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研究钙结合蛋白S100家族中S100A2、S100A4及S100P基因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中的表达,阐明其与肺癌发生及转移的关系.方法 以12例正常肺组织为对照,采用半定量RT-PCR技术检测17例腺癌和12例鳞癌及其癌旁组织中S100A2、S100A4及S100P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1) S100A2、S100A4及S100P mRNA在NSCLC中的表达量均高于癌旁和正常组织.(2)肺腺癌中三者mRNA表达量均高于癌旁和正常组织;肺鳞癌中S100A4和S100P mRNA的表达量高于正常组织.(3)根据不同的临床分期,S100A2、S100A4 mRNA在Ⅱ期与Ⅲ期中的表达量均高于Ⅰ期;S100P mRNA在Ⅲ期中的表达量高于Ⅰ期.(4)根据有无淋巴结转移,三者mRNA在有淋巴结转移癌组织中的表达量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癌组织.(5)根据有无静脉癌栓,S100A4 mRNA在有静脉癌栓的癌组织中的表达量高于无静脉癌栓的癌组织.结论 S100A4、S100A6、S100P在NSCLC中表达增加,尤其是在有淋巴结转移及TMN分期越高的癌组织中表达量增加,提示其可能与NSCLC发生,特别是转移有关.
作者:李明娜;范钦和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副脊索瘤临床病理学特点及其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 对报道的3例副脊索瘤进行临床资料分析、组织学形态和免疫表型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副脊索瘤好发于四肢深部软组织.大体呈分叶状或多结节状,瘤细胞圆形或多边形,呈条索状或小巢状排列,胞质内含有空泡,间质富有黏液基质.免疫组化标记:CAM 5.2、EMA、S-100、SMA、ColⅣ阳性表达,CEA、CK19、Des阴性.结论 副脊索瘤是一种少见的软组织肿瘤,组织学形态特点是其诊断的主要依据,免疫组化标记有助于诊断和鉴别.
作者:牛多山;杨杰;陈海玲;葛霞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病理学T1(pathological-T1, pT1)期肺腺癌中间质浸润分级及微乳头结构(micropapillary pattern, MPP)的预后意义.方法 选择具有完整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结果的pT1期肺腺癌85例,根据肿瘤的间质浸润分级及MPP含量将其分为3组,即间质浸润0~2级组(0~2级组)、间质浸润3级伴MPP阴性组(3级MPP阴性组)、间质浸润3级伴MPP阳性组(3级MPP阳性组),分析各组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结果 0~2级组、3级MPP阴性组及3级MPP阳性组的病例数分别为29例、30例及26例.肿瘤大小0~2级组小于3级MPP阳性组(P=0.024), 0~2级组与3级MPP阴性组间的差异及3级MPP阳性组与阴性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淋巴血管侵犯率、淋巴结转移率及病理学分期均为3级MPP阳性组高于0~2级组(P<0.001)及3级MPP阴性组(P<0.001),而0~2级组与3级MPP阴性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性别、年龄及吸烟史各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5年生存率3级MPP阳性组为18.9%,低于0~2级组的92.9%(P<0.001)及3级MPP阴性组的81.6%(P<0.001),而0~2级组与3级MPP阴性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T1期肺腺癌可根据肿瘤中间质浸润分级及MPP的含量进行预后评估.
作者:徐艳;周晓军;马恒辉;陆珍凤;何燕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柯萨奇和腺病毒受体(coxsackie and adenovirus receptor ,CAR)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用特异性CAR72抗体通过免疫组化EnVision法在存档石蜡样本中研究CAR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14例非肿瘤肺组织全部无CAR表达, 51例鳞癌中42例有CAR表达,不同病理分级肺癌细胞中(5例穿刺标本未作病理分级),CAR表达分别为分化好(Ⅰ~Ⅱ级)有20例(20/26)表达,分化差(Ⅲ~Ⅳ级)有17例(17/20)表达.在41例肺腺癌中仅有15例有CAR表达,不同病理分级肺癌细胞中(3例穿刺标本未作病理分级),CAR表达分别为分化好(Ⅰ~Ⅱ级)有8例(8/21)表达,分化差(Ⅲ~Ⅳ级)有6例(6/17)表达.结论 CAR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发生的组织类型相关而与细胞分化程度无关.
