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过敏性紫癜分为风热伤络、血热妄行、阴虚火旺、脾肾气虚、气阴两虚型辨证,治宜凉血活血、养血活瘀为主,酌加紫草、薏苡仁以防其副作用.
作者:王文英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固表健脾方治疗小儿肺脾两虚型过敏感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过敏感性鼻炎的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其中中医治疗组35例,应用自拟固表健脾方加减,每日1剂;西药对照组35例,口服氯雷他定,体重>30 kg,每次10 mg,1次/d;体重≤30 kg,每次5 mg,1次/d.苯海拉明麻黄素滴鼻,每日3次.28 d为1疗程,1疗程后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35例,治愈9例,显效11例,有效10例,无效5例,有效率85.0%;对照组35例,治愈4例,显效6例,有效10例,无效15例,有效率57.0%,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未见不良反应,对照组出现4例不良反应.结论:固表健脾方治疗小儿肺脾两虚型过敏感性鼻炎疗效好,副作用小,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陈文英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观察糖心平合剂对糖尿痛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及对心电图正常心动周期标准差(SDNN)、心率变异指数(HRVI)、功率谱的影响,探讨糖心平合剂治疗耱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的作用机理.方法:61例患者分为对照组(29名)和糖心平合剂治疗组(32名),观察临床治疗效果,检测治疗前后对SDNN、HRVI和功率谱的影响.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共60例患者,治疗2周后,在中医证候方面治疗组较对照组有明显优势(P<0.01),治疗8周后,仍较对照组有优势(P<0.05);治疗4周后治疗组可见糖化血红蛋白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而对照组前后对比无明显差别;治疗组在心电图功率谱、心率变异指数方面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变(P<0.01),而对照组仅在功率谱上体现出疗效(P<0.05).结论:糖心平在治疗糖尿痛心脏自主神经病变方面,通过改善临床症状体征,减轻患者心率变异程度,稳定血糖,改善尿糖、尿蛋白含量等手段,取得肯定疗效.
作者:孙世萍;殷晓轩;宋丽绚;庄皎;崔文 刊期: 2010年第02期
充血性心力衰竭是指在有适量静脉回流的情况下,由于心脏收缩及/或舒张功能障碍,心排血量不足以维持组织代谢需要的一种病理状态.中医辨证心衰为本虚标实之证,心肺、气阴亏虚为其病本,气虚血瘀为基础病机.故治以益气温阳、活血化瘀、化气利水为基本治法.早期治疗宜以益气活血为主,中晚期治疗宜以温阳利水为主,阴虚明显者可合滋阴之法.
作者:庞志英 刊期: 2010年第02期
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中医病因病机主要为:热毒郁遏肌肤,延及血分、灼伤阴血、肤失濡润;凉血化瘀解毒法是治疗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重要治法;常用药物有:水牛角、生地黄、牡丹皮、赤芍、凌霄花、紫草等.
作者:王素丽;赵智强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观察黄芪注射液联合辛伐他丁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将90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黄芪注射液40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滴,每日1次,2周后停用;联合应用辛伐他丁20 mg,每晚1次,4周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显效率及超声心动图心功能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黄芪注射液联合辛伐他丁治疗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疗效肯定,并能改善病人的预后.
作者:景德全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动力髁螺钉(简称DCS)在股骨粗隆下粉碎性不稳定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对我院2003年6月-2005年9月23例股骨粗隆下粉碎性不稳定骨折的患者采用DCS内固定治疗.结果:全部病例均得到0.83-3 a随访,主要指标为颈干角、髋关节伸屈活动度.骨折全部愈合,无钢板松动、断裂、骨不连等并发症,1例轻度髋内翻.优16例,良6例,优良率95.70%.结论:DCS能提供有效的内固定,其治疗股骨粗隆下粉碎性不稳定骨折效果显著.
作者:陈鹏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167例确诊患者,均采用西药、中药、牵引、推拿等方法综合治疗.结果:167例中治愈78例,好转69例,显效12例,无效8例,有效率95.2%.结论:中药、牵引、推拿等方法综合治疗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满意.
作者:秦和森 刊期: 2010年第02期
回顾性分析1例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引起膜性肾病病例的诊治过程.患者服用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1月后,以下肢浮肿为首发症状,血浆白蛋白明显降低,血脂升高,24 h尿蛋白升高,余实验室检查无明显异常,行肾穿刺活检,活检报告为:膜性肾病(Ⅰ)期.予强的松标准疗法及雷公藤多甙片等相关治疗,症状缓解,24 h尿蛋白明显降低.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引起的膜性肾病非常少见,建议应据药物安全性和患者危险因素谨慎用药.
