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上海医学杂志

上海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上海市卫生局
  • 主办单位:上海市医学会
  • 国际刊号:0253-9934
  • 国内刊号:31-1366/R
  • 影响因子:0.58
  • 创刊:1978
  • 周期:月刊
  • 发行:上海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336.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万方收录(中),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 国家自然科学核心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上海医学杂志   2005年11期文献
  • 游离脂肪酸引起肝细胞胰岛素抵抗及其机制的研究

    目的研究游离脂肪酸(FFA)诱导人肝癌细胞(HepG2)引起胰岛素抵抗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应用含0.25 mmol/L的软脂酸(PA组)或100 nmol/L胰岛素(Ins组)与不含软脂酸和胰岛素(正常组)的DMEM培养基培养HepG2细胞24 h,正常组和PA组中又分加与不加磷酯酰肌醇3激酶(PI3K)抑制剂Wort-mannin两个亚组,100 nmol/L胰岛素刺激后分别测定培养液中的葡萄糖浓度、细胞内的糖原含量、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EPCK)活性及胰岛素受体底物2(IRS-2)的蛋白水平.结果PA组和Ins组培养液中葡萄糖含量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而细胞内糖原含量显著减少(P<0.01);PA组胰岛素刺激的PEPCK活性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IRS-2蛋白水平显著低于正常组(P<0.01).无论应用Wortmannin处理与否,PA组中的PEPCK活性及IRS-2蛋白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正常组中PEPCK活性及IRS-2蛋白水平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加0.25 mmol/L的软脂酸培养24 h后,肝细胞可能由于胰岛素信号转导障碍产生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的形成可能与IRS-2及PI3K相关分子缺陷有关.

    作者:万学东;王西明;夏炎枝;段秋红;秦莉;关中宏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心肌肌钙蛋白Ⅰ评价辅酶复合物在体外循环手术中的心肌保护作用

    目的应用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评价体外循环中辅酶复合物(贝科能)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将20例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患者(术前无心脏传导阻滞)随机均分为两组.试验组开胸前静脉滴注辅酶复合物(1支/10kg),术后1 d起静脉滴注2支/d,共3 d;对照组不用药.分别在麻醉期(基线值)、主动脉阻断后30 min、开放后10 min、停机时及术后24、72、120 h采集动脉血检测cTnI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含量的变化.结果两组在缺血再灌注后,cTnI含量均明显升高,24 h达到峰值,术后120 h高于正常值;试验组cTnI含量在开放后10 min、停机时及术后24、72 h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再灌注后CK-MB含量均较基线值明显升高,24 h达到峰值,术后120 h降至正常值;试验组在开放后10 min、停机时及术后24 h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cTnI峰值浓度与主动脉阻断时间呈正相关.结论辅酶复合物可有效地清除自由基,减少cTnI及CK-MB的释放,在细胞水平起到良好的心肌保护作用,cTnI是预测心肌损伤的灵敏指标.

    作者:赵晓刚;王维俊;周嘉;陈长志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直接经皮冠脉成形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住院死亡原因分析

    目的分析直接经皮冠脉成形术(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住院期间的死亡原因.方法按入选标准对连续入院的235例AMI患者行直接PCI,记录住院期间死亡率、死亡原因及相关因素.结果15例患者住院期间死亡,住院总病死率为6.4%,心脏性死亡率为6.0%.直接死亡原因包括心脏破裂5例(33.3%),心室纤颤5例(33.3%),泵衰竭4例(26.7%),脑卒中死亡1例(6.7%).心脏破裂患者中继发于再次心肌梗死者1例.所有心室纤颤患者均为继发性,继发于再次心肌梗死的心室纤颤2例,继发于不稳定性心绞痛2例,继发于左室衰竭1例;1例为迟发性心室纤颤(PCI后2周).泵衰竭患者中,心源性休克3例,左室衰竭1例.结论直接PCI治疗AMI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为6.4%,心脏破裂、心室纤颤和泵衰竭是主要的死亡原因,术后严重心肌缺血和心力衰竭是重要诱因.

