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普罗布考对老年下肢动脉硬化症患者血管内皮活性因子及炎性因子的影响

范利;朱冰坡;曹剑;李小鹰;曾强

关键词:普罗布考, 老年人群, 下肢动脉硬化症, 患者, 血管内皮活性因子, 炎性因子, 人民生活水平, 人口老龄化, 生活质量, 结构改变, 发病率, 多发病, 饮食
摘要:下肢动脉硬化症(Low Extremity Atherosclerosis Disease,LEASD)是老年人群的多发病,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改变及人口老龄化,LEASD的发病率逐渐增加,已成为严重影响老年人群生活质量的重要原因.
微循环学杂志相关文献
  • 血-脑屏障研究进展

    一八八五年,德国人Paul Ehrlich第一次证明脑血管的通透性不同于非神性血管.其后研究者们相继认识到血和脑之间有屏障存在,谓之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自植物酶辣根过氧化酶(Horseradish Peroxidase,HRP)问世以来,以其作为BBB通透性示踪剂使BBB研究取得很大进展.

    作者:薛小平;赵连根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腺苷对营养性大鼠肥胖及肠系膜微循环的影响

    腺苷(Adenosine)是机体内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1].本实验探讨腺苷干预营养性大鼠肥胖以及小肠肠系膜微循环的变化.

    作者:余上斌;刘声远;冯秀玲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中医辩证及体质学说与舌尖微循环

    中医理论中,八纲辩证是各种辩证的总纲,它从各种辩证的方法中概括出来共性,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而气、血、津、精辩证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在病理情况下气、血、津、精影响着脏腑功能.

    作者:魏艾红;肖景文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腹腔镜手术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指标的变化

    采用腹腔镜诊断和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对机体红细胞免疫功能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们测定了8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手术前后两类指标的变化,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吴冰;余莉;李锟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口服脑脉通对脑动脉硬化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

    本文观察42例脑动脉硬化患者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全血还原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沉和红细胞压积在口服脑脉通前后的变化,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肖琴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湖北省兴山地区公务员血脂水平调查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机制中脂代谢紊乱是重要因素之一.本文报道海拔1 000米以上湖北省兴山地区近两年1 495名公务员血脂水平的调查结果,为本地区进行血脂研究与心血管病防治提供参考.

    作者:陈孝进;彭兰;万芳;邹志宝;曹家元;王克仕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糖尿病足部感染患者血液超敏C反应蛋白和纤维蛋白原浓度变化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严重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其发病机理甚为复杂,其中糖代谢异常、血液动力学异常及慢性炎症反应起着重要作用[1].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是炎症时肝脏合成的一种急性时相蛋白,可能与糖尿病炎症因子介导的炎症反应导致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及产生胰岛素抵抗有关[2].高浓度纤维蛋白原(Fib)引致血液粘度增高被认为与糖尿病足的发生密切相关[3].本研究通过观察36例糖尿病足患者血液HS-CRP和Fib的变化,探讨其对糖尿病足发生、发展所起的作用.

    作者:雷秀霞;萧正华;廖军;陈定宇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葛根素对2型糖尿病患者甲襞微循环的影响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且在全球广泛流行的疾病.DM并发症中明显的是微血管病变,后者是DM慢性并发症的病理基础.微循环改变对微血管病变的发生有重要影响.本研究选用葛根素(Pur)注射液治疗T2DM,通过观察甲襞微循环的改变来判断该药对微血管的影响.

    作者:高桂琴;李清;陈俊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高血压病患者血脂、血糖与血压关系的研究

    近年来的研究[1,2]表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胰岛素敏感性较差,胰岛素、血糖和血脂水平较高.胰岛素抵抗和血脂异常对高血压的病理生理及其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影响.我们对482例高血压病患者血脂、血糖和血压等进行测定,并分析三者之间的相关性.

