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在多种肾小球疾病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Polink-2增强法检测MMP-9在增生性肾小球病变、基膜性肾小球病变和肾小球足细胞病变中的表达,分析表达位置及其在各种病变中的意义.结果 MMP-9在增生的系膜细胞、内皮细胞及新月体形成细胞胞质中呈强阳性,而系膜基质增生和纤维细胞性新月体形成时仅见少量弱阳性;MMP-9在基膜增厚病变为主的膜性肾病和Alport综合征肾小球足细胞胞质内呈强阳性;在薄基膜肾病肾小球中呈阴性;MMP-9在足细胞病肾小球中未见明显表达.结论 MMP-9参与炎症增生和肾小球基膜重建,辅助诊断肾小球基膜性病变.
作者:杨晓青;黄岩杰;吕伟刚;李金刚;李静;梅晓峰;毕亮亮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乳腺实性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免疫表型.方法 对11例乳腺实性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免疫表型及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11例实性乳头状癌均为女性,8例为原位癌,3例伴浸润癌成分,平均年龄63.2岁.11例实性乳头状癌均表现为乳腺肿块,其中3例为乳头溢血.所有病例大体界限清楚,肿瘤细胞围绕纤细的纤维血管轴心呈实性结节状增生,肿瘤细胞形态单一,核染色质细腻,核分裂象<5个/10 HPF,8例可见细胞内外黏液.免疫表型:ER、PR均弥漫强阳性,CK5/6和HER-2均阴性,5例在瘤巢周围可见稀少的p63阳性细胞,4例瘤巢周围可见CK5/6和CD10阳性细胞,3例伴浸润癌成分者,瘤巢周围无p63、CK5/6、CD10阳性细胞;5例表达神经内分泌免疫标记Syn,6例表达CgA.9例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其中l例发生淋巴结转移.结论 乳腺实性乳头状癌是一种少见的好发于老年女性的乳腺癌,以肿瘤细胞排列呈实性乳头状结节为特征,常有细胞内外黏液分泌,为腺腔A型乳腺癌的免疫表型,并表达神经内分泌免疫标记,预后良好,较少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
作者:王映梅;郭双平;范超亮;韩铭;王璐;李侠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CK7、Claudin-7、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cam)和vimentin在嫌色性肾细胞癌(chromophobe renal cell carcinoma,ChRCC)和肾嗜酸细胞腺瘤(renal oncocytoma,RO)中的表达,及其诊断与鉴别诊断的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24例ChRCC和17例RO中CK7、Claudin-7、Epcam和vimentin的表达.结果 CK7、Claudin-7、Epcam和vimentin在ChRCC中的阳性率分别为79.17% (19/24)、95.83%(23/24)、91.67%(22/24)、8.33%(2/24),在RO中的阳性率分别为23.53% (4/17)、41.18% (7/17) 、29.41% (5/17) 、0(0/17);CK7、Claudin-7和Epcam在这两种肿瘤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虽然vimentin在两种肿瘤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其它含有嗜酸性细胞的肾脏肿瘤表达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CK7、Claudin-7和Epcam可作为鉴别ChRCC与RO的免疫标志物,vimentin有助于ChRCC、RO与其它含有嗜酸性细胞的肾脏肿瘤鉴别.
作者:杨敬;吴继锋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乳腺肌上皮癌的临床表现、组织形态学改变和免疫表型特征.方法 采用HE及免疫组化Leica BOND-MAX全自动染色仪Bond Polymer Refine Detection法,对3例乳腺肌上皮癌进行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乳腺肌上皮癌的癌组织多由梭形细胞组成,部分病例可见上皮样细胞、浆样细胞和透明细胞,呈实性片状、肺泡样、条索状排列;核分裂象易见;无坏死;可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免疫表型:3例均表达CK、EMA、CD10、p40、actin、Calponin、p63;2例表达CK5/6、CK14、SMA;1例表达S-100蛋白、D2-40、CAM5.2;CD117、CD34、ER、PR、C-erbB-2/HER-2和desmin均不表达;Ki-67增殖指数为10%~ 20%.结论 肌上皮癌细胞形态多样,结合免疫组化组合标记可做出明确诊断,治疗方式以乳腺癌根治术为主.
