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杂志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杂志


  • 主管单位: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 主办单位:湖北科技学院
  • 国际刊号:2095-4646
  • 国内刊号:42-1839/R
  • 影响因子:0.50
  • 创刊:1987
  • 周期:
  • 发行: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
  • 医药卫生综合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杂志   2003年5期文献
  • 输入性疟疾1例

    患者女,18岁,海南省人,系我校2003级新生.患者2003年9月18日因午后发热、寒战、伴出汗1周到咸宁市中心医院就诊.入院检查:T38.6℃P102次,Bp14.66/9.33kPa,R26次,神清,咽无充血,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心律齐,肝脾肋下未触及.伤寒杆菌抗原C*H凝集价<1∶80.尿常规:UBG±16μmol/L,白细胞LEU±15cells/μl,血常规检查:疟原虫阳性.患者经抗疟(氯喹、伯喹),护肝(甘利欣),抗炎及支持对症处理,于9月22日治愈出院.

    作者:陈喜圭;覃金红;罗金萍;彭胜国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脑血管病偏瘫的临床护理

    急性脑血管病是神经系统的多发病及常见病,病死率与致残率均很高.偏瘫是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损害普遍、突出的表现,忽视早期及随后连续的功能训练是导致永久性残疾的主要原因.如能在急诊入院使用药物治疗的同时及时地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做好早预见、早计划、早训练、早指导等护理工作,并适时移交社区护理,保证康复训练的连续性,就会使患者不仅保存生命,而且减少后遗症.自1998年1月至2002年12月,我们对43例偏瘫患者进行了康复训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彭秋莲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纵隔淋巴瘤的CT表现

    随着医学影像学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CT扫描在纵膈淋巴瘤的诊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笔者收集了本院2000~2002年间经CT检查并经临床和(或)活检、手术病理证实的纵隔淋巴瘤16例,对其CT表现进行分析,探讨CT检查对纵隔淋巴瘤的诊断价值.

    作者:汪素涵;周文辉;乐治文;李忻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危重型支气管哮喘21例临床分析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特别是危重型哮喘,发作后随时可因为呼吸衰竭导致患者死亡.我们总结了近年来治疗危重型支气管哮喘的一些经验和教训,并报告如下.

    作者:钟敏华;彭清臻;余小明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有机磷中毒并发急性胰腺炎2例报告

    农村基层卫生院每年收治有机磷中毒患者较多,有机磷中毒并急性胰腺炎少见.我院自1989年至1996年间共收治有机磷中毒288例,其中有2例并发急性胰腺炎,现报告如下.

    作者:熊文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急性正后壁心肌梗死早期诊断的探讨(附3例报告)

    笔者对我院近两年来收治的3例缺乏典型症状的急性正后壁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分析,以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例1:女,60岁,因下腹部疼痛伴胸闷、心慌一天,来我院门诊诊治.

    作者:孙丹峰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晚期妊娠疤痕子宫隐性破裂4例临床分析

    随着剖宫产率的增高,疤痕子宫妊娠也随之增多.剖宫产后阴道分娩尽管也安全、可行,但子宫破裂,尤其是妊娠晚期的隐性子宫破裂,因不易被发现仍然是威胁母婴安全的严重并发症.1998年至2002年,我院收治4例妊娠晚期疤痕子宫隐性破裂患者,现报告如下.

    作者:孙小燕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58例异位妊娠药物治疗临床分析

    异位妊娠是一种常见妇科急症,一旦破裂,可引起出血,危及生命.近年来由于超声检查、血βHCG水平测定的广泛应用,大部分的异位妊娠可以在早期未破裂时得到诊断和早期治疗.我院从2000年1月至2003年1月共收治早期异位妊娠患者58例,采用MTX加米非司酮联合治疗,临床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云;罗丹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输尿管结石穴位注射止痛37例报告

    自2000-2003年,笔者用黄体酮及VitK3混合液经承筋穴注射治疗输尿管结石37例,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作者:李宏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早期足量使用解磷定救治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的临床观察

    近年来,胆碱酯酶复能剂在救治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受到重视,但在一些基层单位仍然存在忽视复能剂的传统观点.我院内科近3年来在抢救重度AOPP时早期足量使用解磷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其与前3年抢救的同类病人的疗效作一比较分析.

