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研究死亡相关蛋白11(THAP11)对染色质形态的影响.方法 将THAP11与pRC-lac载体上lac的阻遏物融合表达于AO3-1细胞中,然后利用染色质形态检测技术检测THAP11对染色质形态的影响.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THAP11能使染色质更加浓缩.结论 THAP11可能具有转录抑制功能和作为白血病的抑癌因子,为进一步研究THAP11功能提供了线索.
作者:李扬;朱晨雁;翟倩;丁丽华;叶棋浓;李长燕;詹轶群;杨晓明;汪思应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通过内皮抑素对裸鼠乳腺癌细胞Bcl-2、Bax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探讨内皮抑素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建立人乳腺癌裸鼠模型.接种乳腺癌细胞悬液后第1周于种植部位皮下注射内皮抑素,隔天1次,共用7周.第8周颈椎脱位处死裸鼠,完整剥离肿瘤,检测肿瘤细胞Bcl-2表达、Bax表达.结果 对照组、治疗Ⅰ组、治疗Ⅱ组肿瘤细胞的Bcl-2表达度分别为(0.90±0.10)、(0.70±0.21)、(0.41±0.09),以上各项数据,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Bax表达度分别为(0.51±0.10)、(0.53±0.10)、(0.55±0.09),组间数据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以上数据看出内皮抑素下调裸鼠乳腺癌细胞Bcl-2表达,对Bax表达无影响,从而改变凋亡调节蛋白Bcl-2、Bax在肿瘤细胞的比例促进肿瘤细胞凋亡.结论 内皮抑素促进乳腺癌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之一是下调肿瘤细胞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
作者:李勇;余昌俊;宋海屏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体外人巨噬细胞基质金属弹力酶(HME)对人胃癌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人胃癌细胞SGC7901,并通过不同剂量HME蛋白干预胃癌细胞VEGF表达,HME干预剂量为1~5 μg/ml,分别于干预后0、12、24、36 h采用ELISA方法检测细胞上清中VEGF浓度变化并统计分析,同时设定对照组.结果 干预36 h后,HME干预剂量在1~5 μg/ml时VEGF浓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12 h后VEGF表达明显高于0 h,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1、2、4、5 μg/ml剂量组中,干预后12 h与0 h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HME蛋白浓度在1~5 μg /ml范围内时在作用36 h后能显著地抑制胃癌细胞VEGF表达.
作者:王黎明;胡乃中;石海;许建明;张胜权;鲍德明;刘伟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构建乳铁蛋白抗菌肽(Lfcin B)与免疫调节肽(PGPIPN)融合肽表达质粒,并在大肠杆菌BL21中表达及纯化.方法 采用重叠延伸PCR技术获得融合肽基因片段,并构建到原核表达载体pGEX-KG中,挑选阳性重组子,经限制性内切酶鉴定后转化到大肠杆菌BL21,然后用IPTG诱导表达,通过SDS-PAGE及Western-blot方法鉴定表达的融合蛋白.用Glutathione Sepharose 4B亲和层析方法纯化融合蛋白.结果 成功构建原核表达质粒pGEX-KG-FP,并在大肠杆菌BL21中诱导其高表达.SDS-PAGE及Western-blot分析显示,特异性的抗GST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融合蛋白分子量与理论值相近.经Glutathione Sepharose 4B纯化后,得到较纯的GST-FP融合蛋白.结论 构建了原核表达的融合蛋白质粒,并高效表达和纯化了该融合蛋白.
作者:江良梁;秦宜德;周艳;王超;刘滋康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患者蜕膜自然杀伤(NK)细胞的数量、表型特征及杀伤活性,探讨其在ICP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确定ICP患者15例,正常晚期妊娠妇女15例,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两组蜕膜组织中NK细胞数量及表型,用LDH法测定NK细胞杀伤活性.结果 ①正常晚期妊娠蜕膜组织中CD56+CD3- NK细胞占蜕膜单个核细胞(DMC)7.82%±3.3%,ICP患者蜕膜中CD56+CD3-NK细胞含量为38.15%±5.1%(P<0.05);②正常晚期妊娠蜕膜组织中CD56+CD16-、CD56+CD16+NK亚群含量明显低于ICP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③ ICP组蜕膜组织中NK细胞杀伤活性高于正常晚期妊娠蜕膜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NK细胞是妊娠晚期蜕膜组织中的主要淋巴细胞,其亚群失衡及功能异常可能是ICP发病的重要原因.
