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十二指肠类癌3例

陆艳军

关键词:十二指肠肿瘤, 类癌, 病例报告
摘要:1 病例报告 例1,男,49岁。右中上腹不适10余年入院。门诊胃镜检查提示:十二指肠球部平滑肌瘤,1.0 cm×1.2 cm大小。入院后在内镜下行肿瘤摘除术,冰冻切片病理检查提示恶性。遂在全麻下行远端胃大部及部分十二指肠球部切除、结肠后胃空肠吻合术。术后恢复顺利,病理检查为十二指肠球部后内侧壁类癌。随访7年仍存活。 例2,女,50岁。上腹部疼痛反复发作伴返酸、嗳气3个月入院。门诊胃镜检查提示:十二指肠球部前壁息肉,0.4 cm×0.4 cm大小。内镜下行局部切除,病理检查为十二指肠类癌。入院后行十二指肠球部前壁类癌切除、胃造瘘术,术后恢复顺利,随访10年仍存活。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多原发大肠癌的外科治疗(附16例报告)

    目的探讨多原发大肠癌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多原发大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男11例,女5例。其中同时癌(SC)9例,术前钡灌肠检查确诊5例,漏诊4例;漏诊的4例中经纤维结肠镜检查确诊2例,术中大体检查确诊1例,切开标本发现1例。异时癌(MC)7例,两原发癌间隔时间为7个月~30年。术前均经钡灌肠、结肠镜检查确诊。结论多原发大肠癌的诊断关键在于对该病的认识及重视,做到术前进行全结肠检查;术中仔细探查;术后定期进行以纤维结肠镜为主的随访检查。其治疗应争取采用规范化的根治性手术。

    作者:俞景奎;陈刚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结肠套叠式原位肛门重建术后结肠坏死(附8例报告)

    目的总结直肠癌经腹会阴联合切除。结肠套叠式原位肛门再造术后,结肠末端坏死的经验教训。方法分析63例结肠套叠原位肛门再造术后8例结肠坏死的临床资料。结果 8例中肠坏死长度为2 cm者2例,均经非手术疗法治愈;>2 cm者6例,2例改行结肠造瘘术,4例非手术治疗,其中1例发生肛门狭窄,经切开治愈。坏死原因主要为解剖特殊性和手术所致血供不足。结论下拖结肠应充分游离,无张力,避免缝合损伤血管;已发生坏死者给予坐浴换药等治疗,坏死段>2 cm者,应考虑尽早行腹壁人工肛门术。

    作者:刘为民;勾振堂;刘会艳;王建中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善得定对预防大鼠腹部手术后肠粘连的研究

    目的评价腹腔注射善得定对大鼠腹部手术后肠粘连的预防作用。方法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Ⅰ组,对照组;Ⅱ组,腹腔内注射善得定20 μg/kg;Ⅲ组,腹腔内注射善得定40 μg/kg;Ⅳ组,腹腔内注射善得定60 μg/kg;Ⅴ组,腹腔内注射透明质酸钠。各组动物均于术后14 d处死,肉眼评价粘连程度,并取粘连的肠段测羟脯氨酸(OHP)。结果Ⅱ,Ⅲ,Ⅳ,Ⅴ组之粘连程度明显低于Ⅰ组(P<0.05);Ⅱ,Ⅲ,Ⅳ组粘连肠段的OHP明显低于Ⅰ组和Ⅴ组(P<0.05);Ⅱ,Ⅲ,Ⅳ组间粘连程度及粘连肠段的OHP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腹腔注射善得定对预防腹部手术后肠粘连有一定作用。

    作者:裴海平;晏仲舒;伍韶斌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胃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胃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复习1984~1996年手术治疗的69例胃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69例中Ⅰ期26例、Ⅱ期21例、Ⅲ期13例、Ⅳ期9例,全组病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病变完全切除者61例,部分切除者4例,未切除者4例。单纯手术切除者5例,手术加放疗25例,手术加化疗19例,手术加放疗、化疗20例。全组总的5年生存率71%(49/69),10年生存率31.9% (22/69)。结论临床分期及治疗方法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年龄与性别与预后无关。外科手术在胃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治疗中是重要治疗手段。

