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观察留置针留置不同时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情况,寻找佳留置时间.方法:取健康新西兰大耳兔30只,随机分为6组,双侧耳缘静脉作为实验血管,留置针穿刺置管,每日注射生理盐水20 ml,分别保留48、72、96、120、144、168 h.留取标本做切片,H-E染色法和TUNEL法检测凋亡内皮细胞,观察血管损伤程度.结果:6组相同切片部位内皮细胞凋亡率和凋亡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静脉留置针机械刺激可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凋亡,且随留置时间延长逐渐加重,导致血管损伤.
作者:路雪芹;陈传波;陈海燕;黄霞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比较分析我国24个少数民族生长发育特征和群体体质特征,探讨我国少数民族在生长发育特征方面彼此间的相互关系,分析各民族生长发育的共性,为民族起源、少数民族青少年生长发育状况的评价及健康干预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采用文献回顾的方法,收集24个少数民族的4项生长发育指标,对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男生组各民族聚合为3大类;女生组各民族聚合为4大类;各类群体间生长发育存在差异性.结论:各民族青少年生长发育具有相似性,聚类的结果与各民族的起源、地理位置、营养等相关,应加强健康干预,提高各民族生长发育水平.
作者:刘堃;肖艳杰;席焕久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杏仁核电点燃大鼠恐惧状况、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区a7型神经烟碱胆碱能受体(α7 nAChR)表达变化.方法:随机将雄性SD大鼠分为手术对照1周组、2周组及电点燃1周组、2周组.实验结束后,用旷场实验检测大鼠的活动水平、探索能力及恐惧状况;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印迹检测大鼠海马区a7 nAChR表达变化.结果:电点燃组大鼠点燃成功率为91.7%.旷场实验检测结果显示,与手术对照组比较,点燃1周组和2周组大鼠活动的格子数(F1w=24.77,P1w=0.00;F2w=42.86,P2w=0.00)、站立次数(F1w =56.18,P1w=0.00;F2w=42.25,P2w=0.00)及排出粪便的颗粒数(F1w=10.08,P1w=0.01,F2w=31.22;P2w=0.00)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orris水迷宫检测结果显示,与手术对照组比较,点燃1周和2周组大鼠搜寻平台的潜伏期(F1w=3,139,P1w=0.095;F2w=0.884,P2w=0.361)及在平台所在象限的搜寻时间百分比(F1w=1.907,P1w=0.185;F2w=0.446,P2w=0.51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免疫组织化学及免疫印迹结果显示,与手术对照组比较,点燃1周组和2周组大鼠脑海马区α7 nAChR表达均增高(F1w=15.70,P1w=0.02,F2w=24.61,P2w=0.01).结论:大鼠杏仁核电点燃1周和2周后,导致了其情感行为异常,增加了脑海马区α7 nAChR的表达,但对其学习和记忆能力的影响不明显,可能与点燃部位、发作频率、发作强度及发作的持续时间有关.
作者:苗珍花;王峰;刘庆祝;孙涛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探索肩胛冈的准确定位点,为采用斜口型月芽型针刀,切断肩胛上横韧带诊治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提供解剖形态学依据.方法:对30例成人干燥肩胛骨的肩胛冈、肩峰角、肩胛切迹以及喙突为定位点进行测量,通过AB/BE,BC/BE 2组和AF/DE组建立一元回归方程得到理论可靠性定位点,然后把理论定位点与实际定位点进行比较分析,以验证结果的可靠性.结果:BC/BE组y=0.1685x+17,964,R2 =0.1167具有相关性,为进针点定位;AF/DE组y=0.63x+12.917,R2 =0.3296具有相关性,为确定进针深度.结论:通过对照验证与比较,用此方法定位在理论上具有可靠性.
作者:李传健;戴景兴;黄拥军;倪刚;杨庆贤;陈秀虎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小鼠肾发育过程中细胞凋亡的发生规律.方法:在树脂切片上,应用原位末端标记技术,观察昆明小鼠发育不同时期的肾中凋亡细胞的分布及量的变化.结果:在肾发生发育的过程中,肾皮质和髓质内几乎所有结构都有凋亡细胞散在分布.其中,肾小体的凋亡指数在生后14 d达到高峰,而肾小管的凋亡指数从生后7d之后变化不大.同时,髓质中的间质细胞也发生了明显的凋亡变化.结论:伴随着肾各种结构的发生发育而出现的细胞凋亡是肾发育的一个基本特征,此过程延续到生后2周.肾单位的数量虽然在生后7d已经不再增加,但是肾小体结构的成熟和分化还在继续进行,可能将进一步促进肾小体滤过功能的成熟.
作者:宋小峰;任昊;陈雪;翟效月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Res)对大鼠肝癌细胞CBRH7919的作用.方法:采用SRB细胞活性检测法检测白藜芦醇对CBRH7919细胞活性的影响;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BRH7919对细胞周期分布、凋亡、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结果:白藜芦醇作用于CBRH7919细胞24、48和72h后,SRB检测细胞活性有时间和浓度依赖性,CBRH7919细胞凋亡率增加,细胞周期阻断于G0~G1期,细胞线粒体膜电位降低.结论:白黎芦醇对大鼠肝癌细胞CBRH7919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线粒体凋亡途径诱导细胞的凋亡.
