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扬;时高峰;王琦;杨丽;贾立涛
目的 探讨不同免疫状态下肺隐球菌病的CT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证实的72例肺隐球菌病的CT表现,并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其在免疫抑制患者与免疫正常者、AIDS患者与非AIDS免疫抑制患者间的差异.结果 常见CT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结节/肿块影65例(90.3%),其中伴空洞23例(35.4%),晕征24例(36.9%),支气管充气征17例(26.2%);其次为实变21例(29.2%);其他少见征象包括磨玻璃影(GGO)13例(18.1%),网格或线样影11例(15.3%),胸腔积液8例(11.1%),纵隔或肺门淋巴结肿大5例(6.9%).47例(65.3%)病变分布于外周带.结节中空洞形成率在AIDS患者中显著高于非AIDS免疫抑制患者(P=0.002),在免疫抑制者中显著高于免疫正常者(P =0.009);支气管充气征的发生率在免疫正常者中显著高于免疫抑制者(P=0.005).结论 单发及多发结节/肿块影是肺隐球菌病常见的CT表现,不周免疫状态患者结节/肿块内部结构存在差异.
作者:谢丽璇;陈友三;刘士远;施裕新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 分析CTPA间接征象在急性肺栓塞中的诊断价值及其提示意义.方法 回顾性搜集1012例临床拟诊肺栓塞患者的CTPA图像,以CTPA作为肺栓塞的确诊依据,对急性肺栓塞和非肺栓塞患者中各种CTPA间接征象进行卡方检验,计算各种间接征象在诊断急性肺栓塞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 问接征象在急性肺栓塞和非肺栓塞患者中出现率具有显著性差异的包括:肺实变影、线性肺不张、心包积液、肺门部血管扩张、肺野内血管细小和下腔静脉返流.其中胸膜下楔形影的敏感性为16.8%、特异性为95.3%、阳性预测值为58%、阴性预测值为75.1%;胸膜下线性肺不张分别为17.9%、89.6%、39.7%、74.2%;肺门部血管扩张分别为3.2%、3.2%、60%、72.9%;肺野纹理血管细小分别为6.1%、100%、100%、73.7%;下腔静脉返流分别为21.1%、84.4%、34.1%、73.8%.结论 肺实变影、肺不张、胸腔积液是肺栓塞常见的间接征象.胸膜下楔形实变影、线状肺不张影、肺门部血管扩张、肺野内血管稀少对疑似肺栓塞患者具有提示诊断意义.
作者:张正平;田兴仓;李文玲;孟淑萍;郭玉林;朱力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节细胞神经瘤的影像学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3例节细胞神经瘤的影像学特征,并与手术病理相对照.结果 33例节细胞神经瘤中,病灶位于后纵隔者16例,腹膜后者10例,肾上腺者4例,盆腔者2例,骶管内1例.所有病灶均边界清楚,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不规则形肿块多沿周围脏器呈嵌入性生长,邻近大血管被包埋或受压移位为其特征性表现之一.CT平扫呈低至中等密度,11例病灶内见斑点状、沙粒状钙化;MRI上,T1WI呈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或均匀性高信号;增强扫描动脉期无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呈轻度渐进性强化.结论 节细胞神经瘤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性表现,有助于其诊断和鉴别诊断.
作者:矫娜;徐坚民;龚静山;杨敏洁;孙黎明;凌人男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球囊阻断逆行静脉闭塞联合内镜注射硬化治疗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 18例食道胃底静脉曲张患者经CT增强扫描,明确有胃后静脉曲张、胃肾分流者,利用球囊阻断静脉逆行泡沫硬化剂注射结合内镜注射硬化治疗食管胃静脉曲张;并发脾功能亢进者,同时行部分脾动脉栓塞.术后观察食管胃静脉曲张、胃肾静脉及其他侧支静脉变化情况,评估手术成功率、患者生存率和食道胃静脉曲张闭塞率.结果 17例手术成功,技术成功率94.4%;B-RTO手术硬化剂泡沫用量平均22.4 ml;11例因残留静脉曲张而行内镜硬化剂注射治疗;全部患者仅行1次B-RTO手术;患者1、2年生存率分别为94.1%和88.2%;患者1、2年曲张静脉闭塞率分别为100%和94.1%.结论 球囊阻断逆行静脉闭塞联合内镜注射硬化治疗,具有可靠的闭塞曲张静脉效果,降低再出血风险.
