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讨急性肠系肠上动脉血栓形成的救治方法,笔者回顾性分析了3例急性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资料.3例急性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中2例经彩超检出,1例误诊为急性胰腺炎而手术后确诊,均经介入溶栓治疗痊愈.提示提高对该病的警惕性,选用恰当的检查技术,早期诊断,及时介入溶栓治疗是成功救治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的关键.
作者:董和平;魏立平;张勇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总结近11年收治的86例创伤性肝破裂的临床资料,结果显示:手术治愈69例(80.2%),非手术治愈11例,有36例发生并发症,手术治疗中死亡6例(8.7%),主要死因为大出血,急性呼吸窘迫征,多器官功能衰竭.笔者认为手术是创伤性肝破裂治疗的主要方法,快速有效复苏、缩短术前准备时间、正确选择手术方式可提高治疗成功率,非手术治疗仅适用I~II级血液动力学稳定的单纯性轻型肝破裂.
作者:董昕;苏继盛 刊期: 2003年第03期
为评估腹部严重多发伤的早期诊断和处理对抢救病人生命的临床意义,总结分析138例腹部严重多发伤病人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特别是肝挫裂伤并大血管损伤,胰十二指肠损伤,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及术后ICU的监护和治疗.治愈127例(96.4%),死亡11例(8.0%),发生并发症22例(15.9%).提示腹部严重多发伤抢救成功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和恰当处理,术后ICU进行进行多参数监护及呼吸支持可提高抢救成活率.
作者:袁治夷;张灿炎 刊期: 2003年第03期
为探讨CT检查在外伤性肝破裂病人诊断中的意义,回顾性分析52例CT检查并手术治疗患者的CT表现及术中所见.结果显示:52例CT检查准确检出率98%.肝包膜下血肿4例, 肝挫伤5例, 肝实质破裂并腹腔积血44例, 腹膜后血肿12例.对肝损伤程度、部位、腹腔积血的判断与手术所见相符,对复合伤的发现及腹膜后血肿的鉴别可提供重要依据.笔者认为CT对肝脏创伤的检查不仅为临床提供正确的诊断依据,而且为临床治疗方案提供重要的信息.
作者:齐生伟;陈振生;刘丽宁 刊期: 2003年第03期
对27例贲门、胃底体癌病人施行保留幽门全胃切除(TG)后,行单腔P形空肠顺蠕动式间置代胃重建,食管空肠端侧吻合,空肠幽门端端吻合,P形袢间行侧侧吻合手术者,术后观察治疗效果并随访,以探讨TG后代胃重建的有效术式.结果显示:无手术死亡,无吻合口瘘发生.术后2~ 4个月随访均恢复至进半流质饮食,每日4~6餐,体重增加,血清蛋白正常,无贫血者;钡餐检查代胃空肠充盈蠕动良好,钡剂分别于40~150 min后排空,1例少量钡剂反入食管,很快排出;5~6个月行胃镜检查各吻合口正常,代胃空肠黏膜皱襞增粗,蠕动正常,无食物潴留,食管黏膜正常,3例有轻度胆汁反流;随访1~5年无倾倒综合征,仅1例有轻度反流食管炎症状,2例进食后有轻度上腹饱胀不适感,生存质量均满意.提示P形空肠间置代胃有较好代胃作用,是TG后值得推广应用的一种代胃术式.
作者:刘全德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笔者采用前瞻性研究观察血清组织释放酶对外科休克患者的临床意义: (1) 外科休克组(I组)20例, 在低血压休克期, 第5day(已纠正休克)、9day及出院前空腹抽静脉血备用;(2)全麻手术组(II组)20例,术后24hr内空腹抽取静脉血备用. 查血清酶AST、LDH、HBDH、CK、CK-MB,观察上述血清酶中各酶的升高情况以及随时间变化的动态变化趋势.同期监测心电图波形、心率.观察两组患者异常临床征象. 结果示:I组在低血压休克期内85%人心电图有异常,25%伴有胸闷、心悸、心前区不适;II组心电图均在正常范围内,患者无不适.I组在低血压休克期内血清酶较正常时明显升高,II组血清酶在正常范围,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提示血清酶对外科休克患者的病情判定和指导治疗有一定价值.
