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三种不同的丙烯酸材料的人工晶状体应用于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对后发性白内障的影响作用.方法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960例白内障患者(964只眼),Sensar组310只眼,Acrysof三片组332只眼,Acrysof一片组322只眼,术后定期随访18~28个月,观察视力、后发性白障的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随访24月时,发生1级以上后囊膜混浊SensarIOL组的发生率(13.5%),明显高于Acrysof一片式IOL组及Acrysof三片式IOL组的发生率(7.5%,3.7%).经卡方检验,P值均<0.05,有显著性差异,而Acrysof三片式IOL组后囊膜混浊的发生率较Aerysof 一片式IOL组高,P<0.05.结论 AcrySof丙烯酸式一片式人工晶状体植入后出现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率在三组中低.可以减少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降低Nd:YAG激光的使用率,提高手术效果,是现代白内障手术可选择的理想的人工晶状体.
作者:刘映;程冰;刘奕志;林振德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在一例国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先天性核性白内障家族进行γ晶状体蛋白基因筛查,探讨基因与该家族发病的相关性.方法 运用直接测序的方法,在一例国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先天性核性白内障家族进行CRYGA、CRYGB、CRYGC、CRYGD的基因筛查,确定基因变异与该家族的关系.结果 在该家族中发现了9种,核苷酸序列改变,它们分别是:CRYGA的1986→A、196T→C(L48P)、CRYGB的2218→2219insC、2437C→T、5391C→A(L111I)、CRYGC的18782T→G和CRYGD的286T→C、517→、570C→T,其中两种导致了氨基酸的改变.但这些基因突变并没有在该家族中和疾病共分离.结论 初步排除γ晶状体蛋白基因与该先天性核性白内障家族有关.该家族白内障的发生可能由其他位置的基因突变引起.
作者:曾琨;黄丽娜;成洪波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对比5%安尔碘Ⅲ型稀释液与0.5%妥布霉素稀释液用于白内障术前结膜囊冲洗的消毒效果.方法 选择90例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患者共102只眼,术眼先用0.3%左氧氟沙星滴眼液点眼3d,再随机分入安尔碘组与妥布霉素组,于冲洗前后,取结膜囊拭子送检进行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性试验;并在手术与术后随防中观察术眼眼表改变.结果 结膜囊冲洗前细菌培养阳性率:安尔碘组为20%(10只眼),妥布霉素组为17.3%(9只眼);冲洗后阳性率:安尔碘组为0;妥布霉索组为5.8%(3只眼),冲洗后两组阳性率对比无统计学意义.冲洗前后细菌培养阳性中以表皮葡萄球菌占多数.所有病人术中及术后随防半年均未观察到角结膜药物毒性或过敏反应;两组病人基础泪液分泌(Sit)与泪膜破裂时间(BuT)在术后1d对比无统计学差异;应用安尔碘冲洗结膜囊的白内障术后病人术后7d、30d、半年的Sit与BUT值与文献报道接近;培养的细菌对部分抗生素存在耐药现象.结论 5%安尔碘Ⅲ型稀释液可以安全、有效地应用于白内障术前结膜囊消毒.
作者:黄惠春;林世斌;李贡辉;张少斌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大切口无缝线白内障囊外摘除术(SLIMCE)后泪膜情况.方法 随机选择行SLIMCE术眼68例,分别于术前及术后7、14、30、60、90d行症状、泪膜破裂时间(BUT)、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It)、角膜荧光素染色(FL)检测.运用结膜印迹细胞学及显微图像分析系统对SLIMCE术区结膜杯状细胞进行记数、分析.结果 术后3个月内诉术眼不适患者较术前增加.术后2周内SIt增加,1个月内BUT缩短、FL增高,与术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后一段时期内,SLIMCE会影响泪膜稳定性,应注意术前泪膜功能检测及术中、术后对泪膜的保护.