作者:杨四清;皮金才;彭俊红;田霞;刘毅;龙焱华;韩铮;朱庆曦;汪浩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一天正常活动对健康青年志愿者的腰椎间盘平均表观扩散系数(ADC)值测量的影响.方法 30例青年志愿者(男14例,女16例),年龄22 ~ 31岁.每位志愿者分别在晨起后和晚上结束一天正常活动时各进行一次MRI检查.扫描序列包括常规矢状位T1WI、T2 WI及矢状位DWI.排除变性、突出的腰椎间盘,测定正常腰椎间盘早晚的ADC值,分析一天正常活动后ADC值的变化规律以及不同解剖位置(L1~S1不同水平)ADC值的变化差异.结果 30例150个椎间盘,146个纳入研究,4个椎间盘变性并突出未纳入研究.146个椎间盘早晚的ADC值分别为(1.94±0.14)× 10-3mm2/s、(1.87 ±0.14)×10-3 mm2/s,晚上较早上椎间盘平均ADC值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不同解剖层面,L1/2椎间盘早晚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3),L2~ S1各解剖层面早晚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702、6.163、3.338、2.747,P值均<0.05),但不同解剖位置之间,椎间盘ADC值早晚变化程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值=0.985,P=0.418).结论 一天正常活动后,青年志愿者的正常腰椎间盘ADC值下降、椎间盘扩散能力减低,且解剖层面对椎间盘ADC值早晚变化的影响不明显.
作者:祝婷婷;李涛;张淯淞;李小明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PET/CT诊断局灶性机化性肺炎的价值.方法 15例疑肺部新生物患者行18F-FDG PET/CT检查,并经手术和病理诊断为机化性肺炎.分析其临床表现以及病灶的CT征象,测量病灶FDG大摄取值,并与同期66例周围型肺癌比较.结果 局灶性机化性肺炎主要症状为咯血(8例),咳嗽(4例)和发热(3例).所有病例均为单发病灶,病灶呈结节状软组织密度影13例,大片实变1例,絮状1例.与周围型肺癌相比,病灶多呈多边形或不规则形(x2=27.305,P=0.000),贴近胸膜或位于胸膜下(x2=34.046,P=0.000),边缘模糊或毛糙或外围渗出(x2=39.777,P=0.000),少分叶(x2=16.848,P=0.000),而胸膜牵拉和毛刺两者无明显区别(分别为x2=0.007,P=0.932和x2=0.902,P=0.342).其FDG摄取值(SUVmax为3.7±1.7)与肺癌(SUVmax为10.4±5.4)有显著差异(t=8.298,P=0.000).2例PET/CT征象类似周围型肺癌.结论 局灶性机化性肺炎临床表现不具有特异性,其PET/CT征象具有一定特征,少数病灶难以与周围型肺癌鉴别.
作者:吴建伟;卢海波;艾书跃;高红;孔杰俊;丁建春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何种b值更有助于预测胶质瘤组织病理学级别.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0例胶质瘤患者术前MRI资料,比较3种b值(b=1000 s/mm2、b=3000 s/mm2、b=5000 s/mm2) DWI上各级别肿瘤的信号特征,并测量肿瘤小ADC值.采用卡方检验分析不同序列的敏感性、特异性的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小ADC值与肿瘤分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1)b=5000 s/mm2 DWI图像上,92%(23/25)的高级别胶质瘤呈高信号,而80%(12/15)的低级别胶质瘤呈低信号.以高信号作为诊断高级别胶质瘤的标准,诊断高级别和低级别胶质瘤的敏感性及特异性高(92%和100%).(2)在b值相同时高级别胶质瘤的小ADC值明显低于低级别胶质瘤.(3)肿瘤小ADC值与肿瘤级别呈负性相关,且在b=5000 s/mm2时相关性高.(4) ROC曲线提示当b=5000 s/mm2时,肿瘤小ADC值诊断高级别和低级别胶质瘤的敏感性高.3种b值鉴别高级别和低级别胶质瘤敏感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b值DWI比标准b值DWI更能准确反映肿瘤细胞密度,应用b=5000 s/mm2 DWI肿瘤小ADC值更有助于对胶质瘤进行分级.