作者:邬明阳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评价蒙脱石散剂治疗婴幼儿腹泻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婴幼儿腹泻60例,随机分为2组各30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蒙脱石散剂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时加用止泻剂(鞣酸蛋白,次碳酸铋等)治疗;两组均行血常规,粪常规,粪培养检查.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整个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相比粪常规和粪培养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蒙脱石散剂治疗婴幼儿腹泻有较好的疗效,能吸附病原体和毒素,维持肠细胞的吸收和分泌功能,并且可增强其肠道屏障功能,阻止病原微生物的攻击作用,有利于控制腹泻.
作者:杨荣霞;周高东;刘友贤 刊期: 2010年第02期
慢传输型便秘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疾病,其症状顽固,影响因素多样,发病机理复杂,临床治疗效果满意.因此,探寻其发病机理,于提高和发现新的治疗手段,提高临床疗效意义重大.
作者:郭慧;孙建华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观察芪锌颗粒治疗儿童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服用芪锌颗粒,对照组服用儿童复方胃蛋白酶颗粒和葡萄糖酸锌颗粒.结果: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本方法能增加易感儿的抗病能力,改善食欲,增强患儿体质,并且未发现毒副作用.
作者:王昕旭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观察黄芪平甲方联合他巴唑治疗老年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疗效.方法:分析72例老年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和30例中青年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各自临床特点;并将72例老年甲亢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2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黄芪平甲方治疗,对照组30例,单用西药治疗.结果:治疗后两组甲状腺激素水平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可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缩短疗程,降低复发率.结论:黄芪平甲方联合他巴唑治疗老年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效果满意.
作者:丁继存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评价益气祛瘀化痰汤对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患者健康相关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72例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34例,并在治疗前、后分别测量肺功能及圣乔治呼吸问卷(SCRQ)评分指标,观察其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健康相关生存质量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益气祛瘀化痰汤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但两组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祛瘀化痰汤能够明显改善患者健康相关的生存质量.
作者:胡超群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特异性皮炎多发于儿童,其特征为瘙痒剧烈,反复发作,并常有家族史.中医认为与先天禀赋有关,涉及脾、心脏腑,治疗以清热利湿止痒,清心培土,祛风润燥为主.
作者:饶美荣;魏跃钢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参蝎化瘀汤联合西药治疗糖尿病合并冠心痛的疗效.方法:随机将80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降糖药和扩张冠状动脉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参蝎化瘀汤.结果:治疗4个月后两组比较,心绞痛、心电图的总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空腹血糖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未发现明显的毒性和不良反应.结论: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参蝎化瘀汤治疗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疗效显著.
作者:李洪涛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观察祛脂降糖方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用自拟祛脂降糖方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并与用降糖舒治疗的100例做对照,30 d为1疗程,2疗程后对比疗效.结果:两组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后,治疗组和对照组血糖,尿糖明显降低(P<0.01,P<0.05),但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脂明显下降(P<0.01),治疗组降脂作用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有效率为93%,对照组有效率为66%.结论:祛脂降糖方治疗2型糖尿病有确切疗效.
作者:李景江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观察润肝明目汤对干眼症的临床疗效.方法:运用润肝明目汤对干眼症患者45例90只眼进行治疗,观察治疗前后干眼症的阳性病史和自觉症状、泪液分泌试验(schimen test)、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荧光素钠染色的改变.结果:总有效率86.67%.结论:润肝明目汤对干眼症的治疗有一定疗效.
作者:吕海江;裴玉喜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在西药治疗急性轻症胰腺炎的基础上,联合自拟胰腺炎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6例急性轻症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3例,对照组23例以西药综合治疗,治疗组23例在前者基础上加用自拟胰腺炎方治疗,7 d为1疗程.观察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显效14例,有效8例,无效1例;对照组显效7例,有效12例,无效4例.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轻症胰腺炎疗效满意.
作者:王晶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评估六味地黄丸对已接受多巴胺替代治疗的帕金森病患者多个系统自主神经症状的影响.方法:128例应用多巴胺替代治疗的原发性P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3例单用多巴胺替代治疗,六味地黄丸组65例在多巴胺替代治疗基础上合用六味地黄丸.治疗6个月后,两组进行SCOPA-AUT量表评估.结果:六味地黄丸组在泌尿系统、体温调节功能、性功能三方面症状SCOPA-AUT评分和总分上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在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和瞳孔调节功能方面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未见显著性差异.在各系统症状发生率方面,六味地黄丸组有增加腹胀、减少大便失禁的趋势,但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六味地黄丸可显著降低患者夜间盗汗和畏热的发生率,减少夜尿、尿失禁、尿频,还能明显减少性功能障碍,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六味地黄丸对心血管系统和瞳孔调节系统症状发生率未见明显影响(P>0.05).结论:帕金森病患者显示出明显的多系统自主神经症状.本研究证实六味地黄丸可在泌尿系统、体温调节和性功能等多方面改善帕金森病自主神经症状.
