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护理学杂志

护理学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 国际刊号:1001-4152
  • 国内刊号:42-1154/R
  • 影响因子:2.06
  • 创刊:1986
  • 周期:半月刊
  • 发行:湖北
  • 语言:中文
  • 邮发:38-342
  • 全年订价:58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维普收录(中),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护理学杂志   2014年22期文献
  • 水中分娩耻骨联合分离发生率的研究

    目的 探讨水中分娩对耻骨联合分离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观察实施水中分娩的产妇450例(研究组)耻骨联合分离发生情况,并与同期实施传统分娩的450例产妇(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对照组发生耻骨联合分离47例(10.4%),研究组发生20例(4.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水中分娩能增加产妇盆底肌肉的张力和弹性,使关节韧带松弛柔软,有助于胎儿顺利通过产道,减少产后耻骨联合分离的发生,促进自然分娩.

    作者:张风菊;赵海军;刘爱民;李丽;崔改英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大面积烧伤并发急性肾衰竭多尿期患者的护理

    目的 探讨烧伤合并急性肾衰竭多尿期患者的护理对策,提高治愈率.方法 对36例大面积烧伤并发急性肾衰竭的患者给予对症治疗和系统护理.结果 36例中治愈33例(91.67%),住院时间47~89(54.0±3.6)d出院;3例死亡(2例死于严重全身感染,1例死于多脏器衰竭).结论 在及时透析、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基础上,对大面积烧伤并发肾衰竭的患者给予创面封闭、全面营养支持、对症护理是成功救治患者的关键因素.

    作者:龙红琼;张璞姣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OEC模式在骨科无痛病房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OEC模式在无痛病房无痛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无痛病房收治的576例需手术治疗的骨科患者,评估其一般情况及生活质量指标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8例.对照组采用骨科无痛病房护理模式进行围手术期的镇痛护理干预;观察组在骨科无痛病房护理模式下开展OEC模式,建立护理工作的检查体系、责任体系和考评体系,落实护理工作的考核机制.比较两组患者疼痛评分平均值、平均住院日、护理工作满意度,临床护理路径落实率和患者对无痛病房满意度.结果 术后观察组疼痛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干预主效应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率、疼痛护理落实率和患者对无痛病房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平均住院日显著短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采用OEC管理模式,可有效提高无痛康复护理质量,提升护理工作效率,提高护理服务满意度.

    作者:凌红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全麻术后早期体位的研究

    目的 探讨头颈部恶性肿瘤全麻术后患者早期适宜的体位.方法 将头颈部恶性肿瘤全麻术后患者139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A组、B组、C组,术后早期A组46例取去枕平卧位,B组46例取半卧位,C组47例循序渐进抬高床头至半卧位.观察三组患者的生命体征、血气分析结果、疼痛(头部、肩颈部及腰背部疼痛)、恶心、呕吐、排尿困难、颜面部水肿及术后下床活动等情况,调查患者的舒适度.结果 三组头痛、肩颈部疼痛、腰背部疼痛发生情况及疼痛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三组呕吐、排尿困难、颜面部水肿发生率及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三组生命体征、血气分析、恶心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全麻术后早期,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抬高床头至半卧位,在保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不增加呕吐窒息概率的情况下,既可减轻疼痛,预防并发症,还可增加患者的舒适度,促使患者早日下床活动.

    作者:曾定芬;李晓霞;邱有波;江华;阳静;范玉霞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认知行为疗法改善学龄前儿童牙科畏惧症

    目的 观察认知行为疗法在学龄前牙科畏惧症儿童口腔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儿童畏惧调查量表牙科分量表”对口腔科门诊初诊3~6岁龋病患儿开展问卷调查,筛选出牙科畏惧症患儿10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3例,予龋齿充填治疗;观察组52例,予龋齿充填治疗+认知行为疗法.比较两组治疗过程中行为分级及配合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儿治疗过程中Venham临床焦虑及合作行为级别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配合治疗患儿比例69.2%,高于对照组的35.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运用认知行为疗法进行心理干预,可缓解学龄前儿童口腔诊疗过程中的紧张情绪、增加对口腔诊疗的配合度.