作者:黄婉荣;张悦;孙慧敏;汤欣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应用双氯芬酸钠水分离联合转核技术对后发障的预防作用.方法 将72例(80只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4组分别行超声乳化术.A组使用生理盐水进行水分离,B组使用利多卡因水分离,c组使用双氯芬酸钠水分离,D组使用双氯芬酸钠水分离并联合转核.观察患者术后视力、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晶状体后囊膜混浊(eco)分级情况.结果 各组术后各时期佳矫正视力和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后囊膜混浊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109,P<0.001),C组和D组PCO分级低于A、B对照组,且D组PCO分级低于C组.结论 双氯芬酸钠水分离联合核旋转能有效降低后发性白内障发生率,且眼内使用较为安全.
作者:姚勇;谈旭华;徐慧艳;胡伟萍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比较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植入Acrysof ReSTOR多焦点人工晶状体及Acrysof Natural 单焦点人工晶状体术后视功能状态,评价多焦点人工晶状体的临床效果.方法 老年性白内障患者31例38只眼,按自愿选择的原则分为两组:MIOL组12例15只眼,MoIOL组19例23只眼.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观察术眼视力,焦点深度范围,对比敏感度及术后3月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术后3月,MIOL组和MoIOL组的裸眼远视力分别为0.87±0.11、0.85±0.11,差异无显著性;裸眼近视力分别为0.70±0.14、0.31±0.07,差异有显著性(P<0.001). MIOL组和MoIOL组的佳矫正远视力分别为0.91±0.10、0.88.± 0.12,佳矫正近视力分别为0.71±0.24、0.63±0.16,两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 AcrySofReSTOR IOL可提供良好的裸眼远、近视力,降低近用眼镜依赖度.
作者:唐旭园;李毓敏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找出美多丽P滴眼液、罗米滴眼液大睫状肌麻痹时间,对比美多丽P滴眼液、罗米滴眼液、1%阿托品眼膏大睫状肌麻痹时的剩余调节力,并分析3种药物对屈光不正检测的影响.为眼科临床上合理应用睫状肌麻痹剂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方法 对4~16岁儿童75例、147只眼进行检查,均未曾配戴眼镜,未曾屈光治疗,其裸眼或矫正视力均可达1.0,并除外其他眼病及影响调节的全身病.按3种药物分3组,对其睫状肌麻痹前后不同时间点分别进行手持自动电脑验光仪客观验光,视网膜检影验光,在综合验光仪上主观验光,在其上用移近法测量调节力及剩余调节力.结果 (1)大睫状肌麻痹时间罗米为60min,美多丽P为30min,次日均可以正常阅读.(2)大睫状肌麻痹时平均剩余调节力:1%阿托品组(2.0440±0.95484)D,罗米组(2.2214±0.6952)D,美多丽P组(2.6656±0.9999)D.两独立样本t检验前两组无显著差异,美多丽P组与前两组差异显著,尤其近视时剩余调节力偏大.(3)三组剩余调节力均与屈光状态及年龄无关.(4)1%阿托品、罗米、美多丽P三组中每组药物大睫状肌麻痹后,综合验光仪验光、视网膜检影结果无差别,都能达到主、客观验光结果的一致性.结论 罗米滴眼液、美多丽P滴眼液在临床上可以作为近视及远视验光的有效睫状肌麻痹剂.