作者:魏光成;闫苗苗;徐爱丽;马朋;张丽霞;于敏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从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小鼠中分离培养肌卫星细胞(MSCs)并进行体内示踪.方法:利用差速贴壁结合克隆分选方法,分离了MSCs,并于体外进行培养传代、鉴定及分化.检测所获MSCs的生长曲线及细胞周期并与来源于野生型鼠的同代MSCs进行比较.将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MSCs注射到裸鼠胫前肌,于注射后当时、注射后1周、2周、3周和4周利用二维荧光成像平台进行体内示踪.结果:MSCs被成功分离、传代及鉴定.来源于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或未标记小鼠MSCs的生长曲线、细胞周期及肌原性分化等无差别.MSCs注射后4周内可以动态观察到注射部位的绿色荧光信号并获得组织学证实.结论:来源于GFP转基因小鼠的MSCs在生长和增殖特性上与未转基因来源的MSCs相似,在体内可以通过二维荧光成像平台进行可靠的、无创性的示踪.
作者:丁可;许建中;杨忠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研究红景天甙对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诱发的帕金森病(PD)小鼠模型黑质区多巴胺能神经元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MPTP制备PD小鼠模型.将小鼠随机分为MPTP模型组、红景天甙组和对照组.对各组动物进行行为学观察,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免疫蛋白印迹和免疫荧光双标法,观察各组小鼠中脑黑质区酪氨酸羟化酶(TH)、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阳性细胞表达和蛋白水平的变化;观察红景天甙对上述变化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小鼠相比,模型组小鼠出现典型的PD样症状.MPTP模型组黑质区(SN) TH阳性神经元和蛋白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减少约为40%和60%,TNF-α阳性细胞和蛋白表达水平增加;经红景天甙处理后,上述变化均减轻.结论:红景天甙可在一定程度上阻抑MPTP诱导的PD模型小鼠黑质区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丢失;其神经保护机制可能与抑制TNF-α的表达有关.
作者:杜欣帅;张作凤;魏子峰;张宇新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研究黄芩茎叶总黄酮(SSTF)预处理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神经元和血脑屏障形态学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成5组,即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SSTF低、中、高预处理组.采用Longa改良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造模成功后24 h对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评分,H-E染色法观察海马CA1区组织病理学改变及神经元密度.透射电镜观察海马神经元、血脑屏障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SSTF预处理可改善术后大鼠的神经行为;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SSTF预处理组海马CA1区神经元密度增加,海马神经元和血脑屏障的超微结构有明显改善,且呈一定的剂量依赖效应.结论:SSTF预处理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海马神经元和血脑屏障形态学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作者:陈萌;孔维;赵淑敏;张树峰;孔祥玉;李涵;郑小影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观察水通道蛋白1、5(AQP1、5)在人不同病理级别星形细胞瘤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探讨星形细胞瘤增殖、生长的分子机制.方法:收集人各个病理级别星形细胞瘤标本55例,以肿瘤周围相对正常脑组织作为对照,采用H-E染色诊断分级,石蜡切片免疫组织化学、免疫印迹分析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观察AQP1、5及其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与正常脑组织相比,人星形胶质瘤组织中AQP1及其mRNA表达上调,随着星形细胞瘤病理级别的升高,AQP1及其mRNA表达增强,胶质母细胞瘤组织表达强烈;而AQP5及其mRNA仅在高恶性星形细胞瘤组织中表达增强.结论:AQP1在人星形细胞瘤组织中表达与其病理级别相关,而AQP5仅在人高恶性星形细胞瘤组织中表达增强,提示不同病理级别胶质瘤组织中AQP的表达规律不尽相同.
作者:朱淑娟;孙善全;张兴业;许士叶;甘胜伟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岛叶及其毗邻的重要结构,为岛叶区域的手术提供一些相关的解剖数据.方法:对10例(20侧)成人尸头标本进行岛叶,外侧裂和大脑中动脉等结构的解剖与测量.结果:岛叶大体上呈1个三角形区域,表面由4~7个岛回组成,周围以前、上和下环岛沟为界与额、顶、颞叶分隔开.岛叶与外侧裂、岛盖、大脑中动脉、侧脑室、基底节和内囊关系密切.结论:对于岛叶及其毗邻解剖结构关系的理解,有助于岛叶区肿瘤的切除、基底节血肿的清除和颅内动脉瘤的治疗,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冯三平;冯继;赵建华;陈兴河;吴磊;王永恒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利百素凝胶对静脉留置针输注高渗溶液血管的损伤及其超微结构影响.方法:成年新西兰兔的耳缘静脉随机分为对照组、凝胶组和凝胶加温组.3组均静脉推注20%甘露醇溶液.凝胶组在穿刺点近心端涂利百素凝胶;凝胶加温组在凝胶组的基础上将液体加温至35℃~37℃.用药2d后观察输液部位,并留取3组静脉标本,观察其形态学和超微结构变化.结果:凝胶组和凝胶加温组静脉损伤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两者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电镜下观察对照组血管内皮细胞胞膜脱落,线粒体水肿、空泡化.凝胶组血管内皮层缺失,部分线粒体模糊,细胞间质轻度水肿.凝胶加温组线粒体嵴清晰,细胞间质轻度水肿,吞噬小泡功能完整.结论:利百素凝胶外用可预防或减轻静脉炎的发生;将甘露醇溶液加温并外涂利百素凝胶联合干预效果更佳.
