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以及这两项指标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观察分析116例胃癌组织中VEGF的表达和计算微血管密度(MVD),分析VEGF的表达与MVD间的关系及它们与临床病理因素和预后的关系。结果 116例胃癌组织中,VEGF的阳性率为60.34%。VEGF阳性组中的MVD值明显高于VEGF阴性组(分别为26.16±8.50和19.22±8.20,P<0.01)。在淋巴结转移组中VEGF表达的阳性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在肿瘤分期晚的病人中,其VEGF表达的阳性率也明显高于分期早的(P<0.05)。MVD与胃癌的淋巴结转移及腹腔内转移有关(P均<0.01),且随TNM分期而增加(P<0.01)。VEGF表达阴性组和低MVD组(MVD<23)的5年生存率均明显高于VEGF表达阳性组和高MVD组(MVD≥23)(均P<0.01)。多因素分析表明,MVD和VEGF的表达均是独立的预后因素。结论胃癌组织中VEGF的表达和MVD能反映胃癌的恶性程度,是判断预后和指导辅助治疗的有效指标。
作者:秦净;吴肇汉;张轶斌;施达仁;陆洪芬;孙宝荣;徐世中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观察胃癌局部免疫反应细胞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对107例有3~8年随访资料的胃癌根治性切除标本作局部免疫细胞反应程度的观察。淋巴-浆细胞反应和嗜酸性白细胞反应用图像分析系统作定量测定,肥大细胞在光镜下以个/mm2作定量计数,然后以均数作界值分为高反应组和低反应组,并分析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患者存活时间、肿瘤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情况在胃癌局部免疫细胞反应的高反应组和低反应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胃癌局部免疫细胞反应是宿主重要的抗瘤免疫防御机制。
作者:张洪臣;张树华;边风国;马云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索新克隆的编码人蛋白翻译起始因子的全长基因(C2基因)对细胞周期的影响及与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构建C2基因真核表达载体,转染人胃癌细胞系SGC7901, 获得瞬时和稳定表达C2蛋白的人胃癌细胞株, 应用流式细胞分析法检测C2蛋白在转染细胞上的表达和转染细胞细胞周期的改变并在电镜下观察转染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成功构建了C2基因真核表达载体;流式细胞分析法检测转染细胞C2蛋白表达率为32.3%,空白对照为0.9%;细胞周期检测提示瞬时和稳定转染了C2基因的细胞均发生凋亡;电镜下可见转染了C2基因的胃癌细胞发生凋亡。结论 C2基因转染可引起胃癌细胞发生凋亡, 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陈彩平;刘杰;吴开春;樊代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直肠癌病人外周血NK细胞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分别应用同位素及流式细胞仪法检测26例正常人(无肿瘤)和35例直肠癌患者(包括术前术后)外周血NK细胞和T淋巴细胞亚群数目。结果 NK细胞,CD3,CD4,CD4/CD8比值在直肠癌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性(P<0.05)。直肠癌患者随Dudes分期增高而NK细胞,CD3,CD4,CD4/CD8比值逐渐下降,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0.01)。根治术和姑息性切除术后NK细胞CD3,CD4,CD4/CD8升高,CD8回落接近对照组。肿瘤未切除组术后NK细胞,CD3,CD4,CD4/CD8则进一步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直肠癌患者NK细胞等各项免疫指标大大降低,这种免疫紊乱状态在不同病情又有显著差别,根治术和姑息性切除术可明显改善病人的免疫状态。
作者:王成龙;谭家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评价腹腔注射善得定对大鼠腹部手术后肠粘连的预防作用。方法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Ⅰ组,对照组;Ⅱ组,腹腔内注射善得定20 μg/kg;Ⅲ组,腹腔内注射善得定40 μg/kg;Ⅳ组,腹腔内注射善得定60 μg/kg;Ⅴ组,腹腔内注射透明质酸钠。各组动物均于术后14 d处死,肉眼评价粘连程度,并取粘连的肠段测羟脯氨酸(OHP)。结果Ⅱ,Ⅲ,Ⅳ,Ⅴ组之粘连程度明显低于Ⅰ组(P<0.05);Ⅱ,Ⅲ,Ⅳ组粘连肠段的OHP明显低于Ⅰ组和Ⅴ组(P<0.05);Ⅱ,Ⅲ,Ⅳ组间粘连程度及粘连肠段的OHP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腹腔注射善得定对预防腹部手术后肠粘连有一定作用。