    作者:王晖;边颖;刘中林;姚琴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亚低温治疗护理对神经外科危重患者神经功能及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亚低温治疗护理对神经外科危重患者神经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153例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按入院先后分为对照组(76例)和观察组(77例),对照组接受神经外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实施亚低温治疗护理.观察两组患者干预后3个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Barthel日常生活能力指数、Fugl-Meyer躯体运动功能量表的变化以及预后差异.结果 干预后3个月,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6.57±5.42)显著低于对照组;Barthel日常生活能力指数、Fugl-Meyer躯体运动功能量表评分(68.59±7.33、76.83±8.33)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预后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亚低温治疗护理能有效促进神经外科危重患者神经功能及躯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改善预后,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作者:肖艳林;彭登荣;张云;吴海丽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前列腺增生症临床路径变异疾病因素分析与护理对策

    目的 分析前列腺增生症临床路径变异的疾病因素,针对性制定护理对策.方法 选择2013年1~12月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129例,对其临床路径进行回顾性调查,找出临床路径变异的病例,分析疾病因素所致的变异,提出针对性护理对策.结果 129例前列腺增生症临床路径实施中,76例患者出现108例次临床路径变异.变异因素中,疾病因素占59.26%,患者因素占26.85%,医生因素占10.18%,系统因素占3.71%.结论 前列腺增生症患者临床路径变异率较高,主要影响因素为疾病因素和患者因素.在护理对策方面,应加强护士定向培养,提高护士专科、专业知识水平;针对前列腺增生并存疾病制定与主路径相平行的护理计划,以减少临床路径变异的发生.

    作者:谢秀艳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基于IPAD的移动护理质量管理系统的研发与应用

    目的 开发与使用基于IPAD的移动护理质量管理系统,加强护理信息化建设,提高工作效率.方法 在医院信息平台基础上,设计开发基于IPAD+ WLAN技术的移动护理质量管理系统并应用于临床,功能模块包括模板设置、模板匹配、任务设置、床边质控、进度查看、自动生成报表、系统维护等.结果 移动护理质量管理系统运行后护理质控检查的任务设置、任务通知、结果汇总、结果反馈及生成报表各环节耗时显著缩短(均P<0.01).结论 移动护理质量管理系统的建立与应用,有效提升了工作效率,减少了时间成本,促进了护理信息化建设.

    作者:张晓乐;王颖;项莉;卢吉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关键事件分析法在手术室护理安全培训中的应用

    目的 通过关键事件分析法对手术室护理人员进行安全培训,提高护理人员辨别、处理风险的能力.方法 收集近5年来发生在国内外及本科室的典型不良事件,由护士长和安全质控小组成员进行筛选,确定本科室的关键事件,制定关键事件专题培训计划,每个季度选择一个关键事件主题,采用头脑风暴法各抒己见,找出科室的薄弱环节,提出改进措施.结果 护理人员接受安全培训后,降低了科室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护理安全质量有较大的提高(P<0.05,P<0.01),护士主动上报安全隐患的事例增加.结论 关键事件分析法能降低手术室不良事件的发生,保障手术患者安全,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

    作者:吴琼娅;彭翠香;王非凡;翁湘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护理人员薪酬管理体系的构建

    目的 构建护理人员薪酬管理体系.方法 应用文献研究、专家访谈、Delphi、层次分析法、调查性研究、因子分析、信息化等技术研究方法,共分为5个阶段9个步骤构建了护理人员薪酬管理体系.结果 薪酬管理体系由基本工资、绩效、福利津贴3部分构成,其中的绩效工资以护理单元为考核单位从3个方面进行量化考核.结论 护理人员薪酬管理体系的构成合理,研究方法适用,研究结果可信度高,充分激发了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实现了效益大化的管理理念.

    作者:樊落;齐海燕;席淑华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临床护士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

    目的 初步在医院护理管理层面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临床护士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方法 以绩效管理理论、胜任特征理论、绩效结构理论为理论基础,采用文献法、深入访谈法、德尔菲法进行指标的筛选;采用改进的Saaty权重法和重要性程度赋值法确定指标的权重.结果 函询专家的积极程度、权威程度、专家意见的集中程度及协调程度均较高,终构建了舍3个Ⅰ级指标、9个Ⅱ级指标、24个Ⅲ级指标、88个Ⅳ级指标的临床护士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并确定了Ⅰ、Ⅱ、Ⅲ级指标的权重.结论 构建的临床护士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及可靠性,可为护理管理人员构建具有专科护理特点的、各层级护理人员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提供借鉴,为护理绩效管理的实施奠定基础.

