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通过对正常人与弱视患者视网膜电图明视负波(PhNR)对比分析,探讨PhNR在弱视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正常人30名60只眼(年龄5~35岁),弱视48例60只眼(5~35岁),选择蓝色背景光(亮度为25 cd/m2),刺激光为红色光(亮度2 cds/m2)下进行明视负波检查,再根据视觉发育敏感期分为<12岁和≥12岁两个年龄组,记录各种检查结果并分析.结果 (1)弱视组PhNR反应振幅均值均较正常组降低,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弱视组PhNR潜伏期和正常组相 似,其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3)正常人≥12岁年龄组PhNR反应振幅均值较<12岁年龄组降低,潜伏期延迟,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1)弱视患者PhNR反应振幅降低,与正常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提示PhNR可以作为弱视患者的一个视功能评价指标,弱视患者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功能存在一定程度的抑制.(2)≥12岁PhNR的反应振幅较<12岁降低,潜伏期延迟,提示PhNR反应与年龄有关联.
作者:周继容;顾宝文;贾惠莉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比较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剥脱综合征(exfoliation syndrome XFS)与单纯老年性白内障两组病人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探讨XFS的手术风险.方法 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对2003年1月至2011年5月在大连大学中山医院眼科统计分析38例40只眼XFS白内障及同期施行手术的单纯老年性白内障38例50只眼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统计学方法采用x2检验.结果 XFS组5只眼术中瞳孔不能散大而单纯老年性白内障组无一只眼发生;XFS组3只眼发生术中品状体悬韧带断裂而单纯老年性白内障组仅1只眼发生;3只XFS眼、5只单纯老年性白内障眼术中晶状体后囊膜破裂;XFS组中4只眼术后发生高眼压甚至青光眼而单纯老年性白内障组无1只眼发生;术后后发障发生情况分别为XFS组中5只眼、单纯老年性白内障组7只眼;至于国外报道的手术后人工晶状体-囊袋复合物移位甚至脱位在两组病例中均未发现.结论 XFS眼白内障手术中瞳孔散大困难、悬韧带脆弱、断裂风险高于单纯白内障,且术后仍有可能发生剥脱性青光眼.术前认真准备、充分认识手术风险、术中仔细操作并选择恰当的处置方法、术后长期随访至关重要.
作者:李弘;苏静;牟晓燕;郭隽;孟祥俊;杨扬;李丹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Tetraflex拟调节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植入术后1年的疗效.方法 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对2006年8月29日至2011年1月2日在温州医学院附属眼视光医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IOL植入术的患者,试验组20例(20只眼)植入Tetraflex拟调节IOL,对照组20例(20只眼)植入传统单焦点人工晶状体.随访1年时的视力、单眼近附加和调节幅度.结果 术后两组均能获得较好的裸眼远视力、佳矫正远视力及佳矫正近视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的裸眼近视力及远视力矫正下的近视力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近附加试验组为(2.04±0.29)D,对照组为(2.47±0.3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眼调节幅度试验组为(1.86±1.01)D,对照组为(1.15±0.4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8).结论 与传统单焦点IOL相比,Tetreflex拟调节IOL术后1年可获得较大的调节幅度,所需近附加减少,可同时提供较好的远、近视力.
作者:王佳颖;王勤美;俞阿勇;朱双倩;苏炎峰;罗保根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对不同戴镜情况的近视患者立体视功能的影响.从双眼视功能的角度评价LASIK手术的疗效,为术后视觉质量的预测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入选对象为2008年3月到2008年8月间行LASIK治疗双眼近视及近视散光的患者84例,选取屈光正视者30例作为对照组,年龄18~33岁,平均26.7岁,按等效球镜度分为低度近视组、中度近视组和高度近视组.根据术前戴镜状况分为持续戴镜组、间断戴镜组和未戴镜组.术后随诊3个月,比较不同屈光度的不同戴镜组术前裸眼、术前戴镜、术后10 d及术后三月的远近立体视功能.结果 术前戴镜检查,间断戴镜组、未戴镜组与对照组相比,近、远立体视功能受损(P<0.05).高度近视持续戴镜组与对照组相比,近、远立体视功能受损(P<0.05).术后,不同屈光度三组的近、远立体视功能得到改善,但中、高度近视患者,间断戴镜组和未戴镜组未完全恢复正常.结论 近视患者不坚持配戴合适的眼镜会出现立体视功能受损.LASIK术后立体视功能渐趋正常,特别是对于间断戴镜组、未戴镜组的近视患者,有利于恢复立体感知.
