘卫民;张国勋;黄笑;陶莹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复方槐花降压冲剂治疗胰岛素抵抗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2例住院病人随机分为复方槐花降压冲剂组(30例)和对照组(22例),同期选择健康体检者(健康组)17名,分别观察3组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血压、血脂、葡萄糖耐量变化.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病人血脂、葡萄糖耐量明显高于健康组,说明高血压病病人与健康人比较存在脂质、血糖代谢紊乱.治疗组和对照组在降压方面作用比较无统计学意义,降脂、降糖方面优于对照组.结论复方槐花降压冲剂治疗胰岛素抵抗性高血压疗效确切,并具有调节血脂、降糖的作用.
作者:徐京育;苏润泽;张良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治疗、预防脑卒中降压药物选择的理想方案.方法通过分析中国高血压流行病学和转归的特点,综合有脑卒中为终点事件的大规模随机对照组的高血压临床试验资料,研究中国高血压转归和药物治疗的特点.结果中国高血压的转归主要是脑卒中,而不同于西方主要是冠心病.中国脑卒中的主要原因是高血压(79.8%).临床试验及汇总分析均显示钙拮抗剂对脑卒中的一级预防效果好,其次是廉价的利尿剂.脑卒中的二级预防(吲哒帕胺)利尿剂优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结论预防脑卒中的有效措施是控制高血压病.中国高血压病的人群治疗重点是预防脑卒中,其次是冠心病.降压药物应首选钙拮抗剂和利尿剂.
作者:王艾;曾广民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早期口服β受体阻滞剂对住院期间心脏事件的影响.方法急性心肌梗死病人237例,记录病人病史、临床特点、药物治疗情况以及住院期间心脏事件的发生.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早期使用β受体阻滞剂对于住院期间室性心律失常(OR=0.54,P=0.021)、再发心绞痛(OR=0.54,P=0.027)以及再梗死(OR=0.29,P=0.035)的发生是保护因素,早期应用β受体阻滞剂对于住院期间病死率无明显影响(OR=0.61,P=0.32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口服β受体阻滞剂可减少住院期间室性心律失常、再发心绞痛、再梗死的发生,而对于住院期间病死率无明显的影响.
作者:王睿;吕吉元;贾永平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观察温阳益气补肾法,治疗中风后尿潴留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6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3例,采用温阳益气补肾法,即以针灸为主,以艾灸、推拿为辅综合治疗.对照组13例采用单纯针灸治疗.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6%和77%,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阳益气补肾法治疗中风后尿潴留有良好的疗效.
作者:曾红文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观察补肾活血化痰方对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采用TTC染色、临床神经功能评分、流式细胞分析和原位末端标记等方法,分别对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模型组)、胶囊用药(高、中、低剂量)组的缺血后大鼠神经功能缺损征象、再灌注后缺血侧脑梗死面积、鼠脑缺血边缘区神经细胞的凋亡进行观测和比较.结果胶囊用药各剂量组的神经功能评分、脑梗死面积、缺血边缘区神经细胞的凋亡百分率及凋亡细胞数;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均明显减少(P<0.05).结论补肾活血化痰方具有显著的抗凋亡作用,对缺血再灌注脑组织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张树泉;徐西元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中风康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线栓法复制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模型,以步长脑心通为对照,于脑缺血6 h、12 h、24 h、48 h动态观察中风康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梗死体积和脑组织ICAM-1含量的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局灶性脑缺血6 h,模型组脑组织ICAM-1含量开始增加,至24 h达到高峰(P<0.01);与同时点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脑组织ICAM-1含量有不同程度降低,以高剂量组降低为显著(P<0.01),与同时点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梗死灶体积亦有不同程度缩小(P<0.05~P<0.01).结论中风康可降低脑梗死大鼠脑组织ICAM-1含量,减少脑梗死体积,有效减轻局灶性脑梗死引起的缺血性损伤.
作者:于文涛;杨牧祥;苏凤哲 刊期: 2005年第06期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近十余年取得了迅速发展,其对冠心病的治疗价值已得到众多随机临床试验的证实.
