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少强;林建华
目的:通过观察小鼠视皮质锥体神经元正常发育过程中树突棘的形态变化,研究树突棘与突触的发生及其可塑性的关系.方法:利用DiI散射方法标记小鼠视皮质锥体神经元树突棘,使用共聚焦显微镜对其进行观察分析;同时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对树突棘的超微结构进行分析.结果:树突棘的形态大小及其密度随发育而变化;成熟树突棘内部存在滑面内质网与棘器;树突棘参与了大部分突触后成分的构成.结论:树突棘的发育过程与突触的形成以及突触可塑性密切相关.
作者:赵凯冰;崔占军;陈文静;牛艳丽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笔者在解剖1具供教学用的老年男性尸体(身高约165 cm)的过程中,发现肝总动脉经腹腔干发出后,立即分为变异的肝固有动脉和肝右动脉,且行程发生变异.在查阅大量现有文献后,未见同类型变异情况报道,相关资料中也未见记载.现详述如下.
作者:阿卜杜萨拉木·艾尼;沙比尔江·加帕尔;周丽平;王得志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含蟾酥胶囊血清诱导人肝癌BEL-7402细胞株凋亡的机制.方法:用血清药理学方法,把含不同浓度蟾酥胶囊的血清加入体外培养的人肝癌BEL-7402细胞,分别孵育24、48 h,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MTT比色检测细胞的存活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凋亡率;琼脂糖凝胶电泳测定DNA条带;免疫细胞化学显色检测Bcl-2蛋白的表达.结果:实验组部分细胞凋亡,形态学改变;细胞存活率降低,增殖受到抑制;流式细胞仪检测,可见凋亡峰;孵育48 h,琼脂糖凝胶电泳呈梯状条带(DNA Ladder);免疫细胞化学检测,Bcl-2表达明显降低.结论:蟾酥胶囊诱导人肝癌细胞BEL-7402株凋亡的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Bcl-2蛋白表达有关.
作者:顿爱社;张春菊;刘伟;刘帅;侯海峰;吕伯实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Res)对大鼠肝癌细胞CBRH7919的作用.方法:采用SRB细胞活性检测法检测白藜芦醇对CBRH7919细胞活性的影响;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BRH7919对细胞周期分布、凋亡、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结果:白藜芦醇作用于CBRH7919细胞24、48和72h后,SRB检测细胞活性有时间和浓度依赖性,CBRH7919细胞凋亡率增加,细胞周期阻断于G0~G1期,细胞线粒体膜电位降低.结论:白黎芦醇对大鼠肝癌细胞CBRH7919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线粒体凋亡途径诱导细胞的凋亡.
作者:魏光成;闫苗苗;徐爱丽;马朋;张丽霞;于敏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广西汉族指纹特征,为人类皮纹学和临床医学提供参考数据.方法:油印法采集指纹图样,放大镜观察计数,分析其指纹类型频率、指嵴纹数及指嵴纹总数,并与文献报道的其他省汉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广西汉族指纹类型以尺箕和斗型纹为主要类型,弓形纹和桡箕出现频率较低;广西汉族指纹分布频率为斗形纹(48.16%)>尺箕(44.60%)>弓形纹(5.59%)>桡箕(1.65%),与其他省份的指纹类型分布频率有所不同;广西汉族男、女生之间指纹嵴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广东汉族相比无差异;与宁夏汉族女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广西汉族指纹具有一定的本民族特点.
作者:梁仁敏;许仲贤;苏远燕;马世泽;张小翠;吴群英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组织学与胚胎学是一门形态学科,其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观察人体正常组织器官的微细结构,因此显微镜作为学生通向微观世界的窗口就显得尤为重要.2008年,我校引进了全新的显微观察实验教学设备-数码显微互动系统,它将IT应用、数码摄像及图像处理与传统显微镜相互结合,提供了图、文、声、像等交互式的学习环境,已成为专业课教学中具有革新意义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学习这门课程是刚进入医学院校的大一学生,即便是拥有了先进设备辅助教学,但仍有不少学生缺乏获取知识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常感到吃力和枯燥.
