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分析皱落念珠菌临床分离株的基因型与表型的差异性.方法利用来源于真菌保守区核糖体基因和可变区内转录间隔区(ITS)基因为靶序列,应用通用引物扩增13株非白念珠菌临床分离株基因组DNA,并将该PCR产物进行克隆、序列分析鉴定,将鉴定为皱落念珠菌的临床分离株进一步作表型(CHROM念珠菌显色培养及API 20C AUX真菌鉴定系统)分析.结果有2株临床分离株基因型鉴定为皱落念珠菌,两者间同源性为100%,与皱落念珠菌标准菌株(ATCC 10571T)基因序列的同源性为95%.但是,通过CHROM显色培养基及API 20C AUX系统进行表型分析,却均与热带念珠菌表型完全一致.结论皱落念珠菌临床分离株表型与基因型存在差异性.
作者:朱利平;章强强;石尧忠;翁心华;王家俊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了解成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患者淋巴细胞亚群的改变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影响.方法依据卫生部颁发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临床诊断标准及预后将206例SARS患者分为3组:即非重症组133例、重症存活组50例、重症死亡组23例,用流式细胞仪进行淋巴细胞亚群CD4+、CD8+、CD19+、CD16+淋巴细胞的动态检测.建立数据库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SARS患者CD4+、CD8+、CD19+淋巴细胞计数均值分别是非重症组>重症存活组>重症死亡组,组间比较均P<0.05.CD16+均值非重症组与重症存活组比较P>0.05,两组与死亡组比较均P<0.01.通过对CD4+、CD8+、CD19+、CD16+淋巴细胞计数动态观察,发现非重症组与重症存活组随病程CD4+、CD8+先下降后上升,CD19+随病程逐渐上升,CD16+在发病早期有短暂的升高,然后波动在正常范围内.重症死亡组CD4+、CD8+、CD19+、CD16+在发病初期即处于较低水平,发病15 d后CD4+、CD8+、CD19+仍持续低水平,而CD16+随病程呈持续性降低.结论成人SARS患者有明显的细胞免疫损伤,其淋巴细胞亚群的改变与临床分型及预后相关,对预后判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SARS患者CD4+、CD8+淋巴细胞计数在发病初期是降低的,非重症组、重症存活组发病9~15 d是低阶段.发病15 d是SARS患者的转折点,T(CD4+、CD8+)、B(CD19+)淋巴细胞计数随病程逐渐上升或至正常范围,提示预后良好.重症死亡组CD4+、CD8+、CD19+、CD16+在发病初期即处于较低水平,发病15 d后CD4+、CD8+、CD19+持续性低水平,而CD16+呈持续性降低是预后不良的重要指标.
作者:杨民;胥婕;李杏红;付琦;路遥;徐克沂;徐道振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动态变化及探讨免疫功能与病情进展的关系.方法选择急性SARS患者107例,按照疾病预后分成死亡组和治愈组,回顾性分析免疫功能的动态变化及免疫功能在两组间的差异.结果SARS患者免疫功能在极期下降到低点,呈现一过性免疫缺陷,此后迅速恢复.死亡组与治愈组比较:疾病初期和进展期的细胞免疫功能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的CD3+、CD4+、CD8+在病初和进展期分别为639.14±287.08/628.63±316.85,295.57±191.01/333.33±188.64,300.71±106.76/251.85±125.92,635.00±449.50/790.03±558.30,372.00±303.37/417.09±312.04,252.71±147.44/338.43±300.36;极期和恢复期的细胞免疫功能差异非常显著(P<0.01),死亡组和治愈组在极期与恢复期的CD3+、CD4+、CD8+分别为304.00±84.26/701.97±489.43,171.11±78.84/399.41±332.40,133.22±24.31/287.71±199.88,349.50±183.84/1120.29±565.42,202.00±101.89/645.12±376.33,139.79±87.07/453.09±251.06.结论SARS确实影响机体免疫功能,大多数患者表现为一过性免疫缺陷,极少数(死亡病例)持续免疫缺陷直至死亡.
作者:吴昊;张永宏;陈新月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抗菌药物对创伤弧菌感染小鼠的治疗效果.方法创伤弧菌(6.0×108 cfu/ml,0.6 ml/10 g小鼠)经腹腔注射感染小鼠后1 h、2 h、3 h,分别以人体常用治疗量的抗菌药物亚胺培南、氯霉素、多西环素(灌胃)、奈替米星、头孢哌酮、哌拉西林、左旋氧氟沙星等单独或联合用药,观察存活小鼠数及小鼠脏器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创伤弧菌感染早期上述7种抗菌药物均有显著治疗作用,氯霉素、奈替米星、头孢哌酮、左旋氧氟沙星疗效好,亚胺培南治疗效果较差.头孢哌酮+左旋氧氟沙星、头孢哌酮+奈替米星、奈替米星+多西环素联用能显著增加治疗效果,小鼠主要脏器超微结构损伤恢复正常.结论及早选用氯霉素、奈替米星、头孢哌酮、左旋氧氟沙星对创伤弧菌感染小鼠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头孢哌酮与左旋氧氟沙星、头孢哌酮与奈替米星、奈替米星与多西环素联用治疗效果更好.