    作者:刘军;金惠根;刘宗军;周华;陈万春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上气道螺旋CT影像阻塞位点研究

    目的本研究通过螺旋CT结合多平面容积重建(MPVR)、上气道仿真内镜三维成像,探索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上气道阻塞位点及其变化特点.方法OSAHS组共25例患者,多导睡眠图仪(PSG)监测后分为轻度组5例、中度组7例、重度组13例.7例自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受检者取仰卧位,应用螺旋CT(lightspeed QX/i)分别在平静呼吸、呼气末时相、吸气末时相和müller动作后对鼻咽顶部至舌骨下缘之间的上气道进行连续扫描,测量各时相的上气道参数,并应用仿真内窥镜分别在鼻咽部、口咽部、喉咽部寻找相应气道阻塞位点.结果 25例OSAHS患者中15例出现上气道部分完全塌陷,气道塌陷多位于腭后区,阻塞位点可向舌后区及喉咽部移动.与吸气末时相相比,müller动作时上气道未出现进一步明显狭窄.结论螺旋CT扫描结合MPVR重建是一种方便、高效、无创、可靠的检查方法,可进一步探索OSAHS患者上气道的阻塞位点及其变化特点.

    作者:刘嘉琳;李庆云;黄绍光;李敏;曹艳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强啡肽对大鼠脊髓损伤的作用及其受体机制

    目的探明强啡肽(Dyn)在继发性脊髓损伤中的作用及其受体机制.方法观察鞘内注射DynA(1-13)或联合注射Kappa阿片受体拮抗剂卡匹帕明(nor-BNI)或兴奋性氨基酸(EAA)的NMDA受体拮抗剂MK-801后运动功能和脊髓前角神经元酶组织化学的变化.结果注射30 nmol DynA(1-13)3 d时,Rivlin斜板临界角变化增大,前角神经元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增强;14 d时,Rivlin斜板临界角变化未恢复,ACP活性轻度增强.鞘内联合注射100 nmol nor-BNI、100 nmol MK-801后3 d,Rivlin斜板临界角增大和ACP活性增强,但在14 d时Rivlin斜板临界角变化明显恢复、ACP活性接近正常,与Dyn组的差异有显著性;nor-BNI组与MK-801组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Dyn鞘内注射可损害大鼠运动功能和脊髓组织,而nor-BNI或MK-801能对抗其损害作用.Dyn的病理作用是通过Kappa阿片受体和NMDA受体两种途径介导的.

    作者:陈语;李明;杨笑;白玉树;蔡斌;侯铁胜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实验性高眼压对兔睫状体多巴胺转运体和多巴胺D2受体的影响

    目的研究兔实验性高眼压对睫状体多巴胺能系统的影响.方法将新西兰兔随机分为3组:实验A组于前房内注射复方卡波姆溶液0.1 ml,实验B组于前房内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对照组不作前房注射.每日测量眼压,共1周.利用放射性配体125I-epidepride多巴胺D2(DAD2)显像剂、99mTc-TRODAT-1多巴胺转运体(DAT)显像剂,结合放射自显影技术观察兔虹膜睫状体内的DAD2受体(DAD2R)和DAT含量.结果实验A组虹膜睫状体DAD2R特异性放射性摄取比值(3.8231±0.6487)较对照组(6.3949±0.7780)下降67.27%(P<0.05);DAT特异性放射性摄取比值(10.4431±1.2430)较对照组(16.2321士0.5939)下降35.66%(P<0.05);而对照组与实验B组DAD2R、DAT特异性放射性摄取比值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高眼压时实验兔睫状体多巴胺能系统受到损害.

