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小剂量3-硝基丙酸(3-nitropropionic acid,3-NPA)预处理诱导沙土鼠脑缺血耐受的可行性.方法:将5组沙土鼠腹腔分别注射双蒸水5 mg/kg、10 mg/kg、15 mg/kg、20 mg/kg 3-NPA,于注射3-NPA后3 d,透射电镜观察纹状体神经元细胞核和细胞器超微结构形态的变化;每组均分别于注射后1 d,2 d,3 d,4 d阻断沙土鼠双侧颈总动脉造成前脑缺血模型,恢复血流期满时处死动物,通过Cresyl Violet染色观察海马锥体细胞层存活神经元数目.结果:应用不同剂量3-NPA后3 d,纹状体神经元细胞核均无明显变化,腹腔注射15 mg/kg及20 mg/kg 3-NPA组线粒体和粗面内质网轻度肿胀.应用不同剂量3-NPA 1~3 d后,前脑缺血沙土鼠海马CA1区锥体细胞层存活神经元数目均高于双蒸水对照组(P<0.01或0.05),第4 d则下降,与双蒸水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小剂量3-NPA诱导脑缺血耐受较安全,具有时间依赖性,无剂量依赖性.
作者:朱红灿;孙圣刚;李红戈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应用微量渗透泵(MOP)向豚鼠耳蜗灌注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观察其对庆大霉素中毒所致耳聋的保护作用.方法:10只豚鼠分成庆大霉素致耳聋组及正常组,于2组豚鼠右耳耳蜗植入MOP灌注bFGF,分别于灌注前,灌注后1周、2周测ABR阈值,扫描电镜观察耳蜗组织形态.结果:耳聋组在灌注bFGF后1周、2周ABR阈值较灌注前降低(P<0.05),耳蜗毛细胞形态得以恢复;正常组ABR阈值及形态均无明显改变.结论:MOP持续恒速耳蜗灌注bFGF对耳蜗中毒的毛细胞有修复作用,对正常耳蜗功能和形态无影响.
作者:叶放蕾;董明敏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蝌蚪的化学成分.方法: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蝌蚪中无机元素的含量.结果:蝌蚪中的无机元素铜、锌、镁、铁、钙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072 mg*g-1、0.124 mg*g-1、3.316 mg*g-1、5.776 mg*g-1和31.51 mg*g-1.结论:蝌蚪中无机元素钙的含量很高.
作者:薛华珍;张雁冰;寇娴;王桂红;殷明文;徐霞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观察罗格列酮对高脂喂养胰岛素抵抗(IR)大鼠动物模型的胰岛素增敏作用及对解偶联蛋白(UCPs)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24只大鼠随机分为普通饮食组,高脂对照组,罗格列酮组.后2组给予高脂饲料喂养,制作胰岛素抵抗(IR)模型.4周后取罗格列酮组大鼠给予罗格列酮(8 mg*kg-1*d-1)灌胃,其他2组给予安慰剂灌胃2周.以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实验评价胰岛素敏感性的变化,用半定量的RT-PCR检测UCPs基因mRNA的改变.结果:罗格列酮组与高脂对照组比,血清游离脂肪酸降低(P<0.05),葡萄糖输注率增加(P<0.01).与高脂对照组比,罗格列酮组大鼠肌组织UCP-3基因mRNA表达增高46.2 %,肝脏UCP-2基因表达增加34.9%,且体重增加明显.结论:罗格列酮有降低游离脂肪酸、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但可引起体重增加.胰岛素增敏作用可能与UCPs基因表达增强有关.
作者:李全民;张素华;任伟;倪银星;吴静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纤溶指标变化.方法:收集4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39例同时采集脑脊液,测定脑脊液及血液部分凝血纤溶指标,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脑梗死组脑脊液及血液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物(PAI-1)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脑脊液及血液中t-PA及PAI-1水平;且脑脊液和血液中t-PA与PAI-1的含量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52(P<0.01)和0.429(P<0.05);脑脊液与血液中t-PA含量也呈正相关,r=0.348(P<0.05).结论:血栓形成和纤溶功能异常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中起重要作用,对血栓性疾病测定t-PA及PAI-1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社会;张晶;牛福来;王建祯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观察糖尿病大鼠血管损伤后纤连蛋白(FN)mRNA 和蛋白的表达.方法:Wistar 大鼠32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8),手术对照组及糖尿病组(均n=12),糖尿病组单次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制成糖尿病模型.后2组大鼠均行胸主动脉至左髂总动脉球囊损伤后,每组选8只用于试验.术后14 d用Northern 印迹杂交测定血管平滑肌细胞FN mRNA 的表达,用免疫组化检测 FN在血管壁的表达.结果:与手术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FN mRNA和蛋白表达均明显增高(P<0.01),而此2组又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糖尿病患者PTCA后再狭窄的发生与FN mRNA 及蛋白水平高表达有关.
作者:郑丽丽;华海婴;申红;王筠;叶启霞;张英鸽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研究计算机辅助立体定向脑内靶点定位与术中电生理刺激射频结合确定丘脑腹外侧核(VL)、苍白球腹后外侧部(VPLP)在治疗帕金森病(PD)中的作用.方法:对58例PD患者共进行76次手术,先进行立体定向CT扫描,将扫描资料在专用的软件中确定靶点后,再于术中应用电生理刺激的方法验证和纠偏,根据调整后的结果进行射频毁损.结果:立体定向CT扫描计算机定位准确率达92.1%,电生理纠偏率为7.9%.显效66例次,有效10例次,无效0例次.结论:立体定向CT扫描计算机定位准确性高,疗效肯定,术中电生理刺激验证和纠偏仍有必要.
作者:何承;韩冬;陈国志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了解近年来剖宫产率增高的主要原因,寻找提高产科质量,降低剖宫产率的有效措施.方法:回顾分析本院1981年、1991年及2001年新生儿体重与剖宫产率,剖宫产指征的关系.结果:1981年足月正常新生儿950例,体重±s(3 065±527) g,巨大儿6例,发生率0.63%.1991年815例,体重±s(3 324±424) g,巨大儿45例,发生率5.52 %.2001年849例,体重±s(3 478±612) g,巨大儿130例,发生率15.31%.结论:新生儿体重增加,巨大儿发生率增高是导致剖宫产率增高的重要因素.
