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 主办单位:安徽医科大学;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
  • 国际刊号:1001-7399
  • 国内刊号:34-1073/R
  • 影响因子:0.77
  • 创刊:1985
  • 周期:月刊
  • 发行:安徽
  • 语言:中文
  • 邮发:26-54
  • 全年订价:40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Pж(AJ) 文摘杂志(俄), 万方收录(中),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维普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文摘杂志,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哥白尼索引(波兰)
  • 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 基础医学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13年6期文献
  • 乳腺癌中干细胞标志物ALDH1及VHL/HIF-1α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乙醛脱氢酶1(acetaldehyde dehydrogenase 1,ALDH1)、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及希佩尔林道(Von Hippel-Lindau,VHL)在乳腺癌中表达的关系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15例乳腺正常组织、30例乳腺增生组织及4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干细胞标志物ALDH1、HIF-1α及VHL的表达.结果 (1)ALDH1、HIF-1α及VHL在乳腺正常组织、乳腺增生组织、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VHL与HIF-1α、肿瘤病理分级、临床分期、肿块大小、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HIF-1α与肿瘤病理分级、临床分期、肿块大小、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5).(3)HIF-1α与ALDH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有相关性(r=0.976,P=0.001),VHL与ALDH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有相关性(r=0.971,P=0.001).结论 乳腺癌中存在ALDH1、HIF-1α、VHL的异常表达,三者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侵袭和转移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VHL/HIF-1α信号通路可能与肿瘤干细胞生长和分化密切相关.

    作者:王洪海;李连宏;毛俊;王波;马威;范盼红;侯震寰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卵巢肿瘤组织中ILK和PTTG的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密度的关系

    目的 探讨整合素连接激酶(integrin-linked kinase,ILK)和垂体肿瘤转化基因(pituitary tumor-transforming gene,PTTG)在卵巢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76例恶性卵巢癌、20例交界性卵巢肿瘤、10例良性卵巢肿瘤和10例正常卵巢组织标本中ILK和PTTG的表达,并用CD105标记血管内皮细胞计数MVD.参考Fromowitz方法判定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结果 (1)卵巢癌组织中ILK、PTTG呈高表达,且相关性分析表明ILK与CD105的表达呈正相关(rs=0.321,P<0.05),PTTG与CD105的表达呈正相关(rs=0.65,P<0.05),ILK与PTTG的表达无相关性(rs=0.141,P>0.05).(2)ILK、PTTG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有无腹水、有无远处转移和有无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5),且这些病理指标在ILK、PTTG均阳性组与任一蛋白表达和无蛋白表达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3)ILK、PTTG的表达与卵巢肿瘤组织的MVD呈正相关(P<0.05).(4)ILK、PTTG高表达是卵巢癌患者生存的影响因素(P<0.05),联合分析表明ILK、PTTG均阳性组的患者生存时间明显低于任一蛋白表达组和无蛋白表达组(P<0.05).结论 ILK、PTTG在卵巢癌组织中高表达,通过促进微血管形成而在卵巢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可作为临床判断卵巢癌生物学行为的分子指标.

    作者:齐文慧;黄小娟;王立;王世忠;王俊艳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原发系统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分子分型的病理学研究

    目的 探讨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CL)分子分型及免疫表型特点,为ALCL的分型、诊断、治疗和预后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对40例原发系统性ALCL进行分子分型,以是否表达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免疫标记分为ALK+组和ALK-组,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及CD30、ALK、T细胞标记、细胞毒相关抗原、EMA、Galectin-3的表达特点.结果 ALCL患者以男性多见,ALK+病例明显多于ALK-,青少年患者多为ALK+,ALK-常见于中老年患者.形态学上ALK+和ALK-较难鉴别,瘤细胞均强表达CD30,两组CD45RO、Galectin-3、CD43、细胞毒相关抗原表达无差异,多为(+).ALK+者多表达EMA,瘤细胞大部分表达T细胞抗原CD2、CD4、CD45RO,CD5、CD7(-),CD8、CD3常(-);ALK-瘤细胞大部分表达T细胞抗原CD3、CD2、CD4、CD5,少数表达CD8、EMA;EBV+的ALK+组和ALK-组各1例,两者Ki-67增殖指数均>70%,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形态学相同的ALCL,通过免疫组化检测ALK蛋白可将其分为ALK+和ALK-两个独立的分子亚型,二者具有不同的临床特点、免疫表型及预后.

