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1例结节性(假肉瘤性)筋膜炎.患者男,80岁.左小腿皮下结节3个月,无明显自觉症状,增长迅速.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及皮下组织大量梭形细胞增生,并可见红细胞外渗.予以手术切除后1个月皮损复发,后结节内注射曲安奈德2次后结节消失,观察半年未复发.
作者:谢忠;李楠;涂平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报告1例上皮样肉瘤.患者男,54岁.右下腹及腹股沟出现多发性肿物10年,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肿瘤团块呈结节状分布,结节由多数上皮样细胞和少数梭形细胞组成,中央有小灶性坏死.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细胞角蛋白(++++),波形蛋白(+),说明本病具有向上皮组织和间叶组织分化的特点,且以向上皮分化占优势.
作者:肖尹;卢桂玲;关杨;纪华安;薛丑文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患者男,73岁.因头顶部出现肿物1个月于2003年7月10日来我科就诊.患者诉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在头顶部、额部先后出现4个青杏大肿物,无痛痒感,增长迅速.1周前自觉肿块有压痛.饮食、睡眠正常,无全身不适.否认药物过敏史.体格检查:营养中等,偏瘦体型.皮肤科检查:右前额部、头顶部及后枕部可见3枚鸽卯至鸡蛋大的肿块(图1),质稍硬,有压痛,正常肤色,毛发未脱落.
作者:顾景新;牟欣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患者男,20岁.因全身毛发稀少、怕热无汗20年于2002年10月12日来我所就诊.患者于出生时头发及眉毛较少,且随时间推移毛发逐渐减少,17岁时,眉毛、腋毛基本脱失,未曾长过胡须.20年来,患者非常怕热,全身未曾出过汗,经常不明原因发热,夏季尤甚.幼时出牙迟,乳牙极少,恒牙稀,吐词不清.其父母均正常,否认近亲结婚,家族中无类似病史.
作者:罗权;朱安棣;张锡宝;吴志华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皮肌炎常合并恶性肿瘤,并发率为29%,并发胸腺异常者较少,现将我科收治的1例皮肌炎伴胸腺增生病例报告如下.患者女,31岁.因全身皮肤弥漫性色素沉着、肿胀、硬化1年余,于2003年3月收入我科.患者2001年11月起出现大腿肌肉乏力,渐累及四肢,严重时不能下蹲、起立,行动困难,上肢不能上举,无呼吸困难和吞咽困难.在当地医院行CT检查发现胸腺增大,密度不均,有小点状钙化.
作者:陈浩;冒长峙;张佩莲;邓丹琪;周晓鸿 刊期: 2004年第06期
蕈样肉芽肿(granuloma fungoides)又称蕈样霉菌病(mycosis fungoides,MF)是一种原发于皮肤、来源于T淋巴细胞的恶性淋巴瘤,该病发病率较低.现将我们收治的1例蕈样肉芽肿报告如下.
作者:刘志宏;马东来;方凯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患者女,47岁.因双手、足红斑25 d,面部红斑、口腔溃疡伴疼痛20 d就诊.25 d前患者双手、足出现红斑,5 d后面部出现蝶形红斑,口腔出现多个痛性溃疡,口服泼尼松15 mg,每日2次,疗效欠佳于2003年4月19日入住我科.体格检查:心、肺、腹部无明显异常.皮肤科检查:口腔内见5个直径为0.2~1.0 cm的黄白色溃疡,周围有红晕.面部见边界清楚的水肿性蝶形红斑,指(趾)端肿胀,指(趾)背、大腿及臀部见成片不规则红斑,针刺反应阳性.生殖器无异常.
作者:周凌;伍津津;李文维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患者女,12岁.因右腹部、腰部出现片状暗红色斑块2年余于2002年6月就诊.2年前,患者无意中发现右腹部有片状红斑,有轻压痛,曾到当地医院就诊,具体诊断不详,给予曲安奈德(去炎松)尿素软膏等外用,无明显效果,皮损逐渐增大,且局部出现自发性疼痛,为明确诊断遂来我院门诊就诊.患者系第1胎第1产,足月顺产.
