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46岁.间断上腹部疼痛4个月,加重伴恶心呕吐1天.上腹部可触及3cm×4cm大小包块,质较软,表面光滑,可活动.钡餐透视:空肠近段肠管扩张,见漏斗征,扩张段近端见鸡蛋大充盈缺损,边缘光整,周围粘膜未见破坏,推压形态可变.诊断:空肠良性占位病变,脂肪瘤可能性大,伴空-空肠套叠(附图).
作者:桂振朝 刊期: 1999年第04期
下腔静脉滤器经皮股静脉穿刺置入术,预防由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脱落引起肺动脉栓塞,已被公认为有效的方法,并在欧美等国得到广泛应用.国内已有应用Greenfield下腔静脉滤器的报道[1],但未见应用鸟巢式(BNF)滤器的报道.我院1996年9月应用BNF置入下腔静脉1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狄镇海;李麟荪;王晓川 刊期: 1999年第04期
患者女,37岁.咳嗽,胸闷1周.查体:无异常发现.透视:见右下胸内肿物,不随呼吸上下移动.
作者:牛玉军 刊期: 1999年第04期
患者女,23岁.1年前发现左上腹有一包块,约鸡蛋大小,无发热及局部疼痛,未诊治,1年来该包块逐渐增大,约拳头大小.体检:左上腹可触及一约16.0cm×12.0cm大小肿块,有活动性,无压痛.实验室检查无特殊.
作者:张兴雨 刊期: 1999年第04期
残角子宫是子宫发育异常的一种少见类型,因与阴道不相通造成经血潴留而成残角子宫积血,就其影像学表现,国内尚未见报道.我院遇到1例,经手术证实,特作报道,旨在对其影像学表现以及CT、B超对其诊断价值作一探讨.
作者:周明华;余小君 刊期: 1999年第04期
患者女,34岁.停经50天,因不规则阴道流血伴右下腹痛2天入院.15天前突然腹痛阴道出血排出一棉花团大组织物,而后曾到某医院作清宫.但至今阴道流血未止,昨起右下腹痛加剧.妇科检查:外阴发育正常.阴道少许经血,宫颈光滑,无着色.子宫体稍增大,双侧附件增厚,未及包块.腹平软,右下腹压痛,无反跳痛.腹部未触及包块.
作者:徐梓榕;冯阳宁;罗汉超 刊期: 1999年第04期
患者男,58岁.因左大腿隐痛2个月加重伴活动受限2天入院.查体:左大腿呈轻度外旋状,局部肿胀、畸形.纵向叩击痛阳性.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124g/L,白细胞7.5×109/L,中性78%,淋巴20%,单核2%,血小板128×1012/L,血沉18mm/小时.尿常规检查无异常.A/G为4.68/2.70.免疫球蛋白IgG 12.9g/L,IgA 2.63g/L,IgM 0.93g/L.骨髓穿刺正常.
作者:夏云宝;刘光彦;华妙强 刊期: 1999年第04期
患者男,32岁.以胸闷、气短、胸痛5个月入院.查体:右下肺叩诊呈实音,呼吸音变弱.体温、呼吸、心搏、血压及实验室检查均正常.B超检查:肝、胆、胰、脾未见明显异常.
作者:何定梅;涂松虎;汤建华 刊期: 1999年第04期
例1 男,29岁.反复发作性腹痛半年,加重3天.体检:全腹压痛、反跳痛,可闻及气过水声.全消化道钡餐检查和CT均无异常表现.手术发现小肠被一层薄膜包绕,回肠有粘连,大网膜缺如.后诊断:①小肠禁锢症;②不全性小肠梗阻;③肠粘连.
作者:朱建兵;龚建平;钱铭辉 刊期: 1999年第04期
患者女,39岁.右下腹部疼痛,经期加重5年.近半年来反复出现月经后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B超检查:示右输尿管膀胱交界处有一突性占位,右输尿管扩张,右肾盂积水.膀胱CT检查:平扫于膀胱右后壁可见一结节状隆起,增强后有中度强化,子宫稍大,子宫直肠陷窝积液(附图).CT诊断:膀胱占位性病变,结合临床考虑为膀胱子宫内膜异位症可能性大.膀胱镜检查:右输尿管口外方有一2.5cm×2.0cm大小的隆起包块,呈紫黑色.取活检病理诊断:膀胱子宫内膜异位症.
