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共患躯体疾病的老年精神障碍的临床特点.方法:调查238例共患躯体疾病的精神科老年患者及167例未共患躯体疾病者的有关情况.结果:238例老年精神障碍患者共患躯体疾病518例种,平均(2.18±0.81)例种,各种精神障碍共患躯体疾病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共患躯体疾病组精神障碍的近期疗效明显低于非共患疾病组.结论:老年精神障碍患者共患躯体疾病存在着普遍性,老年精神科工作中应充分重视.
作者:冯少慧;曾林;刘修军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了解无锡市神经症的患病率及人口学特点.方法:采用1993年中国7地区精神疾病流行学调查方法,于2003年在无锡市进行神经症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在城乡15~59岁的1928人中,神经症患病率为38.38‰,其中以抑郁性神经症患病率高(20.75‰),其余按患病率高低依次为焦虑症(8.30‰)、神经衰弱(4.67‰)、疑病症(2.59‰)、癔症(1.04‰)和强迫症(1.04‰).患病率与性别、经济状况、职业等因素有关.结论:神经症是一类十分常见的精神疾病,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应列为社区精神卫生保健工作的重点疾病.
作者:张明廉;袁国桢;徐文炜;姚建军;储兴;钱永潮;黄寅平;季庆;张凤娟;周德祥;包召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通过文献分析,探讨司法精神疾病鉴定的现状和发展方向.方法:对1993年至2003年部分司法精神疾病鉴定文献进行分析.结果:精神分裂症、精神发育迟滞是鉴定的医学诊断的前2位,报道多的是刑事责任能力评定,精神损害赔偿案中的因果关系、动机论和在司法精神疾病鉴定中应用理论依据是讨论的重点.结论:司法精神疾病鉴定在某些病种的法定能力评定方面已基本达成共识,部分分歧或新问题的出现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王健;韩臣柏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老年期抑郁症的临床特征.方法:以单相抑郁症患者79例,其中39例首发年龄≥60岁为老年组,40例首发年龄<60岁为非老年组.对两组一般临床资料进行对照分析,并在治疗前及治疗第2、4、6周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老年组伴有躯体疾病者明显高于非老年组,HAMA评分老年组明显高于非老年组,治疗第2、4、6周HAMD减分率老年组均低于非老年组.治疗6周后总有效率老年组为61.5%,非老年组为85.0%.结论:老年期与非老年期抑郁症临床特征有所不同,老年期抑郁症治疗效果差于非老年期抑郁症.
作者:廖春平;高欢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比较西酞普兰与阿米替林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所致抑郁的患者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80例诊断为AD的抑郁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用西酞普兰和阿米替林治疗8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副反应量表(TESS)于治疗前和治疗2、4、6、8周末分别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西酞普兰组与阿米替林组HAMD评分差异无显著性.西酞普兰组不良反应较阿米替林组少而轻.结论:西酞普兰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抑郁疗效好,安全性高,不良反应轻微.
作者:王秀丽;胡雄;李花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利培酮与奥氮平合并碳酸锂治疗双相障碍躁狂发作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66例双相障碍躁狂发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使用碳酸锂治疗,分别合用利培酮或奥氮平,疗程6周.以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大体评定量表(GAS)、疗效总评量表病情严重程度(CGI-SI)、副反应量表(TESS)进行评价.结果:利培酮组与奥氮平组疗效相仿,不良反应有不同.结论:利培酮与奥氮平可作为治疗躁狂症的辅助药物.
作者:邓文;徐彩霞;马棠玉;朱进才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利培酮、9-羟利培酮血清浓度与临床效应的关系.方法:59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以利培酮治疗,于第2、4、6周末评定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锥体外系副反应量表(RSESE)和静坐不能量表,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库仑阵列电化学法测定血药浓度.结果:9-羟利培酮、活性部分浓度与日剂量存在正相关;血药浓度与PANSS减分率无相关性;出现锥体外系(EPS)反应组的9-羟利培酮、活性部分浓度显著高于未出现组.采用ROC曲线分析,9-羟利培酮浓度24.8 μg/ml,活性部分浓度26.1μg/ml可作为预测锥体外系反应的阈浓度.结论:增加利培酮日剂量会提高血药浓度,但不一定增加疗效;其活性部分的浓度高至一定程度时,出现锥体外系反应的可能性增加.
作者:王力芳;王传跃;翟屹民;蔡焯基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影响精神科住院患者自动出院的原因和有关因素.方法:对843例住院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患者自动出院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自动出院者239例,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区模式、性别、年龄、家属文化程度、费用负担、求医途径及患者家庭收入是患者自动出院的影响因素.经济困难是导致自动出院的主要原因.结论:加强精神疾病知识的宣传教育,减轻疾病负担,是降低精神疾病未治率和提高治疗有效率的积极措施.