作者:马鹤;亢晓丽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人眼角膜和全眼单色高阶波前像差特点及年龄相关性变化.方法 使用Tracey-iTrace视觉功能分析仪测量113只正常国人眼计59人,年龄5~73岁,平均(33.81±20.50)岁,角膜和全眼的球差(Z40)、总高阶像差(HOAs)、总彗差(TC)、总球差(TS)、总三叶草像差(TT).并对角膜和全眼高阶波前像差进行年龄相关性分析.结果 角膜Z40的均方根系数值平均为(0.27±0.07)μm(0.130~0.451)μm,虽然角膜Z40随年龄略呈增加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r=0.172,p=0.069).全眼的Z40随年龄增加而增加(r=0.545,p=0.000).角膜的HOAs(r=0.499,p=0.000)、TC(r=0.149,p=0.021)、TT(J=0.344,p=0.000)和全眼的HOAs(r=0.427,p=0.000)、TC(r=0.253,p=0.007)、TT(r=0.185,p=0.050)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角膜HOAs、TC、,TT.与全眼相对应像差呈正相关(r=0.327,p=0.000;r=0.233,p=0.013;r=0.481,p=0.000).角膜TS不随年龄而变化(r=0.180,p=0.057),但全眼的TS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r=0.560,p=0.000).结论 国人角膜的HOAs、Tc、1Tr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并导致了全眼的上述波前像差随年龄的增加而增高.角膜的TS和Z40不随年龄发生明显变化,全眼的TS和Z40随年龄增加是由于晶状体总球差和球差随年龄增加的结果.国人角膜球差具有较大个体差异性,手术前角膜球差的测量是非球面IOL选择的必要步骤.
作者:吴文捷;钱益勇;张振平;李秀梅;柏凌;林浩添;晏丕松;余秋蓉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对Bimanual微切口白内障摘除技术及可行性进行研究和探讨,客观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 对Bimanual(双手操作)微切121超声乳化(A组),观察超声能量、乳化时间和术后散光,并与常规超声乳化手术(B组)进行比较.结果 A组超声能量和乳化时间:核硬度为Ⅱ级者平均应用能量3.9%、平均乳化时间为(0.56±0.40)min;Ⅲ级核者平均应用能量8.3%、平均乳化时间为(0.65±0.58);Ⅳ级核者平均应用能量12%、平均乳化时间为(1.35±0.82)min.术后首日裸眼视力≥0.5者占95.8%,≥1.0者占39.8%.无角膜切口灼伤、切口漏液、前房异常等并发症.术后7d:A组平均手术性散光为(0.42±0.55)D,B组平均手术性散光(1.26±1.14)D,术后3个月:A组平均手术性散光为(0.35±0.25)D,B组平均手术性散光(0.87±0.62)D,两组散光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Bimanual微切121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手术具有稳定良好的临床疗效,具有切口微小等技术优势,具有很好的临床前景.
作者:李建平;郑敏;满晓飞;夏文清;陈薇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白内障手术初学者超声乳化吸除术和囊外摘除术,学习曲线特点及学习过程中同玻璃体脱出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作者初的连续350例超声乳化手术和350例囊外摘除手术经过,并分析手术患者性别、年龄、眼别、白内障类型、人工晶状体度数、撕囊是否成功、患者是否配合等因素对玻璃体脱出的影响.结果 各因素对囊外摘除手术玻璃体脱出发生率均无影响,白内障类型、人工晶状体度数、撕囊是否成功对超声乳化手术玻璃体脱出率有影响,其中IV级核、撕囊不成功、IOL度数≥24.5、Ⅰ级核及IOL度数≤15.0等5个因素是玻璃体脱出的危险因素,Ⅱ级核是保护因素(P<0.05).结论 超声乳化手术较囊外摘除手术受患者条件影响更大,初学者宜选取正视眼、Ⅱ级核、相对年轻的患者并在撕囊成功的前提下进行超声乳化手术的学习.
作者:杨松霖;晏晓明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植入黄色非球面人工晶状体AcrySof IQ术后对比敏感度和眩光敏感度.方法 前瞻性临床对照研究.56例(56只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植入非球面人工晶状体AerySof IQ(SN60wF)及球面人工晶状体Acrysof Natural(SN60AT)、Acrysof (SA60AT).术后2月行佳矫正视力、像差及对比敏感度检查.结果 三组患者术后佳矫正视力≥20/30.IQ组与球面晶状体组比较,球差均显著性减少(P<0.05),高阶像差及彗差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非眩光状态下,低频时IQ组的对比敏感度(10g值)显著高于球面晶状体组(P<0.05),中频2.5deg时IQ组的对比敏感度显著高于SA60AT组(P<0.05).在眩光状态下,低频时IQ组的对比敏感度也显著高于球面晶状体组(SN60AT组:P<0.01,SA60AT组:6.3degrees P<0.01,4.0degrees P<0.05).结论 非球面人工晶状体可以减少球面像差,提高低频尤其是眩光状态下的对比敏感度从而获得更好的视觉质量.滤蓝光晶状体与普通晶状体比较对比敏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能明显改善视功能.
