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B病毒是一种亲人类B淋巴细胞的双链γ-DNA疱疹病毒.EB病毒感染对某些肿瘤,尤其是淋巴造血系统肿瘤的发生有着间接或直接的作用.多数研究提示,EB病毒对肠道T细胞淋巴瘤的发生可能存在着地区和人种的差异,且受肿瘤类型(免疫表型)的影响.本文结合文献对EB病毒的检测及其与淋巴造血系统肿瘤的相关性作一综述.
作者:燕晓雯;石群立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哺乳动物精子发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影响因素众多.体外培养生精细胞一般有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两类方法.目前,已有生精细胞成功地在体外从细线期精母细胞经2次减数分裂分化为精子细胞的报道,但精原细胞的分化和精子细胞的成熟仍是两个难点.建立生精细胞体外培养模型有助于研究精子发生的调控机制,可用于辅助生育技术,治疗精子发生阻滞的患者;对精子发生机制的进一步阐明,也会促进生精细胞体外培养研究的发展.
作者:朱培元;黄宇烽;沙家豪 刊期: 2001年第05期
芬太尼是目前惟一可透皮给药的阿片类药物,透皮芬太尼的出现为临床治疗癌痛提供了新的方法.本文综述了透皮芬太尼临床应用的优点及其在癌痛治疗的研究现状,从而为透皮芬太尼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作者:刘健;徐建国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抗磷脂抗体(APLA)包括抗心磷脂抗体(ACPLA)和狼疮抗凝物质(LAC).静脉或(和)动脉血栓形成、反复自然流产及血小板减少为APLA综合征的三大主征.该综合征需与SLE血管炎、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DIC、抗血管内皮细胞抗体相关的血栓症等相鉴别.危重型进展急剧,多脏器广泛性微血管血栓栓塞性病变和功能衰竭,预后不良.治疗上除肝素、华法林和阿司匹林外,免疫抑制剂(肾上腺皮质激素、环磷酰胺)、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及血浆置换的选择性联合应用有较好疗效.
作者:王学文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慢性感染、炎症及肿瘤性疾病所伴有的贫血通常称为慢性病性贫血(ACD),是临床常见的综合征之一.本病以介导免疫或炎症反应的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1及干扰素等产生增多为特征.ACD演变的全过程均与细胞因子有关,包括红细胞寿命缩短、对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的反应迟缓、红细胞系集落生成受损以及网状内皮系统贮存铁动员障碍.本文就慢性病性贫血的定义、诊断、病理生理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沈群;王学文 刊期: 2001年第05期
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AITD)是常见的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但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目前的认识是:AITD是由多种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相互作用产生的自身免疫应答所引起.本文就近年来AITD免疫发病机制的主要进展作一简要回顾.
作者:王坚;王扬天 刊期: 2001年第05期
0 引言自1997年8月至1999年10月,我科完成心脏瓣膜置换术162例,其中二尖瓣置换术76例,主动脉瓣置换术32例,双瓣置换术54例.现将我们的临床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薛松;萧明第;卢成宝;吕志前;王利民;叶一舟;林雷;毛建强;胡振雷;刘沙 刊期: 2001年第05期
0 引言舌中隔传统被认为是垂直于舌表面,并将舌体分成互不相依的两部分,故临床上对一侧舌体或舌根部癌肿以及口底中后部的癌肿,多采用半舌切除的方法,因而常影响舌外形及功能.通过对舌中隔及血管分布的研究,探讨舌尖的血供情况,从理论上证实保留舌尖形态及功能的再造术是切实可行的.
作者:徐晔;刘春华;曹建红 刊期: 2001年第05期
0 引言检体诊断是临床医师必须熟练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医学教育反馈信息提示,近年来医学生在检体诊断能力方面有滑坡现象,检体手法错误百出.国内30多位专家历时10年的一份调查统计结果表明,46万份病历中,误诊病例占12.8万份,误诊率达27.8%.究其原因,医学经验不足占2.5%;问诊与体格检查不细致占17.3%;未选择特异性检查项目占17%;医师过分依赖或迷信辅助检查结果占14.7%.强调指出,除责任心不强外,临床医师中普遍存在着忽视临床基本技能训练也是重要原因[1].为此,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医学院校,在加强诊断学教学改革上给予了足够的重视.随着计算机科学的迅猛发展和电化教学手段的多样化,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CAI)已成为教育科学和教育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也已成为当前医学教学的重要手段[2].目前,国内多数医学院校仍以传统的电化教学为主,个别院校开发的多媒体教学软件仅限于心脏听诊检查.我们为了提高检体诊断教学质量,积极开发检体诊断CAI软件,在教学中取得良好效果.