作者:王仕忠;马玲娣;关乃富;鲍永仪;倪诚;王勇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软组织多形性玻璃样变血管扩张性肿瘤(pleomorphic hyalinizing angiectatic tumor of soft parts,PHAT)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PHAT的临床资料、组织学形态和免疫组化标记,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6例均发生于成年人,男性和女性各占3例,平均年龄为44岁.肿瘤分别位于下肢(3例)、颈部(2例)和腹膜后(1例).临床上多表现为无痛性肿块,术前病程为3个月~38年.大体上,肿瘤境界清楚,结节状,平均直径为4.3 cm.切面呈灰白、灰红或灰褐色,部分病例可见出血性囊腔.镜下,肿瘤内含有成簇分布的薄壁扩张血管,血管壁附有一层厚的玻璃样变物质(纤维素和胶原纤维),可向血管周围间质内延伸,血管之间为片状分布的多形性瘤细胞,核大深染,核内可见假包涵体,但核分裂象罕见.部分区域内瘤细胞呈梭形,排列成条束状,类似神经鞘瘤.免疫组化标记显示,瘤细胞主要表达vimentin,部分病例还表达CD34和CD99,而S-100蛋白、α-SMA、bcl-2、EMA和CD68均为阴性.6例均经手术切除,随访8个月~13年,无1例复发.结论 PHAT是一种具有低度恶性潜能的软组织肿瘤,熟悉其形态学特征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临床上对PHAT宜采取完整性切除,并注意随访.
作者:董兵卫;何会女;张粉娟;王坚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甲状腺转录因子-1在肺外神经内分泌肿瘤中的表达,确定TTF-1在肺内和肺外神经内分泌肿瘤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71例肺外神经内分泌肿瘤中TTF-1的表达.结果 18例肺外小细胞癌中TTF-1阳性表达率为44.4%,主要表达于食管小细胞癌.所有肺外类癌、恶性肿瘤伴有神经内分泌分化和Merkel细胞癌均不表达TTF-1.结论 TTF-1可在肺外小细胞癌中表达,TTF-1在区分肺内与肺外小细胞癌的鉴别诊断中没有价值,但可区分Merkel癌和内脏小细胞癌转移至皮肤.TTF1在肺原发性类癌和肺外类癌的鉴别诊断中可能有一定价值.
作者:童贤周;黄文斌;王劲松;陶自坚;凌莉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肺隐球菌病(pulmonary cryptococcosis,P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提高对PC的认识.方法 对17例PC进行光镜、组织化学染色及电镜观察,并结合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7例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5例,发病年龄5~67岁,主要症状为咳嗽,咳痰,发热,胸痛,头痛等.光镜下,见非干酪性肉芽肿形成,多核巨细胞和巨噬细胞胞质内及间质中可见薄壁圆形或卵圆形空泡状小体,PAS染色呈红色.电镜观察,隐球菌均有荚膜形成,荚膜与细胞壁之间有明显透明带,结构较简单,细胞器不发达.结论 PC是由新型隐球菌感染引起的一种非常少见的肺部真菌病,其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形态学特征、组织化学染色及电镜观察.
作者:张缨;宗晓福;李祥周;乐美兆;姜少军;周晓军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DAL-1在肺癌组织中表达及其与上皮细胞间质转化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190例肺癌组织及163例癌旁组织中DAL-1、E-cadherin、Snail和vimentin表达,分析DAL-1与肺癌临床特征之间以及四种蛋白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肺癌组织中DAL-1、E-cadherin表达明显低于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nail、vimentin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AL-1和E-cadherin表达降低与肺癌的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组织分化程度有关(P<0.01、P<0.05);Snail、vimentin表达升高与肺癌的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肿瘤大小有关(P<0.01).DAL-1与E-cadherin阳性表达呈正相关、与vimentin阳性表达呈负相关(P<0.01); E-cadherin与Snail阳性表达呈负相关(P<0.01).结论 DAL-1可能参与了上皮细胞间质转化的过程,在肺癌淋巴结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张绘宇;张惠球;林云恩;郑少秋;张雅洁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桥本甲状腺炎(Hashimoto′s thyroiditis,HT)中不典型细胞群与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的关系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从存档病例中选取45例PTC 和40例HT,以40例腺瘤周围甲状腺组织为对照,进行常规形态学观察和Gal-3、CK19和CK7、MaxVision法免疫组化染色,以χ2检验分析表达结果.结果 (1) HT增生的淋巴滤泡周围可见到PTC-核样改变的不典型细胞群;(2) Gal-3在PTC,HT不典型细胞群及对照组表达率分别为89%,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组高于后两组,后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 CK19和CK7在PTC,HT不典型细胞群及对照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95%,10%和95%,92.5%,12.5%,两种抗体的阳性率和表达部位均较接近,前两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PTC和HT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al-3在HT不典型细胞群和PTC组表达的差异性可协助诊断HT是否合并PTC;CK19和CK7在HT不典型细胞群中与PTC组有类似的表达模式,提示HT不典型细胞群可能是PTC的前驱病变,应密切随访,谨防癌变.
