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

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

国家级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 国际刊号:1007-4287
  • 国内刊号:22-1257/R
  • 影响因子:1.27
  • 创刊:1997
  • 周期:月刊
  • 发行:吉林
  • 语言:中文
  • 邮发:12-172
  • 全年订价:24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 临床医学
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   2004年1期文献
  • 戊型肝炎病毒IgA抗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自1989年Reyes等[1]应用分子克隆技术获得戊型肝炎病毒(HEV)的基因克隆以来,有关戊型肝炎(HE)的研究日渐深入.HEV感染后,机体特异性抗体呈现各自的免疫应答规律.作为早期抗体的IgA,其意义如何尚不清楚.本研究希望通过建立IgA抗HEV检测方法,探讨其临床意义.

    作者:黄书明;吴玉兰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胃癌患者HLA-I、B7-1、β2 m的表达

    目的探讨HLA-I、β2m、B7-1分子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流式细胞技术检测胃肿瘤细胞和外周血淋巴细胞HLA-I、β2m、B7-1分子的表达;放射免疫技术(RIA)检测血清中β2m的含量.结果①胃癌细胞表面HLA-I分子表达明显降低.②胃癌细胞表面B7-1分子表达明显降低或缺如.③β2m在肿瘤细胞上的表达明显增高;作相关分析发现,β2m与HLA-I的表达呈负相关关系(r=-0.470,P<0.05).④在外周血淋巴细胞上各指标的表达情况,HLA-I表达丰富,胃癌患者与正常人之间无显著性差异;B7-1的表达微弱,胃癌患者的表达低于正常人;β2m的表达丰富,胃癌患者的表达高于正常人;⑤血清中β2m的含量,胃癌患者高于正常人,血清中β2m的含量与外周血淋巴细胞β2m表达有正相关关系(r=0.546,P<0.05).结论肿瘤细胞低表达HLA-I和B7分子是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β2m在肿瘤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有一定价值.

    作者:武焕玲;邹雄;王春霞;车至香;李桂琴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血清TSGF检测对胃癌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血清肿瘤相关物质(TSGF)检测对胃癌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将健康人、十二指肠溃疡及胃溃疡患者血清TSGF检测,与胃癌患者血清TSGF检测对照结果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胃癌患者组血清中TSGF含量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十二指肠溃疡及胃溃疡患者对照组(P<0.01).结论血清TSGF检测对胃癌患者的诊断是一种简单、敏感、有效的相关指标,对胃癌患者的早期诊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侍立志;王兆春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应用Sysmex SE-9500血细胞分析仪测定干细胞的初步研究

    目的用BD-FACSCalibur流式细胞仪评价Sysmex SE-9500血细胞分析仪的干细胞检测程序(SCMP)测定干细胞的能力,以及探讨用Sysmex SE-9500血细胞分析仪测定干细胞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31例外周血和脐带血标本,分别用两Sysmex SE-9500血细胞分析仪测定其HPC(造血干细胞)和用BD-FACSCalibur流式细胞仪测定CD34+细胞值,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用流式细胞仪初步评价Sysmex SE-9500血细胞分析仪测定干细胞的能力;分别用肝素、EDTA抗凝,用RPMI-1640保存的干细胞在不同的时间点测定以探讨标本储存时间对测定结果的影响及筛选理想的抗凝剂.结果两种测定方法的相关性良好,相关系数r=0.809 5(n=31),经t检验P<0.05.EDTA抗凝的标本干细胞数较为稳定,标本在2~3小时后测定值开始减少.结论CMP可望在外周血干细胞移植中发挥作用,应使用EDTA抗凝,标本放置不应太长.

    作者:崔颖鹏;舒峻;陈冬梅;胡玲;钟武平;俞纯山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抗氧化微量营养素对糖尿病小鼠细胞因子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

    目的研究抗氧化微量营养素(Antioxidant micronutrients,AM)对糖尿病小鼠细胞因子基因表达调控作用,寻找AM作用的敏感基因,探索防治糖尿病的分子生物学策略.方法通过腹腔注射2%四氧嘧啶制备IDDM模型,经灌胃方法联合给予硒(Se)、维生素E(VE)、钒(V)和铬(Cr),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淋巴细胞表达IL2、IL10、IFN-γ和TNF-α细胞数百分比以及脾活性氧(ROS)含量.结果IDDM模型组小鼠外周血表达IL2和IL10水平明显低于AM组和正常组(P<0.01);而表达IFN-γ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1);各组表达TNF-α无明显差异(P>0.05);IDDM模型组脾RO5含量明显增高(P<0.01),AM组脾ROS含量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1).结论联合应用AM可上调糖尿病小鼠IL-2、IL10基因表达,下调IFN-γ基因表达,并可降低糖尿病小鼠脾中ROS含量,从而起到拮抗糖尿病的作用.