作者:裴海平;晏仲舒;伍韶斌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研究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胃肠道肿瘤病人的营养状况和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例经病理证实为胃肠肿瘤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肠外营养(PN)组和肠内营养(EN)组。PN组术后行TPN支持,能量为125 kj*kg-1*d-1,氮入量0.2 kg/d。EN组术后第1 d起经鼻饲管(放置于Treitz韧带下或空肠输出袢下30cm)输注能全力,量为1 500~1 800 ml/d,速度20~75 ml/h。分别于术前及术后2,4,8 d抽取外周血测定T细胞亚群、NK细胞、血清IL-2(白细胞介素2),血清前白蛋白(PA)、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浓度。结果 (1)术后患者血清PA,RBP浓度较术前有明显下降(P<0.05,P<0.01),经一段时期的EN和PN支持后基本恢复到术前水平。EN的营养恢复作用与PN相比无明显差异;(2)术后经EN和PN支持后T细胞亚群恢复到术前水平,NK细胞明显增高(P<0.05)。EN组IL-2明显增高(P<0.05)且与PN组术后IL-2比亦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术后早期应用EN支持可以改善胃肠道肿瘤病人的营养状况,其增强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优于PN。
作者:唐朝晖;胡元龙;夏穗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评价血管造影和栓塞治疗在胆道大出血中诊断和治疗的效果。方法 1988年以来,6例胆道大出血患者接受了放射介入治疗。6例均为肝内外胆管结石患者,有1~2次胆系手术史。此次发作出血2~8次。所有的病人均紧急行腹腔动脉及选择性右肝动脉造影,明确出血部位后于出血部位的近远侧动脉内释放明胶海绵颗粒及不锈钢圈进行栓塞。结果 6例患者在选择性肝动脉造影中均显示有假性动脉瘤,经栓塞后均成功止血,经3个月~2年随访未再复发。结论选择性右肝动脉造影及栓塞在胆道大出血的诊断及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及满意的止血效果,具有安全、可靠、创伤小的特点,可作为胆道大出血的首选治疗方法。
作者:刘光强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抗癌药不同给药途径在肿瘤组织内药物浓度的聚积性。方法对20例切除的进展期胃癌进行术前氟尿嘧啶(5-Fu)腹腔、静脉化疗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术前5-Fu 720 mg/m2加生理盐水750 ml分别腹腔、静脉给药,注射后60~80 min取腹腔液、门静脉及外周血,210~240 min取癌组织、腹膜及阴性淋巴结,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5-Fu浓度。结果腹腔给药各组组织内聚积的药物浓度较高,其中腹膜浓度高,超出静脉给药组近4倍。腹腔液、门静脉、外周血分别超出静脉给药组的15,3.8,2倍。结论大剂量5-Fu术前腹腔化疗能预防和治疗胃癌术后腹腔复发和肝转移,并较传统的静脉化疗为优。
作者:韩朝阳;曹道俊;李富梅;刘飞龙;裘法祖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大肠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和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大肠型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和预后资料。结果大肠型淋巴瘤的临床表现以腹痛、腹块及大便性状与习惯改变为主。病变主要位于盲肠(9例)和升结肠(8例)。21例均为非何杰金氏淋巴瘤。临床分期ⅠE期7例,ⅡE期8例,ⅢE期6例。术前误诊率81.0%。手术切除率81.0%。5年生存率32.6%。结论手术切除是本病诊断和临床分期的主要手段。治疗方法以手术切除加术后化放疗的综合治疗为主。临床分期、根治手术、恶性程度是影响疾病的预后因素。
