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黄芩茎叶总黄酮预处理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神经元和血脑屏障形态学的影响

陈萌;孔维;赵淑敏;张树峰;孔祥玉;李涵;郑小影

关键词:黄芩茎叶总黄酮, 预处理, 缺血再灌注, 海马, 超微结构, 血脑屏障
摘要:目的:研究黄芩茎叶总黄酮(SSTF)预处理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神经元和血脑屏障形态学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成5组,即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SSTF低、中、高预处理组.采用Longa改良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造模成功后24 h对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评分,H-E染色法观察海马CA1区组织病理学改变及神经元密度.透射电镜观察海马神经元、血脑屏障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SSTF预处理可改善术后大鼠的神经行为;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SSTF预处理组海马CA1区神经元密度增加,海马神经元和血脑屏障的超微结构有明显改善,且呈一定的剂量依赖效应.结论:SSTF预处理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海马神经元和血脑屏障形态学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解剖学杂志相关文献
  • 虚拟3D胚胎模型在胚胎学教学中的应用

    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VR)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兴起的一种信息技术,是人们通过计算机对复杂数据进行可视化操作与交互处理的一种全新方式,应用虚拟现实构筑的虚拟环境能够为学习者提供一个生动、逼真的学习情境,能给人提供多种感觉的感官刺激,让人沉浸其中,并且学习者可以通过三维交互技术实现人机互动[1].目前虚拟现实技术在医学教育领域的应用还处于探索阶段.

    作者:刘洁;解继胜;王金花;李海;陈建海;黄启川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胚胎学教学的探索与尝试

    胚胎学主要研究从受精卵发育为新生个体的过程及其机制,是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胚胎发育涉及空间结构和时间顺序的变化,其内容抽象、复杂,使得胚胎学成为学生公认的难学课程.如何化难为易,使学生能真正学懂胚胎学基本知识是教师所面临的问题.下面是本教研室近几年在5年制本科胚胎学教学中的一些探索与尝试.

    作者:赵璇;王兰;郑慧媛;崔媛媛;吴志新;石明娟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针刀治疗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进针定位点及深度的解剖推算

    目的:探索肩胛冈的准确定位点,为采用斜口型月芽型针刀,切断肩胛上横韧带诊治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提供解剖形态学依据.方法:对30例成人干燥肩胛骨的肩胛冈、肩峰角、肩胛切迹以及喙突为定位点进行测量,通过AB/BE,BC/BE 2组和AF/DE组建立一元回归方程得到理论可靠性定位点,然后把理论定位点与实际定位点进行比较分析,以验证结果的可靠性.结果:BC/BE组y=0.1685x+17,964,R2 =0.1167具有相关性,为进针点定位;AF/DE组y=0.63x+12.917,R2 =0.3296具有相关性,为确定进针深度.结论:通过对照验证与比较,用此方法定位在理论上具有可靠性.

    作者:李传健;戴景兴;黄拥军;倪刚;杨庆贤;陈秀虎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杏仁核电点燃大鼠认知功能及海马α7型神经烟碱胆碱能受体的表达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杏仁核电点燃大鼠恐惧状况、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区a7型神经烟碱胆碱能受体(α7 nAChR)表达变化.方法:随机将雄性SD大鼠分为手术对照1周组、2周组及电点燃1周组、2周组.实验结束后,用旷场实验检测大鼠的活动水平、探索能力及恐惧状况;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印迹检测大鼠海马区a7 nAChR表达变化.结果:电点燃组大鼠点燃成功率为91.7%.旷场实验检测结果显示,与手术对照组比较,点燃1周组和2周组大鼠活动的格子数(F1w=24.77,P1w=0.00;F2w=42.86,P2w=0.00)、站立次数(F1w =56.18,P1w=0.00;F2w=42.25,P2w=0.00)及排出粪便的颗粒数(F1w=10.08,P1w=0.01,F2w=31.22;P2w=0.00)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orris水迷宫检测结果显示,与手术对照组比较,点燃1周和2周组大鼠搜寻平台的潜伏期(F1w=3,139,P1w=0.095;F2w=0.884,P2w=0.361)及在平台所在象限的搜寻时间百分比(F1w=1.907,P1w=0.185;F2w=0.446,P2w=0.51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免疫组织化学及免疫印迹结果显示,与手术对照组比较,点燃1周组和2周组大鼠脑海马区α7 nAChR表达均增高(F1w=15.70,P1w=0.02,F2w=24.61,P2w=0.01).结论:大鼠杏仁核电点燃1周和2周后,导致了其情感行为异常,增加了脑海马区α7 nAChR的表达,但对其学习和记忆能力的影响不明显,可能与点燃部位、发作频率、发作强度及发作的持续时间有关.