作者:石平;蒋国斌;施建辉;刘凌昕;曹伟 刊期: 2001年第05期
0 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交通事故日益增多,已成为威胁人类安全的公害之一.尤其是颅脑损伤,是造成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重型颅脑伤患者的死亡率仍高达30%~50%[1].我科自1992~1998年共收治颅脑伤615例,其中交通事故致重型颅脑伤214例,死亡82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玉茂;李祖钦;谢晓勇 刊期: 2001年第05期
0 引言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是一种凶险的急腹症.由于该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在临床治疗方面尚有许多问题有待于探讨.我科自1998年1月至2000年10月进行了生长抑素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前瞻性临床研究,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国海;张义胜;蒋勇;陈贤军;史海生;徐华平 刊期: 2001年第05期
0 引言随着现代康复医学的发展,颅脑外伤后肢体功能障碍的康复已成为康复医疗的重要内容.但特重型颅脑外伤后肢体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仍是一个难点.由于此类患者长期卧床,关节韧带严重挛缩,早期康复的良机大多已失去,因而对此类患者能否进行康复治疗?在治疗中的主要难点是什么?能否取得一定的康复效果?本文介绍我科近两年来对 4例特重型颅脑外伤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康复治疗的情况.
作者:陈光 刊期: 2001年第05期
0 引言1998年3月至1999年8月,我院采用ZD立体定向仪及配套射频仪,行CT直接定位丘脑腹外侧核毁损治疗帕金森病(PD)患者 81例,有效地改善了患者的震颤及肌强直,提高了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本文总结81例患者术前、术中、术后的护理体会.
作者:印红霞;杨惠清;潘云曦;谭启富;张爱琴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研究生长激素对大鼠大部小肠切除后残存小肠的代偿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成三组,即对照组(行小肠切断吻合术)、短肠组(行80%小肠切除术)和生长激素组(行80%小肠切除术+术后皮下注射生长激素1 U/kg*d-1×28天).术后第28天活体取残存小肠粘膜分别进行病理切片图像分析、流式细胞检查、增生细胞核抗原测定. 结果:生长激素组的增生细胞核抗原、肠粘膜S期细胞比率系数和增生指数较短肠组显著增高(P<0.05),而短肠组与对照组相比虽有所升高,但并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对切除80%小肠的SD大鼠术后应用外源性生长激素1 U/(kg*d),S期细胞比率系数、增生指数和增生细胞核抗原表达增强,表明应用外源性生长激素可明显促进术后残存小肠粘膜的增生.
作者:郭丰;李宁;黎介寿;朱维铭;任建安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风湿性心脏病(简称风心病)并发恶病质的围手术期处理. 方法:对33例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其中二尖瓣置换23例,二尖瓣、主动脉瓣置换10例.术前充分准备,很好保护心肌;术中正确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和机械通气;术后严密监护和围手术期营养支持. 结果:死亡2例(6.1%),术后早期生存31例(93.9%),出院时心功能均为Ⅲ级,腹水完全消退,肝脾明显缩小,肺淤血明显改善.随访表明,31例生存超过1年,心功能均为Ⅰ~Ⅱ级,体重平均增加14.1%,心胸比率平均为61.7%. 结论:尽管手术风险很大,但只要术前准备充分,术后严密监护和加强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患者出院时心功能和全身情况明显改善,说明早期效果满意,但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说明围手术期处理较困难.
作者:罗春生;景华;张石江;李德闽;李忠东;顾卫东;许飚;唐绍强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乳腺腺体基膜(BM)结构与乳腺癌浸润的关系. 方法:应用组化、免疫组化及透射电镜对26例乳腺癌及11例乳腺良性病变患者的BM结构进行对比研究. 结果:乳腺良性病变98%以上腺管周围均有BM围绕,高分化腺癌的BM检出率为69%、低分化腺癌为6.6%,转移灶均未检出BM. 结论:乳腺癌BM的检出率与肿瘤分化程度密切相关.
