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实用心电学杂志

实用心电学杂志

省级期刊

  • 主管单位:江苏省卫生厅
  • 主办单位:江苏大学;中国医师协会
  • 国际刊号:1008-0740
  • 国内刊号:32-1857/R
  • 影响因子:0.64
  • 创刊:1993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江苏
  • 语言:中文
  • 邮发:28-438
  • 全年订价:14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 被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网络版》(Ulrichsweb)和《史蒂芬斯全文数据库》(EBSCOhost)收录
  • 心血管系统疾病
实用心电学杂志   2006年3期文献
  •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52例心电图分析

    目的探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VMC)与心电图(ECG)异常的关系.方法对52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52例患者ECG均有不同程度改变,占100%;ST-T异常改变13例,占25%;异常Q波2例,占3.85%;心律失常中常见为室性期前收缩(PVS)25例,占48.08%;其它依次为窦性心动过速20例,占38.46%;房性期前收缩(PAS)7例,占13.46%;房室传导阻滞7例,占13.46%;室性心动过速2例,占3.85%等.结论ECG改变敏感性高,是VMC临床诊断的重要客观依据.

    作者:陈巧云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胺碘酮致T波双峰临床意义探讨

    目的探讨胺碘酮致T波双峰的临床意义.方法观察48例严重心律失常病人口服胺碘酮致心电图上T波出现双峰前后变化情况.结果48例停药后双峰T波在2~12个月内均恢复正常.结论T波双峰是由胺碘酮药物作用延长心肌的复极过程而致.在临床上无需特殊处理,停药后便渐转正常.

    作者:江秀珍;朱建华;孙敏丽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心电图与冠脉造影诊断急性冠脉综合征对比分析

    目的对心电图与冠脉造影(CAG)在诊断急性冠脉综合症(ACS)中作对比分析与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ACS的常规12导联心电图及部分18导联心电图动态变化,与其CAG结果的临床资料.结果80例中共发现108支病变血管,其中单支病变56例(70.0%),完全闭塞血管29支(26.9%),多支病变32例(40.0%).80例动态采样心电图表现与CAG结果对比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达到86%和82%.结论应用心电图初步判定ACS及初步判定犯罪血管对ACS病人危险分层、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朱红波;闵洁;钱骥鸣;李皓;朱韵;何敏;王幸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肺心病酸碱失衡、电解质紊乱与心律失常关系的探讨

    目的探讨肺心病者酸碱失衡、电解质与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分析119例肺心病者,其中合并有心律失常的69例(A组),无心律失常的59例(B组).结果A组中存在酸碱失衡者30例(43.5%),电解质紊乱者26例(37.7%),二者兼有的12例(17.4%).心律失常以快速型房颤(Af)为主要表现,亦可有复杂心律失常、短阵室速等.B组50例中,存在酸碱失衡者19例(38%),电解质紊乱者10例(20%),二者兼有的4例(8%).结论酸碱失衡、电解质紊乱对肺心病者易诱发心律失常,诊断时应予注意.

    作者:张颖;万晓阳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动态心电图监测与冠状动脉造影对冠心病诊断价值的比较

    目的探讨12导联动态心电图(DCG)监测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188例可疑冠心病患者进行DCG监测记录心肌缺血,并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DCG诊断冠心病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63.4%、79.8%;12导联DCG诊断冠状动脉单、双及3支血管病变的灵敏度分别为58.9%、60.5%、91.9%.结论DCG监测心肌缺血的敏感性及准确性较高,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且与冠脉病理解剖有关.

    作者:孙文琴;崔国方;杨健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心肌炎与交感神经功能亢进T波改变的鉴别

    目的探讨心肌炎与交感神经功能亢进所致T波改变的鉴别.方法对照20例心肌炎者(A组)与20例交感神经功能亢进者(B组)心电图TⅡ、Ⅲ、aVF,P-R间期及Q-T间期改变.结果A组P-R间期、Q-T间期有很大一部分是延长的,T波改变是很常见的心电图特征.B组主要表现TⅡ、Ⅲ、aVF低平或双向,特点是卧位时P-QRS-T往往均正常,直立位时TⅡ、Ⅲ、aVF低平或双向,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结论心肌炎者与交感神经功能亢进者心电图改变有所不同.