作者:薛红;虢周科;刘璇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治疗瘀血阻络型血管性痴呆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治疗组予以丹红注射液,对照组给予银杏达莫注射液,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疗程均为28 d.结果:治疗后两组的MMSE、ADL积分与治疗前相比较(P<0.0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与治疗前比较(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明显降低(P<0.01).治疗后两组血清β-Ap、Apo B的含量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结论:丹红注射液治疗VD有较好的疗效,在改善患者中医证候方面作用优于银杏达莫注射液;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丹红注射液具有降低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血清β-Ap的含量,从而减轻β-Ap对神经细胞的毒性作用;降低血清Apo B的含量,纠正脂蛋白代谢紊乱有关.
作者:金杰;贾敬选;郭智宽 刊期: 2010年第02期
青春期功血是青春期女性常见病和多发病,或称崩漏,目前西医对青春期功血均采用大剂量性激素治疗,有止血迅速有效的优点,但长期、大量应用性激素有一定的副反应和风险.中医学认为,崩漏辨证,有虚实之异:虚者多因脾虚,肾虚;实者多因血热,血瘀.虚、热、瘀三者可单独或复合成因,互为因果,久崩者多虚多瘀.
作者:吴翠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观察调脂保肝汤治疗非酒精性单纯脂肪肝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对照组40例.对照组应用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自拟调脂保肝汤,1个疗程后比较结果.结果:治疗组临床痊愈、显效、有效、无效分别为24例、26例、6例、4例,有效率93.3%;对照组分别为8例、14例、6例、12例,有效率70.0%.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调脂保肝汤治疗非酒精性单纯脂肪肝疗效确实,无明显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杜磊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观察自拟益胃和营汤联合莫沙必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6例门诊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68例)和对照组(68例),两组均服用莫沙必利片5 mg,每日3次,餐前30 min服用,治疗组加服自拟益胃和营汤,每日1剂,1个疗程(14 d)后观察主要症状变化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组有效率89.71%,对照组有效率79.41%,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主要症状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无不良反应;中医分型中,肝郁气滞型有效率95.45%,肝郁脾虚型有效率94.74%,脾虚痰湿型有效率75.00%,寒热错杂型有效率86.67%.结论:益胃和营汤联合莫沙必利可明显改善FD患者的临床症状:肝郁气滞、肝郁脾虚证型,疗效优于痰湿型及寒热错杂型.
作者:魏国健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加味八珍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疗效.方法:将60例DPN患者,采用单盲法,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口服维生素B1,每次10 mg,每日3次;弥可保注射液(日本卫材株式会社生产)500μg,每日1次,肌注;拜阿司匹林片100 mg,每日1次,口服;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八珍汤治疗;平均治疗30 d后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7%,对照组60%(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脂及运动传导速度(MNCV)、感觉传导速度(SNCV)的改善均较对照组明显(P<0.05).结论:加味八珍汤治疗DPN疗效显著.
作者:李惠民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精浊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前列腺炎.根据其临床证候表现,从热入精室辩证治疗,以小柴胡汤加减为主方,随症加减,临床疗效显著.
作者:薛良;高兆旺 刊期: 2010年第02期
卵巢早衰是由多种病因所致的卵巢功能衰竭,其病因极其复杂,治疗相当棘手.西医对此缺乏有效药物,多采用激素替代疗法;中医认为其主要病机是肾虚,故采用补肾为治疗原则;植物性雌激素作为一种绿色雌激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本文主要探讨了中医对卵巢早衰病因病机的认识,以及对其现阶段的治疗方法进行综述,并根据中医理论提出用营养药膳来防治卵巢早衰的想法.
作者:葛盛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探索肾阴虚型崩漏的诊断与治疗.方法:采用左归丸合失笑散加减治疗肾阴虚型崩漏.结果:疗效显著.结论:左归丸合失笑散加减治疗崩漏疗效显著.
作者:孟昱琼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观察知柏地黄丸加减治疗阴虚阳亢型儿童多动症的疗效.方法:将85例确诊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0例,采用知柏地黄丸加减治疗;对照组25例,采用利他林治疗.30 d为1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25例,P<0.01.结论:知柏地黄丸加减具有滋补肝肾,育阴潜阳,宁神谧智的功能,对阴虚阳亢型儿童多动症有较好疗效.
作者:王玲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加味宫外孕Ⅱ号治疗早期异位妊娠疗效.方法:6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口服中药加宫外孕Ⅱ号,对照组30例采用期待疗法.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0.63%,对照组有效率为36.67%,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加味宫外孕Ⅱ号治疗早期异位妊娠效果显著.