作者:周清;李飏;陈剑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与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下磨镶术(LASEK)术后基础泪液与角膜知觉的关系.方法 前瞻性临床病例研究.对24例(24只眼)LASIK和21例(21只眼)LASEK被试,在术前与术后(LASIK术后1天与3周,LASEK术后1周与3周),采用Cochet&Bonnet角膜敏感度仪测量中央角膜知觉,采用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测量中央下泪河截面积.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手术前后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中央下泪河截面积在LASIK或LASEK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LASIK组F=0.08,P=0.9271; LASEK组F=0.51,P=0.6077).中央角膜知觉在LASIK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0.23,P=0.0001);中央角膜知觉在LASIK术后1d和术后3周均显著低于术前水平(P均<0.05),且术后3周时的中央角膜知觉比术后1d更低(P<0.05).中央角膜知觉在LASEK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76,P=0.0061);中央角膜知觉在LASEK术后1周显著低于术前和术后3周(P均<0.01),但术前和术后3周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ASIK与LASEK术后角膜知觉的改变未引起基础泪液下降.
作者:吴莹;周行涛;褚仁远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应用飞秒激光和微型角膜板层刀对中高度近视散光患者行LASIK手术,对比研究术后高阶像差的特征性变化.方法 前瞻性研究.中高度近视散光患者103例,其中54例行飞秒激光制瓣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FS-LASIK)手术,49例行前弹力层下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SBK)手术作为对照组.分别于手术前和术后1个月、3个月测量全眼波阵面像差.应用配对t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FS-LASIK组术后高阶像差的变化及与SBK组术后的比较.结果 两组术后1个月和3个月时总高阶及其它高阶像差均较手术前明显增加,尤其以球样像差(C40、C60)和彗样像差(C3-1、C31)变化明显,且FS-LASIK组较对照组增加量较少.其中FS-LASIK组变化量分别为(3.4、3.7倍),(16、15倍),(0.4、1倍),(10.8、14.8倍);SBK组分别为(2.5、2.7倍),(25.5、26.5倍),(1.8、1倍),(8.4、14.7倍)(P均<0.05).但随着时间的变化,两组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飞秒激光制瓣LASIK能有效矫正近视及散光,同时也诱导术后高阶像差的增加,但与传统机械刀制瓣LASIK相比增加量较少,对患者术后视觉质量的影响较小.随着时间的变化,这种差异变得不明显.
作者:鲍锡柳;王雁;杨晓艳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比较三片式与一片式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es,IOL)不同时间段的囊袋旋转稳定性及研究不同旋转角度下内眼及全眼各高阶像差成分的变化,为散光型IOL的佳设计提供新思路.方法 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对2010年11月至2011年7月在天津眼科医院白内障超声乳化植入IOL 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30例(30只眼),植入三片式疏水性丙烯酸酯IOL AR40e;B组30例(30只眼),植入一片式疏水性丙烯酸酯IOL ZCBOO.术中手术显微镜照相,术后1天、7天及1月裂隙灯后照法采集照片,用图像分析软件联合MB-ruler软件计算IOL襻的旋转度.用iTrace视觉功能分析仪测量术后7天及1月6 mm瞳孔直径内眼及全眼高阶像差成分,再将7天及1月两组IOL眼根据旋转度<3°和3°分组比较内眼及全眼高阶像差成分.结果 术后1月两组UCVA≥0.6、BCVA≥0.8.术后1天与术中夹角比较,A组(t =-0.435,P=0.667),B组(t=-0.336,P=0.73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位对旋转度无影响.以术后1天为参考值,7天及1月IOL旋转度A组分别为(2.21±1.45)°和(2.43±1.59)°,B组分别为(1.98±1.20)°和(2.14±1.37)°,两组间不同时间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天和1月两组IOL内眼球差及全眼总高阶像差、球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内眼总高阶像差、彗差和三叶草及全眼彗差、三叶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旋转角度下,7天和1月两组内眼和全眼高阶像差成分各自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三片式与一片式IOL均有良好囊袋旋转稳定性,一片式更为稳定,更适合设计散光型IOL;两种IOL的旋转度对内眼及全眼高阶像差无影响.
作者:陈雪红;汤欣;宋慧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针灸治疗干眼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09年4月1日至2009年12月1日门诊患者中诊断为干眼症使用人工泪液自我感觉效果欠佳的13例患者加用针灸治疗.治疗21 d后复查.采用SAS6.12统计软件比较患者的针灸治疗前后的主观疗效、S1T、BUT、FL染色评分.结果 13例患者单纯使用人工泪液21 d,53.85%自觉症状好转;针灸结合人工泪液治疗21 d,76.92%自觉症状好转.加用针灸治疗后21 d,S1T、BUT均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针灸结合人工泪液治疗干眼症的效应优于单纯人工泪液治疗.