    作者:常颖;张桂珍;高申;郑德明;贾润英;宋旸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血清转化生长因子结合肝脏功能在肝病测定的临床意义

    转化因子α(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α,TGFα)和肝脏的关系越来越受重视,它与反映肝功能的各生化指标的关系尚少见报道.我们对106例各型肝病患者血清TGFα含量和肝功能指标进行了同步检测及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魏丽琴;徐伟;魏丽晶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脑梗死患者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与血栓调节蛋白的关系研究

    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是蛋氨酸代谢产生的一种中间产物.目前认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发病原因有遗传和营养两种因素.

    作者:陈世勇;周雪艳;李俊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实时定量检测乙肝患者HBV DNA及其与抗原抗体模式的关系

    目的探讨乙肝患者血清HBV DNA定量检测的临床意义及与乙肝抗原抗体模式的关系.方法用LightCyclerTM对315例乙肝初诊患者进行HBV DNA定量检测,同时定量测定乙肝表面抗原、表面抗体,e抗原、e抗体和核心抗体等指标,观察患者血清中乙肝病毒基因组含量与抗原抗体表型组合的关系.结果在169例患者血清中检测出HBV DNA,病毒基因组拷贝值范围为3.77×103~3.12×103copies/ml,平均拷贝值为3.67×106copies/ml,阳性检出率为53.6%;在大多数e抗原阳性的患者血清中均能检测到较高拷贝水平的病毒基因组含量;而在e抗原阴性患者中仍有35.4%可检测出HBV DNA.结论LightCyclerTM是测定乙肝病人血清中HBV DNA含量较精确的方法之一,能够正确反映乙肝病毒的复制水平和活跃程度;乙肝特异性血清学检测结合HBV DNA定量检测分别从蛋白水平和DNA水平反映患者体内病毒的存在状态及机体的反应性,对临床诊断、估计病情及用药方案的选择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夏伟;傅雷;王书奎;王自正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肾上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克隆纯化及鉴定

    内皮抑素(Endostatin)是作用强的内源性血管形成抑制剂,它具有特异性抑制毛细血管内皮细胞(Microvasculst Endothelial Cells)的增殖和血管形成的活性,进而抑制肿瘤生长[1],在肿瘤的抗血管治疗中颇受关注.

    作者:朱荔清;崔娴维;刘江秋;李忠义;吴彩中;梅旭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人可溶性CD14检测体系的建立

    目的建立人可溶性CD14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体系.方法用抗人CD14单抗为捕获抗体,加入待测抗原,第二抗体为兔抗人CD14多克隆抗体,后加入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羊抗兔IgG.结果本检测体系灵敏度高,可达5 ng∥ml,特异性强,测量范围5~120 ng/ml,重复性好,各项技术指标与国外同类产品相当.结论本检测体系能够检测人体液中和细胞培养上清中sCD14,适用于临床及基础研究.

    作者:江海燕;刘艳君;朱平;韩强涛;富宁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对SARS诊断产品审评的思考

    自SARS流行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展开了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预防、诊断及治疗等多方面的研究工作,国内诊断试剂的研发单位积极的投入到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诊断技术的研发之中.药审中心在这种特殊时期,先后对抗体测定试剂盒和病毒核酸测定试剂盒进行了审评,现将对SARS诊断产品审评过程中的一些思考进行总结,一方面积累对应急产品的审评经验,以提高对应急产品的审评能力.另一方面让使用者了解该类产品的审评情况,以便对其临床使用价值有恰当的认识,以利于临床医生准确的理解和合理使用其实验结果,同时希望通过对审评思路的梳理,有助于应急产品的研发.