作者:熊祖伦;季益富;陶领知;夏海森;顾建华;董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脑脊液(CSF)内多巴胺(DA)、高香草酸(HVA)含量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86例首发精神分裂症,用利培酮治疗6个月,于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HPLC-ECD)法检测CSF中的DA及HVA含量,并与32名健康人进行对照.患者组同时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患者组在治疗前CSF中DA和HVA含量分别为(3.23±0.36)μmol/L和(1.99±0.49)μ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2.44±0.32)μmol/L和(1.41±0.37)μmol/L;患者组治疗6个月后分别为(2.49±0.35)μmol/L和(1.42±0.28)μmol/L.其治疗后降低值与PANSS总分的减分差值呈显著正相关.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CSF内DA和HVA含量显著增高,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的疗效与DA和HVA含量的变化密切相关.同时进一步验证了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枢神经系统DA功能亢进的假说.
作者:董占华;刘和祥;刘存强;马玉凤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比较观察激素替代与激素替代加抗抑郁药两种方案对围绝经期抑郁症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年龄45岁以上抑郁症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单用倍美盈,观察组用倍美盈加氟西汀.疗程8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价抑郁的严重程度,绝经指数(KMI)评价围绝经期症状.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6.6%,显著高于对照组72.1%.HAMD第3周开始观察组迟滞抑郁及睡眠障碍的因子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第4周时观察组的焦虑因子分也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开始后两组各时间点KMI基线分均显著下降,第6周末后观察组KMI总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围绝经期抑郁症加用抗抑郁药可有更好的疗效.
作者:贺丹军;吴玉琴;王美莲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评价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与传统电休克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80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实施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与传统电休克治疗,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韦氏记忆量表(WMS)及自制不良反应观察表分别评定两组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与传统电休克治疗总体疗效相当,但传统电休克治疗起效更快.二者对记忆均有影响,前者对记忆的影响在1~2周内恢复,后者持续2周以上.其他不良反应均较小.结论: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抑郁症方法,而传统电休克治疗起效更快,对有高度自杀风险的抑郁症患者的治疗效率可能更高.
作者:潘能荣;杨小男;张承安;梅其一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评价国产扎来普隆治疗失眠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药物平行对照的研究方法.结果:共215例,其中扎来普隆组106例,佐匹克隆组109例.完成试验的203例,扎来普隆组97例,佐匹克隆组106例;扎来普隆组的有效率77.0%,佐匹克隆组的有效率80.0%;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9.3%和36.7%;均无显著差异.较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口干、头晕及嗜睡.结论:扎来普隆能改善睡眠,不良反应较少,是一种治疗睡眠障碍安全而有效的新药.
作者:林凯;张鸿燕;李华芳;魏竟;马崔;陈远光;舒良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评价米氮平治疗强迫症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42例强迫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予米氮平和安慰剂治疗,疗程8周.用强迫症量表(Y-B0CS)、Marks恐怖强迫量表(MSCPOR)、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价其疗效,副反应量表(TESS)评价不良反应.结果:米氮平组显效率61.9%,明显优于安慰剂组,不良反应少而轻.结论:米氮平可作为一种安全而有效的抗强迫症药物.
作者:刘晓伟;曹磊明;杨雀萍;王进良;甄莉丽;许文龙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丙戊酸镁对腔隙性脑梗死所致精神障碍的辅助治疗作用.方法:对脑梗死所致精神障碍患者67例,随机分为利培酮合并丙戊酸镁(合用组)和单用利培酮(单用组),疗程8周.治疗前及治疗第2、4、6、8周分别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评定疗效,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结束时两组均有较好疗效,而以合用组起效较快、疗效较高.两组不良反应相仿.结论:利培酮合并丙戊酸镁治疗腔隙性脑梗死所致精神障碍有效.
作者:周刚柱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体育锻炼对精神分裂症的辅助治疗作用.方法: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对6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辅以体育锻炼(研究组),疗程6个月.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于治疗前、治疗3、6个月分别各评定1次;于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作实验室检查;并与常规药物治疗的52例进行对照(对照组).结果:研究组PANSS总分、阴性量表分和血糖比对照组降低,差异有显著性.结论:体育锻炼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对糖尿病的预防有益.