作者:朱丽丽;楼定华;杜持新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合并视野缺损在眼科诊断的分析.方法 回顾近4年确诊为颅内动脉瘤合并视野缺损的12例患者,其中大脑前动脉动脉瘤5例,前交通动脉瘤4例,颈内动脉动脉瘤3例,对此进行分析.结果 12例均以视野缺损为首发症状,误诊为缺血性视神经疾病9例、球后视神经炎2例、正常眼压型青光眼1例,结论对于视野缺损患者应进一步检查,必要时做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以防误诊误治.
作者:孙立倩;景晓彬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LASIK后弥漫性板层角膜炎的病因、临床特征及防治措施.方法 选择2007年3月至2007年12月期间行LASIK手术患者199例(398只眼)术后发生弥漫性板层角膜炎(DLK)者11例(17只眼)作为观察组,对手术室、器械消毒、术前结膜囊清洁及角膜上皮保护等方面改进后,2007年12月至2008年4月期间行LASIK手术患者148例(296只眼)发生DLK者5例(7只眼)作为对照组,分析DLK各期病变发生情况、临床特征及治疗过程.结果 观察组11例(17只眼)发生DLK发生率为4.27%,其中Ⅰ、Ⅱ期病变发生率分别为3.01%和0.5%,Ⅳ期2例(3只眼)发生率为0.75%,对照组5例(7只眼)发生率为2.36%,均为Ⅰ、Ⅱ期病变,发生率分别为1.68%和0.67%.Ⅰ、Ⅱ期病变发生于术后1~3d治疗后7~10d全部吸收,视力恢复正常,Ⅳ期病变发生于术后3~7d裂隙灯下见角膜中央层间灰白色较致密混浊合并角膜瓣融解,愈合后遗留高度远视,5~6月远视部分回退,视力恢复至0.6~1.0.结论 LASIK术后弥漫性板层角膜炎的发生与多因素相关,对术中及手术前后各环节严格把关能预防DLK发生和发展,及时治疗其预后较好.
作者:金玲;郭晟;郝宇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真菌性角膜炎病理学及病源检查的相关性以及病理学特点.方法 复习2005年至2007年经病理检查证实的77例真菌性角膜溃疡的真菌涂片和真菌培养结果,并分析真菌涂片、真菌培养与病理学诊断的相关性和病理形态学特点.真菌涂片使用10%KOH方法,真菌培养采用沙氏琼脂培养基.病理学检查的标本均为角膜移植术切除标本,采用石蜡切片,分别使用HE和PAS染色.结果 在77例真菌性角膜炎的角膜刮片标本中,真菌涂片阳性58例(75.3%);真菌培养阳性64例(83.1%),其中8例为酵母菌,56例为丝状真菌.真菌涂片和真菌培养假阴性标本的病理切片中显示,角膜表层真菌菌丝数量较少、有较多的坏死物质或真菌位于深部实质层.病理学所见显示,真菌性角膜溃疡为化脓性炎症,多数伴有角膜浅层组织坏死;真菌菌丝主要位于角膜浅层,部分病例中真菌菌丝扩展到角膜中层或全层,甚至会穿透后弹力层进入前房内.结论 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检查中,角膜刮片少许组织,采用直接涂片观察真菌菌丝和真菌培养仍然是比较有效的实验室检查;与组织病理学结果比较,少数假阴性结果可能与角膜刮片的部位、角膜溃疡面积、角膜浅层组织坏死及真菌菌丝数量有关.
