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纵隔镜下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并发纵隔感染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纵隔镜下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引发的纵隔感染患者的原因,总结护理措施.结果 10例纵隔镜下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并发纵隔感染患者全部康复出院.结论 维持生命体征的稳定,引流管的充分引流,保证营养的摄入,做好呼吸道的管理,预防误吸,是促进患者康复的重要因素.
作者:王超;王红粉;蒋邯晖;唐敬之;蒋妍如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 分析影响新生儿乳头错觉的相关因素,并针对性实施护理干预,以提高母乳喂养的成功率.方法 对256例存在乳头错觉的新生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剖宫产、母乳喂养姿势不正确、乳头形态异常容易导致新生儿产生乳头错觉.结论 分析新生儿乳头错觉的原因,积极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能尽快纠正新生儿乳头错觉,促进母乳喂养成功.
作者:刘冬梅;鲜文滢 刊期: 2014年第16期
对9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患儿施行开腹手术,其中行Child术2例,肿瘤局部切除术4例,胰腺节段切除、胰腺吻合术1例,胰尾联合脾脏切除术1例,保留脾脏的胰体尾部切除术1例.结果无手术死亡病例,1例行胰腺节段切除术患儿术后第5天发生胰漏,给予腹腔充分引流、抑制胰腺分泌和抗感染等非手术治疗后治愈出院,其余8例患儿住院12~16 d痊愈出院.提出术前完善血生化、CT检查,术后监测生命体征,取合适体位,观察患儿腹胀及伤口渗出的情况,加强管道护理,严防伤口感染、胰腺炎、出血、胰漏等并发症,可保障手术治疗效果.
作者:刘晓文;陈慧萍;何小琼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 了解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疼痛管理的满意度,为持续改进术后疼痛管理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使用术后疼痛管理的策略和临床质量指标问卷、数字疼痛评定量表对86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进行术后疼痛管理满意度、疼痛强度的调查.结果 患者术后第1天、第2天、第3天的痛疼痛评分分别为(5.04±1.67)分、(4.17±1.65)分、(3.73±1.46)分;患者对术后疼痛管理的满意度得分为(4.05±0.56)分.术后第2天与第3天痛疼痛强度与患者对术后疼痛管理满意度呈负相关(均P<0.05).结论 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对疼痛管理的满意度仍需改进,应落实医护合作的疼痛管理模式,发挥护士在疼痛管理中的作用,开展术后疼痛管理的持续质量改进,不断提高患者对疼痛管理的满意度.
作者:王灵晓;张小蒙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改良会阴保护手法在未行会阴侧切术产妇分娩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拟阴道分娩的162例单胎初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80例和观察组82例,分别采用传统式保护会阴手法和改良式会阴保护手法助产.结果 观察组会阴前部组织损伤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而会阴裂伤程度及新生儿体质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对会阴条件好、胎儿大小合适的初产妇采取改良会阴保护手法可降低会阴前部组织损伤的发生率.
作者:史晓红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快速康复外科流程在肝癌手术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6例肝癌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快速康复外科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各103例,分别依据快速康复外科流程路线图实施护理干预及实施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术后有效性指标,术后并发症及再入院例数.结果 快速康复外科护理组首次进水、肛门排气、肠蠕动、下床活动时间显著早于常规护理组(P<0.05,P<0.01),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均P<0.01).结论 多学科协作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肝癌围术期护理流程中的应用,能够有效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作者:严锦;王瑞兰;王继涛;鲍鹤玫;陶红伟;白志芳;韩湘华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 了解乳腺癌患者在新辅助化疗期间症状群的变化趋势,为后续有效管理症状群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纵向描述性研究设计,于第1、2、3、4个周期新辅助化疗前对137例乳腺癌患者选用自行设计的“乳腺癌化疗患者症状测评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因子分析发现,基线测评时患者不存在症状群,第2、3、4次测评时患者存在3个症状群,即上消化道症状群、心理症状群、认知功能症状群.3次测评上消化道症状群得分依次为1.21±1.15、1.44±1.27、1.43±1.26,心理症状群依次为1.37±0.88、1.68±0.94、2.01±0.94,认知功能症状群依次为0.50±0.73、0.80±0.83、1.17±1.00.3个症状群3次测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P<0.01),心理症状群、认知功能症状群的严重程度随治疗时间推进逐渐加重.结论 医护人员应关注乳腺癌患者在新辅助化疗期间症状群的动态变化,采取有针对性干预措施缓解患者症状群,并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状况.