作者:张宝燕;李向红;王金泉;周一平;王文慧;孙国英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前列腺平滑肌肉瘤的病理学诊断、组织形态学特征、鉴别诊断及发病率情况.方法 收集解放军总医院1990年~2008年19年间共诊出的平滑肌肉瘤9例,做常规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并复习文献.结果 前列腺平滑肌肉瘤占同期前列腺恶性肿瘤的1%.患者发病年龄27~56岁,平均43岁.免疫组化染色具有特征,即actin为指标性抗体、其次为calponin,同时muscle、desmin、vimentin亦示阳性反应.结论 前列腺平滑肌肉瘤发病率很低,临床上主要以进行性排尿困难.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发现前列腺占位性病变,确诊要靠前列腺穿刺活检组织学诊断.
作者:文载律;陈乐真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通过检测HPV16E6基因突变在新疆维吾尔族和汉族妇女宫颈癌组织中的分布规律,以探讨该突变与宫颈癌发生的关系.方法 取汉族宫颈炎(含石蜡包埋组织及宫颈刷液基标本)125例,维吾尔族宫颈炎(含石蜡包埋组织及宫颈刷液基标本)124例;汉族石蜡包埋宫颈癌35例,维吾尔族石蜡包埋宫颈癌共109例.用以上HPV16阳性DNA模板PCR扩增HPV16E6全长基因,PCR产物直接测序,分析新疆女宫颈癌组织HPV16E6基因的突变.结果 PCR检测结果显示汉族族宫颈炎组织中HPV16E6阳性率为35.71%(15/42);维吾尔族宫颈炎组织中HPV16E6阳性率为30.46%(14/46);汉族族宫颈癌组织中HPV16E6阳性率为33.33%(2/6),维吾尔族宫颈癌组织中HPV16E6阳性率为22.22%(12/54);宫颈炎与宫颈癌中HPV16E6阳性表达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21份(上皮内低度病变1例,原位癌1例,低分化宫颈癌4例,中分化宫颈癌4例,高分化1例,轻度炎症4例,中度炎症3例,重度炎症1例,正常宫颈2例)HPV16E6扩增片段的双向测序,其中5例成功测序得到一级结构,并且序列分析表明,2例(维吾尔族宫颈癌低分化1例,中分化1例)其E6基因与原型相同,3例(汉族轻度炎症1例,汉族宫颈癌中分化1例, 上皮内低度病变1例)其发生了L83V突变.结论 中国新疆HPV16E6基因发生变异,其原型和变异型在该地区汉族、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癌患者组织中的分布可能与该地区宫颈癌高发存在一定的联系.
作者:海米提·阿布都力木;米开热木·麦麦提;拉莱·苏祖克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p57kip2在食管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探讨其与cyclin D1在食管癌中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0例食管癌组织及15例正常食管上皮组织中p57kip2、cyclin D1的表达情况;应用流式细胞术对这些组织的DNA含量和细胞周期分布进行分析.结果 免疫组化:p57kip2蛋白在食管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34.0%)低于正常组织(80%)(P<0.01),与食管癌组织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情况有关(P<0.05);cyclin D1蛋白在食管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64.0%)高于正常组织(13.33%)(P<0.01),与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情况有关(P<0.05) ,与食管癌组织分化程度无关(P>0.05).p57kip2和cyclin D1之间表达负相关(r=-0.429,P<0.01).流式细胞术:与正常组织相比,癌组织中DNA含量增高,异倍体细胞增加;G0/G1期细胞减少,而S期和G2/M期细胞增多,增殖指数(PI)高于正常组织.结论 p57kip2蛋白低表达可能与食管癌的发生发展有关;p57kip2与cyclin D1联合检测可作为评估食管癌恶性程度指标.
