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
  • 国际刊号:2095-4344
  • 国内刊号:21-1581/R
  • 影响因子:1.38
  • 创刊:1997
  • 周期:周刊
  • 发行:辽宁
  • 语言:中文
  • 邮发:辽宁
  • 全年订价:28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维普收录(中),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剑桥科学文摘, 万方收录(中)
  • 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 临床医学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2008年39期文献
  • 高分辨率CT扫描图像对后鼓室及其邻近结构的定位

    背景:受扫描层面及部分容积效应的影响,高分辨率CT影像学检查很难准确、清晰地观察颞骨内的细微结构,而应用薄层断面与高分辨率CT图像相结合,可精确辨认耳内各微小结构.目的:实验拟解决高分辨率CT扫描图像对后鼓室及其邻近结构的定位方法,为后鼓室及耳科病变的影像变化提供解削学佐证.设计、时间及地点:耳颞区断面标本与CT图像对照观察,实验于2004-07/2007-06在南昌大学医学院断层影像解剖研究室和江西省人民医院影像中心完成.材料:外观无异常的经100 g/L甲醛固定的成人颅脑标本15例(30侧),由南昌大学医学院人体解剖教研室提供;GE Hi-speed Nx/i Sys CT设备由美国通用电器公司提供.方法:以眦耳线为基线,获得M隔为1.00mm,厚度为1.00 mm的CT图像,扫描后的头部标本按原定位截取以耳颞区为中心的组织块并将其制成厚为1.00 mm的连续横断薄层切片.主要观察指标:标本切片与高分辨率CT图像对照,逐一辨识颞骨内砧骨窝、鼓索隆起、茎突隆起、面神经隐窝、鼓室窦、岬小桥、外耳道上棘等结构.结果:砧骨窝深度为(1.494-0.05)mm,至面神经锥曲的距离为(5.67±0.14)mm.后鼓室窦内侧壁至面神经水平部的距离为(3.124±0.15)mm.外耳道上棘至面神经垂直段、鼓索神经、鼓岬的距离分别为(16.73±1.24)mm、(15.87±1.14)mm和(21.84±2.43)mm.结论:高分辨率CT扫描图像结合耳颞区薄层断面标本可对后鼓室内的砧骨窝、鼓索隆起、茎突隆起、面神经隐窝、鼓室窦、岬小桥等结构进行定位.

    作者:段菊如;罗淑贞;魏江平;李明智;鲁纯纠 刊期: 2008年第39期

  • 可视化方法分析椎体成形术前弯状态下的力学形态

    背景:椎体成形术是通过椎弓根向椎体内注入骨水泥以增加椎体的抗压性,预防椎体进一步塌陷和再骨折发生.目的:比较椎体成形术前后,L1~2在前弯力矩作用下的力学特征改变.设计,时间及地点:基于影像特征的椎体成形术的二维有限元分析,于2005-10/2006-06在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完成.对象:1例54岁女性患者,经CT确诊为骨质疏松且伴有L1~2压缩性骨折,患者对实验项目知情同意.实施术前术后的CT扫描,获取L1~2节段断层图像各90张,层厚0.75 mm.方法:应用图像分割及三维重建算法提取腰椎组织CT图像中的解剖结构特征,建立了Ll.腰椎组织三维几何模型.在几何模型的基础上,分别建立椎体成形术术前和术后L1-2的腰椎段三维有限元模型.主要观察指标:在椎体的上表面分别施加10 N·m的前弯力矩,观察有限元模型L1~L2段的应力、应变的分布变化.结果:①前弯力矩下,椎体成形术术后椎体的大应力应变值较术前无明显变化,但应力应变分布都有了明显的改变,骨水泥附近明显增高.②人的应力值出现在椎间盘卜表面,与其相邻的L2椎体应力明显增高,产生应力转移的现象,容易增加L2椎体压扁变形的破坏性.高应力值出现在腰椎前部,表示前部受到较大的应力导致变形.结论:建立了椎体成形手术前后L1~2段椎体三维有限元模型,证实骨水泥能在一定程度上恢复椎体单元的硬度和强度.

    作者:孙伟娜;李海云;田新;杨新建 刊期: 2008年第39期

  • 基于通用串行总线的高速脉搏信号检测系统

    研制一种基于通用串行总线的高速脉搏信号实时检测系统并进行了硬件系统和应用软件的设计,描述了装置设计中各个细节的总体思路.选用基于聚偏氟乙烯压电薄膜的集成化脉搏传感器把待检测对象的脉搏跳动转变成町处理的电信号,经过同相放大电路将传感器的微弱信号放大.放大后的信号经集成的混合信号系统级芯片C8051F130单片机模数转换后变成数字信号,然后山该单片机通过通用串行总线实现与计算机的通信,把脉搏信号送入计算机显示记录存储和处理.该系统具有结构简单、抗下扰能力强、成本较低、应用价值高等优点,可以方便地实现脉搏信号的快速采集和存储.

    作者:陈晓 刊期: 2008年第39期

  • 垂直载荷作用下骨盆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背景:目前对骨盆的力学分析还处于极其粗糙阶段,而有限元法因其具有不受样奉鼍限制,实验误差小,重复性好等优点,正日益成为骨盆牛物力学研究的重要于段.目的:建寺正常骨盆的二维有限元模型,分析骨盆在垂直载荷作用下的应力/应变和位移分布.设计、时间及地点:三维有限元分析,单一样木观察.T-2007-03109在南方医科大学生物力学实验室完成.材料: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l例进行PET-CT扫描,层厚1mm,得到_二维原始图像以DICOM格式输出.方法:应用Mimics、Freeform、ANSYS等软什进行三维重建,并建立正常骨盆的有限元模型.模拟人体双腿直立位的生理姿势,对模型施加500N轴向载荷.具体方式为约束双侧髋臼,向骶骨椎体上表面垂直加压,压力均匀分布于各个结点.主要观察指标:计算该加载方式卜骨盆的应力、应变及何移的分布情况.结果:垂直加载500 N载荷于骶骨上表面时,应力经两侧骶骨翼、骶髂关节,斜向下方经过坐骨大切迹附近,髂骨中央弓状线.传导至两侧髋臼.骨盆前环即耻骨支和耻骨联合受力较小.应变集中在两侧骶髂关节.绝对值很小,前方的耻骨联合处应变极小,可忽略不计.位移以骶骨背侧的骶iEItI嵴处大.结论:正常骨盆是一个非常稳定的力学结构.过大的垂直应力容易引起骶骨或骶髂关节受损导致骨盆的垂直稳定性下降;恢复骶骨至髋臼的连续性对应力传导非常重要.