作者:李小姝;田秀芝;耿正会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研究激光对念珠菌的杀菌效果.方法:应用457.9 nm、632.8 nm激光及CO2激光辐照经不同方式处理的念珠菌.结果:457.9 nm及632.8 nm激光对念珠菌均有一定的杀伤效应,457.9 nm 70 mW激光作用40 min致死率高为62.9%.在光斑直径5 mm输出功率3 W条件下,CO2激光对念珠菌及蜗牛酶消化后的念珠菌杀菌的小时间为20 s及10 s.结论:CO2激光杀菌彻底,效果显著好于457.9 nm及632.8 nm激光.
作者:王雁萍;王瑜;郭洪;吴健;李宗伟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新生大鼠脑缺氧缺血后神经元凋亡诱导因子(AIF)的跨膜核转移与DNA损伤之间的关系.方法:7 d龄Wistar大鼠结扎左侧颈总动脉后给予吸入含有体积分数为7.7%氧气的氮氧混合气55 min,制成脑缺氧缺血(HI)模型,在HI后不同的时间点处死取脑进行AIF的免疫组化染色及与微管相关蛋白-2(MAP-2)、末端脱氧核糖核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TUNEL)和发夹寡核苷酸探针(HPP)免疫荧光双染色. 结果: HI后即刻就有AIF从线粒体中释放并转移到细胞核,表现为核染色质浓缩染色阳性;损伤侧大脑皮层AIF阳性细胞核数在HI后8 h达到峰值,随后开始下降;AIF阳性细胞主要分布在MAP-2 阴性区域,并且与其他反映DNA双链断裂的细胞标志TUNEL 和HPP有高度重合.结论: AIF核转移是新生大鼠脑缺氧缺血后神经细胞损伤的早期指标,提示AIF在未成熟脑神经细胞损伤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朱长连;王小阳;邱林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建立郑州地区成年人正常牙合软组织侧貌Burston软组织分析法正常值数据库.方法:郑州地区汉族成年人100名,男女各半,拍摄侧位X线头颅定位片,同时建立Burston软组织分析法对其正常牙合进行研究.结果:郑州地区成年人男性上下面高比大于女性,男性上下唇较女性前突,颏唇沟较女性深;建立郑州地区成年人正常牙合Burston软组织分析法正常值数据库.结论:郑州地区成年人正常牙合软组织侧貌具有一定的地域特点.
作者:吴皓;吴昕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评价河南省麻疹监测质量及麻疹监测项目进展.方法:分析麻疹疫情和监测资料,比较1999年至2001年各主要监测指标的变化情况,以此反映麻疹监测质量.结果:项目实施前后麻疹病例报告完整性和及时性分别由80.6%上升到99.4%和由70.0%上升到97.2%;监测敏感性、病例调查率、及时调查率、暴发调查率及有明确免疫史所占比例等监测指标有显著提高;市级麻疹实验室的血清检测结果与省实验室比较的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8.61%和98.92%;全省业务人员对监测知识的知晓率和相关统计软件熟悉利用率均在90%以上.结论:河南省麻疹监测质量已达较高水平,麻疹监测项目取得重大进展,有力地促进了全省计划免疫工作的深入开展.
作者:郭万申;范军星;刁琳琪;张延炀;康凯;张珍英;李聪勇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内镜下卢戈液染色诊断早期食管癌的临床可行性.方法:168例患者经内镜下喷洒卢戈氏液对食管粘膜染色后观察,并取不染区组织进行病理检查.结果:168例患者中有123例食管粘膜呈不规则片状不染或着色不良,经病理检查发现食管鳞癌16例,腺癌4例,各种程度的不典型增生52例,不同程度的炎症51例.正常着色者25例,深染者14例与散在小点状着色不良者6例中病理结果为轻度慢性炎症35例,未见明显异常者10例.结论:内镜下卢戈液染色是提高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检出率的有效方法.
作者:冯常炜;李振峰;赵治国;唐芙爱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建立一种新的测定吗啉双胍含量的方法.方法:对样品进行衍生化后,采用反相离子对色谱法(RP-HPLC)分离测定.色谱条件为C18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0.02 mol*L-1辛烷磺酸钠为离子对试剂,水-冰醋酸-甲醇(体积比为30GA6FA5GA6FA65)为流动相,流速为1.1 ml*min-1,检测波长为330 nm.结果:在0. 20~0.62 g*L-1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6(P<0.05),平均回收率100.13%,RSD为0.6%.结论:本法简便、快速、准确,适用于吗啉双胍的含量测定.
作者:杜斌;张秋荣;沈国鹏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研究维生素K3对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的防治作用及其毒性.方法:39只比利时兔,随机分为3组,即对照Ⅰ组、实验Ⅰ组(维生素K3 1 mg),实验Ⅱ组(维生素K3 0.75 mg),每组13只26眼.采用经睫状体玻璃体注入药物及自体新鲜血0.1 ml的方法,观察维生素K3对实验性兔PVR的疗效.另取15只比利时兔分为3组,即对照Ⅱ组,毒性Ⅰ组(维生素K3 1 mg),毒性Ⅱ组(维生素K3 0.75 mg),采用同样方法注入药物观察其毒性.结果:①疗效:术后14 d、21 d、28 d 3组的平均增生级别对照Ⅰ组为2.173、2.270、2.350;实验Ⅰ组为1.230、1.153、1.000;实验Ⅱ组为1.308、1.135、1.058.各时期实验Ⅰ组、实验Ⅱ组与对照Ⅰ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毒性:毒性Ⅰ组可见视网膜毒性,其他组未见.结论:维生素K3对防治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有效,玻璃体内注射维生素K3 1 mg对视网膜有毒性.
作者:阎磐石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进行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的克隆、原核表达和纯化以及多克隆抗体的制备,为以后纯化EGFP融合蛋白奠定基础.方法:构建pGEX-4T3-EGFP重组质粒,在大肠杆菌BL21中进行原核表达,用亲和层析法纯化GST-EGFP, 免疫 BAB/C小鼠制备EGFP多克隆抗体.结果:①目的蛋白GST-EGFP表达量为8 g/L.②获得纯抗体溶液5 ml,浓度为0.4 g/L.③EGFP抗体在1GA6FA100 000稀释度时,Western blot检测条带清晰,背景干净.结论:通过优化诱导条件,利用大肠杆菌可低成本获得大量GST-EGFP.直接使用GST-EGFP融合蛋白免疫BAB/C小鼠,可在较短时间内大量制备EGFP多克隆抗体.