作者:王华;林锦镛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总结Sturge-weber(sws)继发青光眼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选自1999年11月至2005年12月连续6例10只眼SWS病例,对其进行手术治疗.观察手术近期及远期的眼压控制结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前眼压25.81~50.62mmHg,平均34.3mmHg.术后近期眼压14.57~30.82mmHg,平均22.22mmHg,远期1例失访外眼压全部控制正常.眼底视盘没有进行性改变.没有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结论 对SWS病例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术前充分控制眼压,术中精细操作,仍可获得较高的手术成功率.
作者:庞琳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高频电灼联合硅胶管植入术治疗泪小(总)管阻寨的适应证,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对2年来行高频电灼联合硅胶管植入术治疗的泪道阻塞62例(68只眼),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2例(68只眼)泪小(总)管阻塞有效率达88.2%.结论 高频电灼联合硅胶管植入术治疗泪小(总)管阻塞具有成功率高,操作简便,并发症少,经济,损伤小和美观等优点,具有临床适用价值.
作者:张美君;王时力;郑丹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总结葡萄膜转移癌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葡萄膜转移癌病例,其中11例脉络膜转移癌,1例虹膜转移癌.结果 12例中,男性5例,女性7例.6例原发于肺癌,3例原发于乳腺癌,1例原发于胃癌,2例不明原因.主要症状为出现突然视力下降.11例脉络膜转移,病变均位于眼底后极部.B超检查、CT检查为眼球后极部呈扁平状或多发性较小结节状;MRI检查为T1WI呈等或高于玻璃体的信号,在T2WI中呈低信号.结论 对于不典型病例,与其他脉络膜占位性病变难区分的时候,应注意其眼底典型的表现以及影像学的特点,减少误诊、漏诊.
作者:毕晓达;魏锐利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治疗新生儿泪囊炎的佳治疗时机和治疗方法.方法 随机选择眼科门诊2000年1月至2006年12月86例104只眼新生儿(足月)泪囊炎患儿,分为1~5月,6~12月,大于12月三组分别观察,治疗方法是按摩泪道,冲洗泪道,探通冲洗泪道.治疗时机是看患儿的实际情况,短时间保守治疗无效后,即给予泪道探通冲洗.结果 只要确诊为新生儿泪囊炎,连续冲洗2次未通畅者或冲洗后分泌物缓解,年龄1个月者可考虑行泪道探通术.泪道探通治疗新生儿洞囊炎痊愈率为93.27%.1~12月治愈率比大于12月龄的患儿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生儿洞囊炎年龄越小手术治愈率越高,就诊后短期(可以小于1周)保守治疗无效,可以行泪道探通冲洗.早期探通治疗,是治愈该病的有效方法.
作者:曾敏智;沙翔垠;方秋云;郑瑜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双行睫、乱生睫毛囊剖切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32例53只眼,其中2例4只眼为先天性双行睫;30例49只眼因各种原因造成睫毛乱生,均施行睑缘劈开,将异位睫毛连同毛囊切除.结果 术后随访4~10月均取得良好效果.结论 对于双行睫、乱生睫采取异位睫毛毛囊剖切方法治疗,术后不易复发,睑缘平滑弧度好,不损伤正常睫毛.
作者:王冬梅;施晓江;江兆源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Nd:YAG激光泪道成形术,联合泪道置管治疗复发性泪道阻塞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76例(91只眼)复发性泪道阻塞采用Nd:YAG激光治疗,并泪道置管3个月,术后定期冲洗泪道.结果 随访6~24月,治愈65只眼,占71.4%;好转11只眼,占12.1%,总有效率83.5%.无效15只眼,占16.5%.结论 Nd:YAG激光泪道成形术联合泪道置管治疗复发性泪道阻塞效果好,并发症少,操作简单,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宋邦伟;陈娟奇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B型超声和CT检查在眼外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2003年10月至2007年12月的168例(169只眼)眼外伤的B型超声和CT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5例眼球外伤?怂中晶体脱位1例,眼内异物9例,玻璃体出血6例,眼球破裂9例,B超和CT均有阳性发现.144例眼眶外伤中软组织挫伤24例,B超和CT均有阳性发现;视神经挫伤15例,其中5例视神经管骨折,对视神经管骨折的揭示CT要优于B超;眶内气肿15例,10例超声有阳性发现,15例CT均有阳性发现.CT的显示率明显高于B超;眶内血肿6例,B超和CT均有阳性发现,其中2例骨膜下血肿CT显示更为清晰;眶内异物12例,B超的揭示率不如CT;眼眶骨折72例,B超的诊断作用很小,主要借助于CT诊断.结论 影像学检查对眼外伤的诊断有重要的价值.