作者:肖敏;凌斌;周颖;赵卫东;冯定庆;高宗侠;程志祥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比较三种肠聚集性大肠埃希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和鼠疫耶尔森菌HPI毒力岛核心区ybtE基因的同源性.方法 PCR扩增肠聚集性大肠埃希菌(EAEC)17-2 ybtE基因的完整序列,克隆后测序.用ABIPRISM软件对该ybtE基因序列与已知的鼠疫耶尔森菌HPI的ybtE基因以及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HPI的irp5基因进行核苷酸序列和推导氨基酸序列比较.结果 核苷酸序列,EAEC17-2与鼠疫耶尔森菌及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之间的同源性分别为99.8%和98.2%,鼠疫耶尔森菌与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之间的同源性为98.2%;推导氨基酸序列,EAEC17-2与鼠疫耶尔森菌及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之间的同源性分别为99.8%和97.6%,鼠疫耶尔森菌与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之间的同源性为97.8%.结论 ybtE基因作为HPI的功能基因高度保守,EAEC中的HPI可能来源于Yps HPI.
作者:张冬梅;王斌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Ⅰ型HXB2株调控蛋白Tat原核表达产生影响的区域和Tat蛋白重要的抗原表位.方法 用PCR方法获得Tat(1-48aa)、Tat(22-72aa)和Tat(38-101aa)DNA片段,构建其原核表达质粒pET32a-Tat(1-48aa)、pET32a-Tat(22-72aa)和pET32a-Tat(38-101aa),并转入E.coli BL21(DE3)中进行诱导表达及纯化,SDS-PAGE鉴定表达及纯化产物.采用间接ELISA方法用兔抗pET32a-Tat抗血清对三种肽段进行免疫原性分析.结果成功构建了pET32a-Tat(1-48aa)、pET32a-Tat(22-72aa)和pET32a-Tat(38-101aa)质粒,分别表达出相对分子质量(Mr)为23×103、23×103和25×103的融合肽段,其浓度分别为4.26、3.35和5.11mg/ml.间接ELISA结果表明三种融合肽段与兔抗pET32a-Tat抗血清均呈特异性结合反应,其抗体滴度分别为1:128 000、1:32 000、1:64 000,而抗血清与pET32a蛋白仅有较弱结合.结论半胱氨酸富集区(22-37位氨基酸)对Tat蛋白的原核表达有较显著影响;Tat蛋白的N端区、碱性区和C端区是其重要的抗原表位,其中N端区的免疫原性强.
作者:陈璐;潘卫;曹洁;卢海妹;何俊;蒋少华;唐萍;李存枚;廖文婷;邓松华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建立前列腺癌转移小鼠模型,筛选同一标本来源的转移性和非转移性前列腺癌.方法 采用皮下注射DU145细胞悬液、肾包膜下组织块移植、原位细胞悬液注射法对BNX小鼠接种(或注射)组织块(或细胞悬液),观察各种方法所致的成瘤及转移情况,并采用RT-PCR初步对比分析MAPK4、SELM、IL-6、Stanniocalcin 2、Serpin1、Caveline-1、Laminin4、AL793338在小鼠体内的转移性和非转移性前列腺癌的表达情况.结果 ①皮下注射DU145细胞悬液的BNX小鼠均成瘤,但未发现明确转移;肾包膜下组织块移植小鼠均成瘤,肠系膜淋巴结均发生转移;而原位细胞悬液注射法小鼠均成瘤,并都伴有肠系膜、腹股沟淋巴结,3只小鼠发现肝、肺转移.② RT-PCR结果示MAPK4、SELM、IL-6、Stanniocalcin 2、Serpin1、Laminin4的目的条带在前列腺转移癌中与原位癌中有差异.结论 原位注射细胞悬液可能是有效的前列腺癌转移模型制作方法,采用该法在小鼠中获得转移性和非转移性前列腺癌的成功率较高.RT-PCR结果分析证实,转移灶的IL-6、MAPK4、SELM表达量与原位灶相比表达降低,Stanniocalcin 2、Serpin1和Laminin4表达量相对增加.