作者:文翠菊;路潜;丁玥;于新颖;庞冬;杨萍;金三丽;崔秋景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早期肛提肌训练联合膀胱功能训练法改善前列腺电切术后暂时性尿失禁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前列腺增生行前列腺电切术的150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C组各50例,A组术前、术后行肛提肌训练;B组术后行肛提肌训练联合膀胱功能训练;C组术前、术后均行肛提肌训练联合膀胱功能训练,对三组术后尿失禁发生率及程度进行比较.结果 三组尿失禁发生率、急迫性尿失禁评分及排尿间隔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早期(即术前)行肛提肌膀胱功能联合训练可有效降低尿失禁发生率及程度,提高患者顸后及生活质量.
作者:陆素青;经霁;欧阳新平;唐冬媛;姚莉;伍瑞莲;文雪霖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使用音乐节拍器引导不同胸外心脏按压频率对各项质量指标的影响,为高品质胸外心脏按压培训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32名新护士分为自由按压组(n=44)、100次/min组(n=44)及120次/min组(n=44),经培训后分别实行2 min自由胸外心脏按压、节拍器引导100次/min和120次/min频率胸外心脏按压.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非参数检验了解三组间各项按压指标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三组间按压频率、总按压次数、按压深度、足够深度次数、操作正确次数及疲劳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使用音乐节拍器引导胸外心脏按压,能保证稳定的按压频率及节律.节拍器引导100次/min频率的胸外按压比120次/min及自由按压更能保证按压深度、按压正确率,并延长按压者疲劳的时间.
作者:卢吉;黄素芳;邹灯秀;谢拉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整形美容中心实施TRACE护理服务体系对患者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 将600例患者根据其就诊顺序进行分组,2013年7~8月300例为对照组,2013年9~10月300例为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咨询方法,观察组实施TRACE护理服务体系,即电话接待(Telephone)、电话回复(Recall)、前台接待(At front desk)、现场咨询(Consultation)、延伸服务(Extended serv-ice).在术后3个月内电话回访患者护理满意度.结果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TRACE护理服务体系为患者提供专业的、个性化的护理服务,提升了护理服务质量,有效提高了手术疗效及护理工作满意度.
作者:刘志荣;贾菲;杨琼;汤亚男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 检验公仆型护理管理者对下属护士组织认同的影响.方法 采用横断面问卷调查,方便 式抽样法抽取了267名护士进行研究,数据分析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结果 公仆型领导得分为5.23±1.11,组织认同得分5.60±1.09;构建的模型拟合结果良好,公仆型护理管理者对下属护士的组织认同具有积极显著的正向影响(β=0.649,P<0.01).结论 公仆型领导特质通过对个体和组织的影响,可以显著提升下属护士对护理组织的认同感.
作者:孟春艳;孙美玲;马鑫;路莉;鲍银平;王霞;苍爽;杜慧杰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开展品管圈活动在有效管理重症监护病房非计划性拔管中的作用.方法 成立品管圈,选定“降低ICU非计划性拔管”为活动主题,寻找造成问题的主要原因,针对原因制定并实施改善措施.结果 品管圈活动历时39周,ICU非计划拔管率由活动前的12.5%下降至4.5%(P<0.01),目标达成率为125.0%,且护理人员沟通协调能力、团队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责任心、自信心、积极性、品管手法、和谐度等均较活动前有明显提升.结论 应用品管圈进行ICU质量管理能有效降低ICU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
作者:李月美;张玉清;罗明琴;李晓芳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 将护理单元分类,试行对护理人员定编定岗的实践,以期提高护士满意度,降低离职率和转岗率.方法 将护理单元分为四类,按照护理岗位实行定岗定编,护士绩效同岗位挂钩.结果 实施前(2012年)与实施后(2013年)护士满意度得分及护士转岗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离职人数减少.结论 实施护理单元分类以及绩效管理,能提高护士工作满意度,降低其转岗或辞职发生,稳定护士队伍,有利于护理人员的人力资源管理.