作者:罗彬;陈维平;莫发荣;何少健;林永达;马步国;黄天明;农蔚霞;罗国容;谢小薰 刊期: 2012年第03期
Nanos在果蝇中是先被鉴定的一个母源效应基因,位于早期胚胎的后极[1].它编码一种RNA结合蛋白,这种蛋白与Pumilio RNA结合蛋白相互作用形成一种核糖核蛋白复合物一起抑制母源mRNA hunchback的翻译,从而调控果蝇胚胎后腹部细胞的分化[2-3].Nanos对果蝇生殖细胞的发育是必需的,此基因缺失的果蝇的生殖细胞产生异常,不能形成正常性腺[4].随后科学家发现在斑马鱼、线虫、蜜蜂、人等物种中都有Nanos 同源物存在,它们的功能也都和个体发育或生殖细胞的发育分化有关[5-8].
作者:廉智敏;于萌;华进联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杏仁核电点燃大鼠恐惧状况、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区a7型神经烟碱胆碱能受体(α7 nAChR)表达变化.方法:随机将雄性SD大鼠分为手术对照1周组、2周组及电点燃1周组、2周组.实验结束后,用旷场实验检测大鼠的活动水平、探索能力及恐惧状况;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印迹检测大鼠海马区a7 nAChR表达变化.结果:电点燃组大鼠点燃成功率为91.7%.旷场实验检测结果显示,与手术对照组比较,点燃1周组和2周组大鼠活动的格子数(F1w=24.77,P1w=0.00;F2w=42.86,P2w=0.00)、站立次数(F1w =56.18,P1w=0.00;F2w=42.25,P2w=0.00)及排出粪便的颗粒数(F1w=10.08,P1w=0.01,F2w=31.22;P2w=0.00)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orris水迷宫检测结果显示,与手术对照组比较,点燃1周和2周组大鼠搜寻平台的潜伏期(F1w=3,139,P1w=0.095;F2w=0.884,P2w=0.361)及在平台所在象限的搜寻时间百分比(F1w=1.907,P1w=0.185;F2w=0.446,P2w=0.51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免疫组织化学及免疫印迹结果显示,与手术对照组比较,点燃1周组和2周组大鼠脑海马区α7 nAChR表达均增高(F1w=15.70,P1w=0.02,F2w=24.61,P2w=0.01).结论:大鼠杏仁核电点燃1周和2周后,导致了其情感行为异常,增加了脑海马区α7 nAChR的表达,但对其学习和记忆能力的影响不明显,可能与点燃部位、发作频率、发作强度及发作的持续时间有关.
作者:苗珍花;王峰;刘庆祝;孙涛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观察磁刺激对小鼠海马原代神经元c-fos、活性调节的细胞骨架蛋白(Arc)和微管相关蛋白2(MAP2)的表达及神经元突起生长的影响,探讨磁刺激对细胞突起生长的影响机制.方法:体外培养的海马原代神经元,分为对照组,假刺激组,20%(20%%强度组)、30%(30%强度组)、40%大刺激强度组(40%强度组),24 h后开始刺激,频率1 Hz,大输出强度3.7T.连续刺激5d后应用荧光显色检测c-fos、Arc和MAP2阳性神经元免疫荧光强度,计数MAP2阳性神经元多突起神经元个数及细胞突起长度,并应用免疫印迹和RT-PCR技术对免疫荧光显色结果进行验证.结果:磁刺激能促进小鼠海马原代神经元突起数目和长度的生长,3个强度组多突起神经元(n≥2)占总神经元的比例以及海马原代神经元突起长度均高于对照组,且30%强度组高于20%、40%强度组,结果有统计学意义.免疫荧光显色30%强度组c-fos阳性神经元比例、Arc和MAP2免疫荧光强度高于相关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免疫印迹和RT-PCR结果同免疫荧光显色结果一致.结论:磁刺激能促进体外培养的海马原代神经元突起生长,其机制可能和c-fos、Arc和MAP2的表达上调有关.