作者:朱秀;翟羽佳;徐凌;谭晓洁;张玉侠;曹广文;邓松华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骨保护素(OPG)基因修饰的骨髓基质细胞(BMSCs)复合PLGA材料移植对牙周骨缺损的修复作用.方法 4只成年Beagle犬,选其24颗前牙丝线结扎饲以高糖饮食构建牙周病模型.翻瓣检查修整近中牙槽骨缺损至3 mm,实验牙分为3组:实验组(缺损处植入OPG基因修饰的BMSCs复合PLGA)、阴性对照组(缺损处植入BMSCs复合PLGA)、空白对照组( 常规牙周翻瓣治疗).6周后临床、X线片观察,切片组织学观察,统计学分析相关数据.结果 OPG基因修饰的BMSCs明显促进骨缺损的修复,组织学评分与两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OPG能有效促进犬牙周骨缺损的骨组织再生.
作者:张嘉;梅陵宣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小鼠血吸虫病肝组织中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ESM-1)的变化及黄芪总苷(AST)对其影响.方法 ICR小鼠120只随机分为AST高剂量(20mg/kg·d-1)组, AST低剂量(10 mg/kg·d-1)组, 阳性药(护肝片,540 mg/kg·d-1)组、模型对照组,每只实验小鼠感染血吸虫尾蚴30条,均于感染40 d后以吡喹酮(500 mg/kg·d-1)治疗2d.同时设30只小鼠为正常对照组.分别于感染后6、10和14周末,每组随机处死10只小鼠,取肝脏组织作常规病理学检测并制作组织芯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分子杂交技术检测ESM-1 mRNA及蛋白.结果 ①抗ESM-1蛋白抗体在血吸虫肝病组织中的炎细胞、成纤维细胞、胆管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肝细胞均呈不同程度的阳性反应,ESM-1 mRNA主要在炎细胞、胆管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肝细胞表达,成纤维细胞未检测出ESM-1 mRNA;② 10周和14周末AST两个剂量组ESM-1的蛋白水平低于模型组(P<0.01),10周末 AST高、低剂量组ESM-1 mRNA阳性细胞计数低于模型组(P<0.01).结论 小鼠血吸虫病肝组织中,炎细胞可产生ESM-1,成纤维细胞可能存在ESM-1受体.ESM-1可能通过旁分泌作用参与血吸虫肝纤维化过程,黄芪总苷对ESM-1的抑制作用可能是其抗纤维化的机制之一.
作者:张岩平;吴强;丁向东;左莉;张晴;王红群;汪渊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检测不同肿瘤及其癌旁正常组织中hHBrk1基因的差异表达,为进一步研究hHBrk1基因对肿瘤生物学过程的影响提供线索.方法 以154对正常及肿瘤组织(19种不同人体组织)和10种肿瘤细胞株的cDNA的肿瘤谱阵列芯片(Cancer profiling array Ⅱ)为研究材料,采用Northern杂交方法分析目的 基因表达水平的差异.根据阳性结果收集临床肿瘤组织样本,用RT-PCR检测hHBrk1基因表达,以验证芯片结果的可靠性.结果 154对组织及10个肿瘤细胞株均表达hHBrk1基因.其中肺肿瘤组织高表达hHBrk1基因,与正常配对肺组织表达丰度差异有显著性(P<0.01);在肾癌组织中的hHBrk1基因表达丰度低于配对肾组织(P<0.01).RT-PCR证实8临床肺肿瘤组织中5例高表达hHBrk1基因.结论 肿瘤谱阵列芯片技术能够快速检测hHBrk1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hHBrk1基因可能与肺癌及肾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作者:祝敏;虞红珍;周平坤;隋建丽;王豫;徐勤枝;汪思应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索兔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的方法及生物学特性,并探讨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 标记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效果.方法 取兔颈后脂肪采用胶原酶消化方法分离培养干细胞,诱导培养基定向成脂、成骨细胞诱导及组织化学鉴定.采用BrdU法标记干细胞, 免疫组化法鉴定其体外标记情况.结果 兔脂肪组织中可以分离培养出生长旺盛的干细胞,定向诱导后表现出成脂,成骨细胞的特性.BrdU可标记干细胞的核,体外标记率达95%.结论 兔脂肪干细胞易于体外分离培养,具有较强的自我更新能力及多向分化的潜能.BrdU对脂肪干细胞的标记效果满意,操作简单易行.