    作者:张丽;项金忠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原子力显微镜对9种常用液体有形颗粒的观察

    目的观察9种实验室常用液体所含有形颗粒的形态,找出含颗粒较少的佳液体.方法用原子力显微镜观察9种液体.结果 10%甲醛溶液、无水乙醇、蒸馏水中含不规则形的颗粒;3%戊二醛溶液、枸橼酸盐缓冲液(pH=6.0)、PBS缓冲液(pH=7.2)、生理盐水则含形态特异的颗粒和不规则形颗粒;Tris缓冲液(pH=7.2)中颗粒少见;5%葡萄糖溶液中颗粒罕见.结论对AFM实验室筛选液体,继续进行医学和生物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数据.

    作者:马亚敏;纪小龙;尹彤;徐薪;申明识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1例抗-E、抗-cE抗体的变化分析

    Rh系统的抗体已有比较多的报道,笔者近发现1例抗-E、抗-cE尚处于变化过程中的病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关亮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瘦素在多囊卵巢综合征诊治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为探讨瘦素(leptin)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发病中的作用及二甲双胍对PCOS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5例PCOS患者服二甲双胍前及服二甲双胍8~12周后,用放免法测定其血清瘦素(Leptin)、空腹胰岛素(IN);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和睾酮(T)及用己糖激酶方法测定空腹血糖;并取25例排卵正常、无怀孕妇女进行对照.结果治疗前PCOS组血糖、Leptinn、IN、T、LH、FSH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5),且Leptin与IN呈正相关(r=0.842 6,P<0.05);治疗后除血糖无显著性下降外,Leptin、IN、T、LH水平均明显下降(P<0.005),FSH也有所下降(P<0.05).结论瘦素在PCOS患者中异常升高,并可能参与其发病机制;瘦素可反映二甲双胍治疗PCOS的疗效.

    作者:丁鸿燕;许锴;赵军招;陈晓东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浆P-选择素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目的观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浆p-选择素的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了28例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患者和13例缓解期患者血浆P-选择素的含量.结果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组患者血浆P-选择素的含量与正常对照组和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组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而缓解期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活动期组患者血浆P-选择素的含量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结论p-选择素参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检测P-选择素对溃疡性结肠炎的病情及疗效评估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祝斌;徐军发;余权珍;陈垦;吕世静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p53、ras和EGFR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胃癌是由胃粘膜上皮发生的恶性肿瘤,占我国消化道恶性肿瘤的第一位,它严重威胁着人类的身体健康.在临床病理多因素分析中,癌组织浸润、扩散、淋巴的转移程度是影响生存率和预后的重要因素.因此寻找多基因表达作为提高胃癌的早期诊断,判断胃癌预后的指标,已成为国内外学者们所关注的重点研究课题.本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胃癌组织中p53,ras,EGFR的表达进行研究,以探讨其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相互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常伟勤;姜瑛;周及彤;赵景山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红外热像扫描技术在组织工程皮肤移植修复中的应用

    目的探索红外热像扫描技术在组织工程皮肤移植修复中应用的可能性.方法在组织工程皮肤对大面积皮肤缺损动物(裸鼠)进行移植修复的不同时间,应用红外热像扫描仪对移植修复区进行动态观察.结果在移植术后第7天,热像图上移植区与正常皮肤温差明显(>0.7℃);在移植的第14天,移植区与周围正常皮肤的温差变小(<0.3℃);在移植的第21天,移植区与正常皮肤无明显区别,温度几乎没有差别(<0.1℃).预示着移植区的血运、代谢情况与正常皮肤差别不大,移植区有毛细血管长入、营养供应充足.结论在应用组织工程皮肤进行皮肤缺损的移植修复时,可以应用红外热像扫描技术对移植修复的效果进行动态观察,监测毛细血管的生成情况、血运状况以及移植的组织工程皮肤与宿主皮肤的融合情况.

    作者:乔锋利;周余来;常淑芳;侯立中;颜炜群;杨同书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增厚及其危险因素

    2型糖尿病(T2DM)患者常发生早期动脉粥样硬化(AS),从而发生各种大血管合并症,但确切的机制尚不清楚,许多流行病学研究表明,T2DM患者发生大血管并发病的风险与血糖控制水平的关系不明确,但同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高凝状态、遗传等因素有关,早期发现AS,控制影响其发展的危险因素是T2DM治疗的重要目标.