作者:赵锡立 刊期: 1999年第04期
患者女,48岁.胸痛3月余,伴间断性少量咯血.X线胸部正侧位片示:右肺上叶有一巨大球形肿块,约9.0cm×11.0cm,密度均匀,边缘清晰,光滑,无分叶,内侧缘续于纵隔之中,内下缘与纵隔呈锐角,肿块假想中心位于右肺上叶;肿块周围未见到卫星病灶;气管及纵隔未见到移位.诊断为右肺上叶占位性病变,以周围型肺癌可能性大(图1).
作者:贾智勇;刘博 刊期: 1999年第04期
患者女,33岁.无明显诱因下腹部包块进行性增大6个月入院,尤其近2个月腹部肿块增大迅速伴腹部胀痛,无呕吐及畏寒发热.体检:慢性病容,消瘦,神志清,合作.实验室检查:Hb 100g/L,WBC 5.0×109/L,N 63%,L 37%,ESR 84mm/h,尿、粪常规及肝功能均正常.
作者:王胜辉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估直肠癌术前CT扫描的价值.材料与方法: 104例直肠癌(T2期11例、T3期90例、T4期3例)的CT扫描与手术病理对照,重点分析CT显示肿瘤边缘改变、浸润周径、淋巴结大小对T、N分期的价值.结果: 以肿瘤边缘短硬毛刺、锯齿状和结节改变作为T3的诊断指标,其准确率分别为94.0%、90.4%、88.4%;T分期的准确率是89.4%,T3的准确率是94.0%.将肿瘤侵犯肠管周径>1/2与≤1/2作为T3期的诊断指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平扫与增强扫描对T分期无统计学差异(P>0.05).以5mm、8mm、10mm作为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标准,其准确性分别为68.7%、77.2%、76.1%,特异性分别为72.3%、91.2%、92.2%,敏感性分别为60.9%、47.4%、41.7%.8mm、10mm与5mm对比,其准确性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直肠癌的术前CT扫描对临床选择佳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肿瘤边缘短硬毛刺、锯齿状和结节改变是T3期的可靠诊断依据,肿瘤侵犯肠管周径>1/2周,及肿瘤边缘模糊对诊断T3期有重要参考价值.淋巴结转移的CT诊断阈以短径≥8mm为宜.
作者:赵心明;石木兰;陈雁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 综合CT影像提出急性胰腺炎严重指数(APSI)的评估方法并测定其敏感性,提高CT影像对急性胰腺炎预后评估的准确率.材料与方法:急性胰腺炎患者65例,以住院时间及禁食时间为应变量(Y),胰腺肿大、胰周和/或腹腔内渗出液(简称积液)及胰腺坏死情况作为自变量(X),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对APSI、CT严重指数(CTSI)及简化急症生理(SAP)计分法进行比较.并分析此三者对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的预评价值.结果:胰腺肿大程度及胰腺坏死均与住院时间及禁食时间呈正相关(P=0.001和P=0.0017,P<0.0001和P=0.0009).与住院时间及禁食时间的关系APSI为相关(P<0.0001),而CTSI及SAP则相关性不大(二者均P>0.05).APSI对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预测的敏感性较CTSI高.结论:APSI与临床预后有正相关关系,其对预后的评估价值比CTSI及SAP更高.
作者:叶强;钱学群;李伟;顾伟中;陈九如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明确胰腺炎脾脏并发症的CT表现及预后.材料与方法:从我院7年间收治的232例急性胰腺炎和慢性胰腺炎急性发作的病例中选出有脾脏并发症的病例作为研究对象,共计8例.对照出现脾脏并发症前后CT所见和变化,着重分析脾脏病变CT特点、演变过程以及与胰腺炎病变和临床的联系.结果:CT示7例并发脾梗塞,2例有脾包膜下积液.脾梗塞单发小病灶3例,多发小病灶2例,大病灶1例,弥漫型1例.脾包膜下积液轻、中等量各1例.上述脾实质病变经保守治疗后,CT随诊显示病变逐渐吸收、缩小或消失.1例并发脾假性动脉瘤,CT未能及时诊断,后破裂出血,经导管栓塞治疗.结论:(1)胰腺炎脾脏并发症多出现于胰腺炎反复发作或重症胰腺炎病情加重过程中;(2)CT是发现和随诊胰腺炎脾脏并发症的有效方法;(3)脾实质并发症,特别是脾梗塞和包膜下积液,倾向于保守治疗;(4)胰尾及其周围病变易导致脾脏并发症出现;(5)增强CT扫描能显示脾假性动脉瘤的征象.