作者:赵文辉;冀文茹;张军力;高建钢;LIU Feng-lan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肺癌组织中MMP-9和TIMP-1的表达与肺癌血管生成的关系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84例肺癌组织中MMP-9、TIMP-1和CD34的表达.结果 肺癌组织MMP-9表达显著高于癌旁正常肺组织(P<0.01),小细胞肺癌和腺癌显著高于鳞癌(P<0.01).肺癌MMP-9表达:有淋巴结转移者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1),Ⅲ~Ⅳ期高于Ⅰ~Ⅱ期(P<0.05).肺癌组织TIMP-1表达显著高于癌旁正常肺组织(P<0.01).肺癌MMP-9表达阳性者微血管密度高于MMP-9表达阴性者(P<0.01).结论 MMP-9促进肺癌血管生成,与肺癌侵袭转移密切相关.
作者:罗彬;秦蓁;王旭东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骨肉瘤中c-kit的表达与肿瘤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关系,检测c-kit基因的突变状态,为临床判断预后及靶向治疗骨肉瘤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c-kit蛋白在40例普通型骨肉瘤组织中的表达,结合临床资料分析其与肿瘤生物学行为的关系,并应用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c-kit基因第11、17外显子的突变情况.结果 c-kit在普通型骨肉瘤中表达阳性率为62.5%(25/40);c-kit高表达者更易局部复发,术后生存时间显著低于c-kit低表达组.未在38例普通型骨肉瘤标本中检测到SSCP银染异常条带,进一步测序证实无基因突变.结论 c-kit在普通型骨肉瘤中的表达与骨肉瘤的生物学行为有关,对评价患者的预后有一定参考价值.c-kit外显子的突变在骨肉瘤中是低概率事件,不能成为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治疗靶点.
作者:魏红;李劲松;姜晓刚;燕春艳;崔文;王旭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松果体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分析8例松果体细胞瘤的临床资料、组织病理学特点和免疫表型变化,按WHO(2007)神经系统肿瘤分类进行组织学分型.结果 患者年龄30~54岁,平均42.1岁,临床主要表现为头昏、头痛、视力下降.组织学以肿瘤组织被富含血管的结缔组织分隔成小叶状为特征.肿瘤细胞中等密度,小至中等大小,质嗜伊红染,核圆或椭圆,染色质细,并见松果体细胞瘤性菊形团结构.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细胞表达Syn和NSE,而GFAP呈灶性表达或阴性.Ki-67增殖细胞指数为1%~2%.结论 松果体细胞瘤极少见,病理诊断主要依据于组织学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但需要与松果体母细胞瘤、中分化松果体实质细胞肿瘤、生殖细胞瘤和松果体区乳头状瘤鉴别.
作者:蔡颖;印洪林;陆珍凤;周航波;周晓军 刊期: 2009年第05期
患者女性,39岁,因咳嗽、咯痰1周入院.入院前1周无任何诱因开始咳嗽,咯痰,痰为白色黏稠,不黄,痰中不带血.患者无畏寒、发热及盗汗,无胸痛及呼吸困难.CT:右肺近上中下叶交界处有一圆形软组织密度影,界清,约2.0 cm×2.5 cm×5.5 cm.查体:步入病房,神清合作.皮肤巩膜无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颈软,气管居中.胸廓对称无畸形,双肺叩清,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罗音.心界不大,心律齐,各瓣膜无病理性杂音,腹柔软,肝脾肋下未扪及,移动性浊音阴性,肾区无叩痛.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肝肾功及其他生化指标均未见异常.骨扫描无异常,腹部超声未见包块.术中见肿块位于右肺上、中、下叶交界处,大小5.0 cm×4.0 cm×3.0 cm,形状不规则,边界清,包膜完整.胸膜无粘连,胸腔内未见积液.术后半年,患者情况良好.
作者:蹇顺海;刘钧;文彬 刊期: 2009年第05期
患者女性,76岁,主述腹部包块25年伴间歇性下腹部疼痛2年及双下肢肿痛近2个月.遂来我院就诊,以巨大卵巢包块收住.患者平素月经规律,初潮16岁,月经量中等,白带量中等,无异味,绝经后无异常阴道流血及异常阴道排液,一般情况良好.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心肺体征无异常,腹部外形高度膨隆,剑突下可扪及一巨大实性包块,直径约40 cm,张力大、质硬、无压痛;妇科检查:外阴阴道发育无异常,阴道畅,阴道壁充血,宫颈未见,子宫及附件无法触诊(因盆腔巨大包块).盆腔CT提示:盆腹腔巨大包块,考虑为巨大子宫肌瘤,伴变性,子宫显示不清.