作者:韩爱;吕美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观察苓参消痞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16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苓参消痞汤加减,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30 d为1疗程.结果:治疗组80例的有效率为87.5%,对照组的有效率为72.5%.结论:参苓消痞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邵世芳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旨在了解倍他乐克联用黄芪注射液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选择80例心力衰竭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强心利尿扩血管等常规治疗为对照组40例;在常规用药治疗基础上,加用倍他乐克联合黄芪注射液治疗组40例.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5.0%.对照组85.0%,两组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认为倍他乐克联用黄芪注射液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有显著效果.
作者:张周平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0例,采用西药治疗,治疗组46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服用中药汤剂.两组均7 d为1疗程,3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率17.39%,总有效率97.83%,对照组治愈率10.00%,总有效率80.0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效粟显薯.
作者:刘茜 刊期: 2010年第02期
总结中医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所致不孕的方法,从名医经验,补肾调周,临证辨证分型治疗等方面探讨该病的中医治疗现状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的疗效,对临床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作者:徐冬艳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中药通腑汤灌肠在腹部术后对恢复肠道功能的疗效.方法:对45例患者采用中药通腑汤灌肠配合胃肠减压等常规治疗,与仅采用常规治疗处理的45例腹部术后患者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在术后排气、排便时间与对照组术后排便时间存在显著性差异,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通腑汤灌肠在腹部术后对恢复肠道功能有确切的疗效.
作者:蒋永义 刊期: 2010年第02期
溃疡性结肠炎(UC)又称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表现主要为持续不愈或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笔者临证时常将溃疡性结肠炎分为脾虚湿热型、脾肾阳虚型、肝脾不和型、阴血亏虚型,运用中药进行辨证论治.在采用药物治疗的同时,还常注意采用情志调摄、食疗、灌肠等方法进行配合治疗,以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作者:赵克华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评价河南不同产地茜草药材的质量.方法:采用中国药典(2005版)的方法进行醇溶性浸出物、总灰分、酸不溶灰分的测定;用高效液相(HPLC)色谱法测定茜草中大叶茜草素的含量.结果:不同产地茜草中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醇溶性浸出物、大叶茜草素的含量有明显差别.结论:研究结果可作为茜草资源保护和规范化种植的依据.
作者:张金鸽;代丽萍;陈随清 刊期: 2010年第02期
对琥珀二十多年来的研究分为鉴别、药理、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拓宽琥珀的研究范围.
作者:赖昌生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白头翁汤来源于<伤寒论>,由白头翁、黄柏、黄连、秦皮等药物组成.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主治热痢.证见腹痛下痢,泻下脓血,里急后重,肛门灼热,舌红苔黄,脉象弦数者.
作者:王瑞锋;王雪 刊期: 2010年第02期
木瓜性味酸温,富含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在我国资源丰富.对其本草考证和实验研究,可以为木瓜的一些临床疗效提供理论依据,在生产实际中加以利用.
作者:孙红英 刊期: 2010年第02期
香丹注射液改善微循环,抗体外血栓形成和抗血小板聚集的功能,对收缩状态的微血管有显著的舒张作用,可改善微循环障碍,改善细胞缺血、缺氧所致的代谢障碍;舒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的供血供氧;明显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部能量代谢,缓解继发性脑缺血;抑制血液凝固,激活纤维蛋白溶解酶,拮抗Ca2+络合,阻止复活Ca2+凝固作用;改善心功能,减慢心率,减少阵发性心房纤颤,频发性早搏的发生.随着对香丹注射液药理作用的深入研究,其临床用途亦越来越广泛,不仅在治疗冠心病、心肌梗死疗效确切,对其他心脑血管疾病均有良好疗效,并且在其他系统疾病的治疗中也取得了良好效果.
作者:何月光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建立测定葛根芩连丸中多糖类溶出度的方法.方法:溶出度的测定用蒽酮硫酸法显色,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在622 nm处测定吸光度.结论:多糖的溶出度在45 min内达到了70%的标准.结果:测定葛根芩连丸中多糖溶出度的方法简单,可为葛根芩连丸质量评价的研究提供新的参考指标,也为复方制剂中多糖类的含量测定提供参考.
作者:马兰兰;陈天朝;周欢欢;翟来超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建立补肾调周合剂质量控制方法.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当归、川芎、白芍进行定性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淫羊藿中淫羊藿苷含量.结果:薄层色谱对当归、川芎及白芍特征斑点定性鉴别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HPLC法以甲醇-水(55∶4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70 nm,淫羊藿苷含量在0.196 μg-2.94 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9),平均回收率为99.21%(RSD=1.41%,n=6).结论:所建立的定性、定量方法准确、重现性好,可以作为该制剂的质量控制方法.