    作者:肖进;尹庆水;张美超;赵卫东;马向阳;李鉴轶 刊期: 2008年第39期

  • 左右侧弯载荷对椎间孔孔径的影响

    背景:国内外尚未见运用Bryan颈人工椎间盘置换后对邻近节段(包括邻近一个及两个节段)椎间孔形态改变的研究.目的:分析椎间盘完整、椎间盘切除、Bryan颈人工椎间盘置换和前路颈椎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后,成人尸体颈椎标本分别在左右侧弯载荷下C5/6椎间孔孔径和面积的变化情况.设计、时间及地点:体外对比观察,生物力学测定实验,于2006-01102在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材料:取新鲜人体厂1体颈椎标本10具,节段包括C3~T1,剔除肌肉组织保留椎间盘、韧带和关节囊结构的完整.方法:在实验机上分别测量C5/6椎间盘完整、椎间盘髓核摘除、Bryan颈人工椎间盘置换和前路钢板植骨内固定4种状态下以0.25,0.5,0.75,1.00,1.25,1.5 N·m的分级载荷加载十标本在侧弯状态时C5/6椎间孔孔径和面积的变化情况.主要观察指标:C5/6椎间孔孔径与面积.结果:侧弯各级加载时,椎间盘完整组、Bryan颈人工椎间盘置换组和前路钢板植骨内固定组的cs,6椎问孔上下径、上前后径、下前后径和面积高于椎间盘髓核摘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Bryan颈人工椎间盘置换组高于前路钢板植骨内固定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余各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颈椎间盘髓核摘除后CUb椎间孔有效空问明显减少,Bryan颈人工椎间盘置换较前路钢板植骨内固定更有助于椎间孔孔径和面移{的恢复.

    作者:刘文和;陈家玉;曹锡文;李康华 刊期: 2008年第39期

  • 面部三维特征提取与分类

    临床医学中常需要对复杂的面部形态进行三维特征提取,并按照统计学的方法,对多个特征变量进行统计学分析.文章提出了基于逆向工程技术的激光面部三维数据获取与三维特征选取的方法,对30人进行了面部三维数据获取,利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聚类分析法对4项面部三维特征进行面部特征统计分析,实现面部特征分类.通过判别分析方法,建立不同类别的特征模型,通过获取待测对象进行三维数据.町判断其所属类型.结果显示通过面部三维特征提取与分类方法,可精确提取面部二维特征,测量精度可达0.02~0.2 mm,并对人脸面部三维特征进行分类与判别分析.该方法可为整形设计、面部瘫痪、脸部外科手术评估、康复研究等临床应用提供新方法.

    作者:王殊轶;钱省三;孟石;丁雯婷;程文漪;张山山 刊期: 2008年第39期

  • 热力学有限元方法研究骨组织热传导的三维空间分布

    参考生物力学有限元模型方法建立牛胫骨近端三维热力学有限元模型.选取新鲜牛胫骨上段15 cm,以层厚2 mm CT扫描胫骨近端,运用同济大学牛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实验室编写的数字图像处理程序处理CT图像,点云采集文件输入逆向工程软件Geomagic进行实体模型构建.将生成的实体模型IGES文件导入到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 9.0中去,构建热力学有限元模型,进行二维热力学有限元模型的传热计算.模型骨结构表面温度设定37℃,骨内指定部位假设有15 mm直径球形区域热源,温度为90℃,在该条什下执行稳态计算.结果显示距离热源不同距离的横截山j温度分布等值线密度不同,越接近电极,等值线越密集,且旱不规则椭圆形.在模型矢状面上,距离热源越近,温度分布等值线越密集,越远越稀疏,亦呈不规则椭圆形分布.提示牛胫骨组织消融范围的大小与电极针暴露长度和空间布针位置密切相关.在骨组织中,整个热力场围绕消融电极呈不规则椭圆球形分布.

    作者:郑龙坡;蔡郑东;牛文鑫;李全;王季;高博 刊期: 2008年第39期

  • 计算机体内热估计处理对筛查乳腺增生症的价值评价

    背景:目前常见的乳腺增生症的诊断方法都存存着局限性,课题组在由金宗浩组织的全国百万妇女乳腺防癌筛查过程中,提m了一种基于体内热估计技术筛查乳腺增生症的方法.目的:评价体内热估计技术在人规模人群体检中筛查妇女乳腺增生症中的应用价值.设计、时间及地点:病例-对照观察,于2008-03/06在同济人学牛物医学信息与生物控制实验室完成.参试者:临床乳腺外科医生从上海宝山地区参加妇女乳腺疾病普查5 000余例中划分出的健康人和乳腺增牛症患者.方法:受试者在20~24℃室温下裸露受检部位20 min以上使皮肤适应室温,用日本NEC san-ei Instruments,Ltd.制TH5108ME 型红外热像仪距裸露前胸约50 cm处摄取两乳房IF面和左、右乳房3张图片,然后用计算机进行体内热估计处理,再人工筛台出异常图片,并对异常图片进行计算机参数计算和特征提取,根据特征参数人工筛查出乳腺增生症患者.主要观察指标:乳腺增生患者与健康者的两侧乳头温差,左右乳房平均温差、单侧高温点与其对称点的温差比较.结果:与健康组比较,乳腺增生组各特征数据明显增高.通过以上5 000余例乳腺疚病普查验证.还未出现漏诊的情况.结论:体内热估计技术是一种非接触式的、无放射线辐射的检查方法,操作简便、成本低、安全准确,非常适合在大规模人群体检中对妇女进行乳腺增生症的筛查.

    作者:李源;江国泰;金宗浩 刊期: 2008年第39期

  • 依据三维空间测量原理设计的关节角度测量器

    背景:Cybex NORMTM型等速测试仪测量结果精确度较高,但其操作方法复杂,检查费用昂贵,不适用于常规临床检查.目的:比较OTMA和Cybex NORMTM型等速测试仪测量肩、髋、膝关节疾病治疗前后关节活动度,验证科技专利成果关节角度测量器 (Orthopedics Tool Measurement Apparatus,OTMA)的科学性和实用价值.设计、时间及地点;临床随机对照试验,2004-10/2005-03北京协和医院骨科人工关节中心.对象:将121例患者随机分成①OTMA组:肩周炎患者22例22肩;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15例21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24例33膝.②Cybex组:肩周炎患者21例21肩;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16例21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23例33膝.方法:分别应用OTMA和Cvbex NORMTM 型等速测试仪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和1年随访时关节活动度测量;将测量数据分别在(膝关节)HSS评估量表,(肩关节)Karlsson疗效标准评估量表和(髋关节)Harris疗效标准评估量表中应用,填写VAS疼痛量表和SF-36等评估量表.主要观察指标:肩、髋和膝关节的活动度值;Karlsson、Harris和HSS评分:VAS和SF-36评分.结果:OTMA的测量结果与Cybex NORMTM 测量结果之间的符合率为98.3%:测量过程能够被所有患者接受,测量操作方法的完成率100%.关节活动度与HSS、Karlsson、Harris 的评分值有相关性(P=0.002).结论:在三维空间测量原理指导下设计的数字化OTMA,获取结果与Cybex NORMTM 型等速测试仪相近,在测量过程中能够获得更接近十真实角度的测量值.

