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微循环学杂志

微循环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微循环专业委员会
  • 国际刊号:1005-1740
  • 国内刊号:42-1321/R
  • 影响因子:0.96
  • 创刊:1991
  • 周期:季刊
  • 发行:湖北
  • 语言:中文
  • 邮发:38-201
  • 全年订价:14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 湖北省科学技术期刊“先进集体”(99-00)
  • 基础医学
微循环学杂志   2006年3期文献
  • 白藜芦醇对于外周血内皮祖细胞体外增殖分化的影响

    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是起源于骨髓、能增殖分化为成熟血管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研究发现其不仅在胚胎阶段参与血管发生,而且在出生后动员、迁移和分化参与新生血管生成,在成体新生血管中EPCs来源的成熟内皮细胞占到25%;已证实EPCs具有促进缺血组织新生血管生成及损伤血管修复、改善内皮功能、抑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等作用[1].

    作者:顾俊;王长谦;范华骅;聂晓绚;王彬尧;黄定九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腺苷对营养性大鼠肥胖及肠系膜微循环的影响

    腺苷(Adenosine)是机体内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1].本实验探讨腺苷干预营养性大鼠肥胖以及小肠肠系膜微循环的变化.

    作者:余上斌;刘声远;冯秀玲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背根切断对小鼠脊髓内S100A4表达的影响

    蛋白S100A4是S100钙离子结合蛋白家族的新成员,它参与细胞内外的信号转导、细胞的增殖和分化、细胞间的粘附以及细胞自身的运动等多个生理过程.

    作者:方征宇;熊亮;王小川;王建枝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血栓通对急性肾衰兔血液流变性影响的研究

    近的研究[1,2]证实,急性肾功能衰竭(Acute Renal Failure,ARF)兔发病过程中,血液粘度和血小板聚集性明显增强,存在明显的高粘滞血症和微循环功能障碍.

    作者:陈林;刘久波;朱少铭;李艳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延迟预适应对兔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

    心脏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是临床上常见的病理生理现象.目前,缺血预适应(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C)被认为是较有潜力的抗I/R的方法.

    作者:孙贤林;张静;张新金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中药髓复康对脑脊髓损伤大鼠血液流变性的实验研究

    急性脑脊髓损伤(Acute Spinal Cord Injury,ASCI&Acute Cerebral Injury,ACI)后的继发性损伤是导致不可逆脑损害的主要病理过程.一些研究者[1]认为,脑脊髓损伤后的缺血、缺氧和微循环障碍,是导致继发性脑脊髓损伤(Secondary Cerebral and Spinal Cord Injury,SSCI)的一个重要原因.

    作者:何爽;赵永青;孙丛晓;韩凤岳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饮食因素对大鼠脂肪细胞葡萄糖转运蛋白4的影响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Maianu等[1]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的脂肪细胞表现出富含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cose Transporter 4,GLUT4)囊泡的亚细胞分布及转位异常.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的始动因素和关键环节之一.

    作者:朱贤英;张丽锋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植物雌激素α-ZAL抑制同型半胱氨酸诱导HUVECs的ET-1基因表达及抗氧化机制

    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对血管壁的毒性作用包括脂蛋白的化学修饰、血管结构的改变、氧应激、内皮功能紊乱、内皮重建障碍和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等[1].动物实验表明HCY的升高与氧应激(ROS)的增加有相关性,它们均能促进内皮功能紊乱,提示HCY可能通过ROS对血管系统的有害效应[2]促进动脉粥样硬化(AS)的发生.

    作者:段金虹;徐海珊;戴顺龄;王小明;吴云清;张彦东;孙仁宇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湖北省十堰地区献血人员戊型肝炎病毒感染率调查

    戊型肝炎是由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引起的急性肝炎,传播方式及临床表现与甲型肝炎相似.HEV主要经粪-口途径和/或母婴垂直传播,以亚临床感染为主,感染后出现阶段性病毒血症,故其也存在着经输血传播的可能性.我国是戊型肝炎的高流行区,开展无偿献血者HEV携带情况调查,对评估输血后戊型肝炎感染的潜在危险,有重要的医学意义和社会意义.

