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人工髋关节假体材料的生物相容性问题分析

李业海;徐俊杰

关键词:人工髋关节, 材料, 生物相容性
摘要:人工髋关节置换是治疗多种髋关节疾病终末期病变普遍而有效的方法.日前用丁置换的人工关节材料主要有金属材料、陶瓷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及复合材料等.但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问题.金属材料容易变形和松动,释放的金属离子和颗粒,一方面增大了磨损率.另一方面具有潜在的毒性.岛分子材料与相邻的股骨头发生相互作用时容易受到磨损,磨损碎屑与巨噬细胞反应会引起骨吸收,从而导致置换失败.生物陶瓷力学性能较差,与基体的结合强度不足,温度过高会导致生物活件的下降等.因此,应从改进人工髋关节设计和制造工艺,提高材料的耐磨性与力学性能,增强假体与宿主骨的结合性,减少应力遮挡,寻找新的人工髋关节假体材料等方面来提高置入物与宿主的生物相容性,从而能够更好地延长假体使用寿命.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颈椎前路钢板内固定系统在脊柱内固定中的生物力学特性

    颈椎前路钢板内固定系统可明显增强颈椎的稳定性,并使植骨融合率得到提高,减少植骨相关并发症.目前临床应用的多为单皮质螺钉固定的带锁钢板,根据锁定机制的不同.带锁钢板可分为限制性钢板和非限制性钢板,分别以Orion钢板和Zephir钢板为代表,Orion钢板独特的设计可有效防止松质骨螺钉的脱出和滑移,使同定节段瞬nU即获得有效的稳定,但Orion钢板的坚强固定会产牛应力遮挡,影响融合效果,Zephir钢板通过固定椎体的螺钉在角度上或者位置卜的微动来达到动力加压的效果,可使植骨块与植骨床之间紧密接触.提高融合率.I司种异体骨植入时.使用钢板崮定能够保证节段间稳定,增加融合率,防止骨块脱落及下沉,终促进同种异体骨被新骨替代.钛网植骨联合颈椎钢板内固定具有明显生物力学优势能,提供足够的重建后稳定,临床应用也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作者:彭翠宁 刊期: 2008年第39期

  • 可视化仿真手术在活体肝移植中的应用价值

    背景:目前影像学已不局限于罔像形态显示,还可以运用其原始数据来三维重建和可视化仿真手术,进一步指导临床手术.目的:利用64排螺旋CT扫描的原始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和可视化仿真手术,评价数字医学在活体肝移植临床手术中的应用价值.设计、时间及地点:个体化样本实验,于2007-11/2008-04存南方医科人学附属珠汀医院和华南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完成.材料:收集1例临床未发现肝胆系统疾病的供体和1例小肝癌患者(受体)64排螺旋CT扫描的数据.方法:利用自土开发的医学图像处理软件,对64排螺旋CT扫描数据进行程序分割和二维重建,将二维重建模型导入FreeForm Modeling System应用软件,虚拟出活体肝移植环境,应用其自带的PHANToM力反馈设备进行活体肝移植可视化仿真手术.主要观察指标:供体和受体腹部脏器三维模犁的构建.结果:腹部脏器三维模型重建后,能准确反映肝脏体积和解剖标志,通过设定肝脏透明度.能够清晰显示血管在肝内的走行:能模拟活体肝移植的手术环境.完成手术切割、缝合、血管吻合等过程,并且都具有力的反馈感觉.结论:二维重建和可视化仿真手术有助于于术医师感受个体化活体肝移植手术环境,了解肝脏及其管道系统的解剖结构及相互的空间结构,并演练手术步骤,比较不同手术方案,提高手术成功率和减少手术并发症.