    作者:陆明;邱贵兴;翁习生 刊期: 2008年第39期

  • 椎体横截面积计算方法改进的实验

    背景:目前为公认的是根据阿基米德定理计算椎体横截面积,但它具有计算过程较复杂、操作不方便等缺点.目的:改进生物力学实验中椎体横截面积的计算方法,拟通过动物实验说明此方法的准确性.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3/07在成都体育学院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雌性SD人鼠28只,3月龄,体质量(240±20)g,随机分为传统法组和改进法组,每组14只.方法:麻醉大鼠后断头处死,完整取出各组大鼠L3椎体.①传统法计算方法:根据阿基米德定理,椎体的横截面积=椎体体积/椎体高度.椎体体积=(椎体湿重-椎体浸没水中重),水的密度X重力加速度.②改进法计算方法:将磨制好的椎体竖直置于Microtok纷腾H18扫描仪上,经扫描后存储BMP图像.然后采用Photoshop7.0图形软件处理系统对其进行分析处理,所得结果再经SH专用软件分析计算上下两底面面积,求平均值即为椎体横截面积.主要观察指标:两种方法所测得的大鼠L3椎体横截面积.结论:传统法组大鼠L3椎体横截面积为(7.36±0.48)mm2,而改进法大鼠L3椎体横截面积为(7.63±0.42)mm2.两组椎体横截面积差异无显著性(P=0.526 2>0.05).结果:改进方法计算结果与公认的传统方法同样具有准确性.且简化了计算步骤,在具体操作方面极大地增加了可操作性.

    作者:刘建宇;江大雷 刊期: 2008年第39期

  • 可视化仿真手术在活体肝移植中的应用价值

    背景:目前影像学已不局限于罔像形态显示,还可以运用其原始数据来三维重建和可视化仿真手术,进一步指导临床手术.目的:利用64排螺旋CT扫描的原始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和可视化仿真手术,评价数字医学在活体肝移植临床手术中的应用价值.设计、时间及地点:个体化样本实验,于2007-11/2008-04存南方医科人学附属珠汀医院和华南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完成.材料:收集1例临床未发现肝胆系统疾病的供体和1例小肝癌患者(受体)64排螺旋CT扫描的数据.方法:利用自土开发的医学图像处理软件,对64排螺旋CT扫描数据进行程序分割和二维重建,将二维重建模型导入FreeForm Modeling System应用软件,虚拟出活体肝移植环境,应用其自带的PHANToM力反馈设备进行活体肝移植可视化仿真手术.主要观察指标:供体和受体腹部脏器三维模犁的构建.结果:腹部脏器三维模型重建后,能准确反映肝脏体积和解剖标志,通过设定肝脏透明度.能够清晰显示血管在肝内的走行:能模拟活体肝移植的手术环境.完成手术切割、缝合、血管吻合等过程,并且都具有力的反馈感觉.结论:二维重建和可视化仿真手术有助于于术医师感受个体化活体肝移植手术环境,了解肝脏及其管道系统的解剖结构及相互的空间结构,并演练手术步骤,比较不同手术方案,提高手术成功率和减少手术并发症.

    作者:方驰华;李晓锋;鲁朝敏;黄燕鹏;程斌;廖其光;潘家辉 刊期: 2008年第39期

  • 基于计算机软件程序开发设计的颈椎病患者颈椎运动功能监测系统

    目的:传统的颈椎康复评估方法无法获得较为客观的分析数据,故提出颈椎病患者运动功能监测的一种创新性方法.方法:在visual Basic 6.0环境下自主开发主体结构,在医院动静态地采集临床视频图像,标记出视频中合适的特征点,计算得出各种不同的运动特征参数,包括速度、加速度、速度和加速度积分曲线等,建立患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的数据档案.结果:颈椎运动功能监测通过这些数据的记录计算出患者头部转动的不同的特征参数.通过特征参数的客观对比.反映出患者头部转动的灵活程度和患者控制头部转动的能力.结论:该设计是对颈椎病患者颈椎运动功能监测的一种创新性研究,弥补了传统的主观评估方法的缺陷,客观地反映了颈椎病患者椎体功能状态.

    作者:陈娜;樊瑾;王维;王健明;文瑾;施心陵 刊期: 2008年第39期

  • 低功率激光照射对急性骨骼肌钝挫伤大鼠肌组织Ⅰ型、Ⅲ型胶原mRNA表达的作用

    背景:低功率激光照射能促进骨骼肌损伤愈合的结局早已公认,但其确切作用机制仍不十分明确.目的:通过635 amGaAIAs激光照射急件骨骼肌钝挫伤大鼠.观察腓肠肌Ⅰ型胶原、Ⅲ型胶原mRNA的表达.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6-07/2007-05在苏州大学体育学院中心实验室和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完成.材料:健康雄性sD大鼠96只,体质量180-220 g,随机分为自然愈合组54只和激光治疗组42只.根据取材时间进一步分为:正常对照组、损伤后即刻组及损伤后7个时间点,每组及每个时间点6只.方法:建立大鼠急性骨骼肌钝挫伤模型,激光治疗组采用美国Erchonia EML(ML2)型低功率GaALAs激光器在钝挫伤局部进行照射,自然愈合组不进行照射.主要观察指标:于损伤后即刻、伤后第1,2,3,7,14,21.28天以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观察Ⅰ型、Ⅲ型胶原mRNA表达,以光镜观察组织学改变.以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腓肠肌超氧化歧化酶活力、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丙二醛含量.结果:96只人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激光照射组肌肉再生速度、愈合质量显著优于自然愈合组.②急性钝挫伤后,肌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降低,丙二醛含量增加,在损伤后第7天仍未恢复至正常水平:激光照射组上述指标变化幅度小于自然愈合组,在损伤后第7天已恢复至正常水平.③急性钝挫伤后,肌组织中Ⅰ型、Ⅲ型胶原mRNA表达增加,激光照射组升幅显著小于自然愈合组.结论:结局证明,635nm GaAlAs低功率激光能阻止胶原纤维的过度生成,抑制活性氧生成,减轻脂质过氧化损伤,促进肌肉再生.

    作者:罗丽;张林;孙中文;史进方 刊期: 2008年第39期

  • 骨水泥阻塞髓腔后钻孔减压对远侧骨干骨内压的影响

    背景:使用骨水泥型人工关节时应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延缓或阻止骨内高压并发症的发生.目的:验证性观察骨水泥阻塞股骨近中段骨干髓腔后钻孔减压对股骨远端骨干骨内压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分组对照观察,于2007-07/2008-04在重庆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完成.材料:成年新西兰大白兔42只,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24只和钻孔减压组18只.模型对照组又分为术后即刻、术后4,8,16周组,每组6只.钻孔减压组又分为术后即刻、术后4,8周组,每组6只.方法:采取兔左侧股骨髓腔内灌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的方法,制作骨水泥阻塞股骨近中段骨干髓腔模型.钻孔减压组造模后在股骨内髁上方1 cm处用电钻钻孔达髓腔内减压(钻头直径4 mm),纵行钻孔2个,必须看到骨髓溢出.钻孔减压组术后当天测压的6只,测完左侧压力后即刻用电钻将原测压孔扩大,看到骨髓溢出为止,同时再增加钻孔一个,彻底减压,作为钻孔减压术后16周组.主要观察指标:两组术后即刻、术后4,8,16周骨内压.结果:42只兔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模型对照组4,8,16周后实验侧骨内压高于钻孔减压组实验侧(P<0.01)·②模型对照组各时间点均处于骨内高压状态,16周时骨内压有所下降.其中术后4周高于术后16周(P<0.05).其他时间点比较差异无著性意义(P>0.05).③钻孔减压组术后4周开始恢复基本正常骨内压水平.术后4,8,16周骨内压低于术后即刻(P<0.05),而其他时间点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钻孔减压的方法不仅能够降低骨水泥阻塞骨干髓腔后造成的骨内高压,而且可以起到长期减压的作用.