作者:张金华;周巍;高敏;蔡新华;刘红燕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小鼠胚胎肾发育过程中程序性细胞死亡行为的超微结构变化.方法:应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对不同胚龄(E12、14、16、18 d)胎鼠的肾程序性细胞死亡进行系统观察.结果:在小鼠胚胎肾中,细胞凋亡多见,出现在肾发育的各个时期和各个结构中,程序性坏死和副凋亡少见,只出现在发育中的肾单位内.程序性细胞死亡的结局包括被吞噬、被血流带走和经尿液排出.结论:细胞凋亡、程序性坏死和副凋亡构成了小鼠胚胎肾发育过程中的程序性细胞死亡,以细胞凋亡为主,程序性坏死和副凋亡为辅.肾发育过程中程序性死亡的细胞尸骸经尿液排出是一个与肾结构特征有关的处理方式.
作者:郭敏;邵姝元;李晓明;刘玉玲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条件培养液对小鼠未成熟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的作用.方法:分离、培养小鼠MSCs,获得MSCs条件培养液.收集3类生发泡期卵母细胞,分别在对照培养基和条件培养液中培养,观察卵母细胞成熟率,判断佳时间点;FDA、Hoechst33258和PI联合染色评价细胞活力;荧光标记检测皮质颗粒分布、迁移及纺锤体复合物的形成情况.结果:条件培养液组3类生发泡期卵母细胞的成熟率高于对照培养基组;其中,完全/大部分裸露的生发泡卵母细胞和周围有疏松的颗粒细胞包裹的生发泡卵母细胞的佳体外成熟时间为16h,有完整的数层颗粒细胞紧密包裹的生发泡卵母细胞的佳体外成熟时间为24 h.体外成熟卵母细胞活力良好,皮质颗粒分布及纺锤体复合物形成与体内成熟卵母细胞一致.结论:MSCs条件培养液有利于小鼠体外成熟卵母细胞核、细胞质同步成熟,提高卵母细胞质量,是一种较好的体外成熟培养体系.
作者:宣恒华;冯定庆;刘然;赵卫东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通过观察小鼠视皮质锥体神经元正常发育过程中树突棘的形态变化,研究树突棘与突触的发生及其可塑性的关系.方法:利用DiI散射方法标记小鼠视皮质锥体神经元树突棘,使用共聚焦显微镜对其进行观察分析;同时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对树突棘的超微结构进行分析.结果:树突棘的形态大小及其密度随发育而变化;成熟树突棘内部存在滑面内质网与棘器;树突棘参与了大部分突触后成分的构成.结论:树突棘的发育过程与突触的形成以及突触可塑性密切相关.
作者:赵凯冰;崔占军;陈文静;牛艳丽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黄芪注射液抑制脑出血灶周围神经元凋亡及减轻脑水肿的作用.方法:应用脑立体定位仪于大鼠尾壳核注入肝素化Ⅶ型胶原酶建立脑出血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出血对照组和治疗组,分别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行为学、脑组织含水量、细胞形态学、原位缺口末端标记(TUNEL)以及细胞超微结构等实验观察.结果:治疗组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较出血对照组减小;治疗组大鼠脑组织含水量与出血对照组比较减小;治疗组TUNEL阳性细胞数较出血对照组均降低;电镜结果显示治疗组与出血对照组比较,神经元细胞线粒体、核膜、内质网等结构相对完整.结论:黄芪注射液具有较好地减轻脑出血水肿及抑制出血灶周围神经元凋亡的作用.
作者:刘海洋;王登科;韩金利;孙征;张海宇;柯进芳;马全瑞;张莲香;秦毅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观察磁刺激对小鼠海马原代神经元c-fos、活性调节的细胞骨架蛋白(Arc)和微管相关蛋白2(MAP2)的表达及神经元突起生长的影响,探讨磁刺激对细胞突起生长的影响机制.方法:体外培养的海马原代神经元,分为对照组,假刺激组,20%(20%%强度组)、30%(30%强度组)、40%大刺激强度组(40%强度组),24 h后开始刺激,频率1 Hz,大输出强度3.7T.连续刺激5d后应用荧光显色检测c-fos、Arc和MAP2阳性神经元免疫荧光强度,计数MAP2阳性神经元多突起神经元个数及细胞突起长度,并应用免疫印迹和RT-PCR技术对免疫荧光显色结果进行验证.结果:磁刺激能促进小鼠海马原代神经元突起数目和长度的生长,3个强度组多突起神经元(n≥2)占总神经元的比例以及海马原代神经元突起长度均高于对照组,且30%强度组高于20%、40%强度组,结果有统计学意义.免疫荧光显色30%强度组c-fos阳性神经元比例、Arc和MAP2免疫荧光强度高于相关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免疫印迹和RT-PCR结果同免疫荧光显色结果一致.结论:磁刺激能促进体外培养的海马原代神经元突起生长,其机制可能和c-fos、Arc和MAP2的表达上调有关.
