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兵;龚建平;钱铭辉
目的:明确胰腺炎脾脏并发症的CT表现及预后.材料与方法:从我院7年间收治的232例急性胰腺炎和慢性胰腺炎急性发作的病例中选出有脾脏并发症的病例作为研究对象,共计8例.对照出现脾脏并发症前后CT所见和变化,着重分析脾脏病变CT特点、演变过程以及与胰腺炎病变和临床的联系.结果:CT示7例并发脾梗塞,2例有脾包膜下积液.脾梗塞单发小病灶3例,多发小病灶2例,大病灶1例,弥漫型1例.脾包膜下积液轻、中等量各1例.上述脾实质病变经保守治疗后,CT随诊显示病变逐渐吸收、缩小或消失.1例并发脾假性动脉瘤,CT未能及时诊断,后破裂出血,经导管栓塞治疗.结论:(1)胰腺炎脾脏并发症多出现于胰腺炎反复发作或重症胰腺炎病情加重过程中;(2)CT是发现和随诊胰腺炎脾脏并发症的有效方法;(3)脾实质并发症,特别是脾梗塞和包膜下积液,倾向于保守治疗;(4)胰尾及其周围病变易导致脾脏并发症出现;(5)增强CT扫描能显示脾假性动脉瘤的征象.
作者:高勇安;张念察;梅其在;李坤成;郑杰华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分析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和CT表现特点.材料与方法:CT检出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34例,均经手术病理或临床随访证实.结果:本病占所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1.2%,临床特点是症状轻而体征重.本病与创伤关系密切.常见突出类型为中央型(71.43%),多伴有先天发育性椎管和侧隐窝狭窄.3例合并椎体后缘软骨结节.结论: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和CT表现与成人不同.CT为本病的早期、准确诊断提供了保证.
作者:孙西河;王滨;周茂义;李丽新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 综合CT影像提出急性胰腺炎严重指数(APSI)的评估方法并测定其敏感性,提高CT影像对急性胰腺炎预后评估的准确率.材料与方法:急性胰腺炎患者65例,以住院时间及禁食时间为应变量(Y),胰腺肿大、胰周和/或腹腔内渗出液(简称积液)及胰腺坏死情况作为自变量(X),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对APSI、CT严重指数(CTSI)及简化急症生理(SAP)计分法进行比较.并分析此三者对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的预评价值.结果:胰腺肿大程度及胰腺坏死均与住院时间及禁食时间呈正相关(P=0.001和P=0.0017,P<0.0001和P=0.0009).与住院时间及禁食时间的关系APSI为相关(P<0.0001),而CTSI及SAP则相关性不大(二者均P>0.05).APSI对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预测的敏感性较CTSI高.结论:APSI与临床预后有正相关关系,其对预后的评估价值比CTSI及SAP更高.
作者:叶强;钱学群;李伟;顾伟中;陈九如 刊期: 1999年第04期
低磷酸酶症(hypophosphatasia),属较罕见的原发代谢骨病.本病首先由Rathbun(1948)详细描述.可呈家族性发病,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变以骨组织的矿化不足或缺乏为特征,累及全身所有骨骼.大多发生于婴幼儿期.发病年龄越早,其临床与放射学表现愈严重,预后越差.如发生于新生儿期,则常在生后不久即夭折.发生于儿童期者,可仅表现为学步迟延和乳齿过早脱落.少数可于成年期发病,其首次就诊往往是因轻微外伤而致骨折,并且骨折后长时间不愈合,仅有少量骨痂生长.
作者:徐德永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儿童钙化性椎间盘病的诊断价值和临床意义.材料与方法:4例4.5~10岁儿童因颈部疼痛行X线检查.结果:4例患儿中发现5处椎间盘钙化,经对症治疗后症状消失,其中一处椎间盘钙化在3个月后消失.结论:儿童钙化性椎间盘病是良性自限性疾病,认识该病的病理生理过程,避免不必要的手术创伤.
作者:宋志巍;迟文涛;石英明 刊期: 1999年第04期
例1 男,29岁.反复发作性腹痛半年,加重3天.体检:全腹压痛、反跳痛,可闻及气过水声.全消化道钡餐检查和CT均无异常表现.手术发现小肠被一层薄膜包绕,回肠有粘连,大网膜缺如.后诊断:①小肠禁锢症;②不全性小肠梗阻;③肠粘连.
