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山东地区汉族人群血小板特异性抗原-15基因多态性分析

朱传福;王玫;刘艳;张萍;宋永红;聂向民

关键词:中国, 山东, 地区, 汉族人群, 血小板减少症, 特异性抗原, 基因多态性分析, 血型抗原, 遗传多态性, 同种免疫, 输血患者, 抗原系统, 新生儿, 命名, 面具, 板表
摘要:血小板表面具有复杂的血型抗原,一类为ABO血型抗原和HLA血型抗原;另一类为血小板特异性抗原(Human Platelet Antigen,HPA),表现血小板独特的遗传多态性[1].HPA-15是1990年Kelton等[2]报道的一个新血小板抗原系统,它首先被发现于不相合的输血患者,随后又在新生儿同种免疫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中发现[3],2003年命名为血小板特异性抗原-15[4].
微循环学杂志相关文献
  • 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凝血指标的检测与分析

    本文对68例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和抗凝血酶(AT)活性进行检测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蒋玉叶;邹义春;祁锦;卢素国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33例间日疟患者血小板值和白细胞直方图的变化

    疟疾为常见的寄生虫病,以间日疟多见.笔者用薄血片染色镜检法检出33例间日疟,发现绝大多数患者血小板值降低,白细胞直方图出现35fL以下曲线异常高峰改变,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严能兵;徐根平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血栓通对急性肾衰兔血液流变性影响的研究

    近的研究[1,2]证实,急性肾功能衰竭(Acute Renal Failure,ARF)兔发病过程中,血液粘度和血小板聚集性明显增强,存在明显的高粘滞血症和微循环功能障碍.

    作者:陈林;刘久波;朱少铭;李艳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尿γ-GT、β2-MG、尿微量白蛋白联合检测对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早期肾损伤的诊断意义

    国内外对肾脏受损早期诊断的研究较多[1,2],尿液中γ-GT、β2-MG等无创伤检测在肾脏早期损伤的诊断意义已引起人们的重视.高血压、糖尿病极易引起肾脏的损伤.我们对部分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检测尿液中的γ-GT,β2-MG和尿微量白蛋白(m-pro),以探讨其联合检测在早期肾脏损伤中的诊断意义.

    作者:黄宏耀;朱波;王翠;晏文强;杨延龙;刘国政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创伤骨折合并DVT患者溶血磷脂酸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和肺栓塞(Pulmonary Thrombosis,PE)关系密切,DVT常并发PE.早期诊断DVT对防止PE的发生和降低病死率有重要意义.应用溶血磷脂酸(Lysophosphatidic Acid,LPA)血浆含量变化诊断DVT是目前实验室项目研究的热点之一.我们采用改良后萃取比色法对50例创伤患者进行了溶血磷脂酸(LPA)水平检测,探讨LPA在创伤骨折合并DVT中的诊断作用.

    作者:张凯;白雪;王媛媛;王毅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湖北省兴山地区公务员血脂水平调查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机制中脂代谢紊乱是重要因素之一.本文报道海拔1 000米以上湖北省兴山地区近两年1 495名公务员血脂水平的调查结果,为本地区进行血脂研究与心血管病防治提供参考.

    作者:陈孝进;彭兰;万芳;邹志宝;曹家元;王克仕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腺苷对营养性大鼠肥胖及肠系膜微循环的影响

    腺苷(Adenosine)是机体内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1].本实验探讨腺苷干预营养性大鼠肥胖以及小肠肠系膜微循环的变化.

    作者:余上斌;刘声远;冯秀玲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几种常见肝病的INR检测

    肝病是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疾病,凝血酶原时间(PT)对反映肝病的严重程度有重要的临床价值[1],但其检测结果受诸多因素的影响.PT的国际标准化比率(INR)可以有效的避免这些影响因素而成为临床倚重的观察指标.本文检测了慢性重症肝病、肝硬化、急性肝炎及原发性肝癌患者INR的参考范围,供临床采用.

    作者:张凡雄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湖北省十堰地区献血人员戊型肝炎病毒感染率调查

    戊型肝炎是由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引起的急性肝炎,传播方式及临床表现与甲型肝炎相似.HEV主要经粪-口途径和/或母婴垂直传播,以亚临床感染为主,感染后出现阶段性病毒血症,故其也存在着经输血传播的可能性.我国是戊型肝炎的高流行区,开展无偿献血者HEV携带情况调查,对评估输血后戊型肝炎感染的潜在危险,有重要的医学意义和社会意义.

