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喜圭;覃金红;罗金萍;彭胜国
异位妊娠是一种常见妇科急症,一旦破裂,可引起出血,危及生命.近年来由于超声检查、血βHCG水平测定的广泛应用,大部分的异位妊娠可以在早期未破裂时得到诊断和早期治疗.我院从2000年1月至2003年1月共收治早期异位妊娠患者58例,采用MTX加米非司酮联合治疗,临床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云;罗丹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早期非手术治疗.方法分析1986-2001年收治的SAP103例的临床资料,按各个阶段治疗方法不同分为2组:A组1986-1994年以手术治疗为主51例,B组1995-2001年以非手术治疗为主52例.结果 A组死亡率为31.3%(16/51),休克、肾衰、继发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为57.9%(27/51),B组则分别为7.8%(4/52)及13.6%(7/52).两者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早期非手术治疗重症胰腺炎优于手术治疗.
作者:龙辉 刊期: 2003年第05期
迟发性维生维K缺乏症是指新生儿晚期(20-90天)因维生素K缺乏而引起的出血性疾病.本病在临床上易误诊,发病急,病情重,合并有颅内出血预后不良,病死率高达30%~50%,且可造成神经系统永久性损害.因此,早期颅脑CT检查非常重要.现将我院1997年1月至2002年10月资料齐全的14例迟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的颅脑CT检查结果综合报道如下.
作者:潘盛信;何家湖;杨德平 刊期: 2003年第05期
对于宫颈中、重度糜烂,采用激光、微波等治疗都有一定的疗效,但容易发生出血及复发.鉴于宫颈糜烂的发生原因可能与单纯疱疹病毒、人乳头瘤病毒的感染密切有关[1],我们采用奥平栓配合微波治疗宫颈中、重度糜烂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晓姣;甘望农 刊期: 2003年第05期
肝硬化和肝硬化腹水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常见病,且一般病程较长,其中约5%的患者可发生癌变.我院肝病科研协作组总结十几年来治疗该病的经验,拟定方剂,制成软肝缩脾丸,经临床216例观察,总有效率为95.5%,且副作用小,现综合报道如下.
作者:柯美耀 刊期: 2003年第05期
随着现代神经科学的发展,对杏仁核复合体的形态结构、纤维联系、新的功能,尤其在情绪调控、癫痫、精神病发病中的作用逐渐为人们所重视.随着功能性和立体定向神经外科的发展,对杏仁核复合体的形态结构需要更深入的认识.本文就这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丁继固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构建以碳末端锌指结构突变的E7基因为基础,融合HSP70的嵌合型DNA疫苗,检测其诱导的特异性T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初步评价此疫苗对HPV相关肿瘤的治疗作用.方法利用PCR法定点突变E7基因碳末端的锌指结构,以其为基础融合热休克蛋白70,克隆入pcDNA3.1-质粒构建嵌合型DNA疫苗.DNA测序,确认E7基因突变位点及DNA疫苗阅读框架.用脂质体法将pcd-E7-HSP转染A549细胞,经G418筛选后,提取RNA,RT-PCR检测E7基因表达.DNA疫苗免疫C57BL/6小鼠,取其脾细胞与E7蛋白在体外共同培育,MTT法检测T淋巴细胞增殖活性.结果 E7基因突变位点及阅读框架均正确,E7基因可检测到表达.疫苗免疫后C57BL/6小鼠脾细胞增殖活跃.结论 E7基因锌指结构的突变及融合HSP70能够诱导特异性的细胞免疫应答.
作者:刘娟;熊金虎;伍欣星 刊期: 2003年第05期
流行性出血热(EHF)是由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定名为肾综合征出血热,临床上以发热、低血压、出血、肾损害等为特征,并发心律失常很多见.我院自1992年1月至2000年12月共收治EHF138例,经心电图检查发现并发心律失常62例,分析如下.
作者:黄艳军 刊期: 2003年第05期
急性脑血管病是神经系统的多发病及常见病,病死率与致残率均很高.偏瘫是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损害普遍、突出的表现,忽视早期及随后连续的功能训练是导致永久性残疾的主要原因.如能在急诊入院使用药物治疗的同时及时地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做好早预见、早计划、早训练、早指导等护理工作,并适时移交社区护理,保证康复训练的连续性,就会使患者不仅保存生命,而且减少后遗症.自1998年1月至2002年12月,我们对43例偏瘫患者进行了康复训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彭秋莲 刊期: 2003年第05期
我国自1990年引进思密达以来,在小儿腹泻病的治疗上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多采用口服给药,由于婴幼儿喂药困难,喂药方法不当(如调配浓度不当,喂药间隔时间长短不一,未空腹服用等),疗效不理想.为探讨和提高思密达的治疗效果,我们采用保留灌肠的方法,避免了经口服给药的困难,安全无副作用,婴幼儿易接受,提高患儿对医嘱的顺从,故疗效可靠,现报道如下.