作者:张帆;张伟;许增祥;曹明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乳腺病变中冷冻切片诊断引起延迟诊断及误诊的原因,旨在提高乳腺冷冻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 ~2015年乳腺病变术中冷冻切片4 998例,以石蜡切片作为诊断的终结果与冷冻诊断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乳腺病变术中冷冻标本平均每年999.6例,符合诊断共4 970例(99.44%),其中良性病例4 726例(94.56%),恶性病例272例(5.44%);延迟诊断16例,占总例数的0.32%;假阴性11例,假阳性1例,分别占总例数的0.22%和0.02%.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假浸润、腺病伴导管上皮增生、硬化性腺病和乳腺神经内分泌癌在冷冻组织形态上易导致延迟或误诊.结论 女性乳腺病变就诊意识提高,乳腺病变组织形态多样,冷冻切片取材局限、冷冻切片质量不一、病理医师自我保护意识提高等因素是造成延迟和误诊的原因,加强病理医师诊断技术,提高冷冻切片质量,与外科及时沟通、协作对减少延迟和误诊有重要作用.
作者:李巧稚;楚慧;张巍;李旭峰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远程病理会诊在帮助解决地市级医院疑难病理诊断和病理质量控制问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292例远程病理会诊病例,分析会诊病例的系统分布特点,计算远程病理会诊确诊率及获得报告的时长等指标,评价远程病理会诊在帮助解决基层医院病理科疑难病理诊断与质量控制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会诊病例中占前五位的分别是妇产科(62/292、21.23%)、软组织(34/292、11.64%)、淋巴造血系统(26/292、8.90%)、呼吸系统(19/292、6.51%)、皮肤(18/292、6.16%).会诊病例快可在30 min内获得会诊报告,88.7%(259/292)的病例可在48 h内获得会诊报告,获得会诊报告的平均时长约12 h.292例远程病理会诊病例的总体确诊率为90.07%(263/292),其中首次会诊的确诊率为69.86%(204/292);20.2%(59/292)的病例接受专家建议进行免疫组化或特殊染色检测,经检测后均获得确诊;仅有0.34%(1/292)的病例经多点会诊后仍存在良恶性诊断分歧.结论 远程病理会诊可提供准确、及时的专家咨询病理报告,帮助提高基层医院病理诊断水平,值得在基层医院病理科推广应用.建设和发展区域远程病理会诊平台是一个新的病理质量控制发展方向.
作者:张雨涛;周洪园;唐云;邹燕丽;李红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不同分子分型和临床病理特征与乳腺癌术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283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ER、PR和HER-2的免疫组化结果,将其分成Luminal A型、Luminal B型、HER-2过表达型和三阴型4组,并进行随访.结果 不同分子分型的乳腺癌患者术后5年总生存期和无病生存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结果显示,与Luminal A型相比,HER-2过表达型和三阴型乳腺癌患者术后5年无病生存期和总生存期短(P<0.05).应用Cox风险回归模型分析,肿瘤大小和淋巴结转移数目是影响乳腺癌患者术后5年总生存期和无病生存期的预后因素(P<0.05);但实验未能揭示分子分型是影响乳腺癌患者术后5年总生存期和无病生存期的预后因素(p>0.05).结论 肿瘤大小和淋巴结转移数目是影响乳腺癌患者术后5年总生存期和无病生存期的预后因素.
作者:李双;范红敏;肖菲菲;张雪鹏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乳腺癌组织中SOX10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1 17例乳腺癌组织中SOX10的表达,分析其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SOX10仅在正常乳腺组织中肌上皮细胞中表达,在其他细胞如腺腔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中不表达;SOX10在三阴型乳腺癌中的阳性率为69%,SOX10在其他类型乳腺癌(腺腔A、腺腔B和HER-2过表达型)中未见表达.三阴型乳腺癌组织中SOX10的阳性率显著高于其他类型的乳腺癌(X2=76.643,P<0.001);兔单抗EP268仅见细胞核着色,兔多抗ab108408可见胞质和胞核同时着色.结论 SOX10有可能作为乳腺肌上皮细胞及三阴型乳腺癌诊断的标志物.