    作者:李秋洁;孙宁;韩炫烨;满晶;孔繁莹;吕冬梅;杨玉美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护士岗位分级管理及实施成效

    目的 开展护士岗位管理,以实现护士能级对应.方法 科学设置护士岗位,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明确护士资质要求及岗位职责,量化护士岗位考核指标,确定护士岗位绩效系数等系列措施.比较实施岗位管理前(2011年)后(2013年)护士职业认可度及离岗、要求调岗人数.结果 实施岗位管理后,护士对职业的认同度总得分及各维度得分显著提高(均P<0.01),离岗、要求调岗人数下降.结论 实施岗位管理可实现护士能级对应,调动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实现其专业和劳动价值,提高其职业认可度,保证临床一线护理队伍的稳定.

    作者:刘于;汪晖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接口”管理在产科新生儿交接安全系统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 探讨“接口”管理在产科新生儿交接安全系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17 659例在我院出生的新生儿作为对照组,行常规新生儿交接管理;将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出生的27 638例新生儿作为观察组,按照“接口”管理的理论,制定并执行产科新生儿交接及核对流程,并引导产妇和家属参与到“接口”管理中.结果 观察组“接口”问题发生率为0.5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34‰(P<0.05).两组交接“接口”不良问题(除亲子鉴定外)发生率和不同“接口”环节中护理问题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接口”管理有效地增进了新生儿交接系统的安全性,增强护理的规范性、护士的责任感,协调了多科合作,保障了交接系统的安全运转.

    作者:杨学文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应用恒温护垫预防PICC置管致机械性静脉炎

    目的 观察恒温护垫热敷预防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致机械性静脉炎的效果及提高护理工作效率.方法 将260例经肘部PICC置管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128例)和对照组(132例),两组均由静疗专科护士按照标准穿刺置管,观察组置管12h后予恒温护垫热敷,对照组行常规湿热敷,每天3次,每次30 min,连续3d.结果 观察组机械性静脉炎、穿刺点渗血发生率分别为6.25%、3.91%,对照组分别为6.82%、5.3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护士操作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 恒温护垫能有效预防PICC置管致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操作简单,可有效减少直接护理时间.

    作者:张丽华;唐红兰;钱湘云;殷飞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重庆地区PICC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预防护理现状调查

    目的 了解重庆地区PICC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预防护理现状.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重庆地区开展PICC技术的20所医院共39个病区进行调查.结果 PICC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发生率为0.84%;29个病区在床旁完成PICC穿刺操作,仅10个病区配备有专门的PICC操作室;35个病区的PICC置管由有资质的PICC专科护士实施,但16个病区PICC的维护护士未经过专科知识技能培训.所有病区未采用相关量表进行术前静脉血栓风险评估;仅有8个病区在术前进行了患者体重指数的评估,13个病区未进行术中或术后导管尖端定位;对异位导管处理、肢体活动指导方面也不尽相同.结论 重庆地区护理人员在PICC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预防方面意识有待加强,应从术前综合评估、术后维护上加强培训,建立标准化的预防流程,减少其发生率,延长导管留置时间.

    作者:潘龙芳;杨相梅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手术患儿屈膝45°外展位行大隐静脉留置针输液效果探讨

    目的 提高手术患儿大隐静脉穿刺置管成功率,减轻患儿的痛苦.方法 将100例手术患儿随机分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屈膝45°外展位行大隐静脉穿刺置管,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穿刺置管.结果 观察组一次性静脉穿刺置管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患儿采用屈膝45°外展位行大隐静脉穿刺,可提高一次性静脉刺置管成功率,提高护士工作效率,减轻手术患儿痛苦.

    作者:阳春容;褚兰芬;周娟英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外科临床护理教师角色压力调查分析

    目的 了解外科临床护理教师的角色压力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减轻外科临床护理教师的角色压力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中文版临床护理教师角色压力量表对北京某三甲临床教学医院64名外科临床护理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外科临床护理教师的角色压力得分56~189(121.47±27.13)分;不同原始学历、承担全部家庭责任的比例、对护理专业的兴趣、目前是否攻读学位、指导学生的层次、担任临床护理教师后是否参加培训的临床护理教师角色压力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年龄、带教年限与角色压力得分呈正相关(r=0.377、0.300,均P<0.01).结论 外科临床护理教师的角色压力水平较高;建议医院增加专职临床带教老师,使其有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专注于临床教学.

