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湖北省黄石市卫生局
  • 主办单位:黄石市医学科技情报所
  • 国际刊号:1001-9324
  • 国内刊号:42-1187/R
  • 影响因子:0.87
  • 创刊:1982
  • 周期:月刊
  • 发行:湖北
  • 语言:中文
  • 邮发:38-57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 湖北省优秀期刊
  • 特种医学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14年10期文献
  • 原发性肝癌泪腺转移一例

    患者 男,56岁.因发现右侧眼眶肿物10天入院.患者于10天前发现有眼眶一花生米大小肿物,眼球突出,无痛,偶感局部胀感,生长迅速.体检:右侧眼眶外上方可见明显隆起,基底可及一约3.5 cm×3.0 cm大小肿物,质韧,活动度差,右侧眼球运动障碍,视力正常.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双侧颈部未及肿大淋巴结.实验室检查:AFP> 1210 ng/mL,HBsAg阳性,CEA为阴性.胸部X线未见心肺异常.CT:示右侧眼眶及右额窦占位,建议进一步检查.左侧上颌窦黏膜下囊肿.M RI:示右泪腺区、右额骨板障、右眶外皮下占位(图1A、B).B超:肝脏实性肿瘤,慢性肝病并脾大.右侧锁骨上淋巴结肿大.

    作者:王丽君;李金鹏;陈华;宋金龙;石丛丛;卜文哲;丛宁;韩明笑天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眼眶内错构瘤误诊为海绵状血管瘤一例

    患者 男,46岁.1个月以来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眼球未见突出,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左侧约3.0 mm,右侧约3.0 mm,对光反应灵敏,眼球活动正常,视力测试正常,双眼晶状体透明,右眼玻璃体浑浊明显,眼底不能窥清,左眼玻璃体透明,眼底视盘边界清楚,黄斑中心凹反光好.MRI表现(图1~5):右侧眼眶肌锥内不规则形肿块,大小约12mm×17 mm×21 mm,T1WI与肌肉相比呈等信号,T2WI脂肪抑制序列呈稍高信号,病灶边界边缘欠清晰,视神经受压、内移,眼球未见明显受压;病灶沿视神经及外直肌间隙向后延伸.增强扫描病灶自中心开始强化,并随时间的延迟对比剂未见持续填充.

    作者:李建瑞;赵艳娥;程晓青;袁彩云;黄伟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原发性和继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直接淋巴管造影后CT对比分析

    目的 探讨直接淋巴管造影后CT对原发性和继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7例原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和17例继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患者的发病年龄、就诊年龄、病程、临床表现及直接淋巴管造影后CT扫描的影像学表现.并将原发性和继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的上述各种表现通过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27例原发性和17例继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患者的发病年龄和就诊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二者的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在低蛋白血症等12项临床表现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在直接淋巴管造影后CT扫描显示只有淋巴管发育不良一项表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01);其余包括肠道内和肠道外及淋巴管扩张、增生及淋巴异常返流等13项表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直接淋巴管造影后CT扫描可以显示小肠淋巴管扩张症的诸多异常表现,包括肠道内、肠道外及淋巴管扩张、增生及淋巴异常返流等,但上述异常表现在原发性和继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直接淋巴管造影后CT扫描显示淋巴管发育不良可作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的鉴别依据,原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多伴有淋巴管发育不良,而后者很少伴有淋巴管发育不良.另外,原发性和继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的发病年龄和就诊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前者年龄偏小,后者年龄偏大.

    作者:魏海亮;张建梅;宋建美;张春燕;陈孝柏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扩散加权成像及ADC值对可疑小肝癌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DWI)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在可疑小肝癌(SHCC)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高场MRI对100例可疑SHCC者同时行常规MRI和DWI检查,通过分析ADC值,并将小肝癌与非SHCC的ADC值进行ROC曲线分析,以确定诊断可疑小肝癌的合适ADC值.结果 100例可疑SHCC患者经手术病理或随访确诊为SHCC者66例,非SHCC 34例,其中退变结节19例,肝血管瘤15例.DWI、T1WI和T2WI对SHCC的检出率分别为97.3% (71/73)、89.04%(65/73)、86.3% (63/73).66例SHCC患者的ADC均值为(0.934±0.138)×10-3mm2/s,显著低于非SHCC患者的ADC值[(1.450 ±0.436)×10-3mm2/s](z=15.03,P<0.001).当ADC诊断界值设为≤1.21×10-3mm2/s时,敏感性为82.35%,特异性为93.24%,准确性为85.29%.结论 DWI对SHCC的检出率高于常规T1WI和T2WI,SHCC的ADC值小于非SHCC的ADC值,DWI及ADC值在可疑SHCC的鉴别诊断中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谢平坤;邹煜;李铁丰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腹部不典型神经鞘瘤的CT表现与病理对照

    目的 探讨腹部不典型神经鞘瘤的CT表现与病理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9例不典型神经鞘瘤的CT、病理表现.分析肿瘤的部位、数目、大小、形态、边界、密度、强化方式及转移.不典型表现包括少见部位、肿瘤多发、完全囊变、厚壁囊变、钙化、强化及转移,并分析CT不典型征象的病理基础.结果 19例中,胃部3例,肠系膜根部4例,胰腺颈部1例,肾上腺1例,腹膜后10例;其中单发17例,多发2例;良性16例,恶性3例.19例中完全囊变8例,厚壁囊变4例,肿瘤供血血管强化3例;钙化2例;3例恶性神经鞘瘤中,1例出现肺转移.病理表现:19例神经鞘瘤镜下均由Antoni A区和Antoni B区构成,Antoni A区含有较丰富束状排列肿瘤细胞,Antoni B区瘤细胞稀疏,组织内伴有囊变或黏液样变性;3例肿瘤内可见少量细胞核分裂象和不典型细胞.结论 腹部不典型神经鞘瘤的定性诊断较难,充分认识此类病变的影像及病理特点,可提高对此类肿瘤的认识及诊断水平.