作者:黄洁;赵婕;徐红;陆豪;刘焰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分析不同测量方法对矫正视力≥1.0且眼位正常的人的调节反应的影响.方法 63位志愿者参加研究,分别使用开放视野式红外线自动验光仪和综合验光仪交叉柱镜法测量受试者眼在双眼视和单眼视状态下注视40cm处视标的调节反应值.测量时区分主导眼和非主导眼.结果 四种不同测量方法下正常人主导眼和非主导眼的调节反应值之间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主导眼在不同方法下测得的调节反应值进行方差分析,发现不同方法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80.926;P=0.000).结论 正常人主导眼和非主导眼的调节反应之间无明显差异.不论是在双眼视还是单眼视状态下,主观的交叉柱镜法测得的调节反应均大于客观的开放视野式红外线自动验光仪方法所得;主观的交叉柱镜法较难真实反应调节活跃的青年人的调节状态.
作者:王婷;李丽华;王蕊;程文博;赵堪兴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健康体检人群中眼压的分布情况及相关因素.方法 分析2009年11月至2010年10月间在健康体检人群中眼压的分布特点,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眼压与年龄、性别、屈光性质、高血压、糖尿病及高脂血症的相关性.结果 研究期间共2997名健康体检者纳入分析,眼压的均值为(13.4±3.2) mm Hg,眼压随年龄的分布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近视人群的眼压(13.8±3.3) mm Hg明显高于非近视人群的眼压(13.3±3.2) mm Hg,P<0.01.年龄(β=-0.03,P<0.001)、近视病史(β=0.49,P=0.001)、高血压(β=0.82,P<0.001)、高脂血症(β=0.40,P=0.004)、糖尿病(β=0.40,P<0.001)和体重指数(β=0.11,P<0.001)均与眼压独立相关.结论 此大样本体检人群中眼压的均值为13.4 mm Hg,随年龄的分布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并受到近视、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及体重指数等因素影响.
作者:吴婵;董方田;楼慧萍;张华;戴荣平;张峣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评价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对角膜内皮的影响.方法 临床病例对比研究.收集2010年1月至201 1年6月就诊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的白内障患者123例(136只眼),由同一位医师主刀完成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术前和术后1周、1月及3月采用角膜内皮镜测量角膜上部、中央区和下部的角膜内皮,计算角膜内皮细胞的密度、丢失率、六边形细胞比例和细胞面积.结果 术前角膜上部、中央区和下部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六边形细胞比例和角膜内皮细胞面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下降、六边形细胞比例下降、细胞面积扩大.角膜上部、中央区和下部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细胞丢失率、六边形细胞比例和角膜内皮细胞面积差异以1周时差别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1月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3月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对角膜内皮细胞损伤小,损伤部位以角膜上部切口处为主.
作者:郑卫东;谢茂松;黄礼彬;徐国兴;侯丽枫;李泓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硬性高透氧性角膜接触镜(rigid gas permeable contact lens,RGPCL)矫正外伤性角膜散光患者视力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连续收集的18例眼前段外伤患者实施RGPCL验配,随访6个月以上.配戴前记录项目:年龄、性别、眼别、RGPCL验配与角膜拆线的间隔时间、晶状体状态、裸眼视力、框架镜矫正视力、伤口的大小位置、角膜前表面散光值.配戴后观察项目:RGPCL矫正视力、坚持戴镜时间、停戴原因、眼部并发症、长期配戴成功与否.长期配戴成功定义为在随访期间能坚持长期舒适配戴时间≥8 h/d.视力转换成五分制进行统计.采用SPSS 16.0软件系统,运用配对资料t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和协方差分析进行数据统计.结果 患者年龄5~45 (20.94±13.35)岁,人工晶状体眼5只眼,无晶状体眼1只跟,其余12只眼为有晶状体眼.根据伤口位置,1区9只眼,2区9只眼.角膜伤口大小为1.50~8.33 (4.04±2.23) mm,1区和2区之间伤口大小无统计学意义(t =-0.967,P=0.348).RGPCL验配与角膜拆线的间隔时间3~22个(5.67±5.52)月.裸眼视力3.0~4.9(4.2±0.5),框架眼镜矫正视力4.0~4.9(4.6±0.3),RGPCL矫正视力4.4~5.1(4.9±0.1).RGPCL较框架镜矫正视力明显提高(t =4.143,P<0.000).RGPCL较框架眼镜矫正视力提高1行7只眼,2~4行6只眼,≥5行4只眼.角膜分区伤口之间,RGPCL矫正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826,P=0.379),与框架镜矫正视力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F=5.128,P=0.040),RGPCL较框架镜矫正视力提高幅度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F=7.286,P=0.017).伤口大小对RGPCL矫正视力、框架镜矫正视力、裸眼视力及视力提高幅度等均无显著影响.随访期间,患者均未出现习惯性镜片脱落,2只眼发生点状角膜上皮炎.长期配戴成功患者4例中,10岁以下2例,10~20岁2例,无大于20岁者,其停戴原因多为初期配戴时有异物感、反复眼红以及无长期伤眼视力矫正需求等.结论 与框架眼镜相比,RGPCL矫正视力是评估伤眼佳矫正视力更为理想的判定指标;但是,RGPCL并不是所有眼外伤患者长期视力矫正的理想方式.