    作者:方驰华;李晓锋;鲁朝敏;黄燕鹏;程斌;廖其光;潘家辉 刊期: 2008年第39期

  • 依据三维空间测量原理设计的关节角度测量器

    背景:Cybex NORMTM型等速测试仪测量结果精确度较高,但其操作方法复杂,检查费用昂贵,不适用于常规临床检查.目的:比较OTMA和Cybex NORMTM型等速测试仪测量肩、髋、膝关节疾病治疗前后关节活动度,验证科技专利成果关节角度测量器 (Orthopedics Tool Measurement Apparatus,OTMA)的科学性和实用价值.设计、时间及地点;临床随机对照试验,2004-10/2005-03北京协和医院骨科人工关节中心.对象:将121例患者随机分成①OTMA组:肩周炎患者22例22肩;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15例21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24例33膝.②Cybex组:肩周炎患者21例21肩;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16例21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23例33膝.方法:分别应用OTMA和Cvbex NORMTM 型等速测试仪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和1年随访时关节活动度测量;将测量数据分别在(膝关节)HSS评估量表,(肩关节)Karlsson疗效标准评估量表和(髋关节)Harris疗效标准评估量表中应用,填写VAS疼痛量表和SF-36等评估量表.主要观察指标:肩、髋和膝关节的活动度值;Karlsson、Harris和HSS评分:VAS和SF-36评分.结果:OTMA的测量结果与Cybex NORMTM 测量结果之间的符合率为98.3%:测量过程能够被所有患者接受,测量操作方法的完成率100%.关节活动度与HSS、Karlsson、Harris 的评分值有相关性(P=0.002).结论:在三维空间测量原理指导下设计的数字化OTMA,获取结果与Cybex NORMTM 型等速测试仪相近,在测量过程中能够获得更接近十真实角度的测量值.

    作者:陆明;邱贵兴;翁习生 刊期: 2008年第39期

  • 人工髋关节假体材料的生物相容性问题分析

    人工髋关节置换是治疗多种髋关节疾病终末期病变普遍而有效的方法.日前用丁置换的人工关节材料主要有金属材料、陶瓷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及复合材料等.但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问题.金属材料容易变形和松动,释放的金属离子和颗粒,一方面增大了磨损率.另一方面具有潜在的毒性.岛分子材料与相邻的股骨头发生相互作用时容易受到磨损,磨损碎屑与巨噬细胞反应会引起骨吸收,从而导致置换失败.生物陶瓷力学性能较差,与基体的结合强度不足,温度过高会导致生物活件的下降等.因此,应从改进人工髋关节设计和制造工艺,提高材料的耐磨性与力学性能,增强假体与宿主骨的结合性,减少应力遮挡,寻找新的人工髋关节假体材料等方面来提高置入物与宿主的生物相容性,从而能够更好地延长假体使用寿命.

    作者:李业海;徐俊杰 刊期: 2008年第39期

  • 热力学有限元方法研究骨组织热传导的三维空间分布

    参考生物力学有限元模型方法建立牛胫骨近端三维热力学有限元模型.选取新鲜牛胫骨上段15 cm,以层厚2 mm CT扫描胫骨近端,运用同济大学牛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实验室编写的数字图像处理程序处理CT图像,点云采集文件输入逆向工程软件Geomagic进行实体模型构建.将生成的实体模型IGES文件导入到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 9.0中去,构建热力学有限元模型,进行二维热力学有限元模型的传热计算.模型骨结构表面温度设定37℃,骨内指定部位假设有15 mm直径球形区域热源,温度为90℃,在该条什下执行稳态计算.结果显示距离热源不同距离的横截山j温度分布等值线密度不同,越接近电极,等值线越密集,且旱不规则椭圆形.在模型矢状面上,距离热源越近,温度分布等值线越密集,越远越稀疏,亦呈不规则椭圆形分布.提示牛胫骨组织消融范围的大小与电极针暴露长度和空间布针位置密切相关.在骨组织中,整个热力场围绕消融电极呈不规则椭圆球形分布.