作者:贾永艳;周红敏;田效志;李九席;徐艳华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建立测定腊梅花中槲皮素含量的HPLC分析方法.方法:色谱:Hypersil ODS C18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甲醇-水(65∶35);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λ=254 nm;柱温为25℃;进样量为10 μl.结果:槲皮素在0.2-2 μg(R2=0.9985)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98.11%.RSD=2.08%.结论:HPLC分析方法操作简便、快速、准确,可用于腊梅花中槲皮素的含量测定.
作者:吴斌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测定了不同产地栀子炮制品中绿原酸的含量.方法:采用外标法.Zorbax XDB-C18(4.6×150 mm,5 μm)色谱柱,乙腈-1.1%冰乙酸(0-12 min:7∶93;12-20 min:10∶90),流速为1.0 ml/min,柱温25℃,检测波长为326 nm.结果:测得10个产地栀子中生栀子、炒栀子、焦栀子中绿原酸含量随着炮制程度的深入,逐渐降低.结论:本研究建立的栀子中绿原酸含量测定方法简便易行,结果准确、可靠,便于对栀子不同炮制品中绿原酸含量进行检测,有利于栀子炮制品的质量控制.
作者:段启;陈华师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地黄饮子对AD细胞模型抗氧能力影响.方法:通过建立β淀粉样蛋白诱导PC12细胞损伤的AD细胞模型,采用脑脊液药理学方法,观察地黄饮子对PC12细胞培养液中CAT、GSH-Px、SOD、MDA含量的影响,探讨地黄饮子对AD细胞模型抗氧能力的作用.结果:地黄饮子能提高PC12细胞培养液中SOD、CAT、GSH-Px的活性,降低培养液中MDA的含量.结论:地黄饮子通过提高AD细胞模型的抗氧化能力,对AB所致PC12细胞损伤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
作者:周妍妍;谢宁;姚辛敏;孟菲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研究补肾丹对亚急性衰老模型大鼠的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方法:清洁级健康Wistar大鼠,雄性,体重200±20 g,77只.随机分为7组:正常对照组、金匮肾气丸组、补肾丹高、中、低剂量组、维生素E组、模型组.采用D-半乳糖致亚急性衰老法,除空白组外,各组腹腔注射D-gal(250 mg/kg·d)60 d,造成大鼠拟衰老动物模型.正常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给等体积的生理盐水,中药对照组同时给予金匮肾气丸0.72 g/kg·d灌胃,补肾丹高、中、低剂量组同时分别给予相当于生药2.7 g/kg·d、1.35 g/kg·d、0.675 g/kg·d灌胃.西药对照组每日灌服维生素E 0.027 g/kg·d,每日1次,共60 d.观察血清中白介素2(IL-2)和白介素6(IL-6)的水平变化.结论:补肾丹各剂量组可不同程度升高D-gal所致衰老模型大鼠的IL-2,降低IL-6的含量,从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起到延缓衰老,增强老年机体的抗病能力的作用.
作者:于淼;姚辛敏;王春雷;张杨;谢宁 刊期: 2010年第02期
中国传统文化孕育并滋养了中医学,其中道家在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道家的哲学思想对中医理论体系的建立及思维方法的构建有着重要的启发和指导作用,本文从中医学基本规律、藏象理论的形成及发展、中医学方药学等方面进行了简要的论述.
作者:马清翠;路玉良 刊期: 2010年第02期
一般认为肺炎是由外邪侵袭所致,但还需注意有人体正气不足的因素存在;发病遵循着卫、气、营、血的传变规律,但在抗生素、激素滥用的今天,还出现了一些新的传变特点;在辨证结合辨病的基础上,注意合理地早期配伍益气养阴药物,可扶助正气,祛邪外出;现在尚没有统一的肺炎辨证体系、临床证型分类,造成肺炎的治疗缺乏规范化.
作者:宋莹莹;马健 刊期: 2010年第02期
对<内经>酒疗养生方法和特点进行了系统总结、分析.认为<内经>对酒性的认识,是酒疗养生的理论基础;其中关于酒疗应用的记载,是古人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在应用酒疗养生之法时,应注意顺酒性、助酒势、借酒力.
作者:禄保平;韦大文;巴明玉 刊期: 2010年第02期
中国传统医学由于科举制度等原因,中医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与西方医学培养制度不同的是,中国传统的医学教育以师承教育或院校教育为主要方式,或通过家传秘制或私淑学习来传播医技.以阴阳五行为理论基础的中国传统医学,尽管从现代科学观点来看,它存在许多不足和表达模糊之处,但必须有科学的认识.经过两千多年的演变发展,中医已成为中国文化遗产中应当继承的精华部分.