    作者:雷军;姚丽青;吴在增;齐兴峰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CellDetect(R)染色技术在宫颈脱落细胞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CellDetect(R)染色技术对阴道脱落细胞诊断及鉴别诊断作用.方法 采用CellDetect(R)染色对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中颜色变化和细胞形态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并在子宫颈鳞状细胞癌(squmous cells carcinoma,SCC)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um neoplasia,CIN)的活检组织切片中比较CellDetect(R)染色和HE染色的效果.结果 (1)手工涂片和TCT涂片的CellDetect(R)染色均能较好的显示细胞的形态学特征,同时显示绝大多数正常鳞状上皮呈蓝色/绿色,子宫颈管上皮细胞呈鲜红色,不典型细胞与癌细胞呈红色.炎症细胞核呈红色,胞质大多数呈绿色/蓝色,红细胞胞质均呈绿色.(2)CIN和SCC的CellDetect(R)染色诊断结果和HE染色诊断结果一致.(3)对子宫颈活检组织的切片和涂片分别行CellDetect(R)染色,结果显示上皮原位细胞颜色反应相同,但CellDetect(R)染色在判断癌与间质的关系或癌间质反应不如HE染色清晰.结论 CellDetect(R)染色技术具有颜色和形态双重分析功能,适用于不同形式固定组织的细胞涂片染色,是子宫颈癌筛查和早期诊断的有效工具之一.

    作者:王桂兰;陈莉;朱远源;吴美华;叶蕴瑶;沈娟;吉怡;吉志国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梭形细胞肿瘤中CD56的表达及其诊断意义

    目的 探讨CD56在梭形细胞肿瘤中的表达及其诊断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137例梭形细胞肿瘤中CD56的表达,其中包括40例平滑肌肿瘤、20例横纹肌肉瘤、23例外周神经源性肿瘤及54例其它梭形细胞肿瘤.结果 CD56在平滑肌肿瘤、横纹肌肿瘤、外周神经源性肿瘤及其它梭形细胞肿瘤中的阳性率分别为47.50%(19/40)、95%(19/20)、95.65%(22/23)、24.07%(13/54).横纹肌肿瘤、外周神经源性肿瘤中CD56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平滑肌肿瘤及其他梭形细胞肿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平滑肌肿瘤中CD56的阳性率与其它梭形细胞肿瘤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1);横纹肌肿瘤中CD56的阳性率与外周神经源性肿瘤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1).结论 CD56在外周神经源性肿瘤和横纹肌肿瘤中的敏感性高,可以作为一项有效的鉴别指标.

    作者:高菲;周庚寅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婴儿鼻软骨间叶性错构瘤2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目的 探讨婴儿鼻软骨间叶性错构瘤(nasal chondromesenchymal hamartoma,NCMH)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对2例NCMH的临床资料、组织学形态和免疫表型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男婴均<1岁,表现为鼻塞或鼻腔占位及呼吸不畅.CT和MRI示鼻腔鼻窦占位并累及眼眶等.两者均于内镜下行鼻腔鼻窦新生物摘除术.镜下见肿瘤位于黏膜下,由不规则岛状软骨结节和疏密不均的梭形细胞组成,间质伴黏液样变性,并见相互混杂的胶原纤维.例2中有多灶钙化.局部形态类似结节性筋膜炎或纤维组织细胞瘤.免疫组化标记软骨结节表达S-100蛋白,梭形细胞主要表达vimentin.2例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结论 NCMH是一种好发于婴幼儿鼻腔鼻窦的良性错构瘤性病变,研究NCMH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有助于对该病正确认识,避免误诊及不适当的治疗.

    作者:于宝华;李诗敏;王坚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单克隆轻链冷球蛋白血症肾病中巨噬细胞病理学特征

    目的 探讨4例单克隆轻链冷球蛋白肾病(monoclonal light chains cryoglobulinemia nephropathy,MLCCN)中共同出现的特征性巨噬细胞的病理描述与分析,提高光镜下MLCCN的认知和诊断水平.方法 对实验组4例确诊为MLCCN和对照组5例乙肝相关性肾小球肾炎伴肾小球内大量蛋白栓石蜡切片均行HE、PAS、PASM-Masson染色,采用免疫组化EliVision法检测IgG、IgA、IgM、C3d、C4d、C1q、Fib(纤维蛋白原)、CD68(PMGM-1、KP-1)、CD61(血小板抗原)、κ链、λ链、ApoE、HBsAg、HBcAg染色;实验组例1同时送检肾穿标本透射电镜检查.观察和分析光镜下MLCCN的特殊病理特征及其蛋白栓的组成.结果 实验组4例患者均为中年男性,其中3例以肾病综合征、皮肤紫癜、关节疼痛就诊.4例肾穿光镜病理均表现为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伴肾小球内大量蛋白栓和单核/巨噬细胞;CD68染色单核/巨噬细胞强阳性,主要分布于肾小球外周血管袢内,肾小球内单核/巨噬细胞平均数量26.8个;2例κ链阳性,2例λ链阳性;CD61示血管袢内微量阳性.对照组肾小球内可见大量蛋白栓但未见大量单核/巨噬细胞反应,肾小球内单核/巨噬细胞平均数量1.1个,轻链蛋白仅1例有微量Igλ沉积.结论 肾小球毛细血管内大量轻链蛋白栓伴大量单核/巨噬细胞反应是MLCCN特征性形态,有确诊意义.