    作者:孙莉;李秋华;杨敏;王颂佩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粉防己碱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与转化生长因子-β信号转导关系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粉防己碱对静止期大鼠肝星状细胞(HSC)活化的影响,以及该作用与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信号转导的关系.方法采用胶原酶原位灌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正常大鼠HSC,培养48h后并给予不同浓度粉防己碱(0.25、0.5、1.0、2.0 mg/L)处理.观察HSC形态学变化.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并进行图像分析;放射免疫法检测上清层粘连蛋白(LN)和Ⅲ型前胶原(PCⅢ);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TGF-β1、Smad 7 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给予粉防己碱1.0mg/L处理的Smad 7表达.结果粉防己碱0.25~2.0 mg/L能抑制体外培养静止期HSC形态向成纤维细胞样转化;降低α-SMA、LN和PCⅢ表达;RT-PCR显示粉防己碱抑制HSC TGF-β1 mRNA表达,抑制率高达87.85%(P<0.01),同时上调Smad 7 mRNA表达,达对照组的2.4~5.8倍(P<0.01),两者呈显著负相关(r=-0.755,P<0.01).Western blot也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粉防己碱(1.0 mg/L)显著上调Smad 7蛋白表达.结论粉防己碱能直接抑制体外培养的静止期HSC活化,该作用可能是上调Smad 7、影响TGF-β1信号通路并抑制TGF-β1表达的结果.

    作者:陈源文;吴建新;陈颖伟;董国芳;李定国;陆汉明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原发性新生隐球菌肺炎的诊断和治疗随访研究

    目的报道2例原发性新生隐球菌肺炎病例的临床、病理和影像学表现,以及伊曲康唑序贯治疗的转归.方法应用胸部CT检查发现病变,经皮肺活检获得病理组织,经纤维支气管镜微量支气管肺泡灌洗法获得病原学,采用伊曲康唑序贯治疗,CT随访观察,直到肺部阴影完全消失.结果 1例无临床症状,健康体检摄胸片发现多发结节状阴影,边缘锐利,呈肿块样改变.另1例因发热、咳嗽及呼吸困难入院,胸片呈多发性大片状阴影.2例患者的脑脊液真菌培养阴性,肾脏B超和CT检查均无阳性发现.肺脏病理穿刺检查找到病原菌,苏木精-伊红(HE)、六胺银和PAS染色确诊为隐球菌肺炎,经纤维支气管镜微量支气管肺泡灌洗标本培养、分离及鉴定诊断为新生隐球菌,且在其中1例患者的工作环境中分离得到新生隐球菌.伊曲康唑静脉注射2周,序贯口服3个月不等,肺部阴影完全消失,随访2年无复发.结论健康人吸入新生隐球菌后可发生肺炎.临床表现呈多样性,可无任何症状,仅胸部影像学表现为多发结节阴影,须与肺癌鉴别;迅速进展者表现为发热、咳嗽及呼吸困难,肺部阴影表现类似细菌性肺炎,呈多发性片状阴影,可有月晕症.伊曲康唑序贯治疗效果良好.

    作者:沈策;顾杰;武秀华;沈慧;张惠箴;蒋智铭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大鼠体外循环后肺组织核因子-κB活性的变化及抗氧化剂效应

    目的观察大鼠常温部分体外循环(CPB)后肺内核因子-κB(NF-κB)活性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诱导性一氧化氮合酶(iNOS)mRNA表达的变化,以及抗氧化剂对这种变化的影响.方法成年SD大鼠21只,随机均分为3组,即CPB组、CPB+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酯(PDTC)组(CPBPDTC组)和假手术组(Sham组).CPBPDTC组在CPB前30 min腹腔注射PDTC 100mg/kg.转流量为100 ml·kg-1·min,时间为60 min,之后再观察60 min.取肺组织,分别采用凝胶迁移试验(EMSA)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NF-κB活性和ICAM-1、iNOS 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CPB组肺内NF-κB活性显著高于CPBPDTC组及Sham组(P<0.05),ICAM-1、iNOS mRNA表达也显著高于Sham组(P<0.05);而CPBPDTC组与Sham组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CPB可促使肺内NF-κB活化及ICAM-1、iNOS mRNA表达上升,转流前应用PDTC能抑制这些变化.