作者:郑斌;陈岩;周静;徐朝霞;沈丽君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人工晶状体(IOL)眼视网膜脱离外路显微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1例(22只眼)IOL眼视网膜脱离,先预置环扎带,然后在手术显微镜直视下完成环扎带及硅压块缝线、排视网膜下液、视网膜冷凝、硅压、检查裂孔位置、扎紧环扎带和眼内注气等操作,定期观察手术效果.结果 一次手术视网膜复位18只眼,再次手术视网膜复位3只眼,终视网膜复位率95.5%.术后视力提高18只眼,不变2只眼,下降2只眼,好矫正视力≥0.3者9只眼,无一例发生IOL移位及严重并发症.结论 IOL眼视网膜脱离外路显微手术适用于瞳孔区和晶状体囊膜相对透明区≥6 mm、PVR≤C1患者,具有操作简单、方便、安全、效果良好等优点.
作者:林晓峰;刘文;黄素英;李虹霓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全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小儿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40例(40只眼)行全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小儿视网膜脱离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病因、眼底情况、手术过程、预后(术后视力、眼压、视网膜复位情况)、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0例患儿原发疾病为先天性或发育性眼部结构异常16例、裂孔性视网膜脱离11例、眼外伤9例、牵拉性视网膜脱离3例、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1例;手术后随访时间3~48个月,平均13.5个月;一次手术视网膜复位33例(82.5%),终视网膜复位39例(97.5%),剩下1例放弃二次手术;手术后佳矫正视力≥0.4者3例,0.06~0.3者14例,≤0.05者23例,与术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继发青光眼5例(均可用降眼压眼药水控制).结论 全玻璃体切除术可以完全切除玻璃体,降低巩膜穿刺孔并发症、有效预防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发生、促进睫状体功能的恢复,提高小儿视网膜脱离手术的成功率.
作者:张海江;刘文;霍鸣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改良的后巩膜切除术对恶性青光眼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006年5月至2010年6月在邢台眼科医院收治的恶性青光眼并行改良后巩膜切除术患者34例38只眼.观察手术前后视力、眼压、前房深度及并发症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处理.术后随访6~24个月.结果 手术前后0.02以上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0.02以上视力者增加13例.治疗前眼压(34.15±8.5) mm Hg降低为治疗后平均眼压(17.8±4.7) mm Hg,经统计学处理术前、术后眼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P<0.01)前房深度由术前(0.956±0.37) mm加深为(1.83±0.41) mm,经统计学处理术前、术后前房深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P <0.05).结论 改良的后巩膜切除术能够有效地加深前房,破坏玻璃体腔水囊,并有外引流作用,可以有效的降低眼压,提高患者的视功能,并具有手术安全性高、并发症少、易普及等优点,是治疗恶性青光眼患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作者:田爱军;韩冬;吕建华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成人高度屈光参差经框架眼镜矫正后两眼立体视重建的效果.方法 以2010年1月至2011年3月就诊视光中心进行验光配镜的高度屈光参差,并戴镜后可完全耐受的69例患者为对象,年龄20~45岁.经眼部检查,无斜视及眼部其它疾病,矫正后双眼视力均为1.0.屈光参差范围球镜:4.00~5.50 DS之间,柱镜范围:0.50~1.00 DC,综合验光仪检查虽然有感觉融像但没有立体视觉.戴镜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复查.结果 戴镜1个月时,立体视重建患者33例占47.8%,3个月时,立体视重建患者48例占69.6%,6个月时立体视重建患者57例占82.6%,经统计学分析,x2值分别为67.97、70.57、93.73,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2.50 D以上的屈光参差在患者耐受的情况下应积极进行完全矫正,矫正后因各眼所见图像的空间频率相同时可有佳视力,使双眼视得以重建.框架眼镜矫正屈光参差对立体视的重建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孙凤珍;杨积文;郭如汾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观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联合人工品状体植入术前、后的眼前节结构变化及临床效果.方法 前瞻性系列病例研究.对合并有白内障的20例(24只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6~23个月.记录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点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角膜内皮计数、抗青光眼药物数目及并发症情况.并分别于术前及术后6个月行UBM检查,测量前房深度(ACD)、房角开放距离500(AOD500)、小梁虹膜夹角(TIA)、房角隐窝面积(ARA)及小梁睫状体距离(TCPD).