    作者:李宏宇;安洪;金先跃;梁斌;尹东;李荣祝;田文 刊期: 2008年第39期

  • 犬颈动脉血管再狭窄造模前后全血Mac-1表达的动态变化

    背景:越来越多的研究提示炎症启动了新内膜的形成,终导致再狭窄.目的:观察球囊扩张法建立犬颈动脉再狭窄动物模型后外周血单核细胞表面Mac-1(CD18,CD11b)、LFA-1(CD11a/CD18)阳性表达的动态变化.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动物实验,于2004-09/2005-04在苏州大学免疫实验室完成.材料:成年健康杂种犬10条,体质量15-17 kg,由苏州大学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方法: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下用球囊扩张法建立犬颈动脉再狭窄的动物模型,术前,术后2 h,4 h,12 h,24 h,48 h,72h,1周分别抽墩周围静脉血,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单核细胞表面的Mac-1和LFA-1的阳性表达水平.术后8周取扩张颈动脉及对侧正常动脉作病理学检查.主要观察指标:OMac-1和LFA-1的阳性表达水平.②扩张颈动脉病理学检查.结果:实验动物术后8周行血管造影榆台,狭窄率为(65.00±15.47)%;病理学检查显示内膜明显增厚;单核细胞表面Mac-1在各时间段的表达,经方差分析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1.553,P=0.152).术后12 h左右开始升高,48~72 h左右达到高峰,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1周时已接近术前基线水平(P>0.05).单核细胞表面LEA-1在各时间段的表达,经方差分析差别无显著性意义(F=1.553,P>0.05).结论:血管损伤可以上调单核细胞表面Mac-1的表达,提示其町能参与了血管成形术后内膜增生过程中的急性系统炎症反应.

    作者:李辉;董万利;范晨 刊期: 2008年第39期

  • 虚拟现实技术中的肝脏组织构建

    基于X86架构开发的一套用于肝脏的教学、影像诊断与治疗的专业软件系统.利用MAYA为三维建模工具,以DirectX3D技术为主要的虚拟技术,人工智能、J2EE网络通信技术为辅助手段在计算机平台上建立肝脏模型.采用前沿的建模技术、人机交互技术和数据库系统,建立了一个关于肝脏的虚拟现实工作平台,实现了在虚拟工作台上对人体肝脏进行交互式的二维可视化,为远程医疗和教学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给虚拟环境下的肝脏研究提供广阔的应用空间.

    作者:刘怡;曾照芳 刊期: 2008年第39期

  • 短节段脊柱失稳后经撑开复位内固定系统固定后的即刻刚度变化

    背景:自行研制脊柱滑脱、骨折撑开复位固定装置,大特点是它的撑开复位内固定功能,完全融合到钢板设计上,不需过多手术器械来提供.减少手术出血和创伤.目的:测试短节段猪脊柱标本在完整、失稳后及撑开复位内固定系统(the Distraction Reduction Fixation System,DRFS)内固定后的刚度变化.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实验,于2004-12/2005-12在解放军总医院骨科研究所生物力学实验室完成.材料:选择市购新鲜猪腰椎脊柱标本(T11~S2节段)12其,将标奉上下两个节段交叉打入克氏针以利固定,制成腰1~7节段的猪脊柱标本.方法:测定完整标本在前屈、后伸、侧屈及旋转时的刚度;切除椎间盘、小关节及前后纵韧带松解脊梓,测定其各项运动刚度;用撑开复位内同定系统进行短节段内固定后重复测试各项运动刚度.主要观察指标:完整、失稳及内固定后脊柱各项运动刚度测试结果.结果:与完整脊柱的刚度相比,失稳后脊柱各项运动的刚度均明显减少(P<0.05);内固定后脊柱各项运动的刚度均明显高于失稳后脊柱(P<0.05);内固定后脊柱前屈、侧届及旋转运动的刚度与完整标本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后伸运动的刚度明显高丁完整脊柱(P<0.05).结论:从生物力学角度证实了脊柱失稳后经撑开复位内固定系统短节段固定后的即刻刚度明显增高.但因其为后路固定,固定后脊柱标本与完整脊柱标本相比后伸活动受限.

    作者:李禾;叶启彬;白建鹏;高春华;汪爱媛 刊期: 2008年第39期

  • Ansys有限元分析在假脚设计中的应用

    为改进假脚模型的设计,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假脚三维模型进行加载模拟.采用钢和硬铝合金两种材料的假脚模型,模拟人正常行走时足跟着地和足尖即将离地时脚板的变形与受力情况.Ansys分析结果显示,在此种假脚结构下,单纯用钢或铝合金来制作假脚安全系数不高,特别是铝合金的强度达不到极限情况下的要求.提示:①利用Ansys有限元分析得到的应力结果可进行强度校验.②利用Ansys分析得到的数值.根据能量方程,得知此模型中.脚尖离地时的储能大于脚跟着地时的储能,硬铝合金结构的储能大于钢结构的储能.③利用Ansys有限元分析可以方便地找到假脚模型的应力集中区域,以指导设计的改进.

    作者:黄晶晶;丁皓;沈力行;喻洪流;赵改平;郦鸣阳 刊期: 2008年第39期

  • 以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短节段腰椎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后螺钉应力的分布

    背景:作者未查及生理负荷状态或接近生理负荷状态下下腰椎非融合状态时螺钉应力分布的文献报道.目的:建立L3-5节段二维有限元模型,观察前路L4/5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后的应力特点.设计、时间及地点:三维有限元模型的生物力学分析,于2008-01/06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汀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材料:采集1名32岁男性青年自愿者的正常腰椎螺旋CT层厚0.625 mm的连续水平扫描图像.方法:将CT扫描所得的数据以Dicom格式转入计算机,借助Mimics 11.1软件,建立L3~5节段的几何模型.将几何模型转入Simpleware2.1软件,同时将椎弓根螺钉系统以STL格式转入Simpleware软件进行匹配,模拟L4/5椎间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从而建立有限元模型,导入Abaqus 6.51进行分析,在L3上表面施加500 N压力模拟轴向压缩、再施加15 N·m的力矩模拟腰椎前屈、后伸、侧届和旋转等各种生理载荷,观察不同载荷下螺钉的应力分布.主要观察指标:椎弓根螺钉在轴向压缩、前屈、后伸、侧屈和旋转等各种生理载荷下的应力云图和峰值.结果:椎弓根螺钉在下办螺钉钉尾部应力集中明显;在各种加载运动模式中,下方螺钉钉尾部应力值在轴向压缩载荷下小,在旋转时大.结论:在模拟正常腰椎活动情况下,仅予以腰椎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情况下,螺钉疲劳断裂的部位易发生在下方螺钉钉尾部,融合相应节段可减少因螺钉应力集中引起的螺钉疲劳断裂.