作者:谢娟;汪春兰;赵宇;程文丹;胡勇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雷帕霉素对人肝癌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建立人肝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随机分组后给予雷帕霉素常规剂量(1.5 mg/kg·d-1)、低剂量(0.15 mg/kg·d-1)、高剂量(4.5 mg/kg·d-1)腹腔注射,对照组给予相同体积生理盐水.用药21 d后处死动物,称量鼠重、瘤重,计算抑瘤率;CD34标记血管内皮细胞后行肿瘤微血管密度(MVD)计数;ELISA法检测血清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表达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常规剂量雷帕霉素明显抑制了肿瘤生长,并降低了肿瘤MVD及血清VEGF水平(P<0.05),低剂量、高剂量组皮下移植瘤、MVD、VEGF水平均受到一定程度抑制,但是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中还发现高剂量组裸鼠体重明显下降(P<0.05).结论 常规剂量雷帕霉素可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从而抑制肿瘤生长,这为肝癌肝移植术后免疫抑制剂选择提供实验依据.
作者:任传增;许戈良;荚卫东;李建生;马金良;葛勇胜;余继海;吴光杨;王伟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构建pEGFP-C1-PEX真核表达载体并转染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观察其在MSCs内的表达.方法 用RT -PCR法从大鼠C6胶质瘤细胞中扩增出带有XhoI、BamHI酶切位点的PEX基因片段,将PEX基因片段克隆到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真核表达载体pEGFP-C1上 ,通过脂质体将pEGFP-C1-PEX转染入大鼠MSCs.结果 pEGFP-C1-PEX真核表达载体构建成功,荧光显微镜下观察,pEGFP-C1-PEX表达载体转染到MSCs 24 h后可见PEX融合蛋白表达.结论 pEGFP-C1-PEX真核表达载体能够在大鼠MSCs中表达PEX融合蛋白.
作者:高歌;牛朝诗;董永飞;何国平;丁宛海;傅先明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应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技术对正常人及早期肺癌患者呼出气体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成分进行定量检测并建立其技术平台.方法 用Tedlar采样袋收集正常人和Ⅰ期肺癌患者呼气样品各10份,经固相微萃取浓缩后上样气相色谱/质谱进行定量检测,以标准品为对照,检测结果用Wilicoxon秩和检验统计.结果 在呼气样品中可检测出74~114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其中24种化合物在所有样品中都被稳定检测并进行定量.在10 份肺癌患者呼气样品中,正丁醇的浓度范围为3.71~25.99 ng/L, 3-羟基-2-丁酮的浓度范围为3.81~25.67 ng/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浓度(P<0.05).结论 正丁醇和3-羟基-2-丁酮可能是鉴别早期肺癌有效的肿瘤标志物,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对于呼气中痕量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成分的成功定量分析为今后的肿瘤呼气诊断分析奠定了方法学基础.
作者:宋耕;秦涛;刘虎;徐国兵;熊福星;孙国平;顾康生;陈振东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儿童口腔卫生习惯等因素与乳牙龋的相互关系.方法 整群抽取遵义市两所幼儿园进行患龋情况检查,并随机对其中200名儿童父母进行儿童口腔卫生习惯的问卷调查,将儿童口腔卫生习惯与乳牙患龋之间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的相关分析.结果 乳牙龋的相关因素分析表明,儿童使用含氟牙膏、每日零食次数减少与乳牙龋发病呈负相关,而幼儿经常喝果汁类饮料是致龋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幼儿患龋受多因素影响, 以饮食方面影响为主.
作者:阳宏林;张绍伟;张剑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经腹全胃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及防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 538例经腹全胃切除术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研究影响手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的危险因素.结果全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分别是9.49%和1.23%,D0/D1和D2/D32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0.60%和8.80%(P>0.05).2组手术死亡率分别为1.26%和1.18%(P>0.05).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是肺部感染(20.54%,30/146),影响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的主要因素是肿瘤Ⅳ期、术前合并症、姑息性切除、联合脏器切除(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淋巴结清除范围不是影响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 胃癌晚期患者手术并发症发生率高,对胃癌Ⅳ期患者行姑息性手术时应避免施行广泛性淋巴结清除及联合脏器切除术.