作者:朱建兵;龚建平;钱铭辉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并发肺部结核缺乏特殊临床表现.在X线上同原发疾病容易混淆,常引起误诊和漏诊,导致严重后果.本文搜集SLE合并肺结核的7例患者的完整资料,对其临床着重X线征象作一回顾分析,旨在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
作者:裘乐频 刊期: 1999年第04期
患者女,23岁.1年前发现左上腹有一包块,约鸡蛋大小,无发热及局部疼痛,未诊治,1年来该包块逐渐增大,约拳头大小.体检:左上腹可触及一约16.0cm×12.0cm大小肿块,有活动性,无压痛.实验室检查无特殊.
作者:张兴雨 刊期: 1999年第04期
患者女,46岁.间断上腹部疼痛4个月,加重伴恶心呕吐1天.上腹部可触及3cm×4cm大小包块,质较软,表面光滑,可活动.钡餐透视:空肠近段肠管扩张,见漏斗征,扩张段近端见鸡蛋大充盈缺损,边缘光整,周围粘膜未见破坏,推压形态可变.诊断:空肠良性占位病变,脂肪瘤可能性大,伴空-空肠套叠(附图).
作者:桂振朝 刊期: 1999年第04期
镰刀征即部分性肺静脉回流畸形,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畸形.系胚胎期静脉丛未和原始静脉窦吻合而导致肺静脉回流至腔静脉或右房.以往常要做血管造影才能作出诊断和解剖定位.笔者曾见到1例,经用螺旋CTA而确诊,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伟峰;潘纪戍;杨春强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灶周水肿对脑瘤卒中与单纯脑出血的CT鉴别诊断的辅助价值.材料与方法:10例中,男7例,女3例.年龄17~66岁,均急性起病.发病至初次CT检查时间2~24小时.5例还作了CT增强检查.结果:星形细胞瘤7例,脑膜瘤3例.CT表现:10例均见境界清楚的高密度血肿;5例见肿瘤实体,5例未见明显瘤灶;Ⅲ级灶周水肿6例,Ⅰ、Ⅱ级灶周水肿各2例,均与血肿期龄不符.结论:脑瘤卒中早期,灶周水肿主要由肿瘤引起的血管源性水肿,而非血肿产生.所以在瘤体不明显的病例,如发现灶周水肿与血肿期龄不符,应考虑肿瘤卒中可能.
作者:胡春洪;付引弟;丁乙;陈学仁 刊期: 1999年第04期
高磷酸酶症(hyperphosphatasia),又称特发性高磷酸酶症(idiopathic hyperphosphatasia)、遗传性高磷酸酶症(hereditary hyperphosphatasia)、家族性高磷酸酶症(familial hyperphospha-tasia),或幼年Paget病(juvenile Paget's disease)、高磷酸酶性慢性骨病(Chronic osteopathy with hyperphosphatasia).首先由Bakwin和Elger于1956年报告.本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表现型有明显的可变性,受累有轻有重,即使是在同一家族.成骨细胞所产生的骨质和胶原质均过剩,以及原始的纤维组织误向成熟的层板骨方向分化.好发于婴幼儿和儿童期,其特点是普遍性骨皮质增厚而松化并骨塑形异常,以及血清碱性磷酸酶水平缓慢而持续性升高.
作者:徐德永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分析膈疝的影像学特征,并对检查方法进行比较.材料与方法:本组16例包括滑动性食管裂孔疝4例,不可复性食管裂孔疝2例,胸腹膜裂孔疝3例,胸骨旁裂孔疝3例,创伤性膈疝4例.14例摄胸片,12例作钡餐,2例作钡灌肠,4例作胸部CT,4例作B超.结果:12例膈疝钡餐清楚显示胃、小肠或结肠疝入胸腔内,2例膈疝钡灌肠清晰显示结肠肝曲疝入胸腔,2例膈疝CT显示部分胃腔疝入胸腔.结论:当膈疝内容物为消化道空腔脏器时,诊断膈疝运用钡餐和钡灌肠为佳选择.