作者:刘志宏;马东来;方凯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报告1例色素丘疹性尖锐湿疣.患者男,35岁.阴阜部深褐色丘疹2个月,无自觉症状.5%醋酸白试验阳性,皮损组织病理检查显示,棘层肥厚,表皮上部可见典型的凹空细胞,基底层色素增加,表皮细胞无明显异形性.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皮损HPV6、11DNA阳性.给予手术切除治疗,随访1个月无复发.
作者:马慧军;朱文元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报告1例白色萎缩合并未分类结缔组织病.患者女,33岁.双小腿出现许多象牙白色萎缩性瘢痕,伴毛细血管扩张、色素沉着、溃疡.皮肤组织病理检查见真皮浅层小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少数管腔闭锁,血管壁有纤维蛋白样物质沉积和透明变性.给予扩血管、抗凝、血浆置换治疗后好转.
作者:阎衡;叶庆佾;王鲁;丁雯刚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研究先天性大疱性鱼鳞病样红皮病(BCIE)患者存在角蛋白K1 E477K突变的可能致病途径.方法:对K1E477K突变所在的K1 2B尾区进行分子模拟,观察角蛋白中氨基酸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突变所造成的影响.结果:突变后的赖氨酸与对应链上的精氨酸理论距离增大.结论:突变使分子间相互作用减弱,影响了角蛋白K1/K10异源二聚体的稳定性,这可能是导致角蛋白细丝网络破坏的部分原因.
作者:孙秀坤;朱学骏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皮肌炎(DM)是一种以进行性对称性近端肌无力和典型的皮肤损害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尽管儿童皮肌炎的预后较成人皮肌炎好,但仍有死亡和复发[1].为了进一步探讨儿童皮肌炎的临床特征和影响预后因素,现对我院25例儿童皮肌炎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作者:陈洁;姚志荣;张定国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报告1例院外散发的皮肤脓肿分枝杆菌病.患者女,52岁.左颞部慢性皮肤溃疡3年,常规细菌学和真菌学检查阴性,多种抗生素(包括异烟肼和利福平)治疗无效.皮损分枝杆菌培养及菌株鉴定为脓肿分枝杆菌,该分离株对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耐药,对链霉素临界耐药.给予阿米卡星、克拉霉素及左旋氧氟沙星治疗后明显好转.提示在我国有院外散发脓肿分枝杆菌感染的病例,临床医生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对可疑病例做非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和鉴定.
作者:陈雪;赵亭;孙秋宁;张建中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建立深部克柔念珠菌感染的豚鼠模型,并对其进行致病性研究.方法:采用皮下注射曲安奈德和腹腔注射环磷酰胺诱导豚鼠进入免疫抑制状态后,静脉注射克柔念珠菌悬液,使豚鼠发生深部克柔念珠菌感染;与免疫正常组(对照组)豚鼠比较,观察两组死亡情况和脏器的组织载菌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免疫抑制组(实验组)豚鼠的死亡从感染后1 d开始,3~4 d达到高峰,至第6天止,其死亡率是正常组的10倍(P<0.01);各脏器的组织载菌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检查的4种脏器中,为易感的是肾脏,不易感的是肝脏,各脏器间易感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本实验能有效诱导豚鼠的免疫抑制状态,明显增加豚鼠体内发生深部克柔念珠菌感染的概率;豚鼠的死亡率和组织载菌量是客观反映豚鼠体内真菌感染情况的敏感观察指标.用上述方法成功建立的深部克柔念珠菌感染豚鼠模型可用于后续抗真菌药体内抗真菌活性的研究.