    作者:程文国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盐酸替罗非班对行PCI患者的临床观察

    血小板Ⅱb/Ⅲa受体拮抗剂盐酸替罗非班(Tirofibon)用于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特别是不稳定心绞痛或ST段压低型心肌梗死,能明显降低死亡率[1,2],而经皮冠状动脉治疗(PCI)后的ACS患者应用盐酸替罗非班治疗效果的报道较少.本文观察2005年5月~2006年2月,接受PCI患者术后加用盐酸替罗非班的临床疗效.

    作者:王志权;丁宇慧;马志强;朱启明;徐李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几种常见肝病的INR检测

    肝病是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疾病,凝血酶原时间(PT)对反映肝病的严重程度有重要的临床价值[1],但其检测结果受诸多因素的影响.PT的国际标准化比率(INR)可以有效的避免这些影响因素而成为临床倚重的观察指标.本文检测了慢性重症肝病、肝硬化、急性肝炎及原发性肝癌患者INR的参考范围,供临床采用.

    作者:张凡雄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尿γ-GT、β2-MG、尿微量白蛋白联合检测对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早期肾损伤的诊断意义

    国内外对肾脏受损早期诊断的研究较多[1,2],尿液中γ-GT、β2-MG等无创伤检测在肾脏早期损伤的诊断意义已引起人们的重视.高血压、糖尿病极易引起肾脏的损伤.我们对部分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检测尿液中的γ-GT,β2-MG和尿微量白蛋白(m-pro),以探讨其联合检测在早期肾脏损伤中的诊断意义.

    作者:黄宏耀;朱波;王翠;晏文强;杨延龙;刘国政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33例间日疟患者血小板值和白细胞直方图的变化

    疟疾为常见的寄生虫病,以间日疟多见.笔者用薄血片染色镜检法检出33例间日疟,发现绝大多数患者血小板值降低,白细胞直方图出现35fL以下曲线异常高峰改变,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严能兵;徐根平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尿谷氨酰转移酶和β2-微球蛋白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的应用

    目前因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所导致的核黄疸所致脑损伤引起临床高度重视,而高胆红素血症引起肾损伤的报道较少.本文对120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尿谷氨酰氨酶(GGT)和尿β2-微球蛋白(β2-MG)进行定量检测,目的在于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与肾功能损害的关系.

    作者:蔡中祥;邓光荣;崔锐华;王援;赵万春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腹腔镜手术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指标的变化

    采用腹腔镜诊断和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对机体红细胞免疫功能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们测定了8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手术前后两类指标的变化,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吴冰;余莉;李锟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蝮蛇抗栓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和心肌缺血患者的疗效观察

    急性心梗早期约80%冠状动脉有血栓形成.急性期治疗重点在于溶解血栓,抢救濒死的心肌,治疗心衰,以改善预后.蝮蛇抗栓酶(清栓酶)作为一种溶栓药物,近年已有较广泛使用[1~3].本文应用该药物治疗17例心梗和92例明显心肌缺血患者,并比较低分子右旋糖酐(低右)加丹参治疗相同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

    作者:张国英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口服脑脉通对脑动脉硬化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

    本文观察42例脑动脉硬化患者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全血还原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沉和红细胞压积在口服脑脉通前后的变化,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肖琴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创伤骨折合并DVT患者溶血磷脂酸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和肺栓塞(Pulmonary Thrombosis,PE)关系密切,DVT常并发PE.早期诊断DVT对防止PE的发生和降低病死率有重要意义.应用溶血磷脂酸(Lysophosphatidic Acid,LPA)血浆含量变化诊断DVT是目前实验室项目研究的热点之一.我们采用改良后萃取比色法对50例创伤患者进行了溶血磷脂酸(LPA)水平检测,探讨LPA在创伤骨折合并DVT中的诊断作用.