作者:高艳;陈雪梅;吴爱群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CTO)介入治疗成功率的影响因素.方法:对本院2000年5月~2002年9月24例26处CTO的PC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4例26处CTO,总成功率达80.8%,支架置入19处(73.1%).血管闭塞时间≤3个月、闭塞长度≤20 mm、闭塞末端呈尖形者PCI成功率较高,有桥状侧支、闭塞近端血管重度弯曲者手术均失败.结论:影响成功率的因素有血管闭塞时间、闭塞长度、闭塞末端形态、桥状侧支、闭塞近端血管弯曲等.
作者:程冠昌;万琪琳;洪岩;何瑞莉;王治中;刘玉茹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在中重度心力衰竭(CHF)患者变化的触发机制及氯沙坦(losartan)干预的效果.方法:选取CHF患者41例和正常人20例,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1(IL-1)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水平.CHF患者20例常规治疗, 21例加用氯沙坦,治疗4周后再测定上述指标.结果:治疗前患者3种细胞因子血浆水平均高于正常人,且心功能越差,其血浆水平越高;不同病因所致同级CHF的细胞因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氯沙坦治疗后,患者心功能改善情况好于常规治疗,且上述细胞因子的水平降低(P<0.001).结论:细胞因子在CHF的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且与基础病无关.氯沙坦在改善心功能的同时,也降低细胞因子的血浆水平.
作者:崔红玲;阎继峰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汉族人FV基因1 691位点多态分布情况及FV Leiden突变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系.方法:利用聚合酶链反应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103例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与106例正常对照的FV Leiden突变,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组FV基因第1 691位点的基因型为G/G,全部为野生型,未见突变类型.结论:FV Leiden突变作为汉族人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的可能性极小.
作者:贺颖;齐华;连建华;郑红;游文凤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了解某高校教职工的血脂情况,增强人们的自我保健意识.方法: 收集某高校教职工的体检资料进行血脂(TC、TG、LDLC、HDLC)检测分析,对不同年龄段及不同性别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496名教职工中TC、TG、LDLC、HDLC异常检出率分别为44.96%,35.89%,41.94%与2.42%;血脂异常检出率男性均高于女性(P<0.05);男性HDLC、TC异常检出率高分别为50~岁和60~岁年龄组;女性40~岁年龄组明显高于30~岁年龄组.结论:高脂血症已成为该校教职工的多发病,血脂异常与性别、年龄关系密切.
作者:张锦辉;符英丽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观察IL-18对慢性乙肝患者Th1/Th2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分离4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clear cells, PBMC),分别与植物血凝素(PHA,100 mg/L)、HBcAg(1 mg/L)、HBeAg(1 mg/L)单独或联合IL-18(10 μg/L)体外培养48 h,ELISA法检测培养液中IL-2、IFN-γ、IL-4、IL-10水平.20例健康人群作对照.结果:IL-18对健康人群PBMC产生的Th1/Th2类细胞因子无明显影响,但对慢性乙肝患者在IL-18和HBcAg或IL-18和HBeAg联合诱导下则显著增强PBMC产生的Th1类细胞因子IL-2和IFN-γ,但对Th2类细胞因子IL-4和IL-10无明显影响.结论:IL-18增强慢性乙肝患者Th1类细胞因子的优势表达,从而促进Th1细胞的优势分化,而对Th2类细胞因子的表达无影响.
作者:孙长宇;余祖江;安敬军;史须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寻找高效天然抗氧化剂.方法:茶叶、诃子、花生壳、五倍子、虎杖、肉桂等植物风干恒重,过20目筛,分别由乙醇提取、水溶、乙酸乙酯反萃,得提取物.用菜籽油过氧化值测定法(碘量法)衡量各提取物抗氧化活性以及复配作用 .结果:70 ℃,20 d,0.1%(占油质量分数,以下同)提取物/菜籽油的过氧化值(PV,meq/kg)诃子为52.4,茶叶为67.6,花生壳为87.5,五倍子为103.8,虎杖为106.4,肉桂为108.8,空白为108.8;在同样条件下,0.1% 茶叶提取物中添加0.05% 柠檬酸,PV值为38.0;0.05% 茶叶提取物和0.05%诃子提取物中,添加0.05% 柠檬酸,PV值为26.2.结论:茶叶提取物和诃子提取物均为优良的天然抗氧化剂,其复配产品的抗氧化效果更好.
作者:杨怀霞;马庆一;杨林莎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胃腺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本院1995年以来Ⅰ、Ⅱ、Ⅲ期胃腺癌手术切除标本189例,利用免疫组化ABC技术检测胃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并在随访的基础上研究微血管密度与胃癌组织病理学分级(Lauren分类法)、PTNM分期及预后的关系.结果:微血管密度与胃腺癌的组织学分化程度、PTNM分期中的N分期及预后密切相关,但与PTNM分期中的T分期及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肿瘤位置无明显的关系.结论:微血管密度可作为判断胃癌患者预后的可靠指标之一.
作者:僧靖静;赵高峰;僧国珍;张云汉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设计并验证一改良的降落PCR(MTD-PCR)程序.方法:自盐藻bardawil中提取基因组DNA作为PCR模板,使用Taq DNA聚合酶及pfu DNA聚合酶,运用普通PCR和MTD-PCR程序,扩增胡萝卜素生物合成相关基因(cbr)上游启动子序列,并电泳比较PCR扩增产物的特异性.结果:使用普通Taq酶进行PCR,普通PCR程序产生200 bp,500 bp和1 272 bp 的3条带, 而MTD-PCR程序仅克隆出1 272 bp的特异带;利用高保真的pfu DNA聚合酶作PCR,在MTD-PCR泳道中也仅有1 272 bp 1条带,而普通PCR除了产生1 272 bp的特异带外,还出现1条500 bp的非特异带.结论:无论使用普通Taq酶或高保真酶pfu,改良的MT-PCR程序均明显提高PCR的特异性,提示它可用于克隆普通PCR难以克隆的基因片段,或在假阳性难以去除的情况下提高PCR的特异性.