作者:张丽华;吴波;马恒辉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了解鼻咽癌(NPC)患者放疗前后血清EB病毒特异性DNA酶(EBV-DNase)抗体的变化,以评估其预后. 方法:用Western Blot及放射免疫法检测24例NPC患者放疗前后血清EBV-DNase抗体,并用免疫酶法测定血清EB病毒壳抗原IgA(EBVCA-IgA). 结果:①用Western Blot检测NPC患者放疗前后血清EBV-DNaes抗体,放疗前抗体阳性率87.50%(21/24),放疗后为29.16%(7/24),差异显著(P<0.01);②放免法测得两组血清抗酶率(AER)平均值分别为74.02%、31.75%,二者有显著差异(P<0.05);③放疗后的血清EBVCA-IgA平均几何滴度(GMT)为1∶ 23.4,较放疗前明显降低(P<0.05). 结论:PNC放疗后血清EBV-DNase抗体水平有明显下降,比EBVCA-IgA检测更加准确地反映了病情变化.提示血清EBV-DNase抗体检测对评估NPC预后、疗效监测可能有帮助.
作者:李泽卿;王秋萍;田勇泉;肖健云;赵素萍;陶正德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类粘蛋白(orosomucoid, ORM)表型对弱碱性药物阿米替林血浆游离浓度和蛋白结合率的影响. 方法:对28名健康受试者的去唾液酸血清ORM用等电聚焦电泳、免疫印迹法进行表型分型.ORM1的三种表型分别为纯合子ORM1 F1 (n=10)、ORM1 S (n=8)和杂合子ORM1 F1S(n=10).受试者口服单剂量的硫酸阿米替林片50 mg,测定服药后不同时间血浆阿米替林总浓度(RP-HPLC)和游离浓度(微超滤离心/RP-HPLC). 结果:给药后12和24 h,三组不同ORM1表型者阿米替林血浆总浓度的经时过程、血浆t1/2、Cmax和tmax值相似.与ORM1 S表型组比较,ORM1 F1表型组的阿米替林游离浓度较高;而蛋白结合率较低,12 h为(82.77±4.05)%,24 h为(79.99±4.39)% (P<0.01).杂合子ORM1 F1S表型组的游离药物浓度和蛋白结合率介于两组纯合子表型之间. 结论:不同ORM1表型,将明显影响弱碱性药物阿米替林的血清游离药物浓度和蛋白结合率;ORM1 F1表型者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低,而游离型药物浓度高.临床用药中应予以注意,并适当调整给药剂量.
作者:李金恒;许劲秋;曹晓梅;芮建中;郭联庆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通过对颞叶癫GFEA3患者致GFEA3灶c-fos、fas表达情况的观察,分析发作间期c-fos、fas的表达规律,探讨其与致GFEA3灶形态学改变之间的关系以及在癫GFEA3形成中的可能作用. 方法:以15例颞叶癫GFEA3患者为实验组,选取同一时期行手术治疗而没有癫GFEA3症状的颞叶动静脉畸形患者5例为对照组.分别取颞叶、杏仁核、海马组织进行c-fos、fas免疫组化染色,观察两组表达情况. 结果:①c-fos阳性细胞百分率在实验组为(71.3±7.5)%,对照组为(4.1±2.6)%,亦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②fas阳性细胞百分率在实验组为(61.4±12.9)%,对照组为(2.0%±1.9)%,亦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③c-fos表达与癫GFEA3发作的病程、频率及预后无关. 结论:①发作间期存在c-fos的区域性持续性表达,为以后进一步研究c-fos在癫GFEA3形成中的作用打下了基础.②c-fos参与了癫GFEA3的发病过程,并可能在癫GFEA3形成中发挥作用.③fas表达区域与c-fos一致,其表达可能为c-fos蛋白诱导所致;二者都在致GFEA3灶细胞凋亡过程中发挥了作用.④对手术切除标本进行c-fos表达检测,对判断致GFEA3灶切除准确与否可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胡志刚;谭启富;吴波;孙康健;张新华;印红霞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构建能表达HCV结构基因(C+E1+E2)的腺病毒表达载体的重组骨架质粒,为进一步包装能高效表达HCV结构基因的腺病毒载体做准备. 方法:用分别含有Bgl Ⅱ及Hind Ⅲ酶切位点的HCV结构基因上、下游引物,以含有HCV H株基因序列的质粒pBRTM/HCV1-3011为模板,通过PCR扩增获得HCV结构基因片段,基因片段回收后,以Bgl Ⅱ及Hind Ⅲ双酶切,定向插入到腺病毒骨架质粒pAd.CMV-Link.1中CMV启动子下游Bgl Ⅱ与Hind Ⅲ位点之间,获得重组表达质粒pAd.HCV-S.通过Bgl Ⅱ/Hind Ⅲ双酶切、PCR及插入片段序列测定对质粒进行了鉴定.以抗HCV C单克隆抗体为一抗,利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了pAd.HCV-S在人肝癌细胞7721中的瞬时表达. 结果:酶切、PCR及测序鉴定证实,pAd.HCV-S插入片段为HCV C+E1+E2区基因片段,免疫荧光法检测表明其可以在7721细胞中瞬时表达. 结论:构建的质粒pAd.HCV-S可以表达HCV结构基因,为包装表达HCV结构基因的腺病毒载体奠定了基础.