作者:高勇安;张念察;梅其在;李坤成;郑杰华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CTA对颅内血管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 应用螺旋增强CT扫描获得原始轴面图像,采用SSD和MIP技术进行扫描范围内脑血管三维成像.本组20例典型病例,包括颅内动脉瘤14例,AVM 5例,静脉性血管畸形1例.结果: CTA可以清晰显示颅内动脉瘤及血管畸形的部位、形态、大小、起源以及与周围脑血管和颅骨的解剖关系.结论: CTA对颅内血管性病变,尤其是动脉瘤或AVM引起的急性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的诊断是一种快捷、安全、简单的检查方法,对外科治疗方案的设计有指导作用.
作者:王田力;谢敬霞;宋明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 通过对中颞叶小宽度进行简单测量,探讨颞叶萎缩与认识功能障碍的密切关系.材料与方法: 30名受检者全部通过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检测,并使用CT对颞叶进行负角薄层扫描.结果: 从正常人中区分Alzheimer型痴呆(DAT)患者,MMSE可作为一种筛查工具,而中颞叶小宽度测量,其敏感性、特异性均高,对诊断也是有价值的.结论: 中颞叶小宽度的测量可以作为DAT患者初步诊断的一个放射学指标.
作者:赵虹;李彬祥;白培琛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灶周水肿对脑瘤卒中与单纯脑出血的CT鉴别诊断的辅助价值.材料与方法:10例中,男7例,女3例.年龄17~66岁,均急性起病.发病至初次CT检查时间2~24小时.5例还作了CT增强检查.结果:星形细胞瘤7例,脑膜瘤3例.CT表现:10例均见境界清楚的高密度血肿;5例见肿瘤实体,5例未见明显瘤灶;Ⅲ级灶周水肿6例,Ⅰ、Ⅱ级灶周水肿各2例,均与血肿期龄不符.结论:脑瘤卒中早期,灶周水肿主要由肿瘤引起的血管源性水肿,而非血肿产生.所以在瘤体不明显的病例,如发现灶周水肿与血肿期龄不符,应考虑肿瘤卒中可能.
作者:胡春洪;付引弟;丁乙;陈学仁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对自发性脊髓硬膜外血肿(SSEH)的MR和临床表现进行评价.材料与方法:本组包括1996年至1998年的3例SSEH患者,男3例,女1例,年龄33~61岁.4例患者均无外伤、血管损伤或凝血机制障碍等病史.均作MRI检查并有手术病理证实.结果:在MR图像上,血肿分别位于硬膜外腔的左后、右后及正后方.其中1例为AVM导致的有包膜的血肿,另1例的局部有椎间盘突出.T1加权能特征性地反映血肿随时间发生的信号变化而有价值;1.5T高场强和轴位梯度回波的T2加权能很好地判断血肿的位置.结论:自发性脊髓硬膜外血肿是一少见病,MRI是它的首选检查方法.应当注意的是,要获得理想的临床疗效,就必须做到诊断精确,并及时地手术治疗,解除脊髓压迫.
作者:洪澄;丁永红;王承缘;陈克敏;罗其中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分析膈疝的影像学特征,并对检查方法进行比较.材料与方法:本组16例包括滑动性食管裂孔疝4例,不可复性食管裂孔疝2例,胸腹膜裂孔疝3例,胸骨旁裂孔疝3例,创伤性膈疝4例.14例摄胸片,12例作钡餐,2例作钡灌肠,4例作胸部CT,4例作B超.结果:12例膈疝钡餐清楚显示胃、小肠或结肠疝入胸腔内,2例膈疝钡灌肠清晰显示结肠肝曲疝入胸腔,2例膈疝CT显示部分胃腔疝入胸腔.结论:当膈疝内容物为消化道空腔脏器时,诊断膈疝运用钡餐和钡灌肠为佳选择.