作者:金小顺;耿小平;朱立新;熊奇如;候辉;刘念;王国斌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鼻息肉中嗜酸粒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的表达与嗜酸粒细胞(Eos)活化的关系;糖皮质激素对其抑制作用.方法 设置三组分别为鼻息肉组、鼻息肉地塞米松治疗组及正常鼻黏膜对照组;其中鼻息肉地塞米松治疗组入院后,术前接受地塞米松20 mg,静脉滴注,qd×5.Pharmacia CAP系统测定样本血清中ECP的水平;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Eos和Eotaxin在标本黏膜中的表达;分别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地塞米松治疗组、正常对照组比较,鼻息肉组血清中ECP水平(16.47±5.38 μg/L)及组织中Eotaxin(50.85±32.22)表达明显增强(P<0.05),Eos活化增多;ECP水平与Eotaxin表达相互间呈正相关性(r=0.647);糖皮质激素对鼻息肉血清中ECP水平(6.26±3.13 μg/L)及组织中Eotaxin(15.21±11.32)表达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5);正常对照组血清中ECP水平(3.57±1.49 μg/L)及组织中Eotaxin(13.08±10.62)表达水平低;鼻息肉地塞米松治疗组及正常黏膜对照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鼻息肉血清中ECP水平升高,组织中Eotaxin表达增强,且相互之间呈正相关.糖皮质激素能抑制外周血中Eos、组织中Eotaxin表达和Eos活化.
作者:高潮兵;方平;里晓红;杨克林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中国汉族人群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的致病相关基因,寻求新突变位点,并分析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方法 对3个无血缘关系的汉族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家系先证者的β肌球蛋白重链(MYH7)基因,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其外显子片段,双脱氧末端终止法直接测序,克隆测序法确证,并分析各突变患者相应临床表型特点.结果 在一家系中发现MYH7基因nt2013c缺失、nt2025C插入,为一国内罕见移码突变,其为该家系患者间遗传相关的致病相关基因突变.结论 MYH7基因突变是我国汉族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相关病因之一,其某些突变可在同一家系内遗传并致病,所致肥厚型心肌病外显率较低、临床症状出现较晚、进展较慢.同一突变携带者的临床表型存在异质性提示多因素参与了肥厚型心肌病的发生和发展.
作者:杨春;王爱玲;余元勋;徐岩;冯俊;史学功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人3号染色体短臂(3p)等位基因位点杂合性缺失(LOH)多区域联合检测的意义.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分别对32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及8例非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有核细胞进行3p位点LOH检测,对试验结果统计学分析.结果 32例非小细胞肺癌外周血有核细胞LOH联合检出率为65.625%,各目的 基因检出率分别为18.75%(3p25)、31.25%(3p14)、50%(3p21.3),相比对照组检测结果差异具有显著性,联合检出率高于各位点单纯检出率,差别具有显著性.结论 非小细胞肺癌外周血有核细胞3p位点LOH检测对于肺癌的无创诊断有意义,且多区域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检测的敏感性.
作者:梅新宇;孙余婕;马冬春;徐美青;魏大中;田界勇;任自学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上腔静脉综合征(SVCS)的手术方法,总结外科诊治经验.方法 手术治疗13例上腔静脉综合征患者,其中肺癌6例,恶性纵隔肿瘤6例,SVCS狭窄1例.11例采用人工血管置换上腔静脉或补片扩大;2例采用人工血管转流.结果 全组患者无手术死亡, 术后上腔静脉梗阻症状均明显改善.1例术后人造血管血栓形成,经溶栓治疗后痊愈.全组患者术后存活时间为6~30个月.结论 上腔静脉综合征采用原发病灶切除加人造血管置换手术治疗能够在短期内显著缓解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效果确切.