作者:郝春秋;周永兴;冯志华;李谨革;贾战生;王平忠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分析脑膜瘤全切除后复发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 方法:选择第1次行肿瘤全切术的脑膜瘤复发病例31例,对复发时间、肿瘤病理类型及临床处理进行分析. 结果:本组31例复发脑膜瘤,其中25例复发1次,5例复发2次,1例复发3次.第1次手术切除的肿瘤病理类型包括WHOⅠ级15例(48%),Ⅱ级10例(32%),Ⅲ级6例(20%).第1次术后复发有26例行手术治疗,5例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复发时间平均为63个月,其中Ⅰ级脑膜瘤为76个月,Ⅱ级为65.8个月,Ⅲ级为33.7个月.复发后脑膜瘤病理类型保持相对稳定. 结论:脑膜瘤术后应密切随访,复发后应积极治疗.复发脑膜瘤组织学无恶变倾向,复发速度与肿瘤级别相关.
作者:成惠林;史继新;王汉东;张丽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肿瘤新生血管生成及转移的影响. 方法: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46例患者直肠癌VEGF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并分析其与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 结果:VEGF表达阳性细胞和肿瘤新生血管主要位于癌浸润的边缘,VEGF表达阳性组MVD值较高,淋巴结转移组VEGF表达阳性率增高,VEGF表达与MVD值之间呈显著正相关. 结论:直肠癌VEGF表达增强,在肿瘤血管生成和侵袭转移中有重要作用.
作者:李为苏;刘福坤;李国立;陈忠豪;孙桂勤;黎介寿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 bFGF )表达、肿瘤血管形成在垂体腺瘤侵袭性中的意义. 方法:用免疫组化法(SABC法)检测 39例侵袭性垂体腺瘤、19例非侵袭性垂体腺瘤和4 例正常垂体腺组织中 bFGF的表达,并用第Ⅷ因子相关抗原(F8-RA)免疫组化染色来计数垂体腺瘤的血管数量(微血管密度),探讨二者与肿瘤侵袭性的关系. 结果:bFGF的表达、肿瘤血管形成与垂体腺瘤的侵袭性密切相关.侵袭性垂体腺瘤bFGF表达水平、血管计数显著高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和正常垂体腺组织,而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与正常腺组织间则无显著差异(t=1.469,P>0.05);侵袭性腺瘤中bFGF表达水平与肿瘤微血管数量呈正相关(r=0.361,P<0.05). 结论:bFGF可能通过促血管生成作用刺激垂体腺瘤生长与侵袭.