作者:程凯;文娟娟;周晓蝶;余波;王海;石群立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乳腺癌中ERα、PR的阳性率与预后的关系,探讨影响ERα、PR阳性率的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662例乳腺癌组织中ERα、PR的表达,按不同阳性率分组,Kaplan-Meier法分析预后.选择其中的80例采用两种克隆号ERα(SP1、6F11)染色并由一位高年资医师判读,以分析不同克隆号对阳性率的影响;选择其中的214例ERα(SP1)由三位不同年资医师采用Allred score、H score两种判读系统分别判读,以观察不同判读系统及医师经验对阳性率的影响.一致性采用Kappa检验.结果 生存分析显示,ERα、PR低阳性组无病生存率(disease-free survival,DFS)、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均优于阴性组(DFS:P =0.021、0.003)、(OS:P=0.019、0.003),ERα、PR高阳性组DFS、OS均优于低阳性组(DFS:P =0.011、0.002)、(OS:P =0.012、0.005).浸润性癌非特指型、浸润性小叶癌、导管原位癌ERα阳性率分别为59.5%、78.9%、6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2),PR阳性率分别为56.3%、68.9%、59.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9).不同组织学分级的浸润性癌非特指型ERα、PR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不同核级导管原位癌ERα、PR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克隆号SP1阳性细胞百分率、染色强度均优于6F11;判读系统H score重复性略优于Allred score;高年资医师间阳性细胞百分率、染色强度判读重复性好(κ=0.850,κ=0.824),而高年资和低年资医师之间重复性均较差(0.4<κ<0.75);阳性细胞百分率估计法与计数法重复性较差(κ =0.726).结论 ERα、PR不同阳性细胞百分率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影响ERα、PR阳性率的因素包括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核分级、抗体的选择、判读系统及判读医师间的差异等.
作者:陈青;孟刚;黄雯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PHF2在乳腺癌细胞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qRT-PCR法检测乳腺癌及正常乳腺上皮细胞株(n=7)及配对的癌旁组织(n=30)中PHF2 mRNA的表达水平;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乳腺癌细胞株中PHF2蛋白的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乳腺癌组织(n=50)和癌旁组织(n=15)中PHF2蛋白的表达,分析PHF2表达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与正常人乳腺上皮细胞相比,PHF2 mRNA和蛋白在乳腺癌细胞株中表达下调(P<0.01);与癌旁组织相比,PHF2 mRNA在90% (27/30)的乳腺癌组织中表达下调(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在70% (35/50)的乳腺癌组织中PHF2蛋白表达下调(P<0.05);PHF2表达下调与乳腺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ER阴性及预后密切相关(P<0.05).结论 PHF2在乳腺癌中表达下调,可以作为乳腺癌预后判断的指标之一,有望成为乳腺癌治疗的新靶点.
作者:张露;李凡;回天立;任国胜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CD44v6、CD10在乳腺癌及腺病中的表达,分析三者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OPN、CD44v6、CD10在浸润性癌非特指型(153例)、导管原位癌(40例)、腺病(28例)中的表达;采用X2检验分析三者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预后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组间差异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 在腺病、导管原位癌、浸润性癌非特指型中,OPN阳性率分别为7.1%、27.5%、56.2%,CD44v6阳性率分别为10.7%、40.0%、57.5%,CD10阳性率分别为3.5%、37.5%、55.6%.三者在腺病中的阳性率均低于乳腺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20、0.042、0.003).浸润性癌非特指型组织中OPN、CD44v6和CD10的表达均与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相关,且OPN、CD44v6表达均与pTNM分期相关,CD44v6表达与PR状态相关(P均<0.05);在导管原位癌中三者的表达与核分级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三者的表达与患者年龄、绝经状态、脉管浸润、Ki-67增殖指数、ER状态、HER-2状态均无关(P均>0.05).OPN、CD44v6和CD10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两两间均呈正相关(P均<0.001).多因素分析提示淋巴结转移、CD10阳性是浸润性癌非特指型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生存分析显示在浸润性癌非特指型中,三者均阴性组患者的无病生存率(disease-free survival,DFS)、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均优于三者均阳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0.007).结论 OPN、CD44v6、CD10在乳腺癌中高表达,均与乳腺癌进展相关.联合检测OPN、CD44v6、CD10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对于判断患者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黄雯;孟刚;陈青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肺腺癌胸水细胞块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基因突变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ARMS-PCR法检测143例肺腺癌细胞块和269例肺腺癌组织块中EGFR的29种突变类型,并检测细胞块同时送检组织块的患者49例的一致性.结果 细胞块EGFR突变型71例,阳性率49.65% (71/143);组织块EGFR突变型131例,阳性率44.26% (131/269);49例有组织块对照的细胞块EGFR结果一致性有36例,一致率达73.47%(36/49),其中细胞块EGFR的阳性率44.90% (22/49),组织块阳性率67.34% (33/49).结论 肺腺癌胸水细胞块EGFR的阳性率略高于组织块;有恶性胸水的肺腺癌患者原发灶组织发生EGFR突变的概率较高.