    作者:张卜吉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造口适应水平测量工具及其应用进展

    介绍了造口适应的概念以及目前造口适应水平测量工具的研究情况,包括各测量量表的结构、信效度、各量表之间的区别以及应用情况等,以促进我国造口患者适应水平的深入研究.

    作者:曾建青;王玉玲;郭立双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医院延伸服务的研究进展

    就医院延伸服务具有多学科团队协作、服务对象特殊、服务形式灵活的特点,以及目前相关研究的成本、效果状况、面临的挑战等进行综述,以期为今后的医院延伸护理服务与研究工作提供借鉴.

    作者:张爱迪;王潇;严谨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胸腔腹膜后联合入路行肾动脉上型腹主动脉瘤手术的配合

    对6例肾动脉上型腹主动脉瘤患者在全身麻醉下经胸腔腹膜后联合入行手术动脉瘤切除加人工血管重建术,手术效果满意,患者均存活至今.提出巡回护士做好充分的物品准备,为患者安置好上半身45°侧卧位,阻断动脉瘤远、近端前进行全身肝素化,术中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器械护士备好阻断钳、血管缝合线、人造血管,术中及时传递手术器械是手术配合的要点.

    作者:杨英;何江慧;阮满真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手术室区域专科分组排班与层级管理的实施与成效

    目的 探讨手术室实施区域专科分组排班与层级管理干预效果.方法 2012年7月至2013年6月(管理前)为常规专科组管理,护士长负责排班,设置8个手术专科组,由8名专科组长负责专科业务管理.2013年7月至2014年6月(管理后)实施区域专科分组排班与层级管理:将8个专科组人员划分为4大区域组,由4位区域组长负责组内排班、手术调配及各项管理工作;护士长负责手术室监督与总体管理.结果 管理后,第1台手术9:00之前准点开台率从72.81%提高到85.20%、接台手术等待时间从(61.82±6.15)min缩短到(57.15±5.97)min、月平均手术量从(1 753.63±111.15)台次增加到(1 821.52±96.61)台次;护理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从0.09%降至0.04%;手术患者、外科医生、手术室护士对手术室的总体满意分别从89.00%、88.78%、87.63%提高到95.00%、98.10%、97.94%,各项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手术室实施区域专科分组排班与层级管理,能提高手术室工作效率、护理质量和医护患三方的满意度.

    作者:刘新莲;戴红霞;常后婵;钟爱玲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手术患者身份识别核查程序的改进

    目的 探讨手术室患者身份识别核查程序改进的效果.方法 2013年9月前,手术室采用传统的核对姓名、床号、手腕带(人工书写信息)方法进行患者身份识别,2013年10月后采用改进后的身份识别方法,即患者自报姓名、病案号,用PDA核查手腕带(机打含条形码信息)等方法进行核对.比较实施前后患者身份核查合格率.结果 手术患者身份识别核查合格率由73.68%(2013年7月)上升到100%(2014年1月).结论 改进后的身份核查程序,提高了护理人员风险意识,保证了手术患者安全.

    作者:陈云芳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肝素盐水联合无水乙醇清洗手术器械祛除灭活肿瘤细胞的研究

    目的 探讨适用于术中快捷、彻底的器械无瘤处理方法,以提高恶性肿瘤术中器械肿瘤细胞无瘤处理效果.方法 选择T1~3N0M0分级原发性肝癌行肿瘤切除患者60例,将手术切除肿瘤时所使用的器械随机分为肝素盐水组、无水乙醇组、肝素盐水联合无水乙醇组(联合组)以及生理盐水组(对照组)四组,分别置于肝素盐水、无水乙醇、生理盐水中以5~6次/s频率震荡涮洗10s,其中联合组顺序为肝素盐水5 s、无水乙醇5 s.各组获得60份样本.检测四组手术器械涮洗液及四种方法处理后器械残留的肿瘤细胞数.结果 四组器械残留及携带肿瘤细胞数和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其中联合组细胞数和阳性率均为0.结论 肝素盐水涮洗器械能快速祛除肿瘤细胞,无水乙醇涮洗器械能快速灭活肿瘤细胞;肝素盐水联合无水乙醇涮洗,使手术器械无瘤效果达到佳.