    作者:牛惠云;孙更新;冷丽佳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167例脑出血急性期心电图改变与演变

    目的探讨分析脑出血急性期心电图改变,以及预测患者的病情预后.方法对167例经CT检测证实脑出血急性期患者,于入院后48小时内通过24小时心电监护,反复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跟踪,作分析.结果心电图167例中死亡28例,治愈或好转139例.主要改变以J波、ST段抬高或下移、其次为Q-T间期延长、巨大T波和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等.结论心电图异常发生率较高,并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可随颅内病变的好转而逐渐恢复.一旦出现一过性ST段抬高、J波、Q-T间期延长、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提示预后较差.

    作者:王琍玫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急性毒鼠强中毒对心脏的影响

    目的探讨急性毒鼠强中毒对心脏的影响.方法观察52例急性毒鼠强中毒者的心肌酶谱及肌钙蛋白、心电图及心功能变化;以46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A组).结果与A组比较,轻度中毒者(B1组)心肌酶谱及轻、中度中毒组(B2组)肌钙蛋白无显著差异(P>0.05);B2组心肌酶谱有显著差异性(P<0.001),但心功能正常.结论毒鼠强中毒心肌酶谱升高与心电图异常并非心脏损害,可能与骨骼肌损伤及中枢神经系统受损等相关.

    作者:贺礼荣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老年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并发心律失常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并发心律失常的情况.方法回顾分析262例该病临床资料.结果急性发作期并发心律失常104例(39.6%),大多数以室上性心律失常为主,占71.5%;心律失常出现及严重程度与肺部感染、低氧血症、心力衰竭、电解质紊乱等密切相关.结论该病并发心律失常的治疗应采取控制感染、改善通气功能、纠正心力衰竭、调节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等综合措施.

    作者:廖国辉;李春风;张琴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卡维地洛对缺血性心脏病心衰并慢性心房颤动者运动时心率的影响

    目的观察卡维地洛对缺血性心脏病心衰(心功能NYHAⅡ-Ⅲ级)并慢性心房纤颤(Af)者心率的影响.方法96例缺血性心脏病心功能Ⅱ-Ⅲ级合并慢性Af者随机分为卡维地洛组(A组,48例)和对照组(B组,48例).A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卡维地洛,开始剂量3.125mg,2次/日,每2周剂量加倍,6周后达目标剂量12.5mg 2次/日,至研究结束(总疗程12周).B组维持常规治疗.结果A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静息及运动时心率均明显下降(P<0.01),运动平板总时间增加(P<0.01),心功能分级改善;B组无改变.结论卡维地洛可改善缺血性心脏病心衰伴慢性Af者的静息及运动心率,改善长期预后.

    作者:庄霖鹏;张文篪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Ptfv1改变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Ptfv1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比较Ptfv1≤-0.04mm·s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30例(观察组)和同期Ptfv1正常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30例(对照组)的LAD、LVEDd、E/A、LVEF值及治疗前后心律失常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LAD、LVEDd值增高,E/A、LVEF值降低.治疗前两组心律失常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心律失常消失者较对照组少,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Ptfv1≤-0.04mm·s提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左心室舒张功能受损,Ptfv1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治疗和随访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作者:牛惠云;冷丽佳;王莲红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心房内传导障碍引起P波异常改变1例

    患者男性,80岁.因气急、胸闷2月,加重1周就诊.既往有冠心病、高血压.查体:BP 160/80mmHg,心界向左下扩大,心律不齐,各瓣膜听诊区可闻及Ⅲ级病理性杂音.

    作者:党群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房室结双径路传导伴不典型文氏现象4例

    例1患者男性,5岁.因心悸胸闷4天就诊.临床诊断:病毒性心肌炎.体检:心界不大、心率120次/分,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作者:沈红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伴2:1房室传导阻滞1例

    患者男性,69岁.因反复心悸、胸闷20余年,加重3天就诊.自述临床诊断冠心病、高血压、心律失常10余年.查体:BP 160/95mmHg,心界向左下扩大,心尖区可闻及Ⅲ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心律不齐.心脏彩超示:左心室舒张功能减退,主动脉增宽,左房增大.