    作者:韩玲玲;张翠玲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急性阑尾炎的超声诊断分析

    急性阑尾炎是常见的急腹症之一.随着超声检查手段的广泛应用和超声检查仪器分辨性能技术的提高,超声正确识别急性阑尾炎的直接和间接征象的能力大大地提高了.现对我院59例近期经病理证实的急性阑尾炎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作者:金颖;杨冬艳;伊莲花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创伤闭合性膈疝的诊断

    创伤闭合性膈疝是一种严重的损伤,常是复合伤的一部分,延误诊治将致严重的后果,及时诊断和正确治疗是抢救成功的关键.我院自1980年1月至2002年12月共收治创伤闭合性膈疝36例,结合文献就诊治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探讨.

    作者:陈明会;张泉河;梁超;张振兴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卵巢癌的高危因素与筛查

    卵巢癌由于目前病因尚不明确,早期诊断困难,晚期治疗效果差,病死率已超过其他恶性肿瘤,高居榜首.本文对近年来卵巢癌的高危因素及筛查情况作以综述,以期对早期诊断起到一定的帮助.

    作者:高丽欣;冷维春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RNA编辑与肿瘤

    肿瘤是人类死亡的主要病因之一,人们对肿瘤发生机制的研究表明,原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失活是肿瘤发生的原因,因此DNA调控是肿瘤发生机制研究的一个热点,相应的化学治疗也以作用于DNA为多.但目前RNA调控成为新的热点.

    作者:杨朝华;田宇;安治国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循证检验医学能为临床医学提供决策和证据

    实验诊断(laboratory diagnosis)属于临床学科,与检验医学(laboratory medicine)比较,两者的相同之处是:均以临床实验室检验项目作为研究的基础;两者的相异之处是:实验诊断着重于检测项目的疾病诊断、病情观察和预后判断,检验医学则强调检测方法的优化和发展.近年来,由于循证检验医学的兴起和发展,使两者有更多的交叉和融合,两者的目标是一个:为临床医学诊断提供佳的决策证据.

    作者:熊立凡;王鸿利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痰涂片找到粪类圆线虫1例

    粪类圆线虫(Strongyloides Stercocalis)是由丝状蚴经皮肤感染人体,成虫定居于十二指肠与空肠,其成虫和幼虫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肠壁病变.

    作者:招钜泉;刘志江;李小平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胆管损伤的预防和损伤性胆管狭窄的处理专题研究讨会暨中外专家论文报告会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实验诊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实验诊断教学是诊断教学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由于课程总体安排的需要,它所占的教学时数较少.

    作者:张国军;孙宝清;曾海清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论物诊实习教学中的难点及对策

    物理诊断是临床医师的基础.物诊教学与医学基础课有所不同,其实践性很强.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感官或借助简单的工具反复检查病人,才有真实感受.为了使同学很好地掌握各种体征,缩短在病人身上的查体时间,在实习体征之前我们先组织同学之间逐个系统进行正常查体.在此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同学查体的难点并反复示教给予及时纠正,为以后进行的系统内科实习打下较好的基础.现简述如下.

    作者:张国艳;郭长青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关于Wight染色条件下成熟淋巴细胞核仁的讨论

    Wright染色成熟淋巴细胞核仁的存在及其定义众说不一.1989临床检验基础专科规划教材第三章第二节、1997年临床检验基础专科规划教材第七章第二节认为:小淋巴细胞可见潜在的核仁[1,2].

    作者:薛素冰;郑文芝;魏会平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胶质瘤荷瘤大鼠γ刀照射后C-myc蛋白表达变化及意义

    目的观察胶质瘤Wistar荷瘤大鼠γ刀照射后,C-myc蛋白表达的变化,探讨γ刀的作用机理.方法建立颅内种植胶质瘤C6细胞的Wistar荷瘤大鼠模型.3周后,实验组给予γ刀治疗.计数荷瘤大鼠生存时间.免疫组织化学SP染色及计算机图像分析检测大鼠C-myc基因蛋白水平表达.结果实验组及对照组荷瘤大鼠生存时间分别为:36.5±3.1 d,28.0±2.4 d;实验组生存时间明显延长(P<0.01).实验组及对照组荷瘤大鼠C-myc基因蛋白阳性表达平均百分率分别为:40.98%±15.46%,77.62%±12.11%;二者差异显著(P<0.01).结论γ刀诱导胶质瘤凋亡的机制可能与抑制肿瘤细胞C-myc基因蛋白水平表达有关.