作者:杨新;王秋实;肖华亮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培养人胃癌细胞株BGC-823,探讨硫酸右旋糖苷(dextran sulphate,DS)对人胃癌细胞整合素β1(Integrinβ1)和缺氧诱导因子-1 α(hypoxia induced factor-1α,HIF-1α)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 培养BGC-823细胞,分别在培养液中加入DS和磷酸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ed saline,PBS),低氧培养不同时间,应用免疫细胞化学、RT-PCR法检测细胞中HIF-1 α、Integrinβ1的表达,并分析二者的相关性.结果 实验组HIF-1α、Integrinβ1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且HIF-1α和Integrinβ1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DS可以抑制人胃癌细胞的黏附过程,减弱HIF-1 α、Integrinβ1的表达.DS可能通过抑制HIF-1 α降低IntegrinM的表达,有利于抑制人胃癌细胞的腹腔种植转移.
作者:金秀;王潇飞;王红红;董俭达;徐远义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构建绝经后骨质疏松疾病动物模型,探讨该疾病的发病机制与防治措施.方法 将3个月龄健康雌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2组,分别为去卵巢组和假手术组.去卵巢组切除大鼠双侧卵巢,手术后3个月通过检测体重、阴道涂片、血钙、子宫湿重、骨组织病理学、骨组织形态计量参数等对模型进行评价.结果 手术后3个月,去卵巢组大鼠体重较假手术组明显增加(P<0.05),子宫湿重、血钙含量较假手术组量明显下降(P<0.05),阴道涂片显示去卵巢组大鼠均无发情表现,骨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去卵巢大鼠胫骨骨小梁断裂,小梁间距变宽,结构紊乱,骨形态计量学数据显示去卵巢大鼠胫骨、股骨干骺端骨小梁面积百分率、骨小梁平均厚度均较假手术组减少(P<0.05).结论 3个月龄SD大鼠去卵巢后3个月可成功复制出绝经后骨质疏松模型.
作者:祁珊珊;王永吉;辛薇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黏液炎症纤维母细胞肉瘤(myxoinflammatory fibroblastic sarcoma,MIFS)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10例MIFS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分析其组织学特点和免疫表型特征.结果 10例MIFS中男性5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52.9岁,中位年龄46岁.肿瘤直径1.2~10 cm,平均4.35 cm.8例发生于四肢,l例发生于腰部,1例发生于肾脏.肿瘤多数呈多结节状,由炎症区、黏液样变区和透明区构成,可见一种特征性的上皮样、多形性巨细胞.肿瘤细胞均表达vimentin,多表达CD34、CD68,偶表达SMA、S-100.结论 MIFS是一种罕见的软组织肿瘤,具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和组织学形态.
作者:李晶;丁向东;冯晓冬;张志魁;刘栋;宋延辉;周文波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影响肺癌脑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 检测232例肺癌患者和61例健康者血清CEA、CA125、NSE、Pro GRP、CYFRA21-1、SCC-Ag的水平,并分析135例肺癌脑转移患者与97例无脑转移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与肺癌脑转移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肺癌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且血清CEA、CYFRA21-1、SCC-Ag水平升高与脑转移危险增加相关(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和术前血清CEA、CYFRA21-1水平为脑转移的独立相关因素(P<0.05).结论 血清肿瘤标志物CEA、CY-FRA21-1、SCC-Ag水平是肺癌脑转移的危险因素.