作者:陈凌;刘运生;文路;王陆申;郑长黎;陈五端;袁贤瑞;陈立华;侯庆田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实验观察抗TNF抗体防治腹腔感染(IAI)诱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作用. 方法:按照制作IAI诱发MODS动物模型的方法,将20只兔行盲肠结扎加穿孔(CLP),并随机分成两组.抗TNF抗体组在CLP后0.5 h给予抗TNF血清2.5 ml/kg(每微升能中和TNF活性1 000 U);对照组给予非免疫血清2.5 ml/kg,实验观察1周.测血清细胞因子(TNF、IL-6)、血气分析(PaO2,PaCO2)、血清生化(ALT、AST、CPK、CRE)和直肠温度的变化,在动物死亡或观察1周结束处死时,取血液作细菌培养和取心、肺、肝、肾、小肠等脏器作病理检查,并比较两组动物的生存率.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应用抗TNF抗体组直肠温度降低,血清TNF和IL-6水平下降,血气分析和血清生化指标改善,器官病理改变减轻,生存率显著提高. 结论:抗TNF抗体具有明显的防治IAI诱发MODS的作用
作者:全竹富;刘放南;石群立;黎介寿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调查和防治东南沿海某特种兵部队高发皮肤病. 方法:对该部队共3 160人进行皮肤病流行病学调查,采用多种措施对皮肤病进行防治,对基层卫生人员进行培训. 结果:3 160人中,患浅部真菌病共1 872人,患病率为59.24%;痤疮、湿疹皮炎、病毒及细菌性皮肤病也较为多见,其发病率依次为18.99%、17.97%、5.32%和1.77%.驻区环境、工作特点、生活设施及基层皮肤病防治知识缺乏等是皮肤病高发的主要因素. 结论:该部队浅部真菌病发病率高,其次为痤疮、湿疹皮炎和病毒、细菌性皮肤病,提示这些皮肤病可造成特种兵部队在执勤时发生非战斗减员.据此提出了特种兵部队皮肤病防治的建议.
作者:车敦发;倪容之;曹扬;戴甫春;梁晓博;倪通;阮浩;孟凡久;沈献平;廖万清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为模拟在体卵巢释放激素的生理功能,将有活力的卵巢组织切除、冻存并自体移植于皮下,观察其移植效果,为临床卵巢移植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将成熟SD雌性大鼠卵巢切除,部分立即自体移植,部分冻存后自体移植,通过观察阴道脱落细胞变化、子宫重量,移植物的组织学形态及测定血清雌激素(E2)水平,了解移植鼠体内激素分泌状况,判断其内分泌功能. 结果:新鲜移植组:阴道脱落细胞9/10,显示有雌激素分泌,子宫的重量及血清E2水平明显优于去势组(P<0.05),移植卵巢表面有微血管形成,组织切片可见不同发育阶段的卵泡;冻存卵巢移植组:阴道脱落细胞8/10,显示有雌激素分泌,子宫的重量及血清E2水平明显高于去势组(P<0.05),与新鲜移植组无显著差异(P>0.05),移植卵巢表面有微血管形成,组织切片可见发育卵泡. 结论:无论是新鲜还是冻存的卵巢移植,移植后都能分泌雌激素,作用于靶器官维持其功能,为临床卵巢移植提供了实验依据.
作者:赵琳;孟英奇;李玲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比较四种自体骨整复眶底爆裂骨折的适用性. 方法:用髂骨、上颌窦前壁、下颌骨颏联合部或喙突移植整复16例眶底爆裂骨折,术后随访1个月和3个月,检查眼球陷没、复视和眼球运动障碍的恢复及供区并发症情况. 结果:15例患者两侧眼球对称,无复视,眼球运动自如;1例有轻度的复视和眼球运动障碍.供骨区均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结论:四种自体骨均可用于整复眶底爆裂骨折,较小或中等的眶底缺损宜选用上颌窦前臂骨质,较大的缺损宜选用下颌骨颏联合部或喙突的骨质.
作者:凌久德;褚植伦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吸烟与口腔鳞癌发病之间的关系. 方法:对病例组74例口腔鳞癌患者和对照组131例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的吸烟史进行调查分析,对所得数据进行χ2检验,并计算优势比(OR)及其95%可信限;为排除性别和年龄这两个可能的混杂因素的影响,也对男性患者和45岁以上患者吸烟史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对照组吸烟率为22.1%,病例组吸烟率为58.1%,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5),OR为4.9,其95%可信限为2.7~8.9;在男性患者和45岁以上患者中,病例组吸烟率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05). 结论:吸烟是口腔鳞癌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作者:张森林;孟昭业;杨震;董震;寿柏泉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发室性心律失常与心率变异(HRV)的相关性,以及提高HRV是否对心律失常有治疗意义. 方法:对53例AMI患者进行了HRV分析.按Lown分级标准Ⅱ级以下(不含Ⅱ级)为A组,Ⅱ级或以上为B组.A组35例,B组18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检测HRV.尔后B组服阿替洛尔25~50 mg/d,治疗7天后复查动态心电图及HRV. 结果:B组与A组相比,HRV各参数均有降低,但仅低频带(LF)和低频与高频比值(LF/HF)的差异显著,而B组用阿替洛尔治疗后HRV明显提高,且心律失常明显减少,仅31.3%(5/16)患者的Lown分级在Ⅱ级以上. 结论:本研究提示AMI伴发室性心律失常者HRV降低,用阿替洛尔治疗而不加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在提高HRV的同时,对多数室性心律失常也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作者:徐军;赵悦敏;陈锐华;江时森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纯化猪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的一个简便方法. 方法:将新鲜猪肺匀浆,上清液通过(NH4)2SO4分级沉淀,Sephadex G-200凝胶过滤,DEAE-Sephacel以及羟基磷灰石柱层析. 结果:由251 g猪肺制备出8.18 mg酶蛋白,活力回收为33%,比活力936.43 U/mg蛋白,较上清液提纯233倍.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H 8.5)显示一条带.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知,相对分子质量为190 000. 结论:该法简便,活力回收高,比活力显著高于同类研究报道的15.6 U/mg蛋白.