    作者:田彤彤;胡晓华;杨国美;眭未凡;吴晶涛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肝脏黏液性囊性肿瘤的CT诊断

    目的 探讨肝脏黏液性囊性肿瘤的临床和CT影像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经病理证实的肝脏黏液性囊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病史、CT表现和病理特点.结果 4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7 ~ 63岁.肿瘤均为良性,均位于肝左叶,影像表现为多房囊性肿块,囊内少量分隔或有囊中囊结构,分隔可有钙化,增强扫描囊壁及分隔有轻中度强化.4例肿瘤均无实性成分或壁结节.肿瘤周围结构受压改变,无侵犯.术后病理均显示其特征性表现:立方或柱状黏液上皮细胞及上皮下的卵巢样间质.结论 肝脏黏液性囊性肿瘤是一种罕见的肿瘤,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对该病的正确诊断有较大帮助.

    作者:郑国联;徐军良;胡秀华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256层MSCT全肝灌注对肝脏各肝段灌注的差异性研究

    目的 依据Couinaud八段法,应用256层MSCT行全肝灌注,测量得出正常肝脏各段及左右叶各灌注参数值并行统计学分析,为肝脏疾病灌注提供基本的参照依据.方法 搜集肝功能正常患者20例,应用JOG技术行全肝灌注扫描,扫描数据经灌注软件分析,依据Couinaud八段法得出肝脏八段及左右叶灌注各参数值,并应用统计学软件分析各参数间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 本组病例测得正常肝实质灌注量分别为:肝动脉灌注量(HAP):(12.71 ±2.28)ml·min-1.100 ml-1;门静脉灌注量(HPP):(56.65 ±2.54)ml·min-1·100 ml-1;总肝灌注量(TLP):(69.88±1.92) ml· min-1·100-1;;肝动脉灌注指数(HAPI)=(18.87±2.74)%;HAP/HPP=1/3~1/4.第Ⅰ~Ⅷ段间HAP、HPP、TLP与HAPI间比较的F值分别为1.653、0.138、0.154、1.419;P值分别为0.125、0.995、0.993、0.201,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肝脏左右时间HAP、HPP、TLP与HAPI间比较,t值分别为1.686(P =0.1)、-0.228(P =0.821)、0.407(P=0.686)、1.50(P=0.142),P值亦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组患者的有效剂量为7.2 ~ 13.49 mSv,平均(11.45.± 1.74) mSv.结论 应用256层MSCT行全肝灌注,正常肝脏左右叶及各段各灌注参数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作者:殷允娟;侯海燕;王均干;吴国华;姜建威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自发性孤立性内脏动脉夹层的MSCT血管造影

    目的 分析自发性孤立性内脏动脉夹层(SIVAD)的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表现,以提高对其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9例孤立性内脏动脉夹层患者(男26例,女3例,年龄41 ~ 87岁,平均63.1±13.7岁)的临床资料、MSCTA原始薄层横断位图像和三维重建图像(SISMAD 18例,SICAD 11例),并作Sakamoto分型分析.结果 MSCTA对内脏动脉夹层的内膜片、破口、真假腔及溃疡显示良好.Ⅰ型10例(34.5%),Ⅱ型6例(20.7%),Ⅲ型7例(24.1%),Ⅳ型6例(20.7%).12例(41.4%)有腹痛症状,其中8例病变动脉周围可见渗出.3例(分别为手术取栓,支架置入和置管溶栓)进行积极处理取得良好疗效.结论 MSCTA可以充分显示孤立性内脏动脉夹层的病变特点并帮助准确分型,有助于临床处置.

    作者:李鲁;李惠民;凃备武;汪登斌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含脂肝细胞肝癌的影像表现和鉴别诊断

    目的 探讨CT和MRI对含脂肝细胞肝癌的影像诊断价值和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经病理证实的含脂肝细胞肝癌的CT和MRI表现.结果 14例病灶位于肝脏包膜下或邻近包膜,含脂区域多呈斑片状散在分布于肿瘤的周边区域,CT平扫含脂区域CT值约-50 HU~5 HU,MRI抑脂图像表现为低信号,在梯度回波图像(正相位:高信号;反相位:低信号)和DWI像上(低信号)表现更加敏感;CT及MRI动态增强各病灶强化形式均表现为“快进快出型”,含脂区域强化形式基本一致.结论 CT和MRI可显示含脂肝细胞肝癌的某些特征性表现,有助于提高该病的诊断准确性.