作者:田芳;周庆云;唐兆瑞 刊期: 2009年第05期
患者女性,46岁,右腰部隐痛不适3个月,在当地医院发现右下腹巨大包块,抗感染治疗1周无效而于2008年10月入我院治疗.体检:右侧腹可扪及20 cm×20 cm包块,右侧边界清,下方边界欠清.肝脾肋下未及,双肾无叩击痛.全腹部CT示:右侧肾区内可见一巨大的囊实性肿块影(图1),与肾实质分界不清,其内密度不均匀, CT考虑:(1)肾癌;(2)马蹄肾并双肾旋转不良.血、尿常规及肾功能正常.临床拟诊肾肿瘤,行肿块切除联合部分右肾切除.
作者:徐姗;梅金红;万红萍 刊期: 2009年第05期
患者女性,35岁,因无明显诱因下反复出现大便次数增多1个月入院,7~8次/日,偶有大便带血,大便成形,下腹坠胀感伴消瘦.入院体检:距肛门5~10 cm处可见1溃疡型肿物,大小4 cm×3 cm.血清学检查示:CEA 10.38 ng/ml (0~3.4 ng/ml),CA19-9 143.90 IU/ml(0~27 IU/ml),CA125 62.85 IU/ml (0~35 IU/ml), AFP 1.88 ng/ml(0~35 ng/ml).活检病理诊断为腺癌行直肠癌根治术.术后4个月,右乳腺发现一肿块.乳腺超声检查:双乳结构清晰,内均探及散在片状低回声,左乳腺内未探及明显异常结节及团块回声,右乳外上象限探及低回声,大小0.9 cm×0.6 cm×1.0 cm,边界不清,内回声不均匀,双腋窝未探及异常肿大淋巴结,提示:(1) 双侧乳腺组织增生;(2)右乳腺实性占位性病变.随行乳腺肿块切除术,术中联系快速病理,考虑转移性腺癌而行单纯肿块切除.3个月后,因胸闷、憋喘,活动后加重入院.胸透示双肺转移瘤并右胸腔积液;彩超示肝、胆、胰、脾和肾正常.
作者:韩玉贞;吴淑华;张燕;田东;朱玉红 刊期: 2009年第05期
患者女性,39岁.间断头痛7年,加重7个月为主诉,2008年10月12日急诊入院.查体:直接和间接对光反射均消失,双眼失明,仅有光感,闭目难,立征(+).头颅CT示:松果体占位,脑积水.患者在2001年无诱因出现头痛症状,因既往有青光眼病史,口服治疗青光眼的药物后可缓解,但头痛症状仍间断发作,时好时坏.2006年在河南某医院做头颅CT:未见异常.2008年10月10日再次出现头痛症状,剧烈,同时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呕吐物为胃内容物,自行服药未见缓解,随后入院.MRI:松果体肿瘤征象,邻近结构明显受压,轻微脑积水,双侧侧脑室前、后角旁脱骨髓鞘改变,右额区引流导管手术后改变征象.术中所见:松果体区可见一大约2cm×3cm大小肿瘤,质软,与周围组织界限清,血供丰富.进行肿物切除术.
作者:齐妍;赵瑾;邹泓;蒋金芳;李锋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肾嗜酸细胞腺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鉴别诊断.方法 分析8例肾嗜酸细胞腺瘤临床资料及组织病理学和免疫表型特点,按WHO(2004)肾细胞肿瘤分类标准重新阅片分类.结果 CT增强扫描后肿瘤密度均匀一致,瘤体中央可见星状低密度区是该瘤的主要特征.病理组织学:肉眼观察肿瘤质均,无坏死、呈棕红色,部分肿瘤有中心瘢痕;光镜下胞质强嗜酸性,粗颗粒,巢状或实片状排列,无坏死,无核分裂象或核分裂象罕见;免疫组化:CK8阳性,vimentin阴性.结论 肾嗜酸细胞腺瘤是一种肾脏良性肿瘤,CT影像特征有助于术前诊断.根据其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标记,可与胞质嗜酸性肾癌鉴别.