作者:林瑞明;邸晓兰;姜凌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了解澜沧县拉祜族自杀情况,分析原因,提供预防依据.方法:采用自杀情况调查表进行统计并访谈.结果:1997年1月至2002年1月战马坡村拉祜族自杀46例,自杀死亡率高达206.8/10万.主要自杀诱因是婚恋关系,其次是家庭纠纷及疾病.结论:战马坡村拉祜族自杀率远远高于国内外其他人群或民族的报道资料,自杀与拉祜族的宗教信仰、文化素质低,应付方式简单有关.
作者:李光华;陈文明;鲁文兴;向兴华;彭新盛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比较文拉法辛与帕罗西汀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79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文拉法辛和帕罗西汀治疗,疗程6周.选择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评定疗效,副反应量表(TESS)及实验室检查评定不良反应.结果:文拉法辛组有效率79.5%,帕罗西汀组有效率80.0%,二者相仿.文拉法辛组起效较快,帕罗西汀组不良反应较轻.结论:文拉法辛是一种安全、有效且能抗焦虑的抗抑郁药.
作者:陈云芳;张立勇;徐学军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氟西汀对糖尿病(DM)患者伴抑郁、焦虑的疗效.方法:将75例伴抑郁焦虑症状的DM患者随机分为加用氟西汀组和仅以内科治疗的对照组,疗程6周.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及副反应量表(TESS)进行评定.结果:氟西汀组抑郁症状、焦虑症状的有效率分别为67.7%、55.6%,明显高于对照组,且DM控制情况好,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氟西汀适宜于治疗DM患者伴有的抑郁、焦虑症状.
作者:何妙珍;陈起江;王虹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方法:对30例长期住院患者按住院时间分为≤5年组和>5年组进行精神症状、认知功能对比研究.结果:操作智商(PIQ)及总智商(FIQ)>5年组比≤5年组显著要差,完成循环字母A删除测验两组间也有明显差异,手指敲击测验,左右手指敲击速度明显变慢,逻辑记忆自由联想两组间也有显著差异,在言语智商(VIQ)及延迟回忆方面两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长期住院对患者认知功能有影响,住院时间越长认知功能损害越重.
作者:肖敏 刊期: 2005年第02期
氯氮平可引起血糖增高,我们对长期使用氯氮平患者进行观察,报告如下.
作者:胡耀祖;赵惜辉;黎雪松;邓文;容倩华;伍丽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抑郁发生率及相关因素进行研究.1对象和方法为2004年3月至5月在我科住院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年龄16~70岁;既往无精神病史,现无其他身心疾病;近1个月内未服用精神药物;初中以上文化;均符合1995年第5次中华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学术会议(北京)制订的诊断标准.不包括重症肝炎和肝硬化患者.共63例,男52例,女11例;平均年龄42.1岁;已婚49例,未婚14例;病程<10年46例,≥10年17例,平均病程6.1年.
作者:梁雪松;陈怡;万谟彬;宋玉;朱咏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对我院心理门诊592例咨询者的有关情况进行分析.1对象和方法为2000年6月至2002年5月我院心理门诊接诊的592例咨询者,其中男312例,女280例;年龄6~75岁,平均(21.6±12.7)岁.参照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诊断标准.
作者:张卫东;刘会民;戴天鸿 刊期: 2005年第02期
对首发精神分裂症的复发因素,进行调查,报告如下.1对象和方法为我中心2001年12月至2003年12月期间痊愈出院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诊断标准.共90例,其中男79例,女11例;年龄17~55岁,平均(23.2±5.6)岁.随访2年,收集有关资料.
作者:王静波;王丽霞 刊期: 2005年第02期
海洛因依赖者戒断时常有抑郁焦虑等情绪障碍,现研究帕罗西汀(商品名:赛乐特)对其疗效,并以丁螺环酮为对照.1对象和方法为本院戒毒所2004年2月至2004年4月期间入院的103例自愿戒毒人员.其中男67例,女36例.年龄17~48岁,平均(29.3±5.6)岁.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阿片依赖诊断标准的海洛因依赖者;无严重躯体疾病者.入组前1周未服用任何抗精神病药.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8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14分.
作者:王鹏;陈金玲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近年来,不少学者将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作为治疗抑郁症的增效剂,现对此进行研究,报告如下.