作者:张贵星;袁保梅;许培荣;薛乐勋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新生儿头皮血肿与产程的关系及预防措施.方法:对本院同期单胎头位阴道分娩的头皮血肿新生儿42例(血肿组)和同期单胎头位阴道分娩正常新生儿84例(对照组),从第1产程、潜伏期、活跃期、第2产程、出生体重、胎龄、产母年龄、并发其他损伤及催产素使用率等9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第1产程和活跃期,血肿组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01),并发其他损伤血肿组也显著多于对照组(P<0.005),而潜伏期、第2产程、出生体重、胎龄、产母年龄及催产素使用率方面,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活跃期进展过快,容易造成新生儿头皮血肿,应充分关注活跃期进展速度.
作者:阎晓琴;李慧聪;韦德华;卢爱妮;耿正惠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了解河南省居民的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制订卫生服务政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方法,使用世界卫生组织(WHO)<健康和卫生系统反应性>量表,对3 000名河南省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一般健康状况自我评价:城乡间居民日常活动、工作与家务、注意力与记忆力及人际关系在困难性上的构成不同(P<0.05).慢性病情况:总例次患病率为107.7%,其中城市为119.8%,农村为101.2%.城市居民前3位疾病的顺位是:视力问题、胃炎或溃疡、压抑或焦虑,农村居民前3位疾病的顺位是:胃炎或溃疡、压抑或焦虑、背痛/椎间盘问题.结论:慢性病的预防工作有待加强,尤其应注意压抑、焦虑等心理障碍疾病的防治.
作者:施学忠;李颖琰;郗园林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总结重症胸外伤的救治经验,探讨影响死亡的因素.方法:对1996年~2001年收治的381 例重症胸外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相关的8项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确定死亡的高危因素.结果:统计资料显示:创伤失血性休克、paO2、paCO2、血胸量、器官损伤数、ISS值等因素是死亡的高危因素.结论:伤后及时转运、救治,积极处理并发症,加强临床监护等工作,对降低院内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改非;马福刚;李鹏飞;母国欣;王沂娟;邵焕章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建立抗人心肌肌钙蛋白T(cTnT)单克隆抗体(McAb)的杂交瘤细胞株.方法:从人心肌组织中提取纯化人cTnT,免疫BALB/C小鼠,采用杂交瘤技术,间接ELISA法选择能稳定分泌抗cTnT McAb的杂交瘤细胞株.结果:建立了2株稳定分泌抗cTnT McAb的杂交瘤细胞株N15C和N16D,其染色体数目为90~106,McAb Ig亚类均为IgG1,间接ELISA法测定McAb腹水效价分别为1GA6FA8 000和1GA6FA32 000.免疫印迹结果显示2株McAb均可识别cTnT中Mr为37 000的单一区带,不识别人骨骼肌提取物.间接ELISA法测定N15C和N16D McAb与cTnT反应的低浓度分别为47 μg/L和23 μg/L.相加试验表明2株McAb能识别不同的抗原表位.结论:获得2株能稳定分泌特异性抗人心肌cTnT McAb的杂交瘤细胞株.
作者:张海珠;冯元春;宋晓荣;刘世国;任红斌;杨献军;史明珠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研究益气补肾汤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用药理实验的方法,将小鼠制成免疫抑制模型,灌服益气补肾汤,观察和测定小鼠巨噬细胞吞噬功能,胸腺、脾指数,迟发性超敏反应及溶血素抗体水平.结果:灌服益气补肾汤的小鼠与灌服蒸馏水的免疫抑制模型小鼠相比,巨噬细胞吞噬能力增强 (P<0.05),胸腺指数升高(P<0.05),迟发性超敏反应增强(P<0.05),且血清溶血素抗体升高,脾指数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益气补肾汤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作者:常世卿;王苏静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制备萘普生拆分试剂葡辛胺.方法:采用葡萄糖与正辛胺原位催化加氢制备的正交试验.结果与结论:通过五因素和五水平的正交试验表明,佳的催化反应条件是:添加剂三乙胺用量0.5 ml、反应温度60 ℃、反应氢压1.5 MPa、催化剂用量0.7 g,在60 ml乙醇中,37.2 mmol D-葡萄糖和31 mmol正辛胺反应6 h,葡辛胺的产率可达53.9 %.
作者:刘蒲;徐霞;朱卫卫;王岚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测定实验性糖尿病肾病大鼠肾皮质中NO和内皮素-1(ET-1)的含量,探讨NO和ET-1含量变化在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糖尿病大鼠,分别在成模后2周、12周时处死,应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其肾皮质匀浆中NO2-/NO3-含量,应用放免法测定肾皮质匀浆中ET-1含量.结果:糖尿病大鼠2周、12周时,血糖、内生肌酐清除率、24 h尿蛋白量、肾重/体重比均明显高于同时期正常组大鼠(P<0.01).糖尿病大鼠2周时肾皮质匀浆中NO2-/NO3-含量明显高于2周正常组大鼠(P<0.01),并与内生肌酐清除率呈正相关(r=0.75, P<0.05),而肾皮质匀浆中ET-1含量则低于正常组(P<0.01);12周时糖尿病大鼠肾皮质匀浆中NO2-/NO3-含量明显下降,并低于12周正常组大鼠(P<0.01),而肾皮质匀浆中ET-1含量则高于正常组(P<0.01).结论:糖尿病早期,肾皮质组织内NO含量升高,ET-1含量下降,参与早期肾小球高滤过机制;糖尿病晚期,肾皮质组织内NO水平下降,ET-1水平升高,可能参与肾小球硬化机制.
作者:刘冰;刘章锁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胸腔胃-气管(主支气管)瘘的特异性临床表现和影像学征象.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胸腔胃-气管瘘临床、CT和口服碘水造影表现.结果:胸腔胃-气管瘘临床表现有进食水后呛咳和平卧位呛咳,坐立位减轻,肺部感染、发热、消瘦、乏力和水、电解质紊乱等;口服碘水造影可显示瘘口的位置、大小以及肺部感染情况;CT 检查可详细观察胸部情况,了解瘘与邻近结构的详细解剖,测量气管/支气管内径.结论:根据临床表现和食管造影可以确诊胸腔胃-气管瘘,CT为无创伤、无刺激性检查确诊手段,并为下一步制定气管内支架置入治疗方案提供详尽资料.