作者:曹艳佩;金可可;杨晓莉;马昕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基于Access软件的问卷调查方法在护理研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以对湖南省4所高职院校的442名护生进行抑郁症状筛查为实例,随机分为试验组(n=221)和对照组(n=221),试验组采用基于Access软件的问卷方法进行调查;对照组采用传统纸质问卷方法进行调查,通过问卷有效率、测试平均时长、抑郁症状得分情况等来评价测试效果.结果 试验组调查问卷有效率为100%,抑郁症状阳性检出率为34.84%,应用反馈效果较好;两组测试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测试平均时长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基于Access软件的问卷调查方法具有成本低廉、操作简单、保密性好及整理高效等特点,可在护理研究工作中应用.
作者:郭佳;文益江;何国平;罗自强;周智广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口腔专科医院保健门诊导入客户关系管理护理服务的实施效果.方法 对口腔保健科门诊导入客户关系管理理论构建护理服务体系,包括建立客户电子健康档案、设立客服专员岗位与客户多渠道沟通、客户细分化管理、分析客户随访服务4个步骤,采用自设患者、医生满意度调查表和门诊部护理质量考核检查,比较实施前后的变化.结果 导入客户关系管理护理服务后,患者及医生对护理工作满意度、门诊护理质量考核结果较实施前显著提升(均P<0.01).结论 导入客户关系管理的护理服务实践,可为患者提供全新的就医体验,使医生及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得到提升.
作者:廖莹;文学锦;郑玉萍;黎雪兰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专科护理小组的效能建设在专科护理发展及优质护理服务中的作用.方法 创新专科护理管理模式,以授权组长、能力建设、激励问责和价值驱动4项核心举措,构建专科护理效能建设框架并在20个临床专科中进行实践.结果 专科护理小组能力建设实施1年后,6项主要护理质量评分较实施前显著提高(均P<0.01);不良事件发生数下降,患者满意率从90.2%上升至96.5%.结论 专科护理小组的效能建设,能充分体现专科护士及专科护理小组的效能价值,对提升临床护理质量、优化护理服务、促进专科型人才培养和护理科研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
作者:冯锦屏;王文兰;黎月英;冯锦珊;伍惠凤;陆嘉欣 刊期: 2014年第16期
手术患者规范交接是保证手术顺利、避免安全隐患的前提[1].我院是一所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手术种类繁多,以往多采取口头或查看护理记录的交接班形式,但由于手术患者交接内容多、缺乏条理和规范性等原因,易导致交接内容遗漏,使手术患者交接的工作质量得不到保障.为进一步规范手术室的工作流程,确保手术患者的安全交接,我科于2009年自行设计一体化手术患者交接记录单(下称记录单),通过4年多的临床实践,有效防范手术患者交接环节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报告如下.
作者:杨丽;张穗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前,坐浴是临床上常用的物理治疗方法,它能起到消炎、消肿、镇痛的作用,用于会阴部、肛门疾病及手术后.吴莲香等[1-3]多名临床护理人员分别对坐浴椅进行了改良,但各种现有坐浴用具在尺寸调节、水温控制调节的综合技术上仍有一定限制,不能达到不同体型患者对坐浴用具舒适度的要求.为解决不同身高患者坐浴时坐浴椅面与地面高度不可调节,不同体型患者坐浴时会阴、肛门与药液接触面积不可调节,坐浴药液水温不可调节、材质不轻巧环保的问题,笔者研制一种方便安全的坐浴椅,介绍如下.
作者:王燕蓉;屈立新;姚丽华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PICC置管患者携管出院期间的维护方法.方法 静脉治疗团队将进修护士、肿瘤专科护士、静疗专科护士及静疗学习班学员纳入网络维护人员,逐步建立PICC维护网点并不断扩大规模,通过建立维护花名册、QQ群、专科护士返基地活动等措施进行管理.结果 PICC维护网络已覆盖到江苏省126所二、三级医院及安徽省3个市县的3所二、三级医院,参与PICC维护网点维护的护士达195人.携管出院患者导管相关并发症(静脉炎、导管堵塞、皮肤湿疹、渗液、非计划拔管)的总发生率由2008年的17.9%下降至2013年的3.5%;借助QQ群解决了近600例置管及维护疑难问题.结论 PICC维护网络的建立,满足了携管出院患者治疗间歇期间的导管维护需求,既增加了维护点医院的经济效益又提升了社会效益.