    作者:陈河山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软肝缩脾丸的制备及临床应用

    肝硬化和肝硬化腹水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常见病,且一般病程较长,其中约5%的患者可发生癌变.我院肝病科研协作组总结十几年来治疗该病的经验,拟定方剂,制成软肝缩脾丸,经临床216例观察,总有效率为95.5%,且副作用小,现综合报道如下.

    作者:柯美耀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硝苯吡啶治疗胆道蛔虫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胆道蛔虫症是常见的急腹症之一.近年来,我们根据钙拮抗剂的作用原理,用硝苯吡啶治疗胆道蛔虫症34例,并与同期阿托品治疗29例对比观察,显示出硝苯吡啶止痛迅速、疗效显著、副作用少的优点.现报告如下.

    作者:卢艳甫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派瑞松霜治疗湿疹皮炎65例临床疗效观察

    我科于2002年5~11月使用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派瑞松霜治疗湿疹皮炎65例,疗效较为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作者:袁翠英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思密达保留灌肠治疗婴幼儿腹泻60例疗效观察

    我国自1990年引进思密达以来,在小儿腹泻病的治疗上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多采用口服给药,由于婴幼儿喂药困难,喂药方法不当(如调配浓度不当,喂药间隔时间长短不一,未空腹服用等),疗效不理想.为探讨和提高思密达的治疗效果,我们采用保留灌肠的方法,避免了经口服给药的困难,安全无副作用,婴幼儿易接受,提高患儿对医嘱的顺从,故疗效可靠,现报道如下.

    作者:费世暧;曹丽春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空肠多发憩室穿孔1例

    患者男,59岁,因持续性上腹痛阵发性加剧2天伴呕吐入院.近5年有上腹隐痛反复发作史,饱餐后上腹满胀感、腹痛,口服制酸剂无效,无黑便史.查体:神清,痛苦貌,T38.6℃,R21次,P105次,BP17/10kPa,头颈心肺无异常,肺肝界存在,腹平坦,全腹压痛以脐上为主,硬如板状,有反跳痛,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消失.右下腹穿刺抽出0.2ml脓汁,肝胆脾胰B超未见异常,胸腹部透视未见异常,无液平,膈下未见游离气体.血常规WBC7.8×109/L、N0.95、L0.05.

    作者:周和银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早期非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早期非手术治疗.方法分析1986-2001年收治的SAP103例的临床资料,按各个阶段治疗方法不同分为2组:A组1986-1994年以手术治疗为主51例,B组1995-2001年以非手术治疗为主52例.结果 A组死亡率为31.3%(16/51),休克、肾衰、继发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为57.9%(27/51),B组则分别为7.8%(4/52)及13.6%(7/52).两者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早期非手术治疗重症胰腺炎优于手术治疗.

    作者:龙辉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诊断(附19例报告)

    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是一种良性肿瘤,临床较少见.为了探讨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诊断价值,作者回顾分析了我院1998年1月-2003年6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9例,对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诊断等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现报道如下.

    作者:余进;王弘;陈维进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奥平栓配合微波治疗宫颈中、重度糜烂临床疗效观察

    对于宫颈中、重度糜烂,采用激光、微波等治疗都有一定的疗效,但容易发生出血及复发.鉴于宫颈糜烂的发生原因可能与单纯疱疹病毒、人乳头瘤病毒的感染密切有关[1],我们采用奥平栓配合微波治疗宫颈中、重度糜烂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晓姣;甘望农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理疗加中药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2000年6月至2002年6月,我们同期随机分组采用理疗加中药和曲马多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观察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止痛效果,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金凌民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妊娠合并外科急腹症18例治疗体会

    妊娠期由于解剖和生理的改变,一旦合并外科急腹症时,往往症状隐匿,体征不典型,不容易早期识别诊断,容易延误治疗,从而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母婴生命.我院1995年2月至2003年5月收治妊娠合并外科急腹症18例,报告如下.

