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深部克柔念珠菌感染豚鼠模型的建立及致病性初步研究

王建钊;王英;顾军;张丽娟;李秀凯

关键词:动物模型, 克柔念珠菌, 深部感染, 豚鼠
摘要:目的:建立深部克柔念珠菌感染的豚鼠模型,并对其进行致病性研究.方法:采用皮下注射曲安奈德和腹腔注射环磷酰胺诱导豚鼠进入免疫抑制状态后,静脉注射克柔念珠菌悬液,使豚鼠发生深部克柔念珠菌感染;与免疫正常组(对照组)豚鼠比较,观察两组死亡情况和脏器的组织载菌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免疫抑制组(实验组)豚鼠的死亡从感染后1 d开始,3~4 d达到高峰,至第6天止,其死亡率是正常组的10倍(P<0.01);各脏器的组织载菌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检查的4种脏器中,为易感的是肾脏,不易感的是肝脏,各脏器间易感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本实验能有效诱导豚鼠的免疫抑制状态,明显增加豚鼠体内发生深部克柔念珠菌感染的概率;豚鼠的死亡率和组织载菌量是客观反映豚鼠体内真菌感染情况的敏感观察指标.用上述方法成功建立的深部克柔念珠菌感染豚鼠模型可用于后续抗真菌药体内抗真菌活性的研究.
临床皮肤科杂志相关文献
  • 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治疗斑秃的临床疗效观察

    2002年1月-2003年6月我科对斑秃患者的秃发区注射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商品名:得宝松,上海先灵葆雅制药有限公司)治疗斑秃,取得较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洪军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脓肿分枝杆菌性皮肤溃疡

    报告1例院外散发的皮肤脓肿分枝杆菌病.患者女,52岁.左颞部慢性皮肤溃疡3年,常规细菌学和真菌学检查阴性,多种抗生素(包括异烟肼和利福平)治疗无效.皮损分枝杆菌培养及菌株鉴定为脓肿分枝杆菌,该分离株对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耐药,对链霉素临界耐药.给予阿米卡星、克拉霉素及左旋氧氟沙星治疗后明显好转.提示在我国有院外散发脓肿分枝杆菌感染的病例,临床医生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对可疑病例做非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和鉴定.

    作者:陈雪;赵亭;孙秋宁;张建中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皮肌炎伴胸腺增生1例

    皮肌炎常合并恶性肿瘤,并发率为29%,并发胸腺异常者较少,现将我科收治的1例皮肌炎伴胸腺增生病例报告如下.患者女,31岁.因全身皮肤弥漫性色素沉着、肿胀、硬化1年余,于2003年3月收入我科.患者2001年11月起出现大腿肌肉乏力,渐累及四肢,严重时不能下蹲、起立,行动困难,上肢不能上举,无呼吸困难和吞咽困难.在当地医院行CT检查发现胸腺增大,密度不均,有小点状钙化.

    作者:陈浩;冒长峙;张佩莲;邓丹琪;周晓鸿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伊曲康唑(美扶)治疗皮肤浅部真菌病60例临床疗效观察

    我科自2003年7-10月,采用伊曲康唑(商品名:美扶,天津力生制药厂)治疗60例皮肤浅部真菌病,取得较好的效果,现将临床观察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陈琼;张义秀;魏芳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Paget样鲍温病

    1 病例资料病史:患者女,85岁.左耳前皮疹1年.1年前,不明原因左耳前出现-黄豆大红斑,自觉瘙痒,外用糖皮质激素软膏皮损不见好转.以后红斑逐渐增大,表面结痂,局部有破溃.既往体健,无放射物质及含砷农药接触史.患者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作者:晋红中;王家璧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继发性皮肤浆细胞瘤

    报告1例继发于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的皮肤浆细胞瘤.患者女,44岁.皮损为多发性,来源于MM直接蔓延和血行转移.组织病理检查示瘤细胞呈结节状浸润,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示IgG阳性表达.患者于皮损出现后78 d死亡.

    作者:葛峥;陆化;张建富;李建勇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95%乙醇外涂治疗寻常疣

    44例寻常疣患者男26例,女18例,年龄6~30岁,病程1个月~3年.皮损主要分布于颈部、手背、手指、足部或甲周等处,2例皮损呈散在分布,皮损形态为疣状或乳头状突起.