作者:张展翅;马隽;栾峰;康林;苏玉红;王彦永;王铭维;崔慧先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含蟾酥胶囊血清诱导人肝癌BEL-7402细胞株凋亡的机制.方法:用血清药理学方法,把含不同浓度蟾酥胶囊的血清加入体外培养的人肝癌BEL-7402细胞,分别孵育24、48 h,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MTT比色检测细胞的存活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凋亡率;琼脂糖凝胶电泳测定DNA条带;免疫细胞化学显色检测Bcl-2蛋白的表达.结果:实验组部分细胞凋亡,形态学改变;细胞存活率降低,增殖受到抑制;流式细胞仪检测,可见凋亡峰;孵育48 h,琼脂糖凝胶电泳呈梯状条带(DNA Ladder);免疫细胞化学检测,Bcl-2表达明显降低.结论:蟾酥胶囊诱导人肝癌细胞BEL-7402株凋亡的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Bcl-2蛋白表达有关.
作者:顿爱社;张春菊;刘伟;刘帅;侯海峰;吕伯实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对藏族拉萨青少年指骨各指节长度及宽度进行X线测量,探讨其性别差异及其与性别判别的相关性,为法医及人类学提供判别率较高的性别判别式.方法:随机选择健康的藏族拉萨青少年1 680人(男840人,女840人),进行左手前后位X线拍片,同时测量身高,将所得数据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结果:男性与女性各指骨长度均无差异,男、女指骨宽度性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唯环指近节宽和环指远节指骨宽在男女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同时将指骨与性别的判别分析为第1组,指骨和身高与性别的判别分析为第2组,应用Fisher法逐步判别分析得出2组判别式分别为Y=2.603X1+1.733X8+9.987X22+1.057X23+0.742X10+1.896X11-107.480,Y=2.292X1+2.448x8+8.709X22-0.319X23+1.685X10+0.516X11-92.976; Y=1.160X8+8.713X22-4.611X23-0.847X10-0.981X11 +2.231h1 -178.514,Y=1.849X8 +7.488X22-5.820X23 +0.001X10-2.253X11 +2.148h2-159.747.第1组判别率分别为80.2%、86.1%,第2组判别率分别为81.5%、86.1%,如Y(女)>Y(男)即判为女性,反之Y(男)>Y(女)则判为男性.结论:以上判别式对法医学及人类学的性别鉴定简单实用,具有较高参考价值.
作者:李慧;任甫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了解壮族中老年农民人体成分的组成和肥胖发生情况;对生物电阻抗法和传统人体评价方法评价结果进行比较.方法:调查对象为313名壮族中老年农民,年龄为50~69岁.测量身高、体质量体格指标,用生物电阻抗方法测定人体成分,并评价肥胖发生率;同时用传统理想体质量(IBW)法和体质指数(BMI)法进行评价,对3种评价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男性中老年农民体脂含量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肌肉组织重和瘦体质量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女性中老年农民体脂含量、肌肉组织重及瘦体质量均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降低;男性体脂含量低子女性,肌肉组织重、瘦体质量和骨矿物质含量男性高于女性;壮族中老年农民与北京、上海市中老年人人体成分不同;肥胖检出率女性高于男性;生物电阻抗法判断肥胖较为准确.结论:壮族中老年农民人体成分存在性别、年龄和民族差异;男性和女性肥胖发生率存在差异;生物电阻抗方法在诊断肥胖方面较其他评价方法合理和科学.
作者:韦荣耀;黄秀峰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同时沉默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和表皮生长因子(EGF)二受体基因的抗瘤放疗增敏及机制.方法:分别构建靶向EGFR、IGF1R及两受体的小分子干扰RNA(siRNA-EGFR、siRNA-IGF1R、siRNA-EGFR& IGF1R),构建与任何基因无同源的阴性对照质粒(siRNA-HK),分别转染48照射肝癌HepG2细胞株.成克隆实验测定细胞存活分数,采用单击多靶模型和线性二次函数模型拟合细胞存活曲线,求出放射生物学参数Do、Dq、N和α、β、SF2值.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变化,细胞周期及相关蛋白、细胞凋亡及相关蛋白采用蛋白印迹.结果:同时沉默EGFR和IGF1R组与对照组及单基因干扰组相比抑制了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阻滞细胞周期G1/S期的进程,bcl-2和cdk2表达明显下调,而p21和bax表达增加.且同时沉默EGFR和IGF1R组和对照组细胞的耽值分别为0.588、2.070 4Gy; Dq值分别为0.562 5、2.030 7Gy;α值分别为0.515、0.021 6Gy-1;SF2值分别为0.22、0.619.同时沉默EGFR和IGF1R组Do、Dq和SF2值均减小,α值增大.结论:同时沉默EGFR和IGF1R基因具有更有效地干扰肝癌HepG2细胞株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bcl-2和cdk2表达下调和p21与bax表达增加有关,结合干扰多个受体分子可能是一种十分有前途的新的肝癌治疗途经.