作者:张文静;张虹;宋国祥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针刺分离及针拨断线并结膜下注射5-Fu,治疗青光眼术后早期无滤泡的高眼压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18例18只眼青光眼术后早期无滤泡的高眼压患者采用针刺分离巩膜瓣下粘连及针拨断线并结膜下注射5-Fu进行治疗.结果 11例一次针刺分离并断线,4例两次针刺分离并断线,3例即刻失败.后进行了6~18月的随访,以不用降眼压药物眼压6-21mmHg为成功标准,6个月随访时(除外3例失败),10例不用药眼压<21mmHg,2例用1~2种降眼压药,1例3种降眼压药控制,2例再手术;12个月随访时8只眼不用药<21mmHg,3只眼1~2种,2只失访;治疗前平均眼压(29.4±9.4)mmHg,治疗后6个月平均眼压(14.5±5.7)mmHg,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对青光术后无明显滤过泡的患者采用针刺分离及针拨断线并结膜下注射5-Fu治疗安全有效.
作者:张文强;周和政;周雄;陈云辉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比较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和羊膜移植术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6例(69只眼)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33例34只眼)和羊膜移植术(33例35只眼)治疗,术后随访1~2年.结果 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组1只眼复发,复发率为2.94%;羊膜移植组8只眼复发,复发率为22.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89,P<0.05).角膜创面上皮平均愈合时间角膜缘干细胞移植为3~5(4.5±2.4)d,羊膜移植组为5±8(6.5±2.6)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17,P<0.05).结论 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复发率低,角膜创面修复快,是一种理想的手术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姜小芬;万水英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 mo graphy,OCT)和多焦视网膜电流图(multifocal electmretinogram.mfERG),随访观察曲安奈德玻璃体腔注射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患者的疗效.方法 对28例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患者,于曲安奈德玻璃体腔注射前后进行视力及OCT、nfERG检查,对比分析视力与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及黄斑区视功能变化.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视力均有不同幅度的提高;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平均厚度明显降低;中心凹处(1环)P1波振幅密度增加,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OCT、mfERG随访检查,司以对病情的发展进行有效的跟踪观察,为曲安奈德玻璃体腔注射治疗的疗效提供可靠的依据.
作者:陈吉;姚进;蒋沁;袁南荣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评价欧堡全景200对周边视网膜病变检查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 选取104例经间接检眼镜联合巩膜顶压眼底检查确诊的周边视网膜病变患者,利用欧堡全景200进行眼底检查.根据检查结果比较欧堡全景200对赤道前后视网膜病变检查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欧儇全景200对赤道后、赤道前视网膜病变检查的敏感性分别为90.4%、70.7%;特异性均为100%.结论 欧堡全景200对周边视网膜病变检查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但对赤道后视网膜病变检查的敏感性高于对赤道前视网膜病变检查的敏感性.