    作者:王立中;李士通;王莹恬;汪正平;庄心良;徐国辉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氯胺酮联合咪达唑仑直肠内灌注作为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前用药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氯胺酮联合咪达唑仑直肠内灌注作为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前用药方法的可行性、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先天性心脏病患儿45例,随机均分为3组:KMR组:术前30 min直肠内灌注氯胺酮5 mg/kg+咪达唑仑0.5 mg/kg+阿托品0.02 mg/kg;MR组:术前30 min直肠内灌注咪达唑仑0.5 mg/kg+阿托品0.02 mg/kg;MO组:术前30 min口服咪达唑仑0.5 mg/kg.结果 3组间患儿对药物的接受程度、药物抗焦虑和镇静效果及用药后的脉搏、呼吸频率及血氧饱和度的差异均无显著性.KMR组的外周静脉穿刺成功率为100.0%,显著高于MR组的66.7%和MO组的73.3%(P值均<0.05).结论直肠内联合应用氯胺酮的镇痛作用优于单独应用咪达唑仑.氯胺酮联合咪达唑仑直肠内灌注作为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术前用药安全、可行、有效.

    作者:徐益萍;吴蔚宇;徐美英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肝移植患者围术期呼吸力学变化

    目的观察原位肝移植患者围术期呼吸力学的变化.方法 3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Ⅱ~Ⅲ级终末期肝病患者行非静脉转流原位肝移植术,监测术前、进腹、无肝期5和30 min、新肝期5和30min、关腹及术后1 d的平均气道阻力(R)、吸气峰压(PIP)、呼气峰流速(PEFR)、肺顺应性(C)、呼吸功(WOB)和呼吸驱动力(P0.1)等呼吸力学指标,并观察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进腹后R值逐渐下降,新肝期5 min时明显低于术前(P<0.05),术后较术前增加,但差异无显著性;PEFR和C值由进腹开始逐渐增大,无肝期及新肝期增加明显(P<0.05),而术后则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WOB进腹后有所下降,无肝期5、30 min和术后下降明显(P<0.05);术中P0.1显著低于术前(P<0.05),术后恢复至术前水平.术后出现呼吸系统并发症45例次,包括胸腔积液、肺不张、肺动脉高压、肺间质水肿和肺部感染.结论非静脉转流原位肝移植手术围术期呼吸力学有显著改变,尤其是术后.给予一定时期的呼吸机支持是保证术后肺功能恢复的必要措施.

    作者:应隽;王希;孙瑗;王祥瑞;孙大金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高胸段硬膜外阻滞对脱泵冠状动脉旁路手术患者的影响

    目的比较单纯全身麻醉和全麻复合高胸段硬膜外阻滞(TEA)对脱泵冠状动脉旁路手术(OP-CAB)围术期肌钙蛋白T(TnT)释放水平的影响.方法 40例年龄<65岁、射血分数(EF)>50%、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Ⅰ~Ⅱ级并计划进行OPCAB手术的男性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TEA组术中采用TEA复合全身麻醉,术后采用硬膜外镇痛;GA组仅采用单纯全身麻醉.观察两组围术期TnT释放水平.结果 GA组手术结束时及术后3 h TnT水平均较术前明显升高,TEA组则无变化.两组TnT水平在术后24 h达高峰,并在术后48 h呈下降趋势.结论全身麻醉复合TEA减少OPCAB手术患者心肌TnT的释放,有利其预后.

    作者:李懿;陈智;缪长虹;薛张纲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异丙酚、咪达唑仑复合芬太尼对海马锥体神经元γ-氨基丁酸A受体的作用

    目的研究异丙酚、咪达唑仑分别复合芬太尼对大鼠海马锥体神经元γ-氨基丁酸A(GABAA)受体的作用,探讨复合麻醉的机制.方法采用酶-机械法急性分离出生3~10日龄SD大鼠的海马锥体神经元,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锥体神经元GABAA受体介导的Cl-电流(GABA电流,IGABA).实验分为单纯异丙酚组(组Ⅰ)、异丙酚复合芬太尼组(组Ⅱ)、单纯咪达唑仑组(组Ⅲ)及咪达唑仑复合芬太尼组(组Ⅳ).结果 0.3~30.0μmol/L异丙酚(组Ⅰ、组Ⅱ)、0.03~100.0μmol/L咪达唑仑(组Ⅲ、组Ⅳ)能剂量依赖性地增强IGABA,两药的作用曲线呈钟形,3.0μmol/L时作用强,与其他浓度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0.01μmol/L芬太尼抑制IGABA后,组Ⅱ3.0μmol/L异丙酚增强IGABA的作用较组Ⅰ更明显[电流增强率:组Ⅰ为(127.2±11.2)%,组Ⅱ为(212.5±14.9)%,P<0.05],组Ⅳ3.0μmol/L咪达唑仑的作用较组Ⅲ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芬太尼能够增强异丙酚对海马锥体神经元GABAA受体的作用,对咪唑安定的作用无影响.异丙酚、咪达唑仑复合芬太尼可能减轻芬太尼的神经兴奋性不良反应.