作者:卢中秋;张秀华;周铁丽;胡国新;程俊彦;李景荣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立足于全基因水平考察日本血吸虫慢性感染小鼠CD4+细胞的相关细胞因子的变化,探讨其与疾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高密度寡核苷酸芯片(Aflemetrix芯片)结合三色流式细胞术,对日本血吸虫感染13周的小鼠脾脏中的CD4+细胞进行基因转录及蛋白表达水平的分析,获得相关细胞因子的变化图谱.结果日本血吸虫慢性感染小鼠CD4+细胞中IL-4的转录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小鼠(P<0.05),尤其以可溶性虫卵抗原刺激后为显著(P<0.01);感染小鼠IFN-γ的转录及蛋白表达水平也有所增高,但不及IL-4的升高程度;IL-10、IL-1β、小诱导细胞因子(small inducible cytokine)等因日本血吸虫的感染而升高,但TGF-β1呈下降趋势.结论日本血吸虫慢性感染小鼠细胞因子分泌谱表现为Th1和Th2型细胞因子并存的格局,但以Th2应答为主.它们可能通过诱导产生相应的趋化因子共同参与疾病的病理改变.
作者:季旻珺;苏川;朱翔;李春玲;张兆松;吴观陵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动态监测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患者外周血SARS病毒载量和抗体含量变化.方法选择3例因同一传染源感染的SARS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患者外周血PBMCs中病毒载量,用酶联免疫检测技术检测血清SARS病毒IgG、IgM含量.结果3例患者分别在出现症状后第3~11日、第1~13日、第1~9日检测到SARS冠状病毒核酸,第5~7日病毒载量达到高峰.IgM抗体在患者起病后第7~9日即可被检测到,IgG抗体在患者起病后第7~14日即可被检测到,高峰在第10~20日.结论SARS病毒载量存在自限性消长过程.SARS抗体IgG、IgM均较早出现,IgG维持时间比IgM长.
作者:李兰娟;胡敏君;吴南屏;沃健儿;周建英;卢亦愚;娄国强;马伟杭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构建弓形虫RH株pcDNA3.1(+)-GRA8真核表达重组质粒,为进一步DNA免疫做准备.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PCR)从弓形虫RH株的基因组DNA中扩增编码致密颗粒蛋白(GRA8)的基因片段,纯化后重组入pUC-19克隆载体,再经含IPTG,XGal氨苄培养基蓝白筛选,挑选白色克隆酶切,低溶点琼脂糖纯化,回收目的基因亚克隆入pcDNA3.1(+),经氨苄培养基过夜培养挑选6个克隆提纯酶切,PCR鉴定和测序.结果从RH株基因组DNA中扩增出特异的GRA8基因片段,克隆成功pcDNA3.1(+)-GRA8重组质粒.测序表明GRA8这部分基因与GENEBANK相应基因序列完全一致.结论本结果为研究抗弓形虫核酸疫苗打下基础.
作者:杨慧龄;肖建华;刘彦;杨秋林;张愉快;刘传爱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探索和寻找更有效的乙型肝炎治疗新的靶点和新的治疗方法,研究其抗病毒基因表达作用.方法运用基因工程技术,建立了HBx-GFP及其作对照的表达野生X蛋白、绿色荧光蛋白(GFP)的长期稳定表达细胞克隆,Northern blot检测细胞内的乙型肝炎病毒相关基因RNA转录,应用RIA检测细胞上清液中HBsAg和HBeAg表达,观察对乙型肝炎病毒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所构建的X-GFP突变子,Xwt,GFP质粒均能在2.2.15细胞株中稳定高效表达并使细胞上清液中HBsAg HBeAg表达水平分别较2.2.15组的(101±5.5)ng/ml、(121±8.6)ng/ml显著降低为平均(7.6±11.5)ng/ml、(35±3.5)ng/ml(P<0.01),细胞内的病毒3.5kb,2.1kb及2.4kb的RNA与各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降低,以2.1kb及2.4kb的mRNA下降为显著.结论乙型肝炎X基因DN突变子X-GFP能显著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基因转录和S,C基因的表达.提示,X基因亦是乙型肝炎治疗的一个靶基因.
作者:宋家武;林菊生;孔心涓 刊期: 2003年第05期
患者,女,46岁,发热,咳嗽,胸闷.2001年3月7日入院,体温37~38℃,近一周来加重.检查血沉26 mm/1 h,白细胞计数4.5×109/L,肝功能正常,丙型肝炎阴性,乙型肝炎病毒标记阴性,PCR-TB-DNA阴性,结核菌素(PPD)试验(-),B超提示右侧胸腔积液.
作者:秦玉凤;魏慧娟;段爱君 刊期: 2003年第05期
患者,男,35岁,入院前25 d初为低热、疲乏无力、淡漠、嗜睡、食欲不振、头疼、呕吐.两周后头痛加重,颈项疼痛不适活动受限,呕吐呈喷射性.出现耳鸣,曾发现腹部有红色斑丘疹,持续1.5 d即消失.