作者:牛秋实 刊期: 2010年第02期
随着社会的发展,恶性肿瘤日益成为危害人类的一大疾病,其死亡率日渐上升.而目前的西医治疗主要以化疗为主.化疗的副作用骨髓抑制,严重影响了临床疗效.因此探求中医药对恶性肿瘤的防治成为又一蹊径.本文从病因病机,证候分型,辨证论治,中药的现代研究,自拟方的研究等方面做了系统的总结和论述.
作者:王振强;谢丽娜;李小江 刊期: 2010年第02期
肺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临床上多数肺癌患者在确诊时已属晚期,失去了手术佳机会,一般以放、化疗为主,部分患者虽有近期疗效,但毒副反应较大.一些新型分子靶向药物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把肺癌的治疗推向了一个新阶段.中医药疗法是我国肺癌治疗的特色,实践证明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肺癌,在改善临床症状、减毒增效、防复发转移、延长带瘤生存骀时间、提高生存质量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阮纪恺 刊期: 2010年第02期
胃癌前病变是近年来胃癌防治学研究的重点,常见病因有饮食劳倦,肝郁气滞,脾胃虚弱,湿热内蕴等.病位在胃,以脾胃为病变中心,可涉及肝胆肾等脏腑.病理性质总属本虚标实,寒热错杂.临床主要研究方法:①分型论治;②专方加减.实验研究主要涉及模型研究和中医药治疗机制的研究.
作者:孙惠丽;陆为民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观察精元康胶囊对胃癌术后转移抑制作用及白细胞影响的临床疗效.方法:两组均采用XP方案化疗.化疗加中药组以精元康胶囊口服为主,化疗组配合型肝醇为主.结果:化疗中药组外周血白细胞减少有效率39.4%,化疗组有效率71.8%.结论:运用中药加化疗组对外周血白细胞减少有较好的效果.
作者:崔红海;蒋士卿 刊期: 2010年第02期
中医学很早就认识到恶性肿瘤与痰有密切关系,痰浊内阻是肿瘤形成的关键因素之一,同时也是恶性肿瘤转移的病因和重要机制.在恶性肿瘤及转移的治疗中,以扶正为基础,重用生半夏、生南星、生牡蛎;擅用全虫、蜈蚣配服胶囊通络散结,控制癌瘤;辨证使用活血化瘀药物.佐以解毒散结药物,对恶性肿瘤及转移患者能起到杀死癌细胞、控制转移、抑制瘤体生长和提高病人生存质量及生存期,效果明显.
作者:崔应珉;刘明;李娟娟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重楼抗瘤方与奥沙利铂或多西紫杉醇对胃癌细胞的体外交互作用及其对化疗相关基因表述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MTT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基于中位效应原则的联合指数法评估重楼抗瘤方与各化疗药物对胃癌细胞系SGC-7901和BGC-823的交互作用;Annexin-V-FITC和PJ双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率;荧光定量RT-PCR法测定化疗相关基因表述水平.结果:重楼抗瘤方与各化疗药联合使用对胃癌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优于各单药组.低浓度范围内,联合用药组产生较好的协同抗肿瘤作用,联合指数<1.凋亡分析显示联合用药组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各单药组.重楼抗瘤方作用24 h后,SGC-7901和BGC-823细胞中化疗药物相关基因ERCCI(Excision repair cross-complementation 1)、β-tublin Ⅲ和Tau 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下调.结论:重楼抗瘤方与奥沙利铂或多西紫杉醇在低浓度范围内有较好的体外协同抗肿瘤作用,可能与该复方与两化疗药协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以及下调化疗相关基因表达水平有关.
作者:刘永萍;凌扬;胡文静;谢丽;禹立霞;钱晓萍;刘宝瑞 刊期: 2010年第02期
原发性肝癌发现时多为中晚期,已发生肝内或远处转移,或由于合并有严重的肝硬化,已失去手术的佳治疗时机,且放疗、化疗效果均不理想,中医药在肝癌的治疗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优势,以整体观念为指导,主张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内服与外敷相结合、中医与西医相结合,在改善肝癌患者症状、减轻放化疗毒副反应、增强放化疗疗效、延长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防止肝癌复发和转移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作者:李霞;尤建良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癌症恶病质(CC)是晚期恶性肿瘤常见的临床综合征之一,也是导致癌症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大多数研究证实其发病机制主要与糖类、脂肪、蛋白质异常代谢、宿主免疫系统产生致炎细胞因子(TNF-α、IL1、IL6、IFN-γ)及肿瘤产生的分解代谢因子(脂质动员因子(LMF)、蛋白质水解诱导因子(PIF))的释放等有关.中医药治疗除影响三大代谢及介质因子的作用外,还可以调控疾病的相关基因.现就近些年来癌症恶病质的中医药实验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白晶;徐力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益气养阴解毒法是王瑞平教授治疗中晚期肺癌常见的方法.王瑞平教授从肺癌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经验用药阐述治疗中晚期肺癌的理论思想和临证经验,揭示气阴亏虚、癌毒内结贯穿中晚期肺癌发病始终,益气养阴解毒法是中医药治疗中晚期肺癌的重要治法.其中,益气、养阴需辨证使用,解毒需分清癌毒性质--热毒、痰毒、瘀毒,分别运用清热、化痰、祛瘀等方法.运用益气养阴解毒法治疗中晚期肺癌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方锦舒;毕蕾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观察结炎康加针灸治疗慢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32例患者均服用结炎康,针刺双合谷、双足三里穴,每日1次,10 d 1疗程.艾灸足三里、神阙穴,每天1次,每穴2壮,10次为1疗程.结果:临床痊愈7例,显效24例,无效1例,有效率93.76%.结论:结炎康配合针灸治疗慢性结肠炎效果显著.