作者:孙志华;艾宇航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探讨在疝环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中加用疝囊颈结扎治疗老年性腹股沟疝的效果,笔者选择60岁以上老年腹股沟疝患者用开放式经前路疝囊颈结扎并将补片伞状网塞尖端固定于结扎线处,成型补片平铺于精索后并缝合固定于耻骨结节;联合腱、内环及腹股沟韧带.共修补腹股沟疝52例,54侧.其中斜疝44例(双侧疝2例,复发疝3例),直疝6例,滑疝4例.全组均痊愈,平均住院时间10d,术后无发生伤口感染及阴囊积液等并发症.5例发生尿潴留.术后随访平均2年无复发. 结果提示,除应用常规疝环填充式无张力修补法外加用疝囊颈结扎,并将补片缝合固定,对固定补片,避免移位,减少术后复发有积极作用.
作者:邓伟雄;林展雄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动脉并发症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80例次原位肝移植术后动脉并发症的监测、诊断与处理. 结果动脉并发症发生率为5.0%(9/180),其中肝动脉血栓形成(HAT )5例,肝动脉狭窄(HAS)3例,腹腔动脉狭窄1例.8例动脉造影证实,1例尸检证实.彩色多普勒超声(CDI)的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8.9%和95.9%;术中超声(IOUS)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96.0%,66.7%和100%.3例患者接受介入治疗、3例接受再血管化手术、2例分别接受再次肝移植和非手术治疗.3例治愈,6例死亡.结论 CDI是监测动脉并发症的首选方法;IOUS有助于术中的早期诊断.HAS 和HAT治疗应首选再血管化或再次肝移植;介入溶栓的疗效不佳;个别患者可尝试非手术治疗.
作者:杨扬;陈规划;陆敏强;蔡常洁;何晓顺;朱晓峰;王国栋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后肉瘤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2年1月~2000年12月收治的63例原发性腹膜后肉瘤(脂肪肉瘤和平滑肌肉瘤)的治疗效果、预后因素等临床资料. 结果肿瘤全切除率为88.2%,其中联合脏器切除为21.6%,无围手术期死亡.脂肪肉瘤的术后平均生存时间36.5个月,平滑肌肉瘤为27.6个月.高分化肿瘤术后平均生存时间37.4个月,中低分化肿瘤仅18.1个月(P<0.01).32例作再次手术,其中肿瘤完全切除率为62.5%(20/32),术后平均生存时间为19.8个月,其中28.1%术后病理类型发生变化. 结论手术切除整个肿瘤及侵及的周围脏器是治疗的佳手段,对局部复发的肿瘤争取再次手术,肿瘤的分化程度及能否完整切除肿瘤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
作者:张云利;郭剑民;周立新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严重胰腺损伤的诊断与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近20年32例3~5级胰腺损伤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前腹腔穿刺液淀粉酶升高占50%,血淀粉酶升高者占60%(12/20).B超检查10例,3例提示诊断.CT检查8例,3例提示诊断.术前诊断胰腺损伤仅10例.32例均手术治疗,术中证实胰腺损伤属3级者20例,4级10例,5级2例.治愈25例,死亡7例,死亡率21.9%.并发症有腹腔脓肿、胰瘘、胰腺假性囊肿等.结论严重胰腺损伤合并伤多,术前诊断困难,术后并发症多和死亡率高.早期确诊、术中仔细探查,合理的手术方式是关键.术中B超和术中造影有助于诊断.生长激素和生长抑素的应用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唐伟镖;林展雄;陈熙文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介绍提高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的手术质量和疗效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73~2000年间采用PD传统Child术式(41例)和闭锁式胰腺套入吻合Child术式(85例)两组的术后并发症和手术死亡率.结果闭锁式胰腺套入吻合Child手术组术后胰瘘发生率、手术死亡率分别为2.4%和4.7%,较传统Child术式组有显著降低(P<0.01).结论闭锁式胰腺套入child术式是安全、合理而实用的术式.
作者:高德明;马庆久;赖大年;鲁建国;何显力;褚延魁;武永忠;梅乐园;何泽生 刊期: 2003年第03期
回顾性分析用不同的手术方法治疗的52例严重肝外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Ⅲ级17例,Ⅳ级29例,Ⅴ级6例,大网膜覆盖或填塞后行交叉缝合修补术19例, 清创加不规则性肝叶或肝段切除术33例.腹腔血回输13例,共计33 470ml.治愈率为90.4%(47/52).术后出现胆瘘1例(1.9%).死亡5例(9.6%),包括术中出血休克死亡3例(5.8%);1例腹腔血回输1 200ml并发DIC,于术后6d死亡(1.9%);另1例术后3d并发ARDS死亡(1.9%).全组病死率为9.6%(5/52).提示严重肝损伤并腹腔内大出血一经诊断,应立即手术治疗;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和自体腹腔血回输,可改善严重肝外伤患者的预后或降低病死率.