    作者:张凯;白雪;王媛媛;王毅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湖北省兴山地区公务员血脂水平调查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机制中脂代谢紊乱是重要因素之一.本文报道海拔1 000米以上湖北省兴山地区近两年1 495名公务员血脂水平的调查结果,为本地区进行血脂研究与心血管病防治提供参考.

    作者:陈孝进;彭兰;万芳;邹志宝;曹家元;王克仕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死血液流变性的影响和疗效观察

    脑梗死是我国中老年人群常见多发疾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及致残率均明显高于其它疾病.脑梗死的发生发展除与血压、血管壁及管腔、动脉粥样硬化等因素有关外,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也是重要原因之一.脑梗死早期即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改善血液流变性,降低致残率、死亡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周诗晶;邹本勤;熊专;王凌燕;曹国军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糖尿病足部感染患者血液超敏C反应蛋白和纤维蛋白原浓度变化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严重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其发病机理甚为复杂,其中糖代谢异常、血液动力学异常及慢性炎症反应起着重要作用[1].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是炎症时肝脏合成的一种急性时相蛋白,可能与糖尿病炎症因子介导的炎症反应导致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及产生胰岛素抵抗有关[2].高浓度纤维蛋白原(Fib)引致血液粘度增高被认为与糖尿病足的发生密切相关[3].本研究通过观察36例糖尿病足患者血液HS-CRP和Fib的变化,探讨其对糖尿病足发生、发展所起的作用.

    作者:雷秀霞;萧正华;廖军;陈定宇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凝血指标的检测与分析

    本文对68例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和抗凝血酶(AT)活性进行检测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蒋玉叶;邹义春;祁锦;卢素国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血清TNF-α、PAI-1水平和血液流变性变化

    糖尿病患者易发生多种合并症,糖尿病的临床经过和糖尿病患者的健康与生命预后,大部分是由糖尿病合并症所决定的.

    作者:卢冬;陆小婵;潘兴涛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高血压病患者血脂、血糖与血压关系的研究

    近年来的研究[1,2]表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胰岛素敏感性较差,胰岛素、血糖和血脂水平较高.胰岛素抵抗和血脂异常对高血压的病理生理及其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影响.我们对482例高血压病患者血脂、血糖和血压等进行测定,并分析三者之间的相关性.

    作者:瞿新;邱方城;严礼华;刘久波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缬沙坦治疗高血压病的疗效观察

    缬沙坦(Valsartan)是一种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可选择性地阻滞外周血管的肾上腺素α1受体,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显著抗氧化及抑制前列腺F1a的缩血管作用,是临床治疗高血压的较常用药物.本文报道348例轻、中度高血压病人应用缬沙坦治疗的效果.

    作者:纳贝·哈力克;张翠玲;于戈群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胃肠道间质瘤中p53、Ki-67、Bcl-2、CyclinD1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是指起源于胃肠道,除平滑肌和神经源性肿瘤外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1].

    作者:张中祥;王卫星;王金河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葛根素对2型糖尿病患者甲襞微循环的影响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且在全球广泛流行的疾病.DM并发症中明显的是微血管病变,后者是DM慢性并发症的病理基础.微循环改变对微血管病变的发生有重要影响.本研究选用葛根素(Pur)注射液治疗T2DM,通过观察甲襞微循环的改变来判断该药对微血管的影响.

    作者:高桂琴;李清;陈俊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杏丁注射液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活性氧水平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重要而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糖尿病时,以肾组织中糖代谢紊乱为主的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使肾组织中化学性质活泼的反应氧产物(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产生过多而破坏肾组织正常氧化/还原反应的动态平衡,造成肾组织的氧化应激状态和大量细胞因子及生长因子的产生,从而导致DN.

    作者:程晖;张丽丽;邱昌建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血-脑屏障研究进展

    一八八五年,德国人Paul Ehrlich第一次证明脑血管的通透性不同于非神性血管.其后研究者们相继认识到血和脑之间有屏障存在,谓之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自植物酶辣根过氧化酶(Horseradish Peroxidase,HRP)问世以来,以其作为BBB通透性示踪剂使BBB研究取得很大进展.