作者:方文敏;周绪红;杨双;袁玉林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研究贵州仁怀与习水苗族头面部体质特征是否存在差异,以及与我国南方其他5个苗族和贵州其他族群的亲缘关系,为苗族体质人类学研究积累资料.方法:对世居在贵州仁怀后山乡的378名(男196人,女182人)、习水良村镇的357名(男173人,女184人)年龄在20~59岁的苗族进行头面部活体观察和测量(观察项目6项,测量项目16项);采用聚类分析,选择欧氏距离值,比较其间亲缘关系.结果:仁怀、习水男、女苗族头型以特圆头型、圆头型占多数;面型以超狭面型、阔面型多见;属中鼻型.并与我国南方其他5个苗族以及贵州其他族群的聚类分析显示,仁怀后山乡苗族男、女分别与习水良村镇苗族男、女为接近.结论:仁怀与习水苗族头面部体质特征有些存在差异;仁怀与习水苗族同属川黔滇西部方言,亲缘关系近.
作者:唐立俊;喻晓丹;陈开琴;李凤华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移植骨髓间质干细胞(BMSCs)在损伤脊髓内分化为功能性神经元的可能性.方法:应用低温包埋免疫电镜技术观察迁移在损伤脊髓内1、3、5周后的移植BMSCs的超微结构,应用免疫荧光标记和激光共聚焦技术观察迁移在损伤脊髓内1、3、5周后的移植BMSCs表达胆碱乙酰基转移酶(ChAT)、谷氨酸脱羧酶(GAD)和突触素(synapsins)的情况.结果:移植1周后,迁移在损伤脊髓灰质内的BMSCs细胞器不发达,不具有神经元的超微结构特点.移植3周后,迁移在损伤脊髓灰质内后的BMSCs细胞器开始发达,具有神经元的超微结构特点.移植1周后,迁移在损伤脊髓灰质内后的BMSCs不表达ChAT、GAD和突触素.移植3周后,迁移在损伤脊髓灰质内的BMSCs开始表达ChAT、GAD和突触素.结论:移植BMSCs在损伤脊髓内可部分分化为功能性神经元.
作者:陈少强;林建华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观察糖尿病大鼠不同时期正中隆起的室管膜细胞形态学变化.方法:应用扫描、透射电镜对2、4、8、11周的糖尿病大鼠及正常大鼠的正中隆起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对照组分泌颗粒的分布有明显区域特异性,表面光滑,且漏斗隐窝处的分泌颗粒密集,呈片状、散在分布.2周组,分泌颗粒大小、分布均匀,交界区可见多个吞噬细胞样室管膜上细胞.4周组,分泌颗粒减少且漏斗隐窝处分泌颗粒粘附在一起聚集成团状.8周组,交界区出现大量的分泌颗粒.11周组,分泌颗粒集中在正中隆起中间部,呈窄长带状分布.透射电镜下模型组分泌颗粒稀疏,体积较小,微绒毛稀疏.结论:糖尿病大鼠发病不同时期正中隆起处分泌颗粒的分布区域有明显差异,且室管膜细胞分泌功能下降.
作者:张智琴;马常升;曹翠丽;郝庆卯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广西汉族指纹特征,为人类皮纹学和临床医学提供参考数据.方法:油印法采集指纹图样,放大镜观察计数,分析其指纹类型频率、指嵴纹数及指嵴纹总数,并与文献报道的其他省汉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广西汉族指纹类型以尺箕和斗型纹为主要类型,弓形纹和桡箕出现频率较低;广西汉族指纹分布频率为斗形纹(48.16%)>尺箕(44.60%)>弓形纹(5.59%)>桡箕(1.65%),与其他省份的指纹类型分布频率有所不同;广西汉族男、女生之间指纹嵴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广东汉族相比无差异;与宁夏汉族女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广西汉族指纹具有一定的本民族特点.
作者:梁仁敏;许仲贤;苏远燕;马世泽;张小翠;吴群英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成人下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相关解剖学参数,为临床选择应用螺钉的直径、长度、角度,进钉点定位及判断手术复位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集颈椎CT图像,并依据性别与身高等因素分组,对椎弓根具有临床意义的数据进行测量.结果:椎弓根皮质、松质骨高度、宽度,第3~7颈椎同节段侧别间比较因性别和身高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性较女性均宽大,第3~7颈椎总的趋势均逐渐增大.椎弓根轴线骨性长度、椎弓根长同节段侧别间比较与性别和身高因素关系密切,男性第3颈椎椎弓根轴线骨性长度短,第7颈椎椎弓根长度短;女性第4颈椎椎弓根轴线骨性长度短,第7颈椎椎弓根长度短.椎弓根外展角度及向头、尾侧倾斜角度,无性别差异.结论:下颈椎椎弓根等骨性结构个体差异较大(性别、身高因素关系密切),但仍是有规律可循的.术中螺钉直径的选择主要取决于下颈椎椎弓根松质骨的宽度,但应注意个体差异,第3~7颈椎均可用3.5mm的螺钉;螺钉长度选用范围29~32 mm,置入角度有明显规律性,是术中螺钉进钉定位、判断手术复位程度的重要依据.