作者:李培岭;张敏;张斌青;翟昭华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经肠梗阻导管造影在小肠梗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1例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数字胃肠机,经肠梗阻导管注入对比剂,透视下观察,适时点片,保留信息,对小肠梗阻的部位、范围、性质作出影像学诊断,并追踪临床手术及治疗结果.结果 肠梗阻影像诊断符合率为93.5%,分别为肠粘连100%,肠肿瘤85%,肠结石100%,肠内疝75%,肠套叠100%,粘连性肠梗阻解除率为84.6%.结论 经肠梗阻导管造影对小肠梗阻的定性定位诊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田春江;许相丰;李国华;陈鄢津 刊期: 2014年第10期
患者 女,18岁.右侧腰部疼痛1周,无畏寒发热,无尿频、尿痛及血尿.血压115 mmHg/75mmHg.腹部触诊未及明显异常.实验室检查无异常.B超提示:右侧肾上腺区占位性病变.CT表现:平扫示右侧肾上腺区一巨大囊实性肿块,边缘光整,大小约13.6 cm×14.2 cm×16.3 cm,密度不均,内可见大片低密度囊变区、片絮状稍高密度成分及条索状实性成分,CT值分别为14 HU、60HU、36 HU(图1).增强扫描肿块条索状实性成分动脉期、静脉期(图2、3)轻度不均匀强化,CT值分别为45 HU、71 HU,片絮状高密度成分及囊性成分无强化.冠状位图像示肿块位于肝肾之间,边界清楚,占位效应显著,肝脏及下腔静脉明显受压(图4).CT重建MIP示肾上腺中动脉插入肿块内部,参与肿瘤供血(图5).
作者:柴亚如;高剑波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肺硬化性血管瘤(PSH)与肺癌鉴别诊断的CT表现及其病理基础.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8例PSH患者为PSH组,选取同期以结节或肿块为主要表现的肺癌患者20例作为肺癌组,所有患者均行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观察两组患者的流行病学及CT表现的差异.结果 与肺癌组比较,PSH患者的男女比例降低,相对强化CT值升高,延迟持续强化及贴边血管征出现率升高,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t=15.6,14.319,15.102,10.996;P =0.000,0.000,0.000,0.001),而肺癌组患者的分叶、毛刺或钙化征及肺门/纵隔阳性淋巴结明显高于PSH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900,12.447;P=0.001,0.000);另外,连续动态观察PSH患者多期CT增强图像时7例(38.9%)有明确的肺动脉血供来源;PSH病理由肿瘤血管瘤样区、乳头区和实性硬化区或囊变组成,强化程度的高低与肿瘤内血管含量呈正相关.结论 发病年龄以中青年女性多发,相对强化CT值、延迟持续强化、贴边血管征及血供来源于肺动脉对PSH具有一定的诊断意义,CT强化程度的高低与肿瘤内血管含量呈正相关;而分叶、毛刺及肺门淋巴结肿大有助于肺癌诊断.
作者:孟庆成;魏晓燕;刘予东;康柳青;黎海亮;陈学军;张建伟;赵二江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超选择肾动脉栓塞术治疗创伤性肾出血的临床疗效,评价该手术对肾功能的短期及中期影响.方法 本组确诊创伤性肾出血患者15例,外伤7例,医源性损伤8例.采用超选择肾动脉插管技术,根据造影结果及治疗需要选择合适栓塞材料对靶血管实施栓塞.结果 术后24h血尿停止;短期手术成功率及临床止血率100%;肾功能无明显损害(P>0.05),血红蛋白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中期临床止血率100%;肾功能检查未提示肾功能不全.结论 超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术洽疗创伤性肾出血,止血效果明显,对肾功能影响较小,安全性高,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作者:李海涛;田书梅;张晓磷;赵云云;韩强;王俊;宋松林 刊期: 2014年第10期
故障现象一 岛津MUX-100DJ移动式DR开机后控制面板上的液晶显示器即出现故障代码F56,约1 s后变为F55.设备自检不能通过.故障分析及检修 查询设备操作手册,其指出故障代码F55、F56的故障内容提示是:F55为正侧电池电压高于负侧15%,F56为负侧电池电压高于正侧15%.这两个代码均出现说明电池组的输出电压有问题.先检查电池输出电压:MUX POWER99板上的测试端TER5=VTER3-TER5=+ 125V以及VTER2-TER5=VTER4-TER5=-125V,数值正常.再检查测量电路的输出端VP1(CP4)和VP2(CP5)(MUX CHARGE-99图纸1/5).测量数值为VCP4 =4.71V,VCP5 =3.75V (100V/3V).CP4数值异常.继续沿线路图向前到CP10、CP11.
作者:郭强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磁共振增强三维扰相梯度回波序列(MRI CE 3D-SPGR)对异常乙状窦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33例搏动性耳鸣患者行MRI CE 3D-SPGR检查,并在工作站行多平面重组、曲面重组等图像后处理,观察、测量和记录异常的乙状窦影像学表现.结果 19例均清晰显示异常的乙状窦,对应的乙状窦沟骨壁变薄,13例显示乙状窦通过骨缺损的部位突入蜂房内形成憩室,6例显示乙状窦前壁局部边缘毛糙欠光滑,呈“锯齿”状改变.结论 MRI CE 3D-SPGR对异常乙状窦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但在显示乙状窦沟骨壁缺损方面逊色于颞骨HRCT.