作者:程爱群;翁永强;李翔;朱捷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CD15抗原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分布特点,及其与肿瘤发生发展、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微波-LSAB免疫组化法,对95例胃癌组织及癌旁粘膜组织进行CD15抗原检测,并进一步用胶体金免疫电镜技术对CD15抗原的分布特征进行观察。结果 95例胃癌中,82例呈CD15阳性表达,阳性率86.3%;癌旁粘膜亦呈CD15弱阳性表达。CD15表达阳性率在伴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中为92.6%,显著高于无转移者的70.4%(P<0.005)。免疫电镜显示,CD15抗原主要分布于胃癌细胞质的界膜、内质网、高尔基体及近细胞核膜处和癌旁粘膜上皮细胞质的界膜处。结论胃癌的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与CD15的表达相关,CD15可能是通过改变其糖基构型而参与肿瘤的形成或转移过程。
作者:谷化平;尚培中;孙印臣;倪灿荣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患者女,40岁。因间隙性大便少量带血,偶伴疼痛,近1个月入院。体查:心肺及腹部均未见阳性体征。肛门外观无异常。肛门直肠镜检查见直肠轻度充血、水肿,未见溃疡及肿块。齿状线上下3点、6点、8点、9点、11点、12点均可见大小不等暗红色凸起,未见有活动性出血。诊断:混合痔Ⅱ期。骶麻下行混合痔环形切除术。术中发现于截石位8点齿线上下可见一凸起,与其它病灶不同,外观呈葡萄状,颜色略深,直径约0.8 cm,质稍硬,触及易出血。将该病灶连同其它病灶均送病理检查。病理报告:直肠黑色素瘤I期。首次术后5 d行Miles术,术中未发现有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术后痊愈出院。
作者:白铁成;尹燕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患者男,56岁。因左上腹间断腹痛3年余,加重伴呕吐、返酸、暖气10 d入院。体查:慢性消瘦病容。腹平软,左上腹轻压痛,无反跳痛,未扪及包块,无移动性浊音。血红蛋白110.0 g/L。胃镜检查见胃角部前壁有一约2.0 cm×2.0 cm之溃疡,边缘不规则,厚苔附着,触之易出血,胃腔内分泌物较多,含胆汁。胃镜取材活检报告:胃腺癌。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胃角处侵入胃壁全层的肿块,约3.0 cm×3.0 cm,穿破浆膜;小网膜有数枚肿大的淋巴结。胃体近胃底部前壁见一带蒂约2.0 cm×2.0 cm桑椹状肿块,局部粘膜光滑。贲门周围未见肿大的淋巴结。行根治性胃次全切除术,包括带蒂肿块之基底部3.0 cm以内的胃壁。术后恢复顺利。病理报告:(1)胃胶样腺癌累及胃壁全层,淋巴结未见癌组织;(2)胃浆膜下平滑肌肉瘤。随访1年7个月因胃腺癌复发死亡(经病理检查确诊)。
作者:付仔成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患者男,38岁。1年前因上腹饱胀不适检查时发现上腹部包块,无明显疼痛感,未做特殊治疗。此后包块逐渐增大,出现疼痛3 d入院。体查:上腹部可触及约两个拳头大小包块,界限不清,无压痛,活动可。血红蛋白96 g/L、白细胞8.3×109/L,中性粒细胞0.73。肝肾功能正常。胸腹透视无异常。胃镜:食道、胃壁及十二指肠上部均未发现异常。术中见:肿块位于肝胃韧带旁,大小约15 cm×10 cm×6 cm。呈实质分叶结节状,蒂为小网膜,顶部有6 cm×3 cm×3 cm之灰白色囊性突起,表面光滑,腔内为豆腐渣样物。包块与腹腔无粘连,但活动度小。肝、胃、胰等脏器均未发现异常。自蒂部切除包块。术后痊愈出院。病理诊断:小网膜平滑肌肉瘤伴囊性改变。
作者:尹小勇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患者女,48岁。因突然呕血、黑便4 d于1999年6月7日入院。体查:贫血貌,上腹剑突下饱满,并可触及1个15.0 cm×11.0 cm ×10.0 cm之肿块,边界尚清,可移动。血红蛋白63 g/L。胃镜:自胃角至幽门口前2~3 cm处小弯侧可见一约10 cm×2.5 cm×2.0 cm之隆起,其内可见2.0 cm×2.0 cm大小溃疡,伴有活动性出血。溃疡处取活检4块。病理报告:胃粘膜炎症。B超:肝左叶下方,胰腺前方可见15.8 cm×8.2 cm×10.1 cm分叶状不均质中等回声光团;其内可见2.5 cm×1.5 cm×1.5 cm液性暗区,其下部有一4.2 cm×3.0 cm×3.0 cm分叶状肿物突向胃腔。MRI:胃小弯侧近胃窦部可见一形态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大小为12.3 cm×9.5 cm×10 cm,包膜完整,压迫胰腺及肝门。诊断:胃平滑肌肉瘤。在给予输血2 000 ml后,于6月18日在全麻下行胃远端大部切除术。术中见肿块位于胃小弯后壁,约15.0 cm×12.0 cm×8.0 cm大小,另有一与之相连约4.5 cm×4.5 cm×3.0 cm圆形肿物向小网膜囊内侵犯,压迫肝门并侵犯胰腺,但肿物包膜完整。术后病理报告:胃体后壁粘膜下神经鞘瘤,部分恶变,断端未见癌,淋巴结无转移。