作者:柯立;范军;徐美清;马冬春;魏大中;朱晓枫;田界勇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口腔鳞状细胞癌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Fas/FasL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脱氧核糖核酸末端转移酶(TDT)介导的原位末端标记(TUNEL)技术,对38例口腔鳞癌TIL的Fas/FasL表达及TIL和癌细胞的凋亡进行检测,观察TIL的Fas/FasL表达与TIL和癌细胞凋亡的关系.结果 TIL的Fas和FasL均有广泛的表达,TIL Fas表达阳性组的TIL凋亡指数(AI)明显高于Fas表达阴性组(P<0.05),TIL FasL表达阳性组的癌细胞凋亡指数与FasL表达阴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口腔鳞癌TIL的Fas阳性表达与其凋亡有密切关系,而FasL的阳性表达则与癌细胞凋亡无关.癌细胞可能通过Fas凋亡系统诱导TIL的凋亡并通过某种机制逃避TIL的杀伤.
作者:孙麟;陈乔尔;何志良;胡芳芳;祖谷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宫颈鳞状上皮异常的诊治结局,为临床正确处理提供借鉴.方法 对资料完整的11 746例宫颈液基薄层细胞学(TCT)示宫颈鳞状上皮异常的893例诊治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宫颈鳞状上皮异常的发生率为7.60%,其中非典型鳞状细胞为5.82%,轻度鳞状上皮内病变为1.26%,重度鳞状上皮内病变为0.47%,原位癌为0.026%;轻度鳞状上皮内病变的病理符合率为49.67%,重度鳞状上皮内病变的病理符合率为81.82%,非典型鳞状细胞病理检查结果分布广泛,高级别病变的发生率达31.87%;细胞学级别高,高级别病变的发生率明显增加(P<0.01);不典型增生(CIN)发病年轻化,在31~40岁年龄段占60%左右;病理的符合率仅36.11%;CIN Ⅰ的微波(破坏)治疗和CIN切除治疗,治愈率为99.52%,残留率为0.47%,复发率为0.71%.结论 非典型鳞状细胞临床上应高度重视,在没有HPV检测分流的情况下,及时行阴道镜检查是必须的;CIN发病有明显年轻化趋势,应加强对年轻妇女宫颈疾病的筛查工作;细胞学技术的改进,使异常宫颈细胞学与病理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阴道镜点活切在宫颈疾病诊断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宫颈锥切有不可替代的诊断和治疗作用;足够范围的切除治疗CINⅢ具有可行的近期效果.
作者:谢云;周家德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评估聚酸改性复合树脂与传统的玻璃离子水门汀和聚羧酸锌水门汀共3种材料在不同pH值溶液中的溶解性,探讨溶液pH值的不同对材料溶解性的影响.方法 将玻璃离子水门汀、聚羧酸锌水门汀和聚酸改性复合树脂样品分别置于2种浸泡液(乳酸pH 4.0和蒸馏水pH 7.0)中7d,Paffenbarger重量法测定各组前后重量改变.结果 浸泡7 d后,3种材料在乳酸中的溶解率均高于在蒸馏水中的溶解率,聚酸改性复合树脂的溶解率明显小于其它两种水门汀(P<0.05).结论 聚酸改性复合树脂在乳酸和水中的溶解率较玻璃离子和聚羧酸锌水门汀小、稳定性好,是口腔修复黏结的良好选择.
作者:韩骁;周健;唐旭炎;唐丽丽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在阴道超声下表现为多囊卵巢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我院妇科52例在阴道超声下卵巢呈多囊性改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根据是否合并长期无排卵或雄激素升高的临床和(或)生化依据分为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组及非PCOS组,比较两组间卵巢形态学特征及代谢变化.结果 52例患者中PCOS组33例,占63.5% ;非PCOS组19例,占36.5%,其中高催乳素血症(HPRL)3例(5.8%),甲状腺功能减退2例(3.8%),单纯性肥胖3例(5.8%),卵巢肿瘤2例(3.8%),妊娠2例(3.8%),特发性血小板减少1例(1.9%),正常妇女6例(11.5%),其中4例3个月内曾服用过口服避孕药.PCOS组的双侧卵巢体积、卵泡数及体质指数(BMI)均大于非PCOS组,但两者相比差异无显著性;而PCOS组睾酮水平、黄体生成素/卵泡刺激素均明显高于非PCOS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引起卵巢呈多囊性改变的原因有多种,其中PCOS为主要原因,卵巢多囊性改变是机体多种功能性紊乱的终结果,而不是中枢或局部的特异性疾病.