作者:王海林;邱峰;尹蓉实;焦洁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Acry Sof ReSTOR多焦点人工晶状体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收集2007年5月至2008年1月11例15只眼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并植入AcrySofRe STOR SA60D3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术后随访6~10个月,定期检查患者的裸眼远、近视力,矫正远、近视力;角膜散光;人工晶状体位置;并以问卷形式调查对不同距离下的视物舒适度、是否存在眩光等视觉症状及戴镜率.结果 裸眼及矫正远视力在0.6以上的比例分别为73%和93%,裸眼及矫正近视力Jr3(0.5)以上的比例为67%和80%.80%的患者对术后的视力表示满意.部分病例由于手术切口术后出现散光或散光加重影响视力.73%的患者能不依赖眼镜完成日常活动.结论 Acry Sof ReSTeR多焦点人工晶状体能同时提供良好的远、近视力,提高白内障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但手术的高质量和人工晶状体度数的精确计算是术后患者获得满意视力的保证.
作者:陈刚;王梦华;袁超峰 刊期: 2009年第06期
例1 男,48岁.右眼视力:指数/30cm,左眼视力:0.4,双眼角膜透明,双眼角膜横径13mm,垂直径12mm,双眼前房深,瞳孔等大同圆,直间接对光反应阳性;双眼晶状体皮质及核呈不均匀淡白色混浊,右眼晶体后囊下皮质呈锅巴样混浊;右眼底不能查,左眼底模糊.
作者:沈蕾;何萍;刘玉芬 刊期: 2009年第06期
患者女 16岁.于2008年7月2日入院,生后发现右眼颞侧有黄白色肿物,伴有双耳屏前小肿物,右侧口角开裂及下1/3面部发育畸形.患者系第一胎,32周早产,母孕1月左右有发烧史,因不知怀孕,服用抗生素及其他药物治疗(四环素、土霉素,服用5d左右),父母非近亲婚配,家族中无类似患者.2岁时切除右侧副耳,并缝合开裂的右侧口角.
作者:盛倩;秦虹;童绎 刊期: 2009年第06期
患者女性,55岁.于2007年5月8日因左眼睑下垂来我院眼科就诊.患者既往因左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于1999年行左乳改良根治术,术后病理报告淋巴结转移癌(8/11).术后给与一线化疗(紫杉醇210mg,吡柔吡星60mg)3个疗程.放射治疗(DTSOGy/25次),未进行内分泌治疗.患者诉左眼睑下垂9d,否认晨轻暮重.眼部检查:双眼视力0.5,各方向运动正常,右眼睑裂宽度9mm、左眼睑裂宽度6mm,暗环境下,右瞳孔直径5mm、左瞳孔直径3mm,明环境下双眼瞳孔直径均3mm、左眼RAPD(一),双眼眼底未见异常.
作者:王湘燕;钟勇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男 56岁.油田职工,因双眼视物模糊5个月,于2004年9月来我院就诊.门诊以老年性白内障收入院.于2004年9月25日在我院行左眼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术中使用美国Alton公司生产的BSS和正大福瑞达公司生产的黏弹剂,植入美国博士伦公司生产的硅凝胶Model L161U折叠式后房型人工晶状体(产品序列号为SN:52J904)+23.0D一枚.术后第一天视力左0.06,裂隙灯显微镜下角膜清亮,房水轻度混浊,瞳孔圆约3mm大小,直接及间接对光反应灵敏,IOL位正,人工晶状体呈淡灰色混浊.
作者:牛洪明;郝志侠;高丽华;林雪媛 刊期: 2009年第06期
鉴于纤维蛋白溶解酶(简称纤溶酶)在眼科临床应用广泛,尤其在辅助玻璃体切除术方面效果显著,因此研究纤溶酶对视网膜毛细血管周细胞的影响有助于更好理解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发病机制;为治疗DR提供新途径;为纤溶酶安全有效的在玻璃体内注射辅助玻璃体切除手术提供理论依据.在此综述了纤溶酶对周细胞的生长调节、作用机制及其在眼科临床应用方面的新研究进展.
作者:李冰晴;王桂云 刊期: 2009年第06期
随着超声乳化仪在白内障手术中应用的深入,使其功能不断的得到改进和完善.现代白内障手术的发展目标是安全、高效、微创.目前,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要用小的切口,少的能量,在高负压及有效液流条件下进行白内障摘除.超声乳化手术设备目前的发展趋势是更新速度更快、功能更加完善、设计更人性化、学习曲线更短.