作者:施养德;王志成;徐博良;陈克敏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通过20例主动脉窦瘤的造影诊断与手术病理对比观察,分析其影像病理基础和漏、误诊原因,以期进一步提高造影的正确诊断率.材料与方法:20例术前均行主动脉根部造影,4例并行左室造影.20例均行心内直视手术修复.将造影表现与手术结果进行对比.结果:造影诊断右冠窦瘤16例(未破4例,破入右室流出道12例),无冠窦瘤破入右房2例,主动脉瓣脱垂2例.手术证实右冠窦瘤15例(未破4例,破入右室流出道11例),无冠窦瘤破入右房3例,主动脉右瓣脱垂2例.造影诊断与手术结果相符15例(75%),漏诊2例,误诊3例.结论:主动脉根部造影是主动脉窦瘤术前重要的诊断手段,但需结合其他影像手段并获得高质量的造影图像以提高诊断符合率.
作者:曾晓华;郑湖民;彭辽河;乔英;王颂章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分析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和CT表现特点.材料与方法:CT检出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34例,均经手术病理或临床随访证实.结果:本病占所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1.2%,临床特点是症状轻而体征重.本病与创伤关系密切.常见突出类型为中央型(71.43%),多伴有先天发育性椎管和侧隐窝狭窄.3例合并椎体后缘软骨结节.结论: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和CT表现与成人不同.CT为本病的早期、准确诊断提供了保证.
作者:孙西河;王滨;周茂义;李丽新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探讨TOF法MR血管成像(MRA)所示的狭窄或闭塞与彩色多普勒超声(CDS)所探查的血流状态的关系,为提高MRA诊断狭窄或闭塞的准确性提供依据.材料与方法:对32例脑缺血性疾病患者(135支动脉)进行MRA和CDS的双盲法对照研究,同时以DSA为对照标准,对8例患者(32支动脉)进行MRA、CDS的对照分析.结果:在MRA诊断的动脉狭窄中,CDS表现为高速血流的占52.5%(21/40),低速血流者占47.5%(19/40);TOF法MRA对高速血流或低速血流所致的信号丢失的表现不同.CDS与MRA相比,符合率是81.5%,阳性符合率是78%(K=0.678).MRA和CDS都不能显示动脉闭塞后的颅外侧支循环.结论:MRA和CDS结合使用,可有效地识别动脉的狭窄或闭塞.
作者:赵俊功;赵斌;薛梅荪;金超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心肌梗塞演变过程中不同时期的MRI影像特征及其病理基础.探讨MRI在心肌梗塞方面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25只杂种犬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后,于心肌梗塞演变过程的不同时期行MRI平扫、电影(Cine)磁共振成像和Gd-DTPA增强扫描.取心脏标本进行病理检查.结果:MRI平扫不能区别梗塞心肌和非梗塞心肌.Cine-MRI能真实反映梗塞心肌的部位、厚度及运动功能状态.心肌梗塞演变的不同时期,由于其病理基础不同,产生不同的Gd-DTPA增强表现.结论:Cine-MRI及Gd-DTPA增强MRI是敏感而又可靠地能显示各期心肌梗塞.
作者:李宝山;张人姝;陈英敏;吴晶;吴杰;刘连祥;吴育锦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介绍经股浅动脉入路药盒植入术并发症及相应处理方法.材料与方法:60例,男53例,女7例,平均年龄49岁.无栓塞适应症的原发性肝癌36例,转移性肝癌14例,其他晚期肿瘤10例.均经股浅动脉植入药盒.结果:随访时间长18个月,药盒导管移位5例(8.3%),靶血管闭塞2例(3.3%),药盒导管闭塞3例(5.5%).伤口延迟愈合1例(1.6%).导管移位者均采用介入技术调整导管至腹主动脉,药盒导管闭塞溶栓再通1例,取出药盒及导管经对侧股动脉再植入1例.结论:经股浅动脉入路药盒植入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熟练的介入技术可避免或减少并发症并能成功地处理相应并发症.