作者:郑琼莉;喻荣辉;祝炜;李佐民;戴榕;吴晓芬;张介眉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川芎嗪干预充血性心力衰竭时心房纤维化与心房颤动发生维持的分子机制.方法选择健康成年杂种犬21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心室快速起搏致心力衰竭组和川芎嗪干预组,观察川芎嗪干预充血性心衰实验犬心房组织I、IV型胶原(Col I、Col IV)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mRNA表达变化.结果川芎嗪组相对于心力衰竭组,左室射血分数明显提高,持续性心房颤动诱发率明显降低,心房颤动持续时间缩短,Col I及TGF-β1的mRNA表达下调,而Col IV在各组中无明显变化.结论川芎嗪下调心房组织Col I和 TGF-β1的mRNA表达改变,可能是其拮抗心力衰竭时心房纤维化及心房颤动发生与维持的分子机制之一.
作者:林亚洲;许春萱;黄海;杜建;邓玉莲;陈林;吴晓丹;陈斌;胡锡衷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NO-cGMP血管舒张通路受损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自体动脉血注入大鼠枕大池的方法制备SAH模型.将18只雄性Wister大鼠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正常组,B组为SAH组,每组9只.利用多普勒观察各组模型的脑动脉血流量,检测大鼠脑动脉组织匀浆内的一氧化氮浓度(NO)、一氧化氮合酶(NOS)的含量、环磷酸鸟苷(cGMP)的含量.结果大鼠脑动脉匀浆cGMP B组为(107.55±30.86)pmol/L,A组为(211.00±45)pmol/L,两组相比颅底动脉cGMP含量B组降低(P<0.05).结论脑动脉内cGMP含量降低易导致迟发性脑血管痉挛.
作者:陈旭;李光来;张波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观察葡萄籽原花青素(GSP)的耐缺氧作用.方法采用小鼠常压耐缺氧实验和小鼠断头实验,观察GSP对缺氧小鼠存活时间、耗氧量及断头后张口喘气时间的影响.结果 GSP能明显延长常压缺氧小鼠的存活时间及脑缺氧小鼠张口喘气时间,降低耗氧量.结论 GSP具有耐缺氧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增加大脑供血和降低心脑耗氧有关.
作者:吴秀香;李淑云;马克玲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动脉内溶栓(IAT)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对5例发病在8 h内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病人行IAT治疗.根据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疗效标准评定.临床疗效评价在溶栓后30 d进行,结果 5例病人溶栓后4例部分/完全再通,1例未通,临床治愈3例,显效1例,发生脑出血1例.结论急诊动脉内溶栓是安全可行的,是卒中早期的理想治疗.
作者:武文慧;李淑萍 刊期: 2005年第06期
我科于2002年9月收治了1例脑出血病人,在快速静脉输注甘露醇时出现急性左心功能不全,经过积极抢救治疗,病情平稳,现报道如下.
作者:范远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1 资料[例1],女性,61岁,2002年7月4日入院.病人入院前3个月无诱因突然出现右侧耳鸣、伴听力下降和失眠.到综合医院耳鼻喉科及神经内科就诊,排除耳局部病变后,诊断为右侧内听动脉闭塞,经高压氧、改善脑微循环等治疗后效果不明显.
作者:赵成;于碧涛 刊期: 2005年第06期
脊髓蛛网膜下腔出血是脊髓表面血管破裂所致急性出血性脊髓血管病.因其病因较多,如外伤、腰椎穿刺、血液病、抗凝治疗、脊髓动脉畸形、脊髓肿瘤等;起病形式不一,发病特点及其症状因人而异,若出血未进入颅腔,头部CT往往正常,常被误诊,现将3例病例报道如下.
作者:吉玉书;柴树生 刊期: 2005年第06期
肺血栓栓塞症(PTE)的临床表现多样,是导致其误诊、漏诊率高的主要原因,大量资料表明,呼吸困难是PTE的主要症状,其次还可有胸痛、咯血、咳嗽、晕厥等.近来在诊治PTE过程中,遇到3例以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就诊,且无任何呼吸系统症状的PTE,现报道如下,以增强医师对不同临床表现PTE的认识.
作者:胡晓芸;孔晓梅 刊期: 2005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