    作者:安泽武;宋少柏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全胃切除在胃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全胃切除术在胃恶性肿瘤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13 例胃恶性肿瘤全胃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根治性全胃切除97例,姑息性全胃切除16例,合并横结肠、脾、胰头、胰尾部、肝切除19例。消化道重建方式有:食道空肠Roux-en-Y吻合26例,食道空肠Braun吻合19例,p型空肠袢代胃Roux-en-Y吻合68例。术后出现并发症15例,其中胰瘘1例,吻合口瘘3例;手术死亡2例。术后随访86例,随访率76%。根治性全胃切除、联合脏器切除和姑息性全胃切除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7.9%,45.7%,37.2%;88.8%,55.5%,33.3%和80%,0%,0%。结论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合理的联合脏器切除,采用全胃切除治疗胃恶性肿瘤可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梁刚;傅炯;朱松太;王彬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的再手术治疗(附25例报告)

    目的探讨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的相关因素及再手术的价值。方法对25例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的临床资料作一回顾性分析。结果首次手术时Dukes B期10例,C期15例;行Miles术4例,Dixon术16例,Hartman术2例,结肠肛门拖出术3例。粘液腺癌12例,低分化腺癌8例,腺癌2例,绒毛状腺瘤癌变3例。肿瘤距远切缘<3 cm者16例,>3 cm者9例。再次手术时,12例行根治术,9例行姑息性手术,4例未能切除。根治术组和姑息性手术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30个月和12个月,未能切除组2.3个月。再手术5年生存率21.7%。结论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与肿瘤Dckes分期、组织学类型、术式选择、术前术中无瘤术实施有密切关系。对直肠癌局部复发仍应积极手术,可提高病人的生存期。

    作者:毛捷鸿;李小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消化道多原发性癌

    目的探讨消化道多原发癌的临床特点及其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消化道多原发癌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例占同期消化道癌的2.7%,其中同时癌(SC)24例,漏诊20例,分别行根治切除、中药、化疗等综合治疗。异时癌(MC)9例,漏诊1例,分别行根治切除、姑息切除及放疗。总5年生存率为45.4%,SC为37.5%,MC为55.5%。结论消化道多原发癌发病率低,术前漏诊率高,应行综合性诊断方法。对病变应行根治性手术与再手术切除。忌把MC误诊为复发或转移癌。

    作者:夏有恒;陈学忠;姜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小网膜平滑肌肉瘤1例

    患者男,38岁。1年前因上腹饱胀不适检查时发现上腹部包块,无明显疼痛感,未做特殊治疗。此后包块逐渐增大,出现疼痛3 d入院。体查:上腹部可触及约两个拳头大小包块,界限不清,无压痛,活动可。血红蛋白96 g/L、白细胞8.3×109/L,中性粒细胞0.73。肝肾功能正常。胸腹透视无异常。胃镜:食道、胃壁及十二指肠上部均未发现异常。术中见:肿块位于肝胃韧带旁,大小约15 cm×10 cm×6 cm。呈实质分叶结节状,蒂为小网膜,顶部有6 cm×3 cm×3 cm之灰白色囊性突起,表面光滑,腔内为豆腐渣样物。包块与腹腔无粘连,但活动度小。肝、胃、胰等脏器均未发现异常。自蒂部切除包块。术后痊愈出院。病理诊断:小网膜平滑肌肉瘤伴囊性改变。

    作者:尹小勇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成人肠套叠(附46例报告)

    目的提高成人肠套叠术前确诊率,减少误诊,提高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成人肠套叠46例的诊断及治疗经过。结果 46例中表现为急性肠梗阻9例,亚急性肠梗阻13例,慢性肠梗阻24例;术前确诊19例,误诊27例均在术中确诊。属小肠-小肠型肠套叠11例,回肠-结肠型29例,结肠-结肠型6例。46例均经手术治疗,44例痊愈,2例死亡。结论成人肠套叠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容易误诊,但只要医生对该疾病认识及重视,仔细询问病史,了解其发生、发展及演变经过,借助必要的辅助检查,大多数病例术前是可以确诊的。由于成人肠套叠绝大多数都继发于肠管的器质性病变或解剖学异常,所以均需手术治疗。