    作者:章李;刘智俊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多层螺旋CT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价值——Meta分析

    目的 对多层螺旋CT(MSCT)诊断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OGIB)的文献进行荟萃分析,评价MSCT对OGIB的诊断价值.方法 计算机检索文献,对纳入的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检验各研究间的异质性,对诊断准确性指标进行Meta分析,绘制森林图,并进行综合受试者工作特征(SROC)曲线分析.结果 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共11篇,各研究间存在低度异质性,按照随机效应模型计算汇总敏感性、特异性与诊断优势比分别为0.52(95% CI0.46 ~0.59)、0.93 (95% CI 0.89~ 0.96)、12.66(95% CI 7.10 ~ 22.57);SROC曲线下面积为0.8494,Q指数为0.7806;MSCT诊断OGIB的阳性率是胶囊内镜(CF)诊断OGIB阳性率的0.50倍(95% CI:0.23 ~ 1.06),但二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结论 MSCT在OGIB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与CE相比,MSCT对OGIB诊断的阳性率低于CE,但二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作者:邓灵波;李晓光;明韦迪;张强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原发性透明细胞型肝癌的MRI表现与临床病理对照

    目的 探讨原发性透明细胞型肝癌(PCCCL)的MRI表现,并与临床病理进行对照,以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CCCL患者的MRI表现及临床资料,并复习文献.结果 10例均为中老年男性,8例有乙肝病史,5例AFP阳性.病灶单发,肝右叶8例,左叶2例,呈椭圆形,结节状,边界较清.MR T1WI上病灶呈不均匀等、低信号,T2WI上为相对高信号,T2WI脂肪抑制和反相位上病灶信号衰减,DWI多呈混杂高信号.增强动脉期呈不均匀轻至中度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呈相对低信号,病灶内有无强化的低信号区,4例病灶见环形强化的假包膜.结论 PCCCL具有一定特征的MRI表现,综合多种检查方法并结合临床,将有助于该病的明确诊断,确诊依赖病理.

    作者:王瑜;陈自谦;李铭山;王运韬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高b值DWI小ADC值在胶质瘤术前分级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何种b值更有助于预测胶质瘤组织病理学级别.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0例胶质瘤患者术前MRI资料,比较3种b值(b=1000 s/mm2、b=3000 s/mm2、b=5000 s/mm2) DWI上各级别肿瘤的信号特征,并测量肿瘤小ADC值.采用卡方检验分析不同序列的敏感性、特异性的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小ADC值与肿瘤分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1)b=5000 s/mm2 DWI图像上,92%(23/25)的高级别胶质瘤呈高信号,而80%(12/15)的低级别胶质瘤呈低信号.以高信号作为诊断高级别胶质瘤的标准,诊断高级别和低级别胶质瘤的敏感性及特异性高(92%和100%).(2)在b值相同时高级别胶质瘤的小ADC值明显低于低级别胶质瘤.(3)肿瘤小ADC值与肿瘤级别呈负性相关,且在b=5000 s/mm2时相关性高.(4) ROC曲线提示当b=5000 s/mm2时,肿瘤小ADC值诊断高级别和低级别胶质瘤的敏感性高.3种b值鉴别高级别和低级别胶质瘤敏感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b值DWI比标准b值DWI更能准确反映肿瘤细胞密度,应用b=5000 s/mm2 DWI肿瘤小ADC值更有助于对胶质瘤进行分级.

    作者:李培岭;张敏;张斌青;翟昭华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脑CT灌注对颅骨修补前后脑血流变化的评价

    目的 探讨CT脑灌注量的变化对评价早期颅骨修补手术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10例早期行颅骨修补手术患者在颅骨修补前3天和术后7 ~ 10天应用256排螺旋CT行脑灌注扫描,记录缺损处皮层、大脑额叶顶叶枕叶及颞叶皮层、基底节和丘脑区域灌注图像上参数值.分析颅骨修补前后缺损处大脑皮层与健侧皮层,双侧大脑皮质,基底节和丘脑相关区域血流灌注数据的变化.结果 术前健侧与患侧对比无显著差异.术后缺损侧的皮层脑血流量(CBF)(t=5.565,P=0.001)、脑血容量(CBV)(t=7.437,P<0.001)均较健侧高.术前健侧顶叶CBF(t=-1.955,P=0.098)、CBV(t=-2.135,P=0.077)较术后低.术前患侧顶叶CBF(t=-2.405,P=0.053)、CBV(t=-2.133,P=0.077)较术后低,术前患侧皮层CBF(t=-4.407,P=0.005)、CBV(t=-4.663,P =0.004)较术后低,术前到达峰值时间均较术后长(P<0.05).结论 颅骨缺损早期(2个月内),缺损侧与健侧灌注量比较未见明显的下降.术后缺损侧皮层CBF及CBV的升高,提示修补手术能够明显改善患侧脑组织灌注,进而对患侧神经功能的恢复有帮助.因此早期颅骨缺损修补手术,对创伤早期的神经功能恢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卞戈;李敏;陈岗;付俊飞;李永财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帕金森病伴痴呆患者的脑灰质结构研究

    目的 采用体素的形态学分析方法,分析帕金森病伴痴呆(PDD)患者全脑灰质异常区域及分布特征,探寻与PDD有关的脑结构变化.方法 应用3D T1WI脑容积扫描序列(3D-FSPGR)对12例PDD组和12例无痴呆的帕金森病组进行扫描,通过统计参数图软件(SPM5)对两组的灰质数据进行计算并作独立样本的t检验分析,两组数据的灰质体积差异采用国际通用的统计参数图表示.结果 与PD组相比,PDD组脑灰质体积异常减少的脑区包括:两侧颞叶(右颞上回、左颞上回)、边缘系统(两侧后扣带回、左侧扣带回、右侧海马旁回、海马)、右侧顶枕叶(右侧楔前叶、楔叶)及左侧额下回、左侧岛叶.未见明显灰质体积增加脑区.结论 边缘系统及大脑新皮层的体积缺失与PD患者的痴呆关系密切.