    作者:敖俊;方国芳;冯伟;张辉;于博;薛忠林;靳安民 刊期: 2008年第39期

  • 新型形态记忆合金颈椎夹钩治疗寰枢椎不稳的生物力学测试

    背景:目前国内外多采用的椎弓根钉固定治疗寰根椎不稳风险甚大,可引起钉道误置,脊髓损伤,以及椎动脉副损伤等并发症.本科充分利用记忆合金的形状记忆效应和力学特性,通过对囤人寰楸椎数据测定,自行设计了一种符合寰枢椎解剖学及生物力学特征的弹性颈椎夹钩.目的:测试新型形态记忆合金颈椎夹钩治疗寰枢椎不稳的牛物力学稳定性.设计、时间及地点: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实验,于2008-03/04在南方医科大学临床解剖和医用生物力学实验室完成.材料:C0~C4标本均取自8具意外死亡的成年男性新鲜尸体,由南方医科大学临床解剖教研室提供.寰枢椎新型形态记忆合金颈椎夹钩,镍含量为50.8%~51.8%,余为钛,委托上海昕昌记忆合金有限公司加工制作而成.方法:上颈椎新鲜尸体标本8具依次参加4组试验,正常状态组、寰枢椎不稳组、新型形态记忆合金颈椎夹钩固定组、德国蛇牌SSE挂钩固定组.将标本崮定于脊柱三维运动试验机上,施加2.0N·m的纯力偶矩.测量标本的前屈、后伸、左侧弯、右侧弯以及左、右旋转等6个运动方向的运动幅度.由激光三维扫描仪扫描上颈椎在零载荷至大载荷状态下的位置情况,用图像处理软件分析,分别测出不同状态下的二维运动范围.主要观察指标:各组不同运动状态下的脊柱运动范围.结果:新型形态记忆合金颈椎夹钩固定组与德国蛇牌SSE挂钩固定组屈伸稳定性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95);新型形态记忆合金颈椎夹钩组侧弯状态下的运动范围高于德国蛇牌SSE挂钩组(P<0.05),旋转状态下的运动范围低于德国蛇牌SSE挂钩组(P<0.05).结论:新犁形态记忆合金颈椎夹钩组具有与德国蛇牌SSE挂钩相当的术后即时稳定性.侧弯稳定性稍不及德国蛇牌SSE挂钩,旋转稳定性略优于德国蛇牌SSE挂钩.

    作者:舒小秋;万磊;尹东;刘成龙;靳安民 刊期: 2008年第39期

  • 人工全髋关节翻修与股骨偏心距重建:术前模板设计所选假体与术中符合率及对髋关节功能的影响

    背景:随着髋关节置换病例的增加,再次翻修的病例也逐渐增多,偏心距对于翻修手术的要求较高.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术中股骨偏心距的重建方法和影响因素.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分析,于2001-12/2007-12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完成.对象:选择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人津市第一中心医院6间收治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行全髋关节翻修术患者36例,男15例,女21例,平均年龄68.2岁(64~75岁),初次置换至翻修手术的平均时间为7.8年(5~17年).按术中是否进行股骨偏心距重建分为股骨偏心距重建组27例,未重建组9例.患者对治疗均知情同意.方法:拍摄患者骨盆正位x射线片,对术后股骨偏心距重建率、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初次置换术后和翻修术后股骨矩保留值进行统计学分析.主要观察指标:①股骨矩保留值与股骨偏心距重建的关系.②术前模板设计所选假体与术中假体符合率.③翻修术后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比较.结果:术前模板设计所选股骨假体与术中选用假体符合率为80.56%(29/36),股骨偏心距重建率为75.0%(27/36).股骨偏心距重建组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明显高于股骨偏心距未重建组(t=2.987,P=0.005).股骨偏心距重建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明显于股骨偏心距未重建组(P=0.026).股骨偏心距重建组、股骨偏心距未重建组初次置换术后和翻修术后股骨矩保留值差异有显著性(t=2.645,P=0.012;t=2.827,P=0.008).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术中股骨偏心距霞建是术后关节功能恢复的重要影响因素,应使用规范、细致的术前测量,减少术中股骨矩的损伤.重建髋关节的软组织平衡.

    作者:孙波;王毅;刘世珑;李瓦里 刊期: 2008年第39期

  • 关节牵伸器及Ilizarov技术矫治小腿肌挛缩致膝踝关节畸形

    背景:小腿严重伤害时,肌肉挛缩导致僵硬的膝关节屈曲畸形和马蹄足畸形,传统的治疗手段往往无法取得满意的疗效且容易导致严重的后果.目的:观察Ilizarov技术矫治小腿肌挛缩导致膝及足踝部畸形疗效.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病例分析,2002-05/2008-01北京市垂杨柳医院矫形外科.对象:应用Ilizarov技术牵伸治疗小腿肌肉挛缩导致的足、踝及膝关节畸形23例.男13例,女10例;年龄13~31岁,平均19.5岁;左下肢13例,右下肢10例.方法:术前测量畸形角度、大腿和小腿的大直径以及足的大小.根据肢体的情况,挑选牵伸器组件,组装好有个体化特征的Ilizarov牵伸器人体框架.术中进行有限的软组织松解或仅根据畸形部位及情况安装牵伸器.术后缓慢牵伸(0.5~1.0 mm/d),逐渐矫正畸形并适当过牵,使畸形得到良好的矫正.主要观察指标:①畸形的角度及矫正情况.②关节的活动度变化.③并发症发牛情况.结果:23例中,13例残留畸形小于5°,关节活动度与对侧正常关节比较相差小于10°,没有并发症;8例残留畸形小于15°,关节活动度与治疗前比较没有差异,仅有轻微的并发症不影响治疗结果;5例残留畸形小于30°,关节活动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不大,有影响较人的但是短暂的并发症,或并发症较轻但需要后续手术.牵伸过程中,1例发生股骨干的骨折,6例关节轻度脱位,经及时调整牵伸器后终矫正效果满意.19例平均随访34个月.7例畸形有所复发,其中角度进展大于20°5例,角度进展大于30°2例,均应用支具继续治疗.结论:应用llizarov技术及原理,经皮穿刺针在膝关节上下或足踝部安装具有个体化特征的外固定牵伸器,通过缓慢的机械牵伸,可以使膝关节及踝足属曲畸形得到逐渐的矫正.

    作者:陈建文;秦泗河;焦绍锋;郑学建;王振军;吴鸿飞 刊期: 2008年第39期

  • 经椎间孔椎间融合后腰椎即刻稳定性的生物力学实验

    背景:经椎间孔椎间融合适用于腰椎任何节段,并且保留了侧椎板和关节突关节的完整,较传统的椎间融合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有关其生物力学性能的研究很少.目的:应用生物力学应力方法观察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后及附加单侧和双侧椎弓根螺钉后腰椎即刻稳定性的变化.设计、时间及地点:生物力学测试,于2005-08/2006-04在南通大学和上海大学生物力学研究所完成.材料:新鲜1月龄小牛腰椎标本20具.方法:20具小牛标奉模拟临床手术,分别依次建市经椎间孔椎间融合单纯椎间融合模型、经椎间孔椎间融合附加单侧椎弓根螺钉模型、经椎间孔椎间融合附加双侧椎弓根螺钉模型,每组5个标本,在脊柱三维运动测试机上进行生物力学测试.主要观察指标:记录应变、位移、应力、扭角等力学量.结果:行单纯经椎间孔椎间融合后,虽然在平均应变和应力上变化不大,但刚度和扭转强度明显减小了,说明虽然椎间融合器的植入能提供即刻的稳定性.分别附加单侧椎弓根螺钉和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后,其稳定性明显比单纯融合组加强了,甚至超过正常组,附加双侧内固定组的稳定性明显优于单侧内固定组.虽然附加单侧椎弓根螺钉同定后的腰椎稳定性逊于附加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组,但是其即刻稳定性也大大地加强了,甚至超过了正常标本,说明附加单侧内固定同样也能提供腰椎术后足够的初始稳定性.结论:单纯经椎间孔椎间融合后,腰椎的初始稳定性是不够的,附加单侧和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都能明显的增加腰椎的初始稳定性.