作者:王建钊;王英;顾军;张丽娟;李秀凯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血清抗核小体抗体和血清脱氧核糖核酸酶I(deoxyribonuclease Ⅰ,DNase Ⅰ)的活性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病情的关系.方法:采用间接ELISA法检测SLE患者血清抗核小体抗体浓度,DNA-甲基绿比色法测定其血清DNase Ⅰ的活性.结果:SLE患者血清抗核小体抗体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且与SLE病情活动程度、肾脏损害、血管炎及补体下降相关;SLE患者组血清DNase Ⅰ活性低于正常对照组,且与病情活动程度相关;血清抗核小体抗体浓度与DNase Ⅰ的活性成负相关.结论:抗核小体抗体是SLE的主要自身抗体之一,核小体刺激机体产生抗体的可能原因是DNase Ⅰ的活性下降.
作者:吴玮;曾凡钦;李伯有;范瑞强 刊期: 2004年第06期
静脉化学疗法(简称化疗)为治疗内脏肿瘤的常用、且行之有效的方法.化疗使患者获益匪浅,但化疗中所引起的血栓性静脉炎常常给患者增加了痛苦.我们在2000年7月-2003年7月,共收集了37例因化疗引起的血栓性静脉炎患者资料,现回顾分析如下.
作者:苏敬泽;范敏;苏禧;罗绍淼;张存石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报告1例继发于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的皮肤浆细胞瘤.患者女,44岁.皮损为多发性,来源于MM直接蔓延和血行转移.组织病理检查示瘤细胞呈结节状浸润,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示IgG阳性表达.患者于皮损出现后78 d死亡.
作者:葛峥;陆化;张建富;李建勇 刊期: 2004年第06期
脓疱性银屑病是银屑病的少见类型.现将我科1986-2002年收治的32例成人急性泛发性脓疱性银屑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并分析如下.
作者:李亚萍;甘小艳;肖嵘;苏玉文;文海泉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报告1例未定类细胞性组织细胞增生症.患者男,46岁.全身出现大小不等的丘疹、结节3年.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内有较一致的单个核细胞的浸润团块.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示:S-100(+)、CDla(+).电镜检查未找到Birbeck颗粒.
作者:徐峰;黄琼;骆肖群;傅雯雯;廖康煌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报告1例成人皮肌炎合并肠气囊肿症.患者女,38岁.1995年6月因出现四肢肌肉疼痛无力,双上眼睑红肿,伴吞咽困难、饮水呛咳,肌酸磷酸激酶14 180 U/L,肌电图、肌组织病理检查示皮肌炎改变,诊断为皮肌炎,经治疗症状已缓解数年.近3年来腹泻、便秘交替出现,并伴腹胀,腹部CT检查可见沿肠管分布的特征性多发性气泡状透明区,诊断为皮肌炎伴发肠气囊肿症.该例为国内首报.
作者:肖汀;赵玉铭;林俊萍;徐宏慧;程琳;孙守志;何春涤;陈洪铎 刊期: 2004年第06期
Ki-67作为识别存在于增殖细胞周期中除G0期细胞外的所有期中核抗原的单克隆抗体,与细胞周期密切相关,是细胞增殖的标志之一,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测定各种肿瘤的增殖活性.原发性皮肤淋巴瘤(primary cutaneouslymphoma,PCL)是以皮肤损害为原发或主要表现的一组异质性、极为复杂的恶性淋巴增殖性疾病,其中皮肤T细胞淋巴瘤(cutaneous T-cell lymphoma,CTCL)占80%以上,各类型的预后有很大的差别.本文就Ki-67的免疫组化表达在原发性皮肤T细胞淋巴瘤分类中的意义进行初步探讨.