    作者:李慧峰;曲利娟;谢飞来;曾德华;郑智勇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乳腺癌中mTOR、CCR7的表达及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目的 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与趋化因子受体7(chemokine receptor 7,CCR7)的表达以及与乳腺癌侵袭、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MaxVision法检测105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55例转移淋巴结及40例正常乳腺组织中mTOR和CCR7的表达,并分析mTOR和CCR7的表达与乳腺癌侵袭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以及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mTOR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转移淋巴结及正常乳腺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68%(71/105)、93%(51/55)、25%(1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CR7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转移淋巴结及正常乳腺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74%(78/105)、94%(52/55)、28%(1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乳腺癌中,mTOR和CCR7的表达呈正相关(rs=0.203,P<0.05).mTOR和CCR7的高表达均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结论 mTOR和CCR7的异常高表达可能与乳腺癌的侵袭、转移有关,且检测二者的表达可作为判断乳腺癌转移及预后的预测指标.

    作者:刘清华;孙磊;李媛媛;李小龙;王竹青;刘雨清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卵巢浆液性交界性肿瘤41例临床病理学观察

    目的 探讨卵巢浆液性交界性肿瘤(serous borderline tumor,SB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41例卵巢SBT(经典型28例,微乳头型13例),比较其临床病理学特征.结果 经典型和微乳头型两组患者在平均年龄、绝经状况、肿瘤大径及复发率差异均无显著性.微乳头型SBT在高临床分期(FIGO Ⅱ/Ⅲ)、双侧卵巢发生、腹水中见肿瘤细胞、卵巢表面累及、微浸润、腹膜种植及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方面明显高于经典型SBT(P<0.05).治疗上微乳头型SBT患者多同时行子宫切除术、部分大网膜切除术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且术后常辅以化疗,并采用PT方案.经典型SBT患者常保留卵巢和生育功能.微乳头型SBT常伴乳头状输卵管上皮增生(papillary tubal hyperplasia,PTH).结论 微乳头型SBT与腹膜种植(尤其浸润性种植)及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主张进行包括盆腔淋巴结清扫的完整手术分期.两型SBT预后相似,说明微乳头型SBT只是与预后不良因子紧密相关的经典型SBT的形态学变异.

    作者:韦玮;郭庆;涂频;陆珍凤;何燕;李凤山;石群立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全反式维甲酸对结直肠癌LOVO、SW480细胞系增殖、凋亡及受体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 retinoic acid,ATRA)对微卫星稳定(microsatellite stable,MSS)和微卫星不稳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结直肠癌细胞系的生长抑制作用,以及对LOVO、SW480和维甲酸受体α(retinoic acid receptor-α,RAR-α)表达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MSI结直肠癌细胞系LOVO及MSS结直肠癌细胞系SW480,应用不同浓度的ATRA进行刺激,并设置空白对照组和RAR-α抑制剂对照组.用MTT法分析两种细胞系肿瘤细胞的增殖变化,用RT-PCR技术及平均光密度比值分析RAR-α mRNA表达,用Western blot技术及平均光密度比值分析细胞凋亡蛋白Caspase-3、Caspase-8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ATRA对两种细胞系的增殖均有抑制作用,并能有效刺激两种细胞系RAR-α mRNA和凋亡蛋白Caspase-3、Caspase-8的表达(P<0.05).ATRA刺激后,MSS细胞系RAR-α mRNA、凋亡蛋白Caspase-3、Caspase-8表达高于MSI细胞系(P<0.05).结论 ATRA能抑制结直肠癌细胞系MSS和MSI肿瘤细胞的增殖,促进这两种特性细胞系的凋亡并增加RAR-α的表达,其对MSS细胞系作用高于MSI细胞系.实验结果间接提示RAR-α减少可能与锯齿状病变广基途径发病机制有关.