作者:覃谦;李洪;李君久;王力斌;王爱好;陈顺文;苏顺清;戴新明;陈中良 刊期: 2003年第03期
利用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细胞癌组织中nm-23H1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临床意义.结果显示:89例肝细胞癌组织中nm-23H1阳性表达34例(34/89,38.20%),阴性表达55例(55/89,61.80%);有直接浸润或远处转移的49例病例中12例nm-23H1表达阳性(12/49,24.49%),无直接浸润或转移的40例病人中22例表达阳性(22/40,55.00%);51例能手术切除的肝癌中28例nm-23H1表达阳性(54.90%),38例未能手术切除的病例中6例表达阳性(15.79%).提示有转移浸润的肝细胞癌组织nm-23H1基因阳性表达远低于无浸润转移者,说明nm-23H1基因与肝细胞癌的转移浸润有着一定的关系;病灶能手术切除者其nm-23H1基因阳性表达率显著地高于不能手术切除者(P<0.01),因此认为肝细胞癌的nm-23H1表达可作为术前判断肝癌能否切除的参考指标.
作者:李为民;郑方;杜继东;萧荫祺;许红兵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探讨肝癌组织中HBsAg,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p53和p21表达之间的关系及其意义,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24例肝细胞肝癌组织和30例正常肝组织中HBsAg,PCNA,p53和p21的表达.结果显示:肝癌组织中HBsAg,PCNA,p53和p21阳性率分别为87.5%,83.3%,52.4%和41.7%.HBsAg,PCNA和p53的阳性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而p21的阳性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 0.001);HBsAg的表达与PCNA,p53的表达呈正相关( P<0.05),与p21呈负相关( P< 0.01);PCNA的表达与p53的表达呈正相关,与p21呈负相关( P< 0.01);p53的表达与p21的表达无相关性( P> 0.05).提示:肝癌组织中HBsAg,PCNA,p53呈现高表达,而p21表达下降,说明肝癌的发生、发展是多基因参与的复杂过程.
作者:李哲夫;宋敏;王一;胡义利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探讨胆总管囊肿的肝功能指标变化及其与黄疸的关系.将近3年间收治的42例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分为黄疸组20例和无黄疸组22例,术前测定血清肝功能,包括总胆红素(TB)、直接胆红素(D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并与20例非肝胆疾病患儿的相应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黄疸组中TB和DB 值均高于其他2组(P<0.05),DB/TB值大于0.5,但在各组中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无黄疸组中TB,DB值在正常范围,但ALT和AST均高于对照组(P<0.05);ALT在有无黄疸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AST在各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提示胆总管囊肿患者不论是否出现黄疸均存在肝脏功能损害,其程度随出现黄疸而加重.
作者:吴学东;胡廷泽;刘文英 刊期: 2003年第03期
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40例原发性肝癌组织及20例肝硬化组织中p27kip1蛋白的表达,分析其与原发性肝癌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结果显示: p27kip1蛋白在原发性肝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37.5%,明显低于肝硬变组的80.0%(P<0.01).p27kip1蛋白表达与原发性肝癌大小、Edmondson组织学分级、门静脉有无癌栓、肿瘤有无包膜、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有关(P<0.05),而与患者的年龄、组织学类型无关(P>0.05).p27kip1蛋白阳性表达与患者预后有关(P<0.05);p27kip1蛋白表达阳性患者较p27kip1表达阴性者预后好.提示:p27kip1基因蛋白的表达异常可能在原发性肝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其与原发性肝癌临床病理因素和预后有密切关系,可望作为一个新的判断原发性肝癌预后的标志物.
作者:王一;史光军;胡义利;李洪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患者男,45岁.于2002年3月15日入院.入院前4d发生右下腹疼痛,3d前转为全腹痛,且伴呕吐、不排便排气.
作者:蔡云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患者女,9岁.因腹痛伴恶心呕吐2h入院.既往有类似发作史.体查:体温37℃,脉搏80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82/42mmHg.满腹压痛和反跳痛,肠鸣音减弱.胸腹联透未发现异常.