作者:阳娟;刁庆春;郝飞;叶庆佾;钟白玉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白癜风是一种常见的色素障碍性皮肤病,目前治疗方法虽多,但均未获满意疗效.我们采用自体表皮移植联合自制祛白酊[批准文号:通制剂(2000)17-023]外用治疗白癜风,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顾明生;谢勇;盛国荣 刊期: 2004年第06期
2002年1月-2003年6月我科对斑秃患者的秃发区注射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商品名:得宝松,上海先灵葆雅制药有限公司)治疗斑秃,取得较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洪军 刊期: 2004年第06期
近年来我们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冲击辅助治疗重症天疱疮9例、白塞病1例、带状疱疹2例、皮肌炎1例、脓疱性银屑病2例,均获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向农;陈向齐;陈胜平 刊期: 2004年第06期
马拉色菌毛囊炎夏季常见,多发生于青壮年.虽然治疗方法较多,但部分患者治疗后易复发[1-3].我们于2000年3月-9月,采用氟康唑治疗27例复发性或对一般疗法无效的顽固性马拉色菌毛囊炎患者,取得良好效果,并对治愈者进行了为期3年的随访观察,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张国毅;林彤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观察0.05%卤米松乳膏治疗皮炎湿疹类皮肤病的疗效和安全性,并与0.1%糠酸莫米松乳膏进行比较.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开放试验,对92例亚急性湿疹和神经性皮炎患者外用0.05%卤米松乳膏或0.1%糠酸莫米松乳膏进行治疗,观察记录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反应.结果:0.05%卤米松乳膏临床疗效优于0.1%糠酸莫米松乳膏,有效率分别为91.3%和71.7%(P<0.05),治疗指数分别为86.79%和74.37%(P<0.05).结论:0.05%卤米松乳膏治疗亚急性湿疹和神经性皮炎效果好,不良反应轻.
作者:黄岚;曾宪玉;段逸群;刘迎红;池信银;宋为民;许爱娥;郑志忠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临床上对于无肿瘤的皮肌炎患者首选糖皮质激素治疗,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的患者可加用免疫抑制剂治疗.为了减少单纯应用糖皮质激素引起的不良反应,我们采用羟氯喹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皮肌炎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高;黄雯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我们与2002年7月-2003年2月应用咪唑斯汀(商品名:皿治林,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治疗37例慢性荨麻疹,并对其疗效进行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孙红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我科2001年8月-2003年5月采用1%煤焦油洗剂(泽它浴)、紫外线(UV-N)光疗、光量子氧透射液体三联疗法治疗银屑病35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将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孙莉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我科于2001年6月-2003年3月,采用0.1%阿达帕林凝胶(达芙文,法国高德美制药公司)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尤靖安,合肥兆峰科大药业有限公司)治疗扁平疣,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杨铭华;曾平;林伟才;徐彩云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我科自2003年7-10月,采用伊曲康唑(商品名:美扶,天津力生制药厂)治疗60例皮肤浅部真菌病,取得较好的效果,现将临床观察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陈琼;张义秀;魏芳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观察311nm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照射治疗寻常性银屑病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单独采用NB-UVB照射或联合糠馏油硼酸氧化锌软膏(PBZS)封包治疗寻常性银屑病87例,并以银屑病面积和严重度指数(PASI)评价疗效,分析性别、皮肤类型、临床分型及临床分期对疗效的影响,同时对采用其他方法治疗的30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进行回顾性的评价.结果:在(17.60±4.42)d、(16.90±5.80)d、(25.80±6.67)d治疗后,NB-UVB组、NB-UVB+PBZS组及回顾分析组治疗前后PASI评分改善率分别为(763±24.6)%、(88.1±28.7)%、(76.5±26.2)%;与回顾分析组比较,NB-UVB组与其疗效相当(P>0.05),但治疗时间显著缩短(P<0.05),而NB-UVB+PBZS组则在更短的治疗时间(P<0.05)取得了更好的疗效(P<0.05);疗效相关因素分析表明,点滴状略优于斑块状、进行期略优于静止期(0.01<P<0.05).结论:NB-UVB照射治疗寻常性银屑病疗效好、不良反应小,NB-UVB与PBZS联合使用能显著增加疗效,其疗效可能与寻常性银屑病的亚型及分期有关.