作者:王明华;孙国荣;邓放;李艳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患者男,58岁。因上腹部疼痛1年,加重伴呕吐10 d住院。体查:一般情况可。上腹部触疼,未触及明显肿块。血红蛋白108 g/L,白细胞7.8×109/L,中性0.75。钡餐透视:胃内大量潴留,胃体大弯侧4 cm×4 cm腔内龛影,胃窦部胃壁僵硬,幽门梗阻。诊断:胃癌并幽门梗阻。术中见胃窦部5 cm×5 cm×3 cm肿块,侵透浆膜层,并致幽门梗阻。胃体大弯侧后壁4 cm ×3 cm×5 cm肿块,于浆膜外呈指状突起,表面结节状,周围无侵润。两肿块于胃粘膜侧均呈溃疡状,第5,6组淋巴结肿大。其他脏器未见异常。行胃次全切除术,治愈出院。病理诊断:(1)胃窦部低分化腺癌,侵及浆膜层,小弯侧淋巴结有1/6的转移灶,大弯侧淋巴结无转移;(2)胃体大弯侧恶性淋巴瘤,粘膜相关型,B系。
作者:丁维宝;史振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1 病例报告 例1 男,66岁。因腹部持续性刀割样剧痛12 h,以左侧腹为主,伴呕吐少量粘液状物,腹胀,停止排气、排便入院。6年前及4年前曾2次患脑血栓,致左侧肢体偏瘫。体查:体温36.6℃,脉搏120次/min,血压90/45 mmHg。痛苦貌、淡漠、四肢冷凉、心肺未见异常。腹高度膨隆,以左侧明显,未见明显胃肠型及蠕动波;全腹压痛,反跳痛,肌紧张,以左侧为甚,未扪及肝脾或包块;移动性浊音阳性;肠鸣音消失。腹穿抽出棕褐色脓性液2 ml。白细胞17.2×199/L,中性0.80,尿素氮8.4 mmol/L,二氧化碳结合力16 mmol/L。腹透示:中腹部可见多个大液平面,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冠脉供血不足,纠正休克后剖腹探查,见腹腔内有棕褐色脓性液1 200 ml,恶臭,横结肠左1/3,降结肠,乙状结肠大部呈紫黑色,肠管高度膨胀、增粗,左结肠动脉内充满血栓。行坏死肠段即结肠次全切除,回直肠端端吻合,术后7 d因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自动出院。
作者:银德滨;李向彬;刘云晖;刘建欣 刊期: 2001年第03期
1 病例报告 例1,男,49岁。右中上腹不适10余年入院。门诊胃镜检查提示:十二指肠球部平滑肌瘤,1.0 cm×1.2 cm大小。入院后在内镜下行肿瘤摘除术,冰冻切片病理检查提示恶性。遂在全麻下行远端胃大部及部分十二指肠球部切除、结肠后胃空肠吻合术。术后恢复顺利,病理检查为十二指肠球部后内侧壁类癌。随访7年仍存活。 例2,女,50岁。上腹部疼痛反复发作伴返酸、嗳气3个月入院。门诊胃镜检查提示:十二指肠球部前壁息肉,0.4 cm×0.4 cm大小。内镜下行局部切除,病理检查为十二指肠类癌。入院后行十二指肠球部前壁类癌切除、胃造瘘术,术后恢复顺利,随访10年仍存活。
作者:陆艳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患者男,28岁。因持续右下腹痛阵发性加剧8 h入院,伴畏寒发热及恶心入院。3~4年前曾患阑尾炎。体查:腹平软,右下腹压痛及反跳痛明显,肠鸣音正常。白细胞15.7×109/L,中性0.75。诊断: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行急诊手术,术中见阑尾呈 C 环形,埋于盲肠浆膜下,附近盲肠壁肿胀变硬,难以判定阑尾根部,拟剥离切除阑尾粘膜,术中粘膜破裂,随之涌出约15 ml清亮无色的粘液泡沫,状似鱼卵,无臭,盲肠壁随之变软。且发现阑尾上、下两端均与盲肠腔相通,靠近回盲部一端的开口略小,两开口间距约2.0 cm。阑尾粘膜苍白肿胀,阑尾壁无坏死现象,未见阑尾系膜。切除阑尾粘膜及前壁,缝闭两个开口及残留的后壁。术后经过顺利。病理报告:(1)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2)阑尾粘液性囊腺瘤。1年后随访,情况良好。 讨论阑尾畸形或阑尾粘液性囊腺瘤均很少见,而阑尾呈 C 环形,埋于盲肠浆膜下,两端均有开口于盲肠,且并发粘液性囊腺瘤者,实属罕见。本例病理性粘液排泄受阻而致阑尾腔内压力急剧增高,是引发临床表现的主要机制,术前不易确诊,延误手术将可能导致阑尾和盲肠坏死穿孔。
作者:宋国璋;郭永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患者男,70岁。因转移性右下腹疼痛2 d入院。急性痛苦面容。下腹稍隆起,轻度肌抵抗,右下腹有明显压痛,反跳痛可疑,未扪及明显包块及条索状物,肠鸣音弱,偶可闻气过水音。腹部B超未发现异常。白细胞12.3×109/L,中性0.82。腹透:右下腹肠管积气,未见液平。 入院当天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阑尾盆腔位,长 8 cm,直径0.3 cm,近端呈卡他性炎性变,阑尾末端有一4 cm×3 cm×2 cm大小鼓锤状囊性肿物(附图),顺时针扭转540。,呈暗红色,表面有脓苔粘附。回肠末端约有15 cm疝入阑尾系膜内,近端肠管轻度扩张,血运好。还纳肠管,切除阑尾及囊性肿物。术后愈合出院。病理诊断:阑尾粘液性囊肿伴慢性阑尾炎。