作者:韩新巍;吴刚;马南;高雪梅;王艳丽;李永东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研究旋毛虫成囊前期幼虫抗原(PELA) 17 000组分的免疫诊断价值.方法:应用聚丙烯凝胶电泳(SDS-PAGE)和转印技术分离PELA 17 000蛋白组分,用ELISA检测实验感染旋毛虫的Wistar大鼠和旋毛虫病患者血清抗体,并以PELA和成囊期幼虫抗原(ELA)为对照.结果:对于感染旋毛虫的大鼠,17 000组分和PELA的首次血清阳性反应出现在感染后第10 d,而ELA则在感染后第14 d,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48份旋毛虫病患者血清,17 000抗原的阳性率为95.8%, PELA和ELA的阳性率均为100%,3种抗原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7 000抗原与其他寄生虫病患者及健康人血清无反应,而PELA和ELA均与肺吸虫病、鞭虫病患者血清有反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PELA和ELA相比,PELA 17 000组分对旋毛虫病的早期诊断具有更大的价值.
作者:张荣光;崔晶;毛福荣;晋雪香;王中全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观察死亡小鼠在不同时间内肾脏自溶的超微结构变化.方法:采用透射电镜技术,观察小鼠死后0 h、5 h、10 h、20 h、40 h肾皮质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随死亡时间的延长,小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出现一系列自溶改变.主要表现为微绒毛和溶酶体的逐渐消失,线粒体变性,核染色质边集,髓鞘样结构出现并增多,核周隙增宽及裸核的出现.结论:肾脏自溶的超微结构变化情况可用于小鼠死亡时间的确定.
作者:邹丹;全宏勋;胡群员;马新峰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术后低氧血症的相关因素.方法:对110例CABG患者术前、术后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动脉血氧分压(paO2)低于(102-(0.33×年龄)) mmHg(1 mmHg=0.133 kPa)者,确诊为低氧血症.结果:110例CABG患者中26例(23.64%)术后并发低氧血症,paO2(61.38±11.25) mmHg,与术前的(90.64±10.67) mmHg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无吸烟病史的低氧血症发生率分别是40.00%和18.82%,χ2=4.79,P<0.05.术前有无肺功能异常的低氧血症发生率分别是66.67%和21.15%,χ2=6.50,P<0.01.术后有无低心排的低氧血症发生率分别是55.56%和20.79%,χ2=5.52,P<0.05.术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大于或小于50%的低氧血症发生率分别是16.67%和36.84%,χ2=5.62,P<0.05.术后有无肺部感染的低氧血症发生率分别是60.00%和21.90%,χ2=3.85,P<0.05.结论:CABG患者有吸烟史、术前肺功能异常、术后低心排、术后心功能不全、并发肺部感染易发生低氧血症.
作者:胡亚兰 刊期: 2003年第03期
作者1995年至2001年底应用钛板坚固内固定术治疗颌骨骨折103例,获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学征 刊期: 2003年第03期
近1 a来,作者采用白细胞滤除后晶体盐红细胞悬液(Saline adenine glucose mannitol red blood cell suspension,SAGM RBCs)输注,大大减少了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现报道如下.
作者:尹振东 刊期: 2003年第03期
龋病是常见的口腔疾病,主要破坏牙体硬组织,影响咀嚼功能.2000年至2002年作者采用Giomer材料充填龋洞,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吉雅丽;王志刚 刊期: 2003年第03期
阿维A(Neofigason)是新合成的第二代维A酸,具有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短,无体内积蓄等优点,近年来用于银屑病尤其是重症银屑病的治疗,收到了较理想的效果.作者于1998年10月至2002年1月用阿维A治疗重症银屑病28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吴桂芳;王莉萍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窝沟封闭术已被公认为预防窝沟龋的有效方法.作者用自身双侧对照的方法对玻璃离子水门汀和光固化窝沟封闭剂的临床效果进行了对比评价,报道如下.
作者:宋忠臣;张晓;严涛 刊期: 2003年第03期
脂肪栓塞综合征是骨科较严重的早期并发症之一,常见于肺、脑部栓塞.本院近十年来收治了并发四肢、脊柱骨折后脑型脂肪栓塞9例,1例死亡,8例救治成功,报道如下.
作者:王振生 刊期: 2003年第03期
腘静脉肌袢代瓣膜术是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术式之一.作者1991年10月至2001年12月对中、重度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859例907条肢体行腘静脉肌袢代瓣膜术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资料总结如下.
作者:赵春临;王子凡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本院2000年2月至2002年2月,对30例老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应用氯沙坦治疗取得较好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朱海玲 刊期: 2003年第03期
门静脉海绵样变性(cavernous transformation of portal vein, PVCT)引起门静脉血流受阻,可导致门静脉高压.1993年1月至2001年9月,本院共收治PVCT患者21例,经手术治疗,临床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作者:赵龙栓;范应中;马秀现;许培钦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病,近年有学者提出新生儿HIE脑损伤与血清神经肽释放增多有关[1],作者对新生儿HIE患儿进行血清神经肽测定,并结合脑CT分析比较,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聪灵;牛保太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真菌性上颌窦炎因其临床表现与慢性细菌性鼻窦炎或上颌窦恶性肿瘤较为相似,以致易于延误诊断和治疗.作者对21例真菌性上颌窦炎的临床表现及CT影像特征及治疗等进行分析总结,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作者:赵玉林;娄卫华;董明敏 刊期: 2003年第03期
小儿气管异物取出术是一种急危症手术,其麻醉方法有局麻和静脉全麻,前者易致气管损伤造成喉痉挛、气胸等严重并发症,后者麻醉配伍方法较多,作者在药物的配伍使用及手术操作时机上进行改进,收到了满意的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付金厚 刊期: 2003年第03期
近年来,胰腺癌发生率逐年增加,由于其发病隐匿,一旦出现临床症状已多属晚期,常规胰-十二指肠切除(Whipple)术已不能实施.本院1995年5月至2002年3月,共行胰腺、门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superior mesenteric-portal vein,SMPV)联合切除术治疗中晚期胰腺癌19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许培钦;马秀现;党晓卫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本院自1999年起,对失去手术时机或不愿手术的晚期食管贲门癌患者32例进行了内镜下微波加局部化疗的联合治疗,并与同期单纯微波治疗的23例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春颖;李素娟 刊期: 2003年第03期
尿酸结石占尿路结石的14%~25%[1],发生率仅次于草酸钙结石.用药物溶解结石是治疗结石理想的方法之一.自1992年至今,作者采用1/6 mol/L乳酸钠经静脉滴注治疗8例尿酸结石患者,取得了满意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宋东奎;李自勇 刊期: 2003年第03期
膝关节滑膜软骨瘤病(synovial chondromatosis)也称骨软骨瘤病,发病率极低,以形成关节内多发游离体为特征[1],在滑膜肿瘤与瘤样病变中占6.7%[2].现将本院1995至2000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膝关节滑膜软骨瘤病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武淮昌 刊期: 2003年第03期
儿童肾脏的恶性肿瘤90%以上为肾母细胞瘤(又名肾胚胎瘤,Wilms瘤)[1].作者回顾性分析5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肾母细胞瘤的CT表现,结合文献探讨CT对肾母细胞瘤的诊断价值.