    作者:田平;康健;龚爱民;张波;刘俊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胃癌合并胃恶性淋巴瘤1例

    患者男,58岁。因上腹部疼痛1年,加重伴呕吐10 d住院。体查:一般情况可。上腹部触疼,未触及明显肿块。血红蛋白108 g/L,白细胞7.8×109/L,中性0.75。钡餐透视:胃内大量潴留,胃体大弯侧4 cm×4 cm腔内龛影,胃窦部胃壁僵硬,幽门梗阻。诊断:胃癌并幽门梗阻。术中见胃窦部5 cm×5 cm×3 cm肿块,侵透浆膜层,并致幽门梗阻。胃体大弯侧后壁4 cm ×3 cm×5 cm肿块,于浆膜外呈指状突起,表面结节状,周围无侵润。两肿块于胃粘膜侧均呈溃疡状,第5,6组淋巴结肿大。其他脏器未见异常。行胃次全切除术,治愈出院。病理诊断:(1)胃窦部低分化腺癌,侵及浆膜层,小弯侧淋巴结有1/6的转移灶,大弯侧淋巴结无转移;(2)胃体大弯侧恶性淋巴瘤,粘膜相关型,B系。

    作者:丁维宝;史振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术后早期营养支持对胃肠道肿瘤病人营养状况和细胞免疫的影响

    目的研究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胃肠道肿瘤病人的营养状况和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例经病理证实为胃肠肿瘤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肠外营养(PN)组和肠内营养(EN)组。PN组术后行TPN支持,能量为125 kj*kg-1*d-1,氮入量0.2 kg/d。EN组术后第1 d起经鼻饲管(放置于Treitz韧带下或空肠输出袢下30cm)输注能全力,量为1 500~1 800 ml/d,速度20~75 ml/h。分别于术前及术后2,4,8 d抽取外周血测定T细胞亚群、NK细胞、血清IL-2(白细胞介素2),血清前白蛋白(PA)、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浓度。结果 (1)术后患者血清PA,RBP浓度较术前有明显下降(P<0.05,P<0.01),经一段时期的EN和PN支持后基本恢复到术前水平。EN的营养恢复作用与PN相比无明显差异;(2)术后经EN和PN支持后T细胞亚群恢复到术前水平,NK细胞明显增高(P<0.05)。EN组IL-2明显增高(P<0.05)且与PN组术后IL-2比亦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术后早期应用EN支持可以改善胃肠道肿瘤病人的营养状况,其增强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优于PN。

    作者:唐朝晖;胡元龙;夏穗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十二指肠类癌3例

    1 病例报告 例1,男,49岁。右中上腹不适10余年入院。门诊胃镜检查提示:十二指肠球部平滑肌瘤,1.0 cm×1.2 cm大小。入院后在内镜下行肿瘤摘除术,冰冻切片病理检查提示恶性。遂在全麻下行远端胃大部及部分十二指肠球部切除、结肠后胃空肠吻合术。术后恢复顺利,病理检查为十二指肠球部后内侧壁类癌。随访7年仍存活。 例2,女,50岁。上腹部疼痛反复发作伴返酸、嗳气3个月入院。门诊胃镜检查提示:十二指肠球部前壁息肉,0.4 cm×0.4 cm大小。内镜下行局部切除,病理检查为十二指肠类癌。入院后行十二指肠球部前壁类癌切除、胃造瘘术,术后恢复顺利,随访10年仍存活。

    作者:陆艳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CD15抗原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