    作者:生晓惠;曹亮;刘小艳;赵金丽;夏振铎;黄焕新;夏建国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双相及单相抑郁患者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成像大脑局部一致性观察

    目的 利用脑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识别双相抑郁(BD)和单相抑郁(UD)患者的大脑局部一致性(ReHo)的差异.方法 对16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17例BD患者和16例UD患者的fMRI图像进行后处理.结合α=0.05和低集群体积V=10503 mm3(389像素),计算3组间ReHo的差异.结果 在UD组,fMRI显示左中枕叶、右侧顶下叶、右侧楔前叶、左侧脑回ReHo增加;左侧海马旁回、双侧中央前回、左侧中央后回和左侧扣带回ReHo降低.在BD组,fMRI显示右侧岛叶皮层、左侧额中回、左侧楔前叶、左侧枕叶、左顶叶、左额上回和左侧丘脑ReHo增加;右侧小脑前叶、脑桥、右侧中央前回、左侧中央后回、左侧额下回和右侧扣带回ReHo降低.它们两者间的RcHo图像有一部分重叠,但BD组患者丘脑的ReHo表现较UD组有明显差异(t=4.343,P<0.05).结论 静息态fMRI ReHo图像在鉴别BD和UD上具有应用前景,可反映两组患者在脑功能活动及神经生理等方面的信息,为BD及UD的临床鉴别诊断提供重要的依据.

    作者:邓达标;杨侃荣;梁敏杰;杨晓玲;方进;周全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样缺血性卒中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年龄分布特征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样缺血性卒中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年龄分布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73例TIA样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全脑血管DSA资料,对其中有颅内和/或颅外血管狭窄表现的162例患者按年龄分为<50岁(61例)和≥50岁(101例)两组.计算和比较两组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及闭塞的发生率,并行统计学检验.结果 单纯颅内动脉狭窄及闭塞发生率:<50岁组为54.1% (33/61),≥50岁组为20.8%(21/101)(x2=18.985,P<0.05);单纯颅外动脉狭窄及闭塞发生率:<50岁组为14.8% (9/61),≥50岁组为28.7%(29/101)(x2=4.127,P<0.05);颅内、外动脉同时狭窄及闭塞发生率:<50岁组为31.1% (19/61),≥50岁组为50.5% (51/101)(x2=5.801,P< 0.05).结论 TIA样缺血性卒中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及闭塞的发生率有一定的年龄分布特征.单纯颅内动脉狭窄及闭塞多见于低龄患者,单纯颅外动脉和颅内、外动脉同时狭窄及闭塞多见于高龄患者.

    作者:李琳;张临洪;徐武平;经屏;张树桐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CTPA间接征象在急性肺栓塞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 分析CTPA间接征象在急性肺栓塞中的诊断价值及其提示意义.方法 回顾性搜集1012例临床拟诊肺栓塞患者的CTPA图像,以CTPA作为肺栓塞的确诊依据,对急性肺栓塞和非肺栓塞患者中各种CTPA间接征象进行卡方检验,计算各种间接征象在诊断急性肺栓塞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 问接征象在急性肺栓塞和非肺栓塞患者中出现率具有显著性差异的包括:肺实变影、线性肺不张、心包积液、肺门部血管扩张、肺野内血管细小和下腔静脉返流.其中胸膜下楔形影的敏感性为16.8%、特异性为95.3%、阳性预测值为58%、阴性预测值为75.1%;胸膜下线性肺不张分别为17.9%、89.6%、39.7%、74.2%;肺门部血管扩张分别为3.2%、3.2%、60%、72.9%;肺野纹理血管细小分别为6.1%、100%、100%、73.7%;下腔静脉返流分别为21.1%、84.4%、34.1%、73.8%.结论 肺实变影、肺不张、胸腔积液是肺栓塞常见的间接征象.胸膜下楔形实变影、线状肺不张影、肺门部血管扩张、肺野内血管稀少对疑似肺栓塞患者具有提示诊断意义.

    作者:张正平;田兴仓;李文玲;孟淑萍;郭玉林;朱力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PET/CT在诊断局灶性机化性肺炎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PET/CT诊断局灶性机化性肺炎的价值.方法 15例疑肺部新生物患者行18F-FDG PET/CT检查,并经手术和病理诊断为机化性肺炎.分析其临床表现以及病灶的CT征象,测量病灶FDG大摄取值,并与同期66例周围型肺癌比较.结果 局灶性机化性肺炎主要症状为咯血(8例),咳嗽(4例)和发热(3例).所有病例均为单发病灶,病灶呈结节状软组织密度影13例,大片实变1例,絮状1例.与周围型肺癌相比,病灶多呈多边形或不规则形(x2=27.305,P=0.000),贴近胸膜或位于胸膜下(x2=34.046,P=0.000),边缘模糊或毛糙或外围渗出(x2=39.777,P=0.000),少分叶(x2=16.848,P=0.000),而胸膜牵拉和毛刺两者无明显区别(分别为x2=0.007,P=0.932和x2=0.902,P=0.342).其FDG摄取值(SUVmax为3.7±1.7)与肺癌(SUVmax为10.4±5.4)有显著差异(t=8.298,P=0.000).2例PET/CT征象类似周围型肺癌.结论 局灶性机化性肺炎临床表现不具有特异性,其PET/CT征象具有一定特征,少数病灶难以与周围型肺癌鉴别.