    作者:苗珍花;王峰;刘庆祝;孙涛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广西汉族指纹特征分析

    目的:探讨广西汉族指纹特征,为人类皮纹学和临床医学提供参考数据.方法:油印法采集指纹图样,放大镜观察计数,分析其指纹类型频率、指嵴纹数及指嵴纹总数,并与文献报道的其他省汉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广西汉族指纹类型以尺箕和斗型纹为主要类型,弓形纹和桡箕出现频率较低;广西汉族指纹分布频率为斗形纹(48.16%)>尺箕(44.60%)>弓形纹(5.59%)>桡箕(1.65%),与其他省份的指纹类型分布频率有所不同;广西汉族男、女生之间指纹嵴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广东汉族相比无差异;与宁夏汉族女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广西汉族指纹具有一定的本民族特点.

    作者:梁仁敏;许仲贤;苏远燕;马世泽;张小翠;吴群英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脱钙骨冷冻切片硫堇-苦味酸染色方法

    传统制作骨切片的方法是采用骨组织经过脱钙后进行火棉胶包埋切片,硫堇-苦味酸染色.火棉胶切片存在程序繁琐、周期长、切片较厚等缺陷[1].笔者采用冷冻切片法对脱钙骨进行切片,然后硫堇-苦味酸染色.结果显示,冷冻骨切片制作染色方法操作程序简便,制作周期短,染色效果理想,适用于组织学实验教学中切片的大量制作.在与骨相关的科学研究领域也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作者:刘同慎;李冰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肝癌HepG2细胞株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沉默后放疗增敏及机制

    目的:探讨同时沉默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和表皮生长因子(EGF)二受体基因的抗瘤放疗增敏及机制.方法:分别构建靶向EGFR、IGF1R及两受体的小分子干扰RNA(siRNA-EGFR、siRNA-IGF1R、siRNA-EGFR& IGF1R),构建与任何基因无同源的阴性对照质粒(siRNA-HK),分别转染48照射肝癌HepG2细胞株.成克隆实验测定细胞存活分数,采用单击多靶模型和线性二次函数模型拟合细胞存活曲线,求出放射生物学参数Do、Dq、N和α、β、SF2值.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变化,细胞周期及相关蛋白、细胞凋亡及相关蛋白采用蛋白印迹.结果:同时沉默EGFR和IGF1R组与对照组及单基因干扰组相比抑制了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阻滞细胞周期G1/S期的进程,bcl-2和cdk2表达明显下调,而p21和bax表达增加.且同时沉默EGFR和IGF1R组和对照组细胞的耽值分别为0.588、2.070 4Gy; Dq值分别为0.562 5、2.030 7Gy;α值分别为0.515、0.021 6Gy-1;SF2值分别为0.22、0.619.同时沉默EGFR和IGF1R组Do、Dq和SF2值均减小,α值增大.结论:同时沉默EGFR和IGF1R基因具有更有效地干扰肝癌HepG2细胞株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bcl-2和cdk2表达下调和p21与bax表达增加有关,结合干扰多个受体分子可能是一种十分有前途的新的肝癌治疗途经.