作者:胡道予;胡国栋;朱康顺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评价应用栓塞技术治疗假性动脉瘤和应用被覆内支架治疗真性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材料与方法:本组6例动脉瘤,其中5例为假性动脉瘤,1例为真性动脉瘤,其病因均为外伤所致.假性动脉瘤采用超选技术应用明胶海绵或弹簧圈将受损动脉栓塞.真性动脉瘤采用被覆镍钛合金内支架将其隔离和重建动脉腔.结果:6例技术操作全部成功,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栓塞技术治疗假性动脉瘤,应用被覆内支架治疗真性动脉瘤效果可靠,但假瘤的栓塞治疗条件是仅由受损动脉供血.
作者:崔进国;王玉祥;周桂芬;薛春华;陶冉;何学文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儿童钙化性椎间盘病的诊断价值和临床意义.材料与方法:4例4.5~10岁儿童因颈部疼痛行X线检查.结果:4例患儿中发现5处椎间盘钙化,经对症治疗后症状消失,其中一处椎间盘钙化在3个月后消失.结论:儿童钙化性椎间盘病是良性自限性疾病,认识该病的病理生理过程,避免不必要的手术创伤.
作者:宋志巍;迟文涛;石英明 刊期: 1999年第04期
成人股骨头缺血坏死较为常见,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该病的主要手段之一.本文总结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戴健铭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并发肺部结核缺乏特殊临床表现.在X线上同原发疾病容易混淆,常引起误诊和漏诊,导致严重后果.本文搜集SLE合并肺结核的7例患者的完整资料,对其临床着重X线征象作一回顾分析,旨在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
作者:裘乐频 刊期: 1999年第04期
故障1 按下墙上交流接触器启动按钮(绿色),接通钥匙开关S 1 ,当按下按键开关S 2 ,系统不能供电.
作者:郑庆生 刊期: 1999年第04期
故障现象在扫描过程中,半野(half field)图像出现随机伪影;继之全野(full field)半野扫描不能转换,只能做全野扫描.
作者:徐桂军;许俊英;孙建华 刊期: 1999年第04期
低磷酸酶症(hypophosphatasia),属较罕见的原发代谢骨病.本病首先由Rathbun(1948)详细描述.可呈家族性发病,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变以骨组织的矿化不足或缺乏为特征,累及全身所有骨骼.大多发生于婴幼儿期.发病年龄越早,其临床与放射学表现愈严重,预后越差.如发生于新生儿期,则常在生后不久即夭折.发生于儿童期者,可仅表现为学步迟延和乳齿过早脱落.少数可于成年期发病,其首次就诊往往是因轻微外伤而致骨折,并且骨折后长时间不愈合,仅有少量骨痂生长.
作者:徐德永 刊期: 1999年第04期
高磷酸酶症(hyperphosphatasia),又称特发性高磷酸酶症(idiopathic hyperphosphatasia)、遗传性高磷酸酶症(hereditary hyperphosphatasia)、家族性高磷酸酶症(familial hyperphospha-tasia),或幼年Paget病(juvenile Paget's disease)、高磷酸酶性慢性骨病(Chronic osteopathy with hyperphosphatasia).首先由Bakwin和Elger于1956年报告.本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表现型有明显的可变性,受累有轻有重,即使是在同一家族.成骨细胞所产生的骨质和胶原质均过剩,以及原始的纤维组织误向成熟的层板骨方向分化.好发于婴幼儿和儿童期,其特点是普遍性骨皮质增厚而松化并骨塑形异常,以及血清碱性磷酸酶水平缓慢而持续性升高.
作者:徐德永 刊期: 1999年第04期
镰刀征即部分性肺静脉回流畸形,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畸形.系胚胎期静脉丛未和原始静脉窦吻合而导致肺静脉回流至腔静脉或右房.以往常要做血管造影才能作出诊断和解剖定位.笔者曾见到1例,经用螺旋CTA而确诊,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伟峰;潘纪戍;杨春强 刊期: 1999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