作者:牛锋;张书锋;曲金荣 刊期: 2003年第03期
为提高早期保守治疗异位妊娠的效果,优化治疗方案,作者对采用氨甲喋呤(Methotrexate,MTX)联合米非司酮(Mifepristone)与不同剂量MTX治疗异位妊娠的效果进行比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田巧花;封全灵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本院2000年1月至2002年6月,在传统的经腹全子宫切除术的基础上,对手术步骤进行改良,效果较好,报道如下.
作者:陈义芳 刊期: 2003年第03期
自1998年以来,作者对部分乳腺疾病患者,采用经乳晕环形切口施术,取得较好的效果.
作者:赵绛波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米索前列醇是合成前列腺素E1的衍生物,已被广泛用于终止早、中、晚期妊娠,且明显优于传统的缩宫素引产[1].但目前国内外学者采用50 μg米索前列醇引产引起宫缩过强、过频及羊水胎粪污染的报道增加[1,2].作者采用小剂量米索前列醇阴道后穹隆处给药用于晚期妊娠引产63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谢桂菊 刊期: 2003年第03期
1995年6月至2002年3月,本院共收治上尿路梗阻患者44例,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韩新军;陈树理;从长伟;位青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本院1992年至2002年共收治28例31眼先天性泪囊瘘患者,16眼行瘘管切除术,15眼行瘘管烧灼联合缝合术进行治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庆惠玲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本院1989年12月至2001年6月,手术治疗结核性毁损肺106例,占同期肺结核外科治疗的12.9%(106/822),其中出现并发症35例(33%),手术死亡8例(7.5%),余98例痊愈出院,报道如下.
作者:吴云舒;赫金平;宋言峥;唐志德;李殿清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海通片(甘糖酯)是在对藻酸双酯钠(PSS)做了系统的构效关系研究的基础上新近研制而成的一种低分子质量、低抗凝的海洋天然药物.本院内科2000年8月至2002年8月,对102例脑梗死患者进行治疗观察,现报道如下.
作者:孙宣龙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本院从1999年8月至2001年4月应用电视腹腔镜对不孕症患者60例进行诊治,报道如下.
作者:付秀虹;王玉真;齐瑞玲 刊期: 2003年第03期
2000年元月至2002年12月,应用宫腔镜联合B超输卵管插管注液术诊治输卵管间质部梗阻的不孕症患者42例,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
作者:蒋学禄;邱雪州;马万增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罗哌卡因是一种新型长效酰胺类局麻药,具有较小的心血管及中枢神经系统毒性,低浓度时有明显的感觉、运动阻滞分离的特性.2002年3至5月,作者观察了60例剖宫产术后患者分别采用低浓度罗哌卡因和布比卡因硬膜外腔镇痛的效果与副作用,报道如下.
作者:李卫华;罗会春;栗付民 刊期: 2003年第03期
1995年1月至2001年12月,作者使用国产GF-1型管状吻合器在食管癌、贲门癌手术中行食管与胃肠吻合118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秦合军 刊期: 2003年第03期
作者总结分析了7例误诊的输尿管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作者:李培林;王五永;李四明;李新富 刊期: 2003年第03期
1996年以来作者采用疝环填充式修补术对113例腹股沟疝进行修补,并与同期进行的136例常规疝修补术进行对比,报道如下.
作者:张谢夫;吕建锋 刊期: 2003年第03期
1997年1月至1998年12月,本科应用先关胸再颈部吻合的二切口手术治疗胸中段食管癌,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耿明飞;周福有;苏文中 刊期: 2003年第03期
1998年4月至2002年6月,作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异位妊娠28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肖云芳;孙红 刊期: 2003年第03期
覆盖义齿是指义齿的基托覆盖并支持在已做治疗的牙根或牙冠的一种全口义齿或可摘局部义齿.由于牙根的保留,减少了患者拔牙的痛苦及牙槽骨的吸收,同时增强了义齿的固位、稳定和支持.但长期戴用后可能出现龋病、牙周病等临床疾病[1].现将笔者制作的37幅82颗基牙的可摘式覆盖义齿远期疗效观察报道如下.
作者:张月兰 刊期: 2003年第03期
为了解肠杆菌科细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情况,作者对684株肠杆菌科细菌产ESBLs情况及其对12种常见抗生素的耐药性进行分析,为临床合理选择抗生素和有效控制产ESBLs肠杆菌科细菌感染提供治疗依据.