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Wilcoxon秩和检验以及配对设计的t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4只眼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的BCVA (0.83±0.25、0.85±0.19、0.84±0.20、0.81±0.21)分别与术前(0.42±0.21)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13.85,P=0.000);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及末次随访平均眼压[(13.88±3.64)mm Hg、(13.35±2.93)mm Hg、(13.32±3.02) mm Hg、(13.61±3.61) mm Hg和(13.53±3.58) mm Hg]均低于术前(16.03±4.27) mm Hg,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6.67,P=0.000).24只眼中,术后6个月时平均ACD、AOD500、TIA及ARA分别[ (3.32±0.75) mm、(0.23±0.13) mm、(24.93± 11.76)及(0.17±0.22) mm2]与术前[(1.90±0.84) mm、(0.11±0.13) mm、(11.61±11.42)及(0.07±0.08) mm2]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980,t =-3.43,t=-3.33,Z=-3.123,P=0.000,0.003,0.004,0.001);平均TCPD (0.79±0.15) mm与术前(0.77±0.22) mm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9,P=0.776).术后6个月平均角膜内皮计数(2189.75±518.21)个/mm2与术前(2405.46±624.42)个/mm2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 =1.907,P=0.057),平均抗青光眼药物由术前的(2.21±0.61)种降至术后的(0.25±0.61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5.790,P=0.000).术后早期10只眼发生轻、中度角膜水肿,1只眼瞳孔区纤维渗出膜形成.结论 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前房深度明显增加,房角解剖结构得到改善,房水流出通畅,能够起到有效降低眼压的作用.
作者:李世玮;吴强;陆斌;王文清;方健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视网膜母细胞瘤(RB)在B型超声检查的表现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29例经B型超声、CT及Retcam眼底检查证实为RB患者的36只眼纳入研究.对其超声检查、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Retcam眼底检查及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RB的超声特征.结果 RB的超声表现大多以眼球后段实质性肿块为特征,呈球形、半球形、不规则形中强回声团块,部分伴有液化坏死腔.25例病人32只眼肿块内有钙化,占病例数的88.9%;3例4只眼肿块中无钙化,占病例数的11.1%,其中1例1只眼初查无钙化,随访过程中出现钙化,占2.8%.CT检查发现24例30只眼内有斑片状、块状及细点状钙化,占病例数的83.3%.经Retcam眼底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到肿瘤的位置及形态,为诊断提供进一步的证据.结论 经B型超声检查,可以显示RB的形状、大小、内部特征,对于眼内钙化的发现优于CT扫描及Retcam眼底检查,初查B超无钙化的RB患者,尤其是化疗后有可能出现钙化.B超在RB诊断中有重要应用价值.
作者:白大勇;马晓莉;赵军阳;吴倩;金眉;崔燕辉;曹文红;樊云葳;张诚玥;王媛;张燕;于刚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回顾性分析、研究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在白内障复明工程中的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对2007年9月至2010年5月在福建省浦城县残联共组织642例(642只眼)贫困人群白内障患者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术后1天、1周、1个月的视力恢复情况和术中、术后出现的并发症.结果 (1)术后视力:第1天,≥0.3者528只眼(82.3%),≥0.05~<0.3者87只眼(13.5%),<0.05者27只眼(4.2%);术后1周复诊504例,视力情况:≧0.3者466只眼(92.4%),≥0.05~<0.3者22只眼(4.5%),<0.05者16只眼(3.1%);术后1个月复诊488例,视力情况:≧0.3者473只眼(96.5%),≥0.05-<0.3者9只眼(1.9%),<0.05者6只眼(1.6%),6眼中4只眼为高度近视,2只眼为老年黄斑变性.(2)术前及术后1d、1周、1月测得角膜平均散光度分别为:(0.53±0.21)D、(0.56±0.36)D、(0.46±0.33)D、(0.43±0.31)D.术后散光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小,术后各时间段角膜散光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散光比较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术中并发症:后囊破裂16只眼(2.49%),虹膜脱出8只眼(1.24%),穿透巩膜2只眼(0.311%),眼睑皮下淤血20只眼(3.11%).(4)术后并发症:短暂性眼压升高23只眼(3.58%);不同程度角膜水肿48只眼(7.47%),一周内恢复透明;人工晶状体偏位4只眼(0.62%);瞳孔变形12只眼(1.86%);晶状体皮质残留并附着于人工晶状体表丽影响视力2只眼(0.311%),第二天进行前房抽吸后清除.1个月时脱盲率98.0% (480/488).结论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状植入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尤其适用于白内障复明工程.