    作者:张剑英;顾则娟;杨美玲;王学浩;吴云松;周滋霞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专业技能指导表在间歇导尿患者健康教育的应用

    目的 探讨间歇导尿用专业技能指导表在患者间歇导尿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80例神经源膀胱行间歇导尿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按照常规方式实施健康教育;观察组采用自制间歇导尿用专业技能指导表,按表中内容进行健康教育指导.出院前1d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技能掌握情况的评价并调查健康教育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对无菌间歇导尿、自我管理膀胱、膀胱再训练、并发症观察的技能掌握情况以及健康教育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对间歇导尿患者按照间歇导尿专业技能指导表进行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健康教育效果及患者与家属的满意度.

    作者:张燕;李丹丹;陈丽丽;周舒婷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关节镜下单排铆钉固定修复肩袖损伤患者的康复护理

    目的 探讨对关节镜下单排铆钉固定修复肩袖损伤术后患者的康复护理效果.方法 对31例肩袖损伤患者于关节镜下行单排铆钉固定修复术,术后均实施系统化无缝隙优质护理,护理重点为分阶段实施康复训炼,循序渐进地进行康复功能锻炼,避免关节粘连.结果 31例患者均按计划完成康复锻炼,术后3个月,患肩主动前屈、外展、中立位外旋、体侧内旋均较术前明显增加,美国肩肘外科(ASES)评分由术前(59.83±4.61)分提高到(90.03±3.17)分.随访6个月,28例患者无疼痛残留,3例残留轻度的疼痛.结论 对关节镜下单排铆钉固定修复肩袖损伤术后患者行系统的个体化、阶段性康复护理可促进肩关节功能有效恢复,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庞剑剑;真启云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持续泵入鼻饲方式对相关并发症影响的系统评价

    目的 系统评价持续鼻饲和间歇鼻饲对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JBI循证护理中心图书馆、MEDLINE、EMbase、CINAHL、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中国知网(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收集所有关于持续鼻饲或间歇鼻饲对并发症发生率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同时筛检纳入文献附录的参考文献.由2名研究员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提取资料,参考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的质量评价标准进行质量评价,使用RevManS.1软件对符合质量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6项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持续泵入鼻饲营养液的方式与传统分次推注营养液的方式比较,腹泻、腹胀、胃潴留、反流、误吸、吸入性肺炎、应激性胃溃疡等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但是4项关于24 h持续泵入与24 h间歇泵入两种鼻饲方式的研究结果示,腹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持续鼻饲方案,可以降低腹胀、胃潴留、腹泻、反流、误吸、吸入性肺炎、应激性溃疡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而提高鼻饲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作者:胡延秋;程云;王银云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现状调查分析

    目的 了解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的现状,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方法 调查505例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感染部位,以及是否实施侵入性操作.采集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环境、物体表面标本792份进行细菌监测.结果 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为22.77%,其中呼吸道感染居首位,占46.96%.接受过侵入性操作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显著高于未接受者(均P<0.01).环境细菌监测合格率为61.36%.结论 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加强环境管理,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重视医务人员的手卫生,严防交叉感染,加强基础护理,以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作者:陈桂兰;高作良;阮巧芬;王迎春;柯晓燕;黄静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护理人员临床实践能力的概念分析

    对临床实践能力这一概念进行评判性分析,在综合众多学者观点的基础上,尝试界定其概念、内涵及特征.临床实践能力与临床能力在属性和特征方面较为不同,本质是知识的运用,具有情境性及发展性.建议在以后的研究中,规范相关术语,并关注护理人员临床实践能力是如何发展的、应该如何获得、通过怎样的实践活动才能得到有效提高.