作者:夏晓平;曹云霞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索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细胞凋亡、自身抗体产生和疾病活动中作用.方法 60例SLE患者及20名健康对照,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半定量分析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TRAIL mRNA表达;比色法测定PBMC内Caspase-3活性表达;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PBMC内核小体水平、血清中可溶性TRAIL(sTRAIL)和抗核小体抗体(AnuA)浓度.结果 狼疮活动组与稳定组及健康对照组相比,TRAIL mRNA平均表达水平(0.82±0.07)vs(0.77±0.06)vs(0.75±0.05)、Caspase-3活性(0.53±0.27)vs(0.39±0.23)vs(0.35±0.18)、核小体浓度(U/ml)((3.09)vs(0.53)vs(0.77)及血清sTRAIL水平(μg/L)(0.88±0.74)vs(0.58±0.32)vs(0.48±0.28),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SLE患者TRAILmRNA平均表达水平与sTRAIL、Caspase-3活性及Caspase-3活性与核小体水平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SLE患者TRAILmRNA表达水平与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积分数、抗dsDNA抗体、ESR、AnuA浓度呈正相关,与淋巴细胞计数及补体C4呈负相关;sTRAIL浓度与SLEDAI积分数呈正相关,与淋巴细胞计数呈负相关.核小体浓度与SLEDAI积分数、抗dsDNA抗体、AnuA浓度均呈显著正相关,与补体C3、C4水平呈负相关.结论 SLE活动患者PBMC的TRAIL表达水平及血清sTRAIL水平增高,凋亡酶Caspase-3的活性增高,可能介导PBMC异常凋亡,使核小体释放增加,自身抗体水平增加,参与疾病活动.
作者:盛君;汪国生;李向培;徐修才;张宏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评价T型锁定加压钢板(T-LCP)经掌侧植入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58例需要手术治疗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用T-LCP,对照组用普通T型钢板,两组均采用经掌侧入路植入,术后6个月对患者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 术后6个月腕关节功能评分,治疗组优良率为96.43%,对照组优良率为76.67%,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内固定松动、肌腱磨损、骨折复位丢失等并发症为两例(7.14%),对照组并发症为11例(36.67%),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结论 T-LCP掌侧入路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固定牢固、骨折愈合快等优点.
作者:张军;尹宗生 刊期: 2008年第03期
先天性主动脉窦瘤较少见,约占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的0.31%~3.56%[1].我院于2001年7月~2007年7月间共手术治疗先天性主动脉窦瘤48例,手术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宣海洋;葛建军;周正春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分离人增生性瘢痕组织中肥大细胞(MC)所用的I型胶原酶和透明质酸酶的佳浓度;获取MC,用于瘢痕瘙痒研究.方法 用不同浓度的I型胶原酶和透明质酸酶消化分离MC;甲苯胺蓝染色和番红复染,鉴定并计数MC.结果 MC体积大、核呈蓝色,胞浆内含紫红色分泌颗粒.当透明质酸酶浓度为1 mg/ml时,与I型胶原酶浓度为1、2 mg/ml组比较,Ⅰ型胶原酶浓度为3、4 mg/ml组分离出的MC占有核细胞的百分比明显增加,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但3 mg/ml组与4 mg/ml组之间的差异不明显(P>0.05).当Ⅰ型胶原酶浓度为3 mg/ml时,与透明质酸酶浓度为0.5 mg/ml组比较,透明质酸酶浓度为1、2 mg/ml组分离出的MC占有核细胞的百分比明显增加,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但1 mg/ml与2 mg/ml组之间的差异不明显(P>0.05).培养12 h的细胞悬液中大部分黏附能力强的细胞已贴壁、溶解,而MC黏附性较差,轻轻摇动就可重新悬浮于培养液中.结论 用Ⅰ型胶原酶和透质酸酶可以成功分离出人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的MC,佳浓度分别为3、1 mg/ml.分离的MC存活时间较长,可满足实验需求.