作者:李斌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患者男,64岁.因右下腹反复疼痛2个月,加重1周入院.体查:腹平未见肠型,右下腹肌紧,麦氏点有压痛及反跳痛,未触及包块.
作者:谭胜;陈基黎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患者女,42岁.诊断为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期(腹水、胸水形成),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断术后.
作者:刘昌;吕毅;仵正;季学闻;刘原兴;潘承恩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患者女,44岁.2002年8月15日入院.1年来进油腻食物后反复发作上腹部感胀痛不适,伴腰背部疼痛,近3个月来患者出现上腹部胀痛、黄疸,全身皮肤瘙痒、大便陶土样改变,无寒战、高热,及肝炎史.
作者:张鑫;李珊珊 刊期: 2003年第03期
1 病例报告 例1 女,29岁.因右乳房肿块3个月入院.体查:双侧乳房对称,右乳房外下象限可触及一约0.7cm×0.8cm×0.5cm肿块,质硬,表面光滑,界限清楚,可活动,与皮肤无粘连,腋窝淋巴结无肿大,X线摄片可见局部密度增高影,诊断:右乳腺纤维瘤.行肿块切除术,术中见肿物呈乳白色,质脆,较硬,与周围无粘连.术后给予口服抗菌素治疗.病理组织学检查肿块为均匀红染无结构物质,未见组织细胞成分,用物理化学方法分析其主要成分为钙、磷、钠、钾、镁等,病理诊断:乳房结石.随访半年,无任何不适.
作者:于海泉;史立信;薛金涛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bcl-2基因在梗阻性黄疸(梗黄)大鼠肝细胞损害中的调控作用.方法采用胶原酶原位肝灌注法获取对照组大鼠肝细胞及梗黄实验组术后3,7,14,21d大鼠的肝细胞.(1)分离的对照组及实验组大鼠肝细胞分别用RT-PCR检测bcl-2 mRNA的表达;(2)分离对照组及实验组14d组大鼠的肝细胞行原代培养后,使用100μM甘氨鹅脱氧胆酸钠(GCDC)作用于两组肝细胞24h后,用FCM法测定肝细胞的凋亡比率,用TUNEL技术进行肝细胞凋亡的原位检测.结果 (1)RT-PCR检测表明,对照组大鼠肝细胞无bcl-2 mRNA表达,实验组术后7,14,21d组大鼠肝细胞均有bcl-2 mRNA表达; (2)GCDC作用两组大鼠肝细胞后,实验组比对照组肝细胞凋亡明显减少(P < 0.001).结论 (1)阻塞性黄疸大鼠肝细胞有bcl-2基因的表达, 正常大鼠肝细胞则无此表达; (2)在阻塞性黄疸过程中, 大鼠肝细胞通过表达bcl-2来抑制胆盐致肝细胞的凋亡作用.
作者:王剑明;邹声泉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微囊化异种肝细胞移植对暴发性肝衰竭(FHF)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 ACP微囊化处理原代豚鼠肝细胞,于诱发FHF前24h移植到大鼠腹腔内大网膜附近,采用90%肝切除法诱发FHF.在FHF诱发后24h取静脉血检测大鼠肝功能谷丙转氨酶(ALT),清蛋白(ALb),总胆红素(TB),血糖(BS)和凝血酶原时间(PT)等指标;取腹腔移植入的微囊进行组织学检查观察细胞形态、功能及数量的变化;动态全程观察大鼠生活质量及存活时间并绘制生存曲线.结果微囊化肝细胞移植组大鼠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出现共济失调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及腹水的时间明显延长.微囊化肝细胞移植组大鼠的ALT,Alb,TB,BS和PT均明显改善并且与对照组均有差异的显著性(P<0.05).微囊化肝细胞移植组大鼠平均生存时间为60h,空白对照组为22h(P<0.01).组织学检查:移植后72h开腹,约有80%微囊呈无粘连游离状态,镜下见微囊周围纤维化率约为8%,囊内肝细胞形态正常.未微囊化肝细胞移植组则很少见到正常的肝细胞,且周围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结论对异种肝细胞进行微囊化处理后移植治疗FHF大鼠,可以减少移植排斥反应,提高治疗效果,是一种治疗FHF的较好方法.