    作者:郑龙坡;蔡郑东;牛文鑫;李全;王季;高博 刊期: 2008年第39期

  • 犬颈动脉血管再狭窄造模前后全血Mac-1表达的动态变化

    背景:越来越多的研究提示炎症启动了新内膜的形成,终导致再狭窄.目的:观察球囊扩张法建立犬颈动脉再狭窄动物模型后外周血单核细胞表面Mac-1(CD18,CD11b)、LFA-1(CD11a/CD18)阳性表达的动态变化.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动物实验,于2004-09/2005-04在苏州大学免疫实验室完成.材料:成年健康杂种犬10条,体质量15-17 kg,由苏州大学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方法: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下用球囊扩张法建立犬颈动脉再狭窄的动物模型,术前,术后2 h,4 h,12 h,24 h,48 h,72h,1周分别抽墩周围静脉血,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单核细胞表面的Mac-1和LFA-1的阳性表达水平.术后8周取扩张颈动脉及对侧正常动脉作病理学检查.主要观察指标:OMac-1和LFA-1的阳性表达水平.②扩张颈动脉病理学检查.结果:实验动物术后8周行血管造影榆台,狭窄率为(65.00±15.47)%;病理学检查显示内膜明显增厚;单核细胞表面Mac-1在各时间段的表达,经方差分析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1.553,P=0.152).术后12 h左右开始升高,48~72 h左右达到高峰,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1周时已接近术前基线水平(P>0.05).单核细胞表面LEA-1在各时间段的表达,经方差分析差别无显著性意义(F=1.553,P>0.05).结论:血管损伤可以上调单核细胞表面Mac-1的表达,提示其町能参与了血管成形术后内膜增生过程中的急性系统炎症反应.

    作者:李辉;董万利;范晨 刊期: 2008年第39期

  • Meta-分析固定效应模型及其扩展应用

    Meta-分析是对多个研究效应量的汇总分析,异质性检验的结果如果拒绝无效假设,该采用何种方法处理是进行Meta-分析之前要解决的问题.解决此问题,通常有3种途径:①假定超出对象水平的变异足随机的,将采用随机效应模型.②继续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但附加一个假设条件,假定超出对象水平的变异或为零或来源十研究水平间可识别的变异来源,分解效应量变异的固定效应模型.③假定超出对象水甲的变异部分来源于研究水平间的系统性因素,部分来源于随机性因素,这种情况需采用混合效应模型.文章针对第2种途径介绍两种处理方法:一种是模拟方差分析模型,另一种是校正的加权多元回归模型,希望引起读者或科研人员对该方法的注意.

    作者:王珍;张红;潘云 刊期: 2008年第39期

  • 留置铜针治疗血管瘤对肾功能的影响

    选择1999-0112006-01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美容外科采用铜针留置治疗血管瘸50例患者,每例患者留置铜针10~45枚,平均28枚,留置时间7 d.结果显示留置铜针后部分患者出现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无肾功能损害临床表现,8例患者箭置铜针1,4,7 d后尿常规检查未发现异常,血清尿素氮、肌酐、尿酸浓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铜针留置治疗血管瘤对患者肾功能无明显影响.

    作者:付时章;殷国前;王斌;黄和平;黄琳玲 刊期: 2008年第39期

  • 踝足矫形器在脑性瘫痪治疗中的应用及其改进

    脑性瘫痪主要影响患儿的行走功能,出现异常的运动步态,矫形器可以通过限制异常运动,保持关节的稳定性,加强肢体的承重能力,通过二点力学原理矫正肢体的畸形或防止畸形加重,改善患儿罐、站和步行的能力.促进运动发育.作为治疗的一部分,矫形器的使用愈来愈受到重视,其中踝足矫形器的应用较为广泛.但踝足矫形器也存在限制机体肌肉活动.使躯十或肢体长时间受压等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科研工作者从矫形器的结构设计对原有矫形器进行改进,并研制出了符合个体要求的、多功能的、舒适的躁足矫形器.同时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现代高分子材料应用于矫形器的制作,高分子材料崮化前质软如泥,适型性好而易于成型,固化后具有很好的坚固度、韧性、透气性能、质地坚韧、不影响X射线检查,高分子材料制作的矫形器具有轻质、弹性好、强度大、透气性好、舒适、轻便美观等优点.