作者:梅芬;卢忠心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骨原发性上皮样血管肉瘤(epithelioid angiosarcoma,EA)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对3例骨原发性EA进行HE及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染色,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 3例均为男性,年龄39 ~ 69岁,平均55岁,病变均为多发.镜检:肿瘤细胞表现为明显的上皮样特点,异型性明显,胞质丰富、微嗜酸,泡状核,核仁明显,可见核分裂及病理性核分裂.肿瘤细胞呈多种方式排列,可实性生长,也可形成网络状、迷路状或乳头状结构.肿瘤性血管腔隙的形成及含有红细胞的胞质内空泡是肿瘤的特征性结构.肿瘤出血、坏死常见,间质中可见多少不等的淋巴细胞浸润.免疫表型:3例肿瘤细胞表达5种或至少3种检测的血管内皮细胞标志物(CD31、CD34、FL1-1、FactorⅧ和ERG),vimentin均(+),2例CK局灶(+),Ki-67增殖指数5%~30%.本组中1例行穿刺活检明确诊断后未做手术,行化疗,3个月后死亡;2例行病灶完整切除术,其中1例随访28个月未见复发,另1例失访.结论 骨原发性EA是呈上皮样形态的血管源性高度恶性肿瘤,内皮细胞标志物检测在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兰;孙晓淇;张铭;刘巍峰;张婷婷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胰腺组织冷冻切片,总结取材、制片和诊断经验,以提高胰腺组织冷冻切片诊断的准确率.方法 对108例胰腺组织的冷冻切片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术后常规石蜡切片后诊断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108例胰腺组织冷冻切片中,103例与石蜡切片诊断符合,4例延迟诊断,1例误诊,诊断准确率高达95.4%.结论 掌握正确的取材方法,提高冷冻切片质量,加强对胰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和诊断能力,减少误、漏诊.
作者:曾盼;杨月红;赵兵;谢永辉;袁静萍;章宏峰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clerosing angiomatoid nodular transformation,SANT)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SANT的临床、影像及病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SANT组织学为多发性血管瘤样结节,由内衬肥胖内皮细胞的窦隙样血管腔隙构成,结节间为纤维性分隔或呈同心圆状包绕.免疫组化标记结节内3种不同类型的血管均表达CD31,不同程度表达CD34和CD8.CT平扫呈稍低密度,增强后呈渐进性强化,中央见条状无强化区;术后病理除1例明确诊断,另2例原诊断为炎性假瘤、血管瘤伴血栓形成及机化.结论 SANT是一种少见的良性增生性病变,诊断依靠影像学及其特征性的显微镜下特点,行脾脏切除术可治愈.
作者:李琳琳;李凤朝;刘慧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垂体细胞瘤的临床影像、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 复习1例鞍上垂体细胞瘤的临床资料,对其行HE及免疫组化SP法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垂体细胞瘤发生于蝶鞍区,光镜下病变见梭形瘤细胞交错呈束状排列,部分区域形成假菊形团样结构,瘤细胞胞质丰富,嗜酸性,胞核呈短梭形,部分瘤细胞核轻度异型性,未见明显核分裂.免疫组化标记肿瘤细胞表达TTF-1、GFAP,Ki-67增殖指数较低.结论 垂体细胞瘤是一种良性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因其罕见及组织形态学特征不明显,临床易误、漏诊;需与垂体腺瘤、颗粒细胞瘤及梭形细胞嗜酸细胞瘤等鉴别.
作者:薛凤麟;潘国庆;何波;金树;苏国苗;何金松;边莉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littoral cell angioma,LCA)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3例LCA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免疫组化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LCA镜下主要由相互吻合的窦状腔隙组成,腔隙被覆单层内皮样细胞呈柱状或立方形,无明显异型性.免疫组化染色示肿瘤细胞CD31、FⅧAg、CD8、CD68、CD163、Lysozyme均(+),CD34(-).结论 LCA临床罕见,仅发生于脾的血管性肿瘤,其诊断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标记,CT和B超检查可辅助诊断.LCA常伴其他内脏肿瘤,因而对LCA患者应进行仔细检查及密切随访.