    作者:党群;李华斌;李玲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间歇性Kent氏预激综合征伴室性期前收缩

    患者女性,40岁.因反复发作性心慌、胸闷3年加重2天入院.有预激综合征病史.查体:心浊音界不扩大,律不齐,平均81次/分,心音低钝,各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两肺呼吸音粗.心肌酶升高,肌钙蛋白阳性.心脏超声探查:收缩功能差.

    作者:鄂小青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心房扑动合并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1例

    患者女性,63岁.因休息时出现心悸、气促、乏力1小时就诊.有反复阵发性心悸3年.体检无阳性体征.心电图示:心房颤动.

    作者:阿地拉;张丹妮;周从义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室性并行收缩性心动过速伴传出阻滞1例

    患者女性,30岁.阵发性心慌、胸闷1年.查体:神志清,心律规整,各瓣膜未闻及杂音.UCG示:心内结构未见异常.常规12导联心电图正常.

    作者:张淑芳;牛景美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多源性房性激动伴房室结双径路文氏型传导1例

    患者男性,70岁.因心悸、胸闷10天入院.图中同步连续记录示:仅见窦性P波,P-R间期0.23s.另可见异位房性P'波呈两种形态,尤以Ⅱ导联改变明显:P'1、P'2、P'4、P'6~8、P'12、P'13~15、P'17呈深倒置(梯形图中标·).QRS波形态、时间正常.

    作者:国卫民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B型预激综合征合并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1例

    患者女性,38岁.因胸闷、心悸2年就诊.体检:BP120/75mmHg,心界不大,心率83次/分,心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作者:朱明兰;吴翔明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复杂房性心律失常1例

    患者男性,75岁.言语不利伴头晕一个月入院.既往有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病史2年.查体:BP 100/70mmHg,言语欠流利,心率78次/分,律不齐,偶可闻及期前收缩,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头颅CT示:两侧底节区多发脑梗、脑萎缩、心脏超声示:E 50cm/s,A 70cm/s,临床诊断:脑梗死、冠心病、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心律失常.

    作者:杨彩霞;英俊岐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窦性心律不齐伴慢心率依赖性预激综合征

    患者男性,37岁.因阵发性胸闷、心悸1周入院.查体常规心电图、胸透及心脏扇超未见异常.

    作者:李计元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左束支传导阻滞伴尼亚加拉瀑布样T波1例

    患者女,57岁.因头昏、心悸5天伴意识障碍2小时入院.继往高血压史4年.体检血压165/60mmHg,嗜睡,呼之能应.双瞳孔0.3cm,等大,光反射(++),眼球活动良好,角膜反射(++),口角居中,伸舌不偏,双侧鼻唇沟对称,颈阻力(+),四肢肌力V级,腱反射(++).心率60次/分,律齐,各瓣膜未闻及病理性杂音.CT示:蛛网膜下腔出血.

    作者:杨松;冯霞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Brugada波1例

    患者男,44岁.心慌气短,胸前不适月余就诊.查体血压120/80mmHg,彩色多普勒心脏B超结果正常,血脂血糖在正常范围,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率85次/分,QRS间期0.09s,QT间期0.34s,平均心电轴+52°,ST-T在正常范围,V1、V2导联呈RS型,ST段呈下斜型抬高,T波倒置,QRS波终末与抬高的ST段融合,呈右束支阻滞图型,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律;②Brugada波.随访心电图未见变化,无心律失常发生.

    作者:仪忠直;王爱萍;曹耀金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房室结双径路1例

    患者男性,37岁.因心悸、胸闷半年,加重一周就诊.体检:T 36.5℃,BP 123/83mmHg,心律略不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双肺呼吸音清晰,X线胸片及心脏超声检查正常.

    作者:孙艳辉;陶迎东;张亚玲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房室结双径路特殊心电图表现1例

    患者男性,33岁.因反复头昏、心悸就诊.既往体健,查体:BP 115/80mmHg,心界不大,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作者:党群;李玲;李华斌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房颤合并貌似交替性束支蝉联现象的短阵室性心动过速1例

    患者男性,64岁.因发热1天,伴意识不清5分钟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史.体检:T38.2℃.心浊音界向左下扩大.