作者:张永顺;杜昱平;米学伟;祝玉芬;许颜晖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新生儿低血糖脑损伤在头颅MRI的影像学早期及后期改变.方法 采用GE Signa OvationExcite 0.35 T开放式永磁型磁共振成像仪,行头颅平扫+DWI功能成像.结果 11例正常,19例枕叶对称性信号异常,10例合并脑内其他部位异常.结论 反复持续的低血糖会引起神经损害,合并缺氧的患儿需重视血糖监测,并应在早期和后期进行MRI检查,以评估脑损伤程度及预测预后.
作者:孙多成;杨春晖;肖忠;靳瑞娟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DWI)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在可疑小肝癌(SHCC)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高场MRI对100例可疑SHCC者同时行常规MRI和DWI检查,通过分析ADC值,并将小肝癌与非SHCC的ADC值进行ROC曲线分析,以确定诊断可疑小肝癌的合适ADC值.结果 100例可疑SHCC患者经手术病理或随访确诊为SHCC者66例,非SHCC 34例,其中退变结节19例,肝血管瘤15例.DWI、T1WI和T2WI对SHCC的检出率分别为97.3% (71/73)、89.04%(65/73)、86.3% (63/73).66例SHCC患者的ADC均值为(0.934±0.138)×10-3mm2/s,显著低于非SHCC患者的ADC值[(1.450 ±0.436)×10-3mm2/s](z=15.03,P<0.001).当ADC诊断界值设为≤1.21×10-3mm2/s时,敏感性为82.35%,特异性为93.24%,准确性为85.29%.结论 DWI对SHCC的检出率高于常规T1WI和T2WI,SHCC的ADC值小于非SHCC的ADC值,DWI及ADC值在可疑SHCC的鉴别诊断中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谢平坤;邹煜;李铁丰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CT脑灌注量的变化对评价早期颅骨修补手术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10例早期行颅骨修补手术患者在颅骨修补前3天和术后7 ~ 10天应用256排螺旋CT行脑灌注扫描,记录缺损处皮层、大脑额叶顶叶枕叶及颞叶皮层、基底节和丘脑区域灌注图像上参数值.分析颅骨修补前后缺损处大脑皮层与健侧皮层,双侧大脑皮质,基底节和丘脑相关区域血流灌注数据的变化.结果 术前健侧与患侧对比无显著差异.术后缺损侧的皮层脑血流量(CBF)(t=5.565,P=0.001)、脑血容量(CBV)(t=7.437,P<0.001)均较健侧高.术前健侧顶叶CBF(t=-1.955,P=0.098)、CBV(t=-2.135,P=0.077)较术后低.术前患侧顶叶CBF(t=-2.405,P=0.053)、CBV(t=-2.133,P=0.077)较术后低,术前患侧皮层CBF(t=-4.407,P=0.005)、CBV(t=-4.663,P =0.004)较术后低,术前到达峰值时间均较术后长(P<0.05).结论 颅骨缺损早期(2个月内),缺损侧与健侧灌注量比较未见明显的下降.术后缺损侧皮层CBF及CBV的升高,提示修补手术能够明显改善患侧脑组织灌注,进而对患侧神经功能的恢复有帮助.因此早期颅骨缺损修补手术,对创伤早期的神经功能恢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卞戈;李敏;陈岗;付俊飞;李永财 刊期: 2014年第10期
患者 男,56岁.因发现右侧眼眶肿物10天入院.患者于10天前发现有眼眶一花生米大小肿物,眼球突出,无痛,偶感局部胀感,生长迅速.体检:右侧眼眶外上方可见明显隆起,基底可及一约3.5 cm×3.0 cm大小肿物,质韧,活动度差,右侧眼球运动障碍,视力正常.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双侧颈部未及肿大淋巴结.实验室检查:AFP> 1210 ng/mL,HBsAg阳性,CEA为阴性.胸部X线未见心肺异常.CT:示右侧眼眶及右额窦占位,建议进一步检查.左侧上颌窦黏膜下囊肿.M RI:示右泪腺区、右额骨板障、右眶外皮下占位(图1A、B).B超:肝脏实性肿瘤,慢性肝病并脾大.右侧锁骨上淋巴结肿大.