    作者:方文敏;周绪红;杨双;袁玉林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拉萨藏族青少年指骨X线测量及其与身高的性别判别分析

    目的:对藏族拉萨青少年指骨各指节长度及宽度进行X线测量,探讨其性别差异及其与性别判别的相关性,为法医及人类学提供判别率较高的性别判别式.方法:随机选择健康的藏族拉萨青少年1 680人(男840人,女840人),进行左手前后位X线拍片,同时测量身高,将所得数据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结果:男性与女性各指骨长度均无差异,男、女指骨宽度性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唯环指近节宽和环指远节指骨宽在男女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同时将指骨与性别的判别分析为第1组,指骨和身高与性别的判别分析为第2组,应用Fisher法逐步判别分析得出2组判别式分别为Y=2.603X1+1.733X8+9.987X22+1.057X23+0.742X10+1.896X11-107.480,Y=2.292X1+2.448x8+8.709X22-0.319X23+1.685X10+0.516X11-92.976; Y=1.160X8+8.713X22-4.611X23-0.847X10-0.981X11 +2.231h1 -178.514,Y=1.849X8 +7.488X22-5.820X23 +0.001X10-2.253X11 +2.148h2-159.747.第1组判别率分别为80.2%、86.1%,第2组判别率分别为81.5%、86.1%,如Y(女)>Y(男)即判为女性,反之Y(男)>Y(女)则判为男性.结论:以上判别式对法医学及人类学的性别鉴定简单实用,具有较高参考价值.

    作者:李慧;任甫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小鼠肾发育中的细胞凋亡

    目的:探讨小鼠肾发育过程中细胞凋亡的发生规律.方法:在树脂切片上,应用原位末端标记技术,观察昆明小鼠发育不同时期的肾中凋亡细胞的分布及量的变化.结果:在肾发生发育的过程中,肾皮质和髓质内几乎所有结构都有凋亡细胞散在分布.其中,肾小体的凋亡指数在生后14 d达到高峰,而肾小管的凋亡指数从生后7d之后变化不大.同时,髓质中的间质细胞也发生了明显的凋亡变化.结论:伴随着肾各种结构的发生发育而出现的细胞凋亡是肾发育的一个基本特征,此过程延续到生后2周.肾单位的数量虽然在生后7d已经不再增加,但是肾小体结构的成熟和分化还在继续进行,可能将进一步促进肾小体滤过功能的成熟.

    作者:宋小峰;任昊;陈雪;翟效月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急性肝损伤实验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肝是人体大的消化腺,堪称人体的能量化学工厂.因此,肝功能是否正常与人体的生活质量密切相关.临床上,急性肝损伤是十分常见的病症,多种因素如化学性肝毒物、病毒感染、免疫性因素、乙醇性因素以及外科手术等均可引起急性肝损伤,甚至肝功能衰竭,其防治研究一直是热门课题.现就已经开展的关于急性肝损伤的实验研究进行了归总,为以后进一步对肝损伤保护进行实验及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凌银婵;刘海燕;黄巨恩;李校堃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磁刺激对小鼠海马原代神经元即刻早期基因和细胞骨架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磁刺激对小鼠海马原代神经元c-fos、活性调节的细胞骨架蛋白(Arc)和微管相关蛋白2(MAP2)的表达及神经元突起生长的影响,探讨磁刺激对细胞突起生长的影响机制.方法:体外培养的海马原代神经元,分为对照组,假刺激组,20%(20%%强度组)、30%(30%强度组)、40%大刺激强度组(40%强度组),24 h后开始刺激,频率1 Hz,大输出强度3.7T.连续刺激5d后应用荧光显色检测c-fos、Arc和MAP2阳性神经元免疫荧光强度,计数MAP2阳性神经元多突起神经元个数及细胞突起长度,并应用免疫印迹和RT-PCR技术对免疫荧光显色结果进行验证.结果:磁刺激能促进小鼠海马原代神经元突起数目和长度的生长,3个强度组多突起神经元(n≥2)占总神经元的比例以及海马原代神经元突起长度均高于对照组,且30%强度组高于20%、40%强度组,结果有统计学意义.免疫荧光显色30%强度组c-fos阳性神经元比例、Arc和MAP2免疫荧光强度高于相关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免疫印迹和RT-PCR结果同免疫荧光显色结果一致.结论:磁刺激能促进体外培养的海马原代神经元突起生长,其机制可能和c-fos、Arc和MAP2的表达上调有关.