    作者:阿地拉;张丹妮;周从义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产后失血性休克DIC抢救与护理

    产后出血性休克是由于大量失血导致有效循环量骤减而引起的周围循环衰竭,往往发病急骤,母婴死亡率高.

    作者:赵辉;王秋红;夏雪芹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321例室性期前收缩动态心电图分析

    室性期前收缩(PVS)是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现对24小时动态心电图(DCG)监测中PVS超过1000次以上者作简要分析.

    作者:张亚玲;孙艳辉;陶迎东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60例肺栓塞心电图分析

    目的分析心电图改变在肺栓塞(PE)中的诊断作用.方法对60例经肺CT或动脉造影明确诊断的PE者,分心电图特征以及作治疗前后的对比.结果出现心电图改变者为58例,占96.67%.其中多见的为QⅢ有38例(占63.33%),SⅠ为35例(占58.33%),TⅢ28例(占46.67%).同时具备SⅠQⅢTⅢ23例(占38.33%),Tv1~3倒置27例(占45%),aVR导联出现终末R波21例(35%);右束支阻滞(RBBB)17例(占28.33%);ST段下移改变15例(占25%);肺型P波5例(占8.33%).结论心电图对PE的诊断虽非特异性和非诊断性,但有许多特征对提示诊断有一定价值.

    作者:崔红;孙玲;伊学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急性心肌梗死误诊病例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临床上较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尤其是中老年患者多见.部分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常易误诊、漏诊.因此我们选择了因他院误诊而转入我院住院者73例,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刘英华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活动平板试验中发生的心律失常分析

    目前,心电图活动平板运动试验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成为评价心肌缺血及协助诊断冠心病的无创伤性检查方法之一.由于运动减低了迷走神经张力,增加了交感神经的活性和血中儿茶酚胺的浓度,显示和激发了潜在的心律失常.本文搜集了我院近年来1630例检查中所发生的心律失常,报告如下.

    作者:蒋兆荣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321例室性期前收缩的动态心电图分析

    室性早搏(PVS)是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现对24小时动态心电图(DCG)监测中PVS超过1000次以上者作简要分析.

    作者:张亚玲;孙艳辉;陶迎东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动态心电图在糖尿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较非糖尿病者高2~5倍,糖尿病性心脏改变引起死亡者占糖尿病患者病死率的首位.为了解动态心电图(DCG)在该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回顾分析了我院2002年3月~2004年10月收治的52.例糖尿病者的24小时DCG资料,现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李亚敏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基于微机动画技术的心律失常教学课件设计

    为适应现代化医学教学需要,方便临床心律失常教学和业务培训,作者利用计算机的动画技术,设计制作了心律失常教学课件.实际应用效果良好,简介如下.

    作者:于小林;于路;李建伟;逄世敏;张鹤君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240例55岁以上心血管病者动态心电图分析

    现就240例55岁以上中老年心血管病人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以了解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心率变化的昼夜情况,现报告如下.

    作者:柴萍;王佳英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参麦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及监护

    目的观察参麦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疗效和血液粘稠度的关系.方法ACI 86例,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者除给予常规治疗外,治疗组(A组)给予参麦注射液50ml静脉滴注,每日一次.对照组(B组)给予复方丹参20ml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一次.两组均治疗15天后进行疗效评定,并对治疗前后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血小板粘附率及血脂等生化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一个疗程治疗后,A组基本治愈率68.2%,B组35.7%,A组基本治愈率明显高于B组(P<0.01).各生化指标对比提示参麦注射液的抗凝降纤作用突出.结论早期使用参麦注射液治疗ACI是安全有效的且疗效优于复方丹参.

    作者:郑少君;许小玲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436例女性动态心电图与活动平板运动检查ST-T改变分析

    本组均为女性患者,年龄25~60岁.大多因发作性心悸、气短、心前区不适、头晕而就诊.

    作者:吴法亮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ST段变化的类型及其临床意义

    ST段即QRS波的终点至T波开始,反映心室去极化终末至复极开始之间的无电位变化时段,ST段变化分为抬高和下移两种.