作者:王丽君;李金鹏;陈华;宋金龙;石丛丛;卜文哲;丛宁;韩明笑天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 使用第二代Siemens双源CT对食管癌患者行双能双期增强扫描,获得食管癌病变、正常食管壁及图像噪声的能谱曲线,经计算获得病变的CNR、SNR曲线,寻找显示食管癌病变的佳单能量(keV),并评价双期佳单能量图像对食管癌病变的显示能力.方法 使用第二代Siemens双源CT对37例食管癌患者行双能双期增强扫描,A球管管电压80 kVp,B球管管电压140 kVp,采用CARE DOSE 4D技术,经肘静脉注射对比剂70 ml后分别于第25 s(动脉期)及60 s(静脉期)行双能量扫描.应用“Monoenergetic”软件,使用1 mm层厚图像获得食管癌病变、正常食管壁及图像噪声的能谱曲线.经计算获得病变的CNR、SNR曲线,找到显示食管癌病变的佳单能量(keV).对照组为融合图像以及佳单能量相邻的两个单能量图像.结果 (1)食管癌病变、正常食管壁的能谱曲线自低能量至高能量逐渐递减,食管癌病变的能谱曲线高于正常食管壁的能谱曲线.(2)动脉期、静脉期显示病变的佳单能量(keV)均出现在70 keV,病变的CNR、SNR曲线的大值均出现在70 keY;图像噪声小值均出现在70 keV.(3)70 keV条件下动脉期病变的CNR大于静脉期,而静脉期病变的SNR大于动脉期.结论 显示食管癌病变的佳单能量出现在70 keV,动脉期对于病变的显示具有较大的优势,而静脉期对于显示食管癌病变内部结构及与周围组织关系具有较大优势.
作者:李扬;时高峰;王琦;杨丽;贾立涛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及多平面重组在诊断颅底骨折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经多层螺旋CT检查确诊为颅底骨折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42例中,多块骨骨折35例,单一骨骨折7例.粉碎性骨折38例,线性骨折4例.前颅窝底骨折23例,其中额骨骨折21例,右侧筛板骨折11例,左侧筛板骨折12例,右侧蝶骨小翼骨折4例,左侧蝶骨小翼骨折5例.中颅窝底骨折38例,其中蝶骨体骨折28例,右侧蝶骨大翼骨折8例,左侧蝶骨大翼骨折16例.后颅窝底骨折24例,其中右侧颞骨鳞部骨折9例,左侧颞骨鳞部骨折9例,右侧颞骨乳突部骨折4例,左侧颞骨乳突部骨折4例,右侧颞骨鼓部骨折3例,左侧颞骨鼓部骨折3例,右侧颞骨岩部骨折6例,左侧颞骨岩部骨折7例,枕骨骨折5例.其中累及右侧视神经管11例,左侧视神经管15例,右侧眶上裂2例,左侧眶上裂3例,右侧圆孔 2例,左侧圆孔7例,右侧卯圆孔 2例,左侧卵圆孔1例,右侧翼管2例,左侧翼管4例,右侧岩骨段颈内动脉管6例,左侧岩骨段颈内动脉管6例,右侧破裂孔4例,左侧破裂孔6例,右侧颈静脉球壁1例,右侧面神经管1例,左侧面神经管3例,枕骨大孔 4例.结论 多层螺旋CT能够更清晰、准确、直观地显示颅底骨折的部位、范围,是目前确诊颅底骨折的有效检查方法.
作者:于京隔;刘鹏涛;刘延军;李丰新;周风彩;王振常;鲜军舫;杨本涛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样缺血性卒中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年龄分布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73例TIA样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全脑血管DSA资料,对其中有颅内和/或颅外血管狭窄表现的162例患者按年龄分为<50岁(61例)和≥50岁(101例)两组.计算和比较两组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及闭塞的发生率,并行统计学检验.结果 单纯颅内动脉狭窄及闭塞发生率:<50岁组为54.1% (33/61),≥50岁组为20.8%(21/101)(x2=18.985,P<0.05);单纯颅外动脉狭窄及闭塞发生率:<50岁组为14.8% (9/61),≥50岁组为28.7%(29/101)(x2=4.127,P<0.05);颅内、外动脉同时狭窄及闭塞发生率:<50岁组为31.1% (19/61),≥50岁组为50.5% (51/101)(x2=5.801,P< 0.05).结论 TIA样缺血性卒中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及闭塞的发生率有一定的年龄分布特征.单纯颅内动脉狭窄及闭塞多见于低龄患者,单纯颅外动脉和颅内、外动脉同时狭窄及闭塞多见于高龄患者.
作者:李琳;张临洪;徐武平;经屏;张树桐 刊期: 2014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