作者:周劲松;张亚南;汪劲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患者男,56岁。因反复脐周及右下腹痛4年,加重2 d入院。体查:体温37.2℃。急性痛苦病容,心肺正常,腹部稍膨隆,无胃肠型及蠕动波,满腹压痛,肌紧张,反跳痛,尤以右下腹为甚,移动性浊音(+),肠鸣音减弱。血红蛋白115 g/L,白细胞13.5×109/L,中性0.78。腹透示右下腹部肠腔内胀气,可见2个浅液平面。诊断:急性阑尾炎穿孔并弥漫性腹膜炎。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腹内有乳白色腹水500 ml 左右。距屈氏韧带8 cm以下的空肠,可见20多个囊性肿块,大的约3 cm×3 cm,小的1 cm×1 cm左右。肠管周围可见皂化痕迹,囊内有乳白色液体,考虑为多发性肠憩室,行病变肠管(30 cm)切除及肠吻合术,术后痊愈出院。病理检查报告:小肠多发性憩室(附图)。
作者:王建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区域性动脉化疗用于不能切除胃癌的疗效。方法对100例术中探查证实为不能切除的胃癌患者行腹腔动脉插管并留管行区域性动脉化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除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改善外,其胃癌原发灶缩小者占81.2%,生存期延长(平均29.5个月)。结论区域性动脉化疗对不能切除胃癌病人有较好疗效,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作者:董立国;蒲永东;朱志东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胃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复习1984~1996年手术治疗的69例胃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69例中Ⅰ期26例、Ⅱ期21例、Ⅲ期13例、Ⅳ期9例,全组病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病变完全切除者61例,部分切除者4例,未切除者4例。单纯手术切除者5例,手术加放疗25例,手术加化疗19例,手术加放疗、化疗20例。全组总的5年生存率71%(49/69),10年生存率31.9% (22/69)。结论临床分期及治疗方法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年龄与性别与预后无关。外科手术在胃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治疗中是重要治疗手段。
作者:安泽武;宋少柏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术前应用免疫导向技术治疗胃癌的临床效果。方法以应用131I-3H11对16例胃癌病人术前行内镜下癌灶多点注射作为治疗组;选择 6例胃癌病人采用FAM方案化疗作为对照组。并对术后标本进行观察。结果术后病理检查治疗组发现75.0% (12/16)出现癌细胞核固缩、碎裂、细胞浆凝固、细胞间质出现炎性细胞浸润;这些变化多以中度为主,重度及无变化较少;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结论作为胃癌的综合治疗方法,术前胃癌局部注射131I-3H11具有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郭文斌;姜彦波;姜清华;梁怀祝;高众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胃癌穿孔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经病理证实的胃癌穿孔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前诊断率为30.2%(13例),误诊率69.8%(30例,包括术中误诊2例)。单纯修补缝合术21例,术后早期死亡4例(19.1%)、术后发生呕血、黑便8例(38.1%)、再穿孔3例(1.4%),平均生存期5个月;胃肿瘤姑息性切除术9例,术后早期死亡1例、呕血1例,平均生存期18个月;胃癌根治术13例,无近期并发症,平均生存期27个月,5年生存率23.1%(3/13)。2例误诊者先行穿孔修补术,再手术时发现广泛转移,失去手术机会。结论术前全面综合临床分析,术中注意胃癌穿孔的征象,可提高本病的诊断率;单纯修补术近期并发症多,平均生存期短;术中一旦明确胃癌穿孔,应积极行胃癌根治术或胃肿瘤姑息性切除术。