    作者:张亚玲;张吉安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诊断

    1定义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MI)通常是指MI时,心电图表现与有病理性Q波(Q波时限≥0.03s,深度≥1mm者)、有损伤及缺血性ST-T改变的典型MI有所不同.即凡无病理性Q波者谓之不典型MI.

    作者:施思频;田晓红;曾春芳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心房内差异传导的心电图分析(附9例报告)

    心房内差异传导易被忽视.我院自2000年至2005年的常规心电图检查中发现9例,现将其特征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戴蓉;林玲;郑芳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心房颤动伴二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心电图诊断探讨

    心房颤动(Af)时,心房除极的f波频率高达350~600次/分,高频率的心房波拥挤在房室结的心房端,f波不可避免地将在房室结发生干扰.

    作者:许春华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致J波的临床意义(附2例报告)

    近年来,各种原因所致的异常J波报道很多,倍受重视,令人关注,广为研究,但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所致的异常J波较为罕见,现将2例报告如下.

    作者:江秀珍;孙敏丽;刘爱军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间歇性预激综合征诊断与鉴别

    间歇性预激综合征是指由于各种原因使旁道前传不应期间歇性延长或阻滞性传导中断.

    作者:路锋;邹战平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血液透析过程中反复血压升高、心房纤颤1例

    患者男性,54岁.于1987年因血压升高、头晕、头痛、恶心而诊断为慢性肾小球肾炎、尿毒症,并开始血液透析,1989年行肾移植手术.

    作者:吴贵霞;程普新;梅伟群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心绞痛ST-T动态改变1例分析

    患者男性,54岁.活动后胸痛、胸闷1年余,近1个月加重.反复多次体表心电图无异常,运动试验阳性.作动态心电图示:患者上楼3次,均有胸痛、胸闷发作,10~15分钟.

    作者:孙明霞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冻伤致极低体温及酸中毒致J波1例

    患者男性,62岁.因患老年性痴呆走失,露宿街头48小时后来院.体检:全身湿冷、意识不清,呼吸衰竭,腋温:27℃,BP 70/50mmHg,心率平均102次/分左右,律不齐.

    作者:陈泳波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心肌病类前间壁心肌梗死的1例

    患者男性,77岁.以高血压病入院.查体血压150/70mmHg,自述一般状况好,无胸闷、胸痛等不适,常规心电图检查示:窦性心律,心率67次/分,P-R间期0.23s,QRS时限0.12s,QT间期0.43s,电轴-49°.

    作者:林玲;戴蓉;郑芳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电子束CT鉴别缺血性心肌病1例

    患者男性,56岁.有糖尿病史8年,高血压史16年.无心绞痛及心肌梗死史.体检:端坐呼吸,口唇紫绀,颈静脉怒张,双肺底细湿哕音,心界双侧扩大,心率110次/分,奔马律,心尖区轻度收缩期杂音.

    作者:朱明洁;朱军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维拉帕米终止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致二度Ⅰ型房室阻滞并揭示房室结双径路1例

    患儿女性,8岁.因反复心悸1年余,持续性发作1小时就诊.患儿1年多来无明显诱因反复心悸,每次发作持续数分钟自动消失,其心悸发作与气候、饮食、日常活动无关.

    作者:刘查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以剧烈牙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急性心肌梗死1例

    患者男性,52岁.因剧烈、持续性牙痛伴大汗、咽部紧缩感30分钟,去当地牙诊所就诊.经检查:牙龈无红肿、无龋齿.患者强烈要求将后牙拔掉.

    作者:刘俊来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急性乙醇中毒致室性自主性心动过速1例

    患者男性,26岁.因大量饮酒20小时后,心悸3小时就诊.20小时前,与朋友聚会,先后饮52度白酒约750克和啤酒约5升,当时无明显不适.