    作者:赵桂林;周金荣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以脑外伤为首发症状的联合伤的治疗

    颅脑损伤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损伤,在全身各部损伤中约占15%,仅次于四肢伤而居第2位.在发生颅脑损伤的同时,伴发其它部位的联合伤的情况也不少见,这给诊断和治疗都增加了许多难度.我院从1995-2000年共收此类患者47例,现报告分析如下.

    作者:熊文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无痛人工流产100例分析

    近年来许多医院采用进口麻醉药物进行无痛人工流产(人流)取得满意效果,但费用昂贵,且须麻醉医师配合,手续繁琐.我院采用术前静推安定10mg或口服芬必得胶囊600mg,术中宫颈局部注射利多卡因进行人流100例,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程红;沈家芳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射频治疗口腔颌面部脉管瘤54例报告

    既往对脉管瘤的治疗方法有手术切除、低温、放射、注射硬化剂等.手术切除常难彻底,部分病人尚需植皮,并有可能留下疤痕.放射治疗常需进行多次,基层医疗单位不能开展.注射硬化剂难以掌握其注射用量及范围,易造成正常组织损害,适用范围有限.我科自1998年后引进华南医疗器械厂生产的SHP-Ⅱ五官科射频治疗仪以来,用于临床治疗口腔颌面部脉管瘤,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胡彩霞;刘葛望;王鹏翔;李志远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骨盆骨折伴后尿道断裂行尿道会师术后继发大出血的治疗(附8例报告)

    我院自1998年1月-2002年2月收治骨盆骨折伴后尿道断裂79例,经外科治疗后,继发大出血8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宋新成;曾祥辉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交锁髓内钉治疗下肢长管状骨骨折38例报告

    下肢长管状骨骨折在临床上多见,随着骨折内固定观点的更新和内固定方法、器材的迅速发展,交锁髓内钉治疗长管状骨骨折,以其优越的疗效,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多.我科自2000年以来,采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方法治疗股骨、胫骨骨折38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朱容德;邓林;杜勇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流行性出血热并心律失常62例分析

    流行性出血热(EHF)是由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定名为肾综合征出血热,临床上以发热、低血压、出血、肾损害等为特征,并发心律失常很多见.我院自1992年1月至2000年12月共收治EHF138例,经心电图检查发现并发心律失常62例,分析如下.

    作者:黄艳军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米非司酮在绝经后妇女取环中的应用

    绝经后妇女宫口紧闭,缺乏弹性,难以扩张,子宫萎缩将加重节育器对子宫内膜及肌壁的损伤及嵌顿,随着绝经年限的延长,将更增加取环手术的困难.我们采用术前口服米非司酮为绝经后妇女取环49例,效果颇佳,现介绍如下.

    作者:苏薇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乳腺癌皮瓣厚度与术后皮瓣坏死、局部复发的关系

    乳腺癌手术皮瓣过薄是导致病人皮瓣坏死的主要原因.皮瓣坏死病人增加了住院时间,加重了精神负担,推迟了术后放、化疗时间,对患者生存质量与生存率均不利.而皮瓣过厚又有局部复发之嫌,可能导致首次治疗的失败,也不利于提高病人的生存率.如何处理这一矛盾是乳腺外科值得研究的问题.我院自1992年4月-1999年12月对105例乳腺癌皮瓣进行了合理厚度的研究,现报道如下.