    作者:瞿新;邱方城;严礼华;刘久波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凝血指标的检测与分析

    本文对68例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和抗凝血酶(AT)活性进行检测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蒋玉叶;邹义春;祁锦;卢素国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缬沙坦治疗高血压病的疗效观察

    缬沙坦(Valsartan)是一种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可选择性地阻滞外周血管的肾上腺素α1受体,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显著抗氧化及抑制前列腺F1a的缩血管作用,是临床治疗高血压的较常用药物.本文报道348例轻、中度高血压病人应用缬沙坦治疗的效果.

    作者:纳贝·哈力克;张翠玲;于戈群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蝮蛇抗栓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和心肌缺血患者的疗效观察

    急性心梗早期约80%冠状动脉有血栓形成.急性期治疗重点在于溶解血栓,抢救濒死的心肌,治疗心衰,以改善预后.蝮蛇抗栓酶(清栓酶)作为一种溶栓药物,近年已有较广泛使用[1~3].本文应用该药物治疗17例心梗和92例明显心肌缺血患者,并比较低分子右旋糖酐(低右)加丹参治疗相同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

    作者:张国英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盐酸替罗非班对行PCI患者的临床观察

    血小板Ⅱb/Ⅲa受体拮抗剂盐酸替罗非班(Tirofibon)用于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特别是不稳定心绞痛或ST段压低型心肌梗死,能明显降低死亡率[1,2],而经皮冠状动脉治疗(PCI)后的ACS患者应用盐酸替罗非班治疗效果的报道较少.本文观察2005年5月~2006年2月,接受PCI患者术后加用盐酸替罗非班的临床疗效.

    作者:王志权;丁宇慧;马志强;朱启明;徐李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背根切断对小鼠脊髓内S100A4表达的影响

    蛋白S100A4是S100钙离子结合蛋白家族的新成员,它参与细胞内外的信号转导、细胞的增殖和分化、细胞间的粘附以及细胞自身的运动等多个生理过程.

    作者:方征宇;熊亮;王小川;王建枝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患肢输注尿激酶局部溶栓合用曲克芦丁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临床常见病,我们应用经患肢静脉输注尿激酶局部溶栓合用曲克芦丁抗凝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41例,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张敏;王卓虹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饮食因素对大鼠脂肪细胞葡萄糖转运蛋白4的影响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Maianu等[1]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的脂肪细胞表现出富含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cose Transporter 4,GLUT4)囊泡的亚细胞分布及转位异常.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的始动因素和关键环节之一.

    作者:朱贤英;张丽锋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老年性白内障术后血脂和血沉方程K值测定及临床意义

    糖尿病易合并视网膜病变,是影响白内障术后视力的重要原因,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术后视力主要取决于视网膜病变程度.尤其是在老年人中,血脂异常、营养和代谢失衡、内分泌紊乱、血流变性异常等各种因素,都可能直接或间接引起视网膜的病变.

    作者:陈丽峰;蒋玉叶;马增煌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尿谷氨酰转移酶和β2-微球蛋白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的应用

    目前因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所导致的核黄疸所致脑损伤引起临床高度重视,而高胆红素血症引起肾损伤的报道较少.本文对120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尿谷氨酰氨酶(GGT)和尿β2-微球蛋白(β2-MG)进行定量检测,目的在于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与肾功能损害的关系.

    作者:蔡中祥;邓光荣;崔锐华;王援;赵万春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采用高脂饲料加空气干燥术建立颈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但其发病原因和机制均未完全明确,以致对其防治还存在许多问题.在研究解决这些问题过程中离不开动物实验,需要各种合适的动物模型.

    作者:武晓玲;罗春霞;迟路湘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中药髓复康对脑脊髓损伤大鼠血液流变性的实验研究

    急性脑脊髓损伤(Acute Spinal Cord Injury,ASCI&Acute Cerebral Injury,ACI)后的继发性损伤是导致不可逆脑损害的主要病理过程.一些研究者[1]认为,脑脊髓损伤后的缺血、缺氧和微循环障碍,是导致继发性脑脊髓损伤(Secondary Cerebral and Spinal Cord Injury,SSCI)的一个重要原因.

    作者:何爽;赵永青;孙丛晓;韩凤岳 刊期: 2006年第03期

微循环学杂志

微循环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微循环专业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