    目的探讨CD15抗原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分布特点,及其与肿瘤发生发展、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微波-LSAB免疫组化法,对95例胃癌组织及癌旁粘膜组织进行CD15抗原检测,并进一步用胶体金免疫电镜技术对CD15抗原的分布特征进行观察。结果 95例胃癌中,82例呈CD15阳性表达,阳性率86.3%;癌旁粘膜亦呈CD15弱阳性表达。CD15表达阳性率在伴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中为92.6%,显著高于无转移者的70.4%(P<0.005)。免疫电镜显示,CD15抗原主要分布于胃癌细胞质的界膜、内质网、高尔基体及近细胞核膜处和癌旁粘膜上皮细胞质的界膜处。结论胃癌的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与CD15的表达相关,CD15可能是通过改变其糖基构型而参与肿瘤的形成或转移过程。

    作者:谷化平;尚培中;孙印臣;倪灿荣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大肠癌组织及转移瘤的微血管计数

    目的研究大肠癌组织与转移瘤的血管生成情况及其与肿瘤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研究了15例有淋巴结和肝转移的大肠癌、20例无转移的大肠癌和正常结肠粘膜的石蜡包埋组织的微血管计数。结果平均血管密度(MVD)值大肠癌组织(56.17±8.31)和肝转移瘤(94.26±10.46)明显高于正常粘膜(21.36±5.20)(P均<0.01),发生转移的大肠癌组织的MVD值(90.27±7.16)明显高于未发生转移的大肠癌组织(56.17±8.31)(P<0.01)。结论大肠癌的MVD值可以作为判断肿瘤转移和预后的参考指标。

    作者:王亚旭;李增鹏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阑尾粘液性囊肿扭转坏死并回肠疝入阑尾系膜内致不完全性肠梗阻1例

    患者男,70岁。因转移性右下腹疼痛2 d入院。急性痛苦面容。下腹稍隆起,轻度肌抵抗,右下腹有明显压痛,反跳痛可疑,未扪及明显包块及条索状物,肠鸣音弱,偶可闻气过水音。腹部B超未发现异常。白细胞12.3×109/L,中性0.82。腹透:右下腹肠管积气,未见液平。 入院当天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阑尾盆腔位,长 8 cm,直径0.3 cm,近端呈卡他性炎性变,阑尾末端有一4 cm×3 cm×2 cm大小鼓锤状囊性肿物(附图),顺时针扭转540。,呈暗红色,表面有脓苔粘附。回肠末端约有15 cm疝入阑尾系膜内,近端肠管轻度扩张,血运好。还纳肠管,切除阑尾及囊性肿物。术后愈合出院。病理诊断:阑尾粘液性囊肿伴慢性阑尾炎。

    作者:周劲松;张亚南;汪劲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进展期胃癌术前氟尿嘧啶腹腔和静脉化疗药代动力学的比较研究

    目的探讨抗癌药不同给药途径在肿瘤组织内药物浓度的聚积性。方法对20例切除的进展期胃癌进行术前氟尿嘧啶(5-Fu)腹腔、静脉化疗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术前5-Fu 720 mg/m2加生理盐水750 ml分别腹腔、静脉给药,注射后60~80 min取腹腔液、门静脉及外周血,210~240 min取癌组织、腹膜及阴性淋巴结,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5-Fu浓度。结果腹腔给药各组组织内聚积的药物浓度较高,其中腹膜浓度高,超出静脉给药组近4倍。腹腔液、门静脉、外周血分别超出静脉给药组的15,3.8,2倍。结论大剂量5-Fu术前腹腔化疗能预防和治疗胃癌术后腹腔复发和肝转移,并较传统的静脉化疗为优。

    作者:韩朝阳;曹道俊;李富梅;刘飞龙;裘法祖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进展期胃癌的治疗

    目的评价进展期胃癌(AGC)综合治疗的意义。方法结合作者的临床经验,介绍国内外有关AGC综合治疗的方法。结果及结论在我国多数胃癌属AGC,手术治疗的5年生存率为20%~30%,可见胃癌仍是外科治疗效果不满意的恶性肿瘤。因此AGC必须进行综合治疗,包括手术、化疗、生物治疗等,尤其AGC根治术的概念应更新为:(1)充分清除原发病灶及罹患脏器周围的组织;(2)彻底清除胃周淋巴结;(3)完全消灭腹腔脱落的癌细胞。前两者要求规范化手术和推广标准术式;后者术中、术后必须进行腹腔内化疗。姑息性胃癌切除术和胃癌穿孔的积极手术治疗,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作者:杨维良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胃巨大神经鞘膜瘤恶变合并胃出血1例