    作者:徐升;王鲁平;王瑾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乳腺癌细胞系MDA-MB-468中Bmi-1、hTERT的表达及其与凋亡的关系

    目的 探讨乳腺癌中原癌基因(B-cell specific Moloney murine leukemia virus integration site 1,Bmi-1)和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uman telomerase reverse transeriptase,hTERT)的表达及其与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 采用MTT法检测乳腺癌细胞经不同浓度的5-FU干预后其增殖抑制情况,并确定所选药物的浓度.用Western blot、FCM技术检测乳腺癌细胞中Bmi-1和hTERT蛋白的表达和凋亡情况.结果 5-FU对乳腺癌细胞有明显抑制作用,各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吸光度值(OD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细胞经5-FU干预后,实验组中Bmi-1和hTERT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且呈正相关(P<0.05),细胞凋亡率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者的表达与凋亡呈负相关(P<0.05).结论 Bmi-1和hTERT的表达下调促进乳腺癌细胞的凋亡.

    作者:刘春灵;杨旭;宋文刚;杜华贞;李惠翔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乳腺癌组织中转录因子ZEB1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观察转录因子ZEB1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0例正常乳腺组织、33例乳腺增生组织、9例乳腺导管内癌组织、67例浸润性导管癌组织、16例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组织及20例浸润性小叶癌组织中ZEB1的表达.结果 正常乳腺、乳腺增生症及乳腺导管内癌组织中ZEB1呈阴性,而浸润性导管癌、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浸润性小叶癌组织中ZEB1的阳性率分别为13.43%(9/67)、37.50%(6/16)和55.00%(11/20);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与浸润性小叶癌组织中ZEB1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浸润性导管癌与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组织中ZEB1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组织中有淋巴结转移者ZEB1阳性率为32.20%(19/59),无淋巴结转移者阳性率为13.20%(7/53),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3例浸润性乳腺癌中ZEB1的阳性率与癌细胞的Ki-67增殖指数具有相关性(P<0.05),Ki-67高增殖指数者ZEB1阳性率较高.ZEB1表达与ER、PR、HER-2的表达无关(P>0.05).结论 ZEB1在乳腺癌恶性肿瘤中的表达显著升高.ZEB1与乳腺癌的增殖、浸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检测ZEB1对研究乳腺癌侵袭转移及判断患者的预后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刘亚敏;李金枝;张媛媛;石端博;贺峻?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ICAM-1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观察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和滤泡状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探讨其在两种肿瘤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51例乳头状癌、20例滤泡状癌、30例滤泡状腺瘤和17例腺瘤样甲状腺肿组织芯片中ICAM-1蛋白的表达.结果 ICAM-1蛋白表达仅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高表达(39/51)(P<0.01),在甲状腺滤泡状癌、滤泡状腺瘤和腺瘤样甲状腺肿组织中均阴性,ICAM-1蛋白表达与乳头状癌的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1).结论 检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ICAM-1蛋白的表达成为甲状腺癌的鉴别诊断及判断预后的重要辅助参考指标.

    作者:崔演;刘胜男;张佰玲;玄延花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食管鳞状细胞癌中FBXO32基因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观察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中FBXO32基因的表达,探讨该基因在ES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分别应用RT-PCR及免疫组织/细胞化学法检测食管癌细胞和ESCC组织中FBXO32 mRNA及蛋白表达,观察DNA去甲基化剂5-氮杂-2′-脱氧胞苷(5-aza-2′-deoxycitydine,5-aza-dC)对食管癌细胞系(TE1、TE13、T.TN、Yes-2)FBXO32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 TE13、T.TN、Yes-2细胞株中均未检测到FBXO32 mRNA及蛋白表达,在去甲基化剂作用后,4株食管癌细胞株中FBXO32基因表达均上调.FBXO32 mRNA在ESCC和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量分别为0.24±0.15和0.49±0.21,ESCC组织中FBXO32 mRNA表达量明显低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且与患者的淋巴结转移及肿瘤组织的分化程度密切相关.51例ESCC组织中,12例FBXO32基因蛋白表达,阳性率为23.5%,明显低于正常食管黏膜组织(70.5%,P<0.01),且FBXO32与患者的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结论 FBXO32基因在ESCC中的异常低表达与ESCC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且甲基化可能是其表达沉默的机制之一.