作者:赵李平;利天增;王明刚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urantide对心肌细胞急性缺血及缺氧再给氧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皮下注射(sc)异丙肾上腺素(Iso)诱导小鼠急性心肌缺血,测定小鼠心肌组织及血清中肌酸激酶(CK)、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以及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的含量,计算心肌含水量(MWC) 及心肌指数(MI).建立乳鼠原代心肌细胞缺氧再复氧模型,观察细胞存活情况并检测urantide对细胞培养上清液中CK活性和MDA含量的影响.结果 10、30 μg/kg urantide可显著降低小鼠心肌组织及血清中CK活性,明显升高NO含量;3~30 μg/kg urantide可呈浓度依赖性降低小鼠血清及心肌组织中MDA含量,升高SOD活性.同时,urantide 10、30 μg/kg剂量组可显著降低小鼠的MWC,显著抑制其MI的升高.在乳鼠原代心肌细胞缺氧再复氧模型中,10-6和10-7 mol/L的urantide能明显增加细胞存活率,urantide在10-6~10-10 mol/L浓度范围内能呈剂量依赖性抑制细胞培养上清液中CK活性和MDA含量的增高.结论 实验表明urantide对心肌缺血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低灌流、清除氧自由基及抗脂质过氧化有关.
作者:姚华;陈志武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检测大鼠退变颈椎间盘内白细胞介素(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含量, 探讨淫羊藿防治颈椎病的作用.方法 选用6月龄SD大鼠,体重(220±20) g,♀♂不拘,通过切除动物C2-C7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和分离椎旁两侧肌肉,建立颈椎退行性改变动物模型.在1、3月两个时间点摄颈椎X线片,证实模型成立后,分为淫羊藿模型组10只,生理盐水模型组10只,分别喂服淫羊藿水提液和生理盐水2个月,假手术对照组喂服生理盐水.取各组大鼠颈椎间盘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分别检测标本中的IL1-β、IL-6和TNF-α的含量.结果 生理盐水模型组颈椎间盘组织中IL-1β、IL-6、TNF-α的含量与假手术对照组相比较明显升高(P<0.01);淫羊藿模型组颈椎间盘组织中IL-1β、IL-6、TNF-α的含量与生理盐水模型组相比较明显降低(P<0.01).结论 退变椎间盘中释放的细胞因子可加速椎间盘的退变;淫羊藿能下调退变颈椎间盘中细胞因子的含量,其具有阻止炎性反应和减缓椎间盘退变的作用.
作者:赵凯;徐胜春;吴建贤;王斌;梁维龙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A771726大鼠在体各肠段的吸收动力学特征.方法 采用大鼠在体小肠回流装置,以UV法和HPLC法分别测定酚红和A771726的含量.结果 大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2 h后对A771726的吸收百分率分别为36.0%±2.1%、27.5%±4.2%、38.1%±5.1%、22.5%±2.3%,吸收速率常数分别为0.232±0.023、0.172±0.042、0.261±0.044、0.122±0.011(1/h).在低、中、高3种不同浓度下,A771726全肠段的吸收速率常数分别为0.712±0.094、0.719±0.106、0.703±0.143 (1/h),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A771726在大鼠各肠段均有吸收,其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吸收动力学为一级吸收.
作者:朱熙;李俊;金涌;李淑娟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褪黑素对人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NB4凋亡、分化及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 以不同浓度的褪黑素(0.1、0.5、1 mmol/L)加入NB4细胞中,继续培养24、48、72 h,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细胞膜表面抗原CD33和CD11b的表达阳性率,及细胞周期的变化情况.结果 MLT有促进NB4细胞凋亡的作用,且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增加(P<0.05);CD33的细胞阳性率没有变化(P>0.05),CD11b的细胞阳性率在浓度为1 mmol/L,48 h和72 h有轻度增加(P<0.05);细胞周期检测则显示随着浓度和时间的增加, G1期细胞增多,S期细胞减少(P<0.05).结论 褪黑素有促进NB4细胞凋亡,影响细胞生长周期的作用,诱导分化作用则不明显.
作者:曾庆曙;刘沁华;夏瑞祥;李嘉嘉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影响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相关因素,为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网络成瘾量表、网络使用情况调查问卷、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UCLA孤独量表、自尊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幸福感指数问卷、人际信任量表和交往焦虑量表对合肥6所高校705名大学生进行了现况调查.结果 28名大学生网络成瘾,成瘾率为4.0%;性别、年级、专业兴趣、学习成绩、每周上网时间,网上游戏、抑郁、影响(P<0.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显示:年级、每周上网时间、网上游戏、抑郁和交往焦虑是网络成瘾的危险因素.结论 影响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针对相关因素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是有必要的.
作者:陈军;樊嘉禄 刊期: 2008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