作者:安永;别平;董家鸿;姜军;蔡志明;江正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全胃切除术在胃恶性肿瘤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13 例胃恶性肿瘤全胃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根治性全胃切除97例,姑息性全胃切除16例,合并横结肠、脾、胰头、胰尾部、肝切除19例。消化道重建方式有:食道空肠Roux-en-Y吻合26例,食道空肠Braun吻合19例,p型空肠袢代胃Roux-en-Y吻合68例。术后出现并发症15例,其中胰瘘1例,吻合口瘘3例;手术死亡2例。术后随访86例,随访率76%。根治性全胃切除、联合脏器切除和姑息性全胃切除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7.9%,45.7%,37.2%;88.8%,55.5%,33.3%和80%,0%,0%。结论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合理的联合脏器切除,采用全胃切除治疗胃恶性肿瘤可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梁刚;傅炯;朱松太;王彬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中晚期胃癌行根治或姑息切除联合术中腹腔内温热灌注(IPHP)化疗的远期疗效。方法 1987年10月~1997年10月间收治的中晚期胃癌71例,其中IPHP组37例,对照组34例。IPHP组在手术关腹前,使用加温灌注装置将加温的氟尿嘧啶溶液连续灌注入腹腔,腹腔内液体的温度维持在42℃~43℃之间,时间60 min。结果 IPHP化疗后12例腹腔内广泛转移、腹腔种植伴腹水的患者,腹水很快消失。经治疗患者全部出院,追踪随访5年生存率(51.6%)较对照组(32.3%)明显提高(P<0.05)。结论术中IPHP化疗临床应用安全可行。
作者:黄建成;唐素中;邱锦文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评价进展期胃癌(AGC)综合治疗的意义。方法结合作者的临床经验,介绍国内外有关AGC综合治疗的方法。结果及结论在我国多数胃癌属AGC,手术治疗的5年生存率为20%~30%,可见胃癌仍是外科治疗效果不满意的恶性肿瘤。因此AGC必须进行综合治疗,包括手术、化疗、生物治疗等,尤其AGC根治术的概念应更新为:(1)充分清除原发病灶及罹患脏器周围的组织;(2)彻底清除胃周淋巴结;(3)完全消灭腹腔脱落的癌细胞。前两者要求规范化手术和推广标准术式;后者术中、术后必须进行腹腔内化疗。姑息性胃癌切除术和胃癌穿孔的积极手术治疗,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作者:杨维良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Miles术后会阴部伤口的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地分析104例Miles手术会阴伤口的处理方法。结果在会阴切口一期缝合的96例中,一期愈合85例(88.5%),二期愈合11例(11.5%)。会阴切口一期愈合率在有直肠或阴道破损者(63.6%)与无破损者(91.5%)有显著差异(P<0.05),但经灌洗后两者无差异(P>0.05)。合并子宫附件切除者与无直肠或阴道破损的会阴切口一期愈合率无差异(P>0.05)。会阴切口一期愈合率灌洗组(96.2%)与非灌洗组(79.1%)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Miles术后骶前灌洗可以明显减少会阴部切口的感染。
作者:周利国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提高成人肠套叠术前确诊率,减少误诊,提高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成人肠套叠46例的诊断及治疗经过。结果 46例中表现为急性肠梗阻9例,亚急性肠梗阻13例,慢性肠梗阻24例;术前确诊19例,误诊27例均在术中确诊。属小肠-小肠型肠套叠11例,回肠-结肠型29例,结肠-结肠型6例。46例均经手术治疗,44例痊愈,2例死亡。结论成人肠套叠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容易误诊,但只要医生对该疾病认识及重视,仔细询问病史,了解其发生、发展及演变经过,借助必要的辅助检查,大多数病例术前是可以确诊的。由于成人肠套叠绝大多数都继发于肠管的器质性病变或解剖学异常,所以均需手术治疗。
作者:田平;康健;龚爱民;张波;刘俊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观察保留幽门胃切除术(PPG)治疗慢性胃溃疡的疗效。方法对24例胃酸较低的慢性胃溃疡患者施行PPG。术后观察指标:以中和滴定法测定胃酸;以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胃泌素;口服钡餐在X线下了解幽门括约肌功能;观察术后恢复过程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PPG术后基础胃酸分泌量(BAO)和大胃酸分泌量(MAO)下降60%,空腹及餐后血清胃泌素降低下降25%和45%,幽门括约肌功能良好,无明显的胃排空和溃疡复发。结论 PPG对胃酸较低的部分慢性胃溃疡患者不失为一种可供选择的良好术式。