    作者:唐元明;舒彬 刊期: 2008年第39期

  • 人工全髋关节翻修与股骨偏心距重建:术前模板设计所选假体与术中符合率及对髋关节功能的影响

    背景:随着髋关节置换病例的增加,再次翻修的病例也逐渐增多,偏心距对于翻修手术的要求较高.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术中股骨偏心距的重建方法和影响因素.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分析,于2001-12/2007-12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完成.对象:选择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人津市第一中心医院6间收治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行全髋关节翻修术患者36例,男15例,女21例,平均年龄68.2岁(64~75岁),初次置换至翻修手术的平均时间为7.8年(5~17年).按术中是否进行股骨偏心距重建分为股骨偏心距重建组27例,未重建组9例.患者对治疗均知情同意.方法:拍摄患者骨盆正位x射线片,对术后股骨偏心距重建率、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初次置换术后和翻修术后股骨矩保留值进行统计学分析.主要观察指标:①股骨矩保留值与股骨偏心距重建的关系.②术前模板设计所选假体与术中假体符合率.③翻修术后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比较.结果:术前模板设计所选股骨假体与术中选用假体符合率为80.56%(29/36),股骨偏心距重建率为75.0%(27/36).股骨偏心距重建组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明显高于股骨偏心距未重建组(t=2.987,P=0.005).股骨偏心距重建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明显于股骨偏心距未重建组(P=0.026).股骨偏心距重建组、股骨偏心距未重建组初次置换术后和翻修术后股骨矩保留值差异有显著性(t=2.645,P=0.012;t=2.827,P=0.008).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术中股骨偏心距霞建是术后关节功能恢复的重要影响因素,应使用规范、细致的术前测量,减少术中股骨矩的损伤.重建髋关节的软组织平衡.

    作者:孙波;王毅;刘世珑;李瓦里 刊期: 2008年第39期

  • 人工食管应用中的安全性评价

    人工食管一直是人工器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探索的主要课题,20世纪以来人类进行了大量的人工食管实验研究,先后尝试了各种材料来制作人工食管,如:聚乙烯、硅橡胶、硅胶涤纶合成体、膨体聚四氟乙烯、碳素纤维等高分子材料和经处理后的气管、血管等生物材料,并制成各种形状的人工食管如直管型、喇叭型、哑呤型人工食管,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由于他们都不能很好地解决牛物组织相容性和力学相容性等关键性问题,致使吻合口瘘、脱管及狭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这就严重影响了人工食管的发展和推广应用.

    作者:李年秀;高雪萍 刊期: 2008年第39期

  • 颊侧多曲簧活动矫治器的设计与应用

    背景:课题设计研发的颊侧多曲簧矫治器是一种新型的可全天戴用的矫治器,主要用于乳、替牙期AngleⅢ类错耠畸形,具有彩曲黄柔和的弹力效应,在推J:颌骨向前促进其发育的同时,可抑制下颌的过度向前发育.目的:应用烦侧多曲簧活动矫治器柔和的生物力学特点,治疗早期Angle Ⅲ类错胎的病例,分析部分硬组织测量值的前后变化.设计、时间及地点:自身前后对比观察,于2006-01/2008-04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口腔正畸科完成.对象:选择功能性或骨性下颌前突的安氏Ⅲ类错胎患者31例:女15例,男16例;年龄5~13岁.矫治器:自行研发的颊侧多曲簧活动矫治器.方法:对31例早期AngleⅢ类错(牙合)患者采用烦侧多曲簧活动矫治器进行颌间交互支抗同位.矫治前后拍摄X射线头颅侧位定位片.主要观察指标:患者矫治前后头影测晕反映部分硬组织之间关系的角变化.结果:矫治前后头影硬组织间关系的测量表明:上颁位置前移,上颌长度增加.下颌位置向下后方向生长.上下颌骨侧面突度趋于正常,骨件Ⅲ类面型得到改善.上前牙前移,下切牙长轴舌向倾斜.结论:颊侧多曲簧活动矫治器柔和的弹力作用,在促进上颌向前生长发育的同时,又抑制了下颌的过度生长发育,并使下颌功能性的后退,从而解除反(牙合).