    作者:胡锦;綦斌;李兴华;郑权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苯乙酸对胶质瘤细胞C6中同源盒基因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诱导分化剂苯乙酸(PA)抑制胶质瘤细胞C6增殖过程中,生物发育调节的主控基因--同源盒基因(Hox基因)表达的变化.方法根据引物的不同,将已知的22种HOX基因分为3组(P1,P2,P3).用逆转录PCR (RT-PCR)及图像分析法检测应用PA前后,Hox基因组在胶质瘤细胞C6中表达的变化.针对应用PA前后表达显著不同的Hox基因组,用组内包含的特异Hox基因的引物,重复上述实验,检测特异Hox基因的表达.Hox基因(组)表达水平用基因(组)/β-肌动蛋白(β-actin)灰度比值表示.结果胶质瘤细胞C6中,P2组Hox基因表达明显弱于P1、P3组(0.682 5±0.098 7<0.881 7±0.073 1,0.860 8±0.088 1,P<0.001).应用PA后,P2组Hox基因表达(0.838 6±0.0811)显著增强,与用药前比较,差异显著(P<0.001).P2组中,Hox B2基因应用PA后比未用药组表达显著增强(0.7763±0.124 1>0.483 9±0.134 3,P<0.001).HoxB4基因在应用PA前后于胶质瘤细胞C6中均未见表达.结论胶质瘤的发生可能与HoxB2基因表达减弱有关.PA在分化诱导胶质瘤过程中,对HoxB2基因mRNA水平的表达有明显的上调作用,PA的作用机理与调节胶质瘤细胞转录过程有关.

    作者:田宇;赵丛海;杨朝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合并急性肺梗塞1例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37岁,因突发意识障碍14h而入院,入院时查体:脉搏80次/分,血压140/90mmHg,嗜睡状态,GCS计分10分,颈项强直4横指,四肢肌力V级,克氏征阳性,巴氏征阴性,头部CT:纵裂池、鞍上池、环池见高密度影,CTA示:前交通动脉瘤.临床诊断:前交通动脉瘤(Hunt 3级),后在急诊全麻下行动脉瘤夹闭术,术后给予抗炎、营养神经、改善循环、解痉等治疗.

    作者:郭凯达;于伟东;赵丛海;田宇;刘乃杰;李建平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多发性硬化脑脊液变化特点

    目的探讨MS的脑脊液特点,为MS提供可靠的有价值的诊断资料.方法采用临床病例分析统计方法,归纳、分析MS患者的CSF资料.结果脑脊液外观正常;压力大多正常,少数有轻度升高;蛋白正常或轻度升高,以免疫球蛋白升高为主;白细胞数正常或轻度升高,以大淋巴细胞和激活淋巴细胞增多为主.结论在临床资料的基础上,再结合脑脊液检查则有助于MS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作者:麦卫华;胡学强;王敦敬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弥漫性脑转移癌的诊断分析

    脑转移癌的发生率近年来已经超过颅内原发肿瘤的发生率.脑转移癌已成为常见的颅内肿瘤之一[1].

    作者:张鹏飞;张亚卓;罗麟;李庆国;万伟庆;张宏伟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pEgr-hPTEN体外稳定转染对人脑胶质瘤SHG-44 细胞周期及增殖的影响

    目的探讨外源野生型PTEN基因对人脑胶质瘤SHG-44细胞周期及增殖的影响,阐明PTEN基因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机制.方法脂质体包裹重组质粒pEgr-hPTEN体外转染内源性PTEN基因突变的SHG-44胶质瘤细胞;G418筛选稳定表达细胞株并扩增培养;采用细胞计数法检测肿瘤细胞增殖速度;流式细胞术检测肿瘤细胞周期的变化.结果经10到20d G418筛选得到稳定表达细胞株;重组质粒pEgr-hPTEN稳定转染可明显抑制SHG-44细胞的体外增殖,细胞周期明显改变,细胞从G1期到S期发生阻滞.结论提示转染外源野生型PTEN基因可使SHG-44细胞周期阻滞于GG1期,并可抑制肿瘤细胞增殖.