作者:郭春荣;房彩霞;景云亭 刊期: 2005年第02期
有研究报道音乐疗法对慢性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有一定疗效[1].为此,我们进行研究,报告如下.1对象和方法为我院2004年3月至10月慢性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2版修订本诊断标准;病程≥5年,曾接受多种抗精神病药治疗.共4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抗精神病药辅以音乐治疗)和对照组(单用抗精神病药).治疗组男18例,女5例,平均年龄(39.7±7.5)岁,平均病程(15.7±6.8)年,用药剂量折合氯丙嗪(367±29)mg/d.对照组男17例,女6例,平均年龄(41.0±7.5)岁,平均病程(17.2±6.9)年,用药剂量折合氯丙嗪(344±21)mg/d.两组以上各项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
作者:王以云;王秋燕;成爱萍;李淑香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现对住院患者的精神药物一日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1对象和方法选取2004年5月10日在我院住院的精神疾病患者.共408例,男238例,女170例.平均年龄为34.2岁.其中精神分裂症259例,心境障碍58例,偏执性精神病15例,心因性精神障碍3例,精神发育迟滞10例,脑器质性精神障碍20例,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2例,癫癎性精神障碍8例,儿童精神障碍3例,神经症27例,人格障碍3例.
作者:魏海燕;罗婷 刊期: 2005年第02期
我们对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进行认知功能研究,现报告如下.1对象和方法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组)来自沈阳市安宁医院的住院患者,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酒精所致精神障碍诊断标准.共45例,均为男性,发病年龄27~61岁,平均(40.5±6.4)岁.临床类型:酒依赖20例,震颤谵妄7例,酒中毒性幻觉症10例,酒中毒性妄想症6例,人格改变2例.对照组为来我院探视者,51名,均为男性,无嗜酒史,分以及ADL总分均显著较对照组为差(P均<0.001).
作者:王会秋;丁桂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Turner综合征伴发精神障碍和甲状腺功能减退合并子宫附件缺失者较为罕见,现报告1例.
作者:雷声;支胜利 刊期: 2005年第02期
1病例2002年阴历10月初一晚某中专学校二年级几名女生上街,见路边有人给已故的人烧纸钱.回宿舍后讲给同宿舍的其他同学听,有的同学称阴历10月初一晚是鬼节,所有的鬼聚在一起过节;有的同学讲鬼故事,同学们都感到恐惧;有一同学称对面楼上曾死了一名女生,同学们更加恐慌不安.第2日晨起,有一同学称头痛,恶心,疲乏无力,站立不稳,四肢阵发性抖动,恐惧害怕,称自己看见鬼了,被鬼缠住了;随之出现意识障碍,呼之不应.几分钟后有2名同学也出现类似情况,随后有4名同学相继发病,均称有鬼.体格及化验检查未见异常,考虑为癔症集体发作.对首发者留院观察;其余6例分别隔离,并给予暗示性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卫生宣教,几小时内相继缓解;先发者在次日病情缓解.7例患者均正常参加学习,经随访未见异常.
作者:张建芳;马艳玲;樊玉贤;郑小军;鲁晓波 刊期: 2005年第02期
1病例患者,男性,17岁,3天前组织人员打群架,自己未参与斗殴,随后出现紧张、问话不答、间歇性乱喊乱叫、不眠、不语、不进食.家族中无精神疾病患者,其外祖父及舅舅均因不明原因肝病去世,体格检查不合作,肌张力增高,走路不稳,角膜色素环阳性.精神检查:意识清晰,定向准确,问话不答,偶尔喊叫一声,动作迟缓.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3.1×109/L,血小板44×109/L,血生化肌酸激酶540 U/L,总胆红素23μmol/L,铜兰蛋白0.07g/L(正常值0.2~0.6g/L).头颅CT:两侧基底核区低密度病变.腹部B超:脾体积增大,肝光点增粗.诊断肝豆状核变性所致精神障碍.
作者:李鹏程;曹栋;袁勇贵 刊期: 2005年第02期
1病例患者女性,17岁,半年前目睹其姨去世前,无法进食而饿死,心里很难过.自此,每餐多吃一点,意以替姨进食;并因恋爱而烦恼,进食量明显增加,每日达10次以上,每次2.5~5kg.吃不下则自己采取引吐-进食-引吐-再进食.由于呕吐频繁,导致严重营养不良,体质量(体重)由70 kg减轻至40kg.闭经3个月,明显消瘦,不能上学.入院检查:体质量35 kg,消瘦.精神检查:意识清,有体象障碍,认为自己的身体并不瘦,对肥胖恐惧.认为自己的胃有问题,大量进食就愉快,不进食就烦.诊断为神经性贪食症.
作者:王翠;王世强;于文谦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讨论攻击行为与5-羟色胺能的关系;发现其与自杀、暴力行为等相关.
作者:周朝昀;张晓斌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讨论母孕期应激与精神疾病的关系,发现无论是病毒感染或药物影响和重大应激都会干扰胎儿的神经心理发育过程,造成大脑某区域的缺陷,可能成为精神疾病的发病原因.
作者:王学义;刘小玉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讨论边缘性人格障碍的疾病分类地位及鉴别.