    作者:张晓泉;张征清;张秉哲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抗核小体抗体和脱氧核糖核酸酶Ⅰ活性的研究

    目的:探讨血清抗核小体抗体和血清脱氧核糖核酸酶I(deoxyribonuclease Ⅰ,DNase Ⅰ)的活性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病情的关系.方法:采用间接ELISA法检测SLE患者血清抗核小体抗体浓度,DNA-甲基绿比色法测定其血清DNase Ⅰ的活性.结果:SLE患者血清抗核小体抗体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且与SLE病情活动程度、肾脏损害、血管炎及补体下降相关;SLE患者组血清DNase Ⅰ活性低于正常对照组,且与病情活动程度相关;血清抗核小体抗体浓度与DNase Ⅰ的活性成负相关.结论:抗核小体抗体是SLE的主要自身抗体之一,核小体刺激机体产生抗体的可能原因是DNase Ⅰ的活性下降.

    作者:吴玮;曾凡钦;李伯有;范瑞强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丛状血管瘤1例

    患者女,12岁.因右腹部、腰部出现片状暗红色斑块2年余于2002年6月就诊.2年前,患者无意中发现右腹部有片状红斑,有轻压痛,曾到当地医院就诊,具体诊断不详,给予曲安奈德(去炎松)尿素软膏等外用,无明显效果,皮损逐渐增大,且局部出现自发性疼痛,为明确诊断遂来我院门诊就诊.患者系第1胎第1产,足月顺产.

    作者:刘志宏;马东来;方凯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成人急性泛发性脓疱性银屑病32例临床分析

    脓疱性银屑病是银屑病的少见类型.现将我科1986-2002年收治的32例成人急性泛发性脓疱性银屑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并分析如下.

    作者:李亚萍;甘小艳;肖嵘;苏玉文;文海泉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少汗性外胚叶发育不良1例

    患者男,20岁.因全身毛发稀少、怕热无汗20年于2002年10月12日来我所就诊.患者于出生时头发及眉毛较少,且随时间推移毛发逐渐减少,17岁时,眉毛、腋毛基本脱失,未曾长过胡须.20年来,患者非常怕热,全身未曾出过汗,经常不明原因发热,夏季尤甚.幼时出牙迟,乳牙极少,恒牙稀,吐词不清.其父母均正常,否认近亲结婚,家族中无类似病史.

    作者:罗权;朱安棣;张锡宝;吴志华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色素丘疹性尖锐湿疣1例

    报告1例色素丘疹性尖锐湿疣.患者男,35岁.阴阜部深褐色丘疹2个月,无自觉症状.5%醋酸白试验阳性,皮损组织病理检查显示,棘层肥厚,表皮上部可见典型的凹空细胞,基底层色素增加,表皮细胞无明显异形性.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皮损HPV6、11DNA阳性.给予手术切除治疗,随访1个月无复发.

    作者:马慧军;朱文元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白塞病并发自发性肠穿孔1例

    患者女,47岁.因双手、足红斑25 d,面部红斑、口腔溃疡伴疼痛20 d就诊.25 d前患者双手、足出现红斑,5 d后面部出现蝶形红斑,口腔出现多个痛性溃疡,口服泼尼松15 mg,每日2次,疗效欠佳于2003年4月19日入住我科.体格检查:心、肺、腹部无明显异常.皮肤科检查:口腔内见5个直径为0.2~1.0 cm的黄白色溃疡,周围有红晕.面部见边界清楚的水肿性蝶形红斑,指(趾)端肿胀,指(趾)背、大腿及臀部见成片不规则红斑,针刺反应阳性.生殖器无异常.