    作者:刘查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腹痛引起二度Ⅱ型窦房传导阻滞1例

    患者男性,41岁.因腹痛、腹泻2小时就诊.体检:135/90mmHg,P 55次/分,急性痛苦面容,脱水征不明显,双肺呼吸音清,心音有力,心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作者:王桂玲;赵晖;戚平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80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心电图观察

    目的研究急性脑出血(ACH)者的心电图改变.方法选择800例既往无器质性心脏病的ACH者行心电图检查.结果800例的心电图异常改变发生率为77.6%.按病变部位统计:脑干、小脑、丘脑、基底节、蛛网膜下腔、脑叶,异常改变发生率分别为100%、90.3%、89%、88.4%、84.3%、44.5%.按出血量统计:出血量在10ml以下、11~20ml、21~30ml、31~40ml、41~50ml、51~60ml、61ml以上,其异常改变发生率分别为:100%、100%、97.1%、93.1%、80.3%、76.4%、42.1%.结论ACH者的心电图改变与出血部位、出血量有关.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常有类似急性心梗的改变.ACH者的心电图改变呈可逆性,常随临床症状的缓解而恢复正常.

    作者:刘卓梅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运动试验及其意义

    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进行早期心电图运动试验(ET),不仅较为安全,对疾病的预后、运动能力的评估和心功能恢复情况的掌握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孙海燕;于小林;张秀婷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4种静脉溶栓方法治疗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尿激酶(UK)、链激酶(SK)、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总量50mg及rt-PA总量100mg四种静脉溶栓方法治疗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STEMI)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32例静脉溶栓治疗的STEMI者随机分为4组:UK组(A组)35例、SK组(B组)32例、rt-PA总量50mg组(C组)32例和rt-PA总量100mg组(D组)33例,观察各组溶栓后血管再通率、出血发生率、30天内再次梗死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D组血管再通率高,达81.8%,30天内病死率低.结论应用rt-PA总量100mg静脉溶栓是治疗STEMI较理想的给药方法,对病情危重者可作为首选.

    作者:王兆为;何建桂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16例低血钾致房室传导阻滞临床心电图分析

    低血钾是临床各科常见的电解质紊乱,可表现为一组临床综合症.低血钾多出现各种主动性心律失常,如各部位的期前收缩及心动过速,室性的较室上性的多见,其引起房室传导阻滞(AVB)者少见,未予足够重视.现将我院的16例低血钾致AVB心电图分析如下.

    作者:崔红;孙玲;郑继伟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基层医院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应用体会

    自1958年,首次报道应用链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后,溶栓治疗发展迅速.在近几年中,溶栓治疗的研究重点在于改善溶栓药物的效能、疗效和简化治疗方法.本文研究了重组葡激酶(r-sak)(以下简称葡激酶)与尿激酶、rtpA的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刘建敏;高梅;董波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校正QT离散度的影响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后校正QT离散度(QTcd)变化.方法分别描记56例冠心病患者行PCI术前1天及术后第1、3、7天心电图,测定QTcd.结果PCI术前及术后第1、3、7天QTcd分别为(88.6±10.5)ms、(63.4±8.9)ms、(62.1±10.1)ms、(62.6+9.7)ms,PCI术后各组值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术后第1、3、7天各组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成功的PCI能显著缩短冠心病患者的QTcd,从而减少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改善预后.

    作者:夏继辉;申仕海;夏文胜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窦性心率震荡现象的临床分析

    心肌梗死(MI)是发生猝死一大因素,寻求有效的预测指标,给与有效的干预性治疗,对提高其存活率有重要意义.目前认为,室性期前收缩(PVS)后的窦性心率震荡是一种价值较高的预测方法.

    作者:戴琳;张爱军;邹战平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单纯U波倒置在高血压病中的意义

    目的探讨单纯性U波倒置与高血压病的关系.方法对门诊、住院及体检时在12导联心电图中发现的86例单纯性U波倒置者,分析其和血压之间的关系,并随访65例.结果86例中高血压病有U波倒置者70例,占81.4%;其中初始型倒置63例(占90%)、终末型倒置7例(10%).两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随访65例结果:收缩压或舒张压越高,U波倒置越深;血压恢复正常时,U波倒置消失.结论U波倒置与左心室内压增高有关,对高血压病诊断有重要价值.

    作者:陈凯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索他洛尔与胺碘酮防治阵发性心房颤动疗效对比观察

    心房颤动(Af)是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可引起严重的血流动力学障碍和栓塞,有较高的致残率.本研究随机对照观察了索他洛尔与胺碘酮防治阵发性Af的疗效和安全性.