作者:耿秀芳;李耀辉;李桂芝;孙风祥;王守训;任维栋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特征是因上呼吸道狭窄所致的阻力增加、闭塞所造成的低氧、高碳酸血症.口腔矫治器(OA)可以通过改变颅颌面硬软组织结构的相对位置而改善上呼吸道的狭窄情况,作者对AMP矫治器进行了疗效研究. 方法:本组35例OSAHS患者中,男31例、女4例,戴用1~2个月以上行多导睡眠图(PSG)复查,并行术前、术后的问卷及随访调查. 结果:打鼾显著减轻(100%),憋气好转(92.9%),睡眠不宁、白天嗜睡等症状均明显改善,按呼吸紊乱指数(AHI)<10和(或)AHI降低>50%的疗效标准评定,总有效率为88.6%.AHI、血氧不饱和度指数(DI)、唤醒指数(arousal index)、呼吸暂停指数(AI)和低血氧不饱和度(LD)等参数均明显降低;睡眠分析示总睡眠时间及Ⅲ期、Ⅳ期及REM期时间延长,睡眠结构显著改善. 结论:AMP是一种疗效好、不良反应小的口腔矫治器,可以作为一种有效治疗OSAHS的非手术方法.
作者:徐辉;王忠义;童茂荣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将获得纯化的重组人睾丸前列腺素D合成酶(L -PGDS)用于基础和临床研究. 方法:在原核表达系统中,用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重组质粒pGEX -2T/htL -PGDS的表达,用谷胱甘肽琼脂糖珠亲和并纯化重组融合蛋白GST/htL -PGDS,再用凝血酶裂解融合蛋白,从而获得纯化的重组L -PGDS.对表达纯化重组蛋白的质粒进行DNA测序,并对重组蛋白进行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 -PAGE)分析,鉴定其是否为所需目的蛋白. 结果:用IPTG诱导重组质粒pGEX -2T/htL -PGDS表达的佳浓度为1 mmol/L,佳时间为4 h.在此基础上获得的融合蛋白用凝血酶裂解后获得单一纯化的重组蛋白L -PGDS,佳裂解时间为2 h.SDS -PAGE和DNA测序证实,所获的重组蛋白确系所需目的蛋白. 结论:用上述方法可获得纯化的人睾丸L-PGDS.
作者:陆金春;张锡然;黄宇烽 刊期: 2001年第05期
0 引言穿孔素(perforin)又称成孔蛋白(pore-forming protein,PFP),是一种相对分子质量为67 000,存在于激活的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和自然杀伤(NK)细胞胞质杀伤颗粒中的糖蛋白,当CTL和NK细胞与靶细胞相遇时,释放PFP,在Ca2+存在下,于靶细胞膜上形成一个5~20 nm的活性孔道,使靶细胞渗透压改变而溶解.杀伤颗粒中的颗粒酶等其他成分通过此孔道进入靶细胞,也可诱导靶细胞凋亡[1].CTL和NK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在抗感染、抗肿瘤免疫和器官移植排斥反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4].本文介绍采用双重酶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CD3+T淋巴细胞和CD56+NK细胞的穿孔素表达水平,现报告如下.
作者:章金春;李芳秋;武建国 刊期: 2001年第05期
自1998年至今,我们用纳米银敷料治疗103例烧伤创面及久治不愈的褥疮,收到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姜会庆;汪军;胡心宝;解伟光;汪涌;陈一飞 刊期: 2001年第05期
0 引言
作者:扈国栋;刘鉴汶;安书杰 刊期: 2001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