    作者:吴建伟;卢海波;艾书跃;高红;孔杰俊;丁建春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不同免疫状态下肺隐球菌病CT表现的比较研究

    目的 探讨不同免疫状态下肺隐球菌病的CT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证实的72例肺隐球菌病的CT表现,并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其在免疫抑制患者与免疫正常者、AIDS患者与非AIDS免疫抑制患者间的差异.结果 常见CT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结节/肿块影65例(90.3%),其中伴空洞23例(35.4%),晕征24例(36.9%),支气管充气征17例(26.2%);其次为实变21例(29.2%);其他少见征象包括磨玻璃影(GGO)13例(18.1%),网格或线样影11例(15.3%),胸腔积液8例(11.1%),纵隔或肺门淋巴结肿大5例(6.9%).47例(65.3%)病变分布于外周带.结节中空洞形成率在AIDS患者中显著高于非AIDS免疫抑制患者(P=0.002),在免疫抑制者中显著高于免疫正常者(P =0.009);支气管充气征的发生率在免疫正常者中显著高于免疫抑制者(P=0.005).结论 单发及多发结节/肿块影是肺隐球菌病常见的CT表现,不周免疫状态患者结节/肿块内部结构存在差异.

    作者:谢丽璇;陈友三;刘士远;施裕新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肺硬化性血管瘤与肺癌鉴别诊断的CT表现特征及病理基础

    目的 探讨肺硬化性血管瘤(PSH)与肺癌鉴别诊断的CT表现及其病理基础.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8例PSH患者为PSH组,选取同期以结节或肿块为主要表现的肺癌患者20例作为肺癌组,所有患者均行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观察两组患者的流行病学及CT表现的差异.结果 与肺癌组比较,PSH患者的男女比例降低,相对强化CT值升高,延迟持续强化及贴边血管征出现率升高,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t=15.6,14.319,15.102,10.996;P =0.000,0.000,0.000,0.001),而肺癌组患者的分叶、毛刺或钙化征及肺门/纵隔阳性淋巴结明显高于PSH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900,12.447;P=0.001,0.000);另外,连续动态观察PSH患者多期CT增强图像时7例(38.9%)有明确的肺动脉血供来源;PSH病理由肿瘤血管瘤样区、乳头区和实性硬化区或囊变组成,强化程度的高低与肿瘤内血管含量呈正相关.结论 发病年龄以中青年女性多发,相对强化CT值、延迟持续强化、贴边血管征及血供来源于肺动脉对PSH具有一定的诊断意义,CT强化程度的高低与肿瘤内血管含量呈正相关;而分叶、毛刺及肺门淋巴结肿大有助于肺癌诊断.

    作者:孟庆成;魏晓燕;刘予东;康柳青;黎海亮;陈学军;张建伟;赵二江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节细胞神经瘤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对照

    目的 探讨节细胞神经瘤的影像学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3例节细胞神经瘤的影像学特征,并与手术病理相对照.结果 33例节细胞神经瘤中,病灶位于后纵隔者16例,腹膜后者10例,肾上腺者4例,盆腔者2例,骶管内1例.所有病灶均边界清楚,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不规则形肿块多沿周围脏器呈嵌入性生长,邻近大血管被包埋或受压移位为其特征性表现之一.CT平扫呈低至中等密度,11例病灶内见斑点状、沙粒状钙化;MRI上,T1WI呈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或均匀性高信号;增强扫描动脉期无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呈轻度渐进性强化.结论 节细胞神经瘤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性表现,有助于其诊断和鉴别诊断.

    作者:矫娜;徐坚民;龚静山;杨敏洁;孙黎明;凌人男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正常腰椎间盘MR弥散的早晚变化

    目的 探讨一天正常活动对健康青年志愿者的腰椎间盘平均表观扩散系数(ADC)值测量的影响.方法 30例青年志愿者(男14例,女16例),年龄22 ~ 31岁.每位志愿者分别在晨起后和晚上结束一天正常活动时各进行一次MRI检查.扫描序列包括常规矢状位T1WI、T2 WI及矢状位DWI.排除变性、突出的腰椎间盘,测定正常腰椎间盘早晚的ADC值,分析一天正常活动后ADC值的变化规律以及不同解剖位置(L1~S1不同水平)ADC值的变化差异.结果 30例150个椎间盘,146个纳入研究,4个椎间盘变性并突出未纳入研究.146个椎间盘早晚的ADC值分别为(1.94±0.14)× 10-3mm2/s、(1.87 ±0.14)×10-3 mm2/s,晚上较早上椎间盘平均ADC值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不同解剖层面,L1/2椎间盘早晚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3),L2~ S1各解剖层面早晚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702、6.163、3.338、2.747,P值均<0.05),但不同解剖位置之间,椎间盘ADC值早晚变化程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值=0.985,P=0.418).结论 一天正常活动后,青年志愿者的正常腰椎间盘ADC值下降、椎间盘扩散能力减低,且解剖层面对椎间盘ADC值早晚变化的影响不明显.