    作者:肖细俭;熊添田;蔡耀文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新生儿迟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的颅脑CT表现

    迟发性维生维K缺乏症是指新生儿晚期(20-90天)因维生素K缺乏而引起的出血性疾病.本病在临床上易误诊,发病急,病情重,合并有颅内出血预后不良,病死率高达30%~50%,且可造成神经系统永久性损害.因此,早期颅脑CT检查非常重要.现将我院1997年1月至2002年10月资料齐全的14例迟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的颅脑CT检查结果综合报道如下.

    作者:潘盛信;何家湖;杨德平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软骨发育不全症的X线诊断(附2例报告)

    软骨发育不全症国内报道甚少,在一些文献上又称为软骨发育不全性侏儒症.近年我院发现2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钟轶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20例双侧额叶脑挫裂伤治疗体会

    由意外事故引起的脑损伤日益增多,其中枕部外伤引起的双侧额叶脑挫裂伤因早期症状轻,病情变化快,易发生枕骨大孔疝而导致死亡.我科自1998年1月到2003年1月,共收治双侧额叶脑挫裂伤的病人20例,由于受到了足够的重视,对其进行了严密观察,及时采取了相应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丁卫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慢性捆绑应激致大鼠学习记忆受损及海马胶质细胞GFAP表达的变化

    目的探讨星形胶质细胞在应激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大鼠随机分成应激组和正常组,应激组大鼠每天捆绑6h,持续21d,第22d采用Y迷宫测试两组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其海马胶质细胞GFAP的表达.结果应激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下降(P<0.05),其海马胶质细胞GFAP阳性细胞数比正常组显著增多(P<0.05).结论提示海马星形胶质细胞可能参与了学习记忆过程.

    作者:廖敏;陈世新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HPV16嵌合型疫苗的构建及其免疫效应初探

    目的构建以碳末端锌指结构突变的E7基因为基础,融合HSP70的嵌合型DNA疫苗,检测其诱导的特异性T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初步评价此疫苗对HPV相关肿瘤的治疗作用.方法利用PCR法定点突变E7基因碳末端的锌指结构,以其为基础融合热休克蛋白70,克隆入pcDNA3.1-质粒构建嵌合型DNA疫苗.DNA测序,确认E7基因突变位点及DNA疫苗阅读框架.用脂质体法将pcd-E7-HSP转染A549细胞,经G418筛选后,提取RNA,RT-PCR检测E7基因表达.DNA疫苗免疫C57BL/6小鼠,取其脾细胞与E7蛋白在体外共同培育,MTT法检测T淋巴细胞增殖活性.结果 E7基因突变位点及阅读框架均正确,E7基因可检测到表达.疫苗免疫后C57BL/6小鼠脾细胞增殖活跃.结论 E7基因锌指结构的突变及融合HSP70能够诱导特异性的细胞免疫应答.

    作者:刘娟;熊金虎;伍欣星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地塞米松对缺血再灌注鼠视网膜电图的影响

    目的观察地塞米松对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retinal ischemia reperfusion,RIR)视网膜电图(ERG)的影响.方法应用前房灌注液体升高眼内压的方法,建立RIR模型,并随机分为防治组和对照组,防治组大鼠地塞米松用药从缺血前6天开始,剂量为1mg/kg,溶于1ml生理盐水中腹腔注射,给药持续8天,对照组用同体积的生理盐水代替.两组缺血60分钟后分别再灌注30分钟、24小时、72小时,进行视网膜电图.结果防治组ERG标化b波振幅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地塞米松对RIR有一定防治作用.

    作者:李岱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雌激素对雌性大鼠心内神经节细胞中NOS1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雌激素对大鼠心内神经节细胞中NOS1表达的影响.方法本实验建立了去卵巢和雌激素替代疗法动物模型,正常饮食饲养2个月后处死大鼠,然后用免疫组化结合图象分析方法观察大鼠心内神经节细胞中NOS1的变化.结果去卵巢大鼠心内神经节细胞中NOS1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弱,雌激素替代治疗组大鼠心内神经节中NOS1的表达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较卵巢摘除组显著增高;OVX+TAM+E2组大鼠心内神经节中NOS1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减弱, 但与OVX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雌激素能上调大鼠心内神经节细胞中NOS1的表达.