作者:刘腊根;孟爱凤;陈传英;郑晓宇;程芳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 分析住院患者院外带入压疮的风险因素,为有效预防院外压疮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调查2012年1月1日至2013年8月1日某三级甲等医院安全管理系统中的压疮数据库资料,分析院外压疮的相关风险因素.结果 共155例院外带入压疮患者,家庭组113例(占72.90%),非家庭组42例(占27.10%).排序前5位的风险因素为体位受限、运动障碍、皮肤破损、营养不良和血压异常;家庭组与非家庭组压疮相比,年龄、脏器功能衰竭、机械通气、营养状况和体温5方面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院外压疮发生的风险因素较多,需加强院外压疮防治的宣教与指导,有效识别院外压疮的风险因素,采取个性化的护理措施,以有效降低院外压疮的发生率.
作者:陶俊荣;田敏;刘峰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复合溶菌酶杀菌纱布湿敷减轻输注化疗药物所致疼痛及静脉炎的效果.方法 将输注化疗药物的12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在开始输入化疗药时用4层16 cm×7 cm长方形无菌纱布浸透50%硫酸镁溶液湿敷,用保鲜膜包裹后胶布固定;观察组在开始输入化疗药时用4层复合溶菌酶杀菌纱布1决(14 cm×7cm)湿敷,用透明敷贴覆盖固定.结果 两组静脉炎发生率、静脉炎程度、疼痛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复合溶菌酶杀菌纱布湿敷能有效降低化疗性静脉炎发生率,镇痛效果好.
作者:靳立巾;朱新英;石娜;张杰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术后全静脉营养治疗过程出现急性心力衰竭的预防护理措施与效果.方法 将65岁以上术后静脉营养治疗的患者460例,按住院时间顺序分为常规组(240例)和干预组(220例).常规组给予输液管调节器控制输液速度(40~65gtt/min)、监测CVP并准确记录24 h出入液量及输液常规健康教育;干预组在此基础上采取使用输液泵、阶梯式输液速度控制、合理安排输液次序、制定昼夜输液要求、缩短CVP监测间隔时间等措施.结果 常规组出现急性心力衰竭8例(3.3%),干预组未发生,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患者术后全静脉营养治疗过程中,采取积极的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预防静脉输液诱发的心力衰竭.
作者:郑瑞玉;李敏宜;张运平;方海云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 了解本科实习护生疲劳现状,为有效提高实习质量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FAI疲劳评定量表对广州市4所三级甲等医院的200名本科实习护生进行调查.结果 本科实习护生疲劳总分为5.23±1.46,有疲劳者占93.88%,中、重度疲劳占70.40%,性别、近1个月夜班数、情绪、自我应对、教师态度、患者及家属态度对其疲劳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有不同程度的影响(P<0.05,P<0.01).结论 本科实习护生普遍存在疲劳现象,且疲劳程度较重;临床教师应对本科实习护生做好带教计划,及时进行心理疏导,以缓解护生疲劳.
作者:刘丽杰;黄雯嘉;周薇;高云 刊期: 2014年第16期
阐述术后鼻腔填塞患者常见不适症状的发生原因、特点及其舒适护理的措施,为护理人员采取有效护理措施提供参考,减轻患者术后不适,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医患和谐.
作者:刘忠俊;黄娟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综述了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与妊娠分娩的相关因素,以及助产士团队主导模式在产后女性盆底肌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模式,旨在提高产后女性盆底康复的依从性,系统化管理康复治疗,全程观察治疗效果,从而改善产后女性的远期生活质量.
作者:刘真真;廖碧珍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层流洁净手术室静态下不同布点方法对空气监测结果的影响.方法 采用普通营养琼脂平板培养皿(直径90mm)暴露30 min,选择百级、千级、万级手术间各1间,分别采用《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GB50333-2002规定的多点布控法,和改进后的简易布控法对层流洁净手术间进行静态下空气沉降法采样.结果 多点布控法与简易布控法采样细菌菌落数均未超标;无致病菌检出.结论 基层医院百级、千级、万级手术间分别采用5点、5点、9点布控法进行手术室日常空气采样,可达到检测标准,有一定可行性.