作者:徐岷;王玉萍;冯羡菊 刊期: 2003年第03期
肺癌是常见恶性肿瘤之一.由于老年患者并发疾病多,临床上误诊时有发生,以致延误诊断和治疗.1997年1月至2002年1月收治407例老年肺癌患者,其中发生误诊者126例,误诊率30.95%.现将其误诊情况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王丽萍;梅其达;高国谦;樊青霞 刊期: 2003年第03期
颞下颌关节(TMJ)强直的外科治疗方法较多,应用下颌升支垂直截骨、下颌升支后缘倒置再植术式的TMJ重建术治疗TMJ强直,因下颌升支高度的保持,有利于发挥下颌骨有效的杠杆作用和力偶作用,可较好地恢复关节功能[1~6].作者收集1989年5月至2001年5月对实行TMJ重建手术治疗的48例(62侧关节)TMJ强直患者的资料,对其远期疗效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刘中寅;冯晓东;汤小雨;李伟;温炎 刊期: 2003年第03期
1999年11月至2000年9月,对骨科大手术的患者行自体引流血回输,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作者:李红;赵晖;李静 刊期: 2003年第03期
颈部手术中浅颈丛神经阻滞难以阻断深部牵拉反应[1],易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加快[2,3],且麻醉作用时间有限.高位硬膜外阻滞虽不受时间限制,深部牵拉反应较轻,但若用药量过大或管理不善,常会出现呼吸、循环方面抑制,且若阻滞欠完善切皮时部分患者仍有痛感.本研究将2者联合应用,旨在探讨连续高位硬膜外加浅颈丛神经阻滞在颈部手术应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作者:徐国亭;刘玉惠;王春亭;聂守才;李云杰;王西娟 刊期: 2003年第03期
1999年7月至2002年5月,作者用AA方案:阿克拉霉素(Acl)加阿糖胞苷(Ara-c)联合治疗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31例,取得较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作者:姜中兴;王芳 刊期: 2003年第03期
1999年1月至2002年8月,作者对36例患者行广泛子宫全切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手术后1周内进行综合治疗以防治尿潴留,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作者:阎秀玲;董军响 刊期: 2003年第03期
2000年4月至2001年4月,应用宫腔镜联合B超对139例因取环困难或带节育器(IUD)异常子宫出血的患者进行检查和治疗,报道如下.
作者:白桦;申爱荣;任芬若;王勇 刊期: 2003年第03期
金属烤瓷冠由于其生物相容性好、美观耐用、理化性能稳定等诸多优点,近年来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其颈缘设计和制作是影响修复效果的重要因素.为了美观、固位和预防继发龋,常将颈缘设置于龈下,这是否损害牙龈组织的健康,一直存在着争论[1].作者从美观、颈缘形态和适合性等方面考虑,设计了两种龈下位置的金属烤瓷冠颈缘,以寻求对牙龈组织健康影响较小的金属烤瓷冠颈缘位置.
作者:邱晓霞 刊期: 2003年第03期
蓝趾综合征(blue tou Syndrome )是指足趾的微小血管闭塞引起足趾出现蓝黑色、锯齿状、指压不褪色的斑点,伴剧痛等症状的综合征,病因多为粥样硬化性栓子[1].1996年1月至2002年5月以足痛就诊本院神经科,经彩色多普勒确诊为蓝趾综合征共32例,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庞承仁;牛殿英;付中华 刊期: 2003年第03期
低血糖昏迷是糖尿病治疗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本院急诊科1998年1月至2002年1月共收治2型糖尿病并低血糖昏迷50例,总结如下.
作者:钟华阳;胡伟盛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高、低发区人群贲门癌变过程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表达与病变发生发展的生物学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ABC法),检测高(133例)、低发区(142例)居民贲门上皮不同程度病变的EGFR变化特征及其与病变的关系.结果:在贲门癌高发区,随贲门上皮病变进展,慢性浅表性胃炎(CSG)→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不典型增生(DYS)→贲门腺癌(GCA),EGFR蛋白阳性率分别为43%、44%、79%和53%;DYS组EGFR蛋白阳性率与其它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EGFR蛋白表达阳性率随贲门癌分化程度降低而减低,但无统计学意义.在贲门癌低发区,随贲门上皮病变加重,EGFR蛋白阳性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从CSG→CAG→DYS→GCA,EGFR蛋白阳性率分别为16%、27%、50%和46%;正常贲门组织(NOR)、CSG与GCA, NOR、CSG与DY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EGFR蛋白表达阳性率不随贲门癌分化程度降低而改变.结论: EGFR是贲门上皮癌变,特别是早期病变的重要分子变化.高、低发区贲门癌变可能存在不同的分子基础,环境中暴露的致癌因素不同(质和量)可能是导致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
作者:周琦;白永敏;刘宾;贺新伟;范宗民;李吉林;高珊珊;郭花芹;王道存;常志伟;易会兴;王宁博;王立东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河南林州地区贲门癌组织中3种Ⅱ期代谢酶基因GSTM1,GSTT1及GSTP1基因多态性变化,进一步深入了解该地区贲门癌高易感性分子基础.方法:利用multiplex-PCR、PCR-RFLP检测19例手术切除贲门腺癌组织及72例正常对照组织(颊粘膜细胞和血细胞)中代谢酶基因GSTM1、GSTT1、GSTP1多态性改变.结果:贲门腺癌与正常对照组织中GSTM1纯合缺失基因型分别占37%和39%,该基因型未明显增加对贲门癌的易感性(OR=0.69);GSTT1纯合缺失基因型分别占53%和39%,该基因型可能与贲门癌易感性增高有关(OR=2.38);GSTP1的Ile/Val和Val/Val基因型合并在一起分别占26%和42%,Val等位基因能降低个体贲门癌的易感性(OR=0.41).结论:GSTM1基因多态对贲门癌易感性无明显影响,而GSTT1和GSTP1基因多态与贲门癌易感性有关.
作者:周琦;郑作昱;王立东;益新娜;王道存;常志伟;刘宾;李吉林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贲门癌高、低发区人群贲门癌变过程中MUC3表达变化特征及其与病变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和组织病理学方法,对来自河南省贲门癌高发区63例、低发区103例无症状居民贲门粘膜活检组织和高发区70例、低发区39例贲门癌(GCA)手术切除组织的MUC3的表达进行分析.结果:贲门癌高、低发区居民贲门上皮各级病变,均有不同程度的MUC3蛋白表达,从慢性浅表性贲门炎(CSG)→慢性萎缩性贲门炎(CAG)→不典型增生(DYS)→贲门癌(GCA),MUC3蛋白表达免疫阳性率高发区分别为13%、44%、29%和38%,低发区分别为13%、13%、50%和33%.结论:低发区人群贲门癌变演进过程中MUC3阳性表达率呈逐渐升高的趋势,DYS阶段的变化明显,而高发区居民CAG阶段阳性率高,提示2者可能存在不同的危险因素和发病机制.