    作者:韩影;李秋洁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改良澳大利亚预检系统在急诊创伤患者分诊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改良澳大利亚预检系统(Australian Triage Scale,ATS)在急诊创伤患者分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组织专业人员对澳大利亚预检系统进行翻译,并结合我国临床工作实际情况进行修订和改进.将178例批量创伤患者按照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87例)和观察组(91例).对照组应用AIS-ISS评分检伤分诊,观察组应用ATS系统评估分诊.比较两组在检伤分诊时间、分诊准确率、抢救成功率和患者/家属对分诊工作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评估分诊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而分诊准确率、抢救成功率、患者/家属对分诊工作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改良澳大利亚预检系统能快速评估伤情,指导急诊抢救治疗工作,减少分诊盲目性、增强准确性,为急诊创伤患者及时救治、合理分流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江敏;邹灯秀;郭春玲;王凤霞;王红丽;黄素芳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创伤评估在急诊创伤患者院内安全转运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创伤评估在急诊创伤患者院内安全转运中的应用.方法 将2012年11月至2013年4月在我科抢救室救治需要院内转运的创伤患者106例为对照组,依靠生命体征和临床经验判断,无预警分级转运,共转运211例次.将2013年7~12月在我科抢救室救治需要院内转运的创伤患者136例为观察组,采用校正院前指数结合创伤评估程序进行预警分级转运,共转运255例次.结果 观察组意外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家属)对转运满意度及相关科室对转运质量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创伤评估应用于急诊创伤患者在院内安全转运中,降低意外事件的发生率,提高了运送质量,保证了转运过程及时、安全和通畅,提高了科室间合作满意度.

    作者:张阳春;吴敏;季学丽;李玫;陈旭峰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非创伤性胸痛患者急诊分诊流程的实施效果分析

    目的 提高非创伤性胸痛患者急诊分诊流程实施的准确性,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护理服务.方法 对97例非创伤性胸痛急诊患者按照制定的急诊胸痛分诊流程进行分诊,包括询问患者基本情况及相关病史,分诊护理人员填写统一的分诊记录单,鉴别患者急诊胸痛的严重程度,病史询问和记录在10 min内完成.结果 以危急、紧急和非紧急进行分类,护士分诊与医生诊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非创伤性胸痛急诊患者采用分诊流程机制,可有效提高急诊胸痛患者护理分诊准确性.

    作者:许华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急诊分诊人员资质与培训现状调查

    目的 了解医院对急诊分诊人员的资质和培训现状,为相关研究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便利取样的方法,对参加国际急诊高峰论坛的、国内113家三级、二级医院的282名护理人员进行调查.结果 43.62%、44.68%的护理人员所在医院对分诊护士的工作年限要求为≥2或≥5年,60.64%医院对分诊护士的学历要求是大专及以上,职称要求是护士及以上(50.71%);不同级别医院对分诊人员的工作年限、学历要求,以及从事分诊工作前经过专门考核、医院制定有规范的分诊护士培训方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护理人员对现有分诊培训内容满足临床需求、医院制定分诊入职标准的认同率有差异(P<0.05,P<0.01);对分诊护士进行系统和规范的培训、制定省或市级统一的分诊入职标准、医院有明确的分诊护士入职标准、培训结束后考核、分诊护士持有上岗证的认同率无差异(均P>0.05).结论 目前急诊分诊从业人员的资质普遍较低,培训时间短且内容不全面;护理人员对于建立统一、规范的急诊分诊培训体系和考核标准认同率较高.因此,应尽快建立并完善国内关于急诊分诊人员培训和资质认证方面的相关标准.

    作者:李玉乐;史冬雷;胡英莉;李凡;黄静雅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主动脉夹层风险评分表在急性胸背痛患者分诊中的应用评价

    目的 探讨主动脉夹层风险评分表在急性胸背痛患者分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分诊护士根据预先制定的主动脉夹层风险评分表,对2011~2013年来急诊科就诊的主诉为急性胸背痛251例患者进行分诊.将经过影像学确诊主动脉夹层患者95例作为确诊组,非主动脉夹层患者156例作为对照组,在比较两组一般情况、主动脉夹层危险因素分布、危险因素评分结果基础上,采用ROC法评价主动脉夹层风险评分表的曲线下面积、特异度、敏感度、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及截断值.结果 ROC曲线下面积在评分>4分时达到大,为0.923,95%CI为0.883~0.953,P<0.01,Youden指数为0.833,评分>4为截断值.评分>4分灵敏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值分别为(91.58%,91.67%,10.99,0.092),具有分诊诊断价值.结论 主动脉夹层风险评分表评分>4可以作为急性主动脉夹层早期分诊的辅助判断依据.

    作者:赵亚锋;李敏玲;李会玲;李宁;刘小敏 刊期: 2014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