    作者:祝婷婷;李涛;张淯淞;李小明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黏液型脂肪肉瘤的CT诊断

    目的 探讨黏液型脂肪肉瘤(MLS)的CT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 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8例MLS,对其大小、形态、边界、密度、内部结构及增强扫描特征进行回顾性CT影像分析,并探讨这些征象在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结果 18例瘤体平均大径12 cm;11例呈类圆形,7例呈不规则形;15例边界清晰,3例边界不清并侵犯周围肌肉;18例均表现为低密度肿块伴瘤内纤维分隔,其中4例伴软组织密度结节或肿块,7例伴脂肪密度灶,1例伴钙化灶,增强扫描不同程度不均匀强化.术后随访发现9例复发,其中5例伴发转移瘤,包括单纯肺外转移4例,肺内外转移1例.结论 CT在MLS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作者:林建浜;李仰康;江红;蔡爱群;周修国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高分辨MRI对颈动脉几何形态与斑块体积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利用高分辨率MRI评价颈动脉几何形态与颈动脉斑块体积的相关性.方法 搜集30例经彩超证实的颈动脉斑块患者行高分辨MRI扫描,分别测量颈总动脉分叉角(CCABA)、颈内动脉角(ICAA),计算ICAA/CCABA比值,测量颈内动脉起始相对位置角度.统计分析以上指标与颈动脉斑块体积之间的相关性,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经Spearman's秩相关分析,CCABA、ICAA、ICAA/CCABA比值与颈动脉斑块体积之间的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内动脉起始处相对位置与斑块体积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s系数为-0.279.结论 CCABA、ICAA、ICAA/CCABA比值与颈动脉斑块大小之间无明显相关性,而颈内动脉起始处相对位置与颈动脉斑块体积呈负相关关系,即在颈外动脉后外侧至后内侧的范围内,颈内动脉起始处越靠近颈外动脉后内侧,斑块体积越小,越靠近颈外动脉后外侧,斑块体积越大.

    作者:黄刚;赵莲萍;张文文;周星;王平;谢小冬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多层螺旋CT及多平面重组在颅底骨折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及多平面重组在诊断颅底骨折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经多层螺旋CT检查确诊为颅底骨折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42例中,多块骨骨折35例,单一骨骨折7例.粉碎性骨折38例,线性骨折4例.前颅窝底骨折23例,其中额骨骨折21例,右侧筛板骨折11例,左侧筛板骨折12例,右侧蝶骨小翼骨折4例,左侧蝶骨小翼骨折5例.中颅窝底骨折38例,其中蝶骨体骨折28例,右侧蝶骨大翼骨折8例,左侧蝶骨大翼骨折16例.后颅窝底骨折24例,其中右侧颞骨鳞部骨折9例,左侧颞骨鳞部骨折9例,右侧颞骨乳突部骨折4例,左侧颞骨乳突部骨折4例,右侧颞骨鼓部骨折3例,左侧颞骨鼓部骨折3例,右侧颞骨岩部骨折6例,左侧颞骨岩部骨折7例,枕骨骨折5例.其中累及右侧视神经管11例,左侧视神经管15例,右侧眶上裂2例,左侧眶上裂3例,右侧圆孔 2例,左侧圆孔7例,右侧卯圆孔 2例,左侧卵圆孔1例,右侧翼管2例,左侧翼管4例,右侧岩骨段颈内动脉管6例,左侧岩骨段颈内动脉管6例,右侧破裂孔4例,左侧破裂孔6例,右侧颈静脉球壁1例,右侧面神经管1例,左侧面神经管3例,枕骨大孔 4例.结论 多层螺旋CT能够更清晰、准确、直观地显示颅底骨折的部位、范围,是目前确诊颅底骨折的有效检查方法.

    作者:于京隔;刘鹏涛;刘延军;李丰新;周风彩;王振常;鲜军舫;杨本涛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磁共振功能成像在乳腺肿瘤的应用进展

    磁共振功能成像在乳腺疾病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1],已成为乳腺疾病检查敏感的成像方法之一,能对乳腺疾病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以及对新辅助化疗反应性评估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为临床评估、选择佳个体化治疗方案及预后提供依据,并可避免或减少有创性检查.本文就磁共振功能成像在乳腺肿瘤的应用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吴海龙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DSCT大螺距扫描技术联合应用低浓度对比剂冠状动脉成像的初步研究

    目的 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CT成像中应用前瞻性大螺距扫描技术与等渗低浓度对比剂时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方法 将连续搜集的100例怀疑或已知冠心病患者分为两组,均采用前瞻性大螺距扫描技术,A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浓度对比剂及滤波反投影(FBP)重建;B组(实验组)采用低浓度对比剂及迭代重建进行冠状动脉CT检查.入组标准:心率<70次/min,窦性心律且律齐,心率波动范围在±5次/min以内.由两位有经验的心血管系统诊断医师利用双盲法以5分法评定系统对冠状动脉16段分支血管成像质量进行评分,利用Kappa检验比较观察者间的差异;对两组有效辐射剂量、平均CT值、图像噪声、信噪比(SNR)、对比信噪比(CNR)、图像质量评分进行比较.Mann-Whitney检验比较计数资料组间差异,t检验比较计量资料组间差异.结果 100例受检者均成功完成检查.A组冠状动脉均分(4.7±0.8)与B组冠状动脉均分(4.6±0.9)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42,P=0.733);两位评价者之间的Kappa值为0.882(P <0.01).A组图像平均CT值[(379.5 ±54.8) HU]略高于B组[(367.1±66.9)HU],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35,P=0.664);两组间噪声、SNR、C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略低于A组.B组的有效辐射剂量为(0.47±0.08) mSv,较A组剂量[(1.19 ±0.13) mSv]降低约60.2%,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087,P<0.001).结论 DSCT使用大螺距扫描技术和低浓度对比剂进行冠状动脉检查时,在不影响图像质量的前提下,可以将辐射剂量降至0.5 mSv以下.