作者:郁敏;李小强;黄坊;孙和国;孙静;宋梦圆;侯英勇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胃癌组织中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CSF)及其受体(G-CSF receptor,G-CSFR)的表达水平,探讨二者表达与胃癌浸润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67例胃癌组织中G-CSF和G-CSFR蛋白的表达,分析G-CSF和G-CS-FR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胃癌组织中G-CSF和G-CSFR的阳性率分别为58.7%、83.2%.G-CSF和G-CSFR的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数量有关,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中局部浸润深度为T4的胃癌组中G-CSF(P=0.010)和G-CSFR(P=0.023)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浸润深度为T2的胃癌组.在淋巴结转移数量为N3的胃癌组中G-CSF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淋巴结转移数量为N1胃癌组(P =0.010),同时G-CSFR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N0(P=0.029)和N1(P=0.044)胃癌组.不同TNM分期胃癌组织中G-CSF表达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1),Ⅲ期胃癌组中G-CSFR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Ⅱ期胃癌组(P=0.001).结论 G-CSF和G-CSFR广泛表达于胃癌组织,在肿瘤浸润深或淋巴结转移数量多的胃癌组织中其表达水平更高,提示G-CSF和G-CSFR表达可能促进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作者:范志松;邢栋;左静;常靓;冯莉;刘月平;杨会钗;李勇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前,各种内窥镜及穿刺等微创技术在临床上广泛应用.我们在病理科日常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很多非常小的标本[1],如胃、肠镜、鼻咽镜活检组织及细针穿刺组织等.尤其在现代基因检测技术的飞速发展下,少量标本信息即可分析患者的基因结构,帮助明确病理诊断.但太小的标本对切片制作要求较高,怎样收集、取材、制作标本成为病理科越来越受重视的任务.本实验应用0.4%伊红、甲醛固定液对活检小标本进行预染色与常规小标本标识的方法[1]进行对比,探讨不同标识方法的效果以及取材、包埋、切片耗时的差异.
作者:黄镇栋;何青莲;罗碧怡;许文宁 刊期: 2016年第01期
蚕丝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组织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同时蚕丝降解速度较慢,在体外1年后才失去大部分抗张强度,被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蚕丝很早就被用作手术缝合线,近年来在组织工程韧带方面的研究也逐渐增多[1-5].蚕丝支架进行体外和体内实验后利用常规石蜡包埋切片,发现切片不完整,染色后出现严重脱片的现象;而采用不脱钙塑料包埋切片,存在切片太厚,不能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的缺点.本实验利用体内实验的蚕丝材料组织样本脱钙后进行冷冻切片,经烤片、火棉胶涂覆,进行HE、免疫组化及丽春红三色染色.我们在工作中发现冷冻切片法优于常规石蜡切片法,其具有切片完整,染色不易掉片的优势,解决了蚕丝及其类似材料的制片染色问题,现报道如下.
作者:吴拮;李宏国;孙立国;李静;范宏斌;吕荣 刊期: 2016年第01期
对于脱落在液体中的肿瘤细胞,病理科常用的方法是涂片法、沉渣石蜡切片法.但直接涂片法,细胞易堆积、厚薄不均,细胞易退变,肿瘤的阳性诊断率不高,易漏诊.而沉渣石蜡切片法可以弥补这一缺陷,但其制作过程需经过固定、脱水、包埋等一系列过程,速度较慢,抗原丢失现象较为常见[1,2].因此,本实验采用快速沉渣冷冻切片法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培艳;孔令非;胡爱侠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前,免疫组化检测法的应用日益广泛,可以用来辅助诊断、指导治疗、评估预后等.免疫组化检测方法多种多样,如ABC、SP、SAP、EnVision法等.本文采用改良的EnVision法,检测500项免疫组化标记,结果较为稳定,现将方法介绍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 收集宁波市北仑区人民医院86例各类病理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500项免疫组化标记,一抗试剂分别购自福州迈新公司和DAKO公司,二抗K5007购自DAKO公司;血清、修复液、PBS缓冲液、免疫组化油笔均购自福州迈新公司.