作者:吴连井;周武英;罗浩;徐道芬;何朝阳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Ahmed青光眼阀植入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中长期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巩膜长隧道Ahmed青光眼阀植入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30例,观察手术前后视力和眼压的变化及术后并发症的情况,术后平均随访(38.7±2.3)个月.结果 术后第1、2、3年平均跟压分别为(16.83±7.63) mm Hg,(17.18±8.35) mm Hg,(18.36±8.24) mm Hg,较术前平均眼压(34.51±6.41) mm Hg明显降低(P<0.01).手术成功率第1、2、3年分别为86.67%、83.33%、76.67%.结论 采用巩膜长隧道Ahmed青光眼阀植入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操作简便、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中长期眼压控制较理想,保存患者残存视力,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有效方法.
作者:黄明灿;屠叔丹;邵利琴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旨在了解目前我国与神经眼科体征相关的疾病现状,初步探索和分析神经系统疾病中与神经眼科相关的就诊疾病谱状况,为今后开展神经眼科的相关研究和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10年6月至2011年5月神经内(外) 科住院病历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 共调查神经内(外)科住院患者3660例.535例(14.6%)有神经眼科相关体征,其中男性329例(61.5%),女性206例(38.5%).神经眼科体征以瞳孔改变(38.5%)和视力下降(27.7%)为常见,其次为眼球运动障碍(16.1%)、上睑下垂(14.4%).与神经眼科发病相关的首要病因主要是脑梗(27.5%),肿瘤(15.3%)、外伤(13.8%),颅内出血(10.5%)、颅内缺血性病变(5.6%),其中视神经病变(4.1%)也占有一定比例.结论 神经眼科体征对神经科疾病的定位诊断具有重要意义;神经眼科涉及范围广泛,应针对性探讨制定神经眼科相关疾病的诊疗规范和可能干预策略.
作者:朱宁;王剑勇;童绎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先天性小眼球合并眼眶囊肿的临床、影像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19例(20只眼)先天性小眼球合并眼眶囊肿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手术治疗过程及术后效果,研究该病的临床、影像诊断及治疗方法.结果 通过B超、彩超、CT及MRI等影像学检查,可发现先天性小眼球合并眼眶囊肿中发育异常的小眼球、眼眶内囊性肿物,典型病例两者之间存在沟通.10例患者同时摘除小眼球与囊肿并植入羟基磷灰石义眼台,有效改善外观,未影响眶骨发育.3例单纯摘除囊肿患者,保留小眼球可填充眶内容,外观影响较小,眼球有继续发育可能.2例术后缝合睑裂者,外观受影响.2例患者采用囊内液抽吸,术后复发.结论 先天性小眼球合并眼眶囊肿可通过临床表现和特征性的影像学检查(发现小眼球与囊肿的沟通)明确诊断.手术治疗宜选同时摘除小眼球与囊肿并植入羟基磷灰石义眼台,小眼球发育较好者宜选单纯摘除囊肿+眼球修补术.
作者:黄冠南;张虹;汪东;宋国祥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内直肌悬吊法联合外直肌折叠术治疗高度近视合并内斜视的效果.方法 6例高度近视合并内斜视行手术治疗.6只眼均先行主斜眼内直肌悬吊于肌止点,再行该眼外直肌折叠术.术中根据内斜度数决定内直肌悬吊及外直肌折叠的手术量.结果 术前内斜度在+35°~+50°,术后随访3~36个月,基本正位5只眼,欠矫1只眼.结论 内直肌悬吊法联合外直肌折叠术,对治疗高度近视所致内斜视效果是可行的.