    患者女,48岁。因突然呕血、黑便4 d于1999年6月7日入院。体查:贫血貌,上腹剑突下饱满,并可触及1个15.0 cm×11.0 cm ×10.0 cm之肿块,边界尚清,可移动。血红蛋白63 g/L。胃镜:自胃角至幽门口前2~3 cm处小弯侧可见一约10 cm×2.5 cm×2.0 cm之隆起,其内可见2.0 cm×2.0 cm大小溃疡,伴有活动性出血。溃疡处取活检4块。病理报告:胃粘膜炎症。B超:肝左叶下方,胰腺前方可见15.8 cm×8.2 cm×10.1 cm分叶状不均质中等回声光团;其内可见2.5 cm×1.5 cm×1.5 cm液性暗区,其下部有一4.2 cm×3.0 cm×3.0 cm分叶状肿物突向胃腔。MRI:胃小弯侧近胃窦部可见一形态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大小为12.3 cm×9.5 cm×10 cm,包膜完整,压迫胰腺及肝门。诊断:胃平滑肌肉瘤。在给予输血2 000 ml后,于6月18日在全麻下行胃远端大部切除术。术中见肿块位于胃小弯后壁,约15.0 cm×12.0 cm×8.0 cm大小,另有一与之相连约4.5 cm×4.5 cm×3.0 cm圆形肿物向小网膜囊内侵犯,压迫肝门并侵犯胰腺,但肿物包膜完整。术后病理报告:胃体后壁粘膜下神经鞘瘤,部分恶变,断端未见癌,淋巴结无转移。

    作者:王明华;孙国荣;邓放;李艳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原发性小肠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目的探讨小肠肿瘤的临床特点以及影响小肠恶性肿瘤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分析1974年~1999年收治的42例原发性小肠肿瘤病例(不包括壶腹周围癌)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小肠良性肿瘤6例中 5例为平滑肌瘤,1例为腺瘤;恶性肿瘤36例, 其中恶性淋巴瘤17例(47.2%),腺癌11例(30.6%),平滑肌肉瘤6例(16.7%),类癌1例(2.8%),神经纤维肉瘤1例(2.8%)。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内镜和消化道钡餐是主要诊断手段。50%的恶性病例在手术时已有远处转移,仅18例(50%)行根治性切除。36例获随访。小肠恶性肿瘤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为47.3%。远处转移和肿瘤大小对生存率有显著影响。结论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小肠恶性肿瘤预后的主要手段,对无远处转移者应争取行根治术。

    作者:翁永强;程爱群;朱捷;陈颢斌;杨俭英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胃腺癌合并平滑肌肉瘤1例

    患者男,56岁。因左上腹间断腹痛3年余,加重伴呕吐、返酸、暖气10 d入院。体查:慢性消瘦病容。腹平软,左上腹轻压痛,无反跳痛,未扪及包块,无移动性浊音。血红蛋白110.0 g/L。胃镜检查见胃角部前壁有一约2.0 cm×2.0 cm之溃疡,边缘不规则,厚苔附着,触之易出血,胃腔内分泌物较多,含胆汁。胃镜取材活检报告:胃腺癌。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胃角处侵入胃壁全层的肿块,约3.0 cm×3.0 cm,穿破浆膜;小网膜有数枚肿大的淋巴结。胃体近胃底部前壁见一带蒂约2.0 cm×2.0 cm桑椹状肿块,局部粘膜光滑。贲门周围未见肿大的淋巴结。行根治性胃次全切除术,包括带蒂肿块之基底部3.0 cm以内的胃壁。术后恢复顺利。病理报告:(1)胃胶样腺癌累及胃壁全层,淋巴结未见癌组织;(2)胃浆膜下平滑肌肉瘤。随访1年7个月因胃腺癌复发死亡(经病理检查确诊)。

    作者:付仔成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