作者:陈玉强;郭文虎;陈严绪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输出袢肠套叠(ELI)的原因、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85~1998年收治的498例胃大部切除术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4例出现输出袢肠套叠,3例手术治疗,1例于胃镜下复位,均治愈。结论胃手术后输出袢肠套叠的原因为肠蠕动紊乱。钡餐造影及胃镜检查是诊断本病的重要手段。本病一旦确诊,应及早手术;如果起病时间短,在行胃镜检查时可先试行复位。
作者:郑通标;彭海峰;段君英;刘能银;龚时文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多原发大肠癌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多原发大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男11例,女5例。其中同时癌(SC)9例,术前钡灌肠检查确诊5例,漏诊4例;漏诊的4例中经纤维结肠镜检查确诊2例,术中大体检查确诊1例,切开标本发现1例。异时癌(MC)7例,两原发癌间隔时间为7个月~30年。术前均经钡灌肠、结肠镜检查确诊。结论多原发大肠癌的诊断关键在于对该病的认识及重视,做到术前进行全结肠检查;术中仔细探查;术后定期进行以纤维结肠镜为主的随访检查。其治疗应争取采用规范化的根治性手术。
作者:俞景奎;陈刚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小肠肿瘤的临床特点以及影响小肠恶性肿瘤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分析1974年~1999年收治的42例原发性小肠肿瘤病例(不包括壶腹周围癌)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小肠良性肿瘤6例中 5例为平滑肌瘤,1例为腺瘤;恶性肿瘤36例, 其中恶性淋巴瘤17例(47.2%),腺癌11例(30.6%),平滑肌肉瘤6例(16.7%),类癌1例(2.8%),神经纤维肉瘤1例(2.8%)。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内镜和消化道钡餐是主要诊断手段。50%的恶性病例在手术时已有远处转移,仅18例(50%)行根治性切除。36例获随访。小肠恶性肿瘤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为47.3%。远处转移和肿瘤大小对生存率有显著影响。结论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小肠恶性肿瘤预后的主要手段,对无远处转移者应争取行根治术。
作者:翁永强;程爱群;朱捷;陈颢斌;杨俭英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肝损伤的佳治疗方法。方法分析210例肝损伤患者的伤情、治疗措施、效果、死亡原因。结果Ⅳ,Ⅴ,Ⅵ级重度伤占41.9%(88/210)。手术治疗198例,其中肝部分切除39例,纱布填塞13例,清创缝合146例。2例做了腔静脉修补,4例行肝动脉结扎。死亡19例,死亡率9%(19/210),均为重度损伤行手术治疗者,其中死于大量失血12例,占63.2%(12/19)。结论肝损伤治疗方法依据伤情而定,缩短手术前时间,减少失血量可降低死亡率。纱布填塞可作为一种挽救生命的暂时性的有效措施。
作者:刘启武;张自修;李云涛;杨振宗;何春桥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消化道多原发癌的临床特点及其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消化道多原发癌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例占同期消化道癌的2.7%,其中同时癌(SC)24例,漏诊20例,分别行根治切除、中药、化疗等综合治疗。异时癌(MC)9例,漏诊1例,分别行根治切除、姑息切除及放疗。总5年生存率为45.4%,SC为37.5%,MC为55.5%。结论消化道多原发癌发病率低,术前漏诊率高,应行综合性诊断方法。对病变应行根治性手术与再手术切除。忌把MC误诊为复发或转移癌。