作者:刘俊堂;侯瑞;贾卫斗;赵丹;王素婷;马洁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层黏连蛋白(LN)和Ⅳ型胶原(CoⅣ)在小鼠肾发育中的时空性表达,探讨其与肾发育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结合免疫印迹,检测不同胚龄及生后日龄小鼠肾组织LN和CoⅣ的表达及其含量变化.结果:LN在输尿管芽、各期肾小体、肾小管及集合管的基底膜处均有表达,并随肾的发育其表达量逐渐增加;CoⅣ在胚龄12 d时,在输尿管芽周围没有表达,以后,在各期肾小体、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基底膜处均有表达,随肾的发育其表达量逐渐增加.结论:推测LN和CoⅣ可能对小鼠肾发育以及成熟肾各结构的维持起重要作用.
作者:张萍;宋小峰;郭敏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了解小剂量山茶籽联合雌二醇对去卵巢大鼠骨组织的影响,为中西医结合治疗Ⅰ型骨质疏松症提供实验依据.方法:6月龄健康雌性大白鼠,分成假手术组(sham),去卵巢模型组(OVX),山茶籽组(Pr),雌二醇组(E2)和小剂量山茶籽醇提取物+雌二醇组(Ts+E2).取左股骨切片观察骨组织,取右股骨测量骨钙、磷和骨密度.结果:卵巢模型组的骨组织明显疏松,骨钙、磷低于Sham组,3个治疗组各时间的骨组织、骨钙、磷和骨密度与Sham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小剂量的山茶籽联合雌二醇治疗能使去卵巢大鼠骨组织和骨钙、磷和骨密度恢复正常,与较大剂量的山茶籽组或较大剂量的雌二醇组相比无差异.结论:山茶籽对去卵巢大鼠的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效果良好;小剂量的雌二醇与山茶籽对去卵巢大鼠的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效果与单独使用较大剂量的山茶籽或较大剂量的雌二醇相比治疗效果相近.
作者:李海;陈建海;王金花;黄海玲;黎飚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运用光学、电子显微镜观察烧骨组织形态变化特征,探讨其法医学应用价值.方法:对常压下以200℃~1 000℃焚烧1h的30例成人股骨组织学进行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和测量.结果:光学、扫描电子显微镜图像中均可辨别出骨单位、间骨板组织.随温度升高,哈佛氏系统渐模糊,骨板渐融合,中央管、Volkmann氏管周围浓染,颗粒块状物增多,骨小梁不规则.骨细胞渐减少、消失并皱缩为圆形、卵圆形、颗粒状.骨墙厚度由70 μm收缩到46-μm,中央管直径在35~20 μm,哈佛氏系统周长在570~420μm,Volkmann氏管直径在22~17 μm.裂纹出现于400C,并随着温度升高;逐渐增多、增宽,以中央管为中心呈放射状排列,裂宽在10~28 μm.结论:烧骨表面颜色可反映焚烧时的大致温度并可估计骨细胞存留状况.运用LM、SEM图像观察烧骨组织学变化可作为烧骨判定的基础资料.
作者:徐国昌;张培华;任甫;杨雷 刊期: 2012年第03期
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VR)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兴起的一种信息技术,是人们通过计算机对复杂数据进行可视化操作与交互处理的一种全新方式,应用虚拟现实构筑的虚拟环境能够为学习者提供一个生动、逼真的学习情境,能给人提供多种感觉的感官刺激,让人沉浸其中,并且学习者可以通过三维交互技术实现人机互动[1].目前虚拟现实技术在医学教育领域的应用还处于探索阶段.
作者:刘洁;解继胜;王金花;李海;陈建海;黄启川 刊期: 2012年第03期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古老的、实践性很强的医学基础学科,有一半以上的医学名词来源于人体解剖学,这也就意味着需要记忆的内容多而难,大多数医学院校在新生入学第一年开设本门课程,这对于刚踏人大学校园的新生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很多学生对名字繁多,记忆强度大,特别是神经系统比较抽象的人体解剖学的学习感到有很大压力,加之一时难以实现由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没有养成良好的自学能力,因此造成人体解剖学教学效果普遍较差的现象.为克服这个教学难题,本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研究,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目标,以学生的全方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探索实施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小班化教学模式,提高了人体解剖学的教学质量.现就几年来的探索经验及教学改革中发现的问题,做如下小结.
作者:于振海;陈立东;王志强;张传森 刊期: 2012年第03期
人体断层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不同方位断层上器官结构的形态、位置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是人体解剖学和影像诊断学的边缘学科,在两者之间起到桥梁作用[1-2].2009年执业医师技能考试新增“CT影像诊断”内容,人体断层解剖学是CT影像诊断的形态学基础,因此,如何让学生在有限学时内掌握专业所需断层解剖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断层解剖思维能力,提高人体断层解剖学的教学层次和水平,是值得医学院校解剖学教育工作者探讨的重要课题.
作者:钟斌;黄秀峰;周善金;黄昌盛;周庆辉;浦洪琴 刊期: 2012年第03期
医学生是否具有较强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是衡量高等医学院校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重要标志.人体解剖学是医学教育中重要的基础学科,其课程特点是专业名词多、实践性和操作性强,与其他医学课程关系密切.开展解剖第二课堂活动,能充分发挥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既提高了实践能力,巩固理论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自学观察能力和科研素质,为其他相关学科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1-3].我校人体解剖学教学分为系统解剖学(简称系解)和局部解剖学(简称局解)两门课程,系解是医学生入校后第一学年上半学期首先接触的基础医学课程,而局解是医学生在第二学年下半学期学习的临床桥梁课程.在系、局解教学中,我们注重激发学生学习解剖学的兴趣,许多学有余力的学员积极参加解剖学第二课堂活动.“十一五”期间,我室在校、部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在第二课堂教学活动方面进行了广泛地探索,主要开展了以下活动.