作者:姚静艳;李龙标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两性霉素B滴眼液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 用0.15%两性霉素B滴眼液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21例21只眼.结果 21只眼中治愈18只眼,3只眼经药物治疗无效行手术治疗,其中2只眼行羊膜移植术,1只眼行眼内容剜出术,药物治疗的总治愈率为85.7%.结论 两性霉素B滴眼液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具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郑丹;胡劼;张美君 刊期: 2012年第05期
患者女,45岁.因双眼视力下降逐渐加重于2010年3月5日来就诊.患者于3个月前感自觉双眼前黑影遮挡,视物变形,曾到多家医院就诊,诊断为中浆给予治疗,自觉症状无缓解并继续加重,来我科就诊.眼科检查:右眼视力0.4,左眼视力0.5;眼前节检查正常;眼底可见双眼视乳头边界清,黄斑区呈金箔样反光;眼底FFA提示后极部椭圆形强荧光,同时黄斑部呈弱荧光,造影后期无荧光素渗漏(图1).OCT提示黄斑区水肿,神经纤维层变薄(图2).追问病史,该患者自1987年10月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环形红斑,在多家医院行治疗,一直间断使用氯喹0.25 g每日两次治疗,因为近十年病症反复发作,每年有6个月左右服用氯喹.该患者随诊一年,停药后眼部检查没有明显改善.
作者:胡淑琼;朱炎华 刊期: 2012年第05期
2011年4月22日我院收治两例Stargardt病患者,并对该家系23名成员进行筛查,报道如下.例1患者女,24岁.因双眼视物模糊伴眼前黑影6年至我院就医.眼科检查:视力右0.06,左0.08,均矫正不应.双眼眼压均为15 mm Hg.双眼前节无异常.眼底检查,双眼黄斑区色素紊乱呈颗粒状,中心凹反光消失,黄斑部椭圆形金箔样反光.Multifocal-ERG:双眼mERG六环密度幅值显著下降,提示双眼后极部视网膜机能严重减退.Flash-VEP:右眼P2隐含期较左眼略延长,双眼N2-P2幅度无明显差异.视野检查双跟旁中心暗点.OCT双眼黄斑区中心凹薄变,IS/OS层部分缺失,RPE层排列不均,部分小隆起,脉络膜可见萎缩样低反射区.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早期黄斑区呈低荧光,晚期荧光染色,周边视网膜未见异常(图1).
作者:王涛;黄红深;张伟;唐连志;罗牧人;戴沈佳;张瑞雪;高辉 刊期: 2012年第05期
患儿男,第三胎足月顺产.于2011年2月1日来院就诊.患儿出生后发现无眼球.父母非近亲结婚,无眼疾病史.家族中其他成员均无类似眼病史.患儿母亲在妊娠2个月时曾患感冒,有服药史(具体用药不详).体检:头颅正常,五官位置正,双侧眉毛存在,双眼上、下睑存在,眼睑内陷,颞侧睑裂闭锁,鼻侧睑裂宽约3~4 mm,结膜囊浅、窄,未见眼球结构样组织.眶区凹陷,触之柔软,其内未扪及硬结组织(图1).心肺未见异常.右手六指畸形(图2),余躯干、四肢正常.
作者:姚卫兰;许福荣 刊期: 2012年第05期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是发生于早产儿和(或)低体重儿的一种视网膜毛细血管发育异常的双侧性眼病.急进性后极部ROP(aggressive posterior ROP,AP-ROP)是一种少见的发展迅速的恶性ROP.随着辅助生殖技术领域不断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特别是近年来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技术的开展,越来越多的试管婴儿诞生,多胎及双胎的发生率逐渐增高,早产试管婴儿并发症的问题也日益引起关注.目前国内外对早产试管婴儿AP-ROP尚未见报道.2011年4月我们医治了双胎试管婴儿AP-ROP,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松鹤;宋鄂;董宇 刊期: 2012年第05期
泪道阻塞性疾病(lacrimal duct obstruction diseases,LDOD)是眼科常见病和多发病.传统治疗多采用泪囊鼻腔吻合术及泪道探通术.近年来,随着新的影像学检查方法逐步应用,新材料新技术的发展,随着激光技术、鼻内窥镜技术、泪道内窥镜技术的发展及其他医疗器械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其诊断治疗手段有了长足的进步.文中就近年来对泪道阻塞性疾病的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发展现状及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扼要的综述和展望,以飨读者.
作者:黄胜 刊期: 2012年第05期
近年来Orbscan系统被逐步应用于临床,关于其对角膜屈光力、散光度、角膜厚度及前房深度等方面也有较多研究.文中重点分析并比较Orbscan系统在研究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前后测量角膜屈光力、散光度、角膜厚度及前房深度等指标中的应用,及其与其他传统测量方式的分析比较.