    作者:张展翅;马隽;栾峰;康林;苏玉红;王彦永;王铭维;崔慧先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人体构筑的组织原理

    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的创始人,他主张把有机体当作一个整体或系统来考虑,他认为“生物学的主要任务是发现生物系统中一切层次上的组织原理”[1].人体是一个多细胞体系,它从受精卵建起,一个成人约有1×1015个细胞,由8大系统组成,系统由一系列器官组成,每个器官由4大基本组织组成,组织由200余种细胞和细胞外基质组成[2].从受精卵发育为新生个体的过程中,其中蕴藏着一些组织原理.它们是增殖和分化原理、层级原理、三胚层原理、形随功能原理和分形几何原理.这些组织原理指导人体的构建过程,确保一个受精卵如期成为一个人体.

    作者:谌宏鸣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下颈椎椎弓根的数字化影像学观测

    目的:探讨成人下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相关解剖学参数,为临床选择应用螺钉的直径、长度、角度,进钉点定位及判断手术复位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集颈椎CT图像,并依据性别与身高等因素分组,对椎弓根具有临床意义的数据进行测量.结果:椎弓根皮质、松质骨高度、宽度,第3~7颈椎同节段侧别间比较因性别和身高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性较女性均宽大,第3~7颈椎总的趋势均逐渐增大.椎弓根轴线骨性长度、椎弓根长同节段侧别间比较与性别和身高因素关系密切,男性第3颈椎椎弓根轴线骨性长度短,第7颈椎椎弓根长度短;女性第4颈椎椎弓根轴线骨性长度短,第7颈椎椎弓根长度短.椎弓根外展角度及向头、尾侧倾斜角度,无性别差异.结论:下颈椎椎弓根等骨性结构个体差异较大(性别、身高因素关系密切),但仍是有规律可循的.术中螺钉直径的选择主要取决于下颈椎椎弓根松质骨的宽度,但应注意个体差异,第3~7颈椎均可用3.5mm的螺钉;螺钉长度选用范围29~32 mm,置入角度有明显规律性,是术中螺钉进钉定位、判断手术复位程度的重要依据.

    作者:刘俊堂;侯瑞;贾卫斗;赵丹;王素婷;马洁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护理专业运动系统解剖学教学内容改革

    长期以来,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护理专业解剖学教学从内容、计划、教学方法等方面与医疗专业一致[1],没有突出护理专业特点.为此,许多解剖学工作者在此方面进行了不断的研究探索.有些对系统解剖学内容进行综合和删减,精选教学内容;有些增加了与现代护理操作相关的解剖学知识[2];有些则对技能性要求很强的高职护理专业,增加了护理应用解剖学方面知识[3].他们的研究成果,一些以论文的方式发表,一些则编写了护理专业实用的解剖学教材,如《护理应用解剖学》[4]、《临床护理应用解剖学》[5]等.但对解剖学各系统专门研究的文章很少,目前只有《护理专业解剖学运动系统的教学改革初探》[6]一文,所以,有些学者削减的解剖学教学内容不太切合临床实际,有些学者只是在系统解剖学基础上增加了护理应用解剖学教学内容,等等.本研究是解剖学者与护理专家一起共同制定临床调查标准,在临床护理一线调查研究的结果,并且将解剖学分为运动系统、内脏系统、脉管系统、神经系统等,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护理一线的调查研究.首先,将运动系统的调查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刘伏祥;戴肖松;谢丽丽;夏雪中;范珍明;周玉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白藜芦醇诱导大鼠肝癌细胞凋亡的作用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Res)对大鼠肝癌细胞CBRH7919的作用.方法:采用SRB细胞活性检测法检测白藜芦醇对CBRH7919细胞活性的影响;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BRH7919对细胞周期分布、凋亡、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结果:白藜芦醇作用于CBRH7919细胞24、48和72h后,SRB检测细胞活性有时间和浓度依赖性,CBRH7919细胞凋亡率增加,细胞周期阻断于G0~G1期,细胞线粒体膜电位降低.结论:白黎芦醇对大鼠肝癌细胞CBRH7919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线粒体凋亡途径诱导细胞的凋亡.