作者:王栋;党瑞山;黄会龙;郭晓丹;杨向群;张传森;许家军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组织学与胚胎学在医学基础课程学习中呈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1].传统的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以教科书为主要蓝本,通过大课讲授、实验课观察和课外辅导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缺点是理论知识抽象复杂,知识点、专业名词多而条理性不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很难适应新世纪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
作者:李伟;王卉;张远强 刊期: 2012年第03期
课程是连接教学目的与教学过程的“枢纽”,历来是教学改革的焦点.根据我国教育部和卫生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生培养目标规定,医学临床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能力,能在各级医疗机构从事疾病防治工作的医学高级专业人才.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应有扎实基础和临床医学知识,有较强的临床思维和疾病诊治能力.但我国高校扩大招生以来,整个学生的素质和文化水平都有一定的下降,而且大学课程数量的增加,传统课程的课时大幅度减少.这就给高校的教学,特别是低年级的教学带来更多的困难和问题[1],医学院校的组织学与胚胎学也不例外.减课时,但不能降低教学质量.目前面临的现实要求,必须优化整合课程,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李海;王金花;黄海玲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组织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主要研究机体的微细结构及相关功能,是学好生理学及病理学等其他课程的基础[1].组织学的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部分,传统的实验教学是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组织切片验证理论知识.为了适应当前医学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方向以及我院“高端(教学科研平台)、精英(人才培养模式)、超前(科学研究)、精湛(医疗服务)”的办学理念,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精英型医学人才,本教研室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实验教学内容中增加了3个综合性动手实验,初步建立起一个新型的实验课程结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冯先玲;周白菡;蔡飒;王晓梅;沙鸥 刊期: 2012年第03期
长期以来,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护理专业解剖学教学从内容、计划、教学方法等方面与医疗专业一致[1],没有突出护理专业特点.为此,许多解剖学工作者在此方面进行了不断的研究探索.有些对系统解剖学内容进行综合和删减,精选教学内容;有些增加了与现代护理操作相关的解剖学知识[2];有些则对技能性要求很强的高职护理专业,增加了护理应用解剖学方面知识[3].他们的研究成果,一些以论文的方式发表,一些则编写了护理专业实用的解剖学教材,如《护理应用解剖学》[4]、《临床护理应用解剖学》[5]等.但对解剖学各系统专门研究的文章很少,目前只有《护理专业解剖学运动系统的教学改革初探》[6]一文,所以,有些学者削减的解剖学教学内容不太切合临床实际,有些学者只是在系统解剖学基础上增加了护理应用解剖学教学内容,等等.本研究是解剖学者与护理专家一起共同制定临床调查标准,在临床护理一线调查研究的结果,并且将解剖学分为运动系统、内脏系统、脉管系统、神经系统等,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护理一线的调查研究.首先,将运动系统的调查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刘伏祥;戴肖松;谢丽丽;夏雪中;范珍明;周玉 刊期: 2012年第03期
胚胎学主要研究从受精卵发育为新生个体的过程及其机制,是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胚胎发育涉及空间结构和时间顺序的变化,其内容抽象、复杂,使得胚胎学成为学生公认的难学课程.如何化难为易,使学生能真正学懂胚胎学基本知识是教师所面临的问题.下面是本教研室近几年在5年制本科胚胎学教学中的一些探索与尝试.
作者:赵璇;王兰;郑慧媛;崔媛媛;吴志新;石明娟 刊期: 2012年第03期
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特别是创新思维及批判性思维,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而批判性思维是创新性思维的核心和基础,是健全人格的基本要素,是信息素养的组成部分[1].目前,中国大学的本科教育缺乏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第一是缺乏跨学科的广度;第二是缺少对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2].近年来,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成为许多专业研究的热点,虽然人体解剖学本身的特点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提供载体,但该领域对此课题研究的报道较少.笔者借鉴其他专业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教学方式,结合笔者在人体解剖学教学过程中的体会,介绍人体解剖学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几种方法,旨在培养学生在人体解剖学学习中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作者:张永珍;杨向群;许家军;张喜;孙爱军;支运霞;韩长杰;张传森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组织学与胚胎学是一门形态学科,其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观察人体正常组织器官的微细结构,因此显微镜作为学生通向微观世界的窗口就显得尤为重要.2008年,我校引进了全新的显微观察实验教学设备-数码显微互动系统,它将IT应用、数码摄像及图像处理与传统显微镜相互结合,提供了图、文、声、像等交互式的学习环境,已成为专业课教学中具有革新意义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学习这门课程是刚进入医学院校的大一学生,即便是拥有了先进设备辅助教学,但仍有不少学生缺乏获取知识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常感到吃力和枯燥.