作者:张劲松 刊期: 2009年第06期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因术后效果好,对前房结构、角膜内皮损伤小而成为新一代矫正中高度屈光不正的临床技术.人工晶状体长度不合适将会导致术后出现色素性青光眼、白内障等一系列并发症.如何正确选择人工晶状体的尺寸成为手术医生为关注的问题之一.此文就现有的几种测量计算方法作一综述.
作者:张晓晓;王铮 刊期: 2009年第06期
角膜屈光手术后人工晶状体度数的计算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备受人们关注.此文从角膜屈光手术后人工晶状体度数计算的误差产生原因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作者:祁嫒媛;张丰菊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普通学校小学生视力不良情况和屈光状态及其与近视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调查沈阳市铁西区一小学636名小学生的远视力,其中230名(459只眼)视力不良学生进行散瞳验光,判断屈光状态,将所得结果比较分析.结果 视力不良发生率为36.08%,各年级近视眼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生发生率高于男生,视力下降的程度也随学年的升高差异明显加重.屈光不正中低年级以远视为主,高年级以近视为主.远视性屈光不正的患病率随学年升高而下降,近视性屈光不正患病率则随学年升高逐渐增加.结论 引起小学生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近视,做好近视防治工作,对控制小学生视力不良有重要意义.
作者:尚琢;许军;陆博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调查滕州市农村小学生的视力、立体视锐度及弱视和斜视的患病情况,并对Titmus立体视图检查法、视力检查法、Titmus立体视图联合视力检查法三种弱视筛选试验进行评价.方法 应用随机整群抽样调查方法,共抽取滕州市8所农村小学,共有小学生2742人,年龄5~14岁,平均(9.3±2.3)岁.进行Titmus立体视图、裸眼视力、眼位及眼球运动检查,对任一眼裸眼视力<1.0者进行视网膜检影验光.结果 (1)小学生视力低常率为13.83%,从7岁至13岁视力低常率呈逐渐上升趋势;视力低常的首位原因为屈光不正,弱视,其中近视占79.67%(486眼/610眼);(2)弱视患病率为1.50%.97.5%(39/40)的弱视患儿为首次被筛查出来;斜视患病率为1.72%;(3)非弱视/斜视儿童的立体视锐度5岁年龄组为60″,6岁年龄组为50″,7岁及以上年龄组均为40″;弱视患者中立体视锐度异常者占77.5%(31140),斜视患者中立体视锐度异常者占28.3%(13/46);(4)Titmus立体视图联合视力检查法筛选弱视的特异度(99.47%)及粗一致性(99.06%)高,误诊率(0.53%)低;其次为Titmus立体视图检查法(特异度为97.98%;粗一致性为97.59%;误诊率为2.02%);视力检查法的特异度(87.47%)及粗一致性(87.66%)低,误诊率(12.53%)高.结论 滕州市农村小学生视力低下的首位原因为近视;弱视和斜视是影响立体视觉发育的主要因素;Titmus立体视图联合视力检查法可提高学龄儿童弱视筛选的效率.
作者:焦万珍;王皓月;王兵;王利华;杨领娣;王婷 刊期: 2009年第06期
患者女,40岁.双眼突然视力障碍、眼球痛、轻度头痛、曾在外院诊断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给予20%甘露醇日一次静点3d,双眼局部滴噻马洛尔滴眼液日3次3d.视力仍进行性下降,于2007年10月15日转我院眼科.右眼视力0.1,矫正0.15,左眼视力0.12,矫正0.2.询问病史:20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耳鸣.
作者:吕品 刊期: 2009年第06期
青少年型青光眼,往往由于医生临床经验不足或未能作必要的检查,家长和患者对此未引起足够重视,而发生误诊、漏诊.
作者:李青红;石学霞 刊期: 2009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