作者:刘仲荣;高天文;李廷慧;党育平;赵小东;樊平申;胡雪慧;王雷;王刚 刊期: 2004年第06期
微血管功能及结构的改变是系统性硬皮病重要的病理学基础,钙离子拮抗剂、前列腺素衍生物、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等血管活性药物在缓解雷诺征、改善末梢血液循环、肺动脉高压、肾危象等方面有肯定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延缓病情发展、提高患者生存质量,该文就此类药物在硬皮病临床应用的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黎智;阎国富;何威 刊期: 2004年第06期
近年来不断有新的外用美白制剂迅速地被研发,其中主要的是作用于黑素细胞,尤其是通过抑制酪氨酸酶而达到美白效果的制剂.对酪氨酸酶的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减少酪氨酸酶的产生或合成,抑制酪氨酸酶的糖化,加速酪氨酸酶的分解.该文对曲酸、熊果素、桑科植物、维生素C及其衍生物磷酸镁盐、维生素C配糖体、烟酰胺、甘草酸等美白成分的作用机制、应用效果及不良反应等进行了综述.
作者:蔡呈芳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患者男,44岁.主诉:颈周、腹股沟及阴囊肿物逐渐增大2年.现病史:2年前无任何诱因颈周出现肿物,尤以颈后部明显,自觉颈部活动受限,余无其他不适.肿物逐渐增大,近3个月来两侧腹股沟也出现类似肿物,生长较快,影响行走,遂来我院就诊,要求手术治疗.
作者:宋志新;李宝;贺长江;冯春余 刊期: 2004年第06期
44例寻常疣患者男26例,女18例,年龄6~30岁,病程1个月~3年.皮损主要分布于颈部、手背、手指、足部或甲周等处,2例皮损呈散在分布,皮损形态为疣状或乳头状突起.
作者:张晓泉;张征清;张秉哲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患者女,76岁.因患尿潴留在外院诊治.2003年12月4日又因全身突发皮疹请笔者会诊.患者在会诊前12 d突感排尿不畅,排尿困难,日排尿次数增多,排尿时间延长,每次排尿长达半小时,仅能排出100mL左右尿液.次日患者发现尾骨旁右侧、坐骨结节内侧及右大阴唇有皮疹,微高出皮面,无疼痛.右侧臂部、右下肢屈侧及足跖有麻木感.因排粪困难,致痔疮复发,需服麻仁丸始能排出粪便.
作者:罗汉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患者男,30岁.因患非淋菌性尿道炎合并念珠菌感染使用加替沙星400mg,氟康唑400mg静脉滴注治疗.在静脉滴注加替沙星时静脉穿刺部位有轻度瘙痒,穿刺部位静脉周围潮红,未予处理.静脉给药结束后患者有轻度心慌,休息约10 min后症状缓解.20min后患者再次出现心悸,伴烦躁、恶心、乏力.体格检查:面色苍白,神志淡漠,出大量冷汗,四肢湿冷,桡动脉搏动不能触及.立即给予盐酸肾上腺素0.5mg、地塞米松5mg肌内注射,同时吸氧,此时体温35.5℃,血压测不到,心率40次/min.给药5min后动脉搏动可以触及,脉率为52次/min,神志逐渐清楚,15min后测血压120/80mm Hg(1mm Hg=0.133 kPa),基本恢复正常.
作者:孙建峰 刊期: 2004年第06期
1 病例资料病史:患者女,85岁.左耳前皮疹1年.1年前,不明原因左耳前出现-黄豆大红斑,自觉瘙痒,外用糖皮质激素软膏皮损不见好转.以后红斑逐渐增大,表面结痂,局部有破溃.既往体健,无放射物质及含砷农药接触史.患者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作者:晋红中;王家璧 刊期: 2004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