作者:罗小年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编辑先生:精神分裂症患者经治疗后症状消失,有部分自知力,但遗留人格改变,此时若有犯罪行为,应如何评定其刑事责任能力?谢谢!
作者:韩臣柏 刊期: 2005年第02期
介绍抗抑郁药用于精神分裂症的现状,认为并非所有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都不可以联合抗抑郁药,但是应该掌握适应证.
作者:金卫东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编辑:由17个单位28位作者所撰写关于精神药物的不良反应16篇稿件,现综合如下.
作者:张先锋;盛民生;欧阳泽华;赵仁珍;熊娅芹;李艳祥;曲宏珍;张丹妮;兰智勇;赵洪瑛;毕见好;丁跃庆;吴洪军;顾洪;白志杰;白义宝;赵生民;郑超;代春艳;陈建军;刘晓艳;徐敏学;王树贵;杨晓敏;张志恒;全传升;潘继英;刘琼 刊期: 2005年第02期
阐述强迫性神经症的心理机制:①精神分析学派;②心理防御机制;③存在主义学说;④人本主义学说;⑤行为主义理论;⑥认知行为理论.
作者:赵幸福;张亚林 刊期: 2005年第02期
介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药物治疗进展,以及各类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作者:金红霞;孙凌;王莹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对比奎硫平和奋乃静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96例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平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奎硫平及奋乃静.疗程8周.在治疗前和治疗第1、2、4、8周末,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副反应量表(TESS)评估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奎硫平与奋乃静对老年精神分裂症疗效相似,但不良反应以前者显著较少.结论:奎硫平治疗老年精神分裂症安全,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
作者:褚建平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奎硫平单用和合用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疗效.方法:将75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奎硫平(单用组)及合并舒必利(合用组),疗程8周.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及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结束时两组PANSS评分均显著降低,以合用组明显,不良反应少.结论:奎硫平治疗精神分裂症有效,合用舒必利更好,且耐受性好.
作者:李刚;张秋红;王丽莉;王翼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奎硫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6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奎硫平与利培酮治疗.疗程6周.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奎硫平组显效率70.0%;利培酮组显效率73.3%.利培酮组锥体外系反应稍高于奎硫平组.结论:奎硫平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具有相仿疗效.
作者:王立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了解奎硫平替换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经氯氮平足量治疗6周疗效好转及以下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奎硫平组和氯氮平组.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大体评定量表、临床疗效总评量表病情严重程度和副反应量表评定疗效及不良反应.疗程8周.结果:两组间疗效差异无显著性,但奎硫平组起效较快.在认知因子和阴性症状减分率方面,两组差异显著.奎硫平组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奎硫平替换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安全有效.
作者:吴越;王晓娥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奎硫平对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用奎硫平治疗41例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1、2、4、6、8周末进行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评定疗效,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药物不良反应.结果:奎硫平治疗8周末,以PANSS减分率评定疗效,显效率为61.0%,总有效率为82.9%,主要不良反应有头晕、直立性低血压、兴奋和激越等.结论:奎硫平对女性精神分裂症疗效明显,不良反应少,对体质量(体重)和内分泌影响小.
作者:杨勇超;马中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比较奎硫平与氯丙嗪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生活质量问卷(QOL)、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副反应量表(TESS)、健康状况问卷(SF-36)进行疗效、不良反应和生活质量评估,并对影响生活质量的某些因素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两组PANSS评分治疗前后均有极显著差异,而两组同期相比差异则无显著性.治疗结束后,奎硫平组在生理机能、生理职能、生活活力、社会功能4个因子分及生存质量总评分均明显高于氯丙嗪组.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的主要因素依次为精神症状、药物、不良反应、病程.结论:奎硫平与氯丙嗪对精神分裂症疗效相当,生活质量影响优于氯丙嗪.
作者:仲崇丽;崔永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应用奎硫平治疗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报告如下.1对象和方法均系我院2003年1月至2004年3月在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年龄18~60岁,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总分>60分;排除妊娠或哺乳期妇女,有严重器质性疾病,有药物或酒依赖史,有严重自杀或冲动行为者.共30例,女性,平均年龄(36.0±3.2)岁,总病程(2.6±0.9)年,本次患病病期(1.3±0.8)年.
作者:唐伟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了解奎硫平对儿童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30例9~15岁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患者,应用奎硫平治疗,疗程8周.以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评定疗效,以副反应量表(TESS)及实验室监测评价安全性.结果:奎硫平治疗量平均为(423±20)mg/d,有效率为86.7%,不良反应主要为体质量(体重)增加.结论:奎硫平治疗儿童精神分裂症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宋丽;朱五星;孙群星 刊期: 200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