    作者:魏光成;闫苗苗;徐爱丽;马朋;张丽霞;于敏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百色市壮族中老年农民人体成分的测定与分析

    目的:了解壮族中老年农民人体成分的组成和肥胖发生情况;对生物电阻抗法和传统人体评价方法评价结果进行比较.方法:调查对象为313名壮族中老年农民,年龄为50~69岁.测量身高、体质量体格指标,用生物电阻抗方法测定人体成分,并评价肥胖发生率;同时用传统理想体质量(IBW)法和体质指数(BMI)法进行评价,对3种评价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男性中老年农民体脂含量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肌肉组织重和瘦体质量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女性中老年农民体脂含量、肌肉组织重及瘦体质量均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降低;男性体脂含量低子女性,肌肉组织重、瘦体质量和骨矿物质含量男性高于女性;壮族中老年农民与北京、上海市中老年人人体成分不同;肥胖检出率女性高于男性;生物电阻抗法判断肥胖较为准确.结论:壮族中老年农民人体成分存在性别、年龄和民族差异;男性和女性肥胖发生率存在差异;生物电阻抗方法在诊断肥胖方面较其他评价方法合理和科学.

    作者:韦荣耀;黄秀峰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组织学实验教学中开展综合性实验的实践

    组织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主要研究机体的微细结构及相关功能,是学好生理学及病理学等其他课程的基础[1].组织学的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部分,传统的实验教学是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组织切片验证理论知识.为了适应当前医学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方向以及我院“高端(教学科研平台)、精英(人才培养模式)、超前(科学研究)、精湛(医疗服务)”的办学理念,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精英型医学人才,本教研室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实验教学内容中增加了3个综合性动手实验,初步建立起一个新型的实验课程结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冯先玲;周白菡;蔡飒;王晓梅;沙鸥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肝总动脉分支与行程变异一例

    笔者在解剖1具供教学用的老年男性尸体(身高约165 cm)的过程中,发现肝总动脉经腹腔干发出后,立即分为变异的肝固有动脉和肝右动脉,且行程发生变异.在查阅大量现有文献后,未见同类型变异情况报道,相关资料中也未见记载.现详述如下.

    作者:阿卜杜萨拉木·艾尼;沙比尔江·加帕尔;周丽平;王得志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连锁式教学模式在人体断层解剖学的实践

    人体断层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不同方位断层上器官结构的形态、位置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是人体解剖学和影像诊断学的边缘学科,在两者之间起到桥梁作用[1-2].2009年执业医师技能考试新增“CT影像诊断”内容,人体断层解剖学是CT影像诊断的形态学基础,因此,如何让学生在有限学时内掌握专业所需断层解剖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断层解剖思维能力,提高人体断层解剖学的教学层次和水平,是值得医学院校解剖学教育工作者探讨的重要课题.

    作者:钟斌;黄秀峰;周善金;黄昌盛;周庆辉;浦洪琴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Nanos2与生殖细胞发育分化

    Nanos在果蝇中是先被鉴定的一个母源效应基因,位于早期胚胎的后极[1].它编码一种RNA结合蛋白,这种蛋白与Pumilio RNA结合蛋白相互作用形成一种核糖核蛋白复合物一起抑制母源mRNA hunchback的翻译,从而调控果蝇胚胎后腹部细胞的分化[2-3].Nanos对果蝇生殖细胞的发育是必需的,此基因缺失的果蝇的生殖细胞产生异常,不能形成正常性腺[4].随后科学家发现在斑马鱼、线虫、蜜蜂、人等物种中都有Nanos 同源物存在,它们的功能也都和个体发育或生殖细胞的发育分化有关[5-8].

    作者:廉智敏;于萌;华进联 刊期: 2012年第03期

解剖学杂志

解剖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解剖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