作者:耿彩艳;黄燕林;贾巧玲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眼科连台手术护理前馈风险控制的效果.方法 通过对眼科连台手术的风险循证,排查出高危护理风险因素,并实施针对性前馈控制方案,于前馈控制实施前后6个月各随机抽取200例分别作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就两组护理风险隐患、风险事件、护理安全质量及医患满意度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护理风险隐患发生率明显下降;护理安全质量和医患满意度评分显著提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对眼科连台手术护理风险管理的前馈控制,能有效提高护理安全质量,降低护理风险,保障手术安全.
作者:樊俭;陆宏伟;张大玲;周永娣;王裕珍;高玲玲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 了解先心病患儿心理弹性水平,探讨不同心理弹性水平在保护性因素上的差异.方法 采用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HKRA)、儿童应对方式量表(CODI)调查患儿的心理弹性及应对方式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先心病患儿心理弹性及应对方式均处于较低水平;患儿心理弹性中教师关爱、家人关爱、家庭自主性等9项因子与应对方式呈正相关(P<0.05,P<0.01),且家庭自主性、同伴关系对应对方式预测力佳.结论 应对方式根据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心理弹性水平不同而变化,应充分调动家庭及同伴关系的力量,针对不同心理弹性水平的患儿采取相应的应对方法.
作者:冯亚宇;杨瑞冬;于亚群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阶段性健康教育对初次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患者的效果.方法 将2011年1~12月收治的20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2012年1~12月收治的200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对照组主要采用传统健康教育,重点以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术围术期的健康教育为主;观察组分别在接受期、穿刺取卵期、受精卵移植期、移植后14d内、治疗结局期5个阶段进行针对性、系统性、阶段性的健康教育.结果 两组各个阶段健康教育知识掌握程度及患者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阶段性健康教育能有效提高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患者及家属的知识知晓率,提高患者满意度,从而提高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治疗效果.
作者:万盈璐;耿力;朱剑文;曹伟;洪梅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直肠肛门畸形术后排便功能康复训练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对直肠肛门畸形患儿61例分别行腹腔镜辅助和倒“Y”字肛门成形手术,术后43例可自主排便,18例排便异常,对排便异常患儿采取肠道治疗、肛门功能和排便训练,持续1年.结果 1年后,17例恢复排便功能,1例大便失禁患儿症状有所改善.结论 早期积极手术治疗以及直肠肛门畸形术后加强新肛门排便功能的训练,有助于患儿排便功能恢复,改善其生活质量.
作者:郎荣蓉;李勤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 探 讨穴位按摩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术肢功能的效果,寻找能有效促进术肢功能恢复的方法.方法 将60例患者按手术先后顺序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乳腺癌术后按照常规进行患肢功能锻炼,观察组在患肢常规功能锻炼基础上实施穴位按摩.比较两组肩关节功能及上肢肿胀程度.结果 肩关节功能评分比较,观察组术后第3、7、10天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肢容积比较,观察组术后第3、7、10天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穴位按摩可有效改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肢功能障碍,促进水肿消退,加快术肢功能康复.
作者:左亚芹;孙莉;高玲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PDCA循环在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功能锻炼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髋关节置换患者160例按住院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80例(2013年1~6月)和观察组80例(7~12月),对照组术后按照常规进行功能锻炼,观察组应用PDCA循环通过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四个阶段进行功能锻炼指导.结果 术后2周两组功能锻炼方法掌握正确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实施3个月后两组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PDCA循环应用于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功能锻炼,能显著提高患者的功能锻炼相关知识,进而提高康复护理效果.
作者:叶向红;高珞珞;郭琴;张晶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自我清洁间歇导尿的应用对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影响.方法 将符合入选标准的8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清洁间歇导尿组(自我清洁间歇导尿)和留置导尿组(长期留置尿管)各40例,比较两组患者4周后尿路感染发生率、出院3个月后残余尿量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 两组患者尿路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出院3个月两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自我清洁间歇导尿优于长期留置尿管,有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吴红琴;张兰香;王速敏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脊髓损伤患者延续护理的需求及护理干预效果.方法 运用延续护理服务需求调查问卷对47例住院脊髓损伤患者进行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实施护理干预.结果 延续护理实施1年后,患者满意度、自我护理能力显著提高(P<0.05,P<0.01).结论 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延续护理模式能有效提高脊髓损伤患者对延续护理的满意度及自我护理能力.