作者:张展翅;马隽;栾峰;康林;苏玉红;王彦永;王铭维;崔慧先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观察水通道蛋白1、5(AQP1、5)在人不同病理级别星形细胞瘤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探讨星形细胞瘤增殖、生长的分子机制.方法:收集人各个病理级别星形细胞瘤标本55例,以肿瘤周围相对正常脑组织作为对照,采用H-E染色诊断分级,石蜡切片免疫组织化学、免疫印迹分析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观察AQP1、5及其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与正常脑组织相比,人星形胶质瘤组织中AQP1及其mRNA表达上调,随着星形细胞瘤病理级别的升高,AQP1及其mRNA表达增强,胶质母细胞瘤组织表达强烈;而AQP5及其mRNA仅在高恶性星形细胞瘤组织中表达增强.结论:AQP1在人星形细胞瘤组织中表达与其病理级别相关,而AQP5仅在人高恶性星形细胞瘤组织中表达增强,提示不同病理级别胶质瘤组织中AQP的表达规律不尽相同.
作者:朱淑娟;孙善全;张兴业;许士叶;甘胜伟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笔者在解剖1具成年男性尸体时,发现其右侧膈神经走行变异,现报道如下.右侧膈神经起于颈丛第3~5颈椎前支,经颈内静脉外侧,沿前斜角肌表面下行8.6cm至静脉角,经颈内静脉与颈外静脉之间夹角,跨越锁骨下静脉前方1.6cm,于静脉角外侧斜向内进入胸腔,伴心包膈动脉下行至膈肌,并支配膈肌,全长25.7 cm.
作者:王龙;刘文庆 刊期: 2012年第03期
人体断层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不同方位断层上器官结构的形态、位置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是人体解剖学和影像诊断学的边缘学科,在两者之间起到桥梁作用[1-2].2009年执业医师技能考试新增“CT影像诊断”内容,人体断层解剖学是CT影像诊断的形态学基础,因此,如何让学生在有限学时内掌握专业所需断层解剖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断层解剖思维能力,提高人体断层解剖学的教学层次和水平,是值得医学院校解剖学教育工作者探讨的重要课题.
作者:钟斌;黄秀峰;周善金;黄昌盛;周庆辉;浦洪琴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从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小鼠中分离培养肌卫星细胞(MSCs)并进行体内示踪.方法:利用差速贴壁结合克隆分选方法,分离了MSCs,并于体外进行培养传代、鉴定及分化.检测所获MSCs的生长曲线及细胞周期并与来源于野生型鼠的同代MSCs进行比较.将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MSCs注射到裸鼠胫前肌,于注射后当时、注射后1周、2周、3周和4周利用二维荧光成像平台进行体内示踪.结果:MSCs被成功分离、传代及鉴定.来源于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或未标记小鼠MSCs的生长曲线、细胞周期及肌原性分化等无差别.MSCs注射后4周内可以动态观察到注射部位的绿色荧光信号并获得组织学证实.结论:来源于GFP转基因小鼠的MSCs在生长和增殖特性上与未转基因来源的MSCs相似,在体内可以通过二维荧光成像平台进行可靠的、无创性的示踪.
作者:丁可;许建中;杨忠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研究黄芩茎叶总黄酮(SSTF)预处理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神经元和血脑屏障形态学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成5组,即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SSTF低、中、高预处理组.采用Longa改良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造模成功后24 h对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评分,H-E染色法观察海马CA1区组织病理学改变及神经元密度.透射电镜观察海马神经元、血脑屏障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SSTF预处理可改善术后大鼠的神经行为;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SSTF预处理组海马CA1区神经元密度增加,海马神经元和血脑屏障的超微结构有明显改善,且呈一定的剂量依赖效应.结论:SSTF预处理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海马神经元和血脑屏障形态学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作者:陈萌;孔维;赵淑敏;张树峰;孔祥玉;李涵;郑小影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黄芪注射液抑制脑出血灶周围神经元凋亡及减轻脑水肿的作用.方法:应用脑立体定位仪于大鼠尾壳核注入肝素化Ⅶ型胶原酶建立脑出血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出血对照组和治疗组,分别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行为学、脑组织含水量、细胞形态学、原位缺口末端标记(TUNEL)以及细胞超微结构等实验观察.结果:治疗组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较出血对照组减小;治疗组大鼠脑组织含水量与出血对照组比较减小;治疗组TUNEL阳性细胞数较出血对照组均降低;电镜结果显示治疗组与出血对照组比较,神经元细胞线粒体、核膜、内质网等结构相对完整.结论:黄芪注射液具有较好地减轻脑出血水肿及抑制出血灶周围神经元凋亡的作用.