    作者:张明慧;郭炜;董稚明;郭艳丽;韩立杰;崔蕾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子宫颈癌中Annexin a7和Galectin-3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Annexin a7和Galectin-3在子宫颈癌中的表达,及其与子宫颈癌淋巴道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PV 9000两步法检测Annexin a7和Galectin-3在20例正常子宫颈组织、45例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及146例子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Annexin a7和Galectin-3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 子宫颈癌组织中Annexin a7蛋白的表达明显高于CIN及正常子宫颈组织(P<0.01);其在子宫颈腺癌中的表达高于子宫颈鳞癌(P<0.05);Annexin a7表达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深肌层浸润密切相关.Galectin-3蛋白在子宫颈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CIN和正常子宫颈组织(P<0.05);其在子宫颈腺癌中的表达高于子宫颈鳞癌(P<0.05).在子宫颈鳞癌不同组织学类型中,Galectin-3的阳性率分别为高分化66%、中分化89.7%、低分化100%;Galectin-3的表达与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深肌层浸润密切相关;Annexin a7与Galectin-3在子宫颈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545,P=0.000).结论 Annexin a7和Galectin-3参与子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浸润和淋巴道转移,二者在子宫颈癌的淋巴道转移过程中可能具有协同作用.Annexin a7和Galectin-3在子宫颈腺癌表达均上调,二者有望成为其重要检测指标.

    作者:何晓燕;马艺珲;黎卫平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为脂肪细胞的实验探讨

    目的 体外定向诱导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hymal stem cells,BMSCs)分化为脂肪细胞.方法 抽取2~3岁龄雄性恒河猴髂骨骨髓,应用密度梯度离心法提取单核细胞层进行贴壁培养,获取原代(P0)猴BMSCs后进行传代培养,并进行多向分化能力鉴定.分别取第3代(P3)、第5代(P5)、第8代(P8)猴BMSCs,实验组加入脂肪细胞诱导分化培养液,对照组加入常规培养液.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诱导3周后行油红O染色,计算脂肪细胞分化率,并比较不同代次之间脂肪细胞分化率之间的差异.结果 实验抽取的猴骨髓单核细胞具有成脂及成骨分化能力,从而表明其为多能性干细胞.成脂诱导分化培养后第5天,实验组即可观察到少数细胞胞质内出现脂滴,随后胞质内脂滴数量、大小及含脂滴细胞数量逐渐增加,约3周时达到高峰,随后诱导细胞迅速出现死亡;油红O染色示脂滴呈橙红色;脂肪细胞分化率:P3(48.3±10.0)%,P5(58.7±5.3)%,P8(68.1±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未见脂滴形成,油红O染色呈阴性.结论 脂肪细胞诱导分化培养液可以在体外将猴BMSCs定向诱导分化为脂肪细胞,脂肪细胞分化率随着传代次数增加而增加.

    作者:刘晓刚;邓宇斌;赵晓娟;蔡辉;王丽宁;张新鹏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子宫前壁巨大脂肪平滑肌瘤1例

    患者女性,61岁.因9个月前无意中触及下腹一肿物,B超示子宫肌瘤,遂入院.查体:血压、心肺正常,肝脾未触及,肠鸣音正常,下腹部稍膨隆,可触及一小儿头大小的肿物,活动可,无压痛,质硬.妇科检查:外阴正常,子宫颈Ⅰ度糜烂,子宫体增大如小儿头大小,表面光滑,双侧附件未见明显异常.临床诊断:子宫肌瘤,慢性子宫颈炎,行子宫全切术.

    作者:刘洪博;刘淑云;李聪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小肠改道术后降结肠腺鳞癌1例

    患者女性,43岁,无明显诱因下间断黑便2个月,后逐渐出现鲜血便.外院肠镜检查证实为降结肠新生物,遂来我院检查,门诊以左半结肠新生物收入院.腹部CT示:降结肠中段占位性病变,考虑肿瘤性病变可能性大,浆膜层及临近组织间隙受累,系膜侧可见多个小淋巴结.

    作者:罗波;袁静萍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儿童睫状体髓上皮瘤1例

    患儿,男,4岁.因3个月前发现左眼眼红,伴少许灰白色分泌物,瞳孔区可见灰白色反光就诊,病程其间无头痛、眼痛、畏光等伴随症状.我院眼科门诊体检:左眼NLP(无光感),结膜无充血,角膜弥漫性轻度水肿,鼻侧上方略粗糙,KP(角膜后沉积物)(川),前房消失,瞳孔不规则大,瞳孔区可见杂乱色素团块及少许灰白色机化膜,余眼部结构窥不清,眼压25 mmHg.