    作者:何志伟;侯录;赵一松;周珊 刊期: 2008年第39期

  • 全椎体切除在脊柱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及现状

    至今为止,在手术治疗脊柱肿瘤方面先后有3种全椎体切除技术.无论蚕食技术、蛋壳技术还足伞椎体整块切除技术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及适应证.由丁在技术上存存一定的局限性,在脊柱肿瘤的手术治疗中蚕食技术及蛋壳技术逐渐被全椎体整块切除技术所代替.而且随着发展,全椎体整块切除术的使用在脊柱肿瘤治疗方面也更加严格规范.但是在全椎体整块切除术的适应证、手术入路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争议.而对于椎体切除术后脊柱的稳定性重建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

    作者:成浩;徐建广 刊期: 2008年第39期

  • 全髋关节置换84例早期并发症分析

    选择2006-01/2008-04赣州市人民医院骨科进行伞髋关节置换84例患者,男48例,女36例,年龄25~82岁.所用羟基磷灰石喷涂非骨水泥柄金属臼全髋由台湾联合公州提供.12例患者出现置换后早期并发症,平均年龄62岁.其中包括:呼吸哀竭1例,肺部感染4例,伤口感染1例,电解质紊乱2例,应激性溃疡1例,发生后脱位1例,举骨神经损伤1例,肺栓塞1例.除肺栓塞患者因急性吸衰竭死亡外,其余经对症处理均恢复正常.无假体松动、断裂和F沉等并发症发生.经分析表明术前准备充分,术中操作仃细、规范,术后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积极顶防措施是避免置换后早期Jf:发症发生的关键.

    作者:陈剑平;陈荣春;曾文丛;游辉;朱道信;蔡幸健;杨怿斌;钟红发;陈勤;郭来洲 刊期: 2008年第39期

  • 低功率激光照射对急性骨骼肌钝挫伤大鼠肌组织Ⅰ型、Ⅲ型胶原mRNA表达的作用

    背景:低功率激光照射能促进骨骼肌损伤愈合的结局早已公认,但其确切作用机制仍不十分明确.目的:通过635 amGaAIAs激光照射急件骨骼肌钝挫伤大鼠.观察腓肠肌Ⅰ型胶原、Ⅲ型胶原mRNA的表达.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6-07/2007-05在苏州大学体育学院中心实验室和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完成.材料:健康雄性sD大鼠96只,体质量180-220 g,随机分为自然愈合组54只和激光治疗组42只.根据取材时间进一步分为:正常对照组、损伤后即刻组及损伤后7个时间点,每组及每个时间点6只.方法:建立大鼠急性骨骼肌钝挫伤模型,激光治疗组采用美国Erchonia EML(ML2)型低功率GaALAs激光器在钝挫伤局部进行照射,自然愈合组不进行照射.主要观察指标:于损伤后即刻、伤后第1,2,3,7,14,21.28天以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观察Ⅰ型、Ⅲ型胶原mRNA表达,以光镜观察组织学改变.以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腓肠肌超氧化歧化酶活力、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丙二醛含量.结果:96只人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激光照射组肌肉再生速度、愈合质量显著优于自然愈合组.②急性钝挫伤后,肌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降低,丙二醛含量增加,在损伤后第7天仍未恢复至正常水平:激光照射组上述指标变化幅度小于自然愈合组,在损伤后第7天已恢复至正常水平.③急性钝挫伤后,肌组织中Ⅰ型、Ⅲ型胶原mRNA表达增加,激光照射组升幅显著小于自然愈合组.结论:结局证明,635nm GaAlAs低功率激光能阻止胶原纤维的过度生成,抑制活性氧生成,减轻脂质过氧化损伤,促进肌肉再生.