    作者:王涛;钱农;许轶群;徐烈富;潘昌杰;金莲;赵绮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双期增强佳单能量图像在食管癌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 使用第二代Siemens双源CT对食管癌患者行双能双期增强扫描,获得食管癌病变、正常食管壁及图像噪声的能谱曲线,经计算获得病变的CNR、SNR曲线,寻找显示食管癌病变的佳单能量(keV),并评价双期佳单能量图像对食管癌病变的显示能力.方法 使用第二代Siemens双源CT对37例食管癌患者行双能双期增强扫描,A球管管电压80 kVp,B球管管电压140 kVp,采用CARE DOSE 4D技术,经肘静脉注射对比剂70 ml后分别于第25 s(动脉期)及60 s(静脉期)行双能量扫描.应用“Monoenergetic”软件,使用1 mm层厚图像获得食管癌病变、正常食管壁及图像噪声的能谱曲线.经计算获得病变的CNR、SNR曲线,找到显示食管癌病变的佳单能量(keV).对照组为融合图像以及佳单能量相邻的两个单能量图像.结果 (1)食管癌病变、正常食管壁的能谱曲线自低能量至高能量逐渐递减,食管癌病变的能谱曲线高于正常食管壁的能谱曲线.(2)动脉期、静脉期显示病变的佳单能量(keV)均出现在70 keV,病变的CNR、SNR曲线的大值均出现在70 keY;图像噪声小值均出现在70 keV.(3)70 keV条件下动脉期病变的CNR大于静脉期,而静脉期病变的SNR大于动脉期.结论 显示食管癌病变的佳单能量出现在70 keV,动脉期对于病变的显示具有较大的优势,而静脉期对于显示食管癌病变内部结构及与周围组织关系具有较大优势.

    作者:李扬;时高峰;王琦;杨丽;贾立涛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经肠梗阻导管小肠造影在肠梗阻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经肠梗阻导管造影在小肠梗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1例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数字胃肠机,经肠梗阻导管注入对比剂,透视下观察,适时点片,保留信息,对小肠梗阻的部位、范围、性质作出影像学诊断,并追踪临床手术及治疗结果.结果 肠梗阻影像诊断符合率为93.5%,分别为肠粘连100%,肠肿瘤85%,肠结石100%,肠内疝75%,肠套叠100%,粘连性肠梗阻解除率为84.6%.结论 经肠梗阻导管造影对小肠梗阻的定性定位诊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田春江;许相丰;李国华;陈鄢津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球囊阻断静脉逆行泡沫硬化剂闭塞联合内镜注射治疗食道胃底静脉曲张

    目的 探讨球囊阻断逆行静脉闭塞联合内镜注射硬化治疗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 18例食道胃底静脉曲张患者经CT增强扫描,明确有胃后静脉曲张、胃肾分流者,利用球囊阻断静脉逆行泡沫硬化剂注射结合内镜注射硬化治疗食管胃静脉曲张;并发脾功能亢进者,同时行部分脾动脉栓塞.术后观察食管胃静脉曲张、胃肾静脉及其他侧支静脉变化情况,评估手术成功率、患者生存率和食道胃静脉曲张闭塞率.结果 17例手术成功,技术成功率94.4%;B-RTO手术硬化剂泡沫用量平均22.4 ml;11例因残留静脉曲张而行内镜硬化剂注射治疗;全部患者仅行1次B-RTO手术;患者1、2年生存率分别为94.1%和88.2%;患者1、2年曲张静脉闭塞率分别为100%和94.1%.结论 球囊阻断逆行静脉闭塞联合内镜注射硬化治疗,具有可靠的闭塞曲张静脉效果,降低再出血风险.

    作者:杨四清;皮金才;彭俊红;田霞;刘毅;龙焱华;韩铮;朱庆曦;汪浩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超选择肾动脉栓塞术治疗创伤性肾出血的中短期疗效

    目的 探讨超选择肾动脉栓塞术治疗创伤性肾出血的临床疗效,评价该手术对肾功能的短期及中期影响.方法 本组确诊创伤性肾出血患者15例,外伤7例,医源性损伤8例.采用超选择肾动脉插管技术,根据造影结果及治疗需要选择合适栓塞材料对靶血管实施栓塞.结果 术后24h血尿停止;短期手术成功率及临床止血率100%;肾功能无明显损害(P>0.05),血红蛋白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中期临床止血率100%;肾功能检查未提示肾功能不全.结论 超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术洽疗创伤性肾出血,止血效果明显,对肾功能影响较小,安全性高,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作者:李海涛;田书梅;张晓磷;赵云云;韩强;王俊;宋松林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MRI水-脂成像评价原发性骨质疏松模型鼠骨髓脂肪含量的价值

    目的 探讨3.0 T MRI水-脂成像动态评估原发性骨质疏松鼠模型骨髓脂肪含量的可行性.方法 18只12周龄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及去卵巢组(OVX),每组9只.分别在基线(0周)、6、12周行MRI水-脂分离成像及骨密度(BMD)扫描,获取骨髓脂肪分数(FF)及BMD值.第12周时行ELISA测定血清17β雌二醇及骨转换标记物(BALP及CTX-Ⅰ).评价两次扫描FF测量的可重复性及不同观察者的一致性.结果 两次MRI扫描FF值变异系数为2.95%.两位独立观察者测量FF值,组内相关系数为0.928(95% CI为0.841 ~0.967,P<0.001).第6、12周时,OVX组FF较基线时分别增高40.0%、69.4%(P值均<0.001).第6周始组间F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组间BMD至第12周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OVX组血清17β雌二醇降低67.2%,且BALP及CTX-Ⅰ标记物均较SHAM组增高,呈高转换型.结论 大鼠去势12周骨质疏松模型可建立,MRI水-脂成像可动态评估骨髓脂肪含量.