作者:周琦;白永敏;王立东;刘宾;谢冬玲;高珊珊;范宗民;郭花芹;王启鸣;齐义军;李吉林;焦新英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贲门癌组织微粒体环氧化物羟化酶(mEH)基因多态性改变,进一步深入了解贲门癌高易感性分子基础.方法:利用PCR和PCR-SSCP方法对19例贲门腺癌和72例正常对照组织mEH基因多态性进行了检测.结果:贲门腺癌和正常对照组织中,mEH的Arg/His和His/His基因型合并在一起分别占16%和15%,His等位基因对贲门癌易感性并无明显影响(OR=0.72);mEH的His/Tyr和Tyr/Tyr基因型合并在一起分别占58%和57%,Tyr等位基因并未影响个体对贲门癌的易感性(OR=0.92).结论:mEH基因多态对贲门癌易感性无明显影响.
作者:周琦;郑作昱;王立东;范宗民;郭花芹;高社干;秦艳茹;安继业;贺新伟;王启鸣;王道存;李吉林;刘宾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贲门癌高、低发区贲门上皮各级病变组织C-erbB2蛋白表达的变化特征.方法:采用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分析高发区正常贲门上皮(NOR)10例,慢性浅表性贲门炎(CSG)组织23例,慢性萎缩性贲门炎(CAG)组织16例,贲门上皮不典型增生(DYS)14例,贲门癌(GCA)70例和低发区NOR 32例,CSG 组织38例,CAG组织15例,DYS 18例,GCA 组织39例中C-erbB2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贲门癌高发区从CSG→CAG→DYS→GCA,C-erbB2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7%、38%、86%和81%; GCA组织中低分化组C-erbB2蛋白阳性率(57%)低于高、中度分化组(92%)(P<0.05).低发区从CSG→CAG→DYS→GCA,C-erbB2蛋白阳性率分别为21%、20%、56%和51%;GCA组织中低分化组C-erbB2蛋白阳性率(80%)高于高、中度分化组(33%)(P<0.05).结论:贲门上皮极轻度病变已发生不同程度的C-erbB2表达变化,并随病变进展而呈现不同程度的升高趋势;高发区贲门上皮各级病变的升高趋势,特别是DYS,明显高于低发区居民;C-erbB2是贲门上皮癌变,特别是早期病变的重要分子变化.
作者:周琦;白永敏;王立东;贺新伟;安继业;刘宾;李吉林;范宗民;郭花芹;高社干;王启鸣;齐义军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河南食管癌高发区人群贲门癌和食管癌组织p53基因突变和蛋白聚集的变化规律,进一步深入了解食管癌癌变机制.方法:采用PCR-SSCP、DNA测序分析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对19例贲门腺癌手术切除标本和50例食管鳞癌手术切除标本的p53基因突变和蛋白聚集的变化进行检测.结果:①食管鳞癌和贲门腺癌组织中p53蛋白过度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70%和68%,p53基因突变率分别为58%和53%,p53基因突变和蛋白过度表达的一致率分别为64%和42%;②食管鳞癌组织p53基因突变在第5~8外显子中均有分布,而在贲门腺癌组织集中分布于第5和第7外显子;③对p53基因突变谱分析显示,在食管鳞癌和贲门腺癌组织中,G:C→A:T是常见的碱基突变类型(48%和30%),碱基的插入和缺失在贲门腺癌中也较为常见.结论:p53基因在食管鳞癌和贲门腺癌组织中的相似变化提示林州地区贲门和食管癌可能存在共同的致病危险因素;对p53蛋白检测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p53基因的变化特点.
作者:周琦;郑作昱;王立东;刘宾;秦艳茹;王道存;常志伟;易会兴;范宗民;李吉林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观察贲门癌与直肠癌组织嗜铬蛋白A(CGA)及p53蛋白表达的变化.方法:采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76例贲门癌和49例直肠癌组织中CGA及p53表达变化.结果:贲门癌组织中,CGA和p53阳性率分别为55.3%(42/76)和65.8%(50/76);直肠癌组织中,CGA和p53阳性率分别为34.7%(17/49)和67.3%(33/49);贲门癌组织中CGA阳性率明显高于直肠癌(P<0.025);有内分泌分化的贲门癌和直肠癌其p53阳性率均明显高于CGA阴性者(P<0.025).结论:贲门癌与直肠癌组织中CGA阳性表达率存在明显差异;p53基因的变化在这两类肿瘤内分泌细胞分化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王道存;王立东;范宗民;郭花芹;高珊珊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分析河南省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应用个案调查方法,通过询问及查阅记录的方式,收集临床诊断病例的人口学、临床及流行病学数据.结果:河南省疫情始于2003年4月2日,发生临床诊断病例15例,10例为输入病例,8例感染来源于医院.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15/15)、咳嗽(10/15)及肺部X线炎症表现(15/15).其中1例输入患者造成家系内3人感染,家系外1人感染.潜伏期为5~8 d.结论:本次河南省暴发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主要以输入病例为主,主要在医院和家庭内的密切接触者中传播.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及肺部X线炎症表现.疫情造成的续发病例很少,说明预防控制措施效果良好.
作者:胡东生;张卫东;郗园林;温红伟;宋鲁平;王卫民;代丽萍;杨文杰;张梅喜;康巧珍;乔海灵;薛乐勋;段广才;董子明;郑玉玲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分析比较SARS病毒与冠状病毒科中病毒基因和蛋白的同源性.方法:利用互联网、分子生物学软件对SARS病毒与冠状病毒科中病毒基因和蛋白同源性分析,构建蛋白进化树.结果:SARS病毒在某些区域基因序列与冠状病毒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具有自身比较保守的基因组序列结构.SARS病毒的三个结构蛋白(S、M和N)中与同科其他病毒存在很高的同源性;不同地域SARS病毒的基因序列存在差异.结论:SARS病毒不是其他冠状病毒的变异体,而是一种与冠状病毒类似,可能早已经独立存在,此前未被人类所认识的新病毒.
作者:董子明;赵国强;何炜;王涛;张钦宪;章茜;乔海灵;胡东生;潘卫东;姜国忠;董明敏;薛乐勋 刊期: 2003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