    作者:罗丽;张林;孙中文;史进方 刊期: 2008年第39期

  • 四种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固定方式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背景:腰椎间融合固定究竟采用单侧还是双侧椎弓根钉固定以及单枚还足双枚融合器置入融合存在较大争议.目的:建立L4~L5经椎间孔腰椎间4种不同融合固定方式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观察其稳定性.设计、时间及地点:4组三维模型的对比观察,于2008-04/07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动力学实验审完成.材料:于东南大学医学院中大医院CT室选取1名健康自愿者腰椎CT图像,男性,32岁,以64排螺旋cT机从腰4上缘到腰5下缘连续(L4~L5)进行横切扫描,得到层厚为1mm的连续断面图像.方法:对断层CT影像进行预处理后,利用建模软件UG4.0和有限元软件ANSYS10.0建立经椎间孔腰椎间不同融合固定方式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模型1:单枚融合器(矩形,斜向45°)+双侧椎弓根钉;模型2:单枚融合器(矩形,斜向45°)+单侧椎弓根钉;模型3:双枚融合器(圆形椎间融合器)+双侧椎弓根钉;模型4:双枚融合器(圆形椎间融合器)+单侧椎弓根钉.主要观察指标:每种模型的螺钉、融合器应力及模犁位移变化.结果;4种模型中,螺钉和融合器应力在不同的运动状态下内内固定的单双侧和融合器的形状位置不同而有差异.使用单侧内固定者,在螺钉上的应力以及融合器上的应力较双侧固定者高,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不同的运动状态下4种模型L4的位移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三维有限元分析结合临床实践,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单枚融合器(矩形,斜向45°)置入融合是目前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固定的较好术式.

    作者:陈家麟;茅祖斌;吴小涛 刊期: 2008年第39期

  • 可视化方法分析椎体成形术前弯状态下的力学形态

    背景:椎体成形术是通过椎弓根向椎体内注入骨水泥以增加椎体的抗压性,预防椎体进一步塌陷和再骨折发生.目的:比较椎体成形术前后,L1~2在前弯力矩作用下的力学特征改变.设计,时间及地点:基于影像特征的椎体成形术的二维有限元分析,于2005-10/2006-06在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完成.对象:1例54岁女性患者,经CT确诊为骨质疏松且伴有L1~2压缩性骨折,患者对实验项目知情同意.实施术前术后的CT扫描,获取L1~2节段断层图像各90张,层厚0.75 mm.方法:应用图像分割及三维重建算法提取腰椎组织CT图像中的解剖结构特征,建立了Ll.腰椎组织三维几何模型.在几何模型的基础上,分别建立椎体成形术术前和术后L1-2的腰椎段三维有限元模型.主要观察指标:在椎体的上表面分别施加10 N·m的前弯力矩,观察有限元模型L1~L2段的应力、应变的分布变化.结果:①前弯力矩下,椎体成形术术后椎体的大应力应变值较术前无明显变化,但应力应变分布都有了明显的改变,骨水泥附近明显增高.②人的应力值出现在椎间盘卜表面,与其相邻的L2椎体应力明显增高,产生应力转移的现象,容易增加L2椎体压扁变形的破坏性.高应力值出现在腰椎前部,表示前部受到较大的应力导致变形.结论:建立了椎体成形手术前后L1~2段椎体三维有限元模型,证实骨水泥能在一定程度上恢复椎体单元的硬度和强度.