    作者:孙卫东;王春霞;韩钦凤;李金龙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中老年人健康体检心电图Ptfv1异常改变300例分析

    心电图P波终末电势(Ptfv1)负值增大对诊断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病、肺心病和反映左心功能的意义常有报告.本文就我院对市级机关干部、中小学校教师、企事业职工以及离退休干部、工人进行健康体检,其中300例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有Ptfv1异常,报告如下.

    作者:齐长如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女性冠心病的临床特点分析

    由于女性冠心病的发病率低于男性,以往对冠心病的研究以男性病例较多.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变,临床经验的积累,新的诊断技术的应用,特别是近年来,闭经后女性冠心病发病率呈逐年升高,其流行病学研究已引起重视.对男女冠心病的临床表现及病理基础研究结果的差异也逐渐受到重视.本文着重探讨女性冠心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以提高对重视女性冠心病防治研究的重要性.

    作者:凌佩莹;李广珠;赵秋燕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40例运动试验与阿托品试验对比观察

    我们自2000年~2005年间对40例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者,采用跳跃及跑步运动与阿托品试验进行心电图对比观察,结果运动与阿托品试验临床意义大致相同.现报告如下.

    作者:倪海虹;王英琪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心脏病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动态心电图分析

    目的为探讨心脏病合并心律失常者心律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常规12导联心电图和24小时心电图(DCG)同时对281例心脏病合并心律失常者进行检查分析.结果DCG检出心律失常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心律失常与心功能严重程度有关,心功能Ⅳ级者发生率高.同时室性心律失常在冠心病患者中发生率高.

    作者:兰海照;邓靖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100例预激综合征心电图分型及发生机制的探讨

    现将我院1999年5月~2005年11月收集到的100例预激综合征(WPW)作心电图分型,并探讨特殊类型的发生机制.

    作者:刘战旗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胸部肿瘤放疗对心脏运动耐受影响的观察

    肿瘤患者胸部放疗对心脏的辐射损伤日趋被人们所重视.心电图运动耐量试验是评判心脏损伤程度或心肺功能较敏感的观察方法.现将107例胸部放疗病人心脏损伤患者的运动耐量试验结果报告和分析如下.

    作者:刘淑贞;孙海燕;张翠香;张秀婷;于小林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动监测典型心绞痛与变异型心绞痛28例分析

    我院于2002年~2004年间,动态心电图监测到20例典型心绞痛及8例变异型心绞痛,并对其进行随访.8例变异型心绞痛有2例猝死,4例发生心肌梗死.动态心电图监测显示典型心绞痛与变异型心绞痛在临床症状和心电图表现均有所不同,下面以2个典型病例来说明.

    作者:姜永梅;魏华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小儿心电图胸导联位置偏移致T波改变误诊心肌炎8例

    小儿胸廓面积小,临床进行心电图检查时,如果操作技术不细致,胸导联横向安放电极位置稍有差异,便会引起胸导联T波改变,影响临床正确诊断.现将8例因胸导联位置偏移致T波改变误诊为心肌炎的小儿心电图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赵晖;王桂玲;戚平平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中国高层心电论坛开幕词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代表: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中国高层心电论坛、中网心电信息中心开通三周年、以及首届赵昜心电学杰出贡献奖授奖大会!首先,我谨代表大会组委会向与会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及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心电界同行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作者:沙志平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贺辞

    在这春光明媚、春意盎然的5月,在第13届中国高层心电论坛举行的同时,我们十分高兴地迎来了我国心电学事业的奠基人-赵昜教授的九十寿诞.

    作者:方炳森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我的恩师--赵昜

    值此赵昜教授九十寿辰之际,谈谈赵老师对我国心电学的杰出贡献和师生之情.

    作者:吴祥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心电图在急性肺栓塞诊断中的应用(附26例分析)

    有症状的急性肺栓塞(APE)多有某些心电图改变,尽管其是非特异性的.如能结合病情,仔细动态观察,对诊断颇有帮助.现报告26例于后.

    作者:孙以兰;张本超 刊期: 200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