    作者:轩泓;李士通;庄心良;汪正平;王莹恬;苏依丹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老年患者术后精神和认知障碍的发病率及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研究老年患者术后精神障碍和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病率及相关因素.方法对上海仁济医院2000年1月至2005年4月的380例年龄≥65岁的老年患者进行术后精神障碍测定;对上海仁济医院及其合作医院2004年4月至2005年4月期间年龄≥65岁的135例非神经、非心血管手术的老年患者进行术后认知障碍测定.结果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术后精神障碍的发生率为17.9%,体外循环、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及围术期低血压是主要相关因素.老年患者非心脏手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为29.6%,年龄及术中低血压持续时间是重要相关因素.结论老年患者术后精神与认知功能障碍与体外循环、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围术期低血压、年龄及术中低血压时间相关.

    作者:曹建国;洪涛;闻大翔;皋源;万燕杰;刁枢;李立志;杭燕南;孙大金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异丙酚和瑞芬太尼靶控输注用于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麻醉

    目的研究异丙酚和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全凭静脉麻醉用于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手术麻醉的可行性.方法择期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患者24例,男14例,女10例,年龄48~75岁.麻醉前穿刺桡动脉、放置Swan-Ganz导管,连续监测血流动力学.麻醉诱导分别以异丙酚和瑞芬太尼血浆靶控输注,异丙酚起始靶浓度为1.0μg/ml,每2分钟增加0.5μg/ml至脑电双频指数(BIS)≤55;瑞芬太尼靶浓度为3 ng/ml,并静脉注射维库溴胺1.2 mg/kg.麻醉维持为调节异丙酚靶浓度,保持BIS为40~55;瑞芬太尼靶浓度根据血压和手术刺激强度调节为1~5 ng/ml.术中以硝酸甘油、氨力农、间羟胺调控血流动力学.结果麻醉诱导时间为(9.2±1.4)min.麻醉诱导后,所有患者收缩压(SBP)和心率(HR)显著下降,其中6例SBP<85 mm Hg(1 mm Hg=0.133 kPa),3例HR<45次/min,而心脏指数(CI)无明显变化.术中吻合回旋支、右冠状动脉等心脏背面血管需翻动心脏或心脏需固定在非正常位置时,SBP、CI和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显著下降,平均肺动脉压(MPAP)和中心静脉压(CVP)升高,但HR变化不明显.桥血管全部开放、心脏回复正常位置后,各项指标恢复正常,而CI水平上升显著高于麻醉前.结论异丙酚和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全凭静脉麻醉可安全、方便地用于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麻醉.

    作者:彭章龙;王海宾;陈黎雄;严俊;于布为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异丙酚复合芬太尼麻醉在老年患者门诊手术的应用