作者:夏有恒;陈学忠;姜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自展式网管状镍钛合金支架治疗晚期直肠癌并梗阻的疗效。方法对12例直肠癌伴急慢性梗阻患者施行支架置入术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例患者成功置入,有效地恢复了排便,其中2例支架脱落后再次置入。现已死亡5例,生存期56~720 d。另5例已存活6~15个月,未再发肠梗阻。另2例支架置入失败。结论网管状支架能有效地对晚期直肠癌以及具有高危手术因素的患者进行永久性姑息性治疗,可避免结肠造口。配合化疗和免疫治疗,有利于延长患者生存期。
作者:尚培中;李桂梅;张鹏;周凤桐;张振海;刘绪友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胃肠道平滑肌肿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82~1999年收治的92例胃肠道平滑肌肿瘤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发病部位:胃41例,小肠44例,结肠3例,直肠4例。良性肿瘤42例,恶性肿瘤50例。辅助检查:B超检查63例,阳性31例(49.2%);CT检查27例,20例阳性(74.1%);DSA检查29例,27例阳性(93.1%);钡餐检查45例,阳性28例(62.2%);小肠镜检查11例,2例阳性(18.2%)。ECT检查32例,20例阳性(62.5%)。结论对胃肠道特别是小肠的平滑肌肿瘤,DSA检查是安全有效的理想方法。手术切除是治疗胃肠道平滑肌肿瘤的主要方法。
作者:叶长生;黄祥成;齐德林;周正端;盛权根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总结直肠癌经腹会阴联合切除。结肠套叠式原位肛门再造术后,结肠末端坏死的经验教训。方法分析63例结肠套叠原位肛门再造术后8例结肠坏死的临床资料。结果 8例中肠坏死长度为2 cm者2例,均经非手术疗法治愈;>2 cm者6例,2例改行结肠造瘘术,4例非手术治疗,其中1例发生肛门狭窄,经切开治愈。坏死原因主要为解剖特殊性和手术所致血供不足。结论下拖结肠应充分游离,无张力,避免缝合损伤血管;已发生坏死者给予坐浴换药等治疗,坏死段>2 cm者,应考虑尽早行腹壁人工肛门术。
作者:刘为民;勾振堂;刘会艳;王建中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的相关因素及再手术的价值。方法对25例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的临床资料作一回顾性分析。结果首次手术时Dukes B期10例,C期15例;行Miles术4例,Dixon术16例,Hartman术2例,结肠肛门拖出术3例。粘液腺癌12例,低分化腺癌8例,腺癌2例,绒毛状腺瘤癌变3例。肿瘤距远切缘<3 cm者16例,>3 cm者9例。再次手术时,12例行根治术,9例行姑息性手术,4例未能切除。根治术组和姑息性手术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30个月和12个月,未能切除组2.3个月。再手术5年生存率21.7%。结论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与肿瘤Dckes分期、组织学类型、术式选择、术前术中无瘤术实施有密切关系。对直肠癌局部复发仍应积极手术,可提高病人的生存期。
作者:毛捷鸿;李小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大肠癌组织与转移瘤的血管生成情况及其与肿瘤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研究了15例有淋巴结和肝转移的大肠癌、20例无转移的大肠癌和正常结肠粘膜的石蜡包埋组织的微血管计数。结果平均血管密度(MVD)值大肠癌组织(56.17±8.31)和肝转移瘤(94.26±10.46)明显高于正常粘膜(21.36±5.20)(P均<0.01),发生转移的大肠癌组织的MVD值(90.27±7.16)明显高于未发生转移的大肠癌组织(56.17±8.31)(P<0.01)。结论大肠癌的MVD值可以作为判断肿瘤转移和预后的参考指标。
作者:王亚旭;李增鹏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索应用131I标记抗CEA单抗治疗结肠腺癌肝转移后对荷瘤裸鼠血清、腹水和癌组织中CEA水平的影响。方法在建立人结肠腺癌裸鼠肝转移后10 min(早期治疗组)、10 d(中期治疗组)、20 d(晚期治疗组)经尾静脉注射131I标记抗CEA单抗;并以模型建立后经尾静脉注射131I标记的正常小鼠IgG作为对照组。于接种癌细胞4周后,采集血、腹水和癌结节,分别检测其CEA含量。结果早期治疗组的血、腹水和癌结节中CEA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早期治疗组与晚期治疗组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早期应用131I 标记抗CEA单抗能有效地降低荷瘤裸鼠的血清、腹水和癌结节中CEA水平。
作者:葛海燕;左国华 刊期: 2001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