作者:王敏;虞继红 刊期: 2016年第01期
肝穿刺活检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肝病的诊断与治疗,是肝脏炎症、肿瘤、代谢性、遗传性等疾病的重要诊断方法.常规PAS染色不能正确区分代谢性肝脏疾病的阳性物质与正常肝脏纤维素及黏液物质,易导致代谢性肝病的误、漏诊.本科室采用进口商用淀粉酶试剂盒,建立新的操作规范与流程,对肝脏穿刺活检标本进行标准化处理,较好地解决该问题,保证了肝脏代谢性疾病诊断的正确率,现报道如下.
作者:徐金永;刘薇薇;缪秋玲;李灵珊;廖静婷;陈子民 刊期: 2016年第01期
在临床细胞病理工作中,经常会遇见胸腹水、痰涂片、气管刷片或淋巴结针吸查找癌细胞却无预留白片或无组织咬检病理分型的情况,给临床治疗带来不便.为此本实验室尝试用唇膏和金刚笔在HE褪色涂片上正反两面划分区域,进行多种免疫细胞化学抗体的标记,从而达到对恶性肿瘤的分类及探讨来源的目的,现将该方法介绍如下.
作者:赵银环;杜芸;王珩;吴家宁;吴娟;纪晓坤;王蕊;张艳 刊期: 2016年第01期
在临床病理诊断工作中,免疫组化检测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技术手段,其染色结果是病理医师作出正确诊断的重要依据.免疫组化染色步骤繁多,一步操作不当就会影响染色结果,进而影响病理诊断的准确性.在免疫组化染色过程中设立对照是进行染色质量控制的重要措施之一,包括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根据对照结果可以判断免疫组化操作步骤是否正确、使用试剂是否可靠,从而确保技术佳化和结果的有效性.然而,长期以来国内外关于免疫组化对照的设立,缺乏认可的统一标准,使病理实验室之间的检测结果判断缺乏可比性.2015年,国际特设专家委员会对诊断免疫组化阳性对照标准化问题进行探讨,该次会议中,专家们就诊断免疫组化阳性对照的设置目的及原则、阳性对照类型及标准定义、阳性对照组织的选择及临床应用等方面达成专家共识,并推荐18种病理诊断常用抗体对照组织及其染色结果判断标准[1].现就该方面内容作一简介.
作者:刘勇;杨海玉 刊期: 2016年第01期
患者女性,70岁,因右上腹疼痛20天,加重1周入院.既往有胆囊炎病史,无手术史.腹部MRI平扫+增强示胆囊体积增大,胆囊壁不规则增厚,其内信号不均(图1),考虑胆囊癌.其余腹部区域未见明显异常.术中见右侧结肠旁沟有一巨大脓肿,大小15 cm×10 cm×10 cm,脓肿与侧腹壁、前腹壁及横结肠、胆囊、肝脏及胃粘连严重,分离粘连后见脓肿内有大量黄色脓液溢出,吸尽脓液后见胆囊区有一包裹性肿物,大小15 cm×15 cm,胆囊被包裹其中,无法分清胆囊边界,肿物与部分横结肠、部分胃、部分肝脏粘连严重无法分离,术中考虑为炎性肿物不排除恶变可能,遂行腹腔脓肿切开引流+肿物+胃大部切除+部分横结肠、部分肝切除+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
作者:康锶鹏;谢飞来;余英豪 刊期: 2016年第01期
患者女性,59岁,因反复血尿5年,尿频、尿急1个月入院,膀胱镜检发现新生物,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TUR),术后病检提示低级别尿路上皮癌.术后2个月,患者再发血尿,伴尿频、尿痛,CT平扫示膀胱腔内团块状混杂密度影,与膀胱左后壁连接紧密,病灶大小5.5 cm×5.2cm.临床诊断:膀胱肿瘤复发,遂行膀胱切除术并肠代膀胱术,术后组织送病理检查.