    作者:周凌;伍津津;李文维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儿童皮肌炎25例临床分析

    皮肌炎(DM)是一种以进行性对称性近端肌无力和典型的皮肤损害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尽管儿童皮肌炎的预后较成人皮肌炎好,但仍有死亡和复发[1].为了进一步探讨儿童皮肌炎的临床特征和影响预后因素,现对我院25例儿童皮肌炎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作者:陈洁;姚志荣;张定国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皮肌炎合并肠气囊肿症

    报告1例成人皮肌炎合并肠气囊肿症.患者女,38岁.1995年6月因出现四肢肌肉疼痛无力,双上眼睑红肿,伴吞咽困难、饮水呛咳,肌酸磷酸激酶14 180 U/L,肌电图、肌组织病理检查示皮肌炎改变,诊断为皮肌炎,经治疗症状已缓解数年.近3年来腹泻、便秘交替出现,并伴腹胀,腹部CT检查可见沿肠管分布的特征性多发性气泡状透明区,诊断为皮肌炎伴发肠气囊肿症.该例为国内首报.

    作者:肖汀;赵玉铭;林俊萍;徐宏慧;程琳;孙守志;何春涤;陈洪铎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结节性(假肉瘤性)筋膜炎1例

    报告1例结节性(假肉瘤性)筋膜炎.患者男,80岁.左小腿皮下结节3个月,无明显自觉症状,增长迅速.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及皮下组织大量梭形细胞增生,并可见红细胞外渗.予以手术切除后1个月皮损复发,后结节内注射曲安奈德2次后结节消失,观察半年未复发.

    作者:谢忠;李楠;涂平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正常及突变角蛋白K1部分螺旋亚区分子模拟及其比较

    目的:研究先天性大疱性鱼鳞病样红皮病(BCIE)患者存在角蛋白K1 E477K突变的可能致病途径.方法:对K1E477K突变所在的K1 2B尾区进行分子模拟,观察角蛋白中氨基酸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突变所造成的影响.结果:突变后的赖氨酸与对应链上的精氨酸理论距离增大.结论:突变使分子间相互作用减弱,影响了角蛋白K1/K10异源二聚体的稳定性,这可能是导致角蛋白细丝网络破坏的部分原因.

    作者:孙秀坤;朱学骏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氟康唑治疗复发性马拉色菌毛囊炎临床疗效及随访观察

    马拉色菌毛囊炎夏季常见,多发生于青壮年.虽然治疗方法较多,但部分患者治疗后易复发[1-3].我们于2000年3月-9月,采用氟康唑治疗27例复发性或对一般疗法无效的顽固性马拉色菌毛囊炎患者,取得良好效果,并对治愈者进行了为期3年的随访观察,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张国毅;林彤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深部克柔念珠菌感染豚鼠模型的建立及致病性初步研究

    目的:建立深部克柔念珠菌感染的豚鼠模型,并对其进行致病性研究.方法:采用皮下注射曲安奈德和腹腔注射环磷酰胺诱导豚鼠进入免疫抑制状态后,静脉注射克柔念珠菌悬液,使豚鼠发生深部克柔念珠菌感染;与免疫正常组(对照组)豚鼠比较,观察两组死亡情况和脏器的组织载菌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免疫抑制组(实验组)豚鼠的死亡从感染后1 d开始,3~4 d达到高峰,至第6天止,其死亡率是正常组的10倍(P<0.01);各脏器的组织载菌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检查的4种脏器中,为易感的是肾脏,不易感的是肝脏,各脏器间易感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本实验能有效诱导豚鼠的免疫抑制状态,明显增加豚鼠体内发生深部克柔念珠菌感染的概率;豚鼠的死亡率和组织载菌量是客观反映豚鼠体内真菌感染情况的敏感观察指标.用上述方法成功建立的深部克柔念珠菌感染豚鼠模型可用于后续抗真菌药体内抗真菌活性的研究.

    作者:王建钊;王英;顾军;张丽娟;李秀凯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带状疱疹致尿潴留1例

    患者女,76岁.因患尿潴留在外院诊治.2003年12月4日又因全身突发皮疹请笔者会诊.患者在会诊前12 d突感排尿不畅,排尿困难,日排尿次数增多,排尿时间延长,每次排尿长达半小时,仅能排出100mL左右尿液.次日患者发现尾骨旁右侧、坐骨结节内侧及右大阴唇有皮疹,微高出皮面,无疼痛.右侧臂部、右下肢屈侧及足跖有麻木感.因排粪困难,致痔疮复发,需服麻仁丸始能排出粪便.

    作者:罗汉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临床皮肤科杂志

临床皮肤科杂志

主管:江苏省卫生厅

主办: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