作者:陶洪光;李明生;王丽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前研究表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人体后的转归为HBV、肝脏细胞与机体免疫反应三者动态作用的结果.免疫反应有非特异性与特异性两种免疫应答形式,通过多种效应物质发挥作用.
作者:姚云清;张定凤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生物恐怖对人们的生命和健康存在着潜在的巨大威胁,向流行病学研究人群疾病和健康规律的学科特点和公共卫生保护人群生命健康的专业使命,使此二者自然而然地成为反生物恐怖的主要生力军之一.
作者:黄建始 刊期: 2003年第05期
近10年来,浅部和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持续增加,其原因为:(1)具有发生侵袭性真菌感染机会的患者增加.这些患者多为化疗、器官移植或接受免疫抑制剂者,艾滋病患者尤为易感,可发生轻至咽喉部念珠菌病,重至暴发性全身真菌病;(2)由于检查和治疗技术发展带来的副作用,如插管技术,药物抑制宿主的防御系统等.
作者:贾杰 刊期: 2003年第05期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艾滋病合并肺结核目前已成为当今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其防治已成为当务之急.我院和本市传染病院近3年来收治艾滋病合并肺结核共1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赖京玉;林敏芳;王琳 刊期: 2003年第05期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病原及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促进了本病治疗措施改进和发展,使病死率有所下降.我院25年来收治HFRS患者2 263例,现将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法及死因变迁进行回顾性研究.
作者:刘泽富;白雪帆;何文革;杨为松 刊期: 2003年第05期
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于1981年首次发现,随后则以迅猛之势向世界各地蔓延.为了有效控制其蔓延,应提高对AIDS的认识,现将作者在西非工作期间收治的142例AIDS病例的临床表现作一简要分析.
作者:林瑞炮;林冰影 刊期: 2003年第05期
近年来随着基因工程乙肝疫苗在新生儿中的普遍接种,使人们感受到有希望在将来控制HBV的感染,但就目前国内外的现状分析,至少在未来30年内,已感染HBV的慢性乙型肝炎(CHB)仍是一种主要的社会健康问题.
作者:许家璋;杨志国;高蕾;韩振红;何长伦;隋云华 刊期: 2003年第05期
感染性疾病是不明原因发热(FUO)的病因中为常见的病种.其病原体多种多样,临床表现千变万化.较全面地总结此类疾病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将为FUO的诊断提供有益的参考.本文回顾性分析了1991年11月~2001年6月间在我院感染科住院治疗的107例FUO病例中50例感染性疾病的临床特点.
作者:倪武;缪晓辉;王国俊;蔡雄;张瑞祺;王俊学;徐文胜 刊期: 2003年第05期
近年来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引起细菌性脑膜炎(BM)的病原菌种类和耐药性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为了解这些变迁给临床诊治提供合理的依据,对我院1983年1月至1999年12月间明确诊断的BM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周仲松;余鑫之;徐元宏;李家斌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经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以发热,皮疹,肌肉骨关节剧烈疼痛,淋巴结肿大,白细胞减少等为主要表现.治疗采用综合治疗和对症处理.近年有部分报道使用抗病毒药治疗,能缩短本病病程.
作者:陈宣;施锦丰;黄松钦 刊期: 2003年第05期
近年来我国对乙型肝炎治疗做了广泛研究,开发了许多新药,其中包括西药和中药等,但至今仍没有找到有效治疗药物.草仙乙肝胶囊源于国内经验方,后经十多年的临床验证和筛选,采用21味中药精制而成.
作者:朴红心;尹明实;太永日;崔鹤松;崔伟哲;李喆 刊期: 2003年第05期
作者:闫明先;刘倩;王文奇;毛海婷;李广云;王芸 刊期: 2003年第05期
作者:商庆华;于建国;徐传镇;孙思才;陈崇兴;张光曙 刊期: 2003年第05期
作者:孙乐栋;周再高;曾抗 刊期: 2003年第05期
作者:储峰;季青;严润民;王霞明 刊期: 2003年第05期
作者:陈国林;朱思和;马英骥;蔡华枫 刊期: 2003年第05期
作者:傅新民;洪定玲;卢洪洲 刊期: 2003年第05期
作者:王珊珊;李文玲;彭桂福;李珉珉;金惠玲;曾年华;王志斌 刊期: 2003年第05期
作者:俞平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第二届全国暨国际肝衰竭与人工肝学术会议于2003年8月26日~28日在美丽的西子湖畔隆重召开.本次会议收到论文158篇,大会荣幸地邀请到国际著名的日本血液净化学会主任平泽博之教授,欧洲人工器官学会委员,德国ROSTOCK大学KLAMMT教授,以及全国著名的传染病学专家汪俊韬、斯崇文、翁心华、顾汉卿等教授给本次会议作了精彩的专题报告.
作者:金建华;黄建荣 刊期: 2003年第05期
<中华传染病杂志>2002年8月发表了<二性霉素B治疗黑热病一例>和<黑热病致下消化道大出血一例>2篇文章.笔者就文中有关黑热病的诊断问题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谨供同道参考和指正.
作者:吴友根 刊期: 2003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