作者:费世暧;曹丽春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星形胶质细胞在应激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大鼠随机分成应激组和正常组,应激组大鼠每天捆绑6h,持续21d,第22d采用Y迷宫测试两组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其海马胶质细胞GFAP的表达.结果应激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下降(P<0.05),其海马胶质细胞GFAP阳性细胞数比正常组显著增多(P<0.05).结论提示海马星形胶质细胞可能参与了学习记忆过程.
作者:廖敏;陈世新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雌激素对大鼠心内神经节细胞中NOS1表达的影响.方法本实验建立了去卵巢和雌激素替代疗法动物模型,正常饮食饲养2个月后处死大鼠,然后用免疫组化结合图象分析方法观察大鼠心内神经节细胞中NOS1的变化.结果去卵巢大鼠心内神经节细胞中NOS1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弱,雌激素替代治疗组大鼠心内神经节中NOS1的表达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较卵巢摘除组显著增高;OVX+TAM+E2组大鼠心内神经节中NOS1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减弱, 但与OVX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雌激素能上调大鼠心内神经节细胞中NOS1的表达.
作者:陈小武;祝善乐;范玉华;赵小明 刊期: 2003年第05期
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是一种良性肿瘤,临床较少见.为了探讨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诊断价值,作者回顾分析了我院1998年1月-2003年6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9例,对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诊断等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现报道如下.
作者:余进;王弘;陈维进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由交通事故、高处坠落、重物砸伤及老年人(有颈椎退变基础)摔倒等引起的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临床较为多见,SCI后出现脊髓出血、水肿、坏死、囊腔形成、退变胶质化等一系列病理改变,以致神经元丧失、轴突脱髓鞘,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伤残.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围绕SCI的治疗做了大量临床和实验研究,但迄今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其主要问题包括对损伤脊髓的保护、修复以及有效的康复治疗.
作者:赵正据 刊期: 2003年第05期
乳腺癌手术皮瓣过薄是导致病人皮瓣坏死的主要原因.皮瓣坏死病人增加了住院时间,加重了精神负担,推迟了术后放、化疗时间,对患者生存质量与生存率均不利.而皮瓣过厚又有局部复发之嫌,可能导致首次治疗的失败,也不利于提高病人的生存率.如何处理这一矛盾是乳腺外科值得研究的问题.我院自1992年4月-1999年12月对105例乳腺癌皮瓣进行了合理厚度的研究,现报道如下.
作者:肖细俭;熊添田;蔡耀文 刊期: 2003年第05期
近年来,胆碱酯酶复能剂在救治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受到重视,但在一些基层单位仍然存在忽视复能剂的传统观点.我院内科近3年来在抢救重度AOPP时早期足量使用解磷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其与前3年抢救的同类病人的疗效作一比较分析.
作者:陈河山 刊期: 2003年第05期
患者男,59岁,因持续性上腹痛阵发性加剧2天伴呕吐入院.近5年有上腹隐痛反复发作史,饱餐后上腹满胀感、腹痛,口服制酸剂无效,无黑便史.查体:神清,痛苦貌,T38.6℃,R21次,P105次,BP17/10kPa,头颈心肺无异常,肺肝界存在,腹平坦,全腹压痛以脐上为主,硬如板状,有反跳痛,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消失.右下腹穿刺抽出0.2ml脓汁,肝胆脾胰B超未见异常,胸腹部透视未见异常,无液平,膈下未见游离气体.血常规WBC7.8×109/L、N0.95、L0.05.
作者:周和银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由意外事故引起的脑损伤日益增多,其中枕部外伤引起的双侧额叶脑挫裂伤因早期症状轻,病情变化快,易发生枕骨大孔疝而导致死亡.我科自1998年1月到2003年1月,共收治双侧额叶脑挫裂伤的病人20例,由于受到了足够的重视,对其进行了严密观察,及时采取了相应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丁卫 刊期: 2003年第05期
自20世纪70年代Steinman和Cohn首先报道DC以来,人们对DC的认识不断深入,目前认为DC是体内功能强的抗原提呈细胞(APC),是机体免疫应答的始动者,特别在抗肿瘤免疫中具有核心地位.由于DC必须在激活或成熟后才能发挥作用,且DC的数量、功能及状态的激活都影响其抗肿瘤免疫的效果.因此,寻找合适的DC前体细胞来源,在体内外通过简便而有效的方法刺激扩增和激活DC,制备更具特异性和显效的DC疫苗,提高DC的抗原提呈功能,以诱导特异性的细胞免疫反应等一系列以DC为手段的抗肿瘤免疫基因治疗成为近年来的一大研究热点.本文就此方面的现状作一简要综述.
作者:李映红;屈伸 刊期: 2003年第05期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特别是危重型哮喘,发作后随时可因为呼吸衰竭导致患者死亡.我们总结了近年来治疗危重型支气管哮喘的一些经验和教训,并报告如下.
作者:钟敏华;彭清臻;余小明 刊期: 2003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