    作者:程文国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口服脑脉通对脑动脉硬化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

    本文观察42例脑动脉硬化患者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全血还原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沉和红细胞压积在口服脑脉通前后的变化,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肖琴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胃肠道间质瘤中p53、Ki-67、Bcl-2、CyclinD1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是指起源于胃肠道,除平滑肌和神经源性肿瘤外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1].

    作者:张中祥;王卫星;王金河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葛根素对2型糖尿病患者甲襞微循环的影响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且在全球广泛流行的疾病.DM并发症中明显的是微血管病变,后者是DM慢性并发症的病理基础.微循环改变对微血管病变的发生有重要影响.本研究选用葛根素(Pur)注射液治疗T2DM,通过观察甲襞微循环的改变来判断该药对微血管的影响.

    作者:高桂琴;李清;陈俊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蝮蛇抗栓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和心肌缺血患者的疗效观察

    急性心梗早期约80%冠状动脉有血栓形成.急性期治疗重点在于溶解血栓,抢救濒死的心肌,治疗心衰,以改善预后.蝮蛇抗栓酶(清栓酶)作为一种溶栓药物,近年已有较广泛使用[1~3].本文应用该药物治疗17例心梗和92例明显心肌缺血患者,并比较低分子右旋糖酐(低右)加丹参治疗相同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

    作者:张国英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死血液流变性的影响和疗效观察

    脑梗死是我国中老年人群常见多发疾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及致残率均明显高于其它疾病.脑梗死的发生发展除与血压、血管壁及管腔、动脉粥样硬化等因素有关外,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也是重要原因之一.脑梗死早期即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改善血液流变性,降低致残率、死亡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周诗晶;邹本勤;熊专;王凌燕;曹国军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高血压病患者血脂、血糖与血压关系的研究

    近年来的研究[1,2]表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胰岛素敏感性较差,胰岛素、血糖和血脂水平较高.胰岛素抵抗和血脂异常对高血压的病理生理及其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影响.我们对482例高血压病患者血脂、血糖和血压等进行测定,并分析三者之间的相关性.

    作者:瞿新;邱方城;严礼华;刘久波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白藜芦醇对于外周血内皮祖细胞体外增殖分化的影响

    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是起源于骨髓、能增殖分化为成熟血管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研究发现其不仅在胚胎阶段参与血管发生,而且在出生后动员、迁移和分化参与新生血管生成,在成体新生血管中EPCs来源的成熟内皮细胞占到25%;已证实EPCs具有促进缺血组织新生血管生成及损伤血管修复、改善内皮功能、抑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等作用[1].

    作者:顾俊;王长谦;范华骅;聂晓绚;王彬尧;黄定九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血脂与血液流变性的关系及其对高血压的影响

    高血压病是常见病、多发病,病因及机制十分复杂[1],目前认为是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致使血压的调节功能失调所致.

    作者:刘久波;陈林;何晓阔;李艳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血-脑屏障研究进展

    一八八五年,德国人Paul Ehrlich第一次证明脑血管的通透性不同于非神性血管.其后研究者们相继认识到血和脑之间有屏障存在,谓之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自植物酶辣根过氧化酶(Horseradish Peroxidase,HRP)问世以来,以其作为BBB通透性示踪剂使BBB研究取得很大进展.

    作者:薛小平;赵连根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双下肢骨折大鼠血液粘度及血清酶活性变化

    骨折在临床多见,由骨折所引起的一系列神经体液反应,导致患者机体出现多种应激性损伤以及血流动力学改变,从而引起器官功能的变化.因此,很多学者应用骨折的方法复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模型[1].为了进一步探讨多部位骨折对患者器官功能障碍的影响,本研究复制大鼠双后肢骨折模型,观察大鼠骨折后血液流变学及血清酶学的变化,为临床预防骨折诱发MODS提供实验依据.

    作者:侯亚利;车建斌;赵自刚;牛春雨;刘艳凯;张学锋;张静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中医辩证及体质学说与舌尖微循环

    中医理论中,八纲辩证是各种辩证的总纲,它从各种辩证的方法中概括出来共性,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而气、血、津、精辩证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在病理情况下气、血、津、精影响着脏腑功能.

    作者:魏艾红;肖景文 刊期: 2006年第03期

微循环学杂志

微循环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微循环专业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