作者:胡安斌;郑启昌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索高压氧(HBO)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I/R)的作用及其干预时相.方法阻断兔入肝血流20min后再灌注.术后分为对照组和不同时期HBO处理组,观察动物苏醒时间、不同时相谷丙转氨酶(AL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的变化,于第11天取活体肝脏组织行电镜观察.结果 HBO立即组的ALT恢复较快,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高压氧处理组的SOD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各高压氧处理组的MDA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电镜观察结果:HBO立即组, HBO 24h组,HBO 72h组和对照组的肝细胞凋亡数分别为:偶见/片,2个/片,5个/片和10个/片;细胞水肿程度以立即组轻,对照组重.结论 HBO对肝I/R具有保护作用,处理越早作用越明显.
作者:夏洪志;肖平田;郭华;刘青红;李汉军;谢小丰;吴致德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采用免疫磁性细胞分选系统(MACS)分离纯化骨髓干细胞亚群Thy-1lowLin Sca-1+ .方法收集小鼠股骨骨髓细胞,用MACS系统,通过三步分选步骤选择Thy-1low Sca-1+细胞,去除Lin+细胞,得骨髓干细胞亚群Thy-1lowLin Sca-1+ ,流式细胞仪分析其纯度,计算回收率.结果分选出的Thy-1lowLin Sca-1+ 细胞纯度和回收率分别为72.36%,82.43%,达到MACS分选CD34+细胞水平.结论 MACS系统能有效分选骨髓干细胞亚群Thy-1lowLin Sca-1+ ,纯度和回收率高.
作者:何劲松;陈积圣;闵军;魏菁;蔡云峰;邵静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为进行生物人工肝治疗等研究制备一种新的犬急性肝衰竭模型.方法采用一期门腔端-侧分流、胆总管切断结扎术制作模型.观察其生存情况、肝功能、血氨、Fischer比(支链氨基酸/芳香氨基酸,BCAA/AAA),并观察模型肝脏病理变化.结果模型犬于术后血氨、谷丙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逐渐升高,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Fischer比下降,于2周时为明显;14d后随着时间的延长,动物逐渐死亡.肝脏病理检查显示典型的淤胆、汇管区炎症、肝细胞变性、坏死表现.结论一期门腔端-侧分流、胆总管结扎切断术制作犬急性肝衰竭模型成功,该模型可望用于生物人工肝的研究.
作者:陈钟;丁义涛;徐庆祥;余德才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总结复习晚期移植肝功能不全各方面的相关文献,综合分析肝移植术后晚期移植肝功能不全的原因.结果显示晚期移植肝功能不全是比较常见的远期并发症,其病因主要包括有排异、胆道或血管并发症、原发病的复发、感染、以及其他原因等.随着肝移植存活率的不断提高,晚期移植肝功能不全将日益受到重视.
作者:严佶祺;朱岳;John J.Fung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检测氟尿嘧啶诱导肝癌细胞凋亡过程中caspase-9的活化及caspase-9活性变化,以确定caspase-9在氟尿嘧啶诱导的肝癌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用氟尿嘧啶处理HepG2细胞,分别作用2,4,8,16,24h,用荧光检测试剂盒检测HepG2细胞凋亡过程中caspase-9的活性变化;Western-blot分析caspase-9的活化;流式细胞仪检测加入caspase-9抑制剂后细胞凋亡百分率的变化. 结果氟尿嘧啶处理肝癌细胞4h后caspase-9活性开始升高,于16h达到高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Western-blot分析发现caspase-9被蛋白酶水解切断后形成的10kD片段;使用caspase-9抑制剂后,肝癌细胞凋亡百分率明显下降,抑制剂组与氟尿嘧啶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结论在氟尿嘧啶诱导肝癌细胞凋亡过程中caspase-9被活化,活性明显增强,caspase-9抑制剂可阻断这一过程.结果表明caspase-9参与了氟尿嘧啶诱导的肝癌细胞凋亡.
作者:杨建青;黄柏英;吕新生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肝海绵状血管瘤(CHL)的发生、发展与内皮细胞凋亡及增殖的关系.方法以22例肝海绵状血管瘤石蜡标本为研究对象,以草莓状血管瘤和正常肝脏汇管区小血管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采用TdT介导的脱氧核苷酸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CHL组内皮细胞增殖指数(13.27±5.79)与正常肝脏汇管区小血管组(10.85±4.79)差异无显著性(t=1.15, P>0.05), 而显著低于草莓状血管瘤组(29.31±8.55,t=6.24, P<0.01).CHL组内皮细胞凋亡指数(3.49±1.36)与正常肝脏汇管区小血管组(2.65±1.06)差异无显著性(t=1.72, P>0.05),显著低于草莓状血管瘤组(11.38±2.66,t=11.18, P<0.01).结论 CHL的发生、发展与内皮细胞的增殖及凋亡无关,此亦可能是CHL未见癌变的生物学基础.