作者:呼敏凤 刊期: 2010年第02期
运用刺血疗法加拔罐治疗痤疮,清热解毒,化瘀消症,改善局部液循环,促进人体新陈代谢,有利于消除炎症,促进愈合.
作者:曲晓雪 刊期: 2010年第02期
总结近年来针刺包括古典刺法治疗坐骨神经痛的相关文献,并按照穴位选择、特殊手法、特殊针具三方面对其进行总结,以供临床参考.
作者:邓行行 刊期: 2010年第02期
胃石症多因空腹进食柿子、山楂、黑枣等引起,采用消积行气,活血散结并配合中医传统耳疗疗法的方法治疗,效果确切.
作者:宋永红;王伟明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比较温针灸、普通针灸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温针灸治疗组和普通针刺对照组各40例.2组同取关元、中极、天枢、足三里、三阴交、太冲,普通针刺组不加温针灸.观察2组患者临床疗效和症状、体征方面的改变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的有效率为95.0%,对照组的有效率为77.5%(P<0.05);且治疗组在痛经、腰骶痛、肛门坠胀、月经不调、性交痛、不孕症等方面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温针灸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曾睿;洪文 刊期: 2010年第02期
高体三教授临床、教学50余载,擅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寒邪久凝、血脉瘀阻所导致的一系列临床疑难杂症.如痹证(类风湿性关节炎)、癥瘕(卵巢囊肿)、咳嗽(慢性支气管炙)等,疗效显著.
作者:韦大文;郑书娟;高天旭 刊期: 2010年第02期
齐元富教授善用中医治疗大肠癌,运用扶正培本,健脾理气,活血化瘀法与化疗有机地结合,提高肿瘤治愈率,改善患生活质量,延长存活期.
作者:郑祎 刊期: 2010年第02期
刘志诚教授在针灸和中西医结合治疗肥胖病和糖尿痛等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及其机制研究方面造诣颇深.临证时强调病证诊断的重要性、突出辨病辨证相结合的治疗、重视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的治疗以及重视针灸治疗肥胖病机制研究,反映其针灸治疗肥胖病的学术思想.
作者:许钰 刊期: 2010年第02期
吕师认为,本病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脾肾两虚,气血不足,饮食不节,恣食荤腻之品,致运化失调,酿为湿浊,化生痰瘀,痰瘀互结,郁久化热,流注经络关节,内外合邪,蕴结发热所致.治疗方面:湿浊化热,清热利湿治其标;痰湿流注,化浊破瘀通经络;脏腑虚损,调理脾胃固其本.
作者:李瑞娟;王燕;吕昆 刊期: 2010年第02期
肝胆湿热、横逆犯胃与脾胃虚寒是胃疾常见的两大病因,周老临证贯以疏肝健脾、和胃降浊与温中健脾、行气止痛为法则,以恢复脾胃纳化与升降功能为关键,终取得满意的疗效.
作者:黄磊;王维娜 刊期: 2010年第02期
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嗜酸性细胞、肥大细胞、T细胞、中性粒细胞)和细胞成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这种慢性炎症导致气道反应性的增加,通常出现可逆性的气流受限,并引起反复发作性的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等症状.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是目前有效的抗炎药.甘草与其在结构和药理作用有相似性,故应用大剂量甘草配伍其他中药治疗支气管哮喘,不仅可以干预本病的发作,还减少了运用激素的不良反应.其大剂量甘草配合其他中药对治疗支气管哮喘有积极和深远的意义.
作者:刘华平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艾滋病卡氏肺孢子虫肺炎的疗效.方法:采用西药配合真武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每日1剂.21 d为1疗程,治疗38例.结果:38例中,显效28例,有效7例,无效3例,有效率92.20%.结论:该治疗方案可明显减轻和改善患者的症状与体征.