作者:张丽华;杨树东;陈瑛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血管内膜肉瘤的临床病理学和免疫学表型特点.方法 结合相关文献,对1例内膜肉瘤的临床资料、病理切片和免疫组化标记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肿瘤位于左心房内,延伸至右上肺静脉腔内.光镜下肿瘤细胞主要为梭形细胞组成,呈编织状分布,细胞异型性明显,并见散在分布的上皮样细胞和多核瘤巨细胞,核分裂象2~8个/10 HPF.免疫组化染色:EGFR(++)、vimentin(+++)、osteopotin(++)、SMA(+++),VEGF、MGMT、CD56、CD99、CD34、AAT及S-100均为灶性阳性,Ki-67>30%;而MyoD1、desmin、CD31、CD117、SA、c-erbB-2、CK、HMB45、melan A、MITF、FⅧRAg、EMA和TTF1蛋白均阴性.结论 内膜肉瘤是一种罕见的发生于大血管壁内膜的恶性间叶性肿瘤,免疫表型无特异性,预后差.
作者:李晻;刘艳辉;庄恒国;梅平;赖日权;林汉良;熊敏;何亚乐;王淑侠;吴若彬;吴一龙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颅内相邻脑膜瘤合并胶质母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报道1例患者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组织学观察、免疫组化染色和电镜观察.结果 患者女,49岁,记忆力下降2个月,头痛3天,CT示左顶枕叶脑实质内占位,组织学观察见脑膜瘤与胶质母细胞瘤两种肿瘤成分.免疫组化染色脑膜瘤成分EMA(+),GFAP、SMA、CD31、S-100均(-)、Ki-67阳性率约1%,电镜观察见细胞膜间有桥粒连接;胶质母细胞瘤GFAP(+).患者术后6个月因复发接受第二次手术,再6个月后死亡.结论 颅内相邻脑膜瘤合并胶质母细胞瘤为罕见病变,好发于老年女性,通常位于大脑实质,影像学上常见肿块密度不均,伴有强化和周边脑组织明显水肿.预后差.
作者:庞宗国;王影;徐泳;张尚福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新命名肿瘤血管中心性胶质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分析1例血管中心性胶质瘤患者的临床、影像学和组织学、免疫组化特点.结果 25岁女性患者因癫痫行MRI检查发现海马实性占位,组织学显示肿瘤细胞呈梭形,围绕血管排列,形成菊形团样结构,可见变性的神经元.免疫组化GFAP、vimentin、S-100阳性,EMA点状阳性,Syn、CgA和p53阴性,增殖指数约1%.患者术后癫痫消失,随访3个月,MRI复查无复发.结论 癫痫是血管中心性胶质瘤的常见症状,病灶位于大脑浅层,菊形团样结构和EMA点状阳性是其独特的组织学特点,患者治疗效果和预后好,WHO分级为Ⅰ级.
作者:马小梅;刘惠敏;李玉莉;何金;夏春燕;王良哲;陈兵 刊期: 2009年第05期
冷冻切片整个过程所用时间的快与慢,切片染色质量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病理诊断的速度和准确性,如何又快又好地制好一张冷冻切片,一直是困绕病理技术员的难题.我们通过多年的不断摸索和改进,对一些特定的标本,如乳腺肿瘤、卵巢实性肿瘤、子宫肌瘤标本,在接到标本后5 min内制好2张冷冻切片,制片结果符合诊断要求,质量令人满意,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密方元;李凤山;吴王飞;马邦磊;钱宁 刊期: 2009年第05期
在常规病理诊断过程中,单靠病理组织细胞形态判断肿瘤良恶性有时仍较困难,须借助一些辅助手段,如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等.其中Feulgen染色由于显示细胞核DNA相对含量时较精确,且该法与图像分析相结合进行倍体分析在肿瘤诊断及预后方面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已逐渐成为临床重要辅助手段.常规Feulgen染色时间和染色效果易受盐酸水解时间和温度影响,染色步骤较为繁杂,需耗时2 h.我们选用目前临床常用的3种不同染色方法进行比较,旨在寻求一种快速、简便的染色方法,提高染色质量[1,2].
作者:李媛;金岩;刘源;董绍忠 刊期: 2009年第05期
液基细胞学检测技术是目前脱落细胞检查技术中的佳制片技术,早用于宫颈脱落细胞检查.随着液基细胞学检查在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筛查中的广泛应用,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技术日趋成熟稳定,可制出优质细胞薄层涂片,有效地提高了病变细胞的检出率,此类文献报道诸多.但对于非妇科标本因各种液基细胞学制片技术的不同及标本的多样性,造成了制片质量不稳定,从而影响了细胞学的诊断.我院应用超柏TM液基细胞学检测技术(又称 LCT)制作非妇科标本,不断摸索总结,制出了较为满意的液基细胞涂片,现介绍如下.