作者:姜建涛;李国威;王康敏;党双锁;王西京;赵世平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p16基因在原发性肝癌发生、转移过程中的动态变化.方法收集18例患者原发性肝癌原发灶及远处转移灶石蜡标本36块,以PCR-SSCP方法检测p16基因exon-2. 结果 18例中p16变异占22.2% (4/18),其中2例仅在转移灶发现,另2例为原发灶和转移灶均发生变异,exon-2缺失占11.1%(2/18),突变占11.1%(2/18),但该4例变异均发生在7例原发性肝癌转移同时伴有复发的患者(57.1%,4/7),显著高于仅转移无复发患者(0/11)(P<0.05).4例p16变异病例的术后复发转移时间(7个月)显著早于14例无变异者(21个月)(P<0.05).结论在原发性肝癌的复发转移过程中,p16变异起重要作用;小部分p16变异也可始发于转移灶.
作者:王健东;全志伟;周旭宇;张晓华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围手术期应用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对肝癌患者免疫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行根治性切除的肝癌患者5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及rhGH治疗组(GH组).两组术后均给予完全胃肠外营养(TPN)支持5d,GH组术后每晚皮下注射rhGH 8U,共7 d.结果对照组的IgG,IgM,CD3,CD4和GH组的CD8在术后第10天显著下降;GH组IgG在术后第15天显著升高.两组患者的1,3年生存率以及1,2,3年复发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根治性切除的肝癌患者于围手术期应用rhGH能改善机体免疫功能,促进患者康复,但对远期生存率和复发率无明显影响.
作者:郭雅;彭民浩;黎乐群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血管新生指标vWF和IV胶原纤维(Coll IV)及层粘连蛋白(Lam)在肝细胞肝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53例肝细胞肝癌的标本进行肝血窦vWF,Coll IV及Lam的染色、计数,并用检测数据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相关性统计分析.结果 vWF染色的血管面积与肿瘤的TNM分期及肝内门静脉浸润呈正相关;Coll IV染色的血管面积与肝内门静脉浸润呈正相关、与术后生存期呈负相关;Lam染色的血管面积与肝硬化及术中出血量呈负相关、与术后生存期呈正相关.结论虽然vWF,Coll IV及Lam同为血管新生指标,但在肝细胞肝癌中,vWF及Coll IV的表达量可作为血管新生指标,并与血管浸润有关、为预后的负性指标;而Lam的表达量则与血管新生无关,其结果反映的是肝硬化程度及术中出血量,并与预后呈正性相关.
作者:朱立新;刘弋;范上达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位于肝中央区肝肿瘤手术切除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近6年经手术切除位于肝中央区的肝肿瘤36例的临床资料,其中肝癌26例,良性肿瘤10例.肿瘤累及第一肝门者13例,第二肝门10例,第三肝门5例,同时累及第一和第三肝门3例,第二和第三肝门5例.结果全组术中并发大出血4例(11.1%),术后发生并发症11例(30.5%),包括肝衰竭1例(2.7%),胆瘘2例(5.5%),胸腔积液6例(16.7%),膈下感染1例(2.7%),腹壁切口疝1例(2.7%);除1例因急性肝衰竭术后死亡外,余均恢复出院.结论此类手术难度大、风险大,只要术前重视适应证的选择,术中妥善处理,仍可成功切除肿瘤,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李文美;李向农;刘斌;王人颢;路逵阳;沈士刚 刊期: 2003年第03期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提高,以及人们对肝脏外科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入,肝脏外科良性占位性病变包括肝海绵状血管瘤、肝囊肿、肝脓肿、肝包虫囊肿及肝炎性假瘤等的治疗理念和方法均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从以往多需手术治疗逐步过渡到采用其他治疗方法也能获得满意的疗效.
作者:杨甲梅;徐峰 刊期: 2003年第03期
就医学文献摘要的种类、所含要素、写作方式和撰写时容易出现的偏差等方面作一概括,并提出个人的见解.
作者:薛绍莲 刊期: 2003年第03期