    作者:薛小平;赵连根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血脂与血液流变性的关系及其对高血压的影响

    高血压病是常见病、多发病,病因及机制十分复杂[1],目前认为是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致使血压的调节功能失调所致.

    作者:刘久波;陈林;何晓阔;李艳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老年性白内障术后血脂和血沉方程K值测定及临床意义

    糖尿病易合并视网膜病变,是影响白内障术后视力的重要原因,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术后视力主要取决于视网膜病变程度.尤其是在老年人中,血脂异常、营养和代谢失衡、内分泌紊乱、血流变性异常等各种因素,都可能直接或间接引起视网膜的病变.

    作者:陈丽峰;蒋玉叶;马增煌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老年恶性肿瘤血液流变性及血小板的变化

    近年来老年人肿瘤的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老年人因患肿瘤死亡者占很大比例,因而肿瘤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就显得非常重要.本文观察98例老年恶性肿瘤患者血液流变学参数及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的变化,旨在协助临床早期诊断、判定预后、指导治疗.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黄敏;谭平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双下肢骨折大鼠血液粘度及血清酶活性变化

    骨折在临床多见,由骨折所引起的一系列神经体液反应,导致患者机体出现多种应激性损伤以及血流动力学改变,从而引起器官功能的变化.因此,很多学者应用骨折的方法复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模型[1].为了进一步探讨多部位骨折对患者器官功能障碍的影响,本研究复制大鼠双后肢骨折模型,观察大鼠骨折后血液流变学及血清酶学的变化,为临床预防骨折诱发MODS提供实验依据.

    作者:侯亚利;车建斌;赵自刚;牛春雨;刘艳凯;张学锋;张静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患肢输注尿激酶局部溶栓合用曲克芦丁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临床常见病,我们应用经患肢静脉输注尿激酶局部溶栓合用曲克芦丁抗凝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41例,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张敏;王卓虹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血栓微颗粒诱导大鼠冠状动脉微血栓形成的机制探讨

    近年来,冠状动脉微循环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受到重视.微血栓是导致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常见原因,其造成的微血管阻塞及心肌小梗死灶,不仅能促发急性冠脉综合征,也会导致再灌注治疗后出现局部心肌无复流现象.

    作者:吴婕;王朝晖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普罗布考对老年下肢动脉硬化症患者血管内皮活性因子及炎性因子的影响

    下肢动脉硬化症(Low Extremity Atherosclerosis Disease,LEASD)是老年人群的多发病,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改变及人口老龄化,LEASD的发病率逐渐增加,已成为严重影响老年人群生活质量的重要原因.

    作者:范利;朱冰坡;曹剑;李小鹰;曾强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中国山东地区汉族人群血小板特异性抗原-15基因多态性分析

    血小板表面具有复杂的血型抗原,一类为ABO血型抗原和HLA血型抗原;另一类为血小板特异性抗原(Human Platelet Antigen,HPA),表现血小板独特的遗传多态性[1].HPA-15是1990年Kelton等[2]报道的一个新血小板抗原系统,它首先被发现于不相合的输血患者,随后又在新生儿同种免疫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中发现[3],2003年命名为血小板特异性抗原-15[4].

    作者:朱传福;王玫;刘艳;张萍;宋永红;聂向民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中医辩证及体质学说与舌尖微循环

    中医理论中,八纲辩证是各种辩证的总纲,它从各种辩证的方法中概括出来共性,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而气、血、津、精辩证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在病理情况下气、血、津、精影响着脏腑功能.

    作者:魏艾红;肖景文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采用高脂饲料加空气干燥术建立颈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但其发病原因和机制均未完全明确,以致对其防治还存在许多问题.在研究解决这些问题过程中离不开动物实验,需要各种合适的动物模型.

    作者:武晓玲;罗春霞;迟路湘 刊期: 200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