作者:陶玉;何松;吉志固 刊期: 2009年第05期
骨、含有骨质的肿瘤及钙化组织和骨髓穿刺组织很坚硬,将其制成几微米切片相当困难,常用的方法是先经脱钙处理,使其变软后再切片,所以脱钙是这类组织制作病理切片的关键技术.脱钙液和脱钙方法很多,传统方法脱钙一般用硝酸,其效果不稳定,骨组织脱钙不足,切片破碎甚至切不成片且极易脱片;骨组织脱钙过度,破坏组织的形态结构和细胞成分的性质,造成细胞核不着色或着色很浅,从而影响对病变组织的病理诊断.已有学者对此进行了改进[1~4], 但目前尚无公认的理想方法.为此我们在工作中反复摸索,结合Plank-Rycho脱钙液总结出一套改良的脱钙液并获得了满意效果,现将此方法介绍如下.
作者:陈世梁;卢志承;董玉英 刊期: 2009年第05期
改良Heidenhain偶氮胭脂红染色可以显示Reinke结晶,对于帮助病理医师确诊间质细胞瘤(leydig cell tumor,LCT)是一种重要技术方法,现将该法的试剂配制和染色步骤及诊断特征介绍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收集济南军区总医院病理科大体和组织形态学观察怀疑为睾丸间质瘤标本1例,进行改良Heidenhain偶氮胭脂红染色.
作者:曹永成;刘晓红;钟平;丁吉元;耿明;杨帆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tumors,NETs)是起源于不同神经内分泌器官的一组异质性肿瘤,包括从具有良好预后的经典类癌到高度恶性的未分化神经内分泌癌的广泛谱系.Godwin[1]报道85%来自于消化道,10%源于肺,尚可见于喉、胸腺、肾上腺、卵巢、皮肤、前列腺等部位.消化道NETs以阑尾常见,占40%~50%,其次为空肠、回肠(20%~30%), 直肠和结肠较少见占10%.呼吸道NETs常见于肺,占肺肿瘤的2%.虽然NETs具有相似的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但在生物学行为和疗效方面存在不同[2,3].近年来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为了增加对该类肿瘤的认识,笔者就非神经内分泌系统的NETs综述如下.
作者:施靖;许志宏;王占东 刊期: 2009年第05期
软组织小圆形细胞肿瘤是指光镜下形态近似的原始或较原始的小圆形细胞(部分呈类圆形或短梭形)组成的组织发生和生物学行为不同的一组恶性肿瘤.这组肿瘤涵盖的范围,各作者的意见尚不一致,一般认为软组织小圆细胞肿瘤主要包括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瘤(pPNET)、骨外Ewing瘤、Askin瘤、胚胎性横纹肌肉瘤、促纤维性小圆细胞肿瘤、肾外横纹肌样瘤、圆形细胞脂肪肉瘤、神经母细胞瘤、小细胞低分化滑膜肉瘤、小细胞性间皮瘤、软组织淋巴瘤、粒细胞肉瘤和软组织转移性小细胞癌.上述肿瘤已在前文中[1]作了论述.从广义非传统上讲,另一类小细胞肿瘤大多发生在成年或老年,以内脏、皮肤为好发,但可发生在软组织或侵犯软组织.这些肿瘤具有分化差的特点,故光镜形态近似,免疫组化及超微结构等方面出现重叠现象,鉴别诊断有时十分困难.而区别这些形态近似的肿瘤,探讨其生物学行为具有较大的价值.现就其诊断和鉴别诊断加以叙述.
作者:赖日权 刊期: 2009年第05期
全世界每年有1000000以上人死于肺癌.预计2030年,将有近10000000人死于吸烟导致的疾病,其中1/4为肺癌.肺癌早期多无症状,临床诊断者大部分为晚期肺癌,手术切除加辅助治疗后易于复发.近数十年,虽治疗技术有明显进步,但肺癌总的5年生存率仅有很小改变(某些发展中国家5%左右;发达国家,如美国为15%左右).提高患者生存率需要进一步阐明肺癌起源,其焦点之一是肺癌干细胞与肺上皮干细胞生物学的研究.