作者:刘海洋;王登科;韩金利;孙征;张海宇;柯进芳;马全瑞;张莲香;秦毅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观察留置针留置不同时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情况,寻找佳留置时间.方法:取健康新西兰大耳兔30只,随机分为6组,双侧耳缘静脉作为实验血管,留置针穿刺置管,每日注射生理盐水20 ml,分别保留48、72、96、120、144、168 h.留取标本做切片,H-E染色法和TUNEL法检测凋亡内皮细胞,观察血管损伤程度.结果:6组相同切片部位内皮细胞凋亡率和凋亡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静脉留置针机械刺激可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凋亡,且随留置时间延长逐渐加重,导致血管损伤.
作者:路雪芹;陈传波;陈海燕;黄霞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层黏连蛋白(LN)和Ⅳ型胶原(CoⅣ)在小鼠肾发育中的时空性表达,探讨其与肾发育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结合免疫印迹,检测不同胚龄及生后日龄小鼠肾组织LN和CoⅣ的表达及其含量变化.结果:LN在输尿管芽、各期肾小体、肾小管及集合管的基底膜处均有表达,并随肾的发育其表达量逐渐增加;CoⅣ在胚龄12 d时,在输尿管芽周围没有表达,以后,在各期肾小体、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基底膜处均有表达,随肾的发育其表达量逐渐增加.结论:推测LN和CoⅣ可能对小鼠肾发育以及成熟肾各结构的维持起重要作用.
作者:张萍;宋小峰;郭敏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组织学与胚胎学在医学基础课程学习中呈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1].传统的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以教科书为主要蓝本,通过大课讲授、实验课观察和课外辅导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缺点是理论知识抽象复杂,知识点、专业名词多而条理性不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很难适应新世纪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
作者:李伟;王卉;张远强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岛叶及其毗邻的重要结构,为岛叶区域的手术提供一些相关的解剖数据.方法:对10例(20侧)成人尸头标本进行岛叶,外侧裂和大脑中动脉等结构的解剖与测量.结果:岛叶大体上呈1个三角形区域,表面由4~7个岛回组成,周围以前、上和下环岛沟为界与额、顶、颞叶分隔开.岛叶与外侧裂、岛盖、大脑中动脉、侧脑室、基底节和内囊关系密切.结论:对于岛叶及其毗邻解剖结构关系的理解,有助于岛叶区肿瘤的切除、基底节血肿的清除和颅内动脉瘤的治疗,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冯三平;冯继;赵建华;陈兴河;吴磊;王永恒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小鼠肾发育过程中细胞凋亡的发生规律.方法:在树脂切片上,应用原位末端标记技术,观察昆明小鼠发育不同时期的肾中凋亡细胞的分布及量的变化.结果:在肾发生发育的过程中,肾皮质和髓质内几乎所有结构都有凋亡细胞散在分布.其中,肾小体的凋亡指数在生后14 d达到高峰,而肾小管的凋亡指数从生后7d之后变化不大.同时,髓质中的间质细胞也发生了明显的凋亡变化.结论:伴随着肾各种结构的发生发育而出现的细胞凋亡是肾发育的一个基本特征,此过程延续到生后2周.肾单位的数量虽然在生后7d已经不再增加,但是肾小体结构的成熟和分化还在继续进行,可能将进一步促进肾小体滤过功能的成熟.
作者:宋小峰;任昊;陈雪;翟效月 刊期: 2012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