    作者:陈兵乾;张烽;董士奎;居建文;王素春;王以进 刊期: 2008年第39期

  • 人工膝关节固定平台高屈曲假体与旋转平台高屈曲假体置换后膝关节功能的比较

    背景:膝关节假体早期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改善膝关节患者的严霞疼痛.随着假体设计的不断改进,已经出现了具有良好屈曲功能的高屈曲膝关节假体.目的:比较应用固定平台高屈曲假体与旋转平台高屈曲假体行全膝关节置换后临床疗效的差异.设计:以患者为研究对象的非随机化同期对照观察.对象:2006-01/12在天津市人民医院骨关节科接受全膝关节置换的34例重度骨性关节炎患者(50膝).方法:34例患者巾16例(25膝)接受固定平台高屈曲膝假体置换,所用假体为美国捷迈公司提供LPS flexion假体;18例(25膝)接受旋转平台高屈曲膝假体置换术,所用假体为美国强生公司提供PFC sigma RPF假体.主要观察指标:对患者术前、术后两周、术后1,3,6个月的膝关竹功能按HSS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并观察术后6个月膝关节屈曲度.结果:34例均完成治疗和6个月的随访.旋转平台高屈曲假体组术后2周膝关节HSS评分高于固定平台高屈曲假体组(尸<0.05),术后1,3,6个月两组膝关节HSS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6个月膝关节屈曲度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130.4±15.2)°vs(129.9±13.8)°,P>0.05].结论:固定平台高屈曲假体与旋转平台高屈曲假体行全膝关节置换治疗重度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早期疗效基本相同.

    作者:刘军;曹建刚;田孟强;王磊;孙云波 刊期: 2008年第39期

  • 颊侧多曲簧活动矫治器的设计与应用

    背景:课题设计研发的颊侧多曲簧矫治器是一种新型的可全天戴用的矫治器,主要用于乳、替牙期AngleⅢ类错耠畸形,具有彩曲黄柔和的弹力效应,在推J:颌骨向前促进其发育的同时,可抑制下颌的过度向前发育.目的:应用烦侧多曲簧活动矫治器柔和的生物力学特点,治疗早期Angle Ⅲ类错胎的病例,分析部分硬组织测量值的前后变化.设计、时间及地点:自身前后对比观察,于2006-01/2008-04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口腔正畸科完成.对象:选择功能性或骨性下颌前突的安氏Ⅲ类错胎患者31例:女15例,男16例;年龄5~13岁.矫治器:自行研发的颊侧多曲簧活动矫治器.方法:对31例早期AngleⅢ类错(牙合)患者采用烦侧多曲簧活动矫治器进行颌间交互支抗同位.矫治前后拍摄X射线头颅侧位定位片.主要观察指标:患者矫治前后头影测晕反映部分硬组织之间关系的角变化.结果:矫治前后头影硬组织间关系的测量表明:上颁位置前移,上颌长度增加.下颌位置向下后方向生长.上下颌骨侧面突度趋于正常,骨件Ⅲ类面型得到改善.上前牙前移,下切牙长轴舌向倾斜.结论:颊侧多曲簧活动矫治器柔和的弹力作用,在促进上颌向前生长发育的同时,又抑制了下颌的过度生长发育,并使下颌功能性的后退,从而解除反(牙合).

    作者:何志伟;侯录;赵一松;周珊 刊期: 2008年第39期

  • 人工瓣膜材料细菌黏附与细菌生长的关系

    背景:有研究表明引起人工瓣膜置换后心内膜炎的初始原因是细菌黏附在生物材料表面,人上瓣膜材料细菌黏附与细菌牛长的关系值得研究.目的:通过体外实验观察人丁瓣膜置换后心内膜炎常见致病苗对不同人工瓣膜材料体外黏附与细菌生长的关系,分析人上瓣膜材料对细茼牛长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重复测量观察,实验于2001-01/03在云南省肿瘤医院胸心血管外科完成.材料:涤纶购自苏州织带厂人造血管研究室,聚四氟乙烯由美国亚利桑那州Teflon-Gore Tex W.L.Gore & Associates,Inc.提供,热解碳片购自四川联合大学牛物材料系;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表皮葡萄球菌及绿脓杆菌为实验室白备.方法:采用甲板菌落计数法,125 Ⅰ标记细菌放射性测定法测定金黄色葡葡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绿脓杆菌在人工瓣膜材料涤纶、热解碳、聚四氟乙烯环境中的生长曲线,以无材料为空白对照.培养时间30h,从0h开始每隔2 h进行细菌浓度测评,同时测定4种细菌对人工瓣膜材料涤纶、热解碳、聚四氟乙烯的黏附情况.主要观察指标:4种菌落在人工瓣膜材料涤纶、热解碳、聚四氟乙烯中的生长曲线及黏附情况.结果:①在同一时间点同一细菌在涤纶、聚四氟乙烯、热解碳环境中生长浓度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件意义(P>0.05),4种细菌在不同人工瓣膜材料中的生长曲线与末放生物材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不同细菌对不同材料的黏附程度不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涤纶黏附强;表皮葡萄球菌对热解碳黏附强;人肠杆茼对涤纶的黏附强;绿脓杆菌对涤纶的黏附在12 h时达高峰,但很快呈下降趋势,对热解碳、聚四氟乙烯黏附持续维持在高水平状态.4种细菌对材料的黏附不随时间推移而持续增高或恒定不变.结论:在同一种细菌生长曲线的不同时期.对同一种材料的黏附变化较大.人工瓣膜材料对细菌生长周期影响不大.

    作者:黄云超;杨凯云;雷玉洁;赵光强;李晓明;高佳 刊期: 2008年第39期

  • 基于脑电信号模式识别与采集的假肢控制系统

    介绍了脑电信号产生的原理、部位和所包含的牛理信息,分析了对脑电信号进行模式识别的日的、方法、步骤.以及脑电信号采集领域的新发展与相关医学原理.其中脑电信号模式识别的步骤包括信息获取、预处理、特征提取和选择、分类决策与识别.通过研究脑电信号和假肢运动的联系,得出利用脑电信号控制假肢的可行性结论设计出以头皮电极、假肢电极为起点.经过差动放大电路、假肢驱动电路、前置放大电路、陷波电路、中级放大电路和滤波电路到达终点模,数转换器的基于脑电信号模式识别与采集的假肢控制系统,实践证明其能够满足脑电假肢的各种要求.