    作者:孙伟娜;李海云;田新;杨新建 刊期: 2008年第39期

  • 面部三维特征提取与分类

    临床医学中常需要对复杂的面部形态进行三维特征提取,并按照统计学的方法,对多个特征变量进行统计学分析.文章提出了基于逆向工程技术的激光面部三维数据获取与三维特征选取的方法,对30人进行了面部三维数据获取,利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聚类分析法对4项面部三维特征进行面部特征统计分析,实现面部特征分类.通过判别分析方法,建立不同类别的特征模型,通过获取待测对象进行三维数据.町判断其所属类型.结果显示通过面部三维特征提取与分类方法,可精确提取面部二维特征,测量精度可达0.02~0.2 mm,并对人脸面部三维特征进行分类与判别分析.该方法可为整形设计、面部瘫痪、脸部外科手术评估、康复研究等临床应用提供新方法.

    作者:王殊轶;钱省三;孟石;丁雯婷;程文漪;张山山 刊期: 2008年第39期

  • 人工瓣膜材料细菌黏附与细菌生长的关系

    背景:有研究表明引起人工瓣膜置换后心内膜炎的初始原因是细菌黏附在生物材料表面,人上瓣膜材料细菌黏附与细菌牛长的关系值得研究.目的:通过体外实验观察人丁瓣膜置换后心内膜炎常见致病苗对不同人工瓣膜材料体外黏附与细菌生长的关系,分析人上瓣膜材料对细茼牛长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重复测量观察,实验于2001-01/03在云南省肿瘤医院胸心血管外科完成.材料:涤纶购自苏州织带厂人造血管研究室,聚四氟乙烯由美国亚利桑那州Teflon-Gore Tex W.L.Gore & Associates,Inc.提供,热解碳片购自四川联合大学牛物材料系;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表皮葡萄球菌及绿脓杆菌为实验室白备.方法:采用甲板菌落计数法,125 Ⅰ标记细菌放射性测定法测定金黄色葡葡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绿脓杆菌在人工瓣膜材料涤纶、热解碳、聚四氟乙烯环境中的生长曲线,以无材料为空白对照.培养时间30h,从0h开始每隔2 h进行细菌浓度测评,同时测定4种细菌对人工瓣膜材料涤纶、热解碳、聚四氟乙烯的黏附情况.主要观察指标:4种菌落在人工瓣膜材料涤纶、热解碳、聚四氟乙烯中的生长曲线及黏附情况.结果:①在同一时间点同一细菌在涤纶、聚四氟乙烯、热解碳环境中生长浓度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件意义(P>0.05),4种细菌在不同人工瓣膜材料中的生长曲线与末放生物材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不同细菌对不同材料的黏附程度不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涤纶黏附强;表皮葡萄球菌对热解碳黏附强;人肠杆茼对涤纶的黏附强;绿脓杆菌对涤纶的黏附在12 h时达高峰,但很快呈下降趋势,对热解碳、聚四氟乙烯黏附持续维持在高水平状态.4种细菌对材料的黏附不随时间推移而持续增高或恒定不变.结论:在同一种细菌生长曲线的不同时期.对同一种材料的黏附变化较大.人工瓣膜材料对细菌生长周期影响不大.

    作者:黄云超;杨凯云;雷玉洁;赵光强;李晓明;高佳 刊期: 2008年第39期

  • 虚拟现实技术中的肝脏组织构建

    基于X86架构开发的一套用于肝脏的教学、影像诊断与治疗的专业软件系统.利用MAYA为三维建模工具,以DirectX3D技术为主要的虚拟技术,人工智能、J2EE网络通信技术为辅助手段在计算机平台上建立肝脏模型.采用前沿的建模技术、人机交互技术和数据库系统,建立了一个关于肝脏的虚拟现实工作平台,实现了在虚拟工作台上对人体肝脏进行交互式的二维可视化,为远程医疗和教学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给虚拟环境下的肝脏研究提供广阔的应用空间.

    作者:刘怡;曾照芳 刊期: 2008年第3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