    目的评价异丙酚复合芬太尼麻醉在老年患者门诊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及可行性.方法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择期行泌尿外科门诊手术的老年患者56例,年龄65~93岁.予芬太尼1.0~1.5μg/kg和异丙酚60 mg·kg-1·h-1诱导,意识消失后予异丙酚3~6 mg·kg-1·h-1麻醉维持.记录注药前及注药后2、5、10、20、60 min时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记录异丙酚诱导剂量、停药后睁眼时间、指令握拳时间.观察术后情绪变化和记忆情况、视觉模拟(VAS)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出现呼吸暂停的25例患者的异丙酚诱导剂量为(71士13)mg,明显大于31例未出现呼吸暂停者的(56±11)mg(P<0.05).静脉注射异丙酚后患者的SBP、MAP、SpO2显著下降(P<0.05),但下降幅度在正常范围内,20 min内恢复至基础水平(P>0.05).注药前、后DBP、HR无显著变化(P>0.05).停药后意识恢复时间为(5±1)min,指令握拳时间为(8±2)min.患者术后情绪均稳定,无术中记忆,96%的患者VAS评分为0,8%,术后嗜睡,6%出现恶心.结论异丙酚复合芬太尼麻醉可有效应用于老年患者的门诊手术,但应注意选择合适剂量和注药速度,以避免对呼吸、循环功能的抑制.

    作者:葛东明;张俊峰;张晓丽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异丙酚和瑞芬太尼靶控输注静脉麻醉的临床应用

    目的观察异丙酚、瑞芬太尼靶控输注(TCI)静脉麻醉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效应.方法选择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40例,年龄<65岁,随机均分为芬太尼(F)组和瑞芬太尼(R)组.患者均不予术前用药.入室后开放上肢静脉,监测生命体征、脑电双频指数(BIS)和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s).异丙酚、瑞芬太尼TCI采用Base Primea麻醉输注工作站给药.两组患者均予异丙酚3μg/ml血浆TCI.F组诱导时予芬太尼4μg/kg、手术开始时予2μg/kg静脉推注;R组以瑞芬太尼6 ng/ml血浆TCI维持;手术结束停止输注两药.观察麻醉诱导、气管插管、手术中、停药时和苏醒时的血压、心率、BIS、AAIs值,记录唤之睁眼时间、拔管时间、苏醒后的不良反应及患者满意度等.结果R组诱导期的血压、心率明显低于F组(P<0.05).两组患者各时段BIS、AAIs值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均无术中知晓,苏醒时间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R组拔管后需阿片类药镇痛的发生率明显高于F组(P<0.05).结论异丙酚3μg/ml、瑞芬太尼6 ng/ml血浆TCI静脉麻醉能安全、有效地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诱导迅速,能有效抑制插管反应,麻醉过程平顺.由于瑞芬太尼半衰期短,术后应及时予阿片类镇痛药.

    作者:李敏;吴民慧;薛张纲;蒋豪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乌司他丁对胸部手术患者肝肾功能及细胞免疫的影响

    目的观察胸部手术患者应用乌司他丁后肝、肾功能及T细胞亚群的变化,探讨其对肝、肾及免疫系统的作用.方法 32例心肺和肝肾功能正常且在异丙酚、芬太尼、维库溴铵全凭静脉麻醉下行胸部手术的患者随机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手术当天入室后一次性给予乌司他丁1万U/kg.分别于术前及术后第2、7天晨抽取外周静脉血检测丙氨酸转氨酶(ALT)、血尿素氮(BUN)、血肌酐(Cr)和T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比值).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并存疾病、手术方式及术前ALT、BUN、Cr、CD3+和CD4+细胞数、CD4+/CD8+比值的差异均无显著性.术后第2天两组ALT、BUN、Cr值均较术前有所上升.术后第2天治疗组ALT、BUN、Cr值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在术后第7天恢复较快.术后第2天两组CD3+、CD4+细胞数较术前减少,CD8+细胞数较术前增多,CD4+/CD8+比值下降;术后第7天治疗组CD3+、CD4+细胞数及CD4+/CD8+比值高于对照组,CD8+细胞数低于对照组.结论应用乌司他丁1万U/kg能较好地保护肝、肾功能,促进免疫功能的恢复.

    作者:沈耀峰;徐美英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眼表干细胞定位和鉴定的研究进展

    正常眼表对于保证清晰视觉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角膜和结膜上皮干细胞(stem cells,SC)不断增殖、分化,以维持眼表的完整性.通过对角膜和结膜的生长分化、基因分析[1]、免疫组织化学及细胞动力学分析[2],证实结膜上皮和角膜-角膜缘是由不同的干细胞群控制.目前,角膜上皮SC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已取得丰富成果,但对结膜上皮SC的研究尚处于探索起步阶段,各家观点各有不同.