    作者:陈瑶;周蕾;李冠武;常时新;田亚楠;薛峰;史晓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MRI CE3D-SPGR对异常乙状窦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磁共振增强三维扰相梯度回波序列(MRI CE 3D-SPGR)对异常乙状窦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33例搏动性耳鸣患者行MRI CE 3D-SPGR检查,并在工作站行多平面重组、曲面重组等图像后处理,观察、测量和记录异常的乙状窦影像学表现.结果 19例均清晰显示异常的乙状窦,对应的乙状窦沟骨壁变薄,13例显示乙状窦通过骨缺损的部位突入蜂房内形成憩室,6例显示乙状窦前壁局部边缘毛糙欠光滑,呈“锯齿”状改变.结论 MRI CE 3D-SPGR对异常乙状窦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但在显示乙状窦沟骨壁缺损方面逊色于颞骨HRCT.

    作者:张永顺;杜昱平;米学伟;祝玉芬;许颜晖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新生儿低血糖脑损伤的MRI表现与临床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新生儿低血糖脑损伤在头颅MRI的影像学早期及后期改变.方法 采用GE Signa OvationExcite 0.35 T开放式永磁型磁共振成像仪,行头颅平扫+DWI功能成像.结果 11例正常,19例枕叶对称性信号异常,10例合并脑内其他部位异常.结论 反复持续的低血糖会引起神经损害,合并缺氧的患儿需重视血糖监测,并应在早期和后期进行MRI检查,以评估脑损伤程度及预测预后.

    作者:孙多成;杨春晖;肖忠;靳瑞娟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新型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X线动态观察及分析

    目的 探讨新型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X线表现,以提高早期诊断能力.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确诊为新型早产儿BPD的36例早产儿不同时期胸片资料.结果 (1)原发病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RDS)21例,早产婴肺7例,肺部无明显异常8例.(2)新型早产儿BPD X线表现:①肺野暗化不透明(53%~75%);②充气囊泡影(19%~100%);③中后期肺过度充气(5%~75%);④早期可伴有斑点状阴影(2% ~33%);⑤线网状阴影(25% ~43%)及班片条片状阴影(21% ~43%);⑥心影轻度增大(12% ~ 29%);⑦晚期少数肺结构紊乱.(3)新型早产儿BPD早期X线征象:动态胸片肺部原发病征已好转、消失后或肺部原发病征轻仅肺纹理稍多或肺部无明显原发病者,出现肺野暗化不透明及/或充气囊泡影.结论 新型早产儿BPD的诊断主要根据临床病史和胸部X线资料.单次胸片无特征性,但动态胸片肺野暗化不透明及充气囊泡影有特异性,具有诊断意义.

    作者:毕朝燕;刘栋志;周霞;荣嵘;陈卫红;郭杰丽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岛津MUX-100DJ移动式DR电池故障二则

    故障现象一 岛津MUX-100DJ移动式DR开机后控制面板上的液晶显示器即出现故障代码F56,约1 s后变为F55.设备自检不能通过.故障分析及检修 查询设备操作手册,其指出故障代码F55、F56的故障内容提示是:F55为正侧电池电压高于负侧15%,F56为负侧电池电压高于正侧15%.这两个代码均出现说明电池组的输出电压有问题.先检查电池输出电压:MUX POWER99板上的测试端TER5=VTER3-TER5=+ 125V以及VTER2-TER5=VTER4-TER5=-125V,数值正常.再检查测量电路的输出端VP1(CP4)和VP2(CP5)(MUX CHARGE-99图纸1/5).测量数值为VCP4 =4.71V,VCP5 =3.75V (100V/3V).CP4数值异常.继续沿线路图向前到CP10、CP11.

    作者:郭强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右肾上腺区巨大囊实性肿块——请分析病变性质

    患者 女,18岁.右侧腰部疼痛1周,无畏寒发热,无尿频、尿痛及血尿.血压115 mmHg/75mmHg.腹部触诊未及明显异常.实验室检查无异常.B超提示:右侧肾上腺区占位性病变.CT表现:平扫示右侧肾上腺区一巨大囊实性肿块,边缘光整,大小约13.6 cm×14.2 cm×16.3 cm,密度不均,内可见大片低密度囊变区、片絮状稍高密度成分及条索状实性成分,CT值分别为14 HU、60HU、36 HU(图1).增强扫描肿块条索状实性成分动脉期、静脉期(图2、3)轻度不均匀强化,CT值分别为45 HU、71 HU,片絮状高密度成分及囊性成分无强化.冠状位图像示肿块位于肝肾之间,边界清楚,占位效应显著,肝脏及下腔静脉明显受压(图4).CT重建MIP示肾上腺中动脉插入肿块内部,参与肿瘤供血(图5).

    作者:柴亚如;高剑波 刊期: 2014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