    作者:刘芳;乔蕾;张臻 刊期: 2008年第39期

  • 四种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固定方式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背景:腰椎间融合固定究竟采用单侧还是双侧椎弓根钉固定以及单枚还足双枚融合器置入融合存在较大争议.目的:建立L4~L5经椎间孔腰椎间4种不同融合固定方式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观察其稳定性.设计、时间及地点:4组三维模型的对比观察,于2008-04/07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动力学实验审完成.材料:于东南大学医学院中大医院CT室选取1名健康自愿者腰椎CT图像,男性,32岁,以64排螺旋cT机从腰4上缘到腰5下缘连续(L4~L5)进行横切扫描,得到层厚为1mm的连续断面图像.方法:对断层CT影像进行预处理后,利用建模软件UG4.0和有限元软件ANSYS10.0建立经椎间孔腰椎间不同融合固定方式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模型1:单枚融合器(矩形,斜向45°)+双侧椎弓根钉;模型2:单枚融合器(矩形,斜向45°)+单侧椎弓根钉;模型3:双枚融合器(圆形椎间融合器)+双侧椎弓根钉;模型4:双枚融合器(圆形椎间融合器)+单侧椎弓根钉.主要观察指标:每种模型的螺钉、融合器应力及模犁位移变化.结果;4种模型中,螺钉和融合器应力在不同的运动状态下内内固定的单双侧和融合器的形状位置不同而有差异.使用单侧内固定者,在螺钉上的应力以及融合器上的应力较双侧固定者高,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不同的运动状态下4种模型L4的位移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三维有限元分析结合临床实践,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单枚融合器(矩形,斜向45°)置入融合是目前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固定的较好术式.

    作者:陈家麟;茅祖斌;吴小涛 刊期: 2008年第39期

  • 脑机接口技术的研究与进展

    脑机接口是在大脑和计算机或其他电子设备之间建立不依赖于常规大脑信息输出通路(外周神经和肌肉组织)的全新通讯和控制技术.借此,人们可以直接通过脑来表达想法或操纵设备,而不需要语言或动作,这可以有效增强身体严重残疾的患者与外界交流或控制外部环境的能力,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脑机接u的发展有赖于神经科学、工程学、心理学、计算机和康复学等再交叉学科专家间的密切合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意义、学术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是当今世界研究的热点.文章对脑机接口的工作原理、研究方法、工作进展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作者:王新光;邹凌;段锁林;周仁来 刊期: 2008年第39期

  • 电磁导航支气管镜引导定位的临床应用

    电磁导航支气管镜集螺旋CT仿真支气管镜与传统可弯曲支气管镜的优点于一身,实时引导定位,准确到达常规支气管镜无法到达的肺外周病灶和纵隔淋巴结获取标本行病理检查,在未来还可以进行介入治疗(如局部注射药物或行放射性粒子植入等).其确诊率优于支气管内超声等设备非实时引导的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体现了一体化的微创技术及医学可视化的优点,是介入性肺病学发展历史上的一个巨大的飞跃.日前,国内临床应用电磁导航支气管镜引导定位技术尚处于起步阶段,如何进一步将此技术临床中发挥作用,提岛其效价比值,值得探讨.

    作者:张骅;徐鹏;张民;苏仁意 刊期: 2008年第39期

  • 全椎体切除在脊柱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及现状

    至今为止,在手术治疗脊柱肿瘤方面先后有3种全椎体切除技术.无论蚕食技术、蛋壳技术还足伞椎体整块切除技术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及适应证.由丁在技术上存存一定的局限性,在脊柱肿瘤的手术治疗中蚕食技术及蛋壳技术逐渐被全椎体整块切除技术所代替.而且随着发展,全椎体整块切除术的使用在脊柱肿瘤治疗方面也更加严格规范.但是在全椎体整块切除术的适应证、手术入路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争议.而对于椎体切除术后脊柱的稳定性重建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

    作者:成浩;徐建广 刊期: 2008年第39期

  • 应用多孔聚乙烯耳支架并扩张筋膜皮瓣的耳廓再造

    耳廓再造在整形外科中难度较大,除再造耳的覆盖组织外,耳支架也十分重要,既要有一定强度以长期保持再造耳外形稳定不变,又要有一定的弹性.自体肋软骨一向足耳再造支架的首选材料,医用硅橡胶也曾·度有望成为自体肋软骨的替代品,但终因组织相容性欠佳现已甚少应用,多孔聚乙烯耳支架近两年已开始在国内应用,初步观察其组织相容性优于硅橡胶支架.因耳廓的覆盖组织菲薄,如采用假体构成支架其相容性要求较其他部何更高,否则极易排出.本文旨在比较几种耳廓再造支架材料的性能及生物相容性,为找到一种更适合的耳廓再造支架材料提供依据.

    作者:杜学亮;李庆生;杜永军;左中男;徐路生;许祺琨 刊期: 2008年第39期

  • 踝足矫形器在脑性瘫痪治疗中的应用及其改进

    脑性瘫痪主要影响患儿的行走功能,出现异常的运动步态,矫形器可以通过限制异常运动,保持关节的稳定性,加强肢体的承重能力,通过二点力学原理矫正肢体的畸形或防止畸形加重,改善患儿罐、站和步行的能力.促进运动发育.作为治疗的一部分,矫形器的使用愈来愈受到重视,其中踝足矫形器的应用较为广泛.但踝足矫形器也存在限制机体肌肉活动.使躯十或肢体长时间受压等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科研工作者从矫形器的结构设计对原有矫形器进行改进,并研制出了符合个体要求的、多功能的、舒适的躁足矫形器.同时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现代高分子材料应用于矫形器的制作,高分子材料崮化前质软如泥,适型性好而易于成型,固化后具有很好的坚固度、韧性、透气性能、质地坚韧、不影响X射线检查,高分子材料制作的矫形器具有轻质、弹性好、强度大、透气性好、舒适、轻便美观等优点.

    作者:唐元明;舒彬 刊期: 2008年第39期

  • 颈椎前路钢板内固定系统在脊柱内固定中的生物力学特性

    颈椎前路钢板内固定系统可明显增强颈椎的稳定性,并使植骨融合率得到提高,减少植骨相关并发症.目前临床应用的多为单皮质螺钉固定的带锁钢板,根据锁定机制的不同.带锁钢板可分为限制性钢板和非限制性钢板,分别以Orion钢板和Zephir钢板为代表,Orion钢板独特的设计可有效防止松质骨螺钉的脱出和滑移,使同定节段瞬nU即获得有效的稳定,但Orion钢板的坚强固定会产牛应力遮挡,影响融合效果,Zephir钢板通过固定椎体的螺钉在角度上或者位置卜的微动来达到动力加压的效果,可使植骨块与植骨床之间紧密接触.提高融合率.I司种异体骨植入时.使用钢板崮定能够保证节段间稳定,增加融合率,防止骨块脱落及下沉,终促进同种异体骨被新骨替代.钛网植骨联合颈椎钢板内固定具有明显生物力学优势能,提供足够的重建后稳定,临床应用也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作者:彭翠宁 刊期: 2008年第39期

  • 脑血管支架的生物相容性

    血管支架作为一种异物,置入后刺激血小板在血管支架表面聚集、激活血小板系统及凝血系统,导致血栓的形成.平滑肌细胞向损伤部位迁移发生增殖反应,新生内膜大量增生,血管壁重构引起支架内再狭窄.血管支架置入后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因素不仪取决于支架种类,而且还取决于宿主原有的疾病,此外,血管支架置入前狭窄的严重程度以及支架置入后残留狭窄的长度等都会对再狭窄产生影响.抑制血管内膜过度增生或改善新生内膜形成以及血管重颦过程均可有效防止再狭窄.目前有多种药物也可用于预防再狭窄,主要有抗血小板药、抗炎药生长因子抑制剂和抗细胞增殖药物等.