    作者:苏晶;崔红平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物理疗法在带状疱疹治疗中的运用

    目前临床上带状疱疹的治疗方法较多,一般以药物疗法为主,其中又以抗病毒疗法为主流.物理疗法一般仅作为药物疗法的辅助手段,常见的物理疗法有激光、紫外线、红外线、高压氧、磁场、频谱、微波等.现就国内临床上治疗带状疱疹的物理疗法作一综述.

    作者:王一飞;张明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的外科治疗

    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是一种少见的动脉瘤,以外伤性假性动脉瘤居多,其次为心血管手术后并发的假性动脉瘤,其他病因包括粥样硬化及感染等[1].国内、外有关假性动脉瘤的文献报道较少.我院自1996年起共手术治疗5例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本组资料旨在总结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的诊断及治疗经验.

    作者:陆方林;徐志云;邹良建;梅举;张宝仁;韩林;王志农;王连才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癌症并发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MHA)是指在微血管病变的基础上,由于机械性因素引起红细胞破裂而发生的溶血性贫血.血液学特点为血液中出现红细胞碎片和畸形红细胞,并常伴有血小板不同程度减少.许多疾病可并发MHA,如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溶血尿毒症综合征(HUS)和癌转移等.1962年Brain等首先报道5例癌症播散转移患者出现MHA表现.由于这种癌栓性微血管病变多发生于晚期肿瘤患者,如对其临床特征缺乏认识,容易延误诊断.现结合文献复习,将我院近5年来癌症并发MHA资料较完整的5例患者报道如下.

    作者:严云;卞锦国;郭若冰;陈琳军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急性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防治

    有机磷农药中毒是急诊科常见的危重病之一.1999年1月至2003年12月我科共治疗22例急性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患者,现对其防治作一回顾性分析.

    作者:阳世宇;钱晓明;吴学豪;孙海晨;唐文杰;王红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地塞米松对吗啡硬膜外镇痛不良反应的影响

    吗啡硬膜外腔注射术后镇痛效果在理论及临床上得到了充分肯定,对其引起尿潴留、恶心、呕吐、皮肤瘙痒、骶尾部水疱疹等不良反应也有一些报道,但针对不良反应治疗方面的研究甚少.本研究旨在观察应用地塞米松减少或消除吗啡硬膜外腔注射术后所产生的不良反应.

    作者:庞洪生;李越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二氧化碳气腹对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游离甲状腺素及甲状腺刺激素影响的研究

    二氧化碳(CO2)气腹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前十分重要的步骤,可为手术提供清晰的视野,但也可引起呼吸、循环和内分泌系统的严重紊乱.本研究旨在研究LC中CO2气腹对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和甲状腺刺激素(TSH)的影响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作者:倪蓉;王力甚;倪娟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听神经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听神经瘤是神经外科常见肿瘤之一,外科手术切除仍是其主要治疗方法.面听神经功能的保留是听神经瘤手术的重要目标.我科自2003年1月至2004年12月完成听神经瘤手术75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周翔;周范民;钟平;鲍伟民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2368例拔牙病例统计分析

    有关口腔科门诊拔牙病例和拔牙原因的报道甚少.我科2003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共门诊拔牙2368例,现对其病例资料及拔牙原因进行统计分析.

    作者:吴银洲;吴利民;王宇明;祝家文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中循环功能衰竭抢救成功一例

    患者男,62岁,66 kg.因活动后胸闷8年,加重、不能平卧1个月入院.入院后心电图(ECG)示高侧壁、前间壁心肌梗死;心脏超声提示心包积液、左室多壁段收缩活动异常,二尖瓣、三尖瓣中度关闭不全伴肺高压;冠状动脉及心室造影提示左总干狭窄95%、前降支狭窄100%、对角支狭窄80%、右冠状动脉狭窄75%、左室舒张末压(LVEDP)25mm Hg(1 mm Hg=0.133 kPa)、左室射血分数(LVEF)0.32.经内科治疗后拟行冠状动脉搭桥(CABG)和二尖瓣置换术(MVR).术前用药吗啡10 mg、东莨菪碱0.3 mg.在监护ECG、脉搏氧饱和度(SpO2)及咪达唑仑镇静下行建立有创动脉压(IBP)监测,此后开始麻醉诱导,诱导后以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正常为目标行机械通气,并置入漂浮导管,监测心脏指数(CI)、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等以指导术中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而维持循环稳定.

