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能兵;徐根平
近年来,冠状动脉微循环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受到重视.微血栓是导致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常见原因,其造成的微血管阻塞及心肌小梗死灶,不仅能促发急性冠脉综合征,也会导致再灌注治疗后出现局部心肌无复流现象.
作者:吴婕;王朝晖 刊期: 2006年第03期
戊型肝炎是由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引起的急性肝炎,传播方式及临床表现与甲型肝炎相似.HEV主要经粪-口途径和/或母婴垂直传播,以亚临床感染为主,感染后出现阶段性病毒血症,故其也存在着经输血传播的可能性.我国是戊型肝炎的高流行区,开展无偿献血者HEV携带情况调查,对评估输血后戊型肝炎感染的潜在危险,有重要的医学意义和社会意义.
作者:程文国 刊期: 2006年第03期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是指起源于胃肠道,除平滑肌和神经源性肿瘤外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1].
作者:张中祥;王卫星;王金河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重要而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糖尿病时,以肾组织中糖代谢紊乱为主的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使肾组织中化学性质活泼的反应氧产物(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产生过多而破坏肾组织正常氧化/还原反应的动态平衡,造成肾组织的氧化应激状态和大量细胞因子及生长因子的产生,从而导致DN.
作者:程晖;张丽丽;邱昌建 刊期: 2006年第03期
采用腹腔镜诊断和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对机体红细胞免疫功能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们测定了8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手术前后两类指标的变化,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吴冰;余莉;李锟 刊期: 2006年第03期
腺苷(Adenosine)是机体内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1].本实验探讨腺苷干预营养性大鼠肥胖以及小肠肠系膜微循环的变化.
作者:余上斌;刘声远;冯秀玲 刊期: 2006年第03期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但其发病原因和机制均未完全明确,以致对其防治还存在许多问题.在研究解决这些问题过程中离不开动物实验,需要各种合适的动物模型.
作者:武晓玲;罗春霞;迟路湘 刊期: 2006年第03期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机制中脂代谢紊乱是重要因素之一.本文报道海拔1 000米以上湖北省兴山地区近两年1 495名公务员血脂水平的调查结果,为本地区进行血脂研究与心血管病防治提供参考.
作者:陈孝进;彭兰;万芳;邹志宝;曹家元;王克仕 刊期: 2006年第03期
下肢动脉硬化症(Low Extremity Atherosclerosis Disease,LEASD)是老年人群的多发病,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改变及人口老龄化,LEASD的发病率逐渐增加,已成为严重影响老年人群生活质量的重要原因.
作者:范利;朱冰坡;曹剑;李小鹰;曾强 刊期: 2006年第03期
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对血管壁的毒性作用包括脂蛋白的化学修饰、血管结构的改变、氧应激、内皮功能紊乱、内皮重建障碍和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等[1].动物实验表明HCY的升高与氧应激(ROS)的增加有相关性,它们均能促进内皮功能紊乱,提示HCY可能通过ROS对血管系统的有害效应[2]促进动脉粥样硬化(AS)的发生.
作者:段金虹;徐海珊;戴顺龄;王小明;吴云清;张彦东;孙仁宇 刊期: 2006年第03期
本文对68例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和抗凝血酶(AT)活性进行检测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蒋玉叶;邹义春;祁锦;卢素国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且在全球广泛流行的疾病.DM并发症中明显的是微血管病变,后者是DM慢性并发症的病理基础.微循环改变对微血管病变的发生有重要影响.本研究选用葛根素(Pur)注射液治疗T2DM,通过观察甲襞微循环的改变来判断该药对微血管的影响.
作者:高桂琴;李清;陈俊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糖尿病易合并视网膜病变,是影响白内障术后视力的重要原因,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术后视力主要取决于视网膜病变程度.尤其是在老年人中,血脂异常、营养和代谢失衡、内分泌紊乱、血流变性异常等各种因素,都可能直接或间接引起视网膜的病变.
作者:陈丽峰;蒋玉叶;马增煌 刊期: 2006年第03期
肝病是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疾病,凝血酶原时间(PT)对反映肝病的严重程度有重要的临床价值[1],但其检测结果受诸多因素的影响.PT的国际标准化比率(INR)可以有效的避免这些影响因素而成为临床倚重的观察指标.本文检测了慢性重症肝病、肝硬化、急性肝炎及原发性肝癌患者INR的参考范围,供临床采用.
作者:张凡雄 刊期: 2006年第03期
近的研究[1,2]证实,急性肾功能衰竭(Acute Renal Failure,ARF)兔发病过程中,血液粘度和血小板聚集性明显增强,存在明显的高粘滞血症和微循环功能障碍.
作者:陈林;刘久波;朱少铭;李艳 刊期: 2006年第03期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临床常见病,我们应用经患肢静脉输注尿激酶局部溶栓合用曲克芦丁抗凝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41例,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张敏;王卓虹 刊期: 2006年第03期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和肺栓塞(Pulmonary Thrombosis,PE)关系密切,DVT常并发PE.早期诊断DVT对防止PE的发生和降低病死率有重要意义.应用溶血磷脂酸(Lysophosphatidic Acid,LPA)血浆含量变化诊断DVT是目前实验室项目研究的热点之一.我们采用改良后萃取比色法对50例创伤患者进行了溶血磷脂酸(LPA)水平检测,探讨LPA在创伤骨折合并DVT中的诊断作用.
作者:张凯;白雪;王媛媛;王毅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疟疾为常见的寄生虫病,以间日疟多见.笔者用薄血片染色镜检法检出33例间日疟,发现绝大多数患者血小板值降低,白细胞直方图出现35fL以下曲线异常高峰改变,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严能兵;徐根平 刊期: 2006年第03期
蛋白S100A4是S100钙离子结合蛋白家族的新成员,它参与细胞内外的信号转导、细胞的增殖和分化、细胞间的粘附以及细胞自身的运动等多个生理过程.
作者:方征宇;熊亮;王小川;王建枝 刊期: 2006年第03期
近年来老年人肿瘤的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老年人因患肿瘤死亡者占很大比例,因而肿瘤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就显得非常重要.本文观察98例老年恶性肿瘤患者血液流变学参数及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的变化,旨在协助临床早期诊断、判定预后、指导治疗.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黄敏;谭平 刊期: 200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