    作者:陈小武;祝善乐;范玉华;赵小明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复方丹参注射液对大鼠运动应激性溃疡的影响

    目的探讨活血化瘀类中草药复方丹参注射液对大鼠力竭性运动所致运动应激性胃溃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以力竭性游泳运动制作运动应激性胃溃疡模型.45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即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丹参组.检测三组大鼠胃粘膜的溃疡指数(UI)、胃粘膜血流量(GMBF)和胃粘膜一氧化氮(NO)的含量的变化.结果力竭性运动后的模型组大鼠UI值明显增大,同时GBMF下降,粘膜内NO含量增高;而力竭性运动前预先应用复方丹参注射液则减轻了力竭性运动所造成的胃粘膜损伤,GMBF和粘膜NO含量均相应增加;GMBF、UI、NO含量变化之间有相关关系.结论复方丹参注射液抗力竭性运动应激性胃溃疡的形成,可能是通过促进内源性NO释放而介导对胃粘膜血流量调节来实现的.

    作者:曹霞;余良主;赵小玉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大鼠中缝大核微量注射L-精氨酸对痛阈及电针镇痛的影响

    目的观察延髓中缝大核(NRM)微量注射L-精氨酸(L-Arg)对痛阈及电针镇痛作用的影响,以探讨NRM中一氧化氮(NO)在痛觉调制和针刺镇痛过程的作用和作用机理.方法采用大鼠热水刺激甩尾测痛模型,以50±0.5℃热水刺激大鼠尾部引起甩尾反应的潜伏期为痛阈指标,测定大鼠的痛阈.结果 NRM微量注射1mmol L-Arg对大鼠痛阈无明显影响;2mmol、4mmol、8mmol L-Arg均能降低痛阈,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NRM预先注入8mmol L-Arg再电针30分钟,大鼠痛阈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电针组.结论 NRM内NO参与痛和电针镇痛的病理生理过程,NRM内NO含量增加明显降低痛阈,削弱电针镇痛效应.

    作者:黄碧兰;涂宗萍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树突状细胞用于肿瘤免疫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

    自20世纪70年代Steinman和Cohn首先报道DC以来,人们对DC的认识不断深入,目前认为DC是体内功能强的抗原提呈细胞(APC),是机体免疫应答的始动者,特别在抗肿瘤免疫中具有核心地位.由于DC必须在激活或成熟后才能发挥作用,且DC的数量、功能及状态的激活都影响其抗肿瘤免疫的效果.因此,寻找合适的DC前体细胞来源,在体内外通过简便而有效的方法刺激扩增和激活DC,制备更具特异性和显效的DC疫苗,提高DC的抗原提呈功能,以诱导特异性的细胞免疫反应等一系列以DC为手段的抗肿瘤免疫基因治疗成为近年来的一大研究热点.本文就此方面的现状作一简要综述.

    作者:李映红;屈伸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脊髓损伤治疗进展

    由交通事故、高处坠落、重物砸伤及老年人(有颈椎退变基础)摔倒等引起的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临床较为多见,SCI后出现脊髓出血、水肿、坏死、囊腔形成、退变胶质化等一系列病理改变,以致神经元丧失、轴突脱髓鞘,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伤残.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围绕SCI的治疗做了大量临床和实验研究,但迄今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其主要问题包括对损伤脊髓的保护、修复以及有效的康复治疗.

    作者:赵正据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杏仁核复合体的研究进展

    随着现代神经科学的发展,对杏仁核复合体的形态结构、纤维联系、新的功能,尤其在情绪调控、癫痫、精神病发病中的作用逐渐为人们所重视.随着功能性和立体定向神经外科的发展,对杏仁核复合体的形态结构需要更深入的认识.本文就这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丁继固 刊期: 2003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