    作者:徐伟兴;陈蕾;徐美英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乳腺恶性淋巴瘤一例

    患者女,36岁.发现无痛性右乳肿块2月余入院.外院钼钯片示:右乳占位增生,左乳小叶增生;B超示:右乳头上方低回声团(性质待定).我院门诊拟诊为乳腺癌收治入院.体格检查:未触及浅表淋巴结肿大,腹部平坦,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乳头无溢液,右乳隆起,右乳中部可触及一肿物,椭圆形,大小为4 cm×5 cm,质中等,活动尚可,与皮肤无粘连,表面光滑,边界清楚,双侧锁骨上及腋下均未触及肿大淋巴结.

    作者:郗俊生;沈玉琨;曹金龙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麻醉学的新概念和新进展

    1846年乙醚麻醉用于临床,开创了近代麻醉的新纪元,至今已积累了近160年的经验.2005年又逢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100周年纪念,新兴的现代麻醉学已发展到成熟阶段.我国麻醉学虽然起步较晚,但在1989年12月卫生部颁发了12号文件,规定麻醉科是医院一级临床学科,由此加速了我国麻醉学现代化的进程[1].据上海市卫生局麻醉质量控制中心统计,上海市二级甲等医院以上的66所医院中共拥有麻醉医师1175名,其中包括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及博士、硕士研究生.医院的麻醉、监护和抢救设备先进,许多大医院还兼管外科监护病房(SICU)及开设疼痛治疗门诊.上海市的麻醉医学已发展至全国领先水平.以下就近年麻醉学的发展作一简要介绍.

    作者:杭燕南;孙大金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pain,NPP)这个概念由世界疼痛研究协会提出[1],指的是一类由于神经系统损伤或者功能异常所引起的疼痛.由于NPP产生的机制复杂、疼痛程度重、治疗效果差、疗程长,已成为困扰患者、影响其生活质量甚至造成个别患者厌世情绪的主要原因.如何控制这一顽疾,已成为从事疼痛基础研究的科学家和临床工作的医务人员的首要重任.

    作者:江伟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解读《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委托医学会进行医疗纠纷司法鉴定若干问题的意见》及《补充意见》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关于医疗事故鉴定内容和程序,较此前的<医疗事故处理办法>有很大进步,如由卫生行政部门的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改为医学会专家组鉴定、建立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库、实行等级制、规定鉴定期限等,但以是否构成医疗事故为核心的鉴定格局并未改变,这就给民事审判带来困难,医疗事故以外的其他过失如何鉴定?

    作者:赵明华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关于人民法院委托医学会进行医疗纠纷司法鉴定若干问题的意见

    编者按为使医务人员进一步了解医疗纠纷的司法鉴定情况,本刊特摘编由万鄂湘和张军主编、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第1版<新损害赔偿法律文件解读>一书中的<关于人民法院委托医学会进行医疗纠纷司法鉴定若干问题的意见>、<关于人民法院委托医学会进行医疗纠纷司法鉴定若干问题的补充意见>和<解读〈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委托医学会进行医疗纠纷司法鉴定若干问题的意见〉及〈补充意见〉>.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关于人民法院委托医学会进行医疗纠纷司法鉴定若干问题的补充意见

    一、各级法院受理医疗纠纷民事案件中,对于患者在医院就诊中因医疗行为造成的损害,是否构成医疗事故,一般需要通过鉴定才能得出结论,因此,无论当事人申请医疗事故鉴定,还是医疗差错等其他原因的鉴定,先委托医学会组织鉴定,根据鉴定结论及相关法律法规,认定医院的医疗行为是否构成医疗事故或其他行为.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