作者:饶兰;邹先进 刊期: 2016年第01期
患者男性,65岁.一周前因体检发现甲状腺肿物而入院,无疼痛不适感.外科检查:颈部不对称,甲状腺右侧可触及一大小4 cm×3 cm肿物,质较软,边界清,活动度可.B超示(右侧)甲状腺多发实性及囊性结节.患者完善相关检查后,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术中见甲状腺右叶外侧见一大小4 cm×3 cm×3 cm的结节,游离甲状腺右叶上下级,注意保护喉返神经,切除甲状腺右叶大部,送病理检查.
作者:邱雷;刘洪博;张梅;郭莲峰 刊期: 2016年第01期
患者女性,60岁,因右耳下肿物8个月,局部无疼痛、麻木等不适症状,肿物生长缓慢,于2013年4月12日来我院就诊.查体:右侧腮腺下极处隆起,表面皮色正常,皮温不高,可触及一大小5 cm ×3.5 cm×3 cm的肿物,界限清,质地中等偏硬,可推动,无明显触痛.CT示:右侧腮腺肿物(图1).B超示:右侧腮腺实性占位.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右侧腮腺区肿物穿刺,进针后感觉质软,抽出富含细颗粒状的黏液样物质少许.常规细胞学涂片后行HE染色,镜下可见呈柱状、立方状或不规则状的肿瘤细胞形成实性团块样或条索样,漂浮在细胞外的黏液湖中.肿瘤细胞团由十几到几十个细胞组成,黏附在一块,胞质透明或嗜酸,细胞核大、深染位于细胞中央,核仁明显,仅有轻度异型性,核分裂少见.肿瘤细胞团的背景中漂浮大量的黏液,形成黏液湖,黏液经HE染色呈粉红色或红色,黏液成分约占肿瘤的50%(图2).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黏液湖内奥新兰(Alcian Blue)染色阳性.
作者:吴娟;王珩;刘杰;林梅;吴家宁;赵银环;杜芸 刊期: 2016年第01期
患者女性,57岁,绝经11年.因下腹不适1个月余入院.患者于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下腹部不适,自觉腹部稍膨隆,遂到当地医院就诊,考虑盆腔包块.我院影像学检查:腹部彩超发现肝内多发混合性占位结节,考虑为海绵状血管瘤.子宫右侧壁低回声占位结节:考虑子宫肌瘤,盆腔囊性肿块,来自卵巢可能性大.CA199:46.8 U/ml;MRI示盆腔右侧囊实性占位,薄壁,伴乳头状突起,提示恶性肿瘤,并亚急性出血可能,考虑卵巢癌可能性大,门诊遂以盆腔包块性质检查收入院.妇科检查:子宫后位,大小、形态扪及不清,活动度可,子宫前上方可扪及一10 cm×10 cm大小包块,实性、质硬,不随宫体活动,无压痛,活动欠佳,双侧附件扪及欠清.
作者:蒋金艳;谢海龙;李晓杰 刊期: 2016年第01期
新研究发现“单克隆B细胞群”并不能诊断为淋巴系统恶性肿瘤,其促使人们探索淋巴瘤的发生机制、B细胞前体转化成真正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的致病因子.单克隆B淋巴细胞扩增,初在不同健康个体的外周血中发现,因此定义为单克隆B淋巴细胞增多症(monoclonal B-cell lymphocytosis,MBL),同时分析显示许多患者与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CLL)具有相似的免疫表型.依据B细胞数量的不同,临床相关性也不同:高数量MBL被认为是肿瘤前期状态,且每年以1% ~2%的比率进展成CLL;而低数量的MBL可存在多年.目前,临床上尚未显示与真正白血病相关.非CLL-样的MBL代表一小部分病例,其临床及生物学意义仍不清楚.原位滤泡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FL)和套细胞淋巴瘤(mantle cell lymphoma,MCL)是以非典型淋巴样细胞的定位为特点,分别具有生发中心t(14;18)(q32;q21)或套区t(11;14) (q13;q32)易位,且有正常细胞对应体存在.生发中心或套区为这些携带致癌基因的细胞提供恰当的微环境,促进其生存或增殖.然而这些病变进展成真正淋巴瘤的机率较低,也许需要其他基因改变的蓄积.因此,这些淋巴组织增殖的患者应受到更多的关注.
作者:Karube K;Scarfò L;Campo E;Ghia P;刘芳 刊期: 201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