作者:靳华;张明利 刊期: 2010年第02期
高等中医教育目前存在问题较为突出,急待改革.主张从加强中医功底,提高文言文水平,跟随名医侍诊,抄方作起,深化教学方法改革,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加强中医临床实践,继承与创新并举,为中医药的进一步提高和发展切实作好工作.
作者:邵佳;骆殊;潘涛 刊期: 2010年第02期
本文通过对中医基础类研究生的特点阐述,分析了现阶段研究生培养的困境,并结合多年从事研究生教育和管理的经验,提出了重视研究生过程管理的教育理念,从而加强研究生的临床实践能力、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中医基础类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作者:司富春;许前磊;徐向宇 刊期: 2010年第02期
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常见病之一,是引起冠心痛、脑血管病、肾脏病及心肾功能衰竭的主要危险因素,已成为当今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生活质量的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本文就药物治疗以外的治疗手段进行综述,主要包括中医疗法、饮食疗法、运动疗法、心理疗法、香薰疗法等.
作者:董莹莹 刊期: 2010年第02期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中前人对肺间质纤维化的中医辨证分型,归纳总结出目前各家学者的证型,初步证实肺间质纤维化目前研究的证型规律及临床上常见证型,为进一步研究肺间质纤维化的中医证型及中医诊断标准提供依据.
作者:赵阳 刊期: 2010年第02期
冠心痛发生是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炎症因子、内皮功能的损伤与冠心病发生尤为密切,就中药对冠心痛患者C反应蛋白、内皮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分析旨在探讨更好地防治冠心痛.
作者:孔俊虹;石磊 刊期: 2010年第02期
膝关节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ris,简称KOA)是一种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率逐渐增高的慢性进行性关节疾病.以缓慢发展的关节痛、僵硬、关节肿胀伴活动受限为主要临床表现.主要病变是关节软骨退变和继发性骨质增生,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现多认为与生物因素(遗传、年龄、炎症)机械性损伤造成关节软骨破坏引起膝关节生物力学改变有关.中医药治疗该病有独特优势,特别是中药内服兼中药外用疗法,因其痛苦少、疗效好而被临床广泛运用.
作者:齐秀春 刊期: 2010年第02期
从不同角度论治胃脘痛,分别从肝论治、从通降论治、从瘀论治三个方面加以分析,提出相关治疗办法.
作者:司志伟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脾胃论>中药物五味配伍疗效关系.方法:研究原著及类、关联性,进一步总结药物的性味配伍方法.结果:<脾胃论>中药物性味配伍,多以辛甘苦并用,起到补脾升举阳气、泻阴火、疏肝理气、除湿热、行气止痛、散结消痞六个方面的作用.
作者:卫向龙;莫楠 刊期: 2010年第02期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是引起中老年严重视力丧失主要的原因,在我国本病的发病率逐年提高.尽管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近年来中西医对其危险因素,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的报道层出不穷,但由于疾病的复杂性,其发病机制仍不清楚,很多问题还在探讨之中.
作者:邢晓娜;丁淑华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其高发病率与致残率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中医治疗本病,从整体调节入手,立足于辨证论治,主张分型、分期施治,亦有专方专药,重视内外结合、整体与局部结合、中西医结合、防治结合的综合治疗原则,标本兼顾,虚实并举,用药灵活,疗效显著,在极大程度上提高了糖尿病足的治愈率及有效率,降低了致残率.故综述糖尿病足病因病机、内外治疗方法等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邵鑫;王旭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前由于西药利尿剂效果明显的原因,中医很少再重视峻下逐水药物在肾病水肿治疗的应用,所以对于峻下逐水药物是否仍具有临床应用价值持怀疑态度.鉴于此,笔者提出商陆具有理论和临床研究的意义,初步对历代本草以及古今医家对商陆的认识进行论述.
作者:乔凤奎 刊期: 2010年第02期
中医学认为,代谢综合征的病因概括为先天脾胃虚弱,后天饮食不节,贪逸少劳,恣情纵欲,加之五志不遂,病机可综合为肝郁、内热、痰湿、气虚.根据本病的病因病机,采用中医辨证论治、基础方加减治疗、中成药治疗,单味药治疗及针灸疗法治疗,均可取得较满意治疗效果.
作者:毕宁娜;张钟爱 刊期: 2010年第02期
在当今中医界,可称为全国名老中医者已屈指可数;而被国务院命名的第一批全国名老中医寿达百岁高龄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河南中医学院邵经明教授就是其中之一.今天隆重庆贺邵先生百岁寿辰,怎能不令人激动而振奋呢!邵先生是我国著名的针灸专家,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受到国家主席的亲切接见.他还是当代河南省针灸事业发展的奠基人,荣获河南省中医事业终身成就奖.
作者:许敬生 刊期: 2010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