    作者:邹亮;周建洪;张芸;高慧淳;欧阳莉;朱敏媛;刘文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肾盂黏液性乳头状囊腺瘤1例

    患者女性,53岁,因体检发现左侧肾囊肿6天,伴左侧腰部偶有阵发性钝痛入院.体检:双侧肾区对称无叩痛.实验室检查:肾功能正常;肾CT示:左侧肾下极可见一巨大低密度占位,大小12.5 cm×9.5 cm,边缘完整,下缘呈蛋壳样钙化,内部见条索状致密影,考虑肾囊肿合并感染、肾盂积水;静脉尿路造影示:左侧肾区见一巨大类圆形高密度影,边缘及其中见条状、斑片状钙化;肾图提示左侧肾图呈功能重度受损曲线.

    作者:李晓敏;郝彤;于哲;何金萍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筛窦原发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印戒细胞变异型1例

    患者男性,82岁,因鼻塞、间断性鼻流血涕3个月,近来症状加重且伴发热(38.2~39.2 ℃)1周入院.体检时发现右侧筛窦息肉样赘生物,大小2.2 cm×2 cm×1.8 cm,带蒂,表面灰红色,触之易出血.头颅、肺部及胃肠各种检查均未发现阳性结果.颈部、双侧腋窝、双侧腹股沟未触及肿大淋巴结.遂于局麻下摘取赘生物,行病理检查.

    作者:刘倩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心脏黏液瘤149例临床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心脏黏液瘤的临床特点、病理特征、诊断及预后.方法 采用心脏超声、CT检查及AB-PAS染色法对149例心脏黏液瘤的病理学特征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149例心脏黏液瘤均为良性.其中男性51例,女性98例.年龄12~79岁,平均50岁.137例位于左心房,10例位于右心房,2例位于右心室.其中乳头状心脏黏液瘤67例,质软,易脱落.大部分有蒂,切面可见大片出血性坏死或囊性变.肿瘤重量1.40~124.4 g.2例为左心房肿瘤多发性生长.术后随访3个月~5年,无患者复发.结论 心脏黏液瘤好发于左心房.女性患黏液瘤的比例高于男性,以51~60岁的患者所占比例高.乳头状黏液瘤易脱落引起栓塞,严重的会导致猝死,故一经确诊,宜早日行手术切除.黏液瘤绝大多数为良性,本病预后良好,手术切除后极少复发.

    作者:刘建英;张真路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胆囊结石合并华支睾吸虫感染1438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观察胆囊结石患者的胆囊胆汁和胆囊结石中的华支睾吸虫虫卵,探讨胆囊结石患者的华支睾吸虫感染及其相关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 438例胆囊结石患者胆汁和结石中华支睾吸虫卵的病理检测,并比较阳性与阴性患者的年龄、性别、居住地及结石的性质.结果 1 438例患者的胆囊结石和胆汁的华支睾吸虫卵检出率分别为43.4%(624/1 438)和41.4%(596/1 438),二者联合检出率为45.1%(648/1 438);与虫卵阴性患者相比,虫卵阳性患者以21~60岁多(86.0%),男性多于女性,居住地以广东珠三角地区,尤其是番禺区为多,其胆囊结石以胆红素结石及混合性结石为主(P<0.05).结论 华支睾吸虫感染与胆囊结石关系密切,流行区21~60岁的男性患者应进行华支睾吸虫感染的检查,有助于提高华支睾吸虫病的诊断、治疗以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蔡洪英;乔铁;罗小兵;邓纯敏;梁崇恩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胸腹水沉渣包埋切片中Napsin-A、CK7、TTF-1等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天门冬氨酸蛋白酶(Napsin-A)联合CK7、TTF-1等相关免疫指标在胸腹水沉渣包埋切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208例胸腹水标本进行常规涂片及液基细胞学检测,并对其中68例胸腹水标本进行离心沉渣后包埋,切片,采用EnVision法检测Napsin-A、CK7、TTF-1等其他相关免疫指标在胸腹水中的表达,进一步明确诊断,追溯恶性肿瘤细胞的组织学来源.结果 联合检测常规涂片及液基细胞学涂片,可提高恶性肿瘤细胞阳性检出率,且Napsin-A在原发性肺腺癌患者胸水中的阳性率为86.7%(26/30),在转移性肿瘤及肺良性病变产生的胸腹水中均未见阳性,其检测原发性肺腺癌患者胸水的灵敏度为86.7%,特异度为100%.同时通过联合检测其他免疫指标证实其他肿瘤细胞的组织学来源.结论 (1)胸腹水沉渣包埋切片及免疫组化标记可作为恶性胸腹水诊断的重要手段,为临床正确诊疗提供客观依据;(2)联合检测Napsin-A、CK7、TTF-1对诊断原发性肺腺癌胸水癌细胞及鉴别诊断转移性癌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周秋媛;张惠箴;蒋智铭;汪佩鑫;唐娟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无功能性垂体腺瘤恶变为垂体癌并转移至脑膜瘤1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转移至脑膜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对1例垂体癌转移至脑膜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并复习文献.结果 患者男性,67岁.31年前行垂体腺瘤次全切术并辅以术后小剂量放疗.近来视力逐渐下降、右上肢麻木.MRI示前颅窝底、蝶鞍区、右侧额颞交界处可见3处病灶.病理检查显示前颅窝及蝶鞍区病变为垂体癌,右侧额颞交界处病变为垂体癌转移至脑膜瘤.结论 恶性肿瘤转移至脑膜瘤非常罕见,此类患者应长期随访.