作者:张众;王华新;周春辉;谢丰培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改进慢病毒载体法制备转基因小鼠的操作技术,分别从病毒浓缩、受精卵显微注射进针点和如何提高病毒注射效率等方面探讨慢病毒显微注射技术的佳方案.方法 超速离心获得浓缩慢病毒,通过卵周隙显微注射技术感染小鼠受精卵,比较不同注射点显微注射后受精卵存活率及发育情况.结果 受精卵1点和5点作为注射点的卵周隙注射组可有效避免注射针与卵膜的直接碰触,减少对受精卵的损伤,胚胎存活率较常规中轴3点作为注射点组显著提高(P<0.01).适当的病毒滴度和注入量、操作细节、注射针口径等均可影响注射后受精卵存活率和感染率.结论 卵周隙显微注射过程中选择适当的注射点以及部分操作的改进,可显著提高受精卵的存活率,为提高转基因小鼠模型的制备效率提供参考.
作者:于莉娜;张庆玲;丁彦青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糖尿病大鼠膀胱逼尿肌形态学表现和生理变化以探讨糖尿病大鼠膀胱收缩功能减退的病理基础以及胰岛素治疗对其的影响.方法 6周和10周正常组鼠、糖尿病观察组鼠、糖尿病胰岛素治疗组鼠各7只,观察测量其膀胱残余尿量、压力-容量曲线并留取逼尿肌标本,进行光镜和电镜病理检查.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糖尿病观察组膀胱残余尿明显增多,压力峰值明显降低,而胰岛素治疗组曲线基本与对照组相同;光镜下可见逼尿肌肌束排列紊乱松散,胶原纤维减少;电镜下可见逼尿肌细胞间胶原纤维和中间连接减少,线粒体空泡变性.而胰岛素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光镜及电镜下表现均无差异.结论 糖尿病大鼠早期即可出现逼尿肌形态学改变以致收缩功能下降,早期给予胰岛素治疗可以预防或减轻上述变化.
作者:王新民;薛萌;赵雷 刊期: 2009年第05期
1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55岁.因右侧乳腺外上象限胸壁肿瘤复发,于2008年7月入院.2005年5月曾行右侧胸壁肿物切除术,2008年1月第二次复发再次行手术切除,术后未作病理.本次入院体检:右侧乳腺外上象肿物3 cm×2 cm,质韧,活动欠佳,无明显压痛,乳头无凹陷.B超示:右侧乳腺外上象限多枚低回声结节.X线:胸部未见明显异常.行根治性切除术.
作者:何琼 刊期: 2009年第05期
滤泡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 FL)在美国约占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30%,占低级别淋巴瘤的70%.高发于中、老年人,中位年龄为59岁.由于其症状不明显,就诊时,多数已为Ⅱ~Ⅲ期.因此早期诊断十分重要.依据Lukes等将FL分为早期滤泡内型FL(intrafollicular lymphoma,IFL)与浸润滤泡型(infiltrative follicular lymphoma).IFL与淋巴滤泡瘤样增生(follicle tumor-like hyperplasia,FTH)鉴别诊断仍存在着困难,欠或过诊断时有发生.为此作者对IFL与FTH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进行探讨.
作者:朱梅刚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病理诊断是病理科的核心工作,而高水平的病理技术是正确诊断的前提和保障.因此,病理技术的进步为病理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近年来,浙江省病理技术发展迅速,在水平上有质的飞跃.
作者:浙江省医学会病理学分会;浙江省临床病理质控中心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病理科的质量管理是质量保证的基本前提.它不仅包括严格遵循科学的工作流程,遵守各项操作的规章制度,实验室的环境和生物安全也是其中不可忽略的一个部分.生物安全是一个广义的概念,病理科的生物安全是指在病理制片过程中,大量使用的甲醛、二甲苯、丙酮、氨水、冰醋酸、DAB显色剂等有毒、致癌的化学物品及其废弃物对实验室环境造成的不安全的防范,以及工作人员接触到的患者的组织标本、血液标本、尿液标本、痰液标本、体液标本、尸体等对工作人员健康造成的不安全的防范 .这些不安全因素轻者造成对工作人员的伤害,重者殃及社会,造成环境的污染和大范围传染病的流行,都直接和间接的影响了病理科的质量安全体系.因此病理科生物安全也是值得我们认真分析和?屯
作者:杨月红;袁静萍;刘杰 刊期: 2009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