作者:朱世琼;艾艳;李雨峰;王芸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 了解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分类、护理结局分类及三者链接的应用现状.方法 通过文献查阅国内外有关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分类、护理结局分类和三者链接相关的文献.结果 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分类、护理结局分类及三者链接在我国知晓率、应用率均较低.结论 需通过促进护理学科发展、加强护理教育改革及护理信息系统开发等措施,推进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分类、护理结局分类及其链接在我国的广泛应用.
作者:杨亚;戴新娟;翟晓萍;徐中芹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肠造口术前未定位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成立品管圈,以“降低肠造口术前未定位率”为活动主题,运用质量管理常用工具对肠造口术前未定位的原因进行现状调查、原因分析、目标设定、制定对策并实施.实施7个月后评价效果.结果 开展品管圈活动后,肠造口术前未定位率由活动前的47.0%降至19.0% (P<0.01),目标达成率为106.9%,圈员8个方面的能力明显提高.结论 应用品管圈质量改进工具可有效降低肠造口术前未定位率,提高圈员运用品管圈管理工具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作者:陈莉;陆巍;傅巧美;李如月;丁丽蓉;陶亭亭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氯强油治疗慢性腹泻患儿肛周皮肤损伤的疗效及护理.方法 将56例慢性腹泻肛周皮肤损伤患儿随机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各28例;两组患儿均在保护胃肠黏膜、止泻等对症支持治疗基础上,对照组采用氧化锌软膏、观察组采用氯强油治疗和保护皮肤.结果 治疗2周后,两组患儿疗效及治愈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氯强油治疗慢性腹泻患儿肛周皮肤损伤,能有效提高治愈率,缩短治愈时间,减轻患儿痛苦.
作者:陈艳红;陈敏;李钏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 编制临床护理路径文本,为实施规范的肠造口术整体护理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病例分析法和循证方法初步拟定肠造口术临床护理路径文本结构、各时间段表格样式、住院日及护理项目,形成临床护理路径文本初稿,经专家咨询、临床护士讨论及验证后定稿.结果 形成的肠造口术临床护理路径文本包括入院护理、术前护理、手术当日护理(术前病室)、手术当日回病室护理、术后护理及出院护理6个部分;护理内容按监测评估、检验、给药、治疗、活动、饮食、排泄、护理指导/出院规划制定护理项目.结论 该临床护理路径内容全面,可用于肠造口术患者的护理.
作者:张颜;芦桂芝;曲晓菊;徐娜;仰曙芬;黄卉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负压封闭引流治疗新鲜创面和感染创面的佳冲洗频次,以防范堵管,促进创面愈合.方法 选择167例(180处创面)行创面生理盐水负压封闭引流术患者,将其中90处新鲜创面随机分为不冲洗组30处,隔日冲洗组30处,每日冲洗组30处;90处感染创面随机分为每日冲洗1次组30处,每日冲洗2次组30处,每日冲洗3次组30处,观察堵管率和创面细菌清除率.结果 新鲜创面:隔日冲洗组和每日冲洗组均未发生堵管,不冲洗组堵管率26.67%;三组不同干预时间创面细菌计数比较,干预主效应、时间效应和交互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细菌清除率隔日冲洗(98.79%)和每日冲洗组(99.17%)高于不冲洗组(90.79%).感染创面:三组堵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不同干预时间创面细菌计数比较,干预主效应、时间效应和交互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细菌清除率每日冲洗2次组(99.34%)和每日冲洗3次组(99.49%)高于每日冲洗1次组(94.62%).结论 新鲜创面选择隔日冲洗、感染创面选择每日冲洗2次,可有效减少堵管发生率,保证持续负压治疗的有效性,且相对经济、节约护理人力.
作者:夏冬云;史婷奇;谢芳;刘晴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以家庭为中心护理模式在造口患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67例肠造口患儿按时间段分为对照组(34例)和观察组(33例),对照组按照常规方法护理,观察组采取以家庭为中心护理模式,包括心理护理和人文关怀,鼓励照护者参与全程护理,多途径的健康教育,建立出院指导标准.比较两组患儿术后住院时间,造口周围皮肤情况,以及家庭造口护理能力.结果 观察组术后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造口周围皮肤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家庭造口护理能力4个维度及总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以家庭为中心护理模式可有效改善患儿造口周围皮肤问题,缩短患儿术后住院时间,提高家庭造口护理能力.
作者:卞荆晶;朱丹;胡露红 刊期: 2014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