    作者:周全;高颖;崔力方;张程燕;昌红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颅内原发性生殖细胞肿瘤16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颅内原发性生殖细胞肿瘤(primary intracranial germ cell tumor,PIGCT)的病理类型和临床特征.方法 对16例颅内PIGCT进行临床病理观察,其中12例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生殖细胞瘤7例,肿瘤由大小一致的圆形或多边形细胞构成,呈巢团状分布,细胞界限清楚,胞质透亮,细胞核大、居中,核仁明显,间质可见淋巴细胞浸润;成熟性畸胎瘤4例,肿瘤内可见成熟的外、中、内胚层成分;卵黄囊瘤2例,由未分化间叶成分和原始腺上皮成分组成,分界不清,呈疏松网状结构,可见透明小体;混合性生殖细胞瘤2例,其中1例为生殖细胞瘤混合胚胎性癌,另1例为生殖细胞瘤混合未成熟畸胎瘤;绒毛膜上皮癌1例,由大而异型的细胞滋养叶细胞、中间滋养叶细胞及合体滋养叶细胞构成,伴大量出血.结论 颅内PIGCT是一类罕见的肿瘤,准确的病理学诊断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隋燕霞;王鸿雁;侯惠莲;蒋依娜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1例尸检病理学观察

    目的 探讨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其鉴别诊断.方法 对1例幼儿尸检标本进行HE染色、弹力纤维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结合临床病史、临床相关检查及病理学特征进行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大体观察心脏体积及重量均增加,以左心室增大为主;心内膜呈弥漫性增厚呈瓷白色,表面光滑,以左心室流出道增厚明显达2 mm.镜下见心内膜弹力纤维及胶原纤维增生,平行排列,弹力纤维染色阳性.结论 对于突发心力衰竭死亡的患儿,病理医师应重视临床X线、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等相关检查,并根据大体观察、常规染色、特殊染色等检查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

    作者:廖悦华;陆岭;周伟;黎红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2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目的 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post-transplant 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s,PTLD)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对2例PTLD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及EB病毒(EBV)原位分子杂交(EBER)检测,同时复习其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分析.结果 (1)2例患者均为青年人,均有急性白血病病史、异基因骨髓及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史,PTLD发生部位均为淋巴结.(2)2例病理诊断均为单形性PTLD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非生发中心B细胞来源.EBER检测均为阳性.(3)例1确诊为PTLD后予以美罗华为主的方案治疗4个疗程,患者予以缓解,随访10个月患者血清EBV-DNA水平降低,无瘤生存.例2确诊PTLD后予以抗病毒和抗CD20单抗等方案治疗后病情缓解,随访11个月患者无瘤生存.结论 PTLD是骨髓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严重的疾病之一,具有独特的临床和病理学特征.病因可能与EBV感染和免疫抑制有关,病理学组织活检是确诊的主要依据.

    作者:王晓卿;徐妍;徐钢;董丹丹;李娟;代琳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氯化铵去红细胞法在血性胸腹水脱落细胞学诊断中应用

    脱落细胞学检查是诊断肿瘤的重要方法,但血性胸腹水中的红细胞会掩盖肿瘤细胞,给癌细胞查找造成一定的困难,造成癌细胞检出率低,临床易漏诊.用一些化学试剂加入血性胸腹水中,可以达到去除红细胞的目的,却易使其它细胞形态有所改变,尤其是癌细胞的结构不够清晰,给诊断造成困难.经过多次尝试,作者发现采用氯化铵红细胞裂解液破坏血性胸腹水中红细胞的方法制得涂片薄而清晰,便于观察,现介绍如下.