作者:李利;姜雅琴;黄旭东;王继兵 刊期: 2012年第05期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是一项非接触性、非侵入性、高分辨率的生物组织结构显像技术.随着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在视网膜神经纤维层测量的应用进一步拓展,第四代傅里叶域(Fourier domain,FD) OCT所具有的高分辨率、高速度及量化分析等一系列特点超越了以往的时域(Time domain,TD) OCT,在眼科学、心脏病学、胃肠学、神经科学方面得到了更好地应用.文中就OCT在神经科病及神经眼科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作者:宫海军;蓝育青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HTRA1基因过表达对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PE)的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探讨HTRA1基因在老年黄斑变性(AMD)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用携带人HTRA1基因的慢病毒感染体外培养的人RPE细胞,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感染效率,RT-PCR和Westem Blot检测HTRAlmRNA和蛋白的表达,MTT比色法检测感染细胞毒性及细胞增殖能力,TransweH小室检测细胞迁移能力变化.结果 与空载体慢病毒感染RPE细胞相比,HTRA1基因慢病毒感染的RPE细胞HTRA1mRNA和蛋白的表达量明显增加,细胞增殖能力及迁移能力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过表达HTRA1基因能抑制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增殖及迁移,THRA1基因可能通过影响RPE细胞功能参与AMD的进程.
作者:蒋晶晶;黎晓新;吴夕;于文贞;黄旅珍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维吾尔族中小学生中央角膜厚度、角膜曲率、眼压、眼轴的特征,探讨其屈光状态与屈光要素的关系.方法 以人群为基础的2011年克拉玛依市不同民族中小学生近视眼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中随机抽取维吾尔族中小学生6~18岁完整资料326例(652只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52只跟中远视眼占比例大,其次为正视眼,近视眼所占比例小.不同屈光状态间除角膜厚度外其余屈光要素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间除角膜曲率外其余屈光要素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近视组、远视组及正视组三组屈光要素右眼与左眼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远视眼组中角膜曲率、角膜厚度及眼轴在性别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视眼组与近视眼组角膜曲率、眼轴在性别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维吾尔族中小学生中远视眼所占比例大,近视眼所占比例小.其屈光要素独具特点,对研究维吾尔族屈光状态及眼部疾病的诊治提供依据.
作者:吴含春;付玲玲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城区中小学生眼屈光状态中的高度近视在不同年龄构成比的变化.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设计,对城区中小学生308人615只眼动态眼屈光状态等指标进行采集,等效球镜> -6D为高度近视入选标准,输入编辑的专项应用程序,用SPSS10.0软件行统计分析.结果 (1)中小学生(年龄7~18岁)5757人11514只眼中,近视9376只眼,近视构成比为81.4%,其中高度近视615只眼(占总眼数的5.3%),右眼300只限(2.6%),左眼315只眼(2.7%);男生275只眼(2.4%),女生340只眼(3.0%).高度近视构成比小学1年级为0.9%、6年级1.6%,初中3年级8.0%、高中3年级12.5%;6年分段,小学阶段6年平均为1.1%,中学阶段6年平均7.7%;3年分段,小学1~3年级为0.8%,小学4~6年级1.6%,初中1~3年级4.9%,高中1~3年级12.3%.(2)中小学高度近视平均屈光度(-7.43±1.29)D,95%可信区间(-7.54,-7.33)D;小学1年级(-7.26±0.62)D,小学6年级(-6.95±0.58)D,初中3年级(-7.41±1.37)D,高中3年级(-7.30±1.13)D.各年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9).(3)以6年划分阶段,小学阶段总平均(-6.97±0.6)D,95%可信区间-7.16,-6.78 D;中学阶段总平均(-7.47±1.33)D,95%可信区间(-7.58,-7.36)D;各阶段之间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11).(4)以3年划分阶段,小学的1~3年级总平均(-6.88±0.60)D,95%可信区间-7.19,-6.57 D,小学4-6年级总平均(-7.02±0.68)D,95%可信区间-7.27,-6.77 D,初中1~3年级总平均(-7.45±1.41)D,95%可信区间(-7.63,-7.26)D,高中1~3年级总平均(-7.49±1.28),95%可信区间-7.62,-7.35 D;各阶段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80).(5)高度近视各年级女生、男生以及右眼、左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高度近视在小学高度数-8 D,初中2年级、高中3年级-13 D.结论 中小学12年间高度近视构成持续上升,并在小学高年级~初中阶段、初中~高中阶段呈现跳跃式上升.小学阶段、特别是低年级阶段高度近视的分布在低端的-6 D,在初中阶段高度近视的分布进入偏高端的-8.0 D,而在初二~高中阶段进入具有病理性意义的-10.0 D的重度高度近视范围.提示青春发育期的14~18岁阶段是形成病理性近视的关键.
作者:石一宁;杜晓琨;刘耀梅;陈研明 刊期: 2012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