    作者:田梅;朴春姬;李修义;杨巍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1例肿瘤样炎性脱髓鞘病的误诊分析

    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病是指一组以血管周围组织炎性细胞浸润和神经纤维的髓鞘破坏、脱失为主要病理特点的疾病.其病灶多局限于白质小静脉周围,可散在分布,也可融合成片,神经元细胞体和轴索一般不受破坏.

    作者:魏妍平;任海涛;赵艳环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侵袭性垂体腺瘤nm23-H2和PTTG蛋白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nm23-H2和PTTC蛋白表达与垂体腺瘤发生、发展、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上述两基因蛋白在62例垂体腺瘤中的表达.结果nm23-H2在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组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侵袭性垂体腺瘤组(P<0.05),腺瘤侵袭海绵窦、包绕颈内动脉组、蝶窦斜坡骨质破坏组、腺瘤囊变卒中组、复发组的nm23-H2阳性表达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PTTG在侵袭性垂体腺瘤组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组强阳性表达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功能性腺瘤组、海绵窦侵袭组、蝶窦斜坡骨质破坏组的强阳性表达率均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1或P<0.05).nm23-H2基因蛋白阴性表达PTTG基因蛋白阳性表达代表了两基因突变,两者之间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它们在垂体腺瘤发生及生物学行为改变过程中可能不是同时或伴随发生.结论nm23-H2和PTTG基因蛋白的异常表达可作为客观评价垂体腺瘤的生物学行为、预后复发的判断、指导术后个体化治疗的良好指标.

    作者:陈大伟;顾卫宏;王长坤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大鼠急性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细胞凋亡及红花保护作用的研究

    目的探讨红花在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脑保护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选用wistar大鼠70只,随机分为红花组,盐水对照组,假手术组,单纯缺血组.制备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通过光镜、电镜、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方法测定Caspase-3、Bcl-2在脑缺血再灌后不同时间蛋白表达的变化,并用图像分析方法测定其免疫强度.结果红花与盐水对照组相比使相应时间点Caspase-3表达降低,Bcl-2表达升高.结论红花可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脑保护作用.

    作者:赵晴;杜建时;韩雪梅;徐凤梅;杨昕;康治臣;李红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垂体脓肿的影像学特征和诊断要点

    垂体脓肿非常少见,占鞍区肿瘤的0.3%~0.5%[1].我院自1996年至2002年共收治11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波;王任直;邹玉洁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应用聚类分析和GO数据库分析间变性星形细胞瘤的微阵列数据

    目的探讨从巨量的微阵列基因数据中挖掘肿瘤相关分子机理及功能信息;方法以人肿瘤cDNA微阵列1.2分析并获得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和正常脑组织的差异表达基因数据,进行基于CityBlock距离和平均距离法的聚类分析,应用超几何分布的概率模型计算聚类分析所得的各基因类与GO数据库注释的各基因功能类之间的随机关联概率,给各基因类标以显著关联的GO数据库的功能类标签.结果从数以千计的基因数据中获得了121个差异显示基因并分成6类,这6类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基本与该肿瘤的生物学特点符合.GO数据库中6个基因通路功能类分别与该分类相关度大.结论应用聚类分析方法和GO数据库对微阵列研究获得的基因信息进行进一步分析,有利于提取巨量基因数据中的有效信息,可能提供进一步研究的有价值线索.

    作者:江荣才;喻辉;浦佩玉;屠康;郭政;李霞;焦宝华;于士柱;申长虹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大鼠迟发性脑血管痉挛血管造影的时相变化

    目的探讨大鼠迟发性脑血管挛痉时血管造影和光镜下血管直径的时相变化.方法56只雄性SD大鼠诱导迟发性脑血管痉挛,8只对照组大鼠以生理盐水代替动脉血.在设定时间颈外动脉逆行插管血管造影后,用大脑中动脉中段直径(MD)与镫骨动脉中段直径(SD)之比衡量大脑中动脉(MCA)的管径并在光镜下测量左侧MCA直径.结果血管减影造影(DSA)表明脑血管痉挛在第2天出现,第8天达到高峰.高峰期持续至第12天,第14天可见MCA痉挛有一定程度缓解.除第12天外,光镜下MCA直径的时相变化与DSA结果MD/SD的时相变化相似.结论大鼠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SA的时相变化为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研究提供了完整可靠的资料和方法.

    作者:柯勇;吴惺;袁先厚;马廉亭;刘琴珍 刊期: 200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