    作者:潘献柱;潘献晓;陈命家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慢性髓细胞白血病骨髓塑胶包埋切片巨核系细胞的免疫组化检测

    改良的水溶性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GMA)包埋剂结合简易制冷、真空系统,可使包埋过程控制在低温、低氧环境下进行聚合,有效防止热损伤的发生,成功地在塑包切片上进行免疫组化检测.本文现对23例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 CML)患者骨髓塑包切片内巨核细胞免疫组化检测的研究结果介绍如下.

    作者:浦杰;莫东华;刘健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组织芯片的简易制作方法

    组织芯片以其组织小、容量大、定位准确的特点,在免疫组化的质量控制、肿瘤研究、科研等诸方面充分展示了其应用价值.由于其制作设备昂贵,基层医院无法开展组织芯片技术.因此,我们根据组织芯片的基本要求,自行设计一种制作组织芯片的方法,现以乳腺癌的组织芯片制作为例,介绍如下.

    作者:孙璐瑛;巨宏亚;陈妮;王晓宝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过滤法在胸腹水沉渣包埋切片制作中的应用

    传统胸腹水沉渣包埋切片制作中,需使用离心法提取样本中的沉渣.本实验可在不应用离心机的情况下,通过使用过滤膜代替离心机实现对胸腹水样本中沉渣的提取,制成HE切片及免疫组化切片.

    作者:张洋;车千红;闫禄春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液基细胞学在痰结核杆菌检测中的应用

    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细菌学检测方法是直接痰涂片法,此方法简单、经济,但其阳性率低不能满足临床工作的需要.液基细胞学技术是近年来应用于临床的一项新的细胞学涂片制作技术,在细胞病理学诊断中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其用于结核杆菌检测的报道较少.本实验通过比较传统痰涂片和液基细胞涂片两种方法检测结核杆菌灵敏度,评价液基细胞学技术在痰结核杆菌检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聂赣娟;雷战平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电镜组织自动处理机应用体会

    随着技术的进步,电镜组织自动处理机已逐步取代手工操作制样技术.大庆油田总医院病理科自2003年开始使用自动处理机制备样品, 缩短了电镜组织标本的制样时间,在短时间内做到了同时制样56个标本而不影响超微切片的质量.本文将应用过程中的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李博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ARK5与肿瘤侵袭转移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ARK5(AMPK-related protein kinase 5,又称NUAK1)是AMPK(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的亚家族成员之一,其是Akt的下游信号分子.ARK5在各种肿瘤细胞系中表达,有研究表明ARK5能促进肿瘤的发生和抑制肿瘤细胞的凋亡,且Akt-ARK5通路与肿瘤的恶性发展密切相关.该文对ARK5在肿瘤侵袭和转移中的作用,及其与肿瘤侵袭相关的信号分子的相互关系进行综述.

    作者:史圆圆;路名芝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microRNA与乳腺癌变

    乳腺癌变相关microRNA包括肿瘤抑制性与致瘤性两类,前者在癌细胞中表达低于正常细胞,后者对促进细胞增生及抑制细胞分化和(或)凋亡的基因表达加以抑制.microRNA通过调控细胞周期进展、ER、HER、细胞存亡调控分子及其它调控途径(如Sp、FOXO1等),发挥抑瘤与致瘤作用.乳腺癌变相关microRNA及其靶基因组成相互作用的联网,在乳腺癌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的整体作用.乳腺癌的发生与演进是在表达异常的microRNA作用下乳腺癌干细胞发生与扩增的结果.

    作者:张众;Xiao Gray Guishan;石宇;李连宏;谢丰培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WHO软组织肿瘤分类第四版(2013年)的学习体会

    2002年,WHO出版<软组织与骨肿瘤病理学和遗传学>分册(第三版)[1].2013年初,WHO出版<软组织和骨肿瘤WHO分类>(第四版)[2],仍由Fletcher等主编,其内容依据近年来对软组织肿瘤的新认识,调整了一些肿瘤的命名和分类,删除部分不合适的诊断名称,增加新的病理类型和形态学亚型内容,更新部分肿瘤的基因遗传学改变,也依据软组织肿瘤分类的习惯,将外周神经系统肿瘤重新划归软组织肿瘤分类,并增加胃肠间质肿瘤章节.本文现就第四版中新增和变化较大的内容进行总结、比较和分析,作一概述.

    作者:贡其星;范钦和 刊期: 2013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