作者:罗彬;陈维平;莫发荣;何少健;林永达;马步国;黄天明;农蔚霞;罗国容;谢小薰 刊期: 2012年第03期
传统制作骨切片的方法是采用骨组织经过脱钙后进行火棉胶包埋切片,硫堇-苦味酸染色.火棉胶切片存在程序繁琐、周期长、切片较厚等缺陷[1].笔者采用冷冻切片法对脱钙骨进行切片,然后硫堇-苦味酸染色.结果显示,冷冻骨切片制作染色方法操作程序简便,制作周期短,染色效果理想,适用于组织学实验教学中切片的大量制作.在与骨相关的科学研究领域也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作者:刘同慎;李冰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笔者在解剖1具成年男性尸体时,发现其肝总动脉和肝固有动脉皆有变异分支,现报道如下.该例标本腹腔干较长,约1.5 cm,起始处分出胃左动脉后,前下行约1 cm水平左右分出肝总动脉和脾动脉.
作者:傅谨;刘文庆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笔者在解剖1具成年男性尸体时,发现其右侧膈神经走行变异,现报道如下.右侧膈神经起于颈丛第3~5颈椎前支,经颈内静脉外侧,沿前斜角肌表面下行8.6cm至静脉角,经颈内静脉与颈外静脉之间夹角,跨越锁骨下静脉前方1.6cm,于静脉角外侧斜向内进入胸腔,伴心包膈动脉下行至膈肌,并支配膈肌,全长25.7 cm.
作者:王龙;刘文庆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笔者在解剖1具供教学用的老年男性尸体(身高约165 cm)的过程中,发现肝总动脉经腹腔干发出后,立即分为变异的肝固有动脉和肝右动脉,且行程发生变异.在查阅大量现有文献后,未见同类型变异情况报道,相关资料中也未见记载.现详述如下.
作者:阿卜杜萨拉木·艾尼;沙比尔江·加帕尔;周丽平;王得志 刊期: 2012年第03期
在解剖学实验操作中,发现1具成年男尸右侧腋动脉分支变异,报告如下:右侧腋动脉在第2段发出深、浅2条分支.深支被臂丛的3个束包绕,是旋肱前动脉、旋肱后动脉、肩胛下动脉和肱深动脉4支的共干血管,另外肱深动脉还发出1支肌支(营养肱二头肌及肱三头肌)和尺侧上副动脉.浅支走行正常,其内侧有腋静脉伴行,在大圆肌下缘续于肱动脉;肱动脉没有发出肱深动脉和尺侧上副动脉;其左侧腋动脉分支及其走行无变异.
作者:郭朋朋 刊期: 2012年第03期
肝是人体大的消化腺,堪称人体的能量化学工厂.因此,肝功能是否正常与人体的生活质量密切相关.临床上,急性肝损伤是十分常见的病症,多种因素如化学性肝毒物、病毒感染、免疫性因素、乙醇性因素以及外科手术等均可引起急性肝损伤,甚至肝功能衰竭,其防治研究一直是热门课题.现就已经开展的关于急性肝损伤的实验研究进行了归总,为以后进一步对肝损伤保护进行实验及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凌银婵;刘海燕;黄巨恩;李校堃 刊期: 2012年第03期
Nanos在果蝇中是先被鉴定的一个母源效应基因,位于早期胚胎的后极[1].它编码一种RNA结合蛋白,这种蛋白与Pumilio RNA结合蛋白相互作用形成一种核糖核蛋白复合物一起抑制母源mRNA hunchback的翻译,从而调控果蝇胚胎后腹部细胞的分化[2-3].Nanos对果蝇生殖细胞的发育是必需的,此基因缺失的果蝇的生殖细胞产生异常,不能形成正常性腺[4].随后科学家发现在斑马鱼、线虫、蜜蜂、人等物种中都有Nanos 同源物存在,它们的功能也都和个体发育或生殖细胞的发育分化有关[5-8].
作者:廉智敏;于萌;华进联 刊期: 2012年第03期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人均寿命明显延长,绝经后骨质疏松症(Ⅰ型骨质疏松症)发病率逐年升高,严重影响着中老年妇女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Ⅰ型骨质疏松症用雌激素替代治疗,虽效果明显,但副作用大,并发症多.寻找治疗效果好,副作用小的药物和治疗方法是研究热点之一.在前期的实验中表明小剂量的雌二醇与葛根素组合治疗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症有较好的疗效,其效果与单独使用较大剂量的葛根素或雌二醇相近,因此可减少药物的剂量[1-2].本研究观察长期使用葛根素治疗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症对肝功能有无影响,进一步为中西药葛根素与雌激素组合治疗Ⅰ型骨质疏松症提供实验依据.
作者:黄海玲;陈建海;黎飚;李海;方晓燕;解继胜 刊期: 2012年第03期
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的创始人,他主张把有机体当作一个整体或系统来考虑,他认为“生物学的主要任务是发现生物系统中一切层次上的组织原理”[1].人体是一个多细胞体系,它从受精卵建起,一个成人约有1×1015个细胞,由8大系统组成,系统由一系列器官组成,每个器官由4大基本组织组成,组织由200余种细胞和细胞外基质组成[2].从受精卵发育为新生个体的过程中,其中蕴藏着一些组织原理.它们是增殖和分化原理、层级原理、三胚层原理、形随功能原理和分形几何原理.这些组织原理指导人体的构建过程,确保一个受精卵如期成为一个人体.
作者:谌宏鸣 刊期: 2012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