作者:施养德;王志成;徐博良;陈克敏 刊期: 1999年第04期
患者男,58岁.因左大腿隐痛2个月加重伴活动受限2天入院.查体:左大腿呈轻度外旋状,局部肿胀、畸形.纵向叩击痛阳性.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124g/L,白细胞7.5×109/L,中性78%,淋巴20%,单核2%,血小板128×1012/L,血沉18mm/小时.尿常规检查无异常.A/G为4.68/2.70.免疫球蛋白IgG 12.9g/L,IgA 2.63g/L,IgM 0.93g/L.骨髓穿刺正常.
作者:夏云宝;刘光彦;华妙强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 通过对中颞叶小宽度进行简单测量,探讨颞叶萎缩与认识功能障碍的密切关系.材料与方法: 30名受检者全部通过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检测,并使用CT对颞叶进行负角薄层扫描.结果: 从正常人中区分Alzheimer型痴呆(DAT)患者,MMSE可作为一种筛查工具,而中颞叶小宽度测量,其敏感性、特异性均高,对诊断也是有价值的.结论: 中颞叶小宽度的测量可以作为DAT患者初步诊断的一个放射学指标.
作者:赵虹;李彬祥;白培琛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通过20例主动脉窦瘤的造影诊断与手术病理对比观察,分析其影像病理基础和漏、误诊原因,以期进一步提高造影的正确诊断率.材料与方法:20例术前均行主动脉根部造影,4例并行左室造影.20例均行心内直视手术修复.将造影表现与手术结果进行对比.结果:造影诊断右冠窦瘤16例(未破4例,破入右室流出道12例),无冠窦瘤破入右房2例,主动脉瓣脱垂2例.手术证实右冠窦瘤15例(未破4例,破入右室流出道11例),无冠窦瘤破入右房3例,主动脉右瓣脱垂2例.造影诊断与手术结果相符15例(75%),漏诊2例,误诊3例.结论:主动脉根部造影是主动脉窦瘤术前重要的诊断手段,但需结合其他影像手段并获得高质量的造影图像以提高诊断符合率.
作者:曾晓华;郑湖民;彭辽河;乔英;王颂章 刊期: 1999年第04期
故障1 按下墙上交流接触器启动按钮(绿色),接通钥匙开关S 1 ,当按下按键开关S 2 ,系统不能供电.
作者:郑庆生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对自发性脊髓硬膜外血肿(SSEH)的MR和临床表现进行评价.材料与方法:本组包括1996年至1998年的3例SSEH患者,男3例,女1例,年龄33~61岁.4例患者均无外伤、血管损伤或凝血机制障碍等病史.均作MRI检查并有手术病理证实.结果:在MR图像上,血肿分别位于硬膜外腔的左后、右后及正后方.其中1例为AVM导致的有包膜的血肿,另1例的局部有椎间盘突出.T1加权能特征性地反映血肿随时间发生的信号变化而有价值;1.5T高场强和轴位梯度回波的T2加权能很好地判断血肿的位置.结论:自发性脊髓硬膜外血肿是一少见病,MRI是它的首选检查方法.应当注意的是,要获得理想的临床疗效,就必须做到诊断精确,并及时地手术治疗,解除脊髓压迫.
作者:洪澄;丁永红;王承缘;陈克敏;罗其中 刊期: 1999年第04期
患者男,32岁.以胸闷、气短、胸痛5个月入院.查体:右下肺叩诊呈实音,呼吸音变弱.体温、呼吸、心搏、血压及实验室检查均正常.B超检查:肝、胆、胰、脾未见明显异常.
作者:何定梅;涂松虎;汤建华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心肌梗塞演变过程中不同时期的MRI影像特征及其病理基础.探讨MRI在心肌梗塞方面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25只杂种犬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后,于心肌梗塞演变过程的不同时期行MRI平扫、电影(Cine)磁共振成像和Gd-DTPA增强扫描.取心脏标本进行病理检查.结果:MRI平扫不能区别梗塞心肌和非梗塞心肌.Cine-MRI能真实反映梗塞心肌的部位、厚度及运动功能状态.心肌梗塞演变的不同时期,由于其病理基础不同,产生不同的Gd-DTPA增强表现.结论:Cine-MRI及Gd-DTPA增强MRI是敏感而又可靠地能显示各期心肌梗塞.
作者:李宝山;张人姝;陈英敏;吴晶;吴杰;刘连祥;吴育锦 刊期: 1999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