    作者:王兴生;薛文翠;苏洁 刊期: 2008年第39期

  • 人工食管应用中的安全性评价

    人工食管一直是人工器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探索的主要课题,20世纪以来人类进行了大量的人工食管实验研究,先后尝试了各种材料来制作人工食管,如:聚乙烯、硅橡胶、硅胶涤纶合成体、膨体聚四氟乙烯、碳素纤维等高分子材料和经处理后的气管、血管等生物材料,并制成各种形状的人工食管如直管型、喇叭型、哑呤型人工食管,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由于他们都不能很好地解决牛物组织相容性和力学相容性等关键性问题,致使吻合口瘘、脱管及狭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这就严重影响了人工食管的发展和推广应用.

    作者:李年秀;高雪萍 刊期: 2008年第39期

  • Meta-分析固定效应模型及其扩展应用

    Meta-分析是对多个研究效应量的汇总分析,异质性检验的结果如果拒绝无效假设,该采用何种方法处理是进行Meta-分析之前要解决的问题.解决此问题,通常有3种途径:①假定超出对象水平的变异足随机的,将采用随机效应模型.②继续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但附加一个假设条件,假定超出对象水平的变异或为零或来源十研究水平间可识别的变异来源,分解效应量变异的固定效应模型.③假定超出对象水甲的变异部分来源于研究水平间的系统性因素,部分来源于随机性因素,这种情况需采用混合效应模型.文章针对第2种途径介绍两种处理方法:一种是模拟方差分析模型,另一种是校正的加权多元回归模型,希望引起读者或科研人员对该方法的注意.

    作者:王珍;张红;潘云 刊期: 2008年第39期

  • 人工髋关节假体材料的生物相容性问题分析

    人工髋关节置换是治疗多种髋关节疾病终末期病变普遍而有效的方法.日前用丁置换的人工关节材料主要有金属材料、陶瓷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及复合材料等.但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问题.金属材料容易变形和松动,释放的金属离子和颗粒,一方面增大了磨损率.另一方面具有潜在的毒性.岛分子材料与相邻的股骨头发生相互作用时容易受到磨损,磨损碎屑与巨噬细胞反应会引起骨吸收,从而导致置换失败.生物陶瓷力学性能较差,与基体的结合强度不足,温度过高会导致生物活件的下降等.因此,应从改进人工髋关节设计和制造工艺,提高材料的耐磨性与力学性能,增强假体与宿主骨的结合性,减少应力遮挡,寻找新的人工髋关节假体材料等方面来提高置入物与宿主的生物相容性,从而能够更好地延长假体使用寿命.

    作者:李业海;徐俊杰 刊期: 2008年第39期

  • 可疑肾动脉狭窄患者行肾动脉支架植入及开搏通试验前后脑钠肽的变化

    选择2007-06/2008-03本院心内科收治的可疑肾动脉狭窄引起的高血爪患者40例,男28例,女12例,平均年龄(60.0±15.6)岁.行升搏通试验及肾动脉造影,测定患者行开搏通试验及肾动脉支架植入前后脑钠肽的变化.40例可疑肾动脉狭窄行开搏通试验者,30例试验阳性,10例试验阴性:30例试验阳性者其试验前后脑钠肽含量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10例阴性患者其试验前后脑钠肽含量差异无显著件意义(P>0.05).对30例刚性患者行肾动脉造影,23例行支架植入,支架植入前后脑钠肽含量芹异具有著性意义(P<0.05);对10例阴性忠者行肾动脉造影,3例行支架植入,支架植入前后脑钠肽含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说明对于高度可疑肾动脉狭窄患者,脑钠肽水平可用于诊断及评价肾动脉狭窄患者支架植入的可能疗效.

    作者:杨霞;盖鲁粤;金琴花 刊期: 2008年第39期

  • 形状记忆合金髌骨爪置入治疗髌骨骨折121例资料回顾

    背景:既往一般采用丝线或钢丝环扎、克氏针张力带钢丝及改良AO张力带、螺钉等固定方法治疗髌骨骨折,其手术创伤大,影响髌骨血供,骨折愈合慢,易发生关节功能受限.目的:分析Ti-Ni形状记忆合金髌骨爪治疗髌骨骨折的疗效.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病例分析,2001-06/2006-06洛阳正骨医院.对象:髌骨骨折患者121例123膝,男78例80膝,女43例43膝.年龄21~67岁,平均38.3岁.左侧47例,右侧72例,双侧2例.其中横断型骨折53膝,粉碎性骨折36膝,撕脱型骨折32膝,纵裂形骨折2膝.直接暴力23例,间接暴力98例.方法:患侧髌前直切口,显露骨折端,保留深层髌前腱膜.复位骨折,缝合两侧撕裂的髌旁支持带及髌前腱膜.测量髌骨纵径,将大小合适的髌骨爪各枝经股叫头肌腱及髌韧带切口置于已复位好的髌骨上.复位满意后,用温盐水纱布热敷,使髌骨爪迅速复位至原设计形状.依次闭合切口.主要观察指标:①材料与宿主的生物相容性反应.②采用Bostman髌骨骨折疗效评定标准进行功能评价.结果:12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8个月.所有骨折均愈合,无伤口感染发生.4例术后出现骨折的轻度移位.1例出现早期创伤件关节炎的农现,2例出现上极髌骨爪部分滑脱.功能评价:优107膝,良16膝.结论:应用Ti-Ni形状记忆合金髌骨爪复位、固定髌骨骨折,固定可靠,保留的髌骨软组织面,对于维持髌骨的血供有重要意义,加速了骨折的愈合.

    作者:喻长纯;杨明路;王园园 刊期: 2008年第39期

  • 全髋关节置换84例早期并发症分析

    选择2006-01/2008-04赣州市人民医院骨科进行伞髋关节置换84例患者,男48例,女36例,年龄25~82岁.所用羟基磷灰石喷涂非骨水泥柄金属臼全髋由台湾联合公州提供.12例患者出现置换后早期并发症,平均年龄62岁.其中包括:呼吸哀竭1例,肺部感染4例,伤口感染1例,电解质紊乱2例,应激性溃疡1例,发生后脱位1例,举骨神经损伤1例,肺栓塞1例.除肺栓塞患者因急性吸衰竭死亡外,其余经对症处理均恢复正常.无假体松动、断裂和F沉等并发症发生.经分析表明术前准备充分,术中操作仃细、规范,术后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积极顶防措施是避免置换后早期Jf:发症发生的关键.

    作者:陈剑平;陈荣春;曾文丛;游辉;朱道信;蔡幸健;杨怿斌;钟红发;陈勤;郭来洲 刊期: 2008年第39期

  • 留置铜针治疗血管瘤对肾功能的影响

    选择1999-0112006-01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美容外科采用铜针留置治疗血管瘸50例患者,每例患者留置铜针10~45枚,平均28枚,留置时间7 d.结果显示留置铜针后部分患者出现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无肾功能损害临床表现,8例患者箭置铜针1,4,7 d后尿常规检查未发现异常,血清尿素氮、肌酐、尿酸浓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铜针留置治疗血管瘤对患者肾功能无明显影响.

    作者